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皇帝二十多年不上朝是怎么统治明朝的?
┥Ⓦ万历皇帝二十多年不上朝是怎么统治明朝的?
明朝那些事里面,万历皇帝28年不上朝,朝廷居然还可以正常运转,这个绝对是个奇迹,也是明史爱好者孜孜不倦的话题。
万历皇帝为什么28年不上朝?
历史上的万历帝,是明神宗朱翊钧,明朝第13位皇帝。朱翊钧10岁即位,在位共计48年,是大明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万历帝不上朝的原因主要有3点。
第1:张居正事件
当朱翊钧10岁即位的时候,因为年幼,基本都是首辅大臣张居正在主政。
张居正任内阁首辅10年中,不仅主持着国家大事,还是皇帝朱翊钧的老师。
在朱翊钧的心底,张居正不仅是自己人生的导师、还是拥有惊世才华的国家栋梁、公正无私的大改革家!
张居正死后,关于他奢侈浮华的生活被翻了个底朝天!
老师的言行不一、深深地刺痛了年轻的万历皇帝的内心,直接影响了他对朝廷群臣的态度。
第2:国本之争
国本之争,即明神宗册立太子事件。
围绕着到底是立皇长子朱常洛,还是立爱妃郑贵妃所生的儿子朱常洵为太子的问题,各派争吵了大约15年!
无数大臣也因之被斥、被贬、被杖打!明神宗自己也身心交瘁、自己的爱妃也悒郁不乐。
通过这件事,朱翊钧感到了自己虽然贵为天子,却始终被群臣所制,甚至和大臣闹掰。
于是,朱翊钧逐步对朝政失去了兴趣,开始怠政。
第3:万历皇帝有严重的足疾
1956年,考古专家对万历皇帝的明定陵进行了发掘。他们惊奇地发现:300多年后的万历皇帝,在棺内依然是蜷曲的痛苦状态!
这充分说明,万历皇帝生前确实患有严重的足疾。
从他的尸骸中可以看出,万历皇帝左腿比右腿短了一大截!原来,万历皇帝竟然是个瘸子!
皇帝,乃九五之尊。如果每天上朝,走路一跛一拐,自己在大臣们面前不是没有一点形象?
所以,他干脆选择不上朝了。
大明朝会制度的变化
大明的朝会制度,由明太祖朱元璋创建,到明成祖时期基本完善。
早朝,是朝会制度最为核心的一部分,是皇帝固定接见大臣的一种形式。
洪武时期,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加强了皇权的集中,大小事都需要皇帝一人决断。因此,这就要求皇帝各方面的素质都很高!
朱元璋、朱棣这些老成的帝王还能撑得住,而那那些年幼的皇帝,如何适应呢?
而且,明代早朝还太频繁,其礼仪的性质远远大于行政的意义,类似于现在公司每天的晨会一样!
所以,大明的皇帝大都是早期勤于早朝,后期怠于早朝。在明英宗时期,还对早朝上臣子上奏的事件数量,作出了明确的限制。
这一点,大大地削弱了早朝的政治功能!
等到万历帝的时候,早朝制度又有了质的变动。直接减少了早朝的次数,改为每月三、六、九日上朝,每月上朝九次。
随着早朝制度的逐渐废弛,万历皇帝也逐渐厌倦了那些言不由衷,事不由心的浮夸的一面。
加上自己的腿疾日益严重,终于,万历皇帝渐渐懒得去上朝了。有人专门统计了下,总共是28的年时间未上朝。
不上朝不代表不处理朝政
白居易在《长恨歌》里描写唐玄宗: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唐玄宗温香软玉在怀,从此无心早朝,直到后来发生了安史之乱,六军不发无奈何!
万历帝与唐玄宗不同!
他28年未上朝,大明王朝在整体上并没有发生大的暴乱,国事仍旧一切如常!这一切,与大明王朝成熟的政权制度,有直接的关系!
当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后,又设置了内阁。历过大约50年的时间,大明王朝完成了内阁议政,以及皇帝决策、部院执行的文官政治体制。
此后,明朝内阁的权力逐渐增大,地位赫然比肩真正的宰相,甚至可以压制六部。这么大的权利,是不是皇权就架空了呢?
