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邬思道帮助年羹尧平叛敌军,雍正皇帝知道吗,你怎么认为呢?
●↔《雍正王朝》邬思道帮助年羹尧平叛敌军,雍正皇帝知道吗,你怎么认为呢?
在《雍正王朝》电视剧中,邬思道帮助年羹尧平定叛军,雍正皇帝知道吗?根据电视剧的前后剧情来看:
邬思道曾经到过年羹尧的大营,雍正肯定是知道的;
邬思道是否帮助年羹尧平定叛军,雍正不一定知道;
但是以电视剧中雍正的智商而论,他既然知道邬思道到过年羹尧大营,也必然能猜得到邬思道与年羹尧平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邬思道曾经帮助年羹尧平叛,雍正应该能猜得到。
理由如下:
雍正皇帝有两个控制大臣的手段,一个是著名的粘杆处,另一个则是密折制度。其中粘杆处在电视剧中一笔带过,没有多讲。但是密折制度是有详细的情节描述的。
比如说,年羹尧身边的伊兴阿,他就是雍正派到年羹尧身边的卧底,雍正赐予了他密折奏事权。在电视剧的第27集中,伊兴阿就向雍密折通报了西北大营的情况。诸如年羹尧奢侈浪费之类的。
还比如,雍正派到年羹尧身边的穆香阿,他也有密折奏事之权。不过他被年羹尧给吓破了胆子,变成了年羹尧的走狗。
另外,年羹尧和田文镜也有密折奏事权。但是田文镜不知道邬思道与雍正的关系,他肯定不会给雍正上报邬思道的信息;年羹尧他虽然知道邬思道的底细,但是根据他的为人来看,他是个喜欢吃独食的人,必然也不会给雍正上报邬思道的信息。
至于在西北大营中,其他的人还有没有这个密折奏事权,我不知道。但是起码伊兴阿有,他一个人有这个权力就足够了。
试想一下,在年羹尧的西北大营中,每一天都有密折会呈送到雍正面前,年羹尧的一举一动都在雍正的秘密监视中。然后突然有一天,大营里面来了个瘸子,并且这个瘸子的头上没有顶戴,一看就知道不是当官的。而年大将军却对这个瘸子礼若上宾,还把他请到自己的内帐议事。这么一件稀奇事,伊兴阿怎么可能不向雍正上报?所以,邬思道到过年羹尧大营,雍正皇帝肯定知道。
再说第二点,雍正知不知道邬思道帮助年羹尧平叛?
从剧情上来看,年羹尧把邬思道请到自己的内帐后,他们两人的谈话是秘密谈话,别的人都不知道。所以像伊兴阿这样的卧底,估计也不知道邬思道对年羹尧说了什么。至于邬思道有没有帮助过年羹尧,伊兴阿是不敢敢瞎的。
比如说年羹尧痛打十名侍卫,但是十名大内侍卫却对年羹尧心服口服。伊兴阿不知道其中的内幕,他在密折中就会写明“不知道为什么”。剩下的就是让雍正自己体会了。
但是,就在邬思道来后的第二天,年羹尧居然就掌握了叛军的动向,并且还让他瞎猫碰上死耗子,猜对叛军的窝藏地点!于是西北就打了大胜仗。这种稀奇事,伊兴阿怎么可能不呈报给雍正呢?
而雍正在得到密折后,通过:瘸子、年羹尧对这个瘸子礼若上宾、年羹尧突然开窍,这几个关键信息,雍正他也能猜的到,这个瘸子八成就是邬思道。
首先,这个瘸子是年羹尧认识的人。如果年羹尧不认识,他怎么可能脱口而出:哎哟原来是邬先生呀!
第二,这个瘸子是能让年羹尧尊重的人。如果年羹尧不尊重他,怎么可能把他请到内帐进行秘密谈话?
第三,这个瘸子的智商很高。年羹尧搜了叛军大半年都找不到,怎么这个瘸子来了,他立马就知道了?
