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长孙皇后是个什么样的人?
Ⓢ☚历史上的长孙皇后是个什么样的人?
长孙皇后36岁就去世了,但是她的人生和贞观那个时代一样光彩夺目。公元636年长孙皇后去世,此后李世民时常哀伤的站在高台上,远望皇后的昭陵。能获得丈夫李世民的一世深情,只是一个庄重的皇后是不够的。
长孙家是鲜卑贵族,后迁居洛阳,长孙皇后出生在洛阳,父亲长孙晟一代名将,典故“一箭双雕”的主人公,讲话声音特别大,人称“霹雳堂”。先是长孙家看上了世交李家,以长孙晟的脾气还来了个“倒提亲”。长孙家看上李家,倒不是李家的名头,而是因为李世民的母亲窦氏。
长孙炽是长孙皇后的伯父,很早就认识窦氏,那时候窦氏还是一个小姑娘。有一回她去北周的皇宫里看望皇帝舅舅宇文邕,发现舅舅不喜欢刚嫁过来的突厥公主,于是就给舅舅提意见,请他多宠爱突厥公主,要以大局为重,才不会得罪突厥。窦氏小小年纪就有这番见识,令舅舅和大臣们很吃惊,她的名声也传来了。
长孙炽一直记得这件事,并告诉了自己的弟弟长孙晟,这个不一般的女子已经和李渊订亲了,将来他们的孩子肯定也不凡,李渊和长孙晟也是老朋友。
过了几年,长孙晟生了个女儿,名唤观音婢,在选女婿时,他想起了当年的事,正好窦氏生的二公子李世民比自己女儿大三岁,年纪相仿,急脾气的长孙晟直接上门“提亲”把亲事给订下来了。他可能没想到这个决定给了女儿一个不同凡响的人生。
然而不久,长孙晟突然去世了,长孙皇后和哥哥长孙无忌被异母的兄长长孙安业欺负并赶出了家门,幸好舅舅高士廉收留了两个孩子。高士廉抚养他们,并教他们识文断字,待到长孙皇后婚嫁的年纪,又督促李家尽快成婚。生活的多变,也让长孙皇后更加会为人处世,聪慧而包容。
大7岁的哥哥长孙无忌和李世民非常要好,李世民一点没有嫌弃遭遇变故的长孙兄妹。“十三为君妇,羞颜未尝开”,13岁的长孙皇后和李世民成亲了,纵然有丈夫的宠爱,但是家族里错综复杂的关系想处理好却一点也不轻松。
婚后的第四年,李渊李世民父子就举起了反隋大旗,17岁的长孙皇后以及长孙家族投入了不可能回头的争天下事业中。在这场逐鹿中,李唐王朝胜出,李世民已经成长为一颗熠熠发光的将星。然而新的矛盾又产生了,一个是娴熟政务没有兵权的太子李建成,另一个虽是秦王,但是拥有兵权的李世民。加上在立长与立贤之间态度暧昧的父亲,太子如何放心?
这样的形势下,后宫的女人们自然也不会闲着,太子妃频繁的出入后宫,拉拢李渊的后妃们,如果李渊听到的枕头风都是不利于李世民的,那么太子地位就稳固了。李世民在外征战,作为妻子的长孙皇后自然不能让丈夫陷入流言蜚语中,她也时常在宫里走动,孝顺父皇李渊,哄好后妃们,更重要的是她没有与太子妃敌对,仍然尊敬有加,温柔以待。长孙皇后应该也不希望发生后来的玄武门之变。
有些事是躲不开的,唐朝建立的第九年,突厥来犯,太子李建成谋划半途杀了李世民,而东宫李世民的眼线已经把消息递了出来。秦王府的谋士都知道要杀了李建成、李元吉,但是没有人敢说出来,这时长孙无忌第一个喊了出来,接下来秦王府开始策划部署。
那么长孙皇后在这场政变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多年后,房玄龄惹李世民不高兴,长孙皇后出面求情说:当年玄武门之变,房玄龄出了那么多主意,这多年过去了依然没人知晓,可见他是一个忠诚谨慎的人……。可知,玄武门之变长孙皇后是深刻参与其中,支持丈夫。