当然不是!
明朝除了有完善的内阁制度,还有票拟制度。
正常情况下,官员上奏折,奏折交与内阁,经内阁讨论后发内阁拟票,即内阁拟出的处理意见,再由太监呈报给皇帝。
由皇帝批复同意或不同意(此举叫批红) ,皇帝同意则盖章下发实行,不同意就发回重新由内阁议定。
“廷议—票拟(内阁)—批红(皇帝或司礼监)—封驳(六科)—执行(六部)”,这个就是处理朝政的大致流程。
内阁也从之前比较空泛的议政形式,到批答票批比较实在的议政行为!所以,内阁议政被纳入了决策的程序之中!
但是,内阁的票拟需要经过皇帝的批红,才能最终成为决策, 最后由六部去执行。
在《大明王朝1566》的第1集里,嘉靖皇帝躲就在幕后听内阁大臣们讨论。然后,他用敲钟的方式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而在万历时期,首辅大臣必须依赖太监送达批红,才能执掌大政,比如:张居正与冯保。
因此,这一特殊的制度,使得皇帝即使不上朝,也可以处理国家大事。当然,没有人能够夺了他的皇权,更没有人能够废了他的皇位。
万历帝不上朝的28年间,都发生了什么大事呢?
史书一般认为,万历帝怠政总长达28年。实际上,万历彻底怠政开始于1600年,长达20年。
在万历帝怠政期间,发生了三次大的远征,分别是1592年的朝鲜之役,1592年的宁夏之役和1598年的播州之役。
三场战争的胜利,是万历当政48年政绩中最大的亮点!不过,在稳定大明边疆的同时,也严重消耗了明朝的财力。
除此之外,东林党之争的影响也不小!
东林党争是万历帝在位期间的一项严重败坏朝纲的事件,起因源于万历38年的一次人事变动。
当时,内阁缺人,东林书院的创办人顾宪成,主张颇有政绩的巡抚李三才入阁。结果遭到了反对李三才入阁的势力的摸黑和漫骂!
之后,朝中的各种势力,集中攻击渐渐兴起的东林党派。
万历46年,即历史上的1618年,努尔哈赤起兵反明。
在战事日益紧张的时候,长期在深宫中的明神宗,好像终于感到了边疆的危机!怠政有些转变,但改变不大。毕竟,老年的万历帝已经力不从心了。
第2年,努尔哈赤在萨尔浒之战中大败明军,大明帝国对女真族在战略上从此转为防守。
客观地说:
万历帝在位的前期,因为有内阁首辅张居正主持政务,以及张居正实行的一系列改革,包括万历帝执政初期的热情,使整个大明王朝在这一阶段,出现了空前的经济繁荣。
甚至于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开创了历史上“万历中兴”的局面。
万历帝怠政,虽然没有宦官之乱,没有外戚干政,也没有奸臣当道,朝内党派之争也有所控制。
但是,由于万历帝怠政时间长,在后期大明王朝的中央政府,几乎陷入了瘫痪的状态。
《明史·神宗本纪》中说:
"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
三少说:
万历帝28年不上朝,却成了大明帝王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崇祯皇帝那么勤勉,日夜操劳,最后把命交给了一颗歪脖子树!
看来,做皇帝是门很深的学问!
☿↢万历皇帝二十多年不上朝是怎么统治明朝的?
