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最后的铁壁罗宪,为何宁肯投降魏国也不愿投降东吴?
≗∱蜀汉最后的铁壁罗宪,为何宁肯投降魏国也不愿投降东吴?
蜀汉灭亡后,吴国试图趁乱西进。
然而,亡国之将罗宪,却坚决死守孤城永安。
罗宪连续击败吴将盛蔓、步协,又独拒名将陆抗,前后半年多。
其间,外援迟迟不至,城内半数人感染瘟疫者,形势紧急,但罗宪却既拒绝降吴,也拒绝撤走,坚定抵抗!
罗宪,蜀汉之臣。此时,蜀汉已亡,罗宪为何要如此拼死抵抗昔日的“盟友”呢?
职责所在
蜀汉灭亡前,后主以罗宪在巴东领军,为阎宇副将。
其后,阎宇奉命西援,留罗宪率2000兵在永安。
成都失败时,永安发生骚乱,长江边的长吏纷纷放弃职责逃走。
罗宪斩杀1人,百姓才安定下来。
其后,后主传来投降的消息后,罗宪遂集合所统辖的军队在都亭,等候下一步安排。
罗宪这么做,自然是职责所在。
都督阎宇既走,在巴东“保全一方”的职责自然落在罗宪身上。
所谓“保全一方”,主要有2个责任。
1、保全一方百姓。
蜀汉已亡,新任命尚未下达。此时,老政权如果自动放弃领导责任,新政权未至,自然出现混乱!
如此,无论是内部的盗贼,还是外部的吴军,都有可能破坏当地的生产、生活秩序。
因此,蜀虽亡,但在新任命下达前,作为地方官,罗宪保全一方,安抚百姓,是其职责所在。
2、执行最后的命令。
地方官将,执行朝廷指令是职责所在。
后主下令救蜀就救蜀,后主下令降魏就降魏,依令而行,是职责所在。
此时,后主举国而降。则保全地方,随主降魏是罗宪最后的任务。
罗宪只有保全地方的职责,没有举城另降东吴的权利。
如果擅自将永安让与东吴,就违背了后主的指示,实际上也是叛逆。
3、对后主最后的忠诚。
罗宪守巴东,霍弋守南中。
蜀汉投降后,霍弋痛哭三日,仍保全南中,不主动归魏。
霍弋表示:如果后主得到友好对待,我们再降魏不晚!“万一威辱,吾将以死拒之”。
确实如此!
后主虽降,但是,后主君臣能得到什么样的待遇,与后主的筹码自然有关。
而南中、巴东这些地方依然保全,就是后主得到善待的筹码所在。
蜀汉虽亡,作为蜀臣,保全地方,就是保卫后主,就是对后主最后的忠诚所在。
与东吴的利益冲突
蜀汉灭亡前,曾求救于吴。
吴确实也做了救蜀的部署:一路向寿春,一路入沔中,牵制魏军,一路到南郡,准备救蜀。
只不过,因为后主投降得实在太快了,东吴的部署来不及施展。
蜀汉灭亡过程中,东吴不及救蜀,其责任在后主,这一点,东吴倒没有责任。
然而,蜀汉灭亡后,吴将盛蔓却假托救援之名,试图袭击罗宪。
罗宪,早年曾两次出使东吴,在吴有美名。
对这样的人,东吴尚且准备以袭击手段解决,何况他人呢?
显然,东吴此来,绝不是什么救援,绝不是要救蜀、复蜀,其本意就是要将蜀地纳入东吴自己的统治,将蜀地再次拉入战火!
这个过程中,包括罗宪在内的蜀将,都是其准备武力攻击的对象!
于个人而言,罗宪等人当然不愿束手就擒!
于蜀汉臣民的身份而言,蜀主降魏,本就有不愿蜀地生灵涂炭之意。如今,被东吴再拉入战火,替你孙氏与魏作战,显然是不符合蜀人利益和愿望的!
吴人要入蜀,得蜀地以抗魏(晋);但如此作法,显然不符合蜀人利益和愿望!
永安(白帝城),入蜀咽喉之地。
罗宪在此抗吴,为的既是自己,也是为蜀中百姓。
不可连续受辱
罗宪在激励三军时,又说明了另一个道理:且汉已亡,吴何得久,宁为吴降虏乎?
罗宪的这个分析,与蜀汉灭亡前,蜀廷内部的议论意思一样!
