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杜牧的《题乌江亭》和李清照的《夏日绝句》这二首诗描写项羽的不同观点?
Ⓑt如何看待杜牧的《题乌江亭》和李清照的《夏日绝句》这二首诗描写项羽的不同观点?
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处。《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自刎而死。”
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垓下之战,刘邦、韩信、彭越、英布等率六十万大军,对阵项羽十万军队。几经厮杀,楚军陷入重围。项羽把盏悲吟: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令可奈何,虞兮虞令奈若何!
虞姬在旁听诗,得知项王之意,亦吟诗道:汉兵已掠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吟罢,虞姬拔剑自刎。
项羽率800骑突围而去。来到乌江只剩26人,后有追兵。最后,项羽拒绝了乌江亭长的建议,而自刎。
杜牧于会昌元年(841年)赴任池州刺史时,路过乌江亭,有感而发,写了一首咏史诗:
《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这首诗比较直白,也可以说浅显易懂。看表面是杜牧认为,项羽如果能够忍辱负重,渡过乌江,也许能够依托江东父老,重整旗鼓,东山再起。但,对于杜牧的看法,唐–孟迟在《乌江》诗中提出异议。
《乌江》
中分岂是无遗策,百战空劳不逝骓。
大业固非人事及,乌江亭长又何知。
其后,宋朝的王安石在《乌江亭》诗中也表达了:项羽大势已去,即便渡过乌江,回到江东,也不可能卷土重来了。
《乌江亭》
宋–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那么,杜牧为何认为项羽应该忍辱负重,渡江再图霸业?他是否真的看不清大势?不是的。这是借史咏今。劝解人们要有胸怀度量,项羽就是刚愎自用,妇人之仁而失去霸业,兵败垓下。杜牧为什么会有这种忍忍的见解?这与他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他从小家道中落,尽管26岁中了进士,但一直给人当幕僚,四处奔波,寄人篱下。游走于烟花柳巷,青楼酒肆:“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正是能忍,其后,他得以重返京城,受到重用。由此可见,诗是作者人生和内心深处的反映。也就是所谓:诗言志。他亲笔题写的一首诗《诗赠张好好》现保存在故宫博物院。
1127年(靖康二年),金兵入侵中原,掳走徽、钦二帝,赵宋王朝被迫南逃。李清照之夫赵明诚出任建康知府。后城中爆发叛乱,赵明诚不思平叛,反而临阵脱逃。李清照既为国家当权者,又为丈夫感到耻辱,在 与丈夫赵明诚 路过乌江时,有感于项羽的悲壮,挥笔题写了五言绝句。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该诗是李清照诗词中最为阳刚,壮怀激烈的一首诗,也为人们所称颂。她其他的诗词多是悠闲,凄婉,缠绵悱恻的作品。因此,她被誉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
她为什么过乌江会写出如此大作?因为,南宋偏安一隅,不思进取。她希望人活着就要轰轰烈烈,建功立业,做人中豪杰。死也要不辱此生,浩气长存,做鬼中英雄。成如
屈原《国殇》: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李清照鞭笞南宋的统治者苟且偷生,既无人杰,也无鬼雄。她感慨地说,人们仍然在思念项羽,为他不肯羞愧渡江而难过。李清照借古讽今:南宋的官吏富豪都渡江南下了,置北方人民于异族的铁蹄蹂躏之下!使人民南下迁徙逃命。正是李清照与丈夫奔逃到乌江,触景生情,有感而发,才写出了,不朽的《夏日绝句》。据说,其夫因此诗羞愧难当,抑郁而死。
❤✰如何看待杜牧的《题乌江亭》和李清照的《夏日绝句》这二首诗描写项羽的不同观点?
问题:如何看待杜牧的《题乌江亭》和李清照的《夏日绝句》这二首诗描写项羽的不同观点?
前言
项羽的这一段故事出自《史记》: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史记项羽本记》
项羽完全有时间和机会渡江,但是项羽竟然拒绝了他的好意,认为自己无脸回到江东: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史记项羽本记》
古人的咏史诗,常常会见到同一个历史故事却有不同的角度和观点。
咏项羽的诗歌中,杜牧和李清照也是最有特点的两首诗。另有胡曾、孟迟、王安石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一、李清照化用了胡曾的立意
唐朝胡曾的《乌江》曾经写到:
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
胡曾说项羽不是没有机会逃走,而是因为有羞耻之心,所以不肯渡江。
这种观点,被李清照所认可,化用成了一首五言绝句。《夏日绝句 》: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为什么项羽不肯过江东呢?李清照解释说: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这也就是胡曾诗中的”耻向”东吴再起兵的意思。但是李清照的感情更加激烈,所以用了十个字来赞扬项羽: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在胡曾和李清照的诗中,项羽是一个高傲的人,宁肯玉碎不肯瓦全。
李清照写这首诗的时候,正是其南渡逃亡的时期,徽钦二帝被胁迫北上,赵构刚刚继位。金兵听闻以后再次南下,追的赵构上天入海。李清照的丈夫此时也因病而亡,国破家亡的李清照带着十几车古籍文物宝器,追随赵构的足迹东奔西跑。
李清照写下这首夏日绝句借古讽今,有国难思良将的感慨。
二、杜牧认为项羽太脆弱
项羽羞于见江东父老而选择自刎乌江,成了胡曾和李清照赞誉项羽的原因。
但是杜牧不以为然,他认为项羽这个人太脆弱,受不了失败的打击 :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题乌江亭》
胜败乃兵家常事,成大事者就应该 包羞忍耻、能屈能伸。假如你过江也许还能够东山再起呢?