万历皇帝是著名的“六不皇帝”——不出宫门、不理朝政、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这里的原因可分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主观因素:
1、万历皇帝和文官集团的“国本”之争,矛盾极大。
在册立皇长子朱常洵还是皇三子朱常洛为太子的事情中,文官集团集体以“立长”的礼法为由,力挺皇长子朱常洛,而万历皇帝则非常宠爱由他的宠妃郑贵妃所生的皇三子朱常洛。而且文官集团抓住皇帝奏折的漏洞“立储自有长幼”一句话,在国本问题上和万历皇帝硬刚了十余年,最终以万历皇帝的妥协为终,也加深了万历皇帝对文官集团的恶感。
2、万历皇帝身体原因。
一是,万历皇帝脚部有残疾,据上世纪六十年代对万历皇帝的墓葬发掘,并复原了他的骨骼,发现万历的右腿明显比左腿短,说明脚部是存在残疾的,走路不便;二是,传闻(不喜勿喷)万历皇帝吸食鸦片,《大明会典》中也记载了藩属国进贡过鸦片,在他骨头也检测出来吗啡成分,也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这一说法。大家姑且听之。
(万历皇帝,来自网络)
另一方面是客观因素:主要表现为他对帝国权利的绝对掌握,否则我想他也不可能安安稳稳的在皇宫数银子。
为什么即使万历皇帝能牢牢掌握权利呢?因为:
1、外朝有成熟的行政运行体制。
自朱元璋杀胡惟庸废除丞相,将权利分散到六部,外朝就很少出现权利过度集中到一个人的时候,避免形成权臣,威胁统治。
丞相废除了之后,权利运行自上而下必须由皇帝一个人做决定,朱元璋非常勤政尚且需要简拔人才任命为大学士,辅助皇帝处理奏章、商讨国是,形成了后来的内阁制度,掌握“票拟权”——即把处理意见写成票签,供皇帝决策。
(内阁制,来自网络)
2、以司礼监、御马监、掌印太监等为首的宦官集团对文官集团形成制衡。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皇权,除了依赖内阁之外还让太监参与决策,太监对内阁的票拟字样照录,或奉旨更改,用朱笔批之,形成“批红权”,对文官形成制衡,防止了文官集团一家独大。
3、广设特务机构,监视百官。明朝除设立锦衣卫监察百官,还先后设立了东厂、西厂和内厂等特务机构,或以武将统领锦衣卫或以太监提督厂卫,监察百官、控住舆论、刺探情报,而且关键是太监作为皇帝家奴,皇帝对他们的生死可以一言决之,当皇帝宠信时,大权在握;而一旦失宠,则会面临流放或者处死,例如大太监汪直、立皇帝刘瑾、九千岁魏忠贤,无论其掌权时如何赫赫宣威,皇帝说处死,分分钟就得完蛋。
4、广设矿监、税监,搜敛财富,有钱,万历皇帝是著名的敛财小能手,在位期间广设矿监、税监等搜敛财富,有记载说:万历皇帝在万历二十五年到万历三十三年间,矿监们共进贡内库金9952两,银540余万两。而万历初年的明朝当商税才340万两,国库一年总收入2200余万两,国库除了日常开销还要赈灾、百官俸禄、军队和支撑“三大征”,国库入不敷出,能跑耗子了。所以万历皇帝的内帑比国库的银子还多,造成了国库没钱的时候要向来皇帝恳求发内帑,可想而知,外朝文官被抓住了钱罐子,一文钱难倒英雄汉,所以在万历皇帝面前也只能乖乖听命。
(万历三大征—朝鲜抗倭,来自网络)
但是万历皇帝的贪财到进一步加剧了明朝的社会矛盾,造成民生凋敝、官吏腐败等问题。难怪说“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所以说,虽然万历皇帝二十多年不上朝,并牢牢掌握政权运行,但是他的政、懒政直接造成明朝衰落,可悲、可叹、可气。
➡◍万历皇帝二十多年不上朝是怎么统治明朝的?
万历十四年,大概从十月左右,万历皇帝开始他罢朝之旅。作为皇帝,本应该正襟危坐地处理朝政,上朝是必须要做的事情之一,万历则不然,皇帝富有四海,想做什么当然是他自己做主,上不上朝也得看心情。
明代的官员不同,所谓“文死谏、武死战”中的文官就是那么执着,皇帝不务正事,官员有权力插手,管你什么九五之尊,只要做得不对,就得骂你。时任礼部主事的卢洪春上疏道:
“陛下自九月望后,连日免朝,前日又诏头眩体虚,暂罢朝讲。陛下春秋鼎盛,诸症皆非所宜有。不宜有而有之,上伤圣母之心,下骇臣民之听,而又因以废祖宗大典,臣不知陛下何以自安也。”
皇帝从九月之后一直没有上朝,前几天又说头晕眼花,把经筵也取消了。陛下正是壮年,这些病症是不该有的。如果不该有的病症却有了,这会伤了太后的心,也可能歪曲了外界的视听,陛下还能当作什么都没有发生?卢洪春从仁义道德再到皇帝的私生活,统统数落了一遍,实在让万历皇帝忍无可忍。
卢洪春被罢官打屁股是不可避免的,而万历罢朝从此持续了近30年,这么长的时间,为何国家仍能正常运转?
