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鲁智深说圆寂就圆寂呢?
⇇┝为什么鲁智深说圆寂就圆寂呢?
天孤星鲁智深的圆寂非常神奇,他当天还欢天喜地和武松一起看杭州风景,睡到半夜听到响动还生龙活虎跳起来,提着禅杖准备出来大战一场。
但是,当听六和寺的僧人说钱塘江上的潮信来了,猛地顿悟前尘,大彻大悟师父智真长老给他的人生偈言“听潮而圆,见信而寂”,拍掌大笑了一场,沐浴更衣,左脚搭在右脚,寿尽善终,修成正果。
鲁智深真的说圆寂就圆寂了,只留下一首颂子:
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更神奇的是,作者前文中明确写过鲁智深他是不识字的,那么这首颂子又是怎么写出来的呢?下面我们详细来分析一下鲁智深的生与死。
鲁智深是水浒的灵魂人物,他的一生仁义刚直,潇洒不羁
明朝的李贽是鲁智深的钢铁真爱粉,他点评鲁智深这个人物用了十五个字:
仁人,智人,勇人,圣人,神人,菩萨,罗汉,佛
这个评价高的有点过分了,他把儒释道三家的终极正果都加在了鲁智深一人身上,但我认为鲁大师他担当得起,因为他真的太可爱了。
天孤星鲁智深是水浒的灵魂人物,他是真正的英雄好汉,他的一生仁义刚直,潇洒不羁,轰轰烈烈。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鲁智深的人生:
出场是下层军官鲁提辖,喝酒吃肉,结交兄弟朋友(史进)→→ 路见不平,三拳打死镇关西,救了金翠莲父女俩→→踏上逃亡之旅→→金翠莲丈夫赵员外送他去五台山出家→→两次大闹五台山,转投大相国寺→→戏耍周通,怒离桃花山→→再次仗义出手,与史进联手击杀崔道成邱小乙→→大相国寺倒拔垂杨柳,结交众泼皮→→结识林冲,护送林冲丢了铁饭碗→→浪迹江湖,结识杨志智取二龙山→→三山聚义,破青州,上梁山→→接受招安,南征北战→→回五台山看师父→→生擒方腊→→临潮圆寂。
前期的鲁智深是个简单纯粹的人。他一开始的人生追求特别简单,就是结交好汉做兄弟,一起喝酒吃肉。遇见史进,意气相投,咱们就是兄弟了,一起喝酒去,看见李忠磨磨唧唧就不喜欢“谁耐烦等你?去便同去”,焦躁的挥一挥拳头赶走了围观卖膏药的人群。大相国寺收服众泼皮,人家天天来孝敬他酒肉他还不好意思,想着回请大家。
遇见林冲赞他好武艺,交换姓名,备细往事,就结拜了兄弟;遇见杨志厮杀一顿,互相钦佩,道一声师兄,结伴去攻占了二龙山做大王逍遥快活。
前期的鲁智深是真正行侠仗义的人。他遇见不平的事情就出手帮忙,不计对方出身,不计报酬,甚至不计后果,屡次三番出手帮助好去关系的路人和刚认识不久的朋友,搞砸了自己的铁饭碗,落得亡命天涯的后果。
从金翠莲父女、桃花庄、瓦罐寺到后来的林冲,他都毫不迟疑的出手,而且每次都是秉承这救人救到底的精神。他出钱出力帮助金翠莲父女逃走,他让周通当面和刘家解除婚约,他在赤松林吃饱了再回瓦罐寺接着打,护送林冲直到沧州大道,要不是林冲拦着他肯定能弄死高衙内没商量“你却怕他本官太尉,洒家怕他甚鸟!俺若撞见那撮鸟时,且教他吃洒家三百禅杖了去。”……
总之,鲁智深做好事一定要给对方一个交代,也给自己一个交代。所以,鲁智深虽然杀人放火,但正如宋江所说,“他杀的都是该杀的人”,那么他修的正是他自己的善果。
前期的鲁智深是一个率真不羁的人。他当了和尚仍旧自称“洒家”,要剃度的长老给他留些毛发。每天也不参禅打坐,想睡便睡,想起就起,大小便都很随地;别的和尚劝他坐禅,念一声“善哉”,他说:“团鱼洒家也吃,甚么‘鳝哉’?”和尚听说吃荤说声“苦也!”智深说:“团鱼大腹,又肥甜了,好吃,那得‘苦也’。”
他忍不了寺庙里粗茶淡饭,下山来坑蒙拐骗抢也要吃肉喝酒,喝醉了撒泼耍酒疯,连五台山门口的金刚也打得粉碎,然后兀自哈哈大笑;去打禅杖戒刀开口就要100斤重,提起关羽就说“俺便不及关王!他也只是个人。”