魏能灭吴,而吴不可能灭魏!
吴蜀唇齿相依,才能抵御曹魏。如今,蜀汉已经灭亡,东吴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现在降吴,将来又要再降魏(晋),两番受辱!
罗宪,无法救蜀,但有能力阻止自己和自己治下的人民不连续受辱!
罗宪守永安,遏阻东吴西入巴蜀之路。
作为人臣,他履行了已经灭亡的蜀汉政权曾赋以他的,“保全一方”的职责。
作为蜀地将领,他使整个蜀地百姓再次陷入战火,有功于历史。
上不负后主,下不负黎民。
罗宪守永安,值得称道!
ℍ⇄蜀汉最后的铁壁罗宪,为何宁肯投降魏国也不愿投降东吴?
罗宪是蜀汉最后的良将,他文武全才,曾经担任过刘禅的太子舍人、宣信校尉。在黄皓乱政的时候,因为不阿附黄皓被贬为永安太守。蜀汉亡国后,他死守永安,阻挡东吴军西进。东吴打着援救蜀汉的旗号,罗宪作为昔日蜀汉的忠臣,为何宁死也不投降东吴呢?
一、罗宪忠于自己的职守。
罗宪被贬到永安后,由于他的才能出众,担任了永安军事首脑闫宇的副手。以当时的情势来看,这个任命耐人寻味。因为我们知道闫宇是依附黄皓的将军,想要依靠黄皓的权势撤换姜维,好让自己取而代之。而罗宪则是因为得罪黄皓被贬到永安,他被闫宇任命为副手,似乎有些出人意外。
其实这一切背后的推手就是刘禅。刘禅是懦弱的君主,但是并非昏君。他贬谪罗宪,只是为了应付黄皓,而非对他有什么不满。他知道罗宪对自己的忠心,也知道罗宪的才能,因此才会顺水推舟,把永安的军务交到他的手上。
正是因为对刘禅的忠心,在刘禅投降曹魏的时候,罗宪才不为失败的消息所动,依然忠于职守。他斩杀作乱的人员,稳定了局势,等待刘禅下一步的指令。当刘禅投降曹魏的旨意传来时,罗宪虽然心有不甘,但是也听从了刘禅的命令。
这与姜维当时的情况相似。当时姜维率领蜀汉军队的主力,离开剑阁前往成都。走到半路上,刘禅让他们投降的命令传来,蜀军上下虽然哭声震天,将士们气得拔刀砍石,破口大骂说我等正要死战,为什么要投降呢?可最终还是放下武器,卷甲归降了魏军。
罗宪遵照刘禅的命令投降曹魏,正是他忠心蜀汉的最后表现。他站完蜀汉的最后一班岗,从此便成为了魏臣。当东吴的军队前来的时候,他与东吴的关系便成为敌人,而非盟友。在这种情况下,罗宪当然要选择抵抗东吴了。
二、罗宪自身前途的选择。
不仅仅从法理上来说,罗宪对抗东吴是正确的。就是以罗宪自身的前途来说,他选择坚守永安,对抗东吴也是正确的。罗宪不同于姜维,姜维一心想要复兴汉室,他在投降曹魏后还想方设法要重建蜀汉,罗宪则是清清楚楚看透了历史的走向。
罗宪的老师是谯周,正是谯周劝说刘禅放弃抵抗投降曹魏的。谯周当时曾经向刘禅对形势进行了分析,让刘禅认清了形势。其中有一条就是辩驳投靠东吴的建议。谯周说蜀汉已经灭亡,东吴独自肯定是不能存活多久的。如果蜀汉君臣去投靠东吴,不但要忍受投降东吴的屈辱,将来还要忍受投降曹魏的二次屈辱。
作为谯周的弟子,谯周看清的形势,罗宪当然看得清清楚楚。他知道东吴灭亡的命运,将来一定会被曹魏灭亡。他身处优势的阵营,却要加入要灭亡的阵营。既要得到背叛的恶名,还要遭受降将的屈辱,将来东吴灭亡,还要忍受曹魏的再次羞辱。罗宪怎么可能会接受这样的选择?
