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的太子废立之争中,为何李世民最后决定选李治做太子?
≅Ⓜ在唐朝的太子废立之争中,为何李世民最后决定选李治做太子?
唐太宗李世民,雄才大略,奉行大治天下的治国方针,励精图治,开创了被誉为封建社会中“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唐太宗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封建帝王中的最杰出的代表人物。
然而,李世民的十四个儿子里面,却选不出一位像他那样雄才大略,智勇过人的太子来。而且,在远太子的风波中,还漾出些血腥的味道,最终有九子李治继承了他的皇位,他并不满意,却也只能是这位伟大帝王的遗憾了。
李世民有十四个儿子,但只有长子李承乾,四子李泰,九子李治是长孙皇后所生,有资格做太子继承皇位。根据嫡长子继承制,李世民登基当年,就立长子李承乾为太子。
为了李承乾能成才,李世民安排了中书侍郎杜正伦,光禄大夫张玄素等几位最有学问的人为太子的老师。可是,李承乾顽劣成性,嘻戏无度,时常捉弄这几位老师。
李承乾儿时胆大妄为,时常带人偷百姓家的牲畜杀了吃。而且假扮突厥人抢掠百姓财务,乐此不疲。年龄稍大些后,又与东宫一乐童“称心”搞起了同性恋。那乐童长相漂亮,能歌善舞,李承乾整日与他厮混在一起。
李世民知道太子与乐童的事,一怒之下,杀了乐童及相关人员。可是太子依然不该,竟然在东宫修了一座房子,里面摆上乐童的灵位,早晚祭祀,也不去朝见李世民了。
更厉害的是,李承乾与叔叔汉王李元昌,在东宫带着人马,玩起可杀人游戏。谁敢劝他就杀谁。并且真的暗杀了劝他的大臣。李世民看着不争气的儿子,有心废可他。
这时,四子李泰,听说了李承乾的事,就有心想上位。结果被太子李承乾知道了,李承乾暗中派人杀害李泰,不料被李世民识破。李承乾于是要密谋杀入皇宫,谋取皇位。最终,阴谋泄露,被贬为庶人。
李泰在李世民的儿子里,是比较有能力的。喜好诗文经典,深受李世民喜爱。但是他也有不甘心。当太子失宠时,他就开始勾结朝党,想挤掉太子。朝中大臣一时间分成了两派,一派支持立九子李治,一派站位李泰。支持立李治的多是朝中老臣。如果李世民立李泰,这些老臣将来必然遭殃。
李世民后来发现,李泰暗中胁迫李治,让其退出太子之争,就联想到了太子李承乾与李泰之间的明争暗斗,李泰是积极的参与者。
于是,李世民决定立李治为太子,并在之前,先将李泰囚禁起来了。
李治生性弱弱,温和,天赋不高。即使在他们兄弟三人里,也是能力最差的。可是,他的皇位的得来,正是他两个哥哥鹬蚌相争的结果,犹如天上掉馅饼一样,砸中了他。当然,这也是李世民实在是没有办法的结果。
李世民为了李治,也是花费心血,让朝中最有名的大臣教他,临终前还位李治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将有名的丞相李世绩贬出京城,让李治登基后起用他,使他感恩李治。二是,托付长孙无忌,褚遂良等老臣辅佐李治,可谓是用心良苦。
↮▴在唐朝的太子废立之争中,为何李世民最后决定选李治做太子?
大家好,我是历史漫谈君。
我来给大家说说李世民的儿子,一代女皇武则天的老公李治。
李治何德何能,可以当太子呢?