上了二龙山之后,水浒的男一号宋江线索开启,鲁智深暂时隐身了。水浒中期,鲁智深出场次数不多,只有不计前嫌救应桃花山和毫不迟疑救史进的两个细节再次彰显了鲁智深行侠仗义的性格。
其它多是上阵杀敌的故事了,基本上是打个酱油,冒个泡就再次隐身。唯有在宋江主张招安的时候,鲁智深再次登场,一语道破了招安必然会失败的真相,不愧是智深:
鲁智深便道:“只今满朝文武,多是奸邪,蒙蔽圣聪,就比俺的直裰染做了,洗杀怎得乾净?招安不济事,便拜辞了,明日一个个各去寻趁罢。”
但是梁山除了招安也的确没有其它更好的路可走了,鲁智深虽然反对,但是为了兄弟义气,他也没有坚持捣乱,而是默默的参与到招安队伍中,南征北战,视死如归。
鲁智深的一生奇遇仙缘不断,他的结局是108个英雄中最圆满的
梁山108英雄上应天罡地煞108魔君,但唯有鲁智深他和所有人都不一样,他不像魔,更像佛,他也是水浒中际遇最神奇的人,一生奇遇仙缘多次。
从他上五台山开始,他已经遇见了引导他人生的真人罗汉——师父智真长老。
话说五台山这个智真长老,原来是故宋时一个当世的活佛,知得过去未来之事。数载之前,已知鲁智深是个了身达命之人,只是俗缘未尽,要还杀生之债,因此教他来尘世中走这一遭。
智真长老是鲁智深的贵人,当年智真长老收留鲁智深剃度出家时,曾焚香入定,然后堪破了鲁智深的未来:
此人上应天星,心地刚直。虽然时下凶顽,命中驳杂,久后却得清净,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
智真长老很看重鲁智深,对他极好。不但给他取名和自己一个辈分,还在两次大闹禅院之后,都包容他,教化他,后来迫于僧众压力不得不指引智深转投东京大相国寺,依然是亲自修书一封给师弟智清禅师,依然承认鲁智深是他的徒弟。
临别时,智真长老就送了鲁智深四句偈言,指点他前半生的命运:“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
后来果然都一一应验:林是指野猪林或林冲,山是指二龙山,水是指水泊梁山,江是指宋江。
鲁智深是个情深义重、早有慧根的人,他也非常感念师父智真长老。所以在征辽之后,被朝廷晾着的迷茫空窗期里,鲁智深再次回到五台山拜见本师,请求指点迷津。
智真长老道:“徒弟一去数年,杀人放火不易。”鲁智深默然无言。
智真长老此处是在打机锋点化鲁智深,已经开始时思考人生的鲁智深,早已不是曾经那个吵吵嚷嚷的莽和尚,他开始思考人生了,所以听了师父的反话默然无语。
智真长老这一次又给了智深四句偈言,指点他前程正果,偈曰:“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
相比鲁智深迷茫求前程,宋江比他更积极,先求了二仙山的罗真人,又来败五台山的智真长老,拿着偈言四处招人给他解释,然而他执着痴迷,终究无果。
鲁智深则比宋江有智慧的多,他只是默默的记诵收起,等着以后偈言应验的时候。离开的时候,智真长老只收了鲁智深的金银财帛,要为他“置经一藏,消灭罪恶,早登善果”,而坚决不收宋江所献,也预示了宋江不会和鲁智深一样有善终。
除了智真长老,鲁智深还有多次遇仙的经历,尤其是临近结尾的时候,鲁智深动不动就失踪了,宋江派人去找也找不着,然后他莫名其妙就回来了,顺手就能立个大功。
第九十九回“花和尚解脱缘缠井”中写到在打田虎的时候,鲁智深又奇异堕井,来到了一个世外仙源“桃李只有恁般大叶,却无半朵花蕊”,草庵里偶遇一个和尚指引他参禅,为他指点出路,还对他说:“从此分手,日后再会’”,此处也已经在暗示鲁智深日后圆寂得正果的结局。
我认为鲁智深遇见的和尚就是未来的自己,他跟戴宗描述的时候也是“与洒家一般的一个和尚”,细品起来充满了哲学思辨的意味。
第一百一十九回,鲁智深追夏侯成,生擒方腊时又是一次奇遇。
