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苏联损失整个方面军没事,德国损失一个集团军就断了东线脊梁?
Ⓝ░为何苏联损失整个方面军没事,德国损失一个集团军就断了东线脊梁?
至1942年冬季彻底来临的11月份,朱可夫已经在斯大林格勒附近地区秘密集结了三个方面军(内含10个合成集团军和1个坦克集团军),反攻总兵力达到143个师1106000人。研究兵力数字的重点在于,可以发现苏军每个集团军平均约10万人,而每个师平均下来只有7700人。
(朱可夫)
如果再去掉方面军和集团军直属部队以及炮辎工等特种兵占比,苏军每个师也就5000人到6000人的样子,要特别说明,这还是完成整补尚未投入作战的基本满编部队。那么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最激烈的时候,所谓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有多少人马呢?
该方面军组建时包括由最高统帅部大本营预备队调来的第62、第63、第64集团军,以及由原西南方面军调出的第21集团军和空军第8集团军。其中直接在斯大林格勒城区坚守的第62和64集团军共有90000余人,也就是说,每个集团军兵力不足45000人,方面军总兵力也就10多万人。
(赖歇瑙)
而保卢斯的德国第6集团军却辖有包括2个装甲军在内的6个军270000人,该集团军在投入巷战前经过增补共有18个满员师,平均下来每个军有45000人、每个师有15000人,换言之,德国人的一个满编军的兵力跟苏军当时的一个集团军完全相等,都在45000人左右。所以不要被部队番号的级别所迷惑,关键还是其所辖的兵力兵器真实数字,德国的集团军由于编制充实,跟苏军的集团军根本不是一码事。
在“巴巴罗萨行动”实施的1941年6月,德军的三个“集团军群”编成内只有七个野战集团军和四个装甲集群,平均每个集团军群只有两个多一点的“野战集团军”。我们以包克元帅的中央集团军群为例,它当时下辖第4、第9野战集团军和第2、第3装甲集群共约51个师90多万兵力,而我们知道装甲部队的兵员数量大大低于步兵,因此这两个野战集团军至少要占到三分之二强的60万兵力。
(保卢斯)
反观苏军在卫国战争爆发前即编有7个方面军,1943年拥有多达13个方面军的番号,战线西移后经过整合仍然维持在11个方面军的规模,而在整个二战期间,苏军使用过的方面军番号多达37个。而苏军的所谓“诸兵种合成集团军”前前后后则组建了70个(其中有9个被德军全歼),去掉一些杂七杂八的因素,苏军的集团军数量刚好是德国人最初的十倍!
其实从军事主官的军衔也能看出两军的建制区别,一般来说,德国集团军或装甲集群的司令官多为上将或一级上将(大将)衔,个别甚至有陆军元帅衔(比如第4集团军司令克鲁格和第6集团军司令赖歇瑙等)。而苏军的集团军司令员多为中将衔,战争中后期甚至有少将衔的。
(崔可夫)
比如防守斯大林格勒城区的主力第64集团军,是由最高统帅部预备队第1集团军改称的,司令员崔可夫当时就是中将,而他的对手保卢斯已经是装甲兵上将(兵种上将),这还算是配置较低的“上官下派”。所以对二战苏军来说,损失一个集团军没什么大不了的,就算损失一个方面军尽管也算惨重,但还达不到伤筋动骨的程度。
但德国人一个集团军被全歼则是很难承受之重,并且第6集团军(原第10集团军)自波兰战役起,就是德军地面部队的主力和精锐,由希特勒的爱将赖歇瑙统率。1942年德军在实施“蓝色计划”的战役编成中,拥有A、B两个集团军群共三个野战集团军、两个装甲集群和三个仆从国集团军,经过调整后的德军南线作战序列是:
(巷战中的德军)
A集团军群由陆军元帅李斯特元帅指挥,下辖克莱斯特上将的第1装甲集团军和鲁夫上将的第17集团军,目标是攻占高加索地区;B集团军群由陆军元帅包克元帅,下辖霍特上将的第4装甲集团军、魏克斯上将的第2集团军和保卢斯上将的第6集团军,战役目标是攻取斯大林格勒。在两个集团军群的后方,掩护侧翼的二线兵团是匈牙利第2集团军、意大利第8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战斗力就是渣渣。