因此,从罗宪自身的前途出发,选择留在曹魏阵营,坚守永安对抗东吴是最佳的选择。就算是抵抗失败,他也能够继续在曹魏阵营占有一席之地。这样一来,东吴的进犯对于罗宪来说不是坏事,正好成为了罗宪的投名状。经此一役,罗宪得到了司马昭的赞赏,得以升职封侯。
三、罗宪痛恨东吴的背信弃义。
最后一个原因,是在永安军民心中,对东吴的仇恨超过了对曹魏的仇恨。罗宪能够坚守永安半年多,对抗由东吴名将陆抗率领的数万吴军,没有军民的全力支持是做不到的。罗宪正是顺应军心民意,才取得了辉煌的战果。
永安,在荆州丢失之后,这里就成为蜀汉防御东吴的重要门户。夷陵之战后,刘备更是亲自镇守此处,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里长期驻扎着大批蜀汉的精锐军队,他们中间大部分都是当年夷陵之战败归将士的后代,对东吴有着刻骨的仇恨。
在蜀汉朝廷上下,对东吴都有着一种深深的敌视。他们不但痛恨东吴在荆州之战和夷陵之战中对蜀汉造成的打击,更痛恨东吴多次背信弃义,撕毁盟约袭击蜀汉的罪行。在孙权称帝的时候,蜀汉就有人建议拒绝承认,只是在诸葛亮的劝说下才作罢。
诸葛亮与东吴结为联盟也只是权宜之计。诸葛亮当然知道大家对东吴的态度,他向大家解释与东吴联盟的原因时说,联合东吴一起北伐,可以分担蜀汉的军事压力。即便是东吴不帮助蜀汉,但是它和蜀汉和好,蜀汉得以全力北伐,对蜀汉也是有利的。
其实东吴君臣对此心中也十分清楚。诸葛亮提出的“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口号,实际上是对曹魏和东吴的政策。前一句是对曹魏而言,蜀汉一定要灭亡篡汉的曹贼。后一句则是对东吴而言,在灭了曹魏之后,就一定要灭亡东吴,统一天下。
因此,蜀汉和东吴谁也不敢与对方掉以轻心。在永安一带,双方都布置了大批兵力以防万一。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一件事,蜀汉调整永安地区的兵力,孙权得知后十分恐慌,连忙向蜀汉使者询问原因,当得知是正常的调动后才放下心来。
在蜀汉存在的时候,双方虽然心存芥蒂,但还是保存了和平状态。但是当蜀汉灭亡后,双方成为敌国,永安的军民就不可能再给东吴什么情面了。而且在这个时候,东吴再次做出了背信弃义的事情,更加剧了永安军民的仇恨。
东吴在得知蜀汉失败后,便派将军盛曼西行入蜀。吴军打着救援蜀国的旗号,其实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吴国只不过是想趁火打劫罢了。他们想要救援蜀国,只需要对魏国直接发动大规模进攻就行了,没必要入川作战。
在蜀中之乱后,吴国又派步协领兵入川,被罗宪打败。随后,吴国又派名将陆抗率大军协助步协攻打永安。罗宪和他的部下对东吴的背信弃义的行为深恶痛绝,如今终于有了反击的机会,当然同仇敌忾,和吴军死战到底。最终,吴军经过半年多的战斗,也不能夺取永安,只能撤军而归。
结语:
罗宪身为汉臣,在蜀汉灭亡后,按照刘禅的命令投降曹魏,身份便转换为魏臣。他与东吴的关系,已经从盟友变为敌国。因此,他率军抵抗吴军,合情合理合法。罗宪是谯周的弟子,对天下形势看得很清楚,他也不可能投靠东吴,在将来东吴灭亡时再取其辱。
再加上永安军民大多是夷陵之战败归将士的后裔,对东吴有着刻骨仇恨。罗宪和他的部下对东吴背信弃义的行为早就十分愤恨。当东吴进犯永安的时候,他们得到了报仇雪恨的机会。罗宪等人经过血战,终于让吴军铩羽而归。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点赞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蜀汉最后的铁壁罗宪,为何宁肯投降魏国也不愿投降东吴?
