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斩首之后的人头都哪里去了?
≈╌以前斩首之后的人头都哪里去了?
古代被斩首后,头颅还有很多用途,其中一种简直让人毛骨悚然,亏他们做得出来!
我们都知道古代犯了死罪可是要砍头的,这样的桥段在影视剧当中经常都有表现,古人事死如事生,他们特别看重自己的身后事,一个人死亡下葬的时候,尸首一定要是完整的
哪怕到了现代,也有这样的观念,比如一个人遭遇了交通意外,身体已经变得不完整了,就算在火化的时候,也会要求殡仪馆的工作人员,做一些假肢来替代,然后才能够推进火化炉火化,所以古今中外的人们,非常在乎自己的尸身完整性
那么在古代的时候,犯了死罪,流行的是杀头的方式,一旦被砍头了,尸首也就不完整了,头颅又该怎么处理呢,是否会让跟随着尸体一起下葬?
1、明朝的处置方法——不能带走
早在明朝时期,就有一名波斯人被关到过明朝的监狱里,他就是旅行家阿克巴尔,当年还写下了游记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其中还描写过,明朝锦衣卫对死刑犯执行死刑之后的处置方法
被砍头之后的头颅,会放置在一个木盒子里,这在影视剧里我们是见到过的,因为古代被砍头的人很多,为了区别他们的身份,还要在盒子上写上犯人的主要信息
比如姓名以及犯罪性质,还有主审官等等,而且在那个时期,家属不能把犯人的头颅带走安葬,而是专门有一个安置的库房,保存时间大约是30年
时间一到,头颅就要被丢到野外去了,如果在30年内,有证据表明是被错杀的,是可以提出重审的,那么这期间就要把头颅取出来复查了
2、挂起来示众
我们经常听到一个词,就是斩首示众,当一个人被砍头之后,会被挂起来让民众来围观,从而起到威慑的作用,警告人们不能违法乱纪,否则的话就是如此下场
有一些甚至还会将尸体吊在城楼上,同样是起到了警示的作用,还有一些十恶不赦、打家劫舍的人,很可能还有同伙,将他的尸首挂在城楼上,一方面除了恐吓之外,还有可能引出他的同伙将其一网打尽
因为一个人死了,是要入土为安的,所以同伙可能冒着风险,前来把尸首劫走,这样就会被埋伏起来的官兵抓住了
悬首示众之后,如果家属来认领,可以出一点钱赎回去的,如果一直无人认领的,就会埋到荒郊野外
3、当作头盖杯
还有一种就会用来做成头盖杯,虽然这种情况很少,但是听了让人头皮发麻,实在是太可怕了,在河北邯郸就出土过六个头盖杯,在商朝的时候,都有使用头骨杯的记录
头骨杯在战国时期使用得比较多,《资治通鉴》,就讲述过关于头骨杯的故事,赵襄子跟智伯有仇,智伯被他打败之后,然后取智伯的头颅做成了酒器,这听起来简直是骇人听闻,太让人毛骨悚然了
这在电视剧里面也有表现,把仇人头骨用来当酒杯,亏他做得出来,史书这样写道:“三家分智氏之田,赵襄子漆智伯之头,以为饮器”
不过这种情况并不常见,基本上都需要双方有很大的仇怨,仇人死了之后,还不解恨,还要用他的头颅来出气,游牧民族也可能有这种行为,因为在《汉书》里面,就有这样的记载,匈奴用月氏王头骨制成的酒器跟汉朝结盟,在古代的国外,也有少数国家,会用头骨制成酒杯
写在最后
古人十分注重尸身的完整性,哪怕他犯下的死罪,家人还是要想方设法弄个全尸安葬,砍下来的头颅,可以跟身体缝合在一起下葬,但是在明清时期,一些刽子手会以此为契机,向家属勒索,如果不给足够的钱,就不会把首级交给他们,家人为了取回头颅,自然愿意多给钱,毕竟扣押头颅的人,只不过是想要钱而已
在古时候,人们都是特别迷信的,认为没有了头,就成为无头鬼了,也就没有来世了
除了上面说到的这些,还会将头颅游行在全国示众,这种方法称之为传首九边,这比在一个城市的城楼上示众,要隆重很多,威慑的人也就更多,因为全国人都能看到了
不过一般的死刑犯还不会有这个待遇,通常是那些造反的大臣,严重的危害到了皇帝的统治
Ⓦ┹以前斩首之后的人头都哪里去了?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几种结果:
第一,悬首示众。
这也叫做枭首示众,是一种惩罚的方法。
比如三国演义里面杀吕布,曹操就让人将他绞死,然后割下脑袋,挂在城墙上示众。
直到民国时期,枭首示众也很寻常。
比如林彪在东北剿匪时,就将大土匪谢如东枪毙以后,割下脑袋,然后悬首示众,以威慑其他土匪。
这种一般会允许示众后,家人出钱将首级赎回去安葬。
如果没有认领,首级一般会随便埋葬。
第二,传首九边。
传首九边是枭首示众的升级版,也就是将首级砍下,在全国各地始终。
明朝天启五年(1625年)熊廷弼为阉党所杀,“传首九边,弃尸荒野”。
直到崇祯二年(1629年),熊廷弼案才得以昭雪,“传首九边”的熊廷弼才身首合一,得以归葬。
第三,扣押首级。
明清的监狱都很黑暗,以清朝为例,刽子手斩首以后,多会扣留犯人首级,借机勒索。
古代讲究全尸下葬,如果人没有首级入土,叫做无头鬼,是不能转世投胎的。
所以死者家属多会用尽方法行贿刽子手,拿走首级,一起下葬。
自然刽子手不过是为了钱,不会平白无故扣留一个首级。
第四,另有他用。
这个就比较恐怖了。
在中国河北省邯郸市境内的涧沟遗址中,曾发现六个头盖杯。该遗址属于龙山时代的后岗二期文化早期,而这些头盖杯也是已知的中国最早的头盖杯。
所有头盖都是从眉弓经颞骨到枕后,砍下来的。
根据斧头砍的痕迹判断,砍人者将被砍者打倒并捆起来,甚至将其踩在脚下。
根据头盖后部砍痕最多且有砍偏的痕迹,可以判断是从后部砍起的,而当时被砍者活着并且在挣扎。然后顺次将头盖揭下来。
至商朝时期,仍有使用头盖杯的现象,在郑州商城东北的宫殿区曾发掘出近百个头盖杯。
陈梦家认为,商朝晚期用人头或头盖骨祭祀的情况比较普遍,使用的人头多为敌方的部族者。
根据《战国策》和《史记》的记载,赵襄子攻灭智氏之后,深恨智伯,将智伯的头涂上漆,制成了饮酒器具。
此为骷髅杯第一次出现在东方史料记载之中。这是头盖杯在战国时期的遗风。
清朝的康熙帝曾命人将贪官程金山的头制成骷髅杯。
➙║以前斩首之后的人头都哪里去了?
1925年,蚌埠火车站悬挂了三天的人头,令一位女子心如刀割般疼痛,她就是民国侠女施剑翘,而那高高挂了三天的,是他养父,准确的说是她伯父施从滨的首级。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背负血海深仇的一代侠女,卧薪尝胆,苦寻机会,后来终于亲手枪杀了杀父仇人——直系军阀孙传芳。
从她的故事里,我们大概也知道,两军对垒后,战败一方的将领,因为仇恨也好,为了震慑敌方也好,有被斩首并示众的可能。孙传芳不顾劝阻,杀害敌方俘虏,并斩首示众,留下了残暴不仁的口碑,也给自己惹下了杀身之祸,咎由自取。
有影响力的政治犯,试图推翻政权的谋反者,影响力巨大的悍匪,身份极高的敌方首领,被斩首后,会挂起来示众。一是作为功绩进行炫耀,另一个目的是震慑大众,冬天挂几天没事,夏天呢,有泡了石灰水挂的,有的泡了药,国外还有煮半熟插起来的,但是可以想象,这也不可能挂几天没事,没有福尔马林,也没有84,那些人头很快就变质了吧。
老百姓犯了法,没有示众的价值,砍了,家属直接拎走,连身子一起埋了。据说有扣下的,目的是为了讹诈家属些银子。干这差事的,估计也不缺钱花,这也可以是人头费吧,自己的头,还得自己家人掏钱买,丢了头,也损失钱,古人真难做人。
也爷爷见过砍头的,据说要杀的是一个土匪,但看起来很斯文,分头,还跟刽子手说话呢,刽子手说时辰没到,到我给你说,那人就支棱耳朵听,刚伸头结果刀就下来了。人们看见了被砍下的人头,还有错愕不解的表情,张大了嘴好像说:大骗子……刽子手这样做,是为了突然性,人最难过的不是死,是准备死,他没有给犯人留准备的念头,其实是仁义。那留了分手的人头,被他提在手里,翻着白眼,一脸的不屑和不服,估计他眼里的世界,也是一下黑一下白,像谁淘气,一个劲儿的开关灯。
人头挂了几天,也没有人领,后来扔万人坑了。
≟≂以前斩首之后的人头都哪里去了?
