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为什么入侵阿富汗?
↿Ⓔ苏联为什么入侵阿富汗?
1979年12月底,就在西方国家都沉浸在圣诞节的狂欢气氛中时,苏联却突然发兵攻击阿富汗,动用了6个整师分东西两路对进。凭借自己强大的装甲部队,苏军在短短一周的时间就达成了既定目标,基本控制了阿富汗的关键要隘。
当时,任谁都不会想到,这场阿富汗战争竟然会将苏联拖入了泥潭,犹如当年美国深陷越南一样难以自拔,十年后只能灰头土脸的宣布撤兵。甚至于,很多人都评价阿富汗战争好比压垮苏联的最后一根稻草。
接下来,我们一起回顾这段历史,还原苏联入侵阿富汗的前因后果。
阿富汗位于亚洲的中南部,虽然自然环境并不优越,但地理环境却非常突出,处于亚洲联通欧洲的“十字路口”, 历来就是大国的博弈之地。基本上,谁掌控了阿富汗,谁就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在“美苏争霸”时期,这里更加的惹人注目。
二战结束后,阿富汗与相邻的巴基斯坦就“普什图斯坦问题”而产生了激烈的冲突,甚至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苏联抓住时机,表示将会坚决支持阿富汗,共同打击当时亲美的巴基斯坦,将阿富汗拉入到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从此,阿富汗开始亦步亦趋追随苏联,撸起袖子和美国对着干。但是,随着国家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阿富汗国王查希尔开始有了自己的主张,越来越引起了苏联人的不满。
在勃列日涅夫上台主政后,苏联的对外政策更加激进,而且不仅仅针对英美等国,还采取了一种“非友即敌”的标准。出于地缘政治的考量,苏联对于阿富汗的“中立”或者“骑墙”态势愈发不能接受,于是决定扶持新的代理人。
1973年,苏联暗中支持首相达乌德发动政变,推翻了查希尔国王的统治后成立民主共和国。达乌德在执政之初,急于讨好苏联,竟推行了非常露骨和谄媚的亲苏政策,招致国内各支部落和宗教势力的反对。
对此,达乌德采取了严厉的手段进行打压。结果,就连原来采取观望之势的封建地主和资产阶级也不干了,共同对付达乌德。受此影响,他又调整了对苏的政策,搞得自己里外不是人,两边都不讨好,最终在政局不稳下被推翻了。
1978年4月,阿富汗人民民主党上台执政,他们成为了苏联新的代理人,苏、阿之间度过了一段蜜月期。一年后,哈菲佐拉·阿明通过政变上台,担任了部长会议主席和国防部长的职务,成为了阿富汗新的领导人。
作为一名民族主义者,阿明坚决反对苏联对阿富汗的控制,主张奉行一条独立的民族主义路线。甚至于,他还主张与英美进行积极接触,利用在大国之间搞平衡,逐步增强阿富汗的实力和地位。
对于苏联而言,这是万万不能接受的,豪横的勃列日涅夫终于失去了耐心,决定发起“最后的战役”。1979年底,苏联重兵入侵阿富汗,并很快攻占了首都喀布尔,还在当日夜就攻陷了达鲁拉曼宫,将一国领导人阿明击毙。
之后,苏联扶植卡尔迈勒成为了自己的傀儡,妄图彻底将阿富汗变为自己的附属。可惜,这位新代理人无论从能力还是资历都远远不及,根本无法安稳阿国内的局势。
对一个主权国家进行赤裸裸的侵略,毫无国际道义可言。而且,苏联人还简单粗暴地击毙了该国领导人,终于引起了全世界的哗然。
在英、美等国的鼓动下,世界各国都开始强烈谴责苏联,纷纷要求它立即撤军并通过政治手段解决阿富汗的一系列问题。1980年1月,联合国专门通过了《要求外国军队无条件和全部撤出阿富汗》的决议,对苏联施加压力。
一意孤行的勃列日涅夫竟然完全不以为然,坚决不同意从阿富汗撤军。而作为“美苏争霸”的另一方,美国自然不会放过这次打击苏联的机会,它公开号召全世界抵制1980年在莫斯科举行的第22届夏季奥运会。
最终,包括中国在内的67个国家都抵制了这场奥运会。而且,即便参加赛事的许多国家,也通过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对苏联的抗议。
随着战争的深入,阿富汗原本就脆弱不堪的经济很快就土崩瓦解了,国内的各种矛盾迅速激化。逐渐地,阿富汗人回过味来了,终于明白这一切的根源皆在于苏联人的侵略。于是,阿富汗国内的各种势力都开始抵抗苏军,在美国人的扶持下,各种反苏力量都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搞得苏军疲于应付。
为了遏制这种势头,勃列日涅夫在盛怒之下向阿富汗派驻了更多的军队,企图暴力镇压这些抵抗者。结果,苏军完全陷入了四面楚歌当中,巨大的军费开支和人员伤亡都成为了隐痛。
1985年,在戈尔巴乔夫担任苏共总书记后,终于下定决心从阿富汗脱身,开始就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展开多方谈判。自此开始,阿富汗问题终于出现了转机和希望。
1988年,通过数年的谈判,各方已经达成了解决方案,在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的主持下,苏联、美国、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在日内瓦共同签署了和平解决阿富汗问题协议。就联合国监督、难民返回、边界争议等方面都达成了书面协议。
1988年5月15日起,苏联按照签订的合约开始撤军,并在1989年2月15日全部撤出了阿富汗。至此,苏联才终于从阿富汗的泥潭中拔了出来,只留下了破败不堪的阿富汗。
欢迎关注@文史不假,历史真的很精彩!