万历牢牢掌握皇权
世袭制保证皇帝能接班,但能不能一直当皇帝,那就得靠皇帝自己了。篡权夺位本就屡见不鲜,哪怕华夏正统的大明朝对此也多有堤防。在万历即位的前十年,朝廷有张居正坐镇,因为万历皇帝比较小,也只能听之任之。
张居正在职期间,不仅是朝廷大臣,就连李太后都对其言听计从,一方面,张居正的水平很高,皇帝都对其恭敬有礼,另一方面,一位大臣,做到如此地步,这无疑也是对皇权的威胁。好在张居正是一位为国为民的正臣,否则国家就可能面临危机。
宦官可以掌握大权,但宦官的权力出自皇权,且不能随意出入皇宫,所以只要皇帝下旨,可以轻松干掉宦官。万历很清楚这其中的利害关系,所以在张居正去世后,他要马上从新掌握皇权,要想在众多势力中脱颖而出,就算皇帝也要费尽心思。
就好比统兵的将领,要想在军中立足,必须有相应的军功和威望,也就是得有人支持你,如果没有人支持,皇帝也得倒台。张居正去世后,被压制的官员们终于可以喘口气,随后如雪花般的弹劾奏章飞到了万历桌案前。
反复思虑之下,万历决定借此废掉张居正的功绩,同样也除掉了很多张居正的党羽。史料记载:
“诚等尽发其诸子兄弟藏,得黄金万两,白金十余万两。其长子礼部主事敬修不胜刑,自诬服寄三十万金于省吾、篆及傅作舟等,寻自缢死。”
张居正死后被抄家,黄金一万两,白银十万两,长子被逼自尽,其家属也是死走逃亡。后经大臣商议,才给张居正家人留了一条活路,而张居正的势力在朝廷之上已荡然无存。从此我们可以看出万历的手腕,该出手时就出手,坚决而果断,没有拖泥带水,这明显是政治家才有的做派。
不上朝是万历的自由,而在一定程度上说,万历不管事是不可能的,大多军国大事,全是出自万历的命令。
国有正臣,对奸邪有一定震慑作用
除了皇帝问题,就得说说大臣的事情了,从内阁设立之日起,文官的力量就在逐步加强,一度发展到无法收拾的地步,所以皇帝经常要选用宦官来制衡文官。
皇帝长时间不上朝,甚至连大臣都不见,那么皇宫内外传递消息那个人至关重要,这个人就是宦官,那个时候没有微信没有手机,要想证明消息的准确性很难,所以宦官可以占据一席之地,甚至能和内阁分庭抗礼。
冯保是张居正的內宫助手,对张居正改革起到了积极作用,万历亲政之后,则很快被扳倒。帮助万历解决冯保的是一名叫做张鲸的宦官,冯保倒台后,张鲸掌控东厂,这应该也是万历的安排。
万历皇帝在一定程度上也重用了部分宦官,但由于冯保的的关系,他对宦官的信任度也打了部分折扣。
史料记载:
“鲸性刚果,帝倚任之。其在东厂兼掌内府供用库印,颇为时相所惮。”
张鲸性格果决,万历很器重,在掌管东厂的同时负责机要印章,就连内阁首辅都对其忌惮三分。
宦官中并非没有善类,只是太少了,张鲸同样属于奸邪一党,他在任期间,多次收受贿赂、专权营私,和其同党做了不少坏事。而万历对此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源于张鲸曾帮助万历除掉冯保,皇帝装糊涂,大臣可不糊涂,给事中陈尚象、吴文梓、杨文焕等多次上奏,要求严办张鲸。
正是大臣们对奸邪的零容忍,才遏制了其发展壮大,万历朝不是没有奸邪,一方面皇帝有所忌讳,另一方面大臣太过强势,奸佞的生存空间被压缩得很小,无法愉快地生长。