公元626年凌晨,还是秦王妃的长孙皇后一身戎装来到将士们面前,作了简短的慰问演讲,随后骑上战马走在李世民的身后,来到玄武门,亲眼见证那个血色黎明。李建成、李元吉被杀。
三天后,她成为太子妃,两个月她成为皇后,坐上皇后的位置,她第一件事就是“做个闲人”。经历了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看到了妻子聪明过人,于是三朝之后总拿朝上讨论的事来问长孙皇后。但是长孙皇后总是不理他,笑而不语。
从西汉以来,她见了太多外戚乱政的,如:吕后之乱,霍光之乱,王莽篡位等,现在她的哥哥长孙无忌是第一功臣,如果她再参政,长孙家族的结局会怎样?另外她还很节俭,但不是穿破衣服这种行为,华服珠宝她也有也戴,但是不多,够用就好,宫殿也装饰,有大唐盛世的气派,但是恰到好处,对子女吃穿用度也一样要他们够用就好。
当李世民被魏征气的暴跳时,她会用“主明臣直”的古语来调停。长孙皇后劝谏李世民的故事很多,总能让李世民平静下来,甚至李世民在房玄龄面前炫耀皇后在各种事情上都能启发他。“妻管严”的房玄龄也心领神会的笑笑。
李世民登基,长孙无忌功劳巨大,被给予宰相大权,但是干了一年后,长孙皇后非常坚定的请求李世民撤去长孙无忌的职务。李世民当然不同意,于是长孙皇后又去找哥哥长孙无忌,跟他道明历史上吕后家族、霍光家族等的结局。饱读诗书的长孙无忌也是明白,立刻去辞职。
贞观七年,李世民想再次启用长孙无忌,却遭到了拒绝,情急之下,李世民写了一篇《威凤赋》,情真意切。无奈长孙无忌出山,而长孙皇后经常提醒哥哥不能拥权自重。
还记得当初赶长孙皇后兄妹出家门的长孙安业吗?长孙安业不务正业,甚至牵连谋反,却得到了长孙皇后的庇护。李世民要杀了长孙安业,长孙皇后为其求情,解释到:“以前人们都知道他对我不好,现在陛下要是处死他,人们肯定会说我仗着陛下宠爱在报复他,有损陛下的名声。”长孙皇后为了李世民打压有能力的哥哥,为曾经伤害她的人求情。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长孙皇后的贤德自然不用说,那她的美貌呢?《全唐诗》卷5收录的一首《春游曲》据说作者就是长孙皇后。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
可见长孙皇后对自己的样貌非常自信,不仅聪明有才智,容貌也是美丽动人。丈夫的爱也给了她更大的自信,而她也是一位痴情的妻子。李世民生病,她衣不解带的贴身伺候,腰间系着一瓶毒药,这令李世民非常震惊,他得到的答案是如有不测,她也不独活。
若有不讳,义不独生
可惜深情却不能长久,贞观十年,长孙皇后还是重病不治撒手人寰,年仅36岁,安葬在九嵕(zōng)山。临终她叮嘱墓里不用奇珍异宝陪葬,用的人马器具都是木头做的。墓穴也只是一百多人花了十天时间凿的一间石室。
晚年的李世民也承认自我约束能力,相比长孙皇后在世要减弱。13年后,唐太宗李世民去世与长孙皇后合葬昭陵。
长孙皇后,作为妻子、皇后,堪称完美,大唐盛世离不开她的那份贡献。
✶≆历史上的长孙皇后是个什么样的人?
站在李世民背后的伟大女人!
✆⊰历史上的长孙皇后是个什么样的人?