➤✈苏联为什么入侵阿富汗?
1980年,第22届夏季奥运会在苏联举办,奥运会开幕的时候,好多苏联人欣喜若狂,早早地坐在电视机前等待收看开幕式盛况。可是不久他们却发现这届开幕式与往常的开幕式不同,开幕式会场上空飘扬的各国旗帜中,居然没有看到德国、美国和中国这些体育大国的国旗!
(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
不仅如此,在随后的比赛中,很多外国运动员在获得奖牌时,也没有升起所属国的国旗,而是代之以奥运五环旗,这些怪现象让他们百思不解。
之所以莫斯科奥运会会出现这些怪现象,是因为由于苏联入侵阿富汗,这届奥运会遭到国际社会史无前例的大规模抵制,几十个国家没有来参加奥运会!
1979年冬天,苏联悍然入侵阿富汗,处死阿富汗总统,扶植傀儡政权。苏联对一个主权国家赤裸裸的入侵,蔑视了国际秩序,让苏联在国际上千夫所指,陷入空前孤立中。
苏联人当年当年为什么要对这个国土面积只有65万平方公里的小国大动干戈,他们入侵阿富汗的动机又是什么呢?
阿富汗地处亚洲的大陆心脏地带,是连接欧亚的交通枢纽。地理位置的特殊让阿富汗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也让阿富汗饱受战乱之苦。
千百年来,波斯帝国、蒙古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的铁蹄都曾践踏过这片土地,俄国人和英国人也为了这块肥肉大打出手。经过长期不懈的斗争,阿富汗在1919年终于赢得独立。
但阿富汗的独立只是名义上的,它始终没有摆脱过大国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东西方冷战又把阿富汗卷入其中。身处东西方阵营的夹缝之中的阿富汗处境艰难,阿富汗觉得谁也得罪不起,就脚踩两只船,奉行了中立的外交政策,但这样做的结果是两面不讨好。两个超级大国都想把阿富汗拉到自己这边来,竞相插手阿富汗国内事务,积极培养自己的势力。
美苏角力把原本还安定的阿富汗搞得鸡犬不宁,政变不断。先是达乌德在1973年推翻查希尔政权,几年后,苏联培植的代理人塔拉基又推翻了达乌德政权,建立了阿富汗民主共和国。
塔拉基曾在莫斯科留学,又跟勃列日涅夫私交甚好。他上台后,自然对苏联人感恩戴德,全力向苏联示好。而且还把苏联那一套制度克隆到阿富汗,废除市场经济实行起计划经济。
这些“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把阿富汗搞得乌烟瘴气,很快就让阿富汗国内陷入混乱,加剧了社会矛盾,引起社会各阶层的不满。到最后塔拉基和他的亲信,国防部长阿明因国内政策也出现分歧。勃列日涅夫就给塔拉基出主意要他铲除阿明,苏联人和塔拉基的密谋被阿明察觉,阿明先下手为强把塔拉基干掉取而代之。
(勃列日涅夫)
差点被苏联人除掉的阿明上台后,自然不会给勃列日涅夫好脸色看。他旗帜鲜明反对苏联控制,采取了疏远苏联,向西方靠拢的姿态。
阿富汗新政府的做法让苏联高层非常不满,他们无法容忍自己的家门口出现一个亲西方政权,更不甘心失去苦心经营这么多年的战略要地。要知道失去和苏联拥有两千多公里边境的阿富汗就等于失去南部的缓冲地带,是可忍孰不可忍。
让苏联人入侵阿富汗的原因还有一个,那就是那时候伊朗刚刚爆发了伊斯兰革命,新的伊朗领导主张向全世界的伊斯兰国家输出革命,如果伊朗的实力扩张到阿富汗这个伊斯兰国家,不仅影响到苏联边界稳定,也会对苏联各加盟共和国产生深远影响,可能在这些地区产生连锁反应,严重影响苏联稳定。
在此情况下,出兵阿富汗就箭在弦上了。
苏联人之所以决定冒天下之大不韪出兵阿富汗,也是因为他们的敌人,另一个超级大国美国正被被伊朗伊斯兰革命搞得灰头土脸,美国的人质还被伊朗扣押关在美国驻伊朗的大使馆。对苏联的入侵,美国人肯定无暇顾及。还有,苏联领导人觉得凭借苏联的优势兵力肯定能在短期内解决阿富汗问题。
因此,1979年12月中旬,勃列日涅夫决定出兵阿富汗推翻总统阿明政府,12月25日,圣诞刚过,数万苏军突袭阿富汗。正像勃列日涅夫预料的那样,阿富汗果然不堪一击。仅仅两天时间,苏联军队就控制了阿富汗局势,击毙阿明,扶持起卡尔迈勒政权。
