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人的旅游方式,普遍让人感觉特别的累?
┝⇜为什么中国人的旅游方式,普遍让人感觉特别的累?
中国式旅游的意义有三个:
第一是用旅游来装逼,以此表明自己比同龄人生活更精致,物质条件更好。他们爱坐豪华游轮,在船上养膘数日,吃喝玩乐自拍无数,然后通过各种渠道放风到朋友圈,每隔20秒统计一下点赞数,他们根本来不及看风景,而是忙着采集自己见证高大上的证据,一路打卡,疲于奔命,回去之后见人就貌似不经意地来一句:我去阿拉斯加打熊去了……我去冰岛看北极光……欧洲塞纳河左岸饿咖啡不错……非洲动物大迁徙真壮观……从别人的羡慕嫉妒的眼睛里,仿佛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意义。
第二是用来增长所谓的见识,为自己的脸面贴金。比如出国游学,出国与外国友人进行亲密的深度接触。他们出去并不是为了享受自然,而是把工作的带入生活,比如几个关系错综复杂的人组队,其实带着某种社交性质,出国反而成了幌子,加深关系才是首要,比如同时组队,客户朋友家组队,情侣组队,亲属组队,女婿丈母娘女儿亲家母组队…这里面千丝万缕人际关系,扎堆出行,一并带到路上,风土人情来不及享受,团里乱七八万糟,众口难调,怎么可能不累?
第三是为了买买买!此举扬我国威,又能拯救经济颓势,拉动全球幸福感。那些人到了目的地首要任务是采购,直奔奥特莱斯,或者平价商场,免税店,时差还没倒过来就大包小包满世界拖着跑。这里头既要懂采购,又要公关,还要会计算——这个胸针给哪个女上司,那个钱包给哪个♂领导——更倒霉的,还有一堆代购清单人情债要放出去。后悔当初出来满城皆知,但是不告诉别人,岂不锦衣夜行?
……
中国人的累,完全是自己作出来的。体现在方方面面,旅行是其中之一。究其原因是,爱面子,好虚荣,精于人际关系,胸襟眼界太窄,又爱扎堆,缺乏独立洒脱的人格。
所以活该精疲力尽。
┪︾为什么中国人的旅游方式,普遍让人感觉特别的累?
谢邀
为什么中国人的旅游方式,普遍让人感觉特别的累?我喜欢旅游,我来说说我的看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出去走一走,看一看的人越来越多。旅游是件令人高兴的事儿,既可以放松身心,又可以增长知识,还可以陶冶情操。但为什么大家普遍认为旅游特别的累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种原因。
首先中国的人口众多,而且假期就那么几个,无法随意选择出行时间。大家几乎只能利用那么几个假期,同时出行。所以每到假期,公路堵车,景区人头攒动,人满为患,体验感降到极低。旅游回来感觉身心俱疲,累的要死。
另一个原因,中国是以家庭为中心的社会,往往是利用那么几个有限的假期,老、中、青、少一同出行,这样在选择旅游目的地上就要既考虑到老人,又要考虑到儿童,而中年人往往是被牺牲掉的,由于考虑过多,整个行程是一个折中的,大家旅游中都很难尽兴,所以旅游回来后都感觉很累,心里想:还不如在家好好休息几天。
现在这种情况已经逐渐的在变化。很多老年人退休后,开始注重自己的生活空间,出行时自己报团出行,旅游目的地也是选择适合自己年龄和兴趣爱好的。年轻人更是在旅游时追求个性化,追求我的行程我做主。这样大家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和旅游,是非常好的。如果大家都有一同出行的愿望时,就聚在一起旅游。大家都会感觉很好,旅游时也会很快乐。
这只是我的个人看法。每个人对旅游的看法会不尽相同,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就和朋友们分享这些吧。祝朋友们旅途愉快!
‖♣为什么中国人的旅游方式,普遍让人感觉特别的累?
谢谢邀请!
为什么中国人的旅游方式,普遍让人感觉特别累?
能不累吗?
第一,假期只有那么有限的加次,有限的几天,中国还最不缺的就是人,几乎所有人都挤到一起,挤到高速路上,不累才怪。
第二,按照每个人的条件,钱、时间、身体状况,似乎可以选择的旅行方式就那么几种。
自驾堵车累,跟团像被赶羊一样还是累。
为什么会这样?废话可以说一大堆。关键是怎么办?
最简单粗暴的办法就是在家宅。
当然这不是最好的办法,对有时间的老年人来说,可以自驾,但不要去热门景点。对没时间的人来说,一是不去凑热闹,哪里不是游?
再就是选择合适的出游方式。也可以这么说,我们出游的目的和方式不对,让我们感觉特别累。
比如跟风游,网红景点打卡游,比如好像是为了发朋友圈?哈哈
为什么一定跟团?没钱报团自由行,哪我们不可以坐公交去郊外去乡村吗?田园风光一样很美,荒山野岭也有野趣,乡村同样有民俗文化。
这个只能说,身体累正常,心累是自找的,背离了旅游的意义了。
我是酷妹儿,一个旅行爱好者,如果对您有所帮助,请给酷妹儿鼓励,顺手点个赞,谢谢!
如果您有不同意见,请评论区留言,我们一起探讨,请关注:酷妹儿圈,酷妹儿持续为您贡献精彩内容。
⊿✙为什么中国人的旅游方式,普遍让人感觉特别的累?