鲁智深道:“洒家自从在乌龙岭上万松林里厮杀,追赶夏侯成入深山里去,被洒家杀了贪战贼兵,直赶入乱山深处。却迷了路,遇着个老僧,引领洒家到这茅庵中,嘱咐道:‘柴米菜蔬都有,只在此间等候。但见个长大汉从松林深处来,你便捉住。’
传说中的如有神助,说的应该就是鲁智深了吧。《水浒传》是有神话背景的小说,表面上看是108将聚义的故事,实际上背后还有道家、佛家的大佬在暗自发力。
水浒108将的命运其实都早已注定,鲁智深他是一员福将,拥有比其他人得天独厚的优势,他生命中一直都充满了罗汉真人神仙的指引和护佑,他后来突然圆寂,也是早已经注定的大圆满结局。
鲁智深圆寂的方式充满禅意的哲学意味,提升了全书的艺术水准
鲁智深是《水浒传》作者塑造的最成功的人物形象,他又完整清晰的人生成长轨迹和内心世界的变化过程,鲁智深结局坐化也充满了禅意的哲学意味,提升了《水浒传》的艺术水准。
鲁智深的圆寂看似突然,可能是因为他圆寂的比较早,要是看到所有人的大结局就会发现,其实一点也不突然,因为好多人都是莫名其妙就死了。
比如戴宗,已经在岳庙出家,突然“一夕无恙,大笑而终”,临终前还和大家道了个别,又比如柴进本来已经回乡生活,也是突然“忽然一日,无疾而终”,关胜本来做了军官,干的还挺好的,突然就醉酒从马上摔下来,一病死了……
这些英雄好像真的魔星降世,来人间搅闹一番,玩够了,一个一个各得其所,着急成仙的就都自己提前回去了,没玩够的有人被迫中止任务,但自己也知道以后的结果,并不悲伤害怕。比如宋江喝了毒酒还不忘记捎带上李逵,约定死后和他“蓼儿洼相聚”,还有用生命追随宋老大的吴用和花荣……
相比其他人的结局,鲁智深圆寂的结局才是最好的。他是清醒的自我选择,在他征方腊立下大功之后,对于封赏恩赐,他直接拒绝领受:
“洒家心已成灰,不愿为官,只图寻个净了去处,安身立命足矣。”宋江又劝他当个名山大寺的住持,他一口回绝:“都不要!要多也无用。只得个囫囵尸首,便是强了。”
征方腊堪称陨星之战,众兄弟死伤无数,鲁智深的好兄弟史进战死,武松残废,杨志、林冲,二龙山的兄弟们几乎全军覆没,鲁智深心如死灰,再也没有跟随宋江的理由,封妻荫子,效忠朝廷,从来都不是他的心之所愿。
鲁智深已经大彻大悟,选择圆寂,立地成佛,不仅是大圆满的结局,更是对宋江热衷执迷功名利禄的蔑视和嘲讽。
“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金是富,是金银财帛,玉是贵,是功名爵位,人间的所有名利欲望,鲁智深已经尽数看破,一念不生,色相皆空。
“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这是鲁智深已经获得内心真正的解脱。
《顺治归山诗》曾写道:“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无异禅师广禄卷中又:“一口气不来,往何处安身立命”,都是佛家参禅悟道的不同境界。
相比之下,鲁智深显然境界更高,他已经悟到了“我是我”的境界,自然是“来从来处来,去从去处去。”‘对于和尚来说,圆寂就是大圆满的结果,只有得道高僧才能圆寂。
鲁智深圆寂之后的待遇也是宋江等辈远远不能比的:
众多头领都来看视鲁智深,焚香拜礼。城内张招讨并童枢密等众官,亦来拈香拜礼。五山十刹禅师,都来诵经。
后来皇帝也追封他为义烈照暨禅师,但是鲁智深也不怎么在乎这些了,因为他已经得到了他自己想要的结果。
所以说,施耐庵给鲁智深安排的结局实在很好,不必再要纠结鲁智深为什么突然圆寂,更不要说什么阴谋论等等破坏这个人物形象。
至于那一首颂子鲁智深是怎么写出来的,其实一点也不重要,他既然已经能预知自己的生死,那么已经不能等同凡俗中人,而且还有武松呢,鲁智深生死关头,好兄弟不可能不陪着,帮忙写个遗嘱不是很正常吗!
南山橘暖/文
♐╞为什么鲁智深说圆寂就圆寂呢?