万历多次要护着张鲸,无奈大臣的攻势太猛,张鲸也无法加以重用,只得被万历抛弃。万历朝的文官还是很有点骨气的,不论面对皇帝还是奸佞,都义无反顾地谏言,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皇帝怠政也有其负面影响
万历皇帝的政治手腕很高明,一度把权力牢牢掌握在手中,但怠政就是怠政,整日待在内宫,也不上朝,必定比不了那些勤政的帝王。甚至万历连内阁辅臣都很少见,只让宦官传递旨意,这必定会出错,也会耽误很多军国大事。
女真部族崛起的时候,万历为何没有提前察觉,这不能把所有责任都归咎到李成梁身上吧,假如万历勤政奋勉,很有可能在努尔哈赤发迹前就消灭他,国运就会因此改变。
再说万历的立太子问题,从朱常洛出生到最后被立为太子,折腾了十五年时间,万历也为这个太子和大臣争了十五年。说朱常洛窝囊也好无能也罢,那是万历无法预测的,但他和大臣们争斗的这十几年,却耽误了很多事。
大臣们一波一波地上疏,皇帝一波波的罢免,搞得官员都没了,谁来负责国家正常运转,快成了无政府地界。到万历三十年,南京和北京,尚书缺了三个,侍郎少了十个,地方巡抚少了三个,对此万历不闻不问,也没有官员顶替,就这么耗着。
这样的结果则是政府空转,公文没人审批,政事延误,随之而来的还有党争不断,文官内部派系林立,这是亡国的先兆。
哪怕你万历水平再高,国家被搞成这副德行,难道你没有责任吗?萨尔浒一战,明军就被打废了,胆怯的遮羞布才被人揭开。如果只看过程的话,万历还有三大征撑门面,看结果的话就真的无法直视了。
当然,万历皇帝之所以也不上朝,原因有很多,但最可能的原因还是受嘉靖帝影响。那么,他跟嘉靖帝比的话,同样都是几十年不上朝,谁的控制力更强呢,两者又有哪些不同?
万历比嘉靖怠政得更彻底
嘉靖皇帝聪慧异常,且有野心有抱负,只不过他把太多的精力用到了权力斗争,加之嘉靖帝喜好修道炼丹,所以经常被后人诟病。嘉靖皇帝不上朝是真,修道炼丹吃重金属也是真的,但他为了掌控朝政大权,并没有脱离朝堂,基本上大多数的奏折还是由嘉靖亲自批阅的。
因为嘉靖很清楚,如果他将权力下放,不理政务,那么他这个皇帝就可能会被架空。而嘉靖的权力欲极强,他是绝对不会允许这种状况出现的,所以就算他不上朝,还是坚持在批阅奏折。当然了,嘉靖的怠政也耽误了很多正事,毕竟连朝都不上,必定会有很多负面影响,况且嘉靖还还宠信过众多奸佞,以至于被海瑞臭骂。
对比嘉靖帝,万历在怠政的方方面面都高于嘉靖,由于国本之争,由于群臣和皇帝的对立,万历皇帝干脆选择不上朝,以示对抗。
史料记载:
“夏四月丙寅,南京各道御史言:‘台省空虚,诸务废堕,上深居二十余年,未尝一接见大臣,天下将有陆沈之忧。’不报。”
嘉靖皇帝虽然不上朝,但是还是处理政务的,而万历皇帝除了大事,几乎是什么都不管。很多奏折就一直压着,既不审批,也不驳回,就就这么耗着。很多人员任免就此搁置,到了万历三十年,中央缺少尚书三人、侍郎十人、地方巡抚三人。
皇帝不批复奏折,下属就只能等着,以至于官员越来越少,如果官员太少,那么谁来干活,国家机器将处于瘫痪状态。除此之外,万历还身处内宫不见外人,就连内阁首辅见皇帝一面都是难上加难,甚至一度还出现内阁无人的窘境。
万历皇帝或许足部有某种疾病,但也不至于一直不上朝,可见在怠政这件事上,万历真是“不亦乐乎”。
嘉靖皇帝比万历更为暴虐
