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评三国四大作死天王,有谁能入选?
︸✻如果评三国四大作死天王,有谁能入选?
三国时期,花样作死的名人实在不少!我们找出武将中的几位作死名人,分别重点讨论,再辅以文人、主公中的作死能手,简略介绍。
作死的武将1:吕布
吕布杀丁原,属于卖主求荣;吕布杀董卓,却成了诛杀国贼的功臣;但被李傕、郭汜等人击溃后,吕布抛弃妻女而逃离长安,此后就变成了反复无常的“N姓家奴”,先后投奔袁术、袁绍、张杨、刘备等人,并且在哪落脚就在哪搞事情,被天下英雄所不容。吕布本是一个英俊、勇猛的大好青年,应该有一个大好前途,却把自己的名声和信誉全部败坏了。
在徐州期间,吕布才真正的开始了花样作死。高顺死心塌地的为吕布卖命,吕布却对他失去信任,甚至剥削他的兵权交给魏续;陈登父子各种谄媚和谗言,吕布却非常受用;吕布排斥了陈宫的忠言逆耳,终于把徐州弄丢了。
公元199年,吕布困守下邳城,陈宫提出了中肯的布防措施。吕布说,听上去是不错,但我要跟老婆再商量一下;被严氏吹了枕边风之后,吕布就认为还是守着老婆更踏实。吕布白天饮酒浇愁,晚上就纵情淫乐;吕布不仅疏远众将,甚至还依仗权势与部下将领的妻子私通,这真是将作死进行到底了!宋宪、魏续等人终于忍无可忍,生擒了陈宫、高顺等人,并且亲手将吕布绑缚起来,率众向曹操投降。
吕布被活捉后,曾经在曹操面前说,我待部下很厚道,是他们背叛了我。曹操反问:“卿背妻,爱诸将妇,何以为厚?”宋宪、魏续等人也反问:“只听妻言,不顾将士,何以为厚?”吕布羞愧,哑口无言。
正如陈宫所说,如果吕布听取陈宫的建议和计策,疏远陈登,积极布防,未必会被曹操生擒;如果他能善待下属,更不会遭遇众叛亲离。在穷途末路之际,吕布还在作死路上大踏步前进,这就是典型的自作孽、不可活!
作死的武将2:夏侯渊
定军山之战,夏侯渊犯了一个致命的低级错误,或者说,是一个做死的选择。
公元219年,刘备进攻定军山;夏侯渊率兵抵抗,并派张郃分兵以作掎角之势。刘备采用声东击西之计,猛攻张郃,攻势如潮;夏侯渊只好再分自己的一半兵力,去救援张郃。刘备忽然调转矛头,攻击夏侯渊,并下令焚烧夏侯渊阵营南围的鹿角。夏侯渊带着四百个小兵,亲自去救火,并修补鹿角。刘备眼毒,从高处看到了夏侯渊作死般地到前线干苦力,就急令黄忠发动突袭,居高临下俯冲下来,一举将夏侯渊斩杀。
夏侯渊之所以亲自搬砖,也许是为了做出身先士卒的表率以提升战斗士气。但是,当时双方正在激烈交火,魏军又形势不利,夏侯渊作为三军统帅,不在中军帐中运筹、号令,而是跑到前线去干小喽啰的体力活,这不是战略性失误,而是选择性做死!
作死的武将3:张飞
张飞在演义中,多次醉酒,然后一言不合就打人,比如怒鞭督邮(历史中是刘备干的),比如鞭打曹豹等。历史上的张飞,虽然有“万人敌”,但敬君子而不恤小人,确实经常在酒后鞭挞部下兵卒。刘备经常训诫张飞,说他“鞭挝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但张飞根本听不进去。
公元221年,刘备以为关羽报仇为名,倾举国之力伐吴,在大军开动前,让车骑将军张飞从阆中出兵。张飞思念关羽,把火撒到了下属范强、张达身上。这二人怀恨在心,乘夜突入张飞的营帐,将张飞刺死,然后割下头颅奔逃东吴。可以说,张飞之死,全是自己作的!张飞但凡听一听刘备的劝告,也不至于一代名将死于宵小之手。
其实,关羽在一定程度上,也有作死的成分。如果他能善待糜芳、士仁,也不会落到败走麦城,兴许回到南郡后还有缓和余地。性格决定命运,关羽、张飞之死,很好地印证了这句话。
作死的武将4:何进
公元189年,十长侍专权。何进痛恨宦官结党营私,就暗中筹划诛灭宦官。何进作为大将军,总镇京师,又是辅政大臣,只要他密谋得当,诛杀几个宦官简直易如反掌。然而,他将计划泄露给了何太后(何进之妹),而何太后对那些宦官又是偏听偏信,因此密谋失败,还打草惊蛇。此后,何进竟然听信了袁绍的馊主意,为了诛杀十长侍,竟然要引进大军阀董卓。
曹操认为,既然要治宦官的罪,用几个狱吏、几个步卒就足够了,何必纷纷召集外将(董卓)呢?主簿陈琳也劝说何进,您总领皇威,掌握兵权,只要振臂一呼,集合大军,杀宦官易如反掌,何必缘木求鱼呢?何进根本不听。
张让等人慑于何进的谋划以及外兵的干涉,就先下手为强,在长乐宫嘉德门内埋伏了五十余刀斧手,然后假何太后诏书,骗何进进宫。何进准备进宫,曹操、陈琳等人极力阻止,但何进根本不听,认为宦官们即便有诈,也不敢乱来。曹操、袁绍不放心,带护卫护送何进进宫;在宫门口,曹操等人被拦截下来。何进竟然只身进入,随即就被宦官们杀掉了,还把脑袋割掉,扔到了曹操等人的面前。
正是何进的作死,不仅自己丢了性命,还引狼入室,把董卓推上了历史舞台。
除上述几人外,还有其他作死的将领。
比如钟会,世家出身,自己也被司马昭器重,但他竟然受到姜维的鼓动,毫无征兆、毫无准备地造反了,他甚至都没搞清白卫瓘、胡烈、胡渊等人到底是怎么反扑的,就稀里糊涂地死于乱军了。
再比如曹爽,全掌兵权,但是在高平陵政变时,竟然向司马懿这种人妥协,甚至表示只当个富家翁足矣。桓范气的大骂说,曹真一世英雄,怎么生了你这种猪狗般的儿子!司马懿一旦掌权,随即把曹爽夷灭三族。
在演义中,作死的武将就更多了,仅举例几人以供参考。
秦琪,在关羽面前说,“敢杀我么?”杨龄,在黄忠面前说,“生擒关羽”。
曹豹,和吕布乘夜偷袭徐州,吕布看到醉酒的张飞,绕着走,曹豹却追上去报仇,被张飞一矛捅死摔落河中。
韩德,四子围攻赵云都被一锅端了,他还上去和赵云单挑。李通,张郃在马超面前二十合速败,他还上去和马超单挑。魏续,在颜良三刀砍死宋宪后,他还过去报仇,被一刀砍死。
淳于琼守粮,却酩酊大醉,惨遭曹操割耳挖鼻,最后又被袁绍溺死于酒缸。许褚送粮,明知此处有张飞出没,却酒后醉驾,结果被张飞一矛戳个半死。
作死文人“四人组”。
弥衡,三国时期最著名的喷子。弥衡自恃才高,藐视天下贤才,把荀彧、陈群等高级知识分子都贬低到一文不值。弥衡的口头禅是“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至于其他人,在弥衡眼中就是庸碌之辈,根本不值一提!