李治排行老九。按理说,皇位本来轮不到他。虽然他也是李世民的嫡子。他还有两个同父同母的哥哥,分别是老大李承乾和老四李泰。 李承乾和李泰虽为一母同胞,但他俩真是兄弟阋墙,斗得不可开交。
李承乾是太子,但从不注重自己的言行,对父亲阳奉阴违、对师长劝勉不耐,甚至曾派遣杀手刺杀自己的老师。而且李承乾丝毫没有改变的打算。而同母弟李泰素有夺长之念,兄弟交恶。
李泰是是唐太宗最宠爱的儿子。按惯例皇子成年后都应去封地,不得长驻京畿,但李泰因太宗偏爱,特许“不之官”。
李泰才华横溢,聪敏绝伦,爱文学,工草隶,集书万卷,是当时的书法家、书画鉴赏家。唐太宗允许李泰在府邸设置文学馆,任他自行引召学士。 父亲唐太宗种种溺爱,加上李泰对大哥李承乾素来看不顺眼,知道李承乾继位后自己没有好果子吃,李泰就对皇位有了想法。
魏王泰多艺能,有宠于上,见太子有足疾,潜有夺嫡之志,折节下士以求声誉。上命黄门侍郎韦挺摄泰府事,后命工部尚书杜楚客代之,二人俱为泰要结朝士。楚客或怀金以赂权贵,因说以魏王聪明,宜为上嗣;文武之臣,各有附托,潜为朋党。
贞观十六年,两人的矛盾集中爆发了。李承乾先是派刺客暗杀李泰。在暗杀失败后,又与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的驸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结,打算先下手为强起兵逼宫,结事情败露。
太宗震怒之下,李承乾被废为庶人。当然这对他来说已经是很不错的了,因为跟他谋反的,其他人都被李世民杀了。
此时,李泰就要实现自己的谋计划,成为太子了。可是,在大臣褚遂良的劝谏下,唐太宗逐渐意识到,李泰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他在利用老爹的宠爱,一步一步的想谋取太子之位。
加上李承乾被废之后向太宗争辩道,儿臣已经是太子了,我又有什么更进一步的乞求,非得谋反不成?无非是李泰把我逼上绝路,不得不为。立他为太子正好让他的阴谋得逞啊!
唐太宗想了半天,就准备立李治。因为如果立李承乾,那么李泰就要死,立李泰那么李承乾也逃不过他的毒手。如果立李治,李治和善,并且与两个哥都没有仇恨,这样他的哥哥就都能活下去了。
上谓侍臣曰:“我若立泰,则是太子之位可经营而得。自今太子失道,籓王窥伺者,皆两弃之,传诸子孙,永为后法。且泰立,则承乾与治皆不全;治立,则承乾与泰皆无恙矣。
大臣们都很高兴立李治。他们说,李承乾悖逆,李泰凶险,都不是合适的接班人,晋王李治仁孝,可以立为太子。 这样,李治通过自己的表现和大臣的拥护成为了太子。
在这之后,李世民又觉得李治有些懦弱,不太适合当皇帝。不过大臣劝他说,像你这样的热血性格,能够打下江山,安定天下。像李治这样的柔和型,正好适合守江山,无为而治,这是上天赐给大唐的福气啊! 李世民听了之后很高兴,李治的太子地位也就更加稳固了。
不过太宗李世民没有想到的是,因为爱惜两个儿子的性命,立了一个软弱无能的儿子做皇帝,将会给他的大唐江山带来多大的浩劫,又会有多少大唐宗室,忠臣名将死去。 如果李世民在天有灵,也会觉得,他的这桩交易不太高明吧!
↽ℍ在唐朝的太子废立之争中,为何李世民最后决定选李治做太子?
李治本不是太子人选。李世民培养的太子李承乾,行为不检点,让李世民失望了。后来想培养李泰,李泰故作清高,讲了一句"将来我做了皇帝,一定杀了儿子让位于皇弟"。同样让李世民感到不祥,取消了其继位权。幸运就光顾了李治。
李治和李承乾、李泰都是长孙皇后所生,是嫡生的皇子。而李治平时为人小心谨慎,还会讨好阿爸众小妾,武则天(当时叫武媚娘)就是那个时候相识的,武媚娘和众小妾都看好李治,为李治讲好话,才让李世民最终选定了李治。
看来李治和武媚娘还真的互有好感,武媚娘为李治上位,尽了最大努力。而李治以桃报李,一当上皇帝,竟不顾辈份将武媚娘从尼姑庵中请回了宫,还列为了皇后,并不顾一切地让她和自己双双上朝,才开创了皇帝皇后共理天下的奇观。这一切,都为后来武则天自封女皇丶自立周朝,打下了伏笔!
