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援助他国军事设备,为什么不担心他国仿制?有特殊装置吗?
≒々美国援助他国军事设备,为什么不担心他国仿制?有特殊装置吗?
40年了,黑鹰你依然没有仿制出来。
仿制只能仿型,但以下几个方面呢?
一、材料
这大概是最大的痛点。中国材料是极其落后的。我本科学材料的,知道它的难点在哪。
首先是配比,配比的比例是很精确的,这需要千百次的实验,这需要很多的时间和投入,成本非常之高。
其次,配比的材料比例你确定了,但是如何合成才是高效低成本的?合成温度、工艺流程、催化剂等等,这又是一个巨大的坑。
而每一个零部件可能都有这么多的难题,这是一
其次,则是加工工艺。
二、加工工艺则是另一个难点。
别小看这个,简单提一个,冷加工。冷加工和热加工都在工艺领域有广泛应用,很多的零部件咬合或者加工到一起,靠得就是利用物体的热胀冷缩,这个温度是多少就很难说。
还有热加工,水下加工、真空加工等等,这些工艺你能搞得清楚吗?
三、加工器械呢?这又是一个难点
典型的当然是大家最耳熟能详的光刻机了。估计大家不清楚的,在最近几年都清楚了。
其实远不止这些。各种你车床,更是我们的致命弱点。国内的车床工艺不过关,控制不过关,材料不过关,这可不是开玩笑。像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故事,苏联偷运了几台东芝机床,它的核潜艇静音技术提高了几个等级。原因就是各种零部件的加工精度极大提高,彼此间的咬合灵敏度大大提升,极大的降低了噪音。
这不只是咬合的问题,还有表面处理技术。更高的工艺,表面越平滑,精度越高,噪音越低等等。这些车床等器械我们差得更远。
四、测试仪器
很多人可能对加工机械车床等有一定的了解,但对测试仪器就不一定了。可测试仪器我们的差距更大。各种测温的测距的毒性测试的疲劳测试的仪器,零零总总,你可以去国内实验室看看,除了极少数如烧杯镊子等等,稍微高端一点的测试仪器都是国外的。
没有这些测试仪器,加工出那些设备更是不可能。
五、还有最关键的因素则是软件
国内的软件全面落后。各种设计、开发、控制、检测等方面的软件完全就是稀烂。就比如说,F22、F35网上都有高清图,但你复制得了吗?表面看起来是直线或者曲线,但一些微小的突起、流线、孔洞等等是怎么回事?它为什么这么设计?也许你认为不重要,但那些往往是关键的。这些都是软件的功劳,它是有严格的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等等方面的依据的。
如此等等,你仿制得了吗?
sh
┺∞美国援助他国军事设备,为什么不担心他国仿制?有特殊装置吗?
梁老师说事,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担不担心?那得是看什么设备了!
其实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就想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和题目有一定的关系,现在就说说这件事。
从这件事,我们来看看仿制这件事是怎么回事?
关于仿制的一些事。
我们都知道鱼雷算是海军装备中的一款大杀器,1866年的时候,英国人就造出了世界上的第一枚鱼雷,当时被叫做白头鱼雷。
东西也很简单,就是一个利用压缩空气驱动螺旋桨的装备,特别的简单。
所以鱼雷算是一个款老装备了,但时间走到现在,鱼雷依然是一款高科技武器。
不说别的,就说能够制造重型鱼雷的国家,放眼世界也是有数的几个国家而已。
而我们恰恰就是其中之一。
我们的鱼雷最早是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进行研发的,基本上建国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研制了,那会接受的是苏联的技术。
仿制对象就是苏联的53型直航鱼雷,往后就发展出了鱼1,鱼2以及鱼3。
此后又以苏联53型反舰鱼雷,又研发出了鱼5和鱼6。
前后研发的系列也就这两个类别,所以我们的鱼雷技术到这里带着明显的苏联风格。
说个数据,就明白当时我们鱼雷的水平是啥样了。
我们在八十年代的时候,鱼雷的航速是三十五节,就这速度说实话,就算是走直线去攻击稍微厉害一点的潜艇,也不成,压根就追不上,人家一开起来速度可以达到五十节。
当然以上不是重点,算是一个科普,那么时间走到1978年的时候,重点来了。
话说这一年的某一天,我们海上的渔民兄弟们干了一件大事。
他们在海上打鱼,一网下去,鱼没捞到几条,到是捞上一个圆圆的粗粗的,长长的铁家伙。
渔民兄弟们,瞅了半天不认识这个东西,但知道这绝对是一个好东西,所以干脆鱼也不打了,开着船就回来了。
专家们听说,渔民兄弟们打捞回来一个好东西,急急忙忙地赶过来一瞅。
看到实物的时候,都乐了,好东西啊!
