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为何在头盔上罩上一层网?它的作用有多大?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为何在头盔上罩上一层网?它的作用有多大?
作为中国人,提到二战时的日本军队的时候,大家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无比痛恨。
因为在20世纪3、40年代,中国遭到日本入侵,日军对中国人民犯下滔天罪行,欠下累累血债。
但是从军事角度讲,日军的军事制度和武器装备也有很多值得研究和借鉴的东西,比如日军在二战时的头盔伪装。
日本跟中国同属于亚洲国家,都是黄种人,两国在19世纪都属于发展中国家。
但是到了19世纪末,日本跟中国突然拉开距离,向前飞奔,成为世界强国。
之所以如此,就是日本这个民族善于学习,眼界开阔。日本遭到列强凌辱之后,不是闭关自守、夜郎自大;而是痛定思痛、进行了明治维新,全面向西方学习。
日本虚心向学习西方,只要是有用的,都照搬不误,毫不犹豫。二战日军的钢盔伪装,也是向西方学习的结果。
钢盔发明于一战,日军马上照搬,开始在日军中列装钢盔。
钢盔的防护作用不必多说,仅仅二战中,美军的钢盔就救过7万名士兵的命。
但是凡事有利就有弊,钢盔也是如此,在使用中给战士充当保护神的时候,也暴露出很多问题。
首先钢盔是金属做的,它会在阳光或者灯光照耀下反光,暴露士兵的位置和行踪,将士兵置于危险中。
如果士兵是在执行伏击、穿插等秘密任务,还会因此暴露部队的意图,让整个行动计划功亏一篑。
其次,钢盔是金属做的,它跟其它障碍物接触的时候,或者士兵的枪支不小心碰到的时候,容易发出较大的声响,同样也会暴露士兵的行踪,危及士兵生命。
所以二战时各国军队,都对钢盔在使用中暴露的问题开始重视,对它进行伪装,伪装的方法各不相同。
二战时期,德国、美国、日本等国,都对钢盔采取了伪装措施。
二战时德军在这方面做出的努力做多,作出了很多尝试,玩的花样最多。
德军最初是在钢盔上喷涂料,涂料颜色有绿色、褐色、土色等。但是喷涂的时候,容易将钢盔上的党徽遮盖住,后来就不常用了。
后来德军的钢盔就开始用各种颜色的布料代替,党卫军的钢盔也有用布包裹的,它的最大好处是,包裹布的颜色可以根据季节和环境变化而更换。
不然的话,大冬天你戴个“绿帽子”,等于呼唤敌军向你开火。
在爱沙尼亚拍摄的二战题材影片《1944》中,德军的钢盔就有充分展现。
那时候德军的钢盔,上面就有伪装网,材料是麻绳,所有麻绳都收于钢盔顶部,下面用几个钩子挂住,钩子下面通过在衬垫下打的孔固定。
德军装甲掷弹兵师的士兵在同苏联红军作战时非常有创意,他们将伪装网绑在了自己的脸上,和钢盔联成一体,即使在抬头的时候,也不容易被对方发现。
二战时美军也不甘落后,他们早就放弃了英国的飞碟式钢盔,大批生产M1型钢盔。
该型钢盔的最大特点就是双层结构,外层是锰钢冲压而成,内层是由纤维板复合材料或塑料材料制成,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保温、减震,还能减缓子弹的冲击力,更有效避免子弹对士兵的伤害。
M1型钢盔还有一个标配,就是“渔网”,专业术语是盔网。
日本喜欢学习别国的先进技术,钢盔自然也不会落后。
钢盔在日语中被叫做“铁帽”,上世纪30年代日本陆军就开始配备。
不仅如此,日本钢盔还与时俱进,进行更新换代。
第一代钢盔叫用“01”式,第二代头盔为“18式”,第三代钢盔叫“90式”,1932年问世。
开始的时候,日本钢盔也没有注重防护,制造的时候以为德军上面的防护网是装饰品,是多余的,所以就没有设计“渔网”。
这样一来,钢盔不但没有保护日军,还因为反射光线暴露了自己,被中国军队当做活靶子,一一点名,增加了士兵伤亡。
后来前线日军纷纷向军部反映,日本的钢盔就罩上了网兜,不但不会再反光,在日军士兵潜伏和偷袭的时候,增加了隐秘性。
有的士兵在实战中还摸索出一套经验,那就是在作战期间,随手折下来一些树枝或者青草塞到钢盔上面的“渔网”中,稍微固定一下,就可以跟大自然融为一体。
这样一来,隐蔽性得到加强,就能在必要的时候,给对方以出其不意的打击。
二战中残暴的日军给亚洲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叫人无比痛恨;但是日本军队虚心学习外国经验这一点值得借鉴。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为何在头盔上罩上一层网?它的作用有多大?