为什么中国人的旅游方式会感觉很累呢,我来谈谈这个问题。
图:中国游客旅行团(2019年7月拍摄于韩国)
一、中国人的旅游是真的“旅”和“游”
我认为,我们中国人的旅游是名副其实的“旅游”,平时上班的时候拼命工作,等到出去旅游的时候,也是“专心致志”全身心的又旅又游,把旅游的经历和过程看的很重,当然累啦。欧美人呢,他们是“度假”,所以慢悠悠,晃悠悠,看重的是旅游的体验感和质量,是休闲式的旅行。
二、中国游客旅游特点
中国人旅游,一条线走下去,喜欢一次游览多个城市,多个景点,甚至多个国家,追求的是“打卡式”的经历和过程,所以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完成深度体验,以致于“上车睡觉,下车拍照”成为普遍特色。
图:旅游团在酒店办理入住手续(2019年摄)
三、节假日少,旅游度假的机会少
我们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勤奋的,一年到头集中的度假时间少,一年中就那几个集中的“小长假”,所以,一旦有旅行计划,总想多走几个地方,多看一些景点,这样,一次旅行下来,完成了很多景点的打卡愿望,走马观花,也把自己折腾的气喘吁吁。
四、经济条件好了,但离实现高质量的度假旅行还有差距
这些年,我们的经济状况确实有所提高和改善,但是要想完成和实现高层次的度假旅行,我们还是有差距,多花钱,高消费,追求舒适性和享受型服务和质量,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说,还是有些不舍得“银子”,旅游支出方面,我们还是比较保守。
图:国内旅游团前往饭店就餐(2018年拍摄于泰国)
五、出行方式的选择,也是影响旅游质量的因素
如上所述,我们绝大多数人的经济条件还不能支撑高质量的度假游,所以选择较多的旅游方式仍然是“跟团游”,由于旅游市场还不是很完善,旅游服务也不是很发达,游客的时间还经常被大量的购物活动占用,导致旅行过程中匆匆忙忙,行程紧张,也导致游客身心疲惫。
以上情况,我认为这仅仅是一个发展阶段问题,当人们有更多的休假时间,有更多的旅游预算的时候,也会追求高质量的度假式,休闲式深度旅游,会摒弃那种“走马观花”式的旅游方式,到那时就不会感觉旅游是一种很累的旅行。
关于中国式旅游,你是怎么看的呢?
┰‡为什么中国人的旅游方式,普遍让人感觉特别的累?
中国人旅游方式普遍显得累,是因为中国人实在是太聪明了,聪明到不少人旅游时玩的根本就不是旅游。
比如说你去某个旅游目的地,看的是风景,玩的是慢生活,体会的是当地的风土人情,了解的是当地的人文历史。
你花的是钱,买的是时间,攒的是放松的心情,换的是自己的阅历。
可是还有不少中国人旅游时,玩的是视频,拍的是流量,琢磨的是怎么打着擦边球在网络上上传自己的作品,以便尽可能多地挣点银子啊!
人家花的也是钱,买的是道具,攒的是更多的钱,换的是网红的称号。
你旅游的时候,脑子里的频道就是旅游,就是放松自己,享受生活。
人家旅游的时候,脑子里的频道就是少点布料、露出大长腿、制造点悬念、说出甜腻腻的腔调和内容,当然比你累啊!
当然了,你旅游一趟基本上得花个万儿八千的,人家旅游一趟打平了都算是败了。
瞧瞧,够聪明吧!
还有啊,明明稍微动动脑子,就知道某个旅游团广告打出来的超低团费,连往返机票和一路住宿的费用都不够,可是偏偏有不少聪明的中国人,觉得这个价钱能玩下来可算是捡着大便宜了。
浑然忘了一句俗话:买的没有卖的精!
你劝都劝不住,人家自信着呢——天上不但可以掉馅饼,并且掉的时候准能砸到自己的脑门上。
然后你旅游的时候报了这样的团,整个旅游就会比赶集还要忙——会分出不少时间被拉到某个商店,如果不买东西的话,别人损你几句都算是轻的。
你说这种旅游,它能不累吗?
另外呢,中国的摄影爱好者实在是太多了,也实在是太拼了。
嗯,好吧,这个队伍里面算老非我一个。
我有一次在捷克的布拉格旅行,咬牙切齿地起了个大早去拍日出,发现了两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其一:几乎所有的最佳取景地点,都被几个中国游客提前占位,支好了三脚架。
其二:拍摄日出的场域中,一百个人里面有七八十个都是中国人,并且相机一个赛似一个地专业。
老外游客,有不少人在某个景点就是摁几张到此一游照,然后坐在风景前面,慢慢地看日出日落。
咱们中国的游客大多不这样——赶紧拍照片啊,自己的或者是风景的,啥时候拍满意了啥时候算。
老外游客,有不少人一到晚上就是放松或撒欢时间,泡酒吧的、听音乐的、慢慢吃饭享受二人世界的。
咱们中国的摄影爱好者不这样——赶紧睡觉,明天还要起大早呢!
要不然网文怎么配图?
要不然照片怎么卖钱?
要不然发个朋友圈怎么能把别人都给震了?
呃……这张是老非拍摄的照片。
还有一点跟游客无关,是因为我们的节假日不多,并且比较集中。
这就容易造成旅游季的高峰出游——高速上堵,景区里堵,游客多的时候部分不良商家趁机哄抬物价等等。
这也算是旅行方式比较累的原因之一吧。
结语:
虽然以上现象持续存在,但会玩的中国游客其实是越来越多了。
比如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玩自由行、自驾游。
比如说越来越多退休的老年朋友,开始玩自驾游。
比如说越来越多的人更重视旅游的本质,而不是注重旅游带来的非旅游味道的外延。
至于那些个在旅游目的地搔首弄姿甚至毫无底线的网红……
咱就不讨论了,她们在我眼里,根本就不是游客。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说曹操,曹操就到”是怎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