这就看被砍头的人是什么身份了。
如果是普通的犯人,犯了砍头大罪,但允许其家属收尸,那么在行刑的同时,家属通常都在一旁候着,并且提前也准备好棺材等物品。
一旦行刑结束,家属就会给刽子手塞一点银子,然后将身首分离的尸体收起来。
之后,就近,或者提前联系好一个专门缝合的“皮匠”,由皮匠将尸身简单缝合之后,装进棺材,抬走安葬。
当然,这皮匠的收费可不低。
要是碰上那种没有家属,或者家属因为没钱或者其他原因,不愿收尸的,那尸身只能是找个乱坟岗子一丢,任由野狗什么的啃食了事。
至于这类犯人被砍下来的头颅,通常来讲,都会被挂在刑场边上的一个木架子上进行示众。
比如在清朝时的广州,城中心就有个杀人的刑场,而刑场的东侧一面墙前,就有一个用木头扎成的架子,高度约为三米。
这个架子上,就挂满了腐烂不一的人头,而这些人头,正是在行刑时被砍下来的。
之所以会这么做,主要的目的,就是起到一个“以儆效尤”的作用,清廷用一颗颗人头向百姓展示,触犯律法后是什么下场。
除了那些没人愿意收尸的犯人,“有幸”把脑袋挂出来示众的,还有一部分是罪大恶极之人。
这种人一般罪行都较为严重,比如参与谋反等,因此,朝廷就不会允许家属收尸,而脑袋被切下来以后,就被挂在木架等公开的地方进行示众。
还有一部分人,砍头后头颅会被挂在城门上进行展示。
比如在清朝晚期的太平天国运动中,因作战勇猛,因此得了外号“黄老虎”的黄文金,在遭遇清军伏击,不幸身亡后,被部下找了个地方就地埋葬。
但不久后,左宗棠率军抓获黄文金的余部,一番严刑拷打后。得知了黄文金的葬身之处,为了确认其死亡,同时也为了回去表功,因此就将黄文金的尸身重新给刨了出来。
刨出来之后,左宗棠命人将黄文金头颅斩下,带回杭州,就挂在了杭州城的武林门上。
据记载,黄文金的头颅,前后一度被挂了数月之久,不过最终他的头颅去了哪里无人得知,兴许是杭州的官员扔了,或许是掉下来丢了,总之没人知道去了哪里。
这还只是被挂在城门上的,还有在被处死后,头颅在边疆进行来回展示的。
比如明朝末期的名将熊廷弼,在得罪了魏忠贤之后,被魏忠贤一顿撺掇,最终让明熹宗(也就是天启皇帝)下令将其处死。
并且,天启皇帝还下令,不仅要处死熊廷弼,同时还要将他头颅“传首九边”。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在砍了熊廷弼之后,尸体交由家属处理,而砍下来的脑袋,则需要送到当时全国九处军事重镇辗转示众。
这样做的目的,其实说白了也是“以儆效尤“。
可能有人会觉得疑惑,那脑袋被切下来,难道不会腐烂了吗?如果烂得不成样子,还怎么去”传首九边“?