这是一枚美国造的MK46型鱼雷,是一种轻型鱼雷,美国霍尼韦尔公司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期设计研发的。
在1965年开始生产列装部队的,里边好东西可不少,什么主动声纳制导,被动声纳制导,自导搜索距离可以达到四百六十米。
不仅如此,这枚鱼雷还是第一个装上热动力型的鱼雷,而且是最早采用数字式电子计算机的自导鱼雷。
美国人生产了大约两万枚这种鱼雷,提供给二十多个国家使用,是世界上产量最多的鱼雷。
不过很可惜的是,这枚MK46型鱼雷属于早期型号的鱼雷。
估计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这东西发射出去居然就没有爆炸,沉到大海里头了,被我们的渔民兄弟一网就给网回来了。
好东西,当然得拿回去研究研究。
我们拿到这款鱼雷实物之后,进行检测,到了1982年的时候,才开始有了想法。
最终在2006年的时候,我们研发出了先进鱼雷。
算算时间,进行检测四年,然后二十六年研发。
不容易啊!所以仿制一件东西,不是说拿到了实物,就可以很轻松的出成品,过程是很艰辛的。
接下来,我们就说说仿制的一些内容,体会一下,他到底是怎么做的。
仿制的过程
其实仿制,我们更多的时候叫逆向工程。
逆向工程也叫反求工程,方向工程,他是相对于传统概念来说的。
我们传统的设计思路是从无到有的过程,而逆向工程反过来了,从有到无。
逆向工程的操作,其实说到底他就是一种对零件的一个测量工作,对得到的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整理。
比如一颗子弹,弹头的长度和重量,弹壳的长度和重量,弹壳脖颈的长度,尾部底火的螺纹宽度等等。
就这么一个简简单单的子弹外壳,测量的数据不下二十个,保不齐说的这个数都少了,很多想都想不到的数据都要进行测量。
然后利用这些数据,在图纸上进行建模,然后出东西。
而这些过程,也仅仅是针对一个零件,而不是一件完整的装备,所以要把一件装备完整地复刻下来,并不容易,这里边包括材料学,计量经济学,甚至是生产学等等各方面的内容。
有些内容的名字,你要是把它拆成一个个字,你能理解,但把这些字合到一块变成一个项目的名称,你都不知道这个项目是干什么的?
这件事往深了说,就不能再讨论了,总之一句话,逆向工程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那么难点在哪里呢?我们说几个能说的内容。
第一最困难的就是材料。
比如一个实物,我们把他拆成了一个个的零件,看起来这就是一颗螺丝钉没啥特殊的。
把他的模型数据测量出来,我们可以复刻出来,但用的材料却有可能是不一样的。
比如这颗螺丝钉需要抗腐蚀抗高温高压的,那么抗腐蚀的程度是多少?抗高温高压的程度又是多少?靠测量能量出来吗?不能,一把尺子,怎么可能量出这些东西呢?
