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真的是世外桃源吗?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真的是世外桃源吗?
我国东晋诗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所描述的古代避秦绝境,后人称为“世外桃源”,其原型境意多数人认为是在现在的湖南省桃源县桃江一带,迹已难寻,以致很多人怀疑世外桃源的真实性。
而这个月乘国庆假期,本人到了云南省文山州旅游了一趟,竟然怀疑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意境原型,可能出自于此一一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的广南县坝美镇的“世外桃源”。
我们一行乘动车在在广南县站下车,大约坐旅游中巴行程30公里,就到了广南县坝美世外桃源风景区。
这里属于喀斯特地貌,风景如画。进出坝美世外桃源景区,必须经过两个洞河山洞。
视频加载中...
从水洞村忽逢桃花,源溪而行,不一会就到桃源码头,坐12人的小船经过8分钟左右的古洞探源。漫游洞微,偶尔忽见微光,洞中怪石嶙峋,仰头望见一两个小洞天,出古洞豁然开朗,山峦起伏,维妙唯俏,想相想相,越想越像,天地合一于翠绿,令人心旷神怡。
船靠码头人上岸,身处世外桃源。顺着那河流溪谷,坝美村就展现眼前,必须的打卡景点:桃花园、风雨情、屋舍俨然、男女河、小水叠、大榕树、山神庙、猴爬岩等等令人难以别情桃源。坝美村里的农家民宿,彝族风味食品,就连空气令人倍感新鲜,如果意游一未尽,可以在园区民宿住上一宿或两天,更是愜意人生,必须网上预约房间方能周全。
顺着汤那河的潺潺流水,步行1.3公里的木栈道,行走于茂密森林树木之间,呼吸着大自然大氧巴的芬芳,连四、五岁的小朋友都高高兴兴,走在大人的前面。
山水田园风光无限,真正是人们向往的世外桃源。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真的是世外桃源吗?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世外桃源其实就是田园生活,陶渊明有才又洁身自傲,不愿为官,归隐山林,不在入仕,随性悠闲,我想许多古人都迷恋山水田园,如李白、杜甫、陆游、苏轼、王维、刘禹锡、辛弃疾等等;现实中这种世外桃源到处都是,随便一个小公园都是非常漂亮的,农村的田野更是生机盎然,如辛弃疾所描述“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现代社会节奏比较快,人们奋斗在各个行业,一句话“都不容易”,疫情三年更是压力山大,职场竞争激烈,市场不景气,都想歇歇脚,看看风景,上有老下有小又放不下,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真的是世外桃源吗?
刷到这个问答,看了一部分朋友的回答,感觉自己答问可能答不出朋友们那种水准,准备放弃,忽然想起去年陪北京回来的一个朋友游览桃花源,换个角度回答试试。
我是在高二的时候读的《桃花源记》。语文老师姓张,当时快要退休了。他教这篇课文的时候,在讲台上来回踱步,眼睛微眯,一幅陶醉的神态。四十多年了,课文已背不全了,但陶渊明笔下那美好的世外桃源一直留在心里。
题目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真的是世外桃源吗?”答题前,我再一次看了《桃花源记》,我要说,这还要问,《桃花源记》当然是世外桃源!不过,究竟有没有世外桃源,大家都会答,哪有什么世外桃源,只不过是人们心目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罢了。多看了几遍《桃花源记》,我在想,或许真的有。
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是这样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看看,桃花源人的祖先为避秦时之乱,来此绝境,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只不过他们有房住,大家种田,喂鸡,和睦相处,安居乐业!这就是千百年来人们一直神往的田园生活。
所以,我认为那时候说不定真有一两个这样的地方,不过,即使有,也不多,动荡的社会,战火不断的年代,哪里有老百姓平静、幸福的生活。
用今天的标准,这样的世外桃源到处都是。不过,那时候战火连连,人们生活很贫困,能有这样的一处地方,那真是人间天堂!所以一直以来,世外桃源成了人们向往的美好生活的代名词。
现在,人们的物质条件远远超过了《桃花源记》中桃花源人的标准,但现在真找不到心中的世外桃源了。交通发达,已经没有这种与世隔绝的地方;经济条件改善,人与人之间交往变得更复杂。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平静的田园生活常常被江湖打破。
为什么现在还有许多人向往“世外桃源”,想过田园生活?有这种想法的人,一般打拼多年,事业有成,衣食无忧,但感觉太累,他们回归宁静的田园生活,鸟鸣声中醒来,种点小菜,喂几只鸡鸭,邀三五好友,钓鱼品茶….没有职场的勾心斗角,没有商场的尔虞我诈,清闲、放松。 所以现在也很少有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因为大家都在奋斗的路上,停不下脚步……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真的是世外桃源吗?