可后来的形势发展却大大出乎勃列日涅夫预料,苏联军队的入侵引起阿富汗各阶层的强烈反对,他们纷纷拿起武器反抗侵略者,苏联士兵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阿富汗成了苏联人的噩梦,成了套在他们脖子上的枷锁,成了压垮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给阿、苏两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阿富汗有130多万死于战火,500多人无家可归;苏联侵略军总共伤亡超过5万,苏联对这场战争投入多达450亿卢布,苏联的国力因此每况愈下。在此情况下,克里姆林宫不得不在1988年决定从阿富汗撤军。两年后,苏联解体。
☆▓苏联为什么入侵阿富汗?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苏联人的霸道你们又不是不知道。
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应该是冷战时期的一个大事件,影响力甚至不输古巴导弹危机。一方面它发起了新一轮的美苏对抗,将全球局势推入一个新的紧张阶段。另一方面他敲响了苏联的丧钟,是导致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的重要原因。
阿富汗是个干旱的内陆山地国家,环境恶劣,土地贫瘠,并不是什么宜居的地方,但是这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却非常关键。阿富汗被誉为是“亚洲的十字路口”,因为其刚好处在亚洲的正中央,是亚洲乃至整个亚欧大陆往来交流的核心交汇点。像咱们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丝绸之路,就是经阿富汗通往西亚以及欧洲的。
因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阿富汗也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在历史上长期都是属于被征服的地方。像什么希腊波斯阿拉伯,蒙古突厥帖木儿,那都曾当过这里的主人。
到了19世纪,好不容易建立起自己国家的阿富汗人,又碰上了英俄打架。当时控制南亚的英国人和主宰中亚的俄国人针锋相对,夹在中间的阿富汗人左右为难。面对两个庞然大物,弱小的阿富汗只能是尽量地保持中立,两边不得罪。
二战之后,虽然耗空家底的英国人彻底退出了南亚,而沙俄也早在二十多年前消亡,但是接棒而来的美国和苏联同样不简单,甚至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两个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国家,为了争夺霸权满世界的搞事情,基本全球任何地方都有他们的身影,比之英俄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面对这两位大佬,阿富汗还是用中立的老办法,谁也不得罪。
在冷战刚开始那会儿,由于美苏之间实力相对均衡,互相牵扯谁也奈何不了谁,阿富汗勉强维持着一种区域均势。它虽然间于齐楚,饱受渗透压力,但同时也能左右逢源,两边的援助好处都没少拿。
然而好景不长,1953年阿富汗和邻国巴基斯坦因为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发生矛盾,即“普什图尼斯坦争端”。而在这一场持续近十年的争端中,美国明显地偏向于巴基斯坦,引发了阿富汗极大的不满。而苏联这边则是公开支持阿富汗,俨然一副老大哥的做派。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下,阿富汗理所当然地就倒向了苏联一方,并由此开启了和苏联的恩怨情仇。