所以,邬思道帮助年羹尧平叛。他们的具体谈话,雍正派到年羹尧身边的卧底八成是不知道的。但是以雍正的智商来说,他也应该能根据密折中的信息,猜到这个瘸子八成就是邬思道吧。
综上所述:虽然雍正没有千里眼,但是他在西北安排了自己的眼线,这些眼线会通过密折奏事的方式向雍正传达西北大营的一举一动。而邬思道到西北的动静太大,一个没有顶戴的瘸子居然能让年羹尧毕恭毕敬,这简直太特么神奇了。雍正在收到密折后,也肯定会特别的注意此事。最后,凭借雍正的高智商,他必然不难猜到是邬思道帮助了年羹尧。
最后,说点题外的内容。
很多人很好奇,邬思道躲着雍正,刻意的低调行事,但是他为什么要冒着掉脑袋的风险跑去西北帮助年羹尧呢?还有,邬思道怎么就那么神奇,居然能猜到叛军的位置?
这两个问题,说起来也不复杂。因为电视剧是根据小说改编的,在原著小说中,是八阿哥的门人汪景祺帮助年羹尧找出了叛军的位置。然而在拍电视剧时,电视剧却把汪景褀这个重要的反派角色给删除了。但是,电视剧把汪景褀删减后,又不能没有角色帮助年羹尧。于是汪景褀的戏份就添加在邬思道头上。最后,就有了电视剧中的情节。
再说第二个问题。为什么邬思道(汪景褀)知道叛军躲藏在法伦寺。这是因为,历史上的罗卜藏丹津之乱,有不少叛军就是躲在寺庙里面的。
在电视剧中,邬思道给年羹尧指出来的叛军藏身之处,叫法轮寺。
在原著小说中,汪景褀给年羹尧指出的叛军藏匿地点却叫塔尔寺。
电视剧中的法轮寺,是虚构的地名;但是小说中的塔尔寺,是真实存在的寺庙。这座寺庙距离西宁市区不到五十里。位于现在的湟中县的县城城里面,寺庙面积约相当于半个湟中县城的大小。
看地图,相信很多人就明白了年羹尧为什么会忽略了塔尔寺了。因为塔尔寺确实离清军的西宁大营太近了!二三十公里的距离,若是放在现在,开车只要几十分钟。即使是古代,骑马顶多也就一个时辰。这等于说,叛军就是躲在清军的眼皮子底下。
不过,躲得近不是年羹尧搜不出叛军躲藏的唯一原因。比躲得近,让人麻痹大意更关键的一点是:青海塔尔寺是皇帝敕封的黄教总寺,它不但有权在青海筹粮,还有权去内地买粮,并且还能得到朝廷调拨的粮食。简单点说,罗布藏旦增躲在塔尔寺中,叛军吃的就是年羹尧拨给寺庙的粮食!年羹尧对塔尔寺非常信任,他没想到塔尔寺居然背叛了朝廷,居然也参加了叛乱。
这一个信息,在小说中介绍的很清楚。汪景褀也是根据这个判断,推断出叛军可能会躲在塔尔寺。但是在电视剧中,这个重要的信息却被删减了。
(现在的塔尔寺)
所以,很多观众在看电视剧时,会觉得剧情很突兀,只会感叹邬思道太神了!而其他人都是陪衬,尤其是一代名将年羹尧被黑的最惨。除了杀人就是耍横,完全看不出名将的风采。
≍↪《雍正王朝》邬思道帮助年羹尧平叛敌军,雍正皇帝知道吗,你怎么认为呢?