鲁智深天生神力,久经沙场,无伤无病,又正值壮年,说圆寂就圆寂了,这不科学啊。其实,不科学就对了,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就是要反科学,比如赏月,我们想到的是“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而非月球上的陨石坑。
《水浒传》里王进算是第一个好汉,有骨气,有血性,紧接着史进出场了,光彩更加照人。鲁达一出,惊艳万方,天下竟有此等人物!作者在鲁达身上倾注了很多心血,可以说,他是把鲁达当成偶像和“爱人”来写,心中满是敬与爱。鲁达为救金老父女,三拳打死镇关西,成了逃犯。好人有好报,作者赶紧安排金老父女报恩,鲁达有了新的生命起点。
五台山上清苦异常,鲁智深屡屡犯错,幸有智真长老处处维护。第二次大闹五台山后,智真没法再保他,于是写了推荐信,将鲁智深托付给了自己的师弟。到了大相国寺,鲁智深虽没被重用,但好歹是个菜头,又有张三一帮人追随,倒也十分潇洒。后来二龙山落草,终有了立足之地,同时也奠定了他日后在梁山的地位。再后来沙场征战,立功无数。“逢夏而擒,遇腊而执”,鲁智深居功至伟。
明代的大思想家李贽认为鲁智深是狂禅的代表,并称赞他为仁人、圣人、勇人、神人、罗汉、菩萨、佛。仁人、圣人、勇人是儒家的最高追求,神人是道家的理想境界,罗汉、菩萨、佛是佛家的终极目标,鲁智深都做到了。我们看到,作者着力塑造的几个主要人物结局都不圆满:武松丢了胳膊,林冲病死,宋江和李逵被毒死,吴用自杀。唯有鲁智深,作者不忍心让他受半点伤,最后也给了他一个最圆满的结局。
听潮而圆,见信而寂,我们俗人觉得死亡是无比悲哀、无比可怕的,然而对大德高僧而言,圆寂则是最后的加冕。躯体不过是一具臭皮囊,如今羽化而去,人生圆满了,生命超脱了。潮信可以看作佛祖派来的使者和礼宾队,东南地区所有的高僧大德,梁山多年的生死兄弟,一起来送别,何等浪漫!何等壮观!鲁智深成佛了,他去来随心,对他人有交代,给自己有交代。他也受了很多苦,所以作者安排他在六合寺圆寂,不让他亲见很多兄弟的悲惨结局。
ℬ∮为什么鲁智深说圆寂就圆寂呢?
鲁智深打完方腊之后,看着钱塘江的潮水,想起师父说的话,知道自己要圆寂了。他清香沐浴后,写了一首颂子,平静地走了。说圆寂就圆寂了,实在有点快。这是为何呢?这是因为,鲁智深使命完成了,作者给他安排了成佛的结局,这对于一个和尚来说,是最好的。
所以,这个问题,其实不妨换成这样:为什么鲁智深会成佛呢?
鲁智深在出家之前,叫鲁达,本来是老种经略相公手下的军官。他在痛打郑屠时,说自己曾经做到关西五路廉访使者,说明官职不小。后来小种经略相公坐镇渭州,他就到渭州做了提辖官,主要是帮衬小种经略相公。
因为金翠莲被郑屠强骗之事,鲁达打死了郑屠,被迫出家做了和尚,取了法名“智深”。从此,鲁达就成了鲁智深。
做了和尚后,鲁智深根本耐不住静坐,他不但依旧自称洒家,而且没有戒荤戒酒,平时也没有个和尚模样,经常在佛殿后面撒尿拉屎。有一次,他实在馋了,偷偷下山喝醉酒,吃了狗肉,还大闹五台山,打坏了金刚等。
这样的鲁智深,怎么能成佛呢?难道仅仅是因为他救了金翠莲、林冲等人吗?
并不是这样,救人只是鲁智深的“正果”,其“因”是因为鲁智深本身有真正的慧根,有佛性,这种佛性是与生俱来的。
先说打坐参禅
佛教有个词,叫禅定,很多人以为禅定就是要坐卧,要静心念佛,要打坐参禅。实际上,坐禅只是在六祖慧能之前,慧能之后,南宗禅便不再这样。所谓“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就是这个道理。
就是说,一切都是不来不去,无生无死的,何必非要坐着或者站着,又或者静心打坐呢?
所以,慧能甚至不主张念经
这一堂僧还看经么?师云:不看经。侍云:还学禅么?师云:不学禅。侍云:经又不看,禅又不学,毕竟作个什么?师云:总教伊成佛作祖去。——《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序》
从这话就能看出来,南禅宗不看重这些形式,甚至还说不看经、不参禅能成佛成祖。
鲁智深相比于其他和尚,就是这样,不参禅打坐,不静心念经,完全没有这些表面的形式。他甚至连做官都直接要,不像其他和尚那样,心里想要却装作不要。
所以说,他更有佛性,更有慧根。
再说亵渎佛祖
从直观上来说,鲁智深在佛殿拉屎撒尿,还打坏金刚,又喝醉酒吃肉,的确是亵渎佛祖,实在是太没有礼貌和敬意。
但实际上,从六祖慧能之后,对佛祖尊敬的这种学说已经越来越不看重了。慧能祖师强调“即心即佛”,认为心才是成佛的关键,表面功夫都是虚的。
唐代高僧德山禅师,还曾经骂佛祖,说达摩是个老骚胡,释伽老子是干虱橛,文殊菩萨是担屎的汉子,等觉妙觉是破戒的凡夫俗子,菩提涅磐是系驴的木橛子。
这番话一说出,很多人纷纷佩服德山禅师,效仿者也有不少。
当然,大师的本质,不是要骂佛祖,而是告诉世人,表面形式不重要。这些大师的话,完全可以证明,成佛并不是非要去念经,也不是一定要对佛祖毕恭毕敬,一切都在于你的心。心若是善良,做什么都可以,不一定非要毕恭毕敬。
鲁智深就是这样的人,他心地纯善,做什么都没有恶意,既然如此,就算“亵渎”了佛祖又如何呢?