上世纪70年代,苏联国力迎来大涨,尤其是军事实力几乎攀至巅峰,连老美都得甘拜下风。在强大的势力支撑下,苏联对身边小弟的控制欲大大增强。要求他们不仅仅要在经济、军事等领域和自己进行合作,政治上更是要和苏联进行深度捆绑。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阿富汗于1973年7月发生了宫廷政变。前首相达乌德在苏联人的支持下成功上位,将阿富汗王国变成了共和国。不过此时的阿富汗并没有完全倒向苏联,曾经视苏联为灯塔的红色亲王达乌德在上位之后,反而是变得中立起来,意图像以前那样两边捞好处。
苏联在阿富汗花了大力气,自然无法接受达乌德两头通吃。于是在1978年4月,阿富汗再度发生政变,达乌德政权被推翻,阿富汗民主共和国成立,国家权力被转移到了阿富汗人民民主党的头上。
这个阿富汗人民民主党算是苏联一手培植起来的势力,它的两大创始人塔拉基和卡尔迈勒,都曾是苏联克格勃在阿富汗的代理人。
所以在人民民主党取得国家政权之后,阿富汗就全面开启了“苏化”之路。大到政权形式,小到口号标语,阿富汗几乎都在效仿苏联,甚至连国旗只是把镰刀与锤子换成了麦穗,俨然就成为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苏联完全掌控阿富汗的目的似乎已经达到。
只可惜,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阿富汗人民民主党的前身是两个政治组织,分别叫“旗帜”和“人民”。他们分别由卡尔迈勒和塔拉基于上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先后建立,并在1965年合并成一体。由于出身上的不同,导致人民民主党虽然信仰相同,但内部并不是铁板一块,“旗帜”和“人民”各有各的山头,派系分歧非常严重。
所以人民民主党长期都在搞内部的权力争夺,政治清洗一轮接着一轮。先是“人民”派领袖塔拉基搞掉卡尔迈勒,将“旗帜”派清退出领导层。后又是“人民”派二号人物的阿明兵变,取代塔拉基坐上了最高领导人的位置。
原本卡尔迈勒和他的“旗帜”派才是苏联理想的代理人,结果却被政变夺权给淘汰,苏联不得不重新寻求代理人。而后面大权独揽的塔拉基虽然有些死板,但好歹也还是和苏联一条心,所以苏联也没有说什么,但是往后再上台的这个阿明可就不好搞了。这位老哥是个坚定的民族主义者,对于苏联的渗透控制颇有不满,一直都主张引入其他大国势力来牵制苏联。虽说在上台之后,阿明嘴巴上高呼着要和苏联一条心,但实际上则是对抗度拉满,各种清洗国内的亲苏势力。
莫斯科那边对于阿明本就不太放心,当初还一度准备帮助塔拉基除掉阿明,只不过却是阿明棋高一招完成了反杀。而阿明上台之后对于苏联的一系列对抗行为,更是激起了苏联极大的不满,所以除掉阿明也就被提上了计划。
正常情况下,苏联除掉阿明只需要克格勃出手,来一场暗杀或者兵变就能搞定。但此前由于阿富汗已经搞过多次的类似操作,不仅作为过来人的阿明对此防备有加,苏联方面也缺乏足够的内部力量去执行任务。毕竟就连等待接盘的领导人卡尔迈勒,都只能是老老实实待在国外。
当然更为关键的是,阿富汗在常年的内乱中形成的问题目前已经是积重难返,国内出现了一大批的反政府武装势力。即便是能够成功解决掉阿明,那么新上来的政府也很难收拾掉阿富汗的这个烂摊子。
届时阿富汗内乱四起,外部势力趁机渗透,苏联对其将会愈发地失去掌控力,甚至把阿富汗推向另一边都说不准。毕竟谁都知道,这些年阿富汗所经历的各种改朝换代,背后其实都是苏联在充当黑手。
对于苏联来讲,此时失去阿富汗是不能接受的,它太重要了。
首先针对苏联的全球战略,阿富汗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可以给到苏联极大的主动权。
从进攻上讲,苏联向东南可以经阿富汗下南亚,将势力扩张至印度洋;向西南则是可以威胁中东波斯湾,扼住西方世界的海上咽喉。如果拿下阿富汗,苏联不仅可以谋取南亚中东,还有机会将西方势力驱逐出亚洲。