弥衡击鼓骂曹,但是曹操耐性好,思虑多,忍了,把他打发到刘表那里去,想要借刀杀人。弥衡又对着刘表一阵猛怼,但刘表识破了曹操的小计俩,刘表也忍了,就把弥衡打发到黄祖那里去。到了江夏,弥衡更加肆无忌惮,不仅得罪了黄祖的秘书,还对着黄祖一顿臭骂。黄祖这种大老粗可不惯着他,就交给秘书发落,秘书心下大爽,直接一刀把弥衡咔嚓了!
孔融,各种忤逆曹操,各种指桑骂槐,各种与曹操对着干。曹操受不了,宁肯背负害贤之名,也要杀掉孔融,于是令人罗织罪名,将孔融处死,并斩草除根,杀死了孔融年幼的一对儿女。
杨修,各种小聪明,各种揣测曹操的想法,甚至各种披露领导的意图。杨修最为作死之处,还在于他参与曹植的夺嫡之争。直到有一天,杨修与曹植喝到大醉,共乘一车出门,杨修还主动搭讪曹彰,这将曹操彻底惹怒。曹操以“交关诸侯”等罪名,将杨修处死。
弥衡、孔融、杨修,真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三人虽然各有奇才,但他们不合时宜地花样作死,无异于自掘坟墓。
许攸,不仅居功自傲,还仗着与曹操的旧日交情,屡次在三军面前直呼曹操的小名,言语之中极其轻慢随意。许攸说,没有我的话,阿瞒你进不了冀州城;曹操能忍,表面上呵呵直笑,却早已动了杀心。直到有一天,许攸在邺城东门大叫说,没有我,他曹阿瞒进不了这个门!曹操听闻后,令人将许攸收押,然后斩杀。
作死主公“四人组”。
袁术,最作死的主公!袁术一直认为自己有皇帝命,在得到孙策献出的玉玺后,袁术按耐不住内心的膨胀,终于僭越称帝。公元197年,袁术在寿春正式称帝,并广盖宫殿,从民间选拔数百名美女充当后宫,然后骄奢淫逸,过着酒池肉林的生活,却完全不顾士兵们的饥寒交迫。在袁术的作死下,淮南一带民不聊生,甚至许多地区荒无人烟,以至于人相食,《后汉书》中记载为:“江、淮间相食殆尽”。袁术在众叛亲离之下,又遭遇旱灾和饥荒,最终只好去投靠袁绍,在北上途中,被刘备一顿痛击,无奈又逃回寿春。
袁术临死之际,向士兵讨要蜜水喝,士兵挖苦道,只有血水你喝吗?袁术吐血数升,叹息而死。天欲让其灭亡,必先让其疯狂,就是袁术的最好写照。
袁绍,作死程度不下于其弟弟袁术。在每个重大抉择的关口,面对多重选择,袁绍总是只选那个最差的一项。田丰死谏,袁绍就把他关到大牢里,并且最终听信谗言,将田丰处死。沮授各种金玉良言,袁绍全部否决,甚至一怒之下把沮授也关起来,正因如此,在官渡惨败后,沮授不能逃跑被曹操活捉。袁绍外事优柔寡断,内事也稀里糊涂,他死活不听沮授的忠言,执意要分封诸子,为自己死后儿子们的狗咬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袁绍这种自毁长城的作死方式,确实是个扶不起的阿斗!
刘璋,竟然崇信张松,结果被张松卖了,还帮人家数钱。在迎接刘备进益州的问题上,刘璋真的做到了“力排众议”,坚决不听各位忠臣的苦劝,甚至王累以死相谏,也不能打消刘璋迎接刘备的决心。当然,刘璋引狼入室,后来连肠子都悔青了!
曹髦,虽然是曹操子孙中最有血性的一位,但他的行为方式并不可取!汉献帝作为傀儡皇帝,只敢偷偷摸摸地搞了个衣带诏,就害死了身怀龙种的董贵妃;此后汉献帝就混吃等死了,不过最终还算不错,与曹节长相厮守,寿终正寝。曹髦的处境还不如刘协,司马昭想要杀他,简直就像捏死一只臭虫!
但曹髦明显冲动了,或者说不自量力,他竟然乘车仗剑,带着几个随从、太监之类的去攻打司马昭,刚出南阙,就被人一戟刺死了。
曹髦的血性和胆气,值得敬佩;但曹髦的不理智行为,实在与作死无异!
✔✒如果评三国四大作死天王,有谁能入选?
乍一看提问,挺搞笑。作死是入地狱,还要评天王的称号。
细思下下,实有悟理。古今数千年历史,有多少英才俊杰也好,职场栋梁也罢,因为脑热,审时度势不明;因为心骄,好高鹜远不清,把自己送上作死之路,或亡性命,或丧前途。
头条搜索对作死二字有解:自寻死路,找死。多用于形容不知轻重,不顾危险。广泛存在于各地汉语方言中,例如:东北话、北京话、吴语和两广白话等。
即问三国四大谁最作死,爱侃古事谈三国趣的散发弄舟,就此侃评几句。不当之处,条友随批随评。
第一作死天王 袁术
袁术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家族里太爷爷、爷爷、父亲可都是能和皇上聊天喝酒的人。依附袁家的官吏、门客遍布天下。
汉末权臣董卓乱政,十多路州府老大联合出兵讨伐,逼得董卓把皇帝从洛阳迁到长安,天下更乱。此后联军不思进取,诸路之间开始勾心斗角,分帮结派,互相攻讦,抢地盘拉队伍。因为起跑线和人脉的原因,当时袁术、袁绍两家势力最强。假若这同父异母的哥俩要是联合,各军阀真莫敢与敌。可是这哥俩好,表面上书信笑脸往来,背后里却你一腿我一脚的掐起来了。袁术拉了孙坚、公孙瓒、陶谦等为联盟,袁绍则拉了曹操、张邈等为队友,双方明争暗斗,一时兵戈四起。
就在此时,袁术偶然得到了传国玉玺,脑子开始犯晕了,以为天命加身,荣登九五之尊的念头便纠缠于心了。便走了一条如作死那样释义的不知轻重、不顾危险的找死之路。大乱之下,悍然称帝。
这一昏头举动实与作死划等号。当时汉朝未亡,汉献帝还在呢,虽然是在新强之秀曹操的“挟持”下。你小子袁术就野心昭然,改朝换代,这不是找打找死吗?!