相反,总有些人做足了表面功夫,但本质还是个龌龊之人。这样的人,就算打扫佛殿,对佛祖尊敬,显然也成不了佛。
总而言之,鲁智深能成佛,是因为其本质善良,有真正的佛性和慧根。喝酒吃肉、打闹佛殿这些都是表象,不影响他成佛。
┣∰为什么鲁智深说圆寂就圆寂呢?
我是王和尚,一个痴迷传统文化的中原小子,一个码字成癖的伪文艺青年。
谈鲁智深的圆寂,不如谈谈鲁智深有哪些智慧,知道这些,理解鲁智深为何能得正果就容易多了。
以下展开论述:
《水浒传》是和尚最喜欢的书之一,而鲁智深又是和尚最喜欢的人物之一。金圣叹评价鲁智深说道“鲁达自是上上人物,他心地厚实,体格阔大,他有些粗鲁,亦甚是精细。”
和尚以为,鲁达之粗鲁在于急公好义,乃是性急,直率无隐,乃是一腔热血泼洒出来;鲁达之精细在于体察人情,他说“杀人须见血,救人须救彻”,故救则心细如发,牵肠挂肚,从其搭救金翠莲妇女,千里护送林冲等章节均可看出。
有评者认为“水浒传一部大书是鲁智深三拳打开的,也是鲁智深一禅杖合上的”,此论有理。和尚认为,鲁智深乃是水浒传第一好汉,是真正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故鲁智深才是“真好汉”。
本篇文章将通过两首诗揭示鲁智深的结局,并且细究鲁智深之性格,兼论梁山好汉的悲剧宿命缘由。
鲁智深篇 (下)
《水浒传》第119回,宋江大军攻入方腊巢穴帮源洞,方腊大败,独自一人落荒而逃,连夜跑了五座山头,腹中饥饿,正要去寻些饭吃,只见松树背后转出一个胖大和尚来,一禅杖打翻,便取条绳索绑了。那和尚不是别人,是花和尚鲁智深。
宋朝兴师动众,派遣宋江大军绞杀方腊,而生擒贼魁之功,却非鲁智深莫属。可见,作者对鲁智深之钟爱。从全书来看,鲁智深差不多是作者最喜欢的人物。为何?鲁智深拳打镇关西,打出了好汉的威风,也立住了梁山“好汉”的定义,鲁智深急公好义的开头,给读者树立了全书好汉正面印象;其二,鲁智深五台山出家,智真长老不敢收其为徒,而赐名“智深”,以平辈待之;其三,全书好汉多有缺点,如宋江之黑矮,武松之好杀,乃至断臂;林冲之懦弱受辱等,而鲁智深除了性急粗鲁之外,却无人格及身体的缺陷,也得到了全书中最好的结局;其三,纵观鲁达一生,几乎没有遭受屈辱,身体也没收到伤害,这似乎也是作者偏爱鲁智深的原因吧。
鲁达法名“智深”,似乎很有深意,智深者,智慧深沉也。鲁达一个粗鲁军汉,何以有智慧?想来,鲁达之智慧在于坚守天道和良知,一生秉公待友,遇强便打,遇弱便扶,遇酒便吃,何其潇洒率真!良知与公义放在心中,此不为大智慧耶?
《水浒传》第九十回,宋江及鲁智深路过五台山,鲁智深想念师父智真长老,执意要去看望师父。智真长老一见鲁智深说“徒弟一去数年,杀人放火不易。”鲁智深默然无言。智真长老这句话大有深意,鲁智深惯于杀人放火,长老反说“不易”?是责怪鲁达杀人太多么?还是慰劳鲁达一路生存艰难?