◐Ⓦ在唐朝的太子废立之争中,为何李世民最后决定选李治做太子?
李治能当上太子,正应了那句古话“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李世民权衡再三,无奈之下立李治为太子。
说来话长。
李世民与正妻长孙皇后生了三个儿子:长子李承乾、四子李泰、九子李治。
按照嫡长子继承制,这三个儿子是嫡子,有继承权。
嫡长子李承乾8岁时就被立为皇太子。
李承乾早期很聪明,处事明敏,深得李世民的喜爱。
长大后,李承乾行事荒唐,在东宫里扮演突厥人,宠爱娈童称心,又得了足疾,受到李世民的责备。
这时,四皇子魏王李泰深受李世民宠爱,宠冠诸王。
李泰多才好学,招纳人才编写《括地志》,风头渐渐超过太子李承乾。
李承乾忌惮弟弟李泰,李泰也想效仿李世民夺取大哥的太子位。
李承乾在身边人的鼓动下,打算杀弟逼父,提前做皇帝。
643年(贞观十七年),齐王李佑谋反牵连出李承乾。
李世民痛苦万分,废李承乾为庶人。
李承乾一口咬定是被李泰逼的。
长孙无忌等人主张立九皇子晋王李治为太子。
恰逢李泰犯了两个错,一是对李世民承诺将来杀掉儿子传位给弟弟李治,二是跑去吓唬李治。
李世民认识到李泰的野心。
立李泰,李承乾和李治都活不了;立李治,李承乾和李泰都能保全。
最终,李世民放弃最心爱的李泰,立李治为皇太子,并下令:
今后,太子无道,藩王窥伺,两弃之。
李治仁厚懦弱,李世民立他为太子后不放心,想改立庶出的三皇子——吴王李恪。在长孙无忌的反对下打消了这个念头。
附:唐太宗画像
◅╌在唐朝的太子废立之争中,为何李世民最后决定选李治做太子?
至古以来,中国皇帝,特别有能力皇帝都喜欢自己接班人像自己,也因此有很多帝王都不喜欢自己太子,比如秦始皇就不喜欢扶苏,说太软弱,汉武帝也不喜欢刘据,说太软弱,因此皇帝的个人喜好往往决定皇位归属。
不过唐高宗李治能成太子,进而成皇帝,在李世民看来也是一个无奈中的意外。唐太宗其实一点也不喜欢自己这个看上去弱的像小受一样的儿子,到不是因为他和自己抢女人,而是觉得他没有帝王之气,最后无奈选择他,也是因为时局,朝政和无人可选而已。
太宗李世民,在中国封建帝王中不算太能生的,只有14个儿子,而本文主角李治排行第九,在他前面有长子李承乾,四子李泰都是嫡亲子弟,皇后的孩子。
因此作为传统的皇位继承顺序来说,李治不过是第三顺位继承人。
最后他能当选,他出生的神奇故事也有功劳。
据说李治出生前,长孙皇后梦见一条龙卧在自己床上,而太宗也梦见有一条锦鲤和自己同眠,也许这就是上天再给太宗暗示吧。
不过上天给的暗示只是暗示,其实一开始唐太宗并没有立李治做皇帝打算,武德九年公元626年10月,刚刚、当上皇帝的李世民就立年仅8岁的李承乾为太子。年仅九8岁的太子,一开始表现的一直很好,整天早请示晚汇报那是基本功,学习也很上进,深得皇帝陛下和朝臣的好评。
不过人是会变的,特别是毫无拘束下的皇二代,年岁渐长的李承乾走上日益奢靡腐化的不归路。
其实太子奢靡腐化,当爹的李世民也有责任。
据说有次太子的乳母说太子宫器用太少,钱太少,于是打报告说要多加一点,报告到了长孙皇后哪里被言辞拒绝。可李世民听到不以为然,说自己儿子吗,多给点应该的,于是规定“所司勿为限制”意思就是说,别限制他们花钱了。就这样在打开财政口子之下,太子的生活得到翻天覆地变化,喜好声色犬马,美食美女也就成了自然。
这件事,李世民责任重大,所谓慈母多败儿,哪知这慈父也败儿。
面对太子胡闹,当然有人劝诫,太子师傅大臣,如张玄素,于志宁等都一再劝解李承乾别在胡闹。可是李承乾到好,不仅把劝诫当耳边风,居然还迫害好心提醒自己的大臣。