古人讲究师出有名。争势力,抢地盘,谁先出刀子总得有个由头。贸然寻衅出手,脸上还真有些挂不住。这下可好,袁术给人家主动送上出兵的理由。
可能袁术当时想,我一称帝,已老袁家的声望,归附的人更多。也可能想,谁不服,就来打呗,我有钱我任性。就没想到,自己是往作死路上踏步。
各军阀正愁抢地盘没理由呢,袁术既然给了找打的理由,再不动手,是真不给面子了。曹操早就磨刀霍霍了,当下联络撺掇吕布、刘备等,发兵进击。吕布先前还想与袁术结为儿女亲家,一看袁术不着调,改和亲为动手。刘备更是气愤,天下是刘家的,要论称帝,也不该是异姓啊。
几轮重拳抡过去,袁术就吃不住劲了。按说他也有几个盟友的,群殴起来,也能来助助拳的。可是他这一称帝当靶子的昏招,实是太作死了。盟友都不傻,帮你打,胜了。是为你添砖加瓦;败了,自己损兵折将,划不来。结果都闪一边了,有的甚至在反戈欲动了。
几轮战事下来,袁术节节失利,人散财竭。没办法,烧掉宫室,逃亡在外,连口放糖的水都喝不上了。结果气郁成疾,长叹一声:没想到我袁术到了这一地步。吐血而亡。
三国作死第一天王,非袁术莫属。一生在蜜罐子里成长,临终想喝口蜜水,却都喝不上了。
第二作死天王 祢衡
祢衡字正平,名字起的真好,可惜一身文才却有,却没正当起来也没平淡终结。倒是为后世喷子业开宗立派了。现代读通三国之人,多有调侃,认为祢衡实为喷子界祖师爷级别。
祢衡少年时天资聪颖,看书过目不忘。成人后更擅长与人辩论,每辩必胜。这就逐渐养成了他一种过度自信、目下无人的品性,总觉得自个儿往哪随便一站,就会闪光。
祢衡也想入仕,但他没有第一作死天王袁术的出生即贵的运道,怀有的只是他自认为的自己经天纬地的才华。
曹操迎奉汉献帝在许都,名流云集,人文荟萃。原在荆州乡里的祢衡便揣了一封自荐信前往许都,希望好好发光一番。
到了许都,祢衡看谁,谁不顺眼。唯一人脉圈子就两人,孔融、杨修。其他人,如司空橼陈群、尚书令荀彧、荡寇将军赵稚长等,祢衡都不屑一顾,并发出了人生第一喷:陈群就是一杀猪买酒的;荀彧长得倒不错,适合吊丧一用;赵稚长更别提,酒囊饭袋而已。
孔融向曹操举荐祢衡,曹操亦有请。祢衡先是效法春秋先贤,托病不去,摆一摆架儿。随后参与了曹操与众臣僚的聚宴。去时,祢衡满以为会是被高赞热迎,结果曹操没拿他当回事儿,知他会击鼓有韵,反叫他与一帮打鼓的击鼓助宴。祢衡的傲气、负气、喷气就上来了。当众脱得赤条条,更换鼓衣,以示不满。边击鼓边把曹操手下文武贬喷了一遍。并表白自己,我天文地理,无一不晓;三教九流,无一不通;上可以辅佐尧、舜,下可以侃谈于孔子、颜回。不是凡夫俗子可以同论的。
曹操一众恨烦的那是牙根生疼,孔融惊得连忙打圆场。对祢衡说:你号称大雅君子,怎该这样呢。对曹操说:祢衡神经不大正常,过几天我让他再来谢罪。才算两边都搪塞过去。
没想到祢衡作死之路开启拉不住,第二天,又大醉跑到曹操军营前,用竹杖敲地,狂喷曹操。这是感觉曹操小瞧他的那口气还没出完哦。
祢衡想作死,在曹操那还不达级。曹操觉得杀他有点掉价。送还荆州刘表那,让刘表看着办吧。
祢衡到了刘表处,喷病不改,几次场合上,言谈不羁,刘表想杀他,也觉得不值得,妄负欺“贤”之名,便又把祢衡打发到江夏手下部将黄祖那里。按说祢衡与曹操、刘表较较真较较劲儿,还不好说其智商、情商有没有秀逗,到了粗人黄祖那里,你还乱喷,那就只能说他是作死之路一根筋了。一次酒宴,祢衡与黄祖皆醉,互生口角,祢衡竟然用了数句老不死的,回敬黄祖。黄祖大怒,遂下杀令,让祢衡顺利走向最终作死之路。
祢衡有无有实才先不论,但其不注重扎牢人脉圈子,只凭自负天纵奇才,认为上面老总都是瞎眼,确有其偏颇、幼稚的一面。谁家主子,愿信任一个目视无物、需要主子反求于下的狂妄之人。一个人,尤无根基的人,真的想要货卖识家,也得先有一个低头隐忍、执著做事的过程,令所投靠的老大逐渐欣赏、逐渐重用才是上理。
祢衡孤狂,步步走向作死。列第二天王,不为冤也。
第三作死天王 许攸
许攸少年时候是与袁绍、曹操一块玩的,喝酒聊天,撩妹惹事,彼此知根知底。成人后,袁绍势大,许攸便跟着袁绍混了。许攸有个缺点,贪财,家人亦贪财。在袁绍那,就有了一些越轨不法之事。许攸与袁绍私交甚好,早有其他谋士泛酸,于是捅到袁绍那去告了一状。时值袁绍与曹操官渡交兵争锋,用财用粮之际,不惩办不足于服众。许攸心怯之下,便趁夜偷偷跑到曹操那边去了,给曹操献出了绝杀之计,夜袭火烧袁绍粮草囤积的大本营,而这个地方的位置、兵要,许攸最清楚。
曹操大喜,奇袭袁绍粮仓,大获成功,惑动敌方军心,进而击溃袁绍。许攸殊功也。
原本,许攸身藏功与名,以曹操好的一面的善会用人之性格,自会亏待不了他。
可这许攸非向着作死之路而行,加之有些是与曹操是发小,彼此表面互相知底戏语惯了,没考虑到人家曹操如今是万人之上,这许攸便有些得瑟,出言无忌,逢人便讲,没有我,曹操哪能胜利。尤其曹军攻下袁绍重镇邺城,许作死更是站在城楼上,对着城下的曹操等一众,高呼道:曹阿瞒{曹操小名},没有我,你等能有此城吗。
许攸这是典型的作死,放到今天职场,许攸这样轻蔑老总的主儿,也是死路一条。《三国志》中,许攸被收监处死,当然会给他安排另一个罪名。《三国演义》中,被大将许褚一怒之下砍杀。只因是为公司建过功的得瑟炫耀,不会稳敛一些,断送了后面的荣华富贵,不给他个作死天王之号,真对不起他。
第四作死天王 夏侯渊
夏侯渊,真是死的有些冤。也是算自作死吧。
寨门前的鹿角丫杈,不完善,随便派个什长、百夫长就能干了。他不,作为三军总司令,非得亲自上前去摆弄摆弄,是想做做典范,以示与兵同劳同苦吗?可你的职责是什么?!是运筹调度千军,不是弯腰下苦力。
你这一亲力亲为倒好,人家山上的刘备早瞄上你了,主帅亮相,身边的人了了不多。这不彩票中大奖的机率吗。老兵油子刘备若是抓不住这机会才怪呢。于是一声令下,黄中带兵由山头呼喝而下,夏侯渊你以为你是吕布、典韦吗,差太多了。于是乱刃之下,夏侯渊给自己的作死之路划上了句号。
夏侯渊为曹操左膀右臂级人物,虎步关右,最早擅长使用千里绕袭之兵法,在凉州,打得韩遂、马超、王建等一众军阀,狼奔豕突。之所以被曹操调往汉中督守,是不二人选了。只待守好,曹操处理好一些内政后勤事,便可赶来,与刘备正儿八经的来一场对决。
这到好,只为了整理整理寨门前歪倒的鹿角,作了死。前面的军略之功尽失,这是你职责该干的事吗。
倘若这次不作死,保全汉中不失,说不定后世祭祀武庙上有你一名号。一作死废全功,说你是第四作死天王,你也不要认为冤了。