被砍下来的脑袋,如果不进行特殊处理,当然会腐烂,不过,为了能“传首九边”,是肯定会做相应的技术处理的。
这个办法也很简单,就是在脑袋砍下来之后,将其送到顺天府,有专人拿石灰将其硝了,由此,就可以保证脑袋在一定时间内不腐烂。
做完这一切后,负责“传首九边”的钦差,就会带着相应的判决文书,加上被硝好的头颅等一切手续,由京城出发,开始往各大军事重镇传阅。
而由于古代没有什么太过先进的交通工具,加上九处军事重镇又相距甚远,因此,这将是一趟时间久远的公差。
根据史料记载,当时负责往九边传示熊廷弼脑袋的几位钦差,从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九月出发,而直到崇祯皇帝登基那年(公元1628年)还没回来,为啥?道儿太远了。
类似于熊廷弼这样,脑袋被“传首九边”的人,在历史上还有不少,而除此之外,史上最出名的一颗脑袋,应该就是王莽的了。
王莽是西汉的汉元帝皇后王政君的侄子,他借助姑姑王政君的地位,一路扶摇直上,一度曾官至“安汉公”,掌控了西汉晚期几乎所有的朝政大权。
而最终,王莽又从“安汉公”升级为“假皇帝”,最后干脆假皇帝也不当了,直接当上了真皇帝。
这便是发生在西汉末期的“王莽篡汉”,但在篡汉不久,王莽推行的一系列政策,遭到了大臣的强烈抵制,从而引发了声势浩大的反莽浪潮。
反莽浪潮的主导者,就是当时南方的绿林军和北方的赤眉军,在声势浩大的起义浪潮下,王莽所建立的“新朝”,仅仅存在了十余年便宣告灭亡。
而王莽本人,则是被起义军所杀,史料记载,在王莽被起义军将士围住后,“其首被斩,军人分裂莽身,支节肌骨脔分,争相杀者数十人”。
之后,王莽的一颗大好头颅,先是被悬挂在宛市(今河南南阳)的城墙之上,当地百姓听说王莽的头颅在这里后,纷纷“共提击之,或切食其舌”。
到了刘秀建立东汉后,王莽的头颅被刘秀下令收了起来,并且存在了皇宫内,自此度过了两百多年的岁月。
关于刘秀为何要收藏王莽的头颅,普遍的说法是为了警示后人,让后世的皇帝知道,如果干不好皇帝这份职业,那么就有王莽这样的人出现。
不管到底是不是这个原因,总之,王莽的脑袋在东汉的皇宫中足足藏了两百多年,一直到司马家族建立西晋后,才在一场大火中被彻底烧毁。
王莽的脑袋,是因为有“警示后人”的作用,被收藏在东汉的皇宫之内,而在南宋时期,有一名大将的头颅,也是被郑重其事的收藏起来,不过,收藏这颗头颅的不是南宋,而是金朝人。
这名大将是谁呢?他就是韩侂胄。
宋宁宗开禧元年(关羽1205年),在主战派韩侂胄的大力建议下,宋宁宗同意对金国发动北伐,而这场北伐,也是南宋历史上一次规模最大,且是主动出击的北伐之战。
不过,由于南宋内部的不和,以及出现叛徒等因素,这场浩浩荡荡的北伐,不仅没有成功,反而遭到了金军的凌厉反攻,最终导致南宋损失惨重。
战后,在金国的逼迫下,南宋顾不上“议和为奸”的舆论,低声下气地向金国求和。
在这种情况下,金国自然占据了主动权,他们除了开出“增加岁币,出犒师银”等条件外,还特意提出,一定要严惩主使“开禧北伐”的元凶,要求将元凶“函首以献”。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金人要求把元凶的首级送给他们,只有这样他们才同意议和。
那么谁是元凶呢?自然是韩侂胄,于是,在南宋主和派的运作下,韩侂胄最终被谋杀,其首级也被割了下来。
之后,韩侂胄的头颅被一番处理后,送到了金国的金章宗面前。
并且在当时,金国人为了得到韩侂胄的首级,还开出了一个诱人的条件,那就是可以用已经被其的江淮地区的土地,以及一千万两银子作为交换,也得拿到韩侂胄的首级。
那么,为何金国人愿意开出如此高价,也要得到韩侂胄的首级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包括金章宗在内的金国人,对韩侂胄的愤恨已经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在南宋发动的开禧北伐期间,金国同样也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战死的金人士兵足有万人之上,如果不是南宋内部出了问题,那么金国恐怕这次要倒大霉了。