和尚以为,智真长老堪称鲁智深的知己,鲁智深粗鲁好杀乃是天性,但是鲁智深所杀之人均是该杀,铲除奸佞,抱打不平也是修行,故而说鲁智深这一路走来实属不易。而鲁智深默然无语,实在是心有同感。由此可知,所谓修行,未必需要吃斋念佛,坐穿蒲团,只要心有正义,坦荡而行,无牵无挂,率性而为即为佛性。
鲁智深之“智深”还在于他见事明白,不强求,不介怀。鲁智深捉住方腊之后,宋江大喜,说“吾师成此大功,回京奏闻朝廷,可以还俗为官,在京师图个荫子封妻,光耀祖宗,报答父母勤劳之恩。”可见宋江还是满心建功立业封妻荫子的世俗想法。而鲁智深回答说“家心已成灰,不愿为官,只图寻个净了去处,安身立命足矣!”可见鲁智深经过十数年的漂泊与征战,已经看透世情,不愿为官只图内心清净。
而“安身立命”四字更是沉重,鲁智深被迫离开五台山时,曾经沉痛而迷茫地问智真长老说 “师父教弟子那里去安身立命?”可见鲁智深所追求不过“安身立命”而已,所谓安身即保养性命,所谓立命,即认识到人生真意而已。 需要指出的是,鲁智深一向随遇而安,闺房钻得,菜头做得,山寨之主也做得,无欲无求,不强求,不逆命,所以他进退潇洒而无羁绊,内心平静而无芥蒂。而宋江则不然,他有太多执念,也有太多奢求。
看到鲁智深不贪功,无私心,就继续劝说道“吾师既不肯还俗,便到京师去住持一个名山大刹,为一僧首,也光显宗风,亦报答得父母。”智深听了,摇首叫道:“都不要,要多也无用。只得个囫囵尸首,便是强了。”宋江听罢,默上心来,各不喜欢。对比鲁智深之通达,宋江之语何其丑也!智深说“要多也无用”,真是佛家言语,鲁达无贪心,更无执念,世情看得通透,这就是所谓的慧根吧。而“只得个囫囵尸首,便是强了”真有“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之神髓。 而鲁智深之拒绝功名,也证明了宋江所谓为兄弟们寻一出路,显得多么可笑和无谓! 方腊叛军告破,鲁智深等夜宿在六和塔,听到钱塘江潮水鼓荡,以为叛军杀来,就绰起禅杖要去厮杀。听到是钱塘江潮水,鲁智深大彻大悟,想起智真长老“听潮而圆,见信而寂”的偈言,才知自己将要离世。鲁智深大笑道“既然死乃唤做圆寂,洒家今日必当圆寂。”可见鲁智深对生死已无介怀,此一笑,即可看出鲁智深内心的佛性,所谓圆满,死即圆满。
鲁智深圆寂之前,曾写一段偈语,曰“
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
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
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这段话大有深意,其一,鲁智深知道杀人放火并非善果,但是他并无懊悔之意,反而是顺应内心,代天行道,他所谓之“杀人放火”其实也正是所修之大善果。其二,鲁智深历经坎坷,在他看来就是束缚他心性的金绳玉锁,而得大自在,需要“顿开”和“扯断”,因此鲁智深虽然随遇而安,但是绝不逆来顺受,他的生命形态是主动的,甚至是一往无前的。其三,鲁智深说“今日方知我是我”,可见他一直在寻找,也一直在修行,虽然未必遵守佛家的清规戒律,但是他内心的追寻是虔诚而执着的,而“真我”乃是圆满,乃是通透,乃是看穿世事的淡然与豁达。这一点也是鲁智深内心潜藏的“慧根”。
鲁智深死后真是哀荣备至,众多头领都来看视鲁智深,焚香拜礼。城内张招讨并童枢密等众官,亦来拈香拜礼。径山住持大惠禅师,来与鲁智深下火;五山十刹禅师,都来诵经;迎出龛子,去六和塔后烧化。径山大惠禅师手执火把,直来龛子前,指着鲁智深,道几句法语,是:鲁智深,鲁智深,起身自绿林。两只放火眼,一片杀人心。忽地随潮归去,果然无处跟寻。咄!解使满空飞白玉,能令大地作黄金。 鲁智深能惊动大惠禅师亲自来主持他的火化仪式,可见鲁智深之作为在当时佛教界也是轰动一时的大事。他平生所作所为,远非做枯禅,死读经之和尚所能比拟。六祖坛经有云“见陆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白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 自修身是德。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
而所谓修行,大德禅师说“平常心是道”,又说“搬柴运水,无非妙道”。虚云禅师曾说:“衣食住不离道,行住坐卧不离道,八万细行不出四威仪中。”又说:“修行要在动用中修,不一定要坐下来闭起眼睛才算修行。”另有所谓:“诵经不如解经,解经不如行经。以此来印证,鲁智深是有功德,也是真修行。 最后,王和尚须要提出一句:在我看来,水浒传一部书的主旨不外乎“安身立命”四字。金圣叹评曰“令我想,令我哭”,李卓吾评曰“此英雄系数可感可怜处”。想来,梁山泊众好汉,多屈居下僚,空有一身本事而无处施展。
比如,阮小七曾感叹“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我们只管打鱼营生,学得他们(梁山泊)过一日也好……若有识我们的,水里水里去,火里火里去,若能够见用得一日,便死了也开眉展眼……这腔热血,只卖于识货的!”可见他们所求不过是被人赏识,身上才能得以施展,才算不枉活一世。而,当时社会崩颓若此,求一世安稳尚不可得,安得能施展抱负呢?!和尚于此为众好汉一哭!
Ⓠ✚为什么鲁智深说圆寂就圆寂呢?
按照“鲁智深浙江坐化,宋公明衣锦还乡”这回书的说法,圆寂就是“死”,也就是说,鲁智深说死就死。这是有可能的,想死容易活着更难,生命是很脆弱的,一秒钟就可以终结。
但是,无论从生理上看,还是从故事情节上看,鲁智深都不可能想死就能立即死掉,除非他借助了外力。遗憾的是,书中根本就没写到花和尚有借助外力自尽的情节,就是想“坐化”便坐化了。
这是续书《征四寇》在瞎写,为了在全书即将结束时,照应智真长老对鲁智深一生的预言,强行把这个人物写死了。因为花和尚死了,所以,就得了正果了。如此混账逻辑而已。
那么,鲁智深的结局是不是“圆寂”呢?他的正果就是结束生命吗?