我是爱看古书爱侃古事的散发弄舟,欢迎同好关注交流赐教。
❐℘如果评三国四大作死天王,有谁能入选?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多姿多彩的时代。在这个时代,由于社会制度的破坏,使得个人性格有了得以张扬的空间。在这个时代,有的人以自己的功绩流芳千古,可有的人也因为自己的个性让后人指点。如果说三国要评选不作不死的人,那估计会选出一大把。如果要从这些人中间,选出四大天王,那么以我个人的观点,非以下四人莫属。
一、关羽。
关羽是三国时期最耀眼的明星,在整个三国时期,都能够看到他的表演。他在白马坡斩颜良的行动,一直被誉为三国战争史上的绝唱。单枪匹马的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并且还毫发无损的归来,这在当时是极为困难的。
在三国时期,关羽也是极为罕见的全明星武将。他能够单打独斗,也可以指挥千军万马。他可以攻城略地,也可以固守城池。既可以指挥步兵作战,又能够指挥水军。这使得天下所有的将领,都以打败关羽为荣。
在关羽镇守荆州的时候,乐进、文聘都曾经对关羽取得过小胜利,就凭着这些小胜利,他们都得到了曹操丰厚的封赏。庞德甚至为了获得击败关羽的荣誉,连棺材都带上了。徐晃在打退关羽对樊城的围攻后,被曹操誉为千古名将。这些对手,也反衬出关羽的高强。
在襄樊之战中,关羽以三万人马对战近四万的曹军。在这一仗中,关羽利用自己的精锐水军,利用当地秋雨连绵,汉水暴溢的天气状况,水淹七军,以微不足道的代价消灭了于禁的三万援军,取得了威震华夏的战果。这个巨大的胜利,给曹魏造成的影响,使得曹操一时想迁都来躲避关羽的锋芒。
但是,与关羽的军事能力相比,他身上的缺点也十分明显。在史书上说他“善待士卒而骄于士大夫”。他的这些缺点,作为一个普通人都会给自己带来不利的影响,更何况是关羽这样一个独当一面的大将,这给他和蜀汉政权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关羽的这个缺点,是他故意形成的。他在很多场合,故意显露这个性格,来起到压人一头的效果。关羽在自己的阵营中,他仅仅对几个位高权重,看的过眼的人才比较尊重,对其他人根本不予理睬。在刘备进位汉中王的时候,黄忠在夺取西川和汉中的时候,立下了赫赫战功,连曹军主将夏侯渊都被他斩杀。可是关羽得知黄忠被封为后将军,居然会勃然大怒,说什么大丈夫不与老兵同列。
关羽对于黄忠尚且是这种态度,对他的部下就可想而知了。刘备入川的时候,在荆州留下了很强的文武班长。可是在荆州之战中,关羽的后方被东吴袭击,守将麋芳、傅士仁都不战而降。这是公安、江陵失守的主要原因,也是关羽败亡的主要原因。
麋芳是刘备的妻舅,傅士仁是刘备的老部下。他们跟着刘备出生入死多少年,在这个时候却不战而降了。这里面的原因,主要是平常被关羽欺压过甚。而那些文臣,用孟达给刘备的信中所说的话,就是“荆州覆败,大臣失节,百无一还”,大多也都投降了东吴。
在刘备讨伐东吴的时候,还专门停留了一段时间,想要等待荆州的内应。但是荆州只有廖化归来,再也没有其他人来了。刘备至此才明白了关羽平时对部下的所作所为,给蜀汉造成的危害。
关羽在曹营的时候,也是一样的脾气。以至于在偌大的曹营中,只有张辽和徐晃两个朋友。可就是这两个朋友,对他也是有保留的。张辽刺探关羽的心意,以自己与关羽的关系是兄弟,与曹操的关系是君父为理由,将关羽的真实心意报告给曹操。徐晃更是在襄樊之战中,和关羽寒暄之后,就马上向自己的部下宣布获得关羽的首级者重赏千金。我们可以看到,关羽在曹营中也没有什么朋友。
而对于盟友孙权,关羽的作法更是令人发指。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和刘备将孙权的东吴作为盟友定义,很重视对东吴的外交工作。这种外交工作,也给刘备带来了很大的好处。在赤壁之战中,是孙刘联军一起打败了曹操。在赤壁之战后,双方获得的六个郡,刘备就独占了五个。但是,这种大好局势,却落得个双方的反目成仇。这中间,关羽对孙权的态度起了很大的作用。
关羽作为刘备阵营的核心,自然知道《隆中对》里“结好孙权”的政策。可是关羽就是不按这个政策来做,而是由着自己的性子来。本来关羽镇守的荆州位居长江上游,这让孙权十分忌惮。可是关羽却对东吴君臣十分看不起,张口东吴群狗,闭口江东鼠辈。甚至对东吴炫耀武力,让孙权感到关羽有兼并东吴的心思,对关羽如芒刺在背。
在孙权想要缓和矛盾,向关羽提亲的时候。关羽居然会勃然大怒,他不但撕毁书信,痛骂使者,还指斥孙权。关羽说出了那句著名的话,“吾虎女安嫁犬子”。关羽这样的举动,彻底破坏了孙刘两家多年的联盟基础,使得孙权采取了武力夺取荆州的战略。在荆州之战中,孙权夺取荆州,在擒拿关羽后,立刻将其斩首。
在三国时期,被敌人、盟友和自己阵营共同打败的人,只有关羽。关羽的能力再强,也只有败亡的一条路。这和他平时自高自大,看不起旁人的性格有直接关系。可以说,关羽的死,是他平日过于张扬的结果。由于他自大成性,将天下人得罪个遍,才落得如此下场。
二、 张飞。
张飞是和关羽齐名的武将,他以骁勇善战闻名当时。人们称他为熊虎之将,万人之敌,说他只是比关羽稍逊一筹。在刘备阵营中,张飞也为刘备立下了汗马功劳。在长坂坡的时候,张飞负责断后。他率领二十名骑兵,对曹军的追兵大喝,自己就是张翼德,不怕死的来与自己决一死战。曹军上下见此情景,没有一个敢于上前的,张飞就这样使得刘备摆脱了追击。
在日后的战争中,张飞也大放异彩。尤其是在夺取西川和汉中的战争中,张飞更是表现突出。他率领荆州的援军,夺取巴郡,义释严颜,第一个与刘备会师。夺取西川后,刘备给张飞等人的赏赐是最高的,这也显示了张飞的功劳。
在汉中之战中,张飞和曹军的五子良将张郃遭遇。他采取迂回包抄,前后夹击的战术,一举将张郃击败。张郃被打得丢弃战马,和十几个部下爬山逃走。这一战也显示了张飞高超的战术素养。这使得他成为刘备倚重的将领,率领军队处于北方的机动位置,并担任司隶校尉的武职,准备作为北伐的主力。
但是,和关羽一样,张飞的缺点也同样明显。史书上的记载是张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这个缺点连刘备都看得清清楚楚。刘备劝告张飞说,你对部下随意杀伐,还经常鞭挞健儿,打完了又把他们安置在身边,这是取祸之道。