分享专业知识,奉献原创精品,我是兵说,欢迎关注。
在抗战时期,日军头盔上普遍罩了一层类似渔网的东西。当时不仅日军如此,欧洲战场的很多部队也不约而同的出现了这样一个细节。那么日军钢盔上为什么要罩上渔网,主要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为了实战考虑,二是为了在局部战场上提高敌我辨识度。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钢盔并未普及到军事强国的军队中,在炮火硝烟的热战争结束后,人们认识到热兵器时代的残酷。经过研究分析,军事专家认为炸弹破片杀伤是造成陆军士兵阵亡的主要因素,钢盔应运而生。但此时的东方国家日本并未认识到钢盔的价值,在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时,很多日军依然戴的是狗皮帽和布帽子。直到日本关东军在诺门坎发动战争前夕,才大规模给部队配发了钢盔。
钢盔大大降低了日军的伤亡率,但钢盔本身光滑的外表,在接受太阳光直射时很容易产生反光。这给苏军的狙击手和老兵创造了立功机会,很多头戴星型图案钢盔的日军士兵被击毙。日军于是给头盔涂上油漆,让光线漫反射,降低被敌人发现的概率,但效果并未达到预期。根据基层士兵的经验,部队开始给头盔装上渔网,渔网既能有效减少反光,还能在头盔上安插树枝和草叶伪装。在一些日晒时间较长的地区可避免紫外线杀伤,同时最大程度隐藏士兵的作战位置。
除此之外,在使用过程中,罩了渔网的头盔携带起来更方便,只要挂住渔网,头盔就不会丢失。在执行偷袭和伏击任务时,罩了渔网的头盔在和其他物体碰撞时不易产生声响,避免被对手发现。
除了这些实战用途,挂上统一颜色和粗细的渔网,也是在远处识别敌我部队的一种办法。从交战一方看来,可以更好的占据开火主动权。所以渔网的作用非常大,这种看似和军事无关的东西,实际上只要使用得当,也能发挥很大的作用。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为何在头盔上罩上一层网?它的作用有多大?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伪装网。
钢盔的伪装网主要两个用处:
第一,防止反光。
二战钢盔都是钢铁制造,随后涂一层油漆。
而当时油漆质量一般,钢盔使用久了,很容易出现油漆脱落的情况。
钢盔这种东西,一旦油漆脱落,最终以造成反光现象。
在战场上,一旦你的钢盔反光,很容易成为敌人狙击手的最好目标。
日军有个傻鸟饭塚国五郎,101联队联队长,就是拍照片耍酷的时候,随手拿了一顶钢盔戴上。
这里是最前线,距离国军有大约600米,本来射击是很难击中的,国军普通士兵没有狙击枪,这个距离打不了这么准。
但饭塚国五郎的钢盔掉漆了,结果国军老兵发现远处有个闪光的东西,瞄准了一枪射过去。
饭塚国五郎连人戴钢盔,被子弹射穿,就这么挂了。
而头部中弹,无论是谁基本都死定了。
所以,各国都搞了很多东西,用于头盔的伪装,比如钢盔罩、伪装网,甚至干脆重新去油漆。
伪装网套在钢盔上,可以很大程度减少钢盔的反光。
第二,用于士兵的伪装。
大家看过朝鲜战争电影的,都会发现志愿军战士头上戴着很多草编织的东西。
这其实就是防空的伪装帽,用一些树枝进行伪装,让敌人飞行员识别不出来是人。
但这要人手工去编一个帽子,比较麻烦,而且还需要经常编制。
而使用伪装网就简单多了,只需要用一些树枝插在伪装网上即可。
这是低技术条件下的产物,今天的钢盔都不存在这些问题。
有意思的是,二战时期各国士兵,都喜欢在钢盔伪装网上面塞入东西,香烟、打火机、口香糖之类,五花八门什么都有。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为何在头盔上罩上一层网?它的作用有多大?