万历的确要比嘉靖懒一些,但要比谁更阴狠、暴虐,嘉靖帝首屈一指。皇帝被行刺这种事情,在历朝历代都会有,而嘉靖帝却是被手无缚鸡之力的宫女行刺。
为了求长生,为了成为神仙,嘉靖帝一直在想方设法炼制“大力丸”,以至于要用女子经血做药引子。除此之外,宫女们稍有错误就可能遭受责打,以至于被虐待致死,因此而死得超过两百人。
史料记载:
“若有微过,辄加箠楚,因此殒命者多至二百人。”
宫女们无法忍受嘉靖的喜怒无常,于是十几名宫女决定刺杀嘉靖。嘉靖二十一年的一天,嘉靖帝在端妃处就寝,到了夜深人静之时,十几名宫女偷偷来到嘉靖床前,想要将其勒死。由于宫女们缺乏刺杀经验,最终没有得逞,所有涉案者全部处死。
在嘉靖年间,还出了一个惊世憾俗的大奸臣,这位就是严嵩,严嵩父子仗着皇帝宠信,在朝堂之上胡作非为,打击异己、陷害忠良,比如沈炼、杨继盛等人就是被严党诬陷致死。之所以这些忠臣被冤杀,跟嘉靖的不作为脱不了干系。
嘉靖为了给父亲个名号,还爆发了大礼仪之争,皇帝和大臣争得不可开交,之后导致了左顺们惨案。嘉靖将一百多名官员押入诏狱严刑拷打,而在左顺门直接被打死的大臣就有十六位。
在郑贵妃的影响下,万历皇帝想立三子朱常洵为太子,大臣们就是不同意,为此前后折腾了十五年,被逼无奈万历皇帝干脆选择罢工。虽说万历皇帝有些荒唐,但他并没有将事情做得太绝,在暴虐指数上,他不如嘉靖帝。
万历的能力应更强
或许在智商上、权术方面,嘉靖帝比万历高一些,而在治国理政方面,万历应比嘉靖高出一筹,因为那次令整个大明王朝蒙羞的事就发生在嘉靖朝。
明朝以不纳贡、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的形象示人,在人们的印象中,明朝面对外敌从来没有屈服过,而嘉靖帝曾经屈服过,而且是用一种最屈辱方式。
嘉靖二十九年,鞑靼俺答汗率大军入侵明朝边境,由于明军守备不利,导致俺答大军攻到了京畿地区,直接威胁皇城的安全。
当时主政的是大奸臣严嵩,嘉靖帝命令兵部尚书丁汝夔御敌,而丁汝夔却找到严嵩商量,严嵩给他出了主意,让其按兵不动,只要俺答兵抢饱了,自然就会退兵。
史料记载:
“兵部尚书丁汝夔受嵩指,不敢趣诸将战。寇退,帝欲杀汝夔。嵩惧其引己,谓汝夔曰:‘我在,毋虑也。’汝夔临死始知为嵩绐。”
严嵩是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俺答兵在京城周围大肆屠杀抢掠,而明军没有放一枪一炮,眼睁睁看着老百姓饱受凌虐。之后嘉靖帝追究责任,严嵩却把丁汝夔推出来顶缸,是要多无耻有多无耻。无论怎么说,嘉靖要为这次事件负责,在重要关头他不命令出兵抵抗,反而在事后发出责难,这明显是在推卸责任。
万历皇帝不上朝不代表什么都不管,万历三大征,宁夏之役、朝鲜战争、播州之役,都是在万历的授意下完成的。换言之,在军国大事上,万历还是会管的,不论敌人多么强大,明军都会义无反顾地奔赴战场,哪怕打不过也绝不会退缩。在这一点上,万历要比嘉靖帝强不少。
皇帝的能力强弱有时候并不重用,而在于他们有没有安邦治国的理想,哪怕皇帝再聪明,如果他只知道享乐和杀人,也不可能成为明君。
老朱浴血奋战多年打下的大明江山,就这样在这几位皇帝的带领下,走向灭亡。在大明被灭国上面,除了崇祯皇帝,嘉靖帝和万历帝也同样难辞其咎!