罗宪是蜀国的巴东太守,蜀国灭亡后,他有两种选择:一则是投降魏国,一则是投降东吴。为什么他选择投降魏国,而与东吴苦战呢?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蜀国皇帝都投降魏国了,罗宪是奉诏而降魏
西蜀覆灭后,蜀国许多缘边郡县处于混乱状态,旧朝廷没有了,新政权还没进入,人心惶惶,不知去向。身为巴东太守的罗宪已经收到蜀帝刘禅的诏书,指示他向魏军投降。此时的刘禅实际上已经逊位,但是从君臣大义上说,他是罗宪的老东家,罗宪是臣子。罗宪奉诏降魏,名正言顺。
第二,东吴军队兵临巴东城下
然而,罗宪尚未向魏军投降,就发生一起突发事件:东吴军队以救援蜀国为名,发兵出击巴东(四川奉节),企图占领这个入蜀的关键城市。这时蜀国已经灭亡,救援蜀国只是句空话,吴帝孙休的真实意图是混水摸鱼,吞并蜀国东部沿江诸郡县。
罗宪对东吴军队的举动十分震怒,说道:“我朝已经倾覆,东吴与我唇齿相依,非但不同情我们的遭遇,反而趁火打劫,实是不仁不义。蜀汉已亡,难道东吴就能独存吗?我岂能当吴人的降将俘虏呢?”此时他手中只有两千人马,却据城自守,负隅顽抗,令东吴军队进攻受阻。
第三,苦撑危局,罗宪死守巴东
吴军进攻受挫,吴帝孙休大怒,命令抚军将军步协率兵增援,不夺巴东不肯罢休。在吴军强大攻势面前,罗宪苦苦支撑,并急急向魏国安东将军陈骞求援。应该说,罗宪也颇有能耐,在兵力居于劣势的情形下,他居然打败步协的援兵,巴东仍岿然不动。孙休都气疯了,巴东只有区区两千守兵,若是都攻不下来,帝国脸面何存?他又派陆逊的儿子陆抗领兵三万,从西陵出兵直取巴东。
此时巴东已经被围数月,城市疫疠流行,病倒的人超过一半。眼看敌人兵力越来越多,巴东已是无力支撑下去,有人便劝罗宪弃城而逃,守城守到这份上,已经对得起天地良心了。罗宪慨然道:“我乃是一城之主,百姓就指望我了,有危险不能解除,情况紧急就弃城而逃,这不是君子所为,我要死也死在这里。”
第四,东吴无功而返,罗宪一战成名
巴安形势危急,魏国安东将军陈骞上书晋王司马昭,司马昭指示荆州刺史胡烈率步骑兵两万人,袭击东吴军事重镇西陵,以缓解巴东的军事压力。
此时距离出兵巴东已有六月之久,东吴军队久战无功,疲惫不堪。由于胡烈摆开进攻西陵的架式,陆抗不得不把三万兵力调回,事实上吴军已是无力攻下巴东。吴帝孙休最终不得不下令撤围,巴东之战,吴师竟空手而还。
此役的失利对东吴无疑是一大打击。因为他们的对手并非强大的魏军,而是蜀国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太守,在兵力占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颗粒无收,西进计划严重受挫。倘若东吴能攻下巴东,挺进川蜀,势必有许多郡县望风归降。只是吴军低估了罗宪的能力,这一宏大的计划最终破产。
┭♨蜀汉最后的铁壁罗宪,为何宁肯投降魏国也不愿投降东吴?
先说原因,罗宪降魏不降吴,主要是看不上身为盟国的东吴,在蜀国逢难时,不仅不出兵相救,反而想趁火打劫,讨盟友便宜。
《晋书》原文是这样写的:
吴闻蜀败,遣将军盛宪西上,外托救援,内欲袭宪。宪曰:“本朝倾覆,吴为脣齿,不恤我难,而邀其利,吾宁当为降虏乎!”乃归顺。
下面具体介绍一下这位季汉的最后名将。
一、为人方亮
罗宪字令则,父亲罗蒙,是蜀国的广汉太守,其师则是蜀汉大儒谯周,和写《三国志》的陈寿算师兄弟。
罗宪也算是位早慧的天才,十三岁时便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在谯周的众多弟子中,其被比为孔门十哲之一的子贡。
罗宪为人,颇有蜀汉一帮理想主义者的风范。史载:
(宪)性方亮严整,待士无倦,轻财好施,不营产业。
方,为人正直。亮,光明正大。“轻财好施,不营产”,又有点小孟尝的意味。总之,从儒家修养的角度说,绝对称得上典范。
蜀陈祇亡后,黄皓开始专权。“方亮严整”的罗宪自不屑与之为伍,于是被贬为巴东太守。当时都督巴东的是右将军阎宇。阎宇其人,因投附黄皓,在演义里是个弄权小人,但其实其为人勤勉,处事精细。阎宇就很看中罗宪的才干,就让其太守领兵,做自己的副手。
后魏进攻蜀汉,阎宇回防成都,罗宪就成了巴东重镇永安的军政一把手。
二、坚守永安
刘禅投降进攻成都的邓艾后,整个蜀国一片人心惶惶,永安城中也是人心浮动,甚至一些官吏都弃城而逃。罗宪临危不乱,亲斩一作乱者,百姓才稍安。
关键时刻,盟国孙吴派盛曼率军西进,名为救援,实际上想趁机袭取永安。于是罗宪发出本文开头的愤慨之语,而后整军降魏,率众抗吴。
罗宪降魏,从大的方面说,蜀主已降,从法理上蜀全军都已归魏。从小的方面说,就是对盟友东吴的背刺深感厌恶。
钟会之乱后,蜀地一片狼烟,百城无主。东吴更派步协西征,被罗宪一顿胖揍。吴主孙休大怒,又派名将陆抗协助步协,罗宪依然固守,一直困守孤城六个多月。当时永安城中瘟疫又发,城中大半人染疫,有人劝罗宪南出牂柯,或北奔上庸,这时罗宪说了段慨慷激昂的话:
宪曰:“夫为人主,百姓所仰,既不能存,急而弃之,君子不为也。毕命于此矣。”(《晋书》)
后魏荆州刺史胡烈来援,陆抗退兵,永安之危方解。
因此役,罗宪被实际已被司马氏掌控全局的魏朝廷加封陵江将军、监巴东军事,领任武陵太守。
三、忠烈果毅
晋室建立后,罗宪更被加西鄂县侯,其子也任给事中。
罗宪入洛阳,晋帝司马炎特下诏,评介其“忠烈果毅”,特赐其行军鼓吹。后更后更晋位冠军将军、假节。后罗宪还向司马炎推荐蜀国旧臣常忌、杜轸等,都被重用。罗宪去世后,被追封安南将军,谥烈侯。
最后说一句,因看不上吴贼而降魏的,还有夷陵之战时的蜀汉镇北将军黄权。
可见,首鼠两端,义士所鄙,前后皆然。
✢|蜀汉最后的铁壁罗宪,为何宁肯投降魏国也不愿投降东吴?
大家好,欢迎乘坐游戏探索机!
在三国后期,大多数人们熟知的名将已经凋零,对蜀国来说,北伐时能打仗的将才除了姜维以外,再也找不到另一位可圈可点的人物。所以当姜维被牵制在沓中时,邓艾仅仅凭借数千魏军偷渡到后方就灭亡了蜀国。
然而就在蜀国灭亡之际,东部却有一位边将挺身而出,以少胜多击退了数万想要趁火打劫的东吴兵马,维护了蜀国最后的尊严。此人就是罗宪,在游戏《三国志11》中,他拥有特技“铁壁”,该特技名字听起来非常符合其史实形象,从能力上看,他的统武在后期武将中也是排在第一梯队的,可见此人确实很牛。下面探索机就和大家讨论一下为何罗宪宁愿投降魏国,也不肯投降蜀国呢?
其实按一般人考虑个人利益的角度来看,罗宪降魏不降吴理所当然,此时的罗宪就好比现在职场里的一个优质人才,原来的老东家破产倒闭了,现在要从魏、吴两家里面选一家就业,显然去实力更雄厚的魏国得到的回报会更多。
不过罗宪没有一般人想的那么俗,这从他拼死拒吴就能看的出来,事实上罗宪对蜀国很有感情,内心对趁火打劫的盟友吴国深恶痛绝,所以他才最终决定拒吴降魏。
蜀国刚刚灭亡,吴国皇帝孙休就派将军盛曼以援救的名义来争夺土地,还排步协增兵援助,结果被罗宪领兵出城打得大败。
后来孙休勃然大怒,又派名将陆抗亲率三万兵马来增援,此时罗宪手里只有两千兵马。然而尽管敌我实力差距悬殊,罗宪仍然毫不畏惧,一边向魏国求救,一边坚守永安,在内有瘟疫,外无增援的情况下苦守了六个月之久。最后魏军攻打吴国的荆州,吴军怕退路被切断,这才匆匆离去,罗宪成功守住了永安。
我是游戏探索机,喜欢三国游戏的朋友点点关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