不难看出,第6集团军是整个南线德军的核心部队,一旦该部被歼,则德军在这个战役方向上几乎等于被抽断了脊梁。更重要的是,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一场广袤战场上的大规模的会战,而不仅仅爆发于斯大林格勒城市及周边,在整个会战中德军和仆从国军队共损失了66个师共150万兵力(计入期间多次补充的兵员),南线德军的200万总兵力已经损失75%了,不仅失去了进攻能力,连实施防御都明显不足。
(保卢斯)
不久以后的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本来曼施坦因已经击败和重创发动进攻的苏军,却硬是无法扩大战果,让大部分被围苏军都溜出了合围圈,最后仅仅吃掉40000多人,主要原因就是兵力不足,可见南线德军的窘迫程度。
曼施坦因曾经回忆道,德军在东线的胜利比如克里木半岛战役,主要依靠“重量与质量”,所谓重量,是指德军的技术兵器尤其是火炮的先进程度,所谓质量,是指德国士兵和基层军官、军士的战斗素质和纪律性,而唯一不占优势的,就是“数量”。
(曼施坦因)
苏德战争中双方的最大兵力值,是德国780万苏军1280万,这个比值大约是6比10,意味着一个德国兵至少要对付两个左右的苏军士兵,才能维持战线的均势。而一旦保卢斯集团军被全歼(并且是无法恢复的全歼),则等于苏军在南线腾出了50万以上的机动兵力,如果以整个会战期间德军损失150万人计算,意味着苏军腾出了300万的兵力。
具备去掉会战期间200万人的自身伤亡,苏军仍然净腾出100万的大军,乌克兰方向上的南线战场形势必然急转之下,进而深遽地影响着整个东线的局面。所以,按德国人自己的说法,斯大林格勒战役标志着德军战略进攻能力的终止,而库尔斯克战役才是德军崩溃的开端,因为东线德军下降到不足600万人,无力再以质量优势应对苏军的千万级部队,这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
Ⓒ⇃为何苏联损失整个方面军没事,德国损失一个集团军就断了东线脊梁?
苏联二战初期的一溃千里、丧师失地幸好有地广人多支撑,而东线精锐第六集团军的覆灭却使德国成为不可承受之重。
苏联损失整个方面军是怎么回事?实则是指基辅战役西南方面军的的惨败,光被俘军人就多达65万余人
基辅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开始于1941年7月7日,终止于9月26日发生于乌克兰基辅的一场大型包围战,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包围战。
对阵双方是:苏联红军最高统帅部署西南方面军、南方面军共计6个集团军,69个步兵师、11个骑兵师和28个装甲旅,由西南方向总司令苏联元帅布琼尼指挥,对抗以龙德施泰特元帅指挥的39个师的德军南方集团军群。
自9月16日起,德军以第2集团军和第6集团军为主,对被围之苏军第5、第21、第38、第26等5个集团军发起围歼作战。至1941年9月26日,被包围苏军基本被歼,约65万人被俘,仅2万人成功突围,西南方面军全军覆没。
东线战局对苏德战争的决定性影响
——德国人的孤注一掷
1.希特勒要赶在美国人大力支援苏联前结束两线作战困局
按照战争狂魔希特勒的计划,对苏战争必须在1942年结束,当时处于战争狂胜狂热中的希特勒难得清醒地认为:这是东方战场“决定性的一年”。因为他认识到美国已经对德宣战成为“世界民主国家的兵工厂”,如果德国不能迅速战胜苏联,那么美国潜在的军火生产能力同苏联潜在的人力资源结合起来,对德国而言将是灾难性的后果。基于这一战略判断设计,希特勒决定集中所有力量在1942年打败苏联,随后集中精力全力对抗西方。
2.德国人的石油之战
二战初期德国的闪电战横扫欧洲大陆,但德国贫油国的资源短板却决定性地制约了德国战争机器的狂飙突进。关于东线作战东线,希特勒这一次的最大目标是苏联最大的产油区——高加索油田,顺便占领斯大林格勒。 在发动攻势之前,希特勒曾对第6集团军司令保卢斯将军说:“如果我拿不到迈科普和格罗兹尼的石油,那么我就必须结束这场战争。”
——苏联人的必胜之局:斯大林格勒的精神支撑
斯大林格勒原名察里津,位于伏尔加河下游西岸。一战后这里成为苏联南方交通枢纽和重要的工业城市,共有一百多家企业,如“红十月”厂、拖拉机厂、“街垒”厂等,同时还是通向粮食、煤炭、石油主要产区顿河下游和库班流域的门户。假如德军占领它,将一举切断苏联中部同南方的联系,苏联的粮食产区和石油资源将为德国所用,后果不堪设想。