可是,张飞知道刘备说的道理,他就是不改。作为一个普通人,尚且知道如果得罪了他人,要防止他人的报复。而张飞却不知道有什么底气,对于刘备的教训屡教不改。终于,在刘备出兵东吴时,张飞被他的帐下部将张达、范强所杀,并且拿着张飞的首级投奔了东吴。
当刘备只得张飞军队的都督有报告给自己,立刻就明白了怎么回事。刘备叹惜说,噫,张飞死矣。张飞的取祸之道是如此的明显,旁人都能够看得清清楚楚。可是他自己知道,不但满不在乎,还变本加厉,最终还是死在了这上面。
三、 袁术。
在三国时期,袁术堪称乱世中的一朵奇葩。他和袁绍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可是却因为嫡庶的差异看不起袁绍。两兄弟因此反目成仇,相互不和。但是,袁术也依然享有袁氏四世三公的资源,能够在乱世中占有一席之地。可是与统一河北,雄踞北方的袁绍相比,袁术的作为可是等而下之了。
袁术本身没有什么大的政治才能,他本身以侠气著称,属于江湖人士的习气。正是因为没有深谋远虑,他来到南阳一带,四处流窜。袁术不是没有根基的人,他先后夺取了南阳、扬州,也是一个有势力的割据势力。
他占据的扬州,是当时天下出精兵的地方。而东吴的孙策、周瑜等人,也曾是袁术的将领。可是袁术拥有精兵强将却不能用,反倒让孙策占有了江东。而这个没有能力的袁术,还生活穷奢极欲,将他的占领区搞得民穷财尽,民不聊生。
在这种情况下,袁术还异想天开,居然还要称帝。他不顾部下的反对,以谶语“代汉者,当塗高也”为借口,说自己的字是公路,还符合河内张蜅的符命,在淮南悍然称帝。当时的袁绍拥有四州之地,想要称帝前还对部下试探一下,见反对意见大就暂且作罢。而袁术则根本不理睬周围的环境,就自立为帝,堪称作死。
果然,袁术刚一称帝,就成为了天下的众矢之的。他遭到了以曹操为首的诸侯们的围攻,落得个众叛亲离,无家可归的地步。到袁术临死前,想喝蜜水而不可得,气得呕血而死。袁术作为三国期间,唯一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自立为帝的人物,纯粹是自己把自己作死的。
四、 孟达。
孟达是三国时期最反复无常的人之一,他比起“三姓家奴”吕布都有过之而无不及。孟达先后投奔了刘璋、刘备、曹丕等几个阵营,在最后想要从曹魏阵营回归蜀汉阵营时,被司马懿所破,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孟达并非是一个没有能力的人,他和杨松、法正为友,也绝对不是一个庸人。但是看人极准的刘备,在入川的时候只带了法正,而将孟达留在的荆州。这里面就能够透露出刘备对孟达的一丝看法。在孟达攻下房陵之后,他又和刘封一起攻下上庸,成为刘封的属下。这里我们看到,凭孟达的能力足以攻下上庸,派刘封去帮助他纯粹是多此一举。
孟达和刘封不和,还拒绝了关羽的求援,造成了关羽的败亡。孟达见势不妙,就率领部下投奔了曹丕。曹丕很赏识孟达,给他加官进爵,还让他镇守新城。孟达在曹丕死后,又心中不安,重新想回到蜀汉阵营。可是,孟达和诸葛亮、李严书信往来,却迟迟没有实质上的动作。于是诸葛亮在发动第一次北伐的时候,派人使用诈降计,将孟达的举动报告给了孟达的对头申仪。结果孟达被迫起兵,被兼程赶来的司马懿击败所杀。
我们肯孟达的一生,就是一个作死的一生。他追求的似乎是一种自由的生活,不希望有人束缚他。他最终在上庸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在这个封闭的环境里,他营造了一个独立的王国。可是,为了这一切,孟达的付出则是巨大的,包括他自己的生命。
我们看孟达,他做事完全以自己为中心,根本不理会他人的感受。在蜀汉阵营中,他原本有着良好的开端。他的朋友法正就在刘备的阵营中做出了一番事业,深得刘备的信任。有法正在刘备身边为孟达说话,孟达本可以有个好的前程。可是他自己却落得个背井离乡,投降敌人。
在攻打房陵的时候,史书记载,房陵太守蒯祺被孟达的兵士所害,这个害字意味深长。因为对于敌方的人员,是不应该用害字的。那么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值得让大家深思。再加上蒯祺和诸葛亮的关系,让孟达心中留下了阴影。
在和刘封的相处中,面对年轻气盛的刘封,以孟达的才能,应该可以和刘封和睦相处。可是,最后两人剑拔弩张,这就不只是刘封一个人的责任了。孟达破坏援救关羽,临走给刘备留书,这一切都是给刘封挖的坑,让刘封最后走向死亡。更可笑的是,在法正早已死去,蜀汉由诸葛亮执掌政权,孟达居然想要回归。这真不知道孟达是怎么想的,纯粹是作死。最后他还是死在诸葛亮的计谋之下,做了诸葛亮北伐的垫脚石。
而孟达到了曹丕的阵营中,依然是我行我素。他自以为有曹丕的宠信,有桓阶、夏侯尚的朋友帮助,就能够保住自己荣华富贵。可是他的飞黄腾达,也遭到了曹魏阵营中人的嫉恨。比如刘晔就说他会为曹魏生患,司马懿也说他不可任用。这使得孟达在曹丕活着的时候还能够心安,可曹丕一死,桓阶、夏侯尚也相继离世,孟达就感到了不安。
这个时候,自作聪明的孟达就又动起了歪脑筋。他想利用新城位于魏蜀吴三国交界的地理位置,和三国交好,来保证自己的安全。可是,孟达却又不认真做好准备。结果,事与愿违,他被诸葛亮利用,在被司马懿攻打的时候,居然毫无准备。而蜀吴两国也只是象征性的出兵,也没有给予孟达实质性的援助。这让孟达聪明反被聪明误,落得了灭亡的下场。孟达反复无常,他的灭亡纯粹是自作自受。
结语:
在三国时期,人才辈出,群星璀璨。但是,在这些明星中,有那么一些人却因为自己的缺陷,作死了自己。如果要评选作死的四大天王,我的个人意见,有关羽、张飞、袁术和孟达这四人。
这四人,有的能力出众,有的基础优良,有的智勇双全,有的素质过人。可是,正是由于他们自己的作死,把一把好牌打得稀烂。原本可以改变历史的人,则给后人留下的是深刻的教训。俗话说的好,做人还是要脚踏实地,清楚的认识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陷,这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Ü如果评三国四大作死天王,有谁能入选?