我认为,邬思道帮助年羹尧平定叛军,上演一出“灯下黑”的事情,雍正皇帝一定知道。为什么他知道,除了密折专奏制度之外,主要原因在以下诸多方面。
密折专奏就不用说了,年羹尧每天中军行营的花销,都被伊兴阿汇报得严严实实的,来了一个邬思道,在斩杀了二十几个粮草运送大员后,独对这个瘸腿老头子礼遇有加,军事情况乃是机密,二人竟然掌灯夜谈,当然有密探探知。
邬思道帮助胤禛夺嫡成功之后,选择以“半隐”状态脱离雍正,但是他知道这位雄主有忌,担心他嘴上不把门儿,于是主动让李卫监管着自己,然后再图退路。诺敏案爆发后,田文镜被雍正委以钦差之职前往山西彻查诺敏,李卫则顺势送上邬思道协助田文镜。
李卫与雍正的关系自不必说,邬思道与雍正的关系李卫是清清楚楚,经历了若干年的官场洗礼,李卫对于邬思道在雍正心里的位置自然明明白白,所以,他不会轻易处置邬思道,万事一定首当汇报雍正。以前我就说过,邬思道前去协助田文镜,一定不是李卫的什么主意,一定是雍正皇帝的意见,因为依着田文镜二愣子的性格,要想突破山西的案子,没有人从旁指点,只怕是难以水落石出。
故,邬思道去田文镜府上做幕僚,一定是雍正皇帝的意思。田文镜掌管河南,河南这地方紧挨山西等地,与年羹尧所处的青海不远,也是负责年羹尧粮草供给和转运的关键地点之一,在雍正屁股还没有坐稳宝座的情况下,尤其是西北战事的问题,于田文镜处安插个谋士邬思道,是为雍正的一道棋局。
当然,“半隐”的邬思道是很愿意为雍正皇帝出力的,因为他也别无选择,河南离年羹尧不远,又是年羹尧的粮道,对于西北的情况和信息自然就掌握得多,邬思道居于此,正是掌握年羹尧西北军事情况的首选之地,因此,在关键的时候,邬思道也能从中谋划,为雍正服务。
如果,邬思道老是呆在李卫那里,对于西北的情况和信息掌握就很滞后了,邬思道就是像帮助雍正解决问题也鞭长莫及。
机会终于来了。年羹尧围住叛军迟迟不打,按照他自己的说法,是将青海围得“水泄不通”了,就是找不到叛军主力的影子,这显然是鬼话。当邬思道问他“为何不切断粮道和水源”的时候,年羹尧竟然“恍然大悟”。邬思道断定年羹尧是在拥兵自重,甚至是养寇自重,于是指出叛军之地“灯下黑”。
其实哪里有什么灯下黑,只不过是邬思道向年羹尧阐明了他与雍正博弈的利害关系,要是再不出兵攻打叛军,不仅国库没有了粮饷,雍正坐不稳江山,那么,他年羹尧这个汉人将军也会随着雍正皇帝的垮台而粉身碎骨,他与雍正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这才是年羹尧下定决心,攻击叛军的主要原因啊。
本来雍正皇帝安排李卫将邬思道送到田文镜府上,就考虑到年羹尧会耍什么花样。这并非无中生有瞎担心,江夏镇事件后,邬思道就让当时还是王爷的胤禛盯着年羹尧,后来又说他迟早会闯出“天大的祸来”,当上西北大将军后,缺乏监管和节制的年羹尧更加飞扬跋扈,胆大包天,试问有谁能够将他控制呢?
对于年羹尧在西北的所作所为,雍正皇帝可以说是一清二楚,可是有什么办法呢?密探安插了,权力也给了,就看年羹尧有什么造化了。可是他依然还在拥兵自重。这也就是邬思道该上场的时候了。
要不,邬思道干嘛早不去押送粮草晚不去押送粮草,偏偏赶上田文镜脑袋大的时候才去呢?因为这时候刚刚正好,年羹尧已经激起了官僚们的不满,雍正只怕也快坐不住了,万事都讲个火候,火候到了,工作才好做。想想,邬思道要是去得太早,年羹尧会屌邬思道吗?去得太晚,只怕火都快烧没了,去也无用。
说了这么多,主要是还原这个场景,其实邬思道去年羹尧那里,本来就是雍正皇帝和邬思道下的一盘棋,早就是布局中的一部分,雍正当然知道。
⌘◗《雍正王朝》邬思道帮助年羹尧平叛敌军,雍正皇帝知道吗,你怎么认为呢?