从防御角度分析,阿富汗是苏联南部腹地的最佳屏障,可以防止敌对势力对己方薄弱的南部入侵。要知道位于苏联南部的中亚各国,长期都属于苏联的边缘地带,关系并不算紧密。尤其是在文化习俗方面,中亚地区其实是更加偏向于伊斯兰风格,和苏联主流的俄罗斯民族不太契合。如果没有阿富汗阻隔,中亚地区完全有可能被再度伊斯兰化。根据苏联获得的情报,当时美国正在计划联合西亚各国,建立一个包括苏联南部加盟共和国在内的“新奥斯曼大帝国”。
其次是苏联的经济发展需求,阿富汗则是有着令人艳羡的金属类矿产。在地质学上,剧烈的碰撞和高耸的山脉往往意味着丰富的矿物。而印度次大陆和亚欧大陆板块碰撞形成的兴都库什山脉正好横贯阿富汗,并占据了这个国家约四分之三的国土。
所以在这座阻隔了阿富汗南北的大山之中,蕴藏着大量的矿产资源。其不管是种类的丰富程度,还是储量的规模,那都不可小觑。尤其是像铀、稀土、铜、铁等极具战略和经济价值的矿藏,更是能位居世界前列。
苏联早在数十年前便开始对阿富汗进行地质勘探,将其矿产情况摸了个七七八八。所以对于阿富汗这个潜在的矿产及能源宝库,苏联可以说是垂涎已久,早有开发之心。
在如此之多的好处吸引下,苏联对于阿富汗可以说是势在必得,绝不有失。所以除掉阿明其实只是一个引子,苏联更希望通过这一次行动一劳永逸,彻底将阿富汗攥在手中,以绝后患。
于是在1979年12月27日,苏联集结约8万大军,以突袭的方式入侵阿富汗。开战仅3个小时,苏军便攻破了阿富汗总统府所在的达鲁拉曼宫,阿富汗总统阿明和他的4个妻子以及24名子女,仅有一人存活。
由于苏联及时扶持了卡尔迈勒组建新政府,接管了政府的武装力量。所以苏军在后续的推进过程中并没有遇到多少抵抗,仅用五天便打穿了阿富汗,基本完成了对阿富汗大型城镇和交通要道的占领。
如果苏联此时收兵撤退,那么这无疑是一场成功的军事行动。然而苏联人既然来了,怎么可能就这么离开?毕竟他们的目的可从来都不是一个小小的阿明,而是阿富汗所有不听话的人。当时阿明虽然倒了,但在阿富汗的山区之中,仍然活跃着大量的反政府武装力量。这些人如果不除掉,那么苏联这次出兵将会没有任何意义。
于是苏联在掌控阿富汗局势之后,便开始着手对付各地的阿富汗反政府武装。原本在苏联人看来,这些反政府武装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无论人员素质还是武器装备,那都和自己没法比,消灭他们如同砍瓜切菜,信手拈来。殊不知这却是他们噩梦的开始。
阿富汗是一个多山地国家,复杂的地形为苏联的军事行动带来了极大的麻烦。阿富汗人利用地形和他们打游击,神出鬼没,踪影难寻,虽然苏联武力强大,但总是有力使不出,很多时候都是无功而返。反而阿富汗这边的游击队,则是通过偷袭频频得手,给苏联军队带来极大的伤亡。
据统计,苏军在阿富汗战争中总计投入军队超过11万人,而死亡人数高达1.33万,而受伤人数则是约达3万。
另外阿富汗人背后还有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支持,物资财产,武器装备,要啥给啥,所以即便是苏联人这边刚打崩了一支队伍,那边立马又能组建起新的武装力量。阿富汗的消耗有人补充,而苏联这边的消耗可就只能自己扛了。据官方统计,阿富汗战争期间,苏联平均每年为之付出的经济损失高达60亿卢布。
就这样,苏联陷入了阿富汗战争的泥沼之中。
1986年,苏联终究是扛不住了,决计从阿富汗撤军。而截至1989年2月苏军全部撤出阿富汗,这场战争则差不多打了10年之久。
很明显,如同昔日美国在越南一样,苏联打了一场得不偿失的战争。近十年的苏阿战争打下来,极大地消耗了苏联的国力不说,更使得苏联在国际上备受指责,国际地位大幅度下降。
如此内忧外患之下,最终苏联轰然倒塌。阿富汗这个帝国坟场,果然名不虚传!
△┱苏联为什么入侵阿富汗?
苏联之所以解体,罪魁祸首并不是戈尔巴乔夫一个人;导致苏联解体的,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责任更大;尤其勃列日涅夫,美国应该给他颁发一枚大大的勋章,他是那么喜欢勋章。
入侵阿富汗的决定正是勃列日涅夫时期做出的,这个决定让“虚胖的”苏联暴露出最大的软肋,也给苏联带来没法愈合的伤口;导致一个庞大的帝国迅速地瓦解。
全面地看看:当年苏联为什么要入侵阿富汗。
一、苏联入侵阿富汗其实并不是领土问题,而是政治事件
首先要说的是:什么是政治?