三国故事甚是精彩,里面人物的刻画更是惟妙惟肖,引人入胜。
如果要评谁是三国里四大作死天王,我觉得以下四个人完全够格!(我按人物在三国里的出场次序排列,排名不分前后顺序和作死程度)
何进
(?—189年),字遂高,南阳郡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人。
何进只身一人进的宫来,大门被关闭。张让等十常侍带着随从一拥而上,将何进剁成了肉泥。头颅割下,扔给了在宫门外等候的袁绍和曹操!
何进要杀十常侍,要么暗杀,要么派袁绍或者曹操等人代办就行,他非听袁绍的馊主意,请丁原和董卓等人带兵马进京,想以此来震慑十常侍,让他们主动伏法认罪。
以张让为首的十常侍待在宫里多年,深谙权谋之术,又有宦官蹇硕之死的前车之鉴,他们早有准备。看到何进要杀他们,岂肯束手就擒?
于是他们到何后那里哭诉,说即使伏法也要在宫里,请求何后下诏宣何进进宫,他们愿意当面向大将军认罪伏法。
何后听信了十常侍的假意哭诉,传诏宣何进入宫。何进看到是亲妹妹宣他进宫,哪里还有怀疑的道理?
于是,何进放心大胆、一步三摇的进了宫。袁绍、袁术和曹操等将领还是觉得有诈,就带兵亲自护送何进来到了宫门。
何进一个人入了宫门,其他人则被拦阻在宫门之外。以张让为首的宦官们早就埋伏好了,看到何进进宫,马上关闭宫门,随后一拥齐上,将何进杀死!
在宫门外等候的袁绍和曹操等人感觉有问题,就齐声高喊何进回话。何进已死,还怎么回话?
宦官们将何进的人头抛到宫外,袁绍和曹操一看是何进的人头,就直接闯进宫里开始杀宦官,张让等人劫持着幼帝和陈留王刘协跑出了宫门。袁绍和曹操等人进的宫来,见到嘴上没毛的就杀,一时间宫里血流成河。
大家看看,这何进是不是头大无脑?独自一人进宫,送人头给宦官。是不是作死?
祢衡
祢衡(173年—198年),字正平,性格刚直高傲,喜欢指摘时事、轻视别人,他与孔融和杨修交好。
祢衡很可笑,被孔融吹上了天。
祢衡确实多才多艺,吹拉弹唱击鼓什么的都会,诸子百家也样样精通,然而他就是个典型的腐儒,是个持才傲物的书呆子。空有所谓的一身学问,白学了。
曹操收服张绣后,就想跟北方的袁绍决一死战,但又怕南方荆州的刘表趁虚攻打许都,问计于贾诩。
贾诩说必须用一名士去说服爱好虚名的刘表才行。孔融就推荐好友祢衡。祢衡当时名气的确很大,曹操请祢衡进府。
但祢衡一向看不起和厌恶曹操,就装疯卖傻,不肯前来,而且还说了很多曹操的坏话(我怎么觉得跟陈宫有一拼啊!)。
曹操知道后很生气,但碍于祢衡的名气和才华,就没杀他。曹操听说祢衡精通击鼓,就任命他为鼓吏。
没想到祢衡确实任性和与众不同。有一天他当着大家的面,脱的一干二净,赤裸裸的去击鼓,搞得曹操和其他人都很不好意思。
孔融也觉得祢衡做的过分,就劝说祢衡向曹操道歉。祢衡答应去给曹操赔罪,没成想他见了曹操不仅不道歉,反而又是一顿臭骂,气的曹操当场就想宰了这个二货,后来想想,自己背不起这个骂名,就派他到刘表那里去做说客。
祢衡到了刘表那里,一开始还挺好。后来祢衡的老毛病又犯了,开始侮辱、谩骂刘表,刘表感到很没面子,就把祢衡送到性格暴躁的江夏太守黄祖那里。
祢衡脾性不改。好了没几天,又开始作死。有一天,黄祖大宴宾朋,祢衡不仅不配合,还出言不逊,让黄祖很没面子。黄祖斥责祢衡,祢衡歪着脖子,斜眼睥睨的看着黄祖,骂道“你个死老头子”,气的黄祖直吹胡子,就要责罚祢衡。没想到祢衡还来劲了,破口大骂黄祖。性格暴躁的黄祖当时也给气懵了,就下令杀了祢衡。
黄祖的主簿一向深恨祢衡(估计祢衡也没少骂他),立马执行命令宰了祢衡。黄祖的儿子知道要杀祢衡,赶紧前往相救,还是没赶上。黄祖也很后悔自己一时气愤杀了祢衡,就厚葬了祢衡。祢衡死的时候才26岁,你说他是不是作死?
许攸
(?—204年),字子远,南阳(今河南南阳)人。本来是袁绍帐下谋士,官渡之战时投靠了曹操。
许攸在官渡之战的紧要关头投降了曹操,不仅把袁绍的老底给曹操透露个精光,还出主意让曹操去偷袭、焚烧袁绍的粮仓—乌巢大营。
曹操依计而行,烧了袁绍的粮仓,还逼降了袁绍手下的大将张郃和高览。袁绍粮仓被毁,人心惶惶,再加上谋士许攸和大将张郃、高览的相继投降曹操,哪里还经得起曹操的猛烈进攻?