《雍正王朝》中的邬思道,是雍正在“九子夺嫡”期间最为信任和倚重的幕僚,也正是因为有了他的帮助,雍正才得以在纷繁复杂的皇位争夺战中成为了最终的胜利者,并且在康熙去世后,顺利登上了皇位。只不过,由于邬思道知道雍正太多的“秘密”了,再加上他残疾的身体以及此前的牢狱经历,使得邬思道依旧无法走到台前,只得继续保持“半隐”的状态,先后深居与李卫和田文镜的府上。然而,就在西北战局进入焦灼状态的时候,邬思道却一改往日沉默、低调的做派,主动选择前往西北大营,为正在领兵平叛的年羹尧“指点迷津”。
虽然邬思道在此之前,没有就此事向雍正做任何的交代,但这件事情怎会逃过雍正的眼睛。只不过,雍正对于此保持了沉默不语,这其中,既有雍正对于邬思道一番良苦用心的宽慰,同时这也是他们近二十年相识相知所建立的理解与默契。
邬思道选择“半隐”,归根结底还是为了让雍正安心。
雍正之所以能够成为“九子夺嫡”的最终胜利者,邬思道可谓是居功至伟。
在“追比户部欠款”和“审理刑部冤案”,邬思道准确的把握了康熙的想法,给雍正提供了最为合适的建议,该进则进,该退则退,使得雍正在复杂的局面下得以顺利保全自我。紧接着,由邬思道培养的雍正之子弘历又在秋猎过程中表现“惊艳”,让康熙眼前一亮,对其宠爱有加,而这也让康熙对雍正加分不少。
到了“推举大将军王”的时候,邬思道再一次拿捏准了康熙的想法,主动劝谏雍正力保十四阿哥胤禵出任“大将军王”,让康熙看到了雍正的“人君气度”,同时也就此决定将皇位传给雍正。而在最后的“夺嫡之夜”里,又是邬思道成功的完成了雍正“外援”的任务,在宫外积极调度,最终确保了雍正的顺利登基。
然而,邬思道也非常清楚,雍正登基之时,也是他将要离开之际,纵使雍正会顾及两人的情感和邬思道这些年的付出与贡献,不会就此除掉邬思道,但是雍正也不会再将邬思道留在身边,更不会委以其高官厚禄,因为这样会直接动摇雍正皇权统治“合法性”的根基。
在这样的情况下,邬思道选择了“半隐”,而李卫府上也成为了他“半隐”的唯一去处。
要知道,在此之前邬思道一直是以雍正儿子们的教书先生来示人的,知道其真正身份的也就只有十三阿哥胤祥、年羹尧和李卫了,所以邬思道只能选择这三人之中的一个进行投靠。
胤祥为人刚正,侠肝义胆,很有可能出于对邬思道的同情与愧疚,真的放了邬思道,所以胤祥那里断不可去。至于年羹尧,雍正本就非常担心这二人关系过于紧密而形成巨大的威胁,不然雍正也不会“棒打鸳鸯”,娶了与邬思道感情深厚的年羹尧妹妹年秋月了,所以年羹尧那里邬思道也去不得。
而邬思道在李卫府上“半隐”,雍正是最为放心的。
其一,李卫大字不识,由邬思道担任其幕僚不仅可以继续隐藏其身份,同时也能给予李卫很大的帮助,这样一来邬思道的价值和作用也能得以继续的发挥。
其二,李卫与邬思道关系本就非常的密切,并且一直以来都是对其礼遇有加,故而邬思道可以得到李卫很好的照顾,算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雍正对其的愧疚。
其三,就是李卫知道邬思道与雍正的特殊关系,必然不会让其轻易离开,邬思道也不会主动逃走陷李卫于不义,更何况李卫对于雍正是忠心耿耿,如果雍正真的有一天对邬思道动了杀心,李卫也必然会遵照执行。
就这样,邬思道来到了李卫的府上,开始了他的“半隐”。
邬思道前往西北大营“敲打”年羹尧,这也还是为了雍正。
盘踞在青海的蒙古贵族罗卜藏丹津发生叛乱,作为雍正亲信的年羹尧被封为“抚远大将军”,率领二十多万西北大军前去平叛,然而,年羹尧的表现却很难让人满意。