学生在学校读书,他最大的政治就是把学习搞好,在高考时得到高分。为了自己最大的政治,学生会刻苦努力,争取考得高分;有的不惜在考试时“作弊、抄袭”。“高分”是学生最大的政治。
农民种庄稼,总是希望有好收成。为此,他们一年四季辛勤劳作,汗滴禾下土,为的就是把春天种下的“一粒粟”变为秋天收获的“万颗子”。“好收成”是农民的最大的政治。
资本家最大的政治就是赚钱。为了赚钱,他们极力压缩成本,提高利润;为了赚钱,有能力的资本家还给政治势力捐钱,左右国家政策。“取得最大的利润”是资本家最大的政治。
······
汗滴禾下土
一个国家最大的政治说到底就是“国家的核心利益”,那么一个国家的“核心利益”是什么呢?一句话:国家宪法确定的国家生存、发展利益和国家在国际社会需要得到的尊重与承认。
如果国家的核心利益得不到保证,首先这个国家就要通过政治手段与相关国家交涉;交涉不成功,说明政治手段达不到目的,延续下来就是战争。
1979年12月,苏联入侵阿富汗,其实就是苏联觉得自己的核心利益没办法用政治手段解决,只能诉诸于武力。
所以,从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苏联利用赫鲁晓夫改革打下的基础,改变了赫鲁晓夫设定的国家发展计划,走上了另一条与美国争霸的道路开始,阿富汗注定了要挨苏联一顿“暴打”。
“一枪打死你”
二、苏联的几个阶段,看看他们后来的领导
苏联经过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戈尔巴乔夫这几个阶段。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建立了苏联,这没什么好说的。
斯大林经历了苏联政权的稳定(用大清洗的办法)、一战后的经济复苏、二战时的卫国战争、二战后在世界确立苏联的地位等,所以,斯大林时期的苏联是水与火、铁与血,苦难且辉煌。
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苏联进入赫鲁晓夫时代。不知道为什么,赫鲁晓夫要全面否定斯大林,结果动摇了苏联的国本,国内意识形态混乱。当然,赫鲁晓夫也进行了一些改革。
1964年,赫鲁晓夫被解除一切职务,强制退休,勃列日涅夫上台。勃列日涅夫其实并没有想到自己能坐到这么高的位置,他是被谢列平等人推上去的。
勃列日涅夫
所以,他在位上,对内一直低调守成,也没有很大的作为;但在对外上,他却搞了很多大动作,包括阿富汗战争,直接把苏联弄得奄奄一息。
1982年,安德罗波夫上台,这个人还是很有想法的,面对勃列日涅夫留下的一地鸡毛,他做了很多拨乱反正的事。但天不假年,1984年他就去世了,接班的是重病在身的契尔年科。
契尔年科在位十三个月就去世了,苏联迎来了年轻“有为”的戈尔巴乔夫。这家伙乱搞了一阵子改革:经济大搞私有化,培养了一堆寡头;
政治大搞自由化、公开性,搞得苏共一点权力都没有,让叶利钦轻轻松松夺权成功。1991年,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之夜
三、赫鲁晓夫的莽撞和勃列日涅夫的野心
二战结束,美国和苏联拉起阵营打起冷战。到赫鲁晓夫上台时,苏联在各方面其实是占有一定优势的,因为美国被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拖得很难受,国内的经济也有点吃不消。
赫鲁晓夫是个自大的人,也想把苏联搞好,但他为了确立自己的权威,一步步搞掉贝利亚、马林科夫、朱可夫,又全面否定斯大林,说要恢复到列宁路线。
实际上,赫鲁晓夫多少是想缓和紧张的冷战局势,因为在斯大林后期,苏联还是农业集体化落后生产形式,国内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军事工业很强、农业落后、轻工业没有。
这种状况下,苏联人的生活水平很低,特别是关于吃饭问题的农业,1953年人均粮食产量仅为432公斤,比1913年的540公斤还低。所以,赫鲁晓夫从农业入手进行改革。大规模种植玉米就是一项改革。
对玉米情有独钟的赫鲁晓夫
在工业上,赫鲁晓夫拉着社会主义国家一起各自有重点的发展,互相之间有互补性,也取得不错的效果,极大提升了苏联在世界的国际地位。
冷战方面,赫鲁晓夫时期的苏联对美国占有一定优势,他能在太空竞赛中超过美国;在导弹部署上,差点在古巴成功,这是前所未有的;即使撤回了古巴的导弹,也逼着美国在欧洲撤回导弹。
1964年,赫鲁晓夫被罢免,在发动罢免赫鲁晓夫的小集团里,勃列日涅夫不是核心成员;以谢列平为首的核心成员把勃列日涅夫推出来,一方面是他的地位足够,另一方面也怕事情搞砸了,赫鲁晓夫反攻倒算,好有个顶雷的。
勃列日涅夫知道自己的根基不深,所以,他上台后一直比较“中庸”,渐进地安排自己的人到核心部门;掌握局势后,才动手清除谢列平等高官,稳固自己的地位。
下台?赫鲁晓夫都懵了