德国第六集团军对德军整体的不可或缺
德国第六集团军是二战德军一支极为精锐的集团军,最巅峰时期下辖有3个步兵军,1个装甲军,3个装甲师,3个摩托化步兵师,14个步兵师,1个高炮师等。此外,还有集团军直属部队,包括4个工兵营、2个烟雾发射器团、2个迫击炮团、4个轻型榴弹炮团、4个重型榴弹炮营,3个重型炮兵营等。其人数规模总计超过三十万,拥有榴弹炮、迫击炮等各类火炮3500门,坦克、装甲车约1000辆。
可能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德国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总设计师正是后来的第六集团军司令官保卢斯。苏德战争开始后,隶属于南方集团军群的第六集团军每战必克,所向披靡。特别是1941年9月底的基辅会战中第六集团军合围苏军,战功卓著。在全面获得基辅会战胜利之后,第六集团军向哈尔科夫和库尔斯克方向突进,分别在10月24日至11月2日夺取了哈尔科夫、别尔哥罗德和库尔斯克等城市,推进速度之快,攻击力量之强,堪称德军翘楚。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前夕,第六集团军以第24装甲师打头阵,1个摩托化师和2步兵师随后跟进。一举击溃了由12个师,5个装甲旅组成的五倍于己的苏军,突破了顿河防线,其实力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
然而,后期斯大林格勒的反转却让这支纳粹精锐“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将近30万人的部队向苏军投降。可以说斯大林格勒的每一名德国士兵都是有经验的老兵,设若这支精锐部队能顺利撤出来,那对德国人的士气支撑和本土防御力量将是巨大而耐久的。
东线作战苏德军事力量的此消彼长
斯大林格勒战役历时199天,双方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德国最大的一个集团军第六集团军全军覆没,虽然苏军的损失要远远超过德军,合计伤亡高达1129619人。
然而,这对战争的发展却是有致命性的影响:一则苏联的人口基数大,可以有源源不断的补充。苏联在1939年统计人口约1.6亿,1939-1940吞并了波罗的海三国、比萨拉比亚、卡累利阿、波兰东部以后,人口约有1.8亿。纵然历经二战伤亡战后人口仍有1.53亿。而德国人口最多时有七千多万,近乎苏联的一半。二则德国是两线作战,东线要战胜庞大的苏军,西线要面对美军率领的的盟国联军,这无疑中分散了德国的力量,造成了第六集团军的救援不及。三则德军是被整建制消灭,战斗力不复存在,新的部队征召老幼不均,虽然训练也形不成战斗力;而苏军残存的部队全民动员,甚至大量女兵都在一线战斗,可以迅速形成战斗力。也就是说,苏军补充的速度和数量则远超德国。正如德国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将军所说的:“我们在斯大林格勒损失25万官兵,那就等于打断了我们在整个东线的脊梁骨。”
以斯大林格勒战役为主的东线作战,使德军完全丧失了苏德战场的战略主动权,德国的战败不可避免,法西斯德国的丧钟即将敲响。
↤✶为何苏联损失整个方面军没事,德国损失一个集团军就断了东线脊梁?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德国一个集团军领了一个蛋炒饭,整个脊梁骨就让苏联给抽走了?一点毛病都没有,德国和苏联俩人的人力资源就摆在哪里。
整个二战德国的总人口掐头去尾就八千万多一点,就这还得包括奥地利的七百万,苏台德的三百万,波兰的二百万等等地区的人口,您要只算他们本土也就六千六百来万,妇女,老人,小孩这都得算里头。
而苏联呢整个二战的总人口一亿七千万,这比德国的翻一倍还多出个头。
而打仗的时候,你也不可能有一个算一个都是兵吧?老头拄着拐杖,还跑过来扛枪,这不仅仅是过分了,一开枪老头就摔一跟头,这能成吗?
一个国家的基础单位,其实就是一个个五颜六色,生活百态的家庭,你要是全拉出去当兵,家庭没了,您说这国家还能长的了吗?