再有就是,这颗螺丝钉有没有我们想象不到的抗什么的性能,一旦疏忽了这个抗性,结果会如何,我们一概不知道。
那么只能对材料本身进行研究,但一个材料,他不仅仅是各种原料混合到一块,出来就能和人家的材料一模一样。
在生产这个材料的时候,必须了解,他在什么温度下倒一种配料,什么时候倒另一种配料。
你是无法想象材料这种东西的特殊性,同样的配料,连分量都一样,就是因为制造环节的不一样,温度高低不一样,最终出来的成品很可能呈现出两种完全不同的特性。
材料的制造其实就是一种对规律的把控,加上一点点的偶然性。
偶然性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实验室都是平等的,但对规律的把控却是不一样的,这需要大量时间的积累,才能寻找到一条条的规律。
我们对材料的研究时间不长,可以说是很短,也就是说对于材料经验的积累,是我们的短板。
像美国这样的国家,对于材料的研究,都是有自己的数据库的。
其实,我们很多东西都能设计,最大的难关,或者说是最大的瓶颈就是材料,这东西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追上去的。
所以在逆向工程中,材料是最大的难题。
第二个难点就是车床。
一说这个,了解的都挠头,世界上最好的车床是美国,德国和日本。
一台好的车床可以扯出精度更高的零部件,就拿螺旋桨来说事,相同的材料,工艺也一样,更高精度的车床,可以做当让螺旋桨保持相当低的噪音。
说一件事就明白了。
比如上个世纪的时候,美国和苏联双方还处于冷战状态。
苏联的核潜艇技术也不差,该有的都有,那也是很先进的,但无奈得很,就是因为车床不怎么好,出来的零件组装起来的核潜艇,噪音相当巨大。
比如阿尔法潜艇,在挪威巡航的时候,哪噪音美国人搁老远都能听到这潜艇的声音,想藏都藏不住的。
所以苏联很希望能搞到一批高精度的车床。
但对于车床这东西,美国人看得相当严格,毕竟这东西可以和战略挂钩的。
苏联反复尝试过,比如在1970年的时候,苏联就和意大利接触过,想要从达涅利公司购买几台加工螺旋桨的数控机床。
但这件事还是不了了之了,原因就是美国人从中作梗,苏联就买不到这种机床。
苏联不甘心,最终在日本人这里找到了突破口,他们找到日本的东芝公司,用三十五亿日元,也就是五百万美元,购买了四台高精度数控机床。
东芝公司知道这是美国人看管比较严格的机床,毕竟巴黎统筹委员会就有明文规定的。
所以东芝公司就耍了一个花招,他们在1983年的一个晚上,将这四台数控机床,打包成几十个箱子,先是转运到了挪威。
到了挪威之后,苏联通过渠道,再把这批箱子取走,就这么的这笔交易算是完成了。
哎!交易完成之后,美国人就开始纳闷了?咋回事呢?原本噪音吵吵特别亮堂的苏联潜艇,怎么声音越来越小了,以至于后来就监听不到了。
美国人很苦恼,其实日本人也没有想到,他们的数控机床居然会在这个方面大显身手。
原本这件事就这么样了,没人说,就没人知道了。
但事情后来又起了波澜,问题出在了日本人这里,当时参与这件事的有一个叫做熊谷独的日本人,他和雇主发生了矛盾,最终走到了辞职的地步。
熊谷独很不服气,最终就向巴黎统筹委员会揭发了这件事。
美国人这才知道,苏联的潜艇噪音变小的问题。
最终日本还花费了一亿日元在美国五十多家报纸上,刊登道歉广告。
所以从这件事当中,我们就能看出来,一台高精度的机床是如何的重要。
同样的工艺,同样的材料,经过高精度机床这么一制作,出来的东西就是不一样,不得不服啊!
越是高级装备,这种高精度车床使用率就会越高的。
目前为止,我们中低端的车床不错,但高端的车床还是不行。
当然了,这个也不用气馁的,毕竟我们建国的时候,手里啥都没有,真正的一穷二白,连一个显微镜使用的玻璃片都制作不出来,现在不也是啥也有了吗?
就如同那台外国人抱着当宝贝的光刻机一样,拿下他也是早早晚晚的事情。
最后一个要说的就是软件。
目前为止,很多高科技东西,他不仅需要硬件,更需要软件。
软件这个东西,虽然就是几行代码而已,但这东西是启动硬件设备的关键。
比如车床,就算是搞到了整个设备,如果没有相应的软件启动,这也是废铁一块。
哪怕是临时写了软件,凑活着能够启动,但因为不匹配,最终出来的成品可能精度就高不到那里去了。
所以仿制或者是逆向工程,虽然也就三两个字,但其中包含的东西太多了。
看到实物就能轻轻松松仿制出来,不太可能的,至少不好弄。
就拿鱼雷这件事,前后的时间很长的。
话说到这里,我们回头看看,对于装备的保护会不会有特殊装置?