鲁智深达不到“圆寂”的境界
花和尚是“坐化”的。坐化是和尚比较独特的死法,也就是端坐安详死去。但若把坐化与“圆寂”划等号,那就外行了。不是所有端坐离世的和尚,都可以称为圆寂的。
圆寂,本译“涅槃”,得道高僧才可以达到的境界,死后不再堕入六道轮回,也即成佛。僧人经过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修炼,才能没有烦恼,超脱生死,达到无所得,无执着,随缘而不变的圆满境界。
坐化是有可能的,得道高僧整日打坐诵经,不知不觉间离开尘世,并不是什么稀奇事。即便是没有出家的人,也有人坐着去世的,有的人还端坐着面带微笑告别人寰。
反之,某得道高僧躺着去世,甚至惨遭横死,也可以称为“圆寂”,佛门并没有规定僧人都必须坐着死。
唐代高僧僧一行于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卧病不起,同年十月在长安华严寺圆寂,难道僧一行是坐着离世的?历代高僧如玄奘、弘一,等等,有几位能够证实是坐化的?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明嘉靖年间,少林僧人月空率领三十余武僧赶赴前线,抗击倭寇。战斗中,月空等中了敌人埋伏,全体战死。月空及三十余武僧抗倭战死,够得上“圆寂”境界。
因而,圆寂就是和尚死了,坐化是和尚告别尘世的一种方式。但是,“死”不一定都够得上圆寂。
鲁智深能够达到“圆寂”的境界吗?从《征四寇》的故事看,鲁智深一路砍杀过来,坐化之前还想着挥禅杖冲出门去厮杀。花和尚根本就没修炼到圆寂的境界,仅是“坐化”了而已。
《征四寇》说鲁智深圆寂,无非是没来得及写花和尚修炼,匆匆忙忙的让他坐化,然后,强行应验智真长老的偈语,让鲁智深得了正果。
其实,鲁智深的正果并非续书所言,是以死来印证的。而智真长老所说的花和尚正果,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
鲁智深的正果到底是什么
前七十回书才是施耐庵的原著,《征四寇》是后来文人为腰斩《水浒传》而编写的续书,仅从鲁智深的正果而言,续书完全写偏了。
《水浒传》第三回“赵员外重修文殊院,鲁智深大闹五台山”,这回书明确写到了鲁智深的正果。这个正果隐藏在智真长老的一番话语中:
此人上应天星,心地刚直。虽然时下凶顽,命中驳杂,久后却得清净,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可记吾言,勿得推阻。
施耐庵把智真长老写成方外高人,知道梁山好汉上应星宿,所以,预知了鲁智深的正果。智真长老所言的鲁智深正果,就是“汝等皆不及他”。什么意思呢?
当时,赵员外把鲁达带到五台山文殊院,命令智真长老剃度鲁达。为何是“命令”而不是请求?书中交代,赵员外家是这座寺院的檀越,如今还在施舍。但是,智真长老需要赵员外施舍吗?从鲁智深半山亭喝酒,到去市井打禅杖、吃狗肉的情节看,此时的五台山文殊院已经有非常强大的产业,市井所有的房产、本钱、经营,都是五台山的。
但是,赵员外非常强势,智真长老忌惮的是赵员外的势力。赵檀越违法造假度牒,将一个律法规定不得出家的杀人在逃犯送到五台山做和尚,智真长老都不敢则声。为何,因为赵员外隐射了宋徽宗,花和尚大闹五台山则隐写了宋徽宗崇道抑佛的历史。这是题外的话,且按下不表。
所以,智真长老认定,有赵员外罩着,鲁智深的正果一定是“汝等皆不及他”。
当时,自智真长老以下的五台山僧众都反对剃度鲁智深,这伙僧众在智真嘴里就是“汝等”。所有僧众的正果都不及鲁智深,只有智真长老自己可以与之相侪。换句话说,鲁智深能够像智真长老那样,做到一个大寺院的住持方丈,成为一代得道高僧。
假如鲁智深坐化了,又如何验证智真的“汝等皆不及他”呢?但凡五台山文殊院自智真以下有一个和尚坐化,这句预言就不成立。何况,坐化不一定就是“圆寂”,更不一定就是修得了正果。
鲁智深准备在大相国寺修炼
大闹五台山后,鲁智深被智真长老送到了东京大相国寺,并修书一封,推荐他做个职事人员。但是,智清长老却没有给师兄面子,召集众职事议事,试图以僧众的决议来驳智真的面子。智清说:“汝等众僧在此,你看我师兄智真禅师好没分晓。”智清不满师兄,竟然把一个杀了人,二次大闹五台山的恶僧打发到他这里来。