袁绍拼命逃跑,渡过黄河时,他的身边只剩了几百个骑兵跟随,七八万兵马让曹操全部屠杀殆尽。
官渡之战,许攸立了头功,再加上他又是曹操的旧相识,一时间志得意满,难免会出言不逊。大家碍于他立有大功以及他与曹操的关系密切,也就没有跟他一般见识。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攻破邺城,占领了冀州,许攸又自持功高,屡次轻慢曹操。他也不分场合,当着很多人的面,也敢直呼曹操小名,还沾沾自喜的说,阿瞒,没有我许攸,你得不到冀州的。曹操表面上笑着答复你说的对,心里恨许攸牙痒痒!
后来许攸又大放厥词,曹操没再饶他,抓起来杀了他。
《三国演义》里写的是他跟许褚在那里瞎比比,还骂许褚是匹夫一个,把脖子伸过去让许褚砍。许褚哪有那功夫听他在那卖弄,直接一剑杀了许攸。
反正最后的结果都一样。许攸居功自傲,到处得罪人,曹操怎么杀他都不为过。许攸作死作的厉害!
钟会
钟会(225年—264年3月3日),字士季,颖川长社(今河南省长葛市)人。三国时期魏国军事家、书法家,是太傅钟繇的幼子。
钟会出身颖川仲氏,才华横溢,精通玄学,深得魏帝和群臣赏识。他跟随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屡立奇功。他还给司马昭献计,粉碎了曹髦夺权的企图。在平定诸葛诞叛乱的战役中,他奇谋频出,被世人誉为张良在世。
景元年间,他力挺司马昭伐蜀。于是,司马昭拜钟会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掌管所有伐蜀事宜。
景元四年(263年),魏国启动灭蜀之战,钟会很快拿下汉中,在剑阁与姜维、董厥等大军对峙。邓艾偷渡阴平关,直杀成都,刘禅出城投降,蜀国灭亡。
钟会功成之后,萌发不臣之心,他勾结姜维,图谋益州自立,极力打压邓艾。
景元五年正月,他矫诏郭太后遗命,讨伐司马昭,被监军卫瓘联合部将胡烈等人先下手为强,杀了钟会和姜维等人。
钟会太不识时务了。
你也不想想,从魏国出来打仗的将士,他们的家眷和亲属都在魏国,你反叛,那家人们怎么办?所以钟会强迫众将跟他一起造反,大家心里肯定是不愿意,这时候只要有人挑头杀钟会,魏国的众将士肯定会一拥而上,杀了钟会的。
果不其然,在监军卫瓘和城外胡烈将军的带领下,大家一起杀了钟会。
钟会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耳!他这不是作死还能是啥?
其实,三国里作死的人很多,远远不止这四个人。像东吴的诸葛恪也算是作死之人。还有西蜀的杨仪,那也是个作死的人。魏国的皇帝曹髦更是作死,居然带着一群虾兵蟹将就想杀了大权在握的司马昭,那还不是痴心妄想?
三国故事,有时候看看也挺好玩的。特别是这些爱作死之人。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如果评三国四大作死天王,有谁能入选?
网络上有一个流行语,叫“不作不死”,指的是因为自己特意的行为而发生严重的后果,可以理解自己无意中把自己给坑死了,事实上,这个流行语不仅仅是现在才有的,在三国时期也有这样“不作不死”的人。
一、何进
何进是东汉末年汉灵帝时期的大将军,汉灵帝去世后,何进作为皇帝的大舅舅和皇太后的哥哥,独掌兵权与政权,宦官蹇硕与何进争权,被何进所杀,何进的势力在当时说是一手遮天,没人可以跟他抗衡的。
后来袁绍劝何进诛杀所有宦官,杀就杀吧,这也没什么,何进也同意了,但是,何进的妹妹何太后不同意,何进又犹豫了,于是袁绍又出了个馊主意,让何进以大将军名义征调地方军进入京城,以此胁迫何太后同意。
大将军何进
这就是个作死的行为,何进都是大将军了,手握京城禁军与北军五校,杀宦官还用得着请地方军进京吗,根本就不用,宦官们也知道自己不能与何进对抗,还专门跑去向何进求情,请求何进给一条活命,何进又不同意,又是一个作死行为。
宦官无非贪权、贪财,而且依附皇权,把这些宦官流放也好,让他们出宫也好,根本就形不成威胁,但是何进就不同意,这不是把宦官往绝路上逼,于是宦官们又跑去向何太后求情,最后宦官决定先下手为强,以何太后名义把何进骗进宫,何进一进宫,就被宦官所杀。
何进等于是拿着一手超级好牌,结果打了个稀烂,宦官当时手上都没有军队,何进想要玩死宦官,随便找个借口,先出兵保护好皇帝与太后,然后派出军队剿灭宦官就行了,至于何太后那边,根本不用解释,生米煮成熟饭,何太后能怎么办?
何进被袁绍忽悠后死于宦官之手
看看后来的事就知道了,何进被杀后,袁绍、袁术及何进的旧部冲入皇宫直接杀了所有宦官,这说明杀宦官很容易,但何进偏偏要作死,明明是在和宦官做生死斗争,却毫无防备进入宦官的地盘-皇宫之内,导致自己被杀,这不是作死又是什么呢?
二、袁绍
袁绍是东汉末年第一个靠自己实力发展壮大的诸侯,一跃成为天下最强的诸侯,这说明袁绍虽有点能力的,但是自从袁绍与曹操准备对决后,袁绍一直在作死,甚至非常奇怪,凡是正确的建议,袁绍都不采纳,凡是错误的建议,袁绍都听了。
比如沮授第一个劝袁绍迎立汉献帝,袁绍不听,怕把皇帝请来不知道听谁的,放弃了大好机会,要不然哪有曹操的份。
袁绍不能听取正确意见
官渡之战开战前,刘备偷袭了徐州,暗中联结袁绍,共同对抗曹操,曹操亲自出兵攻打刘备,这个时候田丰又建议袁绍趁曹操攻打刘备的机会,发兵攻打许都,结果袁绍以儿子生病为由拒绝了,这把田丰气得不得了,说了这么一句话:
唉,大事完了!好不容易赶上这样的时机,竟然因为小孩子生病而丧失好机会,可惜呵!