对于国内经济,他也进行了改革,废除了赫鲁晓夫很多拍脑袋的政策。到1970年,苏联完成了第八个五年计划,国家的经济状况还是很不错的。有经济学家评价:第八个五年计划是“作为斯大林时代以来最成功的一个五年计划”。
但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世界局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勃列日涅夫以为他的机会来了,他要做到:让美国撤退的步伐更大、对东方大国包围得更紧、让中东对苏联倾斜得更多、让苏联的经济更稳、让俄罗斯一直以来的战略得以实现。
至于阿富汗挨打,主要就是因为位置恰好在那里,其他的,都不重要。
四、阿富汗局势的变化只是苏联出兵的诱因与借口,而不是出兵的真正原因
前面说了,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所以,战争发生的原因远远不是表面看到的那么简单。阿富汗战争也是这样,所谓“阿富汗局势恶化”,只是苏联出兵的借口,绝不是他们发动战争的主要原因。
互相喂食的好朋友
自从英国殖民印度以后,阿富汗就是英国与沙皇俄国严厉管控的地区:英国不想沙俄势力控制阿富汗,进而威胁印度;并且沙俄也一直有打通阿富汗,直接进入印度次大陆的想法。“到印度洋洗洗靴子”,这是彼得大帝的遗愿。
沙俄当然不会因为英国的反对就放弃这个方向,从俄罗斯向南,沙俄有两个路径是不会放弃的:进入巴尔干半岛,融入环地中海圈子;通过阿富汗和印度,影响南亚。
再加上阿富汗的地理位置太特殊了,向东意味着什么,大家都明白;向西可以影响、控制中东,当中东发现石油以后,他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所以,英国在殖民地时期多次从印度(当时印巴还是一体的)出兵阿富汗,每次都损失巨大,造就了这里是“帝国坟场”的美名。
二战结束后,英国势力撤出印度,阿富汗也出现了权力真空,国王查希尔于1953年任命自己的表兄达乌德亲王出任首相;达乌德亲王年轻时在欧洲接受了教育,但在政治上倾向于苏联,有“红色亲王”之称。
红色亲王达乌德
苏联也抓住机会从1954年开始,大力援助阿富汗各方面的建设,都是真金白银地投入,把阿富汗的基础设施搞得比苏联国内好得不知道多少倍。
阿富汗的战略位置这么重要,美国当然也要拉拢,毕竟有英国几百年的经营,阿富汗还是有很大的亲西方习惯的。再说了,利用自己独特的地位,多获得援助也不是坏事。
所以,从1953年达乌德任首相,到1973年达乌德推翻查希尔亲王,建立“阿富汗共和国”,阿富汗的日子不知道有多幸福,首都喀布尔繁华的像巴黎;不存在没有粮食的问题,只要说一声,苏联和美国抢着送粮食给阿富汗。
达乌德建立“阿富汗共和国”以后,开始实行亲美远苏的政策,这有点像“远交近攻”,他想通过这个办法获得更多的利益:苏联加大对阿富汗的经济支持、美国帮助阿富汗解决与巴基斯坦的领土纠纷。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喀布尔——小巴黎
达乌德激进的国内改革造成了一定的混乱,而投机取巧的外交也没有掌握好平衡,在美国人看来,“达乌德最快乐的事就是用苏联火柴点燃美国香烟”,这是美国CIA的评语。
而苏联也不满意阿富汗高兴地享受着苏联真金白银的援助,却在国内大肆排斥“亲苏”力量。
1978年4月28日,一批亲苏的人民民主党军官发动了政变,即所谓的“四月革命”;达乌德被处死,和苏联KGB有说不清关系的人民民主党总书记塔拉基担任总理,阿富汗的国名也改为“阿富汗民主共和国”。
但掌权的阿富汗人民民主党内部矛盾重重,各派势力都不好驾驭,苏联死命地保着塔拉基,而后起之秀的阿明和卡尔迈勒都不是安分的人。
在美西方势力或明或暗的支持下,阿明在1979年3月出任阿富汗总理,同时任国防部长,掌握了国家全部实权,把塔拉基架空为“精神领袖”。1979年9月,阿明发动军事政变,打死塔拉基,自己全部掌握阿富汗政权所有权力,俨然成为阿富汗新的独裁者。
阿明
由于阿明极端地排斥苏联、明显地仰仗西方,阿富汗和苏联的关系空前对立。苏联前期大量的投入居然养了一个敌人,这让苏联怎么受得了?以后再怎么带领小兄弟和美国打冷战?
摆在苏联面前的有两个选择:加大投入,颠覆阿明政权;直接出兵,干掉阿明政权,扶植一个亲苏政权。选择前者,投入不会太大,也有把握成功,还不会引起很大的世界风波;选择后者,军费消耗是个天文数字,还会引起世界舆论的挞伐。
但是苏联就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们选择了后者;因为在苏联看来,打这一战对自己的战略有很大的好处,他们甚至早就憋着打了。
所以,阿富汗的局势只是诱因和借口,真正促使苏联出兵的是苏联当时的战略需求。
五、剧烈变动的世界局势,是苏联出兵的主要原因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世界局势变化最大的年代:1、美元大贬值;2、油价大提升,苏联国力迎来生长的黄金期;3、美国在中东处处挨收拾;4、南亚政治格局进入调整以及苏联要制止某种势头。