智清长老的意思被一个都寺听懂了,于是,出主意把鲁智深安排到酸枣门外退居廨宇后去看菜园,收拾张三李四这等泼皮破落户。
鲁智深当然不干,以智真长老的推荐信为理由,拒绝接受智清长老的安排。知客僧早就做好了准备,巧舌莲花,把大相国寺的人事机构讲得十分复杂。鲁智深被绕晕了,然后,知客僧哄骗智深道:
管菜园的菜头:这个都是头事人员,末等职事。假如师兄你管了一年菜园,好,便升你做个塔头;又管了一年,好,升你做个浴主;又一年,好,才做监寺。
鲁智深是个粗鲁爽快之人,经这一哄骗,傻乎乎的应承道:“既然如此,也有出身时,洒家明日便去。”
这个情节,很像后来《西游记》写的那样,把孙猴子诓上天,给了个弼马温,后来又去看蟠桃园,与鲁智深看菜园子没什么两样。但神仙们却两番告诉猴头,这都是大官。孙猴子后来识破了这个把戏,大闹了天宫,自称齐天大圣。
鲁智深却一直没有识破这其中的奥妙,很爽利的去了菜园子,而且,干得还很开心。此时,鲁智深便开始了修行,假如真的如知客僧所言,最终做到了监寺,但仍然没有达到“汝等皆不及他”的正果境界。不过,鲁智深到底准备开始修行了。
树欲静而风不止。智真长老何等高人,岂能让自己的预言无验?况且,智真是在五台山僧众面前放出狠话了的,特别提醒:“可记吾言,勿得推阻”。于是,鲁智深“遇林而起”。
鲁智深验证了非凡正果吗
智真长老在鲁智深辞别五台山前,送给他四句偈语: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州而迁,遇江而止。关于这四句偈语究竟是何寓意,绿野老道在相关问答及文章中已有解读,此处单讲“遇林而起”。
且说鲁智深为了讨个出身,做了一个菜头。到任之后,与泼皮们关系密切,相国寺有了菜吃,张三李四也有了生计。这是件大大的功德,只要做上一年,评语肯定是“好”。这样,鲁智深便可升为“塔头”了。然而,智真长老偏偏不这么安排,而是让他“遇林而起”。
后来的故事,读者们都非常熟悉了,就是遇到了林冲。鲁智深义气深重,野猪林救了林教头,坏了高太尉的大事。于是,和尚便做不成了,只得上二龙山去落草。按说,出身讨不成了,前途断送,应当是“落”,何以智真长老说他是“起”呢?
话休絮烦,直接讲结果。
原来,鲁智深因为遇到林冲,便上了二龙山。这可是北宋徽宗、钦宗的隐喻,对看宋江九天玄女庙一回书,这个隐喻是不会错的。不仅没错,还照应了“赵员外”,这是鲁智深后来得成正果的“贵人”。
智真长老在给鲁智深剃度时,念念有词,云:“灵光一点,价值千金,佛法广大,赐名智深。”一入佛门便与智真、智清同辈,也就是说,鲁智深的正果,是做到了五台山文殊院或者东京大相国寺的住持方丈。这等正果,岂不就是“汝等皆不及他”吗?
话说续书《征四寇》颠倒故事,把原本打方腊在前,伐辽国在后的历史顺序颠倒了过来,让鲁智深在打完辽国之后,上五台山再受了一道佛偈“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
这道佛偈就是一个马后炮,按照历史时间节点,此时,方腊早就被剿灭。而且,如此直白的俗语,还真是降低了智真长老的水平。
施耐庵作书,以《大宋宣和遗事》为蓝本,大量参阅了北宋有关史料,是绝对不会颠倒历史的。假如《水浒传》七十回后还有故事,鲁智深将在梁山招安后,立即随大军去佂剿方腊。然后,“三十六人同拜爵”,花和尚自然得到了封赏。
那么,“赵员外”会给鲁智深什么官职呢?东京大相国寺住持!鲁智深将回到东京大相国寺,取代此前驳方外高人智真长老面子,让鲁智深去看菜园子的智清长老。
由《水浒传》中的线索来分析,尤其是智真长老的四句偈子,鲁智深的结局就肯定不是《征四寇》中所说的那样,想圆寂便圆寂了。
历史上,杨志参加抗金,是有明确记载的,他的长官是《水浒传》的一个神秘人物,鲁达的老上司小种经略相公种师中。鲁智深与杨志联手打下二龙山,此后,将与杨志携手投入到征辽、抗金的战斗中。这才是鲁智深真正的正果,无论是战死,或者是“遇江而止”,都能够达到“圆寂”的境界。
------------------
推荐阅读:
上一篇:什么是农村发展的最大阻碍?
下一篇: “说曹操,曹操就到”是怎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