❥➭万历皇帝二十多年不上朝是怎么统治明朝的?
话说万历六年,16岁的的朱诩钧举行了婚礼(朱翊钧即明神宗,年号万历)他根据母后慈圣的安排,与平民出身的女子王氏结婚,立王氏为后。皇后王氏,直至年终未生一男。4年后朱朱翊钧恭妃王氐生有一子,名常洛。
明神宗最宠爱的妃子是郑贵妃,万历十一年进为德妃。万历十四年正月,德妃生子名常洵。郑氏容貌艳丽,为人机智聪明,对神宗皇帝关心倍至,鼓励他亲自决定国策。郑妃日渐得宠,儿子刚降生,神宗就冊封她为贵妃。
随着郑氏进为贵妃,立皇太子的问题也题到议事日程上来。子以母贵,常洛的母亲王氏生宠,常洵的母亲得宠,便一心想让常洵做皇太子,自己当母后。
辅臣申时行,在常洵出生第二个月,就提出应及早立太子。神宗说,(长子幼弱,不妨再等它二,三年。)但他并未履行诺言,于是社会哗然,怀疑是郑贵妃从中作埂。
面对这种情况,郑贵妃也感到人言可畏,他害怕皇帝改变主义,用哭闹的方式对他施加压力。神宗为了使郑贵妃放心,便对天明誓,约定决不改变立常洵为太子的主意,他亲自写下了誓言,缄封于玉盆中,交由郑氏保管。
万历十八年,大臣们又提出立太子一事,他们说,(皇后没生儿子,现在的皇子都算庶出,即然无嫡可立,那就应该立长,但神宗皇帝,非要坚持立常询为太子,但群臣牢守着祖宗的法规,主张冊立长子常洛,双方纠缠不休。直至万历二十年,神宗才答付群臣说,(常洛年纪还小,皇后还年轻,尚有生子的可能。一旦皇后生了,不必再一议。其实皇帝这样作,是在耍花招。你想他根夲就不到皇后宫里去,皇后又怎会生出男孩来呢?
为此神宗还想了个办法,,那就象宪宗皇帝,朱见深那样,把皇后废了,另立郑贵妃为皇后,那样朱常洵就会变成嫡子了,可以明正言顺的立为太子了,但他又觉的这样做不妥。一来觉的皇后虽然跟他没有感情,但她循规蹈矩,找不到废她的理由。二来是大臣们说不定又要反对,于是只好取消了废后的打算。
为立太子的事,明神宗大伤脑筯。后来他采取与大臣们赌气的办法,从此不上朝了。皇帝罢朝,许多阁臣为诺事不能面奏而焦急,恳请他一个月内能临朝三到四次以慰臣望。但皇帝不答应,以身体欠佳为名,不去临朝听政。而实际呢?他却以充沛的精力,夜以继日地寻欢逐乐。每夕必饮,每饮必醉,每醉必怒。左右俯首听命,一言稍违,便杖下丧命!你看这皇帝这样干起来,还有个好吗?
到了万历二十九年,皇长子己21岁了,阁臣沈一贯,迫于朝臣的压力,再次力陈冊立立之事。到此神宗仍未做出决断。但郑贵妃早有准备,她棒出王盒,只见前赐誓书,己被蛀虫咬的七门下八穿。偏偏常洵两字被咬的一笔不留,遂仰天长叹道,(天命如此,朕也不能违背天意了。……)郑贵妃听说圣上以改变主义,便又哭又闹,在地上乱滚。明神宗迫于众议,于十月望日,冊立朱常洛为太子。同日封皇三子朱常洵为福王……。
你看这太子之争,引的皇帝二十多年不上朝,它还怎么治理国家呢?
✃£万历皇帝二十多年不上朝是怎么统治明朝的?