按照比例抽出能够可堪征用的士兵,这就更加的少了。而作为二战发起国的德国人,见天的打仗,死人那是常有的事,而且他这战线还不是一般的长,找了队员,还是那种添乱的。
所以这些个原因加起来,当德国死亡人数超过一个临界点的时候,他就会撑不住,直接就要垮塌了。
其实您要是翻阅德国人的征兵过程,您就会发现,德国人征兵年龄那是一再下放,不然就不会出现什么奶瓶师的事了,他面临一个无兵可征,无兵可用的地步了。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问了:“你就光说德国人的,你咋不说苏联人的,他的损失更大,那场战役下来,死个十来万这都算少的了,多了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伤亡这都是有的!”
您说的这没错,一丁点错的没有。
但您要明白一点,首先苏联人的人口基数就大,也就是说他抽调出来的兵力要比德国人的多,这您没意见吧。
按照这个人口基数,苏联人抽调出来的兵力可以是的德国人的两倍,这不过分吧?
两拼一个,这算扯平,一个拼一个,德国人就要亏大发了。
当然您也别和小编说,德国人的武器怎么怎么先进,他们的兵员素质怎么怎么的好。
这咱得承认,事实如此,德国人打的主意就是以质量拼数量的仗。
但您别忘记了有这么几点,第一点,苏联人那叫保家卫国,德国人是侵略者。
这理由说的似乎有点大,但您别忘记了,希特勒打苏联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西伯利亚那点子石油和土地上产出的那点子粮食,他们需要一个庞大的劳动力资源,说的不好听一点,他们需要一群给他们创造价值的奴隶。
小编就问问,谁喜欢跑去当奴隶,这不就是强盗吗?家破了不说,还给你出工出力的,还不见得个好。
所以苏联人可以说是处于一种高涨的情绪当中,这是什么?这就是战斗力,这就是士气,咱老古人说的好,哀兵必胜。
您反观德国人,他们的目的就不单纯,总结一点就俩字——侵略,那么在势头猛的时候,那士气是高涨,但遇到挫折之后呢?或者接二连三的挫折之后呢?这种士气就很难保证,厌战的情绪就会发生。
一个高涨,一个厌战,此消彼长,这种无形资产你都没法估量他的大小。他可以让一个人当十个人使唤,一个人驻守一块地皮,除非你杀了他,不然这块地皮依然是苏联人的。
这就是为什么,古代出兵的时候,都要找一个合理的理由,他可以在危机关头延续一支部队的生命。
再有就是,苏联是本土作战,就地征兵,德国人呢?打没了,这要补充,你来个就地征兵试试?
所以想要征兵,然后在拉上去,这也得需要时间。
那么还有吗?让小编想想,有!
当你需要征兵,需要补充的时候,中间的这个时间,苏联人可不会惯着你,等着你征好了,再打,想多了吧!这中间不再啃一口,这都不可能,得咧这窟窿只会越来越大,您说是不是?
当然这么说有点空,咱说点具体的内容,您做个参考。
其实打到后来,苏联人这块也撑不住了,毕竟前期消耗就大,所以您就能看到奇怪的一幕。
苏联人的部队番号,那是大海里头的浪花,多的数也数不清。
其实哇,这些个部队就顶着一个番号存在,他们实际人数少的可怜,一个师七八千,连一万都不够。
您也别惊讶,有些部队他打了半天,人员消耗的厉害,兵员都补充不上去,就这还常常不满编的也有。
您比方说,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时候,这严寒的冬天立马要来了,朱可夫偷偷的弄了三个方面军,这里头有十个合成集团军,外加一个坦克集团军。
这就是十一个,还是集团军,听着就来劲,算下来光师这一级别的就有一百四十三个师,一百一十万的部队啊!
您听着大数据似乎不错,但您平均一下,就会发现一个师就七千来人,凑个八千都困难。
所以苏联人也有点招架不住了。
这也是为什么斯大林在美国还没有参战的时候,就找英国人善良开辟第二战场的事,结果英国人抹不开那个面子,就派了小股部队上岸骚扰,走了个过场,其实啥事都不顶。
后来美国人好不容易参战了。
“第二战场?咋样?”
“妥了!”
结果美国人来了一个骚操作,同意是同意了,结果他们先跑到了北非,硬生生又耍赖皮,拖了一年,瞅着苏联人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打的不错,这就要反攻了,他们就跑来开辟第二战场,来了一个诺曼底登陆,就这段,美国人时不时的搁好莱坞拍给大家伙看。
至于原因,大家伙都是明白人,不说也知道。
咋说呢?苏联人虽然损失颇大,但士气摆在那里,所以这兵员虽然招起来不容易,但胜在源源不断。
德国人这块真叫断流了,打完了就没了不说,他这算是精锐,本来他的主意就是以质量取胜数量的,但这个先期的质量被啃掉了之后,这后期招出来的兵,能赶上先期的吗?