在头盔没有罩上网的时候,日军可是吃了大亏的,因为二战时期的钢盔都是光滑的表面,白天被太阳一晃,或者晚上被灯光一照,立马就会反射出光来。在日苏诺门坎战役中,苏军就抓住了日军的这个缺点,对着日军的反光头盔就是各种爆头,打的日军是“丢盔弃甲”。
在战场射击范围内,任何发光的东西,都会是敌人天然的活靶子,更别提反光的头盔了。经过诺门坎战役后,日军才开始重视起头盔的反光问题。
头盔之所以会反光,主要是因为材质的问题,大多数头盔都是用硬钢制作而成的,这种材质的优点就是坚硬,缺点就是太过光滑。
为什么要用钢材来做头盔呢?当然不是为了抵挡子弹,头盔的诞生就不是为了抵挡子弹而来的,而且大多数情况下,头盔也挡不住子弹。
头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就已经产生,在德法战场上,德军的炮火对法军一个阵地进行了猛烈的炮火覆盖,法军几乎全军覆没,奇迹的是,还有一个炊事班的士兵生存了下来,原来在德军炮轰期间,该名士兵慌乱之下,本能的拿起一口锅扣到了脑袋上。
德军撤退后,法军打扫战场的时候发现,这名士兵虽然身上伤痕遍布,但是有铁锅保护的脑袋却“毫发无损”。
法国名将亚德里安将军听说这个事情后,突发奇想地将“铁锅护头”的理念应用于实践,于是便出现了头盔。
很明显,在这场德法战争中,大多数人都是死于炮火,发明头盔的作用是为了防止炮弹爆炸溅起的石头或者弹片造成的伤害,想要抵挡溅起的石头或者弹片,必须是坚固的材质才可以。
钢材做头盔自然是最适合的,而且由于钢材拥有光滑的外表,子弹打到弧度上,也有一定概率跳开,从而降低了士兵头部的中弹率。
一战结束后,钢铁头盔在全世界风靡起来,当时不要说日军下大力生产头盔,就连国民政府在全面抗战爆发前,还向德国购买了三十多万顶德制头盔。抗战时,凡是头顶德国人一样头盔的国军,妥妥是国军德械师,王牌部队。
当然,钢盔虽好,却也有缺点,除了上面提到的容易反光外,还有一个缺点就是在走路或者埋伏的时候,碰到东西,容易发生声音,从而暴露自己。
在战场上,反光和发声都是致命性的因素,本来戴头盔是保护自己的,结果却因为这两个缺点,反而导致风险加剧。
既然,发现戴钢盔有很多的缺陷,那就要去解决,当时日本人采取了在头盔上抹反光涂料的方法,但是在战争中,由于经常性的摩擦,剐蹭,这种涂料很快就被磨掉,而且是用得越久,磨得越亮。
在这样的情况下,日本人发现在头盔上罩上一层网,可以很简单的在网和钢盔中间放入一些东西,这简直就是很好的伪装啊!不但解决了反光的问题,就连声音都减少了。在复杂的地形中,在网中加入周边的材质,完全就跟变色虎一样,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
另一方面,渔网也对头盔起到了保护作用,此后渔网甚至成为头盔的标配,在后来出现更加先进材质的凯夫拉头盔后,已经没有钢盔存在的反光和发声的这些问题,但还是会在上面罩上一层网,也就是盔罩,这样做能够防止头盔老化,甚至还能通过这个网,携带一些东西。
应该说,日本人在二战中的这个小举动,还是挺有使用价值的,日本人武器思维从来都是实用主义,不来虚的,这一点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在解放战争结束后,我军缴获大量日式钢盔,却认为这是日本人的东西而弃之不用,甚至认为带钢盔是胆小怕死的表现,结果是在两次战争中损失惨重,吃了大亏,后来才从仓库中把日军的头盔都翻了出来,涂上迷彩投入使用。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为何在头盔上罩上一层网?它的作用有多大?