《桃花源记》是作者陶渊明先生,以无为的心态幻化出来的,自由平等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人人安居乐业,无贪瞋痴,无妒忌心,相敬如宾的人间极乐世界,与马列主义的共产主义理想完全吻合的。这是无私的人们一心向往的世界,如此美不可言的自由平等的世界,复与释迦如来所阐述的西方极乐净土,同样是臻画一就,所以佛陀说,一切众生即如来,我与众生的区别就是一念之差,觉者即佛,迷者即众生,所以《桃花源记》阐述的世界人民,都是觉悟众生,在那个世界里,没有官民之说,官即是民,民即是官,一切生活所需应有尽有,根本就不存在工资之说,如是共产主义社会,所以仅属理想而已,为什么这样说呢?全世界的各国政治形式很糟糕,以美帝为首的霸主及其走狗闹得世界不得安宁,地球村毒气弥漫,地球母亲严重中毒,“母乳”水全是毒液,世界人民共同的母亲,快要被这些不孝的儿女,大放剧毒毒死了,眼下的名为自然灾害就是最确切的证明,以后灾害会逐年相续越来越严重,到那个时候,地球上无法生存,非得搬家于星球上去再重新开始,所以,陶渊明先生的《桃花源记》社会仅仅是幻想而已,亦如饥饿人欲求美食,穷人欲满汉全席,画饼充饥的一记虚美佳作……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真的是世外桃源吗?
真正的桃花源究竟是怎样的世上无人可知,但人跟其他动物不同的是人有思维,人们对世上的未知之境及未知事物,尽可以自由地发挥想象力。
陶渊明生活在晋宋异代之际复杂的政治环境之中,其曾祖父陶侃为东晋大司马,祖父、父亲都曾做过太守一类的官。到陶潜这一代时,家境已经衰落,“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五柳先生传》)。 他的少年时代是在故乡柴桑农村度过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五首》其一),就是其少年生活与情趣的极好写照。成年以后,由于其“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归去来兮辞》),曾出任江州祭酒,任职时间不长便辞职。
后来江州召其为主簿未就。其后又入荆州刺史兼江州刺史桓玄幕。面对掌握军政大权而又野心十足的桓玄,陶潜又产生了归隐的想法。不久因其母病故,便回乡居丧。后来刘裕讨伐桓玄,任镇军将军,掌管国家大事,陶潜似乎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便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谋,但此时又并未忘记自己的素志:“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第二年又改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同年八月又请求改任彭泽令。后因“郡遣都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便辞官归隐,任职仅仅80余日。
陶渊明的每一次出仕固然是由于他所言的“家贫”是谋生,又无不有“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乙巳岁三月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之感。在辞彭泽令之前陶渊明就是在这仕与隐的矛盾中苦苦思索与选择的,最后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归隐田园之路,过上了真正的隐居躬耕而贫困的生活。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这样描述那片桃花林的,“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山深谷幽,烟雾萦绕,恍惚迷离,犹如仙境。
这是一个淳朴的世界。寻常的村落,寻常的人家,男耕女织,安定祥和,民风淳朴。没有杀伐战乱,没有赋税剥削,没有沽名钓誉,没有钩心斗角。人与人之间,相处融洽,平和以待,真挚朴实。家家户户,茅舍柴门,修篱种花,闲情风雅。邻舍往来,亦是真心款待,把酒共话桑麻。
自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问世以来,桃花源便成了人人心之所念的人间仙境,仿佛一入桃源,便可断红尘万般执念,从此消千灾百劫。可是真正的桃花源究竟是怎样的?任谁也不可能说得清楚明了。
其实这世上处处皆有桃花源,或许就在那红尘喧嚣之处,或许就在那山野林泉之所,又或许就在那溪流隐蔽之境。只要我们心中有梦,理想不灭,终能觅到。又或许这片与世无争的桃花源,就藏隐在我们每个人心底的某一个角落。只有当你拂去人世尘埃,放下万般牵念,舍弃一切浮名,方可与之相遇相亲。人世间的一切,但凭机缘,机缘到了,你无意寻找,所要的皆会如愿而至。
你的心有多宽,桃花源便有多大;你的心有多静,桃花源便有多安逸。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专属于自己的桃花源,那怕享受了人世间的富贵荣华,我们仍然不要忘了勤俭持家。人生唯简单方可静美,唯朴素方得长久,唯清淡方有滋味。
------------------
推荐阅读:
为什么三十岁左右的男生不喜欢同龄的女生,反而喜欢二十多岁的年轻小姑娘呢?
1871年普法战争,普鲁士打败了法国,为什么却不趁机吞并法国?
下一篇: 经常眼睛干涩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