还真就有。
比如新加坡《联合早报》就曾经报道过,美国拿出一笔巨款研发自毁装置,目的是让电子设备在丢失或者是其他特殊条件下,进行自我销毁。
比如好莱坞大片《碟中谍》,就有这样对装备的自我销毁设备。
这样的自毁装置在如今的装备中,使用得很广泛。
比如导弹的自毁装置,他可以让导弹在发生故障,或者是因为某种不确定因素导致导弹偏离原定路线,甚至是导弹发射出去之后,原定计划发生改变等等,都会启动导弹的自毁程序的。
不说别的,在2012年的时候,美国人卖给沙特一千三百枚集束炸弹,就是经过软件改进了传感引信,至于能干什么?你猜猜看?
还有无人机自毁技术,比如美国著名的弹簧刀,个小,威力到是不小,他们也害怕落到对手的手里,这里边自毁程序也是有的。
所以目前各种高科技武器,哪怕是一枚炸弹,都会装有这种自毁装置,就是害怕上边的技术落到对手的手里。
当然还有针对软件的自毁程序,比如一旦出现了特定情况,计算机就会启动数据重写功能。
将一些个没有任何意义的代码,写满整个硬盘,从而达到删除硬盘数据的效果,保证这些硬盘就算是被获取了,也没有办法恢复。
还有烧毁芯片,用过流电源将关键的芯片直接烧毁。
所以防备的手段多了去了,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
那么今天就到这了,喜欢小编写的,您点个赞,再加个关注,方便以后常来坐坐。
©m美国援助他国军事设备,为什么不担心他国仿制?有特殊装置吗?
谢邀,如果仿制是那么容易的话,那么军事装备也就毫无战斗力了。
以简单的一枚子弹为例子:
上面是一枚5.56X45mm的北约制式弹。如果看参数来讲5.56mm是弹头的口径(还不是直径),45mm则是弹壳的长度。仅仅知道这两点能不能造出一枚子弹呢?当然不行。
完整的5.56X45mm NATO弹尺寸数据是这样的:
从上图大家能看到各种不同的尺寸和角度。这些数据其实都不是凭空想出来的,更多的则是在于和枪械、装药、运输包装等各个环节作出的优化和妥协。
所以,即便是你拿到了一枚5.56mm子弹的实物也很难真正地仿制出一枚5.56mm子弹。这里面其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加工公差。
严格意义上来说你拿到的子弹和子弹设计图纸上的子弹尺寸是完全不一样的,这是由于在加工过程中尺寸偏差所造成的。例如上面的图中子弹的整体长度是57.40毫米。但要注意子弹弹头押入弹壳的时候机械力量的偏差有可能让这枚子弹的实际长度是57.42mm或者57.35mm。这时候你测量子弹的时候会以哪个数值作为基准呢?用哪个数值也都不对吧?你去怎么碰也很难碰到图纸上原始标注的57.40mm。这还只是众多数值中的一个。
所以说所谓的众泰皮尺部本身就是一个笑话。
到现在,咱们还是仅仅看到了一个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子弹。如果是一架飞机的仿制呢?你要去测量“亿”级别的数据,整体的测量工作下来其实比你从头设计一架飞机更难。当然,这也是所有机械逆向工程的难点所在了。
咱们现在还仅仅说是尺寸,材料呢?大部分塑料、橡胶、合金都是有着自己的配方和加工工艺的。如果不知道原料到成品的过程仅仅看到一件成品往往是更加难以仿制的。
再往后还可以说到装配。一个复杂的军事武器装备在装配的时候是要有温度、湿度等环境要求的,就连拧螺丝的力度其实都在装配表上注明,并且需要在力矩扳手上进行设置。
这些东西完全也不会在武器上体现出来。
所以很多人想到的拿到了敌人的武器咱们自己就可以仿制出来这种观点并不是一个正确的观点我们也只能是看到了一件武器装备后分析这些武器装备的原理。然后在原理层面进行开发研制。这并不是所谓的仿制。
≟Ⓛ美国援助他国军事设备,为什么不担心他国仿制?有特殊装置吗?