不能够啊!这也是为什么,后期德国人征召了很多掷弹兵师,结果上去就是塞牙缝的,真就不给力。
所以在德国人开始有损失,还是大面积的损失之后,德国人要面对俩事实,招兵越来于困难不说,招出来的兵和前期的硬拳头比差太多。
此消彼长,苏联只会越打越强,德国人只会越打越弱,越困难。
因为苏联人前期你可以看做是拿着武器的农民,但这个农民打的时间长了,就是精英步兵,谁怕谁呀。
苏联消耗的起,越打越强,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只会占上风。
而德国正好相反。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为何苏联损失整个方面军没事,德国损失一个集团军就断了东线脊梁?
在希特勒和斯大林签订互不侵略条约以后,共同瓜分波兰以后,德苏两国事实上已经是盟友关系,在德国忙于西线作战,在占领比利时,法国,荷兰,挪威,奥地利等的时候,斯大林也不甘寂寞,开始了入侵芬兰的行动,结果遇到了芬兰的顽强抵制,苏联是损兵折将,最后芬兰失去了作战能力,以割地作为代价谈判,但是却让希特勒看到苏联的指挥水平,作战能力差的弱点,而在占领芬兰一部分领土以后,苏军又制定了一个大雷雨计划,准备大举入侵罗马尼亚,而罗马尼亚是希特勒的盟友,而且罗马尼亚的油田是希特勒机械化部队的命脉,为了盟友,为了石油希特勒和斯大林进行了火拼,战争初期,德国部队是势如破竹,直捣莫斯科,这个时候,希特勒犯了战略性的失误,转攻基辅,虽然消灭了苏联西南方面军65万人,但是延误了进攻莫斯科的时间,由于寒冬提前,远东部队的支援,德国人折戟莫斯科城下,而德国由于国土面积小,人员少,运输线长,缺乏资源,两线作战,逐渐显示败象,而苏联地域大,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寒冬的适应能力,美国的援助(几千架飞机,几千辆坦克等),战争的天平向苏联倾斜,虽然德国有曼斯坦因,隆美尔,古德里安等优秀将军,但是遇到苏军你消灭我一百万?我立即有二百万!你消失我五百万?我还有一千万!终于压垮了德国,你要知道当然入侵苏联一共是五百五十万人(包括罗马尼亚,匈牙利部队,作战能力不行),所以战争期间,德苏的伤亡比例是1:2左右,但是最后还是苏联赢得了战争!
の➵为何苏联损失整个方面军没事,德国损失一个集团军就断了东线脊梁?
二战中,德国包括欧洲的德裔在内约8000万,苏联人口1.6亿,这就差了一半。
二战中,由于德国文化中对男女分工的界定,“我负责砍砍杀杀,你负责貌美如花”,德国一直没有召集女兵,女性也很少在工业部门从事重体力劳动。而苏联的男女平等思想对女性上前线都没有思想负担,更别说女性从事重体力劳动了。这样一比,就又差了一半。
德国一直到43年才开始总动员,之前还保留着一大部分工业实力用于民用品。比如42年统计,德国的粗钢产量仍有60%以上用于民用。德国也一直没有征收战争税和发行战争债券(部分税务和债券由占领区承担了)。这种措施使得纳粹党能够得到德国民众的支持,但是也实际拉低了德国的军工生产。
对外以半个地球为敌,对内又要讨好民众。第三帝国太难了。
与网上所谓的实战才能出精兵不同,兵再精,实战也会死的。开局的精锐部队在几个战场损失了,后面就是动员兵对动员兵。兵员素质低了,汉斯拿什么和伊万拼消耗,何况伊万后面还有只需要动员8%人口就打赢二战的山姆。
附图:德苏美的二战宣传画。山姆老大都动员女性加入军工生产了,伊万诺夫和伊万诺娃一起上阵,汉斯还腾出半个身子改善生活,也算是迷之自信吧。
------------------
推荐阅读:
上一篇:美度和梅花哪个牌子好?
下一篇: “说曹操,曹操就到”是怎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