一方面,年羹尧“待价而沽”,迟迟不与叛军主力进行决战,造成了巨大的军需损耗,使得雍正以及整个国家背上了沉重的财政负担,雍正的皇位稳固也因此而受到了威胁。
另一方面,年羹尧俨然成为了人人惧怕的“杀人魔头”,执法太过于苛刻,使得整个官场对于年羹尧如同“谈虎色变”一般,十分的惧怕。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邬思道向田文镜主动请缨,作为押粮官前往西北,当然他此行的目的并不是为田文镜说清,而是过来对年羹尧进行提点。
邬思道先是向年羹尧晓以利害关系,非常明确的告诉他雍正的不利处境,让年羹尧就此明白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同时还用“灯下黑”的方式,点明了叛军所在的位置。
邬思道的一番话可以说是让年羹尧顿时背后一凉,感觉到了万分的紧张和焦虑。
他并不知道邬思道此行是受谁指使,邬思道的真实目的又是什么,而更让他担心的是远在北京的雍正究竟知道了什么,邬思道的突然造访西北是否与雍正有关。
可不管怎么样,年羹尧也非常清楚,邬思道来到西北的事情是瞒不住雍正的,如果这次还是拒不出兵平叛,等待他的将是非常严重的后果。
就这样,年羹尧最终顺利平定了叛乱,不仅帮助雍正挽救了危局,同时他本人也得到了雍正极尽的封赏。
邬思道前往西北,实际上是他与雍正之间的一种“默契”。
邬思道非常清楚,尽管田文镜并不知道他此前的所作所为,也不知道他与雍正之间的特殊关系,但是对于擅长布置眼线的雍正来说,自己的一举一动早就被雍正所掌握。而在西北大营之中,雍正的眼线和有请奏密折之权的人那就更多了,这些人都是来监视年羹尧的,对于整个西北大营之中的任何风吹草动,雍正也必然是第一时间便会知晓。
所以,对于邬思道前往西北大营,雍正是知道的,但是雍正也非常清楚,邬思道此行是为了他去的,所以他在此之后,既没有向年羹尧提及此事,也没有向邬思道进行暗示,就连田文镜也是继续的被蒙在鼓里,这些都说明,雍正对于邬思道的此行所取得的成绩还是很满意的。
然而,对于邬思道而言,这次的西北之行对于他来说却是意义重大的。
一方面,邬思道之所以前往田文镜的府上担任幕僚,可他却不为田文镜献计献策,并且还多次拿八千两的幕酬说事情,为的就是借此激怒田文镜,最终达到其“全隐”的目的。可毕竟,如果真的在田文镜府上毫无作为,他也未必能真的拿到这些银两,要知道,邬思道可是要指着这些钱来养老的,所以他必须做出一定的贡献,这样才更有底气“逼”着田文镜把幕酬给他,从而使其有了“全隐”的经济基础。
另一方面,邬思道想要“全隐”,还有一关是必须要过的,那就是雍正。此次前往西北“敲打”年羹尧,并最终使其平叛成功,这就是邬思道主动向雍正示好的标志,他的目的就是要告诉雍正,自己是始终与雍正站在一起的,同时也是时刻都将雍正装在心上的,这样就是让雍正对其能够放心,从而使得雍正不再认为他是一种威胁。而这也是其保证日后能够安稳“全隐”的先决条件。
果然,当雍正前往河南视察,从田文静口中得知邬思道已经离开的时候,雍正并没有下令去追,而是选择放过了邬思道了。因为此时的雍正已经深刻感受到了邬思道的用心良苦,也就此放下了心中的疑虑与担忧。而邬思道也就此得以真正的“全隐”,之后便再无消息了。
≋↦《雍正王朝》邬思道帮助年羹尧平叛敌军,雍正皇帝知道吗,你怎么认为呢?