首先我想说:高端设备特别是军事设备,一般都不太害怕别国的仿制的。黑鹰直升机都四十年了,不还是没有仿制出来;高端发动机其实也一样。
如果仿制完全可行的话,那么隔壁的“三哥”还用每年花大把的银子去进口军事装备吗?当然也就不需要了。
全世界如果问:哪家的武器最畅销、哪家的武器卖的最好、哪家的武器卖的最多的话。这个问题估计只有一个标准答案了:美国人家的武器卖得最好、最畅销了。
每一年的国际军火市场上,美国人一家就要占到40%以上的份额了,第二名俄罗斯才占18%左右。
那么按照有些人的想法:美国人把什么武器都往外销售、都往外倒腾,难道就不怕别国仿制出来。别国一旦仿制出来以后,美国人就吃亏了、不断失去了销售额,武器装备的领先技术也同样失去了。
不过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事实:这些年该买的还在继续买、该卖的还在继续卖,好像整个国际军火市场上的行情也没啥大的变化。
我们来研究一下:为啥美国人卖了这么多年、卖了这么多先进的武器给别国。基本上就不太担心别国去仿制呢?这里面到底有什么不为人知的奥秘呢?
原因一:武器系统很复杂,并不是想仿制就可以仿制的了的
一件高科技武器装备包含的东西太多、太多了,例如:材料、设计思路、图纸、测试环境、内部构造、控制系统等等。
首先材料这一块就不是想模仿就能模仿得了的,材料的配比、制造工艺、温度控制等等。材料学属于一个基础研究的科学,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学会的,必须要经过长期的研究。
试想一下,武器装备都是在高强度、恶劣环境下使用的,材料不过关一切都白搭了。
材料搞定了其实只是走完了第一步,也是很小的一步,后面还有一大堆的问题等着解决。设计图纸有没有、设计思路有没有、设计原理在哪里、如何组装、生产线有没有等等。
其实现阶段最难的是控制系统的仿制了,如何控制、如何编写软件,这些都搞定了还是没用,例如:软件是有兼容性的,你家的和卖家的配套吗?你知道软件的密码吗?你的使用权限到了哪一步呢?等等。
另外一个武器系统有成千上万甚至几十万个配件集成在一起的。有没有相关的配件、相关的生产线、配件技术过不过关,这都是问题。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美国人自己把F22生产线给关闭了。现在美国人自己想恢复生产F22都搞不定了,因为这些配件厂商都转产了、技术人才也流失了。
总之一句话,高端武器装备是一个精细化、集成化、系统化的东东,并不是想仿制就可以仿制的。如果没有强大的科技实力、强悍的工业基础和配套能力,人家让你仿制你都搞不定。
原因二:出口的东西与自用的并不一样,关键的东西很难自产
这一点大家很好理解的,例如:F35就是用来出口的、F22就是用来自用的。往往出口的东西在性能上、系统上、控制软件上都会不太一样的。
一般每个国家都会搞两个型号:出口型号以及自用型号,例如:我们家的枭龙战机就是专门用来出口的。这么做的目的其实也很简单:也是害怕别国买了回去仿制,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技术。
另外还有一个无比困难的地方:核心部件的生产了。美国人当年为了研究F22的发动机,耗费了十几年的时间,人家会把核心技术告诉你吗?显然是不可能的,关于自己研究航空发动机的难度就不用我说的吧!
原因三:出口武器系统都是有后门的、有些东西是不给乱动的
现在很多的武器即使买回来了,但是关于权限的问题也是一个大问题了。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买了一个设备,可是你只有使用权,并没有最终的修改权限、进入到那一层也是被规定好的。
说到底只是给你开通了一个用户权限而已,你只能进入到一个纯用户界面而已。目前还有很多军事装备的关键系统都采用了自毁程序了。说白了就是:如果没有授权、没有密码,就进入到关键系统的话,这个装备会自动的、彻底的毁坏程序。
其实还有一点也很关键,现在的军事装备的配件、电路封装都是极其精密的。如果没有厂家的授权或者不是厂家人来拆装的话,往往拆完之后也就装不回去了。
现在人家卖武器给你都是签合同的,都是说好了卖什么、卖到哪一步的。如果你违背合同私下拆装、仿制而又没有授权的话,估计也就成了一锤子买卖了。
最后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你家里有相应的制造机械吗?例如:高精度的数控机床有没有、高端的测试仪器有没有、精密度能不能达标等等。
当然了,一般情况下,美国人也不太害怕别人去仿制,毕竟自己家里的科技实力够强,更新换代的也够快。
最后的最后我想说,有些东西确实可以仿制,但是有些东西实在是仿制不了,没有积累、没有强大的工业制造能力,人家即使把所有东西给你,估计也造不出来的。说到底有些东西可以弯道超车、有些东西还是要遵守交通规则、一步一步慢慢赶超的。
✄❖美国援助他国军事设备,为什么不担心他国仿制?有特殊装置吗?