这一下就要命了,太子的事情传到了李世民耳朵里面。李世民开始思考,尼玛这样的儿子,给他江山会不会害了天下。于是李世民将自己的注意力从太子哪里转移到另外一个儿子,魏王李泰的身上,看看太子,在看看魏王李泰,他也很纠结。
一时举棋不定。
其实吧,照理说才40多岁李世民,应该没有那么急切的想要立太子,他之所以这么做,不过是怕曾经的“玄武门之变”再度发生而已。
因为他的举棋不定,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关系变得水火不容,大有大打出手的架势。这就让他后怕啊,尼玛这两小家伙,别作出什么出格的事情来。
果不其然,太子李承乾看到魏王李泰越来越受宠爱,妒火中烧,居然联合政治上的失意者,叔父李元昌,还有大臣侯君集等人,阴谋发动政变。以求先发制人。
哪知道最后事情败露,也因此侯君集被杀,太子李承乾也被贬为庶民。
政变是被镇压了,可是皇位继承人还是没着落啊。
唐太宗在太子李承乾被废除之后,还是没让魏王李泰做太子,原因也很简单,他不想让所有后世子孙看到,皇位是可以依靠所谓经营得到的。
于是经过慎重考虑,贞观17年公元643年4月7日,太宗下诏,任命晋王李治为皇太子。并在当月下诏将魏王李泰降为东莱郡王,后来又改为顺阳王,并流放均州郧乡。
就这样,原本太子的有力竞争者魏王李泰被一杆子撸到底。
那么为何太宗李世民选择自己最不喜欢的李治成为太子。
原因看起来复杂其实很简单
就是李治的性格,“仁孝和不争”仁孝是二个词组,仁慈还有孝顺。
作为经历过玄武门之变,杀弟逼父的李世民,其实更关注自己下一辈的安全,他在内心深处不希望自己儿子和自己那一辈一样骨肉相残,于是选择一个仁慈而又孝顺的儿子做皇帝。
自己的安全不用担心,自己去世之后,也不用担心剩下的儿子有危险。这就是对后代人最大的仁慈
想想隋炀帝杨广和自己,他当然后怕。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政治上的考虑,简单说吧,唐太宗太厉害了,对朝臣的要求也太严格了。大多数朝臣虽然都很敬畏钦佩太宗,但是作为在手底下打工的大臣,其实并不喜欢这样的主子。如果下一代是一个好伺候的主,他们当然更乐意啊。
而李治就是这样一个好伺候的主。
这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长孙无忌,李治是他的外甥,也是他看着长大的,当然知道自己外甥怎么样。在长孙无忌为代表的朝臣看来,李治更容易受控制,也更听话,于是他们的支持就顺理成章了。
那么李世民对此不知情吗,错,他当然心知肚明,只不过他也无奈啊,但是又不得不让李治做太子因为其他儿子更不堪重任,矮子里面找长的。
于是就这样,李治幸运的成为大唐第三任皇帝,不过这个皇帝其实地位特别尴尬,在位20多年,大多数时候都在养病,也因此武则天妹妹成功上位,最后成为中国第一女帝。而背景帝就是这仁慈孝顺的李治。
评语:读历史,看人生,李治继位,最大的原因是仁孝还有不争,也因此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品是累积出来的,不要败坏人品,争夺是必须的,但是不争也是一种手段,后来的雍正帝继位,还不是这个套路。而职场其实也一样全力争取不一定会得到,做好人比手段更重要。这就是争与不争!
------------------
推荐阅读:
农民卖刚收的湿小麦比去年高0.3元一斤,是干卖还是湿卖划算?
上一篇:孙权杀关羽是不是一个错误决定?
下一篇: 你相信天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