当年韩信能忍胯下之辱;刘邦被追得连老婆孩子都不要了。你项羽怎么就不能学学刘邦呢?
项羽是因为脸皮太薄吗?王安石可不这样认为。
三、王安石认为 项羽没有机会卷土重来
杜牧说:江东子弟多才俊。可是当年和项羽叔侄起兵的三千江东子弟还剩下几个呢?
而江东最重量级的代表人物下场都很悲惨,谋士范增与项羽决裂后死了,楚人拥戴的后楚怀王熊心竟然被项羽杀了。
而项羽本人并不是江东人, 《史记项羽本纪》开篇说:”项籍者,下相人也。“下相是今天的江苏宿迁, 项羽当年跟随叔叔项梁才来到江东(吴中)。
王安石说 :就算项羽回到了江东,江东子弟还愿意和他一起卷土重来吗?不是项羽”耻向东吴再起兵“,估计项羽还担心江东子弟绑了自己献给刘邦吧?因此王安石说: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结束语
项羽的处境,李清照和杜牧未必不知,只不过诗人作诗,总是要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表达而已。王安石未必是翻案,只是说了句实话,揭破了皇帝的新衣。
比杜牧略微年长的诗人孟迟其实早就说过:
中分岂是无遗策,百战空劳不逝骓。大业固非人事及,乌江亭长又何知。《乌江》
孟迟认为项羽早就把这利害关系看透了,乌江亭长所说的项羽又何尝不知呢?唐人作诗比较委婉,王安石不管这些,把孟迟的观点一下子捅破了。
你项羽回到江东,也不一定有好果子吃。自杀,的确是最好的结果了。
@老街味道
◓◇如何看待杜牧的《题乌江亭》和李清照的《夏日绝句》这二首诗描写项羽的不同观点?
谢谢悟空邀请。怎么看待杜牧的《题乌江亭》和李清照的《夏日绝句》这二首诗描写项羽的不同的观点呢?
首先我们来杜牧的《题乌江亭》的观点。
题乌江亭(唐代: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在这首诗中表达,胜败乃兵家常事,懂得顾全大局、忍辱负重的才是真男儿。因此认为: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正的“男儿”呢?如果项羽能够再回江东重整旗鼓的话,江东有才的子弟很多,说不定还可以卷土重来。
杜牧的《题乌江亭》对项羽的观点: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不懂得忍辱负重,因一次兵败就自刎,不是真男儿。
接着我们来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的观点。
夏日绝句(宋代: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开篇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展示了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凛然风骨,浩然正气,充斥天地之间,直令鬼神徒然变色。
李清照接着追思项羽这位楚霸枭雄,赞颂项羽的精神和气节,项羽,为了无愧于英雄名节,无愧七尺男儿之身,无愧江东父老所托,以死相报。
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对项羽的观点:赞颂项羽的英雄气概和气节。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更主要通过对项羽的赞颂,隐喻表达痛恨宋朝当权者苟且偷安的时政。
最后,我们多读一首王安石的《叠题乌江亭》,看看他对项羽的观点。
叠题乌江亭(宋代: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的这首诗,从政治家的冷静分析入手,以楚汉战争发展的客观形势为依据,对项羽不可能卷土重来的结局进行理性判断,显示了政治家的果敢和睿智。这首诗议论精警,独具只眼。
王安石的《叠题乌江亭》对项羽的观点:认为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子弟还在,项羽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因为他们不一定再肯为战争卖命了。王安石的诗,十分辛辣冷峻,但却抓住了人心向背是胜败的关键这个根本,可以说是一针见血。
▅✦如何看待杜牧的《题乌江亭》和李清照的《夏日绝句》这二首诗描写项羽的不同观点?
謝邀。简述。
艺术形象的塑造,源于生活的深层体验;更源于对人性地不同演绎——
而作品的产生,除了还原历史的真实性外;更多附加笔者的浓重的自我色彩——
此即风格差异。
杜为文人;李为烈女。一目了然。
项羽,大丈夫也——
只是少了背后的手段……
⇩☨如何看待杜牧的《题乌江亭》和李清照的《夏日绝句》这二首诗描写项羽的不同观点?
项羽之死
项羽一世之雄,然德不足力有余,终有东城之禍。项羽功罪,自有历家断定。其死凄侧,骚人为之咏怀。
杜牧惜其死,题诗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交才俊,卷土从来未可期。”羽力拔山兮之势,七十余战,未尝败北。盖姓刚强,不忍屈一时,求成於乱世。垓下决雌雄,羽失人心为甚,其败故然。杜主羽借
江东一隅,卷土从来,此议不敢苟同。失天时地利人和,焉可图复?羽凛然不屈,反其道行之,可谓壮哉!
李易安悲其壮,吟诗直抒胸意:“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羽叱咤风云五载,有复秦之功,鸿门不杀高祖,有人君之度。奈世事叵测,垓下一役,霸业竞成旧梦。八千子弟今何在?惟有乌江空自流。李不以成败论人,评羽自刎拒渡,人杰之举。窃谓穷途末路亦英雄。呜呼!羽死,绝唱千古;李诗,千古绝唱。岂不类哉!
杜李同咏项羽,立论分明。余爱李诗,尝读,浮想联翩,情不能禁。大丈夫当效项羽:生作人杰,死为鬼雄。
------------------
推荐阅读:
上一篇:一级建造师含金量怎么样,难考吗?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