确实是有特殊装置,比如说:我们都非常熟悉的F35A/B型战斗机,它是美国和多个所谓盟国共同出资研制的第五代隐身战斗机,但是美国对它从购买、训练/作战,甚至是飞行员的资质都进行了控制,就以韩国为例,所购买的F35A未经美国许可连火控系统和弹药管理系统都打不开!说的更直白点,也就是美国不开启数据链(军用WiFi密码)韩国的F35A不能打仗,就是升空后发现敌机了也只能干瞪眼。
那么,美国是通过什么方式控制F35战斗机的呢?我们都知道现代军队的信息化程度非常高,特别是美国和北约(包括日、韩)军事组织之间,武器装备本身和指挥中心,在战场感知、数据交换…已经是通讯网络/网格化了,包括F35战斗机在内的所有装备(包括单兵)都与指挥中心进行了有效的信息交联,指挥中心通过Link–16军用数据链(军用WiFi)与所属部队、友邻军种进行信息沟通形成三维空间立体化作战,具体到韩国的F35战斗机,韩国飞行员登机后要通过密匙接通驻韩美军空军司令部,后者通过视频、语音识别和登机密码确认该飞行员是否是被美国认证过的人,确认之后才能启动F35的发动机起飞,抵达训练/巡逻空域(实时的GPS定位)F35的雷达和其它光学传感器发现或者探测的目标也会实施传送到美军驻韩空军司令部作战室,供美军掌握战场态势,如果出现了作战,飞行员还要请求驻韩空军司令部用密码解锁火控系统和弹药管理系统,这样F35才能真正的作战…韩国是这样估计其他国家也没有多少自主权。
有人会问韩国电子工业还算发达也有不少软件高手,就不能破解了?这么说起来是很容易,实际上不了解源代码根本破解不了,另外韩国敢这么做吗?
而美国这么从根本上杜绝了仿制的可能,甚至有飞行员想叛逃都没有可能,软件都留有后门,飞半道儿一个指令过去飞机发动机关闭,结果就是机毁人亡。
花了80亿美元买了35架F35A结果是自己没有丝毫的自主权,等于是买了一堆模型!所以,韩国迫不及待的自己研制KF-X“准五代隐身战斗机”,问题是这架所谓韩国自行研制的“准五代”,发动机就是F18战斗机的F404,航电设备乃至机载雷达和其它传感器都有洛.马公司参与,就算是研制出来了也就是一架韩国版F2战斗机(日本仿制F16C的战斗机),仍然是没脱离美国这跟拐棍,自行研制?说说而已!
另外F35战斗机是非常高科技的武器,以美国所谓盟国的工业能力就算给全套图纸也仿制不出来,前面说了F35是多国联合研制的装备,英国、意大利…等国也进行子项目开发工作,比如说英国罗.罗公司就参与了F35B升力扇的研制,但是你让罗.罗仿制一台F135-PW-100发动机真够呛能做得到,以罗.罗这样的航空发动机制造巨擘仿制都困难其他国家就更不行了!说是参与研制,无非就是给这个项目打杂而已,还能用多少作为?让他们完整的仿制一架F35比登天都难。
并且产能也没法跟洛.马公司相比,目前标准型F35A战斗机出厂价已经到了8920万美元一架了,比一架“阵风R3”都便宜,这么强大的制造能力所谓盟国是没法比肩的。
所以,从技术上来说美国根本不怕有谁仿制,而正在有能力研制第五代隐身战斗机的国家没必要去仿制F35…而美国则通过在信息技术上的控制,间接的控制购买F35战斗机的国家。
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首先就是要在国防的独立自主!连国防都自主不了就不是主权独立的国家,很遗憾到目前世界上只有三个主权独立的国家。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说曹操,曹操就到”是怎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