所以,这个仇必须得报,而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金国人才会迫切想得到韩侂胄的首级。
而最终,在韩侂胄的首级被送到金国后,金国举行了盛大的“接收仪式”,不仅金章总亲自出席,并且文武百官也均上表祝贺。
同时,在接收仪式的道路两侧,韩侂胄的画像随处可见,而最终,韩侂胄的首级在经过一系列展示、祭祖等仪式之后,被金国人收藏在武器库中。
当然,为了更好保存,韩侂胄的首级在被收藏起来前,自然也做了一定的处理,史料记载,当时金国人是“漆之”后,才将韩侂胄的首级当做战利品保存起来的。
而这个“漆之”的手艺,也不是金国人独有的办法,历史上也有很多名人的首级同样也会有此待遇,比如前文说过的王莽,他的首级在被刘秀收起来前,也是进行了“漆之”的程序。
另外还有南朝的著名叛将候景,其在被斩首后,首级也是如此处理的。
总之,在古代斩首之后,被斩首之人的头颅去向以及处理方式,是根据被斩之人的身份决定的,普通的犯人,要么是被家属收敛,要么是随便扔到乱坟岗子,而罪大恶极的,通常都会将头颅进行悬挂示众,而类似于熊廷弼、王莽,以及韩侂胄这种特殊身份的人,其头颅最终就会根据情势需要而采取相应的方式了。
┅▄以前斩首之后的人头都哪里去了?
古代讲究,“杀人偿命乃天经地义!”因此,斩首也就成为古代死刑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刑法。
对于死刑犯行刑当天,官府会出布告,并通知死刑犯家眷。官府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向全城民众公正公平公开,这类似于我们现在法院的行刑布告。二是知会人犯家属做好人犯的善后处理。对于一些十恶不赦的土匪,一些叛逆谋反的乱党,官府才会根据上级衙门的公文,对人犯反首级杆顶城头的示众,而这种做法超出了普通斩首的范围,实际上这种悬首示众的刑法在古刑中叫做枭首。
虽然枭首与斩首同是将人犯脑袋砍下来,但不同的是枭首是官府将人犯人头收集在处理,被斩人犯得不到一个全尸下葬。而斩首则是家属抱回家,一番超度后入土为安。
在执行斩首当天,官府要通知刽子手准备行刑工具,同时也要对秋后问斩的犯人过最后一次堂。然后做最后的宣判,就是看电视的时候,当官的说完判决结果后把一个令签很威风的扔下来。宣判完押赴刑场时,一般要将犯人在闹市区游街示众。斩首前还要验明正身,就是在电视里把犯人脖子上那个大白签子拿下来读一遍。期间家属可以给犯人最后喂顿砍头诀别饭,等到午时三刻阳气最盛之时,便一刀咔嚓。
通过一些影视剧,许多的朋友会误认为在古代,死刑犯被斩首之后,首级会被官府收去装入竹笼里,张贴告示,悬于城门之上。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误导,在古代,对于一般的斩首人犯,官府都是很人情化的。当被判斩首的人犯在行刑之后,其人头与尸身通常会被家人与亲属带回家中,在缝合尸首之后再行超度与安葬,而一些无人问津的尸首,官府会安排专业的收尸人抬去城外郊野的乱葬岗草草的埋葬。
对于不同等级的犯人,首级的处理也有所不同,大致归类几种:
第一,悬首示众。这种一般会允许示众后,家人出钱将首级赎回去安葬。如果没有认领,首级一般会随便埋葬。
第二,传首九边。这个是将首级砍下之后,在全国各地示众,类似于全国巡回展。比普通的在当地城门楼子悬首示众要豪华很多,一般是叛国乱朝的重要人物才能享受的待遇。
第三,扣押首级。这个属于非官方流程,就是刽子手或者当中的某个官员故意扣下首级,讹诈犯人家属钱财,捞点外快。
另外还有一种变态行为,就是把头骨做成某种器具。根据《战国策》和《史记》的记载,赵襄子攻灭智氏之后,深恨智伯,将智伯的头涂上漆,制成了饮酒器具。
------------------
推荐阅读:
上一篇:减重20斤之后世界会完全不同吗?
下一篇: 骨质疏松患者应该怎样进行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