上能劝谏皇帝,下能鼓舞将士,长孙皇后的存在为李世民免去了后顾之忧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皇后中,唐太宗的皇后长孙氏堪称贤惠的楷模,她孝敬公婆、礼待丈夫、劝谏帝王、鼓舞将士。
长孙氏小字观音婢,是隋朝大将长孙晟的小女儿,算得上是出身于名门望族。此女自幼聪明伶俐、循规蹈矩,加上她相貌出众又才华斐然方圆百里都知道长孙将军家有一个貌美的女儿,于是上门提亲的人几乎踏破了门槛。可长孙家族对待这个幼女的婚事十分郑重,他们千挑万选才选中了李渊家的次子李世民,而后两人订婚。长孙氏八岁那年父亲病逝,她与母亲、兄弟一同迁到舅父家中居住。
一朝嫁入李家门,贤惠淑德人称赞
五年后,十三岁的她嫁给年龄相仿的李世民,二人从此举案齐眉、相敬如宾。长孙氏嫁给李世民时李渊已然称帝,恰逢李渊原配窦氏去世,后宫无人照看一片混乱。她进宫之后尽心侍奉丧偶的公公李渊,让他在三子明争暗斗的日子里感受到了儿女侍奉的人情温暖。她此举得到了他人的称赞。
玄武门之变时李氏三兄弟算是真刀真枪的干了起来,李世民为策划此事昼夜不寐,长孙氏看丈夫受累也是心疼不已。为了给丈夫助力,平时身居宅院的她走到人前,她帮助李世民激励士兵,给了他们极大的鼓励。笔者觉得她这样的行为很好的帮助李世民激励士气,一定程度上免除了他的一些忧虑。
入主正宫仍简朴,劝诫帝王留芳名
玄武门之变使得秦王李世民荣登大宝,他登基七日后妻子长孙氏便被立为中宫皇后。本已经成了万人之上的皇后,可长孙氏依旧勤俭持家,她不穿绫罗绸缎也劝解身旁的人要节俭生活。她带领命妇、公主亲蚕,去世之前还流泪告诉太宗皇帝不要大办葬礼。对待后宫宫人她赏罚分明,教育子女她尽心尽力,将后宫治理的井井有条的她让皇帝全心全意治理国家。
有一次皇帝气冲冲的回了后宫,嘴上还喋喋不休的说要杀了某个人。长孙皇后问其缘故,原来是大臣魏征惹了皇帝不痛快。随后她穿上朝服对皇帝说:陛下得此能说出忠言逆耳的忠臣,妾身恭贺陛下。这时李世民才知道皇后的意思并茅塞顿开的说:“差点误了大事”。
李世民朝廷上有献忠言的重臣,朝堂下有层层把关的贤皇后,尤其是长孙皇后的存在让他少了后顾之忧。
长孙皇后一直以来都有哮喘,贞观八年时她旧病复发卧床不起,两年后驾鹤西去,享年三十六岁。太宗皇帝对爱妻的死深感悲伤,赐谥号文德。
纵观长孙皇后的一生,她从未做过任何坏事,对待所有人都是礼遇有加,她的存在为李世民安定朝邦做出了贡献。
分享有趣有料的历史故事和观点,我是醉爱谈历史,欢迎关注!
♖◆历史上的长孙皇后是个什么样的人?
长孙皇后心中有一个仁字。
太宗有时候心情不太好,就会迁怒宫人,皇后这时候就假装发怒 然后说,您把他交给我吧,让我来审问他。然后他就会让人把这人关起来,等到皇上怒气消了之后再慢慢的跟皇上讲道理,就这样在皇宫之中。这种冤枉人的事儿就少多了。
豫章公主很小的时候就没了娘,由长孙皇后收养,长孙皇后对于豫章公主比自己亲生的还亲。每当宫中的那些妃嫔有了病,皇后停下自己的药先让给他们煎,就这样宫中的人没有不爱戴他的。
在《资治通鉴》中这样说,妃嫔以下有疾,后亲抚视,辍己之药膳以资之,宫中无不爱戴。
长孙皇后心中还有一个俭字。
皇后对于宫中的孩子们长告诉他们要谦和节俭,太子的乳母就曾经跟皇后说东宫的东西太少了还是多给些吧。皇后就不允许。并且说做为太子,重要的是他的品德他的名声,那些东西多少不都一样呀。《资治通鉴》说,后不许,曰:“为太子,患在德不立,名不阳,何患无器用邪!”皇后还曾经跟皇上说我这一生也没有做过对人们有什么好处的事儿,我也不想死了死了还对人们有什么害处,不要为我的坟墓而打扰了天下的老百姓生计,就在山上挖一座坟,搭些瓦木就行了。
长孙皇后做为妻子,还非常贤惠,她不仅懂得用良言规劝皇上,而且皇上病了他还白天黑夜的伺候着,他还曾经把毒药带在身边,为什么呢他说,“若有不讳,义不独生。”意思是如果皇上有个好歹,我就不活了,这说明什么呢他和皇上,是多么的有感情呀。
作为皇后,长孙还是一个非常深明大义之人。
皇后平时身体平好,有一次,皇上去九成宫。皇后带病前往,身边的人就说,您还是别去了,可她就是不听,结果病情更重了。后来有人说,您还是让皇上赦免一些犯人,这样,或许能减轻一些病情。他就说死生有命,不是人才能够决定的,如果说做善事有福,我就不做恶事,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单纯的乞求又有什么用处呢,如果说赦免犯人,这是国家的是,我不想因为自己坏了国家正常的秩序。
他还曾经对太宗说,房玄龄这些人啊在陛下的身边非常久了,他们小心谨慎,做事严密,而且能给你出主意,您还是要他们回到朝中来为好呀。她还对唐太宗说至于我的那些宗室亲戚们他们也不是因为什么功德而是因为我的关系当了大官,如果你能够让我的子孙们得以保全的话,您只给他们闲差就行啦,千万别当什么大官呀。后来的历史证明了长孙皇后的话,唐太宗听从爱他的话,让房玄龄重新回到了朝堂,而他的兄弟却落得满门抄斩的下场。我们不能不佩服长孙皇后的先见之明。
长孙皇后还是一个非常爱读书的人,他亲自写了《女则》,来管理后宫,后来他死了,唐太宗就说,哎呀我真是少了一个贤内助呀。以后谁再来规劝我呢。
总之一句话,长孙皇后真是一个历史上有名的贤德皇后了。
♔▬历史上的长孙皇后是个什么样的人?