到了官渡之战前,田丰建议袁绍先不要急着发动战争,田丰给袁绍提了一个三年疲曹的建议,利用自己强大的实力,用三年的时间来消耗曹操,但是袁绍偏偏不听。
袁绍实力虽然强于曹操,但是个人能力不如曹操,这是田丰看到的,如果双方决战,袁绍可能会吃亏,但是袁绍自大短视,不听田丰建议,还以扰乱军心的罪名把田丰关了起来,贸然出兵,结果大败。
官渡之战占据优势却打输了
接下来是白马之战,袁绍派颜良攻打白马,沮授建议袁绍说:颜良有勇无谋,不能独自担当这个任务,言外之意是再派个人跟颜良一起,但袁绍不听,结果就是颜良被曹操一个声东击西之计迷惑了,然后被关羽所杀。
许攸投降曹操后,建议曹操偷袭乌巢,曹操亲自率军偷袭,袁绍得知消息后,准备派兵救援,张郃建议袁绍派出重兵救援乌巢,郭图建议袁绍派重兵攻打曹操大本营,只派少量军队救援乌巢,结果袁绍又听了郭图的错误建议,导致乌巢所存的粮食全部被曹操所烧毁,而张郃又未能攻下大营,此战影响到整个官渡之战的结果。
最终袁绍大败,11万人只剩下800人逃回北方,两年后袁绍就去世了,看袁绍在官渡之战中的表现,完全是作死,所有正确的建议他都不采纳,所有错误的建议他全听了,让人难以理解,正是袁绍作死,才导致了自己的失败。
袁绍大败
三、夏侯渊
夏侯渊是曹操手下军区司令级别的将领,为曹操镇守整个西部,包括关中、汉中、凉州、陇右等地,全部归夏侯渊管辖,夏侯渊可谓是位高权重。
217年,刘备发动了汉中之战,起初,夏侯渊坚守城池、要塞,以守势抵抗刘备,刘备没有占到任何便宜,反而损兵折将,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19年年初,刘备改变了战略,不再攻打夏侯渊镇守的要塞,只是抢占了夏侯渊没有控制的制高点定军山。
刘备这一战略叫引蛇出洞,如果夏侯渊不出来,刘备一点办法也没有,光占了定军山也没用,汉中大部分战略要地还在夏侯渊手中,但是,奇怪的事出现了,夏侯渊居然率军出来与刘备争夺定军山。
夏侯渊
夏侯渊是抱着一种“卧榻之侧岂容他酣睡”的心态,认为刘备占着制高点对自己是一种威胁,于是带着张郃一起出阳平关,来到定军山,刘备军在山项,夏侯渊与张郃在山脚,夏侯渊守东围,张郃守南围,两人互为犄角,共同抵抗刘备,准备夺取定军山。
刘备派出重兵攻打张郃,张郃压力很大,向夏侯渊求援,夏侯渊分了一半兵力给张郃,于是刘备就派人烧了夏侯渊东围防御用的鹿角,试探夏侯渊的虚实,夏侯渊作为主帅就带着几百人来修补鹿角,刘备派出黄忠率军从山顶直冲夏侯渊营地,当场斩杀夏侯渊。
夏侯渊一死,曹魏汉中数万军队群龙无首,失去主将,严重影响军心,导致刘备占据了战略主动,从刘备改变战略之后,夏侯渊就开始作死,他根本不需要出战定军山,只要守着阳平关,刘备一点办法也没有。
夏侯渊中了刘备的计谋
出战就出战吧,整个定军山之战,夏侯渊完全被刘备牵着鼻子走,全部落入刘备的计谋,事后曹操也批评夏侯渊:作为一军主将,怎么能亲自来修补鹿角呢!言外之意,修补鹿角那不是主帅的事,随便派个其他人来修也行,即使分了一半兵给张郃,只要夏侯渊不修补鹿角,刘备想杀他也是不容易的。
但偏偏夏侯渊就作死,钻进了刘备精心设置的圈套中,一战被杀,虽然死于黄忠之后,但夏侯渊的死因就是自己作死。
四、魏延
魏延的死是最典型的不作不死,魏延是刘备提拔起来的军事人才,最初是刘备的部曲,211年跟随刘备入川,因为作战勇猛,深得刘备重用,被刘备破格提拔为汉中太守,跟关羽、张飞等人算是平起平坐的地位了。
魏延勇猛善战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独揽大权,多次重用提拔魏延,参与北伐,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谋,但被诸葛亮拒绝,魏延还在阳溪之战立了大功,公元234年,诸葛亮重病,临死前安排好后事,把北伐大军指挥权交给了杨仪,让姜维和魏延断后。
魏延这个人的性格跟关羽是一模一样的,军事能力超强,善待士卒,看不起士大夫,难以跟人相处,魏延看不起杨仪,跟刘琰不和,用现在的话说,魏延就是有点刺头兵的感觉,谁也不服,除了诸葛亮和刘备能管住魏延,估计当时没人能管住魏延了。
诸葛亮去世后,魏延听说要撤退,他对费祎说:丞相去世,还有我魏延可以北伐,怎么能因为一个人的死,而影响北伐大业呢?
魏延骄傲自大
杨仪知道魏延的态度后,就不理他,带领北伐大军开始撤退了,魏延一听说,马上脾气来了,魏延想的是:干嘛要撤退,我还想继续北伐呢?然后他做出的行为就是:抢在杨仪大军的前面,先到达了栈道,然后把栈道给烧了。
魏延的本意是阻止大军撤退,留下来继续北伐,但是杨仪当然不肯,得听从诸葛亮遗命,于是就从其他道路继续撤退,魏延听说后,也可以往汉中撤退,在此过程中,杨仪和魏延分别向朝廷上书,告对方谋反。
刘禅问身边大臣,到底谁在谋反?蒋琬、董允等人都认为是魏延谋反,杨仪应该不会谋反,于是刘禅派出蒋琬从成都出发率军讨伐魏延。
魏延先撤退到离汉中不远的谷口,然后准备攻打杨仪,双方拉开阵势准备开战,杨仪派出王平出战,王平一出来,一顿大骂,说丞相尸骨未寒,怎么能自己人打自己人,于是魏延手下军队一哄而散,魏延就成了孤家寡人,带着几个亲信和儿子逃走。
魏延死于自己作死
杨仪派出马岱追杀了魏延,并且诛杀了魏延的三族,就这样魏延因为自己的作死而被杀,整个过程中,魏延表现得极其不成熟,行为极其幼稚,魏延一共犯了三个错误:
1、不听从诸葛亮的遗命,这叫公然抗命,放在平常就是死罪。
2、烧毁栈道,这同样是违抗军令,也是死罪。
3、攻打自己人,这叫自相残杀,况且蜀汉朝廷已经给魏延定了谋反罪名了,谋反罪是当时刑法最重的罪名了,是要被诛三族的。
如果魏延不犯这些错误,老老实实听从命令,他会死吗?当然不会,即使杨仪跟魏延有仇,他也没有理由杀魏延,魏延的作死行为正好给了杨仪公报私仇的理由,这能怪谁呢?只能怪魏延自己作死。
------------------
推荐阅读:
听说福建省跟江西交界的光泽县以前属于江西,不知是什么时候划归福建的?
女生28岁、本科三本、硕士双非,这样的情况有必要继续读博士吗?
有人说彩票除非中一等奖,否则其它的奖迟早都会全部还回去,怎么看?
上一篇:恶性肿瘤血常规有变化吗?
下一篇: 担任过国家副总理的开国将帅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