1、美元大贬值
二战后,美国结果世界霸权,建立了“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把美元与黄金挂钩,所以美元又叫“美金”。由于美国是世界最强,有国家信用担保,美元成为世界各国储备货币。
美国这个国家无耻的地方就在于他们的掠夺性和嗜血性,他们在战后利用自己美元地位,大量印刷美元,再用美元换取别国的财富,满足美国的贪欲;结果造成世界充斥大量美元,动摇了人们对美元的信心。
到1971年,美国黄金储备只相当于美元短期外债的五分之一,吓得世界各国纷纷抛出美元换回黄金。由于黄金不够,美国还限制别的国家从美国运回黄金,他们拥有的黄金到底有多少,更是对外绝对保密的东西。
美国的贪婪基因
眼看着纸里包不住火,美国在1971年8月15日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美元和黄金脱钩啦,美国也不再向任何国家兑换黄金。美元跳水似的贬值,搞得那些手里有大量美元储备的国家痛苦不堪:这相当于国家财富缩水。
2、油价大涨
谁持有的美元最多呢?当然是中东产油国了,他们为了财富保值,买了大量美元国债,谁知道几乎腰斩。于是在1973年10月20日,沙特阿拉伯带着中东产油国采取一致行动:对欧美国家禁运石油。
政策一出,世界油价飙涨,石油价格从原来的3.01美元/桶,上涨到1973年底得11.651美元/桶,世界爆发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石油危机。
1974年8月,美国在基辛格等人的筹划下,与沙特秘密签署《不可动摇协议》:美国用自己的力量保护中东产油国利益,石油交易以美元进行。这就是“美元与石油挂钩”,美元重回霸权地位、中东产油国重回坐家里数钱的状态。
苏联也是个产油大国,他们借着这一波油价飙升,赚得盆满钵满,国家的GDP达到美国的60%;有钱就要冲击更好的世界地位,苏联不可避免地把眼光投向决定世界油价的中东。
石油、石油、还是石油
3、美国在中东处处挨收拾
因为各种复杂的原因,以及美国人贪婪的“新经济政策”,世界、尤其中东对美国简直深恶痛绝。1979年2月5日,伊朗的伊斯兰革命宣告成功,亲美的巴列维国王被推翻;
1979年2月14日,美国驻阿富汗大使达布斯在喀布尔被恐怖分子杀死,美国与阿富汗断交;3月12日,伊朗和巴基斯坦公开宣布:退出《中央巴格达公约》,这个公约就是冷战时反对苏联的公约。
没办法,美国只好宣布这个公约不存在,其实这就是美国在战略上的失败;对苏联来说,这是战略上的一个胜利。“这是历史性的突破啊”,苏联当时的外交家葛罗米柯感叹。
美国大使馆就这么被占领
4、南亚局势的变化
在南亚,越南战争结束,美国军队撤出,越南有称霸南亚的野心。因为某种原因,越南和苏联打得火热;同时,印度一直是苏联的好基友。
而苏联与东方大国的关系,大家都懂,就不多提了。基辛格秘密访华、尼克松1979年2月份的访华······一系列眼花缭乱的世界变化,让在石油上赚了大钱的苏联非常难受。
“都是因为我们没有直接进入南方的道路,都是因为我们没法有效控制中东的油田”,这是勃列日涅夫真实的想法。而刚刚结束越战的美国,短期内绝对不会在世界上挑起冲突,他们的驻伊朗大使馆1979年11月被伊朗青年占领,都不敢派更多的军队去解决。
面对这样的世界局势,看着自己鼓起来的腰包和美国在中东颓废的样子,阿富汗作为苏联连接南亚的交通要道、控制中东的前线堡垒、威胁东方的核心地区,发生了针对苏联的政变,苏联人怎么会再去送钱,慢慢赢回控制权。
打战是最直接的方法,也是苏联显示实力的办法,更是一个千载难逢达成“到印度洋洗洗靴子”理想的机会。
1979年12月8日,苏联高层安德罗波夫、葛罗米柯、苏斯洛夫和乌斯季诺夫等人在勃列日涅夫办公室召开了一个小范围会议,讨论了出兵阿富汗问题,制定了行动计划。“阿富汗战争”的计划就这样被决定了。
命令要签得好看
六、到底还是不能“在印度洋中洗靴子”,苏联什么目的都没达到
1979年12月25日,西方国家还在过圣诞节呢,苏联出兵阿富汗,两天时间,阿富汗政府核心部门被控制,阿明全家都被前期潜入的KGB特种部队击毙,卡尔迈勒傀儡政权成立。
这战一打就是十年,苏联花光了原来赚到的钱,还欠下一屁股外债;更加令他们难受的是:美国和中东合伙增产石油,硬生生把石油价格压倒成本价,苏联的石油没法赚钱了。
1989年2月5日,当最后一个苏联军人撤出阿富汗时,苏联投入到这场战争的人数达到惊人的62万人;10年战争中,苏联有1.5万名官兵阵亡,伤病者无数。
两年后,也就是1991年9月6日,被战争拖得奄奄一息的苏联轰然解体。
一个庞大的帝国倒下,验证了“帝国的坟场”这个名字,对阿富汗来说,不是浪得虚名的。
苏联打阿富汗,打了个“寂寞”
↽✩苏联为什么入侵阿富汗?
因为阿富汗想加入北约,若加入北约等于在俄罗斯家门口架起了大炮,俄罗斯出于无奈,只好发动对阿富汗的特别军事行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