邬思道去押送军粮雍正皇帝应该知道,因为田文镜会有奏折送给雍正。但邬思道指点年羹尧找出罗布藏丹津的藏身地,雍正应该能猜到,因为从时间节点上邬思道到达前方的时间和年羹尧攻击的时间太过巧合,但是不能确定。
以年羹尧好大喜功的秉性看,他是不想把这份功劳分一杯羹给邬思道的,而且我猜测邬思道应该告诉过年羹尧不要把这件事告诉雍正,因为邬思道早就看出年羹尧这个奴才早晚会闯出大祸来,不想和年有过多牵扯。
雍正初登大宝,邬思道就选择功成身退。原因是邬思道和雍正都相互忌惮。按邬思道对胤祥说的,从前为四爷办秘密差事的人恐怕都要被处理了,这些人也包括邬思道,他的手上虽然没有沾血,但他却知道雍正潜邸时太多的秘密,雍正有可能动了杀心,可念及邬思道在夺嫡时的巨大功劳又于心不忍。可对待邬思道这样多智近乎妖的人,雍正把他放归牧野也不放心,于是送福晋的近身丫头如月给邬思道监视他,先后把他派给自己的嫡系李卫和田文镜实际也是为了看住他。
邬思道也看出了雍正上位后的心狠手辣,杀八爷九爷,圈禁三爷,放逐十四爷。对亲兄弟都这样,对自己又能保有多少的仁慈呢。另外,如果雍正知道是邬思道给年羹尧出的主意,会不会把他列为年党一并处理就不好说了。
邬思道不愿自己被沾包,也不想和雍正再有任何瓜葛。雍正到达田文镜处时询问邬思道的情况,是要征询意见还是要杀他,邬思道心里应该产生了对自己不利的想法,于是就连夜出逃了。
◉➻《雍正王朝》邬思道帮助年羹尧平叛敌军,雍正皇帝知道吗,你怎么认为呢?
邬思道离开雍正之后,还经常为李卫、田文镜、年羹尧等出谋划策,间接为雍正服务。
年羹尧率军平定北疆,却因找不到叛军主力虚耗钱粮,惹得雍正上火。此刻,邬思道挺身而出,来到前线大营,一语点破机关,让年羹尧顺利找到叛军主力。
那么,邬思道此举,雍正知道吗?
事先自然不知道。邬思道与其他大臣不同,他与雍正之间亦师亦友,却并非君臣。他行事向来自有主见,并不想其他大臣一样,事实都需要禀告雍正。
但是,邬思道的所有主张都是为雍正谋划,为大清谋划。因此,就算事先雍正不知情,事后雍正也会非常感激。
作为《雍正皇帝》全书中最神秘的谋士,作者对邬思道十分偏爱,将许多人的功绩都套到他的头上。就如年羹尧平叛,所谓“灯下黑”的观点说来很惊艳,实际做到非常难。毕竟叛军人数众多,囤积粮草更足以支撑数年。那般大动作,年羹尧怎么可能不知道?
不过,为了体现邬思道料事如神,简直是诸葛在世的人设,年羹尧只能变得呆傻。其他诸多人也同样,没有邬思道时都十分厉害,一遇上邬思道都成了傻瓜。
------------------
推荐阅读:
任我行逃出西湖底的第一件事,为什么是给梅庄四友吃“三尸脑神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