万历皇帝二十多年不上朝,却能在位48年,统治时间占到了整个明朝的六分之一有余,这不是偶然的。我想,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延续了朱元璋定下的政治制度;张居正推行的新政;万历本人的作用。
现从这三方面概述分析一下:
一、延续了朱元璋定下的政治制度
朱元璋在政治建设方面主要做了三件大事:
1、在中央机构中,撤消了中书省这个最高行政部门,废除了设丞相制度。他将原中书省的权力,分给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由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在六个部门中,朱元璋又规定了部门之间相互牵制的办法,使部门头头们小心行事。
2、加强监督力量,设立监察御史和通政司。监察御史可以代皇上巡视地方,弹劾官吏,监察民情。通政司专门处理民众上访事宜,一般群众都可以上书到通政司后直达皇帝那里。
3、制定了“大明律”法。
后来,朱棣在此基础上,对中央行政机构又进行了重大调整。他设立了内阁,其作用类似顾问委员会。内阁成员由皇帝亲自选拔,但没有决定权,只能在皇帝的指挥下办理政事。
上述中央集权制度的实行,将所有权力集中在皇帝手里,绝对强化了专制主义统治。
这一集权统治制度在整个明朝期间一直没有变化过。万历虽然不上朝,但他仍能控制大局,而内阁大臣们也一直没有违反过这一制度规定。
二、张居正推行的新政
嘉靖皇帝去世前几年,明朝已经陷入内忧外患的重重困难之中,穆宗即位后虽然励精图治,做出了一些好的成绩,可他太短命了,死于吃春药,只当了6年皇上。所以他没有很好改变国家千疮百孔的局面。
万历10岁上台后,张居正在太后支持下执政。张居正从军事、政治、经济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整顿改革:
1、军事上,他继续奉行他在隆庆五年与蒙古俺达汗之间的茶马互市政策,兴修屯田,加强边备。这使在以后二三十年中,明朝没有与北方外族发生过大的战争。
2、在政治上,他裁减行政机构中多余的人员,整顿各地的邮传(驿馆)和铨政(任用考核官吏的部门)。同时对一心为公的官员进行奖励,对以公为私的官员进行惩罚,从而达到统治阶级内部令行禁止的目的。
3、在经济上,一是兴修水利,治理黄河。二是丈量全国土地。三是实行“一条鞭法”。这些改革实践,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明朝的社会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阶级矛盾得到暂时缓和。土地耕种面积从弘治十五年的422.8万顷,到万历九年达到701.3万顷。从经济库存上看,政府仓库里的粮食达到了1300余万石,国库里的银子也积了近700万两,“足支八年”。而嘉靖年间国库存粮不够一年之用。
经济改革是张居正推行新政取得的最突出成就。正由于通过经济改革,使万历王朝手里有粮,兜里有钱,才让万历皇帝在以后20多年中,笃悠然不上朝。
三、万历本人的作用
万历皇帝并不是一无是处的人,他也是一个有所作为的皇帝。前十年奋发图强,全力支持张居正改革;亲政后平定蒙古叛乱,平定西南土司叛乱,打败入侵朝鲜的日本军队。这里需要特别指出,打仗是非常化钱的,但万历不怕,因为张居正们为他积累起来的钱够他用。
万历虽然后来不上朝,并不是说,他做了彻底的甩手掌柜。他是“静摄”。
万历十五年以后,他对朝内党争、“梃击案”、赈济荒灾、对外交往等等,都有过问。只不过当时的朝政比较安稳,当时的社会比较稳定,没有危及他统治的现象发生,乐得不出面。
附带提一下,所谓的“国本之争”,或者“腿瘸”,我想可能不是他不上朝的主要原因。不过这是题外话了。
综上所述,窃以为:明代健全完善的政治制度,为万历皇帝的不上朝提供了前提条件;张居正的成功改革,为万历皇帝的不上朝提供了物质基础;万历本人的无所为而有所为,为自己不上朝提供了内在动力。
他可以不上朝,但他却依旧牢牢控制着朝政,实行他的统治。
不知我这样说对不对?请大家指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