不仅仅是日军,整个二战时期,许多国家的军队在头盔上都会罩上一层尼龙网绳。其作用非常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防止相互碰撞时发出声音
军人在执行任务时,特别是执行某些比较隐蔽的任务时,为了防止暴露,往往要求全员禁声。但是在集体行军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相互碰撞的情况,而头盔又称为钢盔,制作材料是金属,相互碰撞会发出非常悦耳的声音。
在头盔的表面罩上一层尼龙网,则能很好地防止这一情况的发生。这犹如江河里的一些小船,往往会在船沿上挂一些废旧轮胎一样,主要是为了防止撞击。
二、便于安插伪装物体
记得小时候,和小伙伴们经常模仿电视里游击队的样子,用树枝和杂草做成一个伪装帽戴在头上。实际上在作战的时候,特别是野战部队在野外执行任务时,通常也会采取这个方法进行伪装。
但是制作伪装帽毕竟有一个制作过程,相对比较繁杂,但是头盔上有尼龙网就很简单了,只需将树枝或杂草直接插在尼龙网上即可,方便快捷而又简单实用。
三、防止夜间在灯光的照射下反光
头盔的表面呈弧形,并且非常光滑,即便涂上军绿色,在夜色之下,一旦遇到灯光照射,很容易形成反光,极易使自己暴露。如果在其表面涂上迷彩色或者套上尼龙网,则可以有效防止这一情况的发生。
二战时期迷彩色貌似还没有广泛运用,所以许多国家都会在头盔上罩一层尼龙网来预防其表面反光。
总的来说,头盔上罩一层尼龙网不外乎以上三种原因,不管是哪一种原因,都是为了更好地隐蔽自己防止暴露,所以说,它的作用非常大。
除此之外,许多士兵在上战场时都会携带一些个人小物品,比如口香糖、香烟、火柴等,这些小物品不是作战的必需品,为了方便携带,许多士兵会随手将这些小物品别在头盔的网套上,非常方便实用。
二战时,头盔上罩尼龙网的由来
头盔诞生于一战时期,其设计灵感来源于军中的一名炊事兵。某次战斗时,一颗炸弹击中厨房,一名炊事兵在慌乱中拿起一只铁锅罩在头上逃生,有效地保护了自己的头部不被弹片击中。
到了二战时期,各国的头盔无论是材质、款式及作用都经过了多次改进而达到了一定的先进程度。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军一直模仿英军的头盔款式和材质,其防御作用也非常普通。在战斗中,不时出现因头盔的反光或碰撞到其他坚硬物品发出声响而使自己暴露的情况,针对这一情况,美军对头盔的款式、材质等进行了改进,更为重要的是在头盔上加装了一层尼龙绳网。
头盔的这一改进之后,防御效果明显得到提升,随后迅速被其他国家效仿。
日本一开始的时候也曾借鉴德军和美军的头盔制造方法,但并不知晓美国人为什么会在头盔上罩一层尼龙网,因此日本在制造头盔时减少了这一环节。
战争中的经历汲取往往来自血的教训,日军戴上这种没有尼龙网的头盔之后经常出现暴露的情况,最为典型和倒霉的是日军的一个联队长,名叫饭塚国五郎。在某次战斗间隙的时候,他突然来了兴致,准备在战场上拍张照片作纪念。
其间,因为他所佩戴的头盔在阳光下反光,被对方士兵当成了活靶子,并且一枪命中。
从那以后,日军才明白德军和美军头盔上的尼龙绳的作用,于是开始对头盔进行改进,增加一层尼龙网绳。
在头盔上增加一层尼龙网绳不是日本所独有,更不是日军所独创。应该说,头盔上的尼龙网绳在二战中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
并且根据这种设计思路,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国在对头盔进行设计时,不断地改进和增设各种设备,比如通讯、夜视等等,使头盔的功能越来越强大。
------------------
推荐阅读:
上一篇:负债逾期的你,过得好吗?
下一篇: 经常眼睛干涩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