长孙皇后,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祖籍洛阳,生于长安。她父亲长孙晟是隋朝右骁卫将军,母亲是北齐一个王爷的女儿。长孙一族在北魏孝文帝时被赐姓,属于皇室宗族,因此,长孙皇后出生很高贵。
李世民登基为帝,册封长孙氏为皇后。长孙皇后从小就爱看书,当了皇后以后也是整天手不释卷,哪怕宫女给她梳妆打扮的时候,她都要手捧一本书来看。她博古通今,经常和李世民一起讨论历代王朝的兴亡得失。但她从不插手国家政务,只是从旁劝谏。在牵扯到具体事务时,她就闭口不谈。李世民有时强迫她发表看法,她都以沉默回应。
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和唐太宗李世民两人关系非常好。长孙无忌很有才干,为李世民夺取太子之位立下了汗马功劳。李世民视他为心腹,让他可以自由出入皇宫,待遇无人可比。李世民还想让长孙无忌担任尚书右仆射一职,这个职位就相当于宰相,但是却遭到了长孙皇后的反对。长孙皇后认为,自己身为皇后,家族已经荣宠至极,不愿再让哥哥掌握大权,以免遭人猜忌,对朝廷不利。但唐太宗却坚持要重用长孙无忌,他认为长孙无忌文武兼备,是朝廷的栋梁之才,应该委以重任,为国家出力。长孙皇后拗不过丈夫,就私下里找到哥哥,命他辞去官职,不可掌握大权。
为了支持丈夫的事业,维护大唐江山,长孙皇后可谓是用心良苦。她不仅妥善处理后宫事务,约束家族子弟,还奖进忠良,勉励大臣,魏征就曾经被她奖励过。
魏征在历史上有很大的名望,主要是源于他敢直言进谏。所谓忠言逆耳,想要一个人听他不愿意听的话并且修正他的行为是很难的,谁都喜欢听好听的,何况是一代帝王。但问题是,好听的话多数都是在逢迎拍马,好听但不好用。一个国君若是只喜欢听好听的。那他周围就会有很多谄媚小人整天吹捧他,那么这个国家离灭亡也就不远了。而唐太宗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名望,就在于他能听进去逆耳忠言。
长孙皇后还维护了另外一名贤臣——房玄龄。房玄龄是贞观年间著名的大臣,他善于谋略,和杜如晦一起被称为“房谋杜断”。有一次他因为过错,被唐太宗免官。长孙皇后就劝太宗道:“房玄龄侍奉陛下的时间最长,颇有计谋,一向都很谨慎。如果他只是犯了小过错.就给他机会,不要放弃他。”
可见,长孙皇后对唐太宗的影响力。
但是由于长孙皇后体弱多病,因此虽然备受宠爱,却还是没能陪太宗走完一生。公元636年7月28日,长孙皇后病逝,年仅36岁,葬在昭陵。唐太宗悲痛万分,不仅亲自送葬,还撰写了碑文。事后,唐太宗长期沉缅于悲痛的情绪中不能自拔。为了能经常看到长孙皇后的陵墓,唐太宗还命人在宫里修建层观,整天站在上面眺望妻子的坟墓悼念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