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陈寿身为汉臣反而在三国志中贬低了蜀汉君臣满朝文武?
✈⊕为什么陈寿身为汉臣反而在三国志中贬低了蜀汉君臣满朝文武?
这个问题我们分两个时期来看,其实陈寿有点冤枉。
放在现代,《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是我们官方公认的史书,那么我们就去尊重他的客观性,我想并没有太过于贬低蜀汉,为何?放在今天来看,蜀汉政权其实代表了正统,也代表了草根,如果贬低蜀汉,会被现在官方认可吗?要知道我们小时候的课本里,“太平天国”这样一场灾难性质的农名起义都被树立了高大光辉的形象,为什么这里也不便多说吧?如果是真的贬低蜀汉,我想这本书不应该出现在“二十四史”里。
还望历史,陈寿在《三国志》中带有个人感情即情绪是可以理解的,但身为史官,客观性也是职业操守。且看陈寿的人生经历,陈寿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按说算是才能得以施展,但当时,正直黄皓专权,陈寿又为人正直,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有人就说陈寿在蜀汉政权不得志,所以贬低蜀汉。但蜀降晋后,陈寿在晋朝担任著作郎、长广太守、治书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职,晚年的时候也是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那么他在晋朝也是不得志的,为何要贬蜀壮魏呢?
身为晋朝史官,以魏为正统修史本来就没有错,且历史本身也是为了政治服务的,但唯一需要顾及的就是自己的小命,只要不贬低魏晋就行,何必要贬低蜀?所以在《三国志》里,写曹魏失败等战役都是一笔带过,而具体细节都展现在吴蜀两国的传记里,而曹魏的胜利细节当然要在魏书里大放异彩,这样也只是为了自己的安全,而非贬低蜀汉。
❤≟为什么陈寿身为汉臣反而在三国志中贬低了蜀汉君臣满朝文武?
我真不知道某些人是怎么看出来陈寿讨厌蜀汉的,在蜀汉帝国“国不置史”(史料奇缺)的情况下,陈寿以一己之力,尽可能的还原了蜀汉地方的人物、政治记载。
他作为本地人,怎么可能贬低自己故国?
如果非要说是陈寿这个本地人对蜀汉帝国中的“荆州这些外来人士”不满,甚至某些人说陈寿对诸葛亮不满,这也是不可能的事。
陈寿写《三国志》,全篇只有诸葛亮和陆逊二人以单独列传的存在,而且陈寿在《诸葛亮传》中的创作,是《三国志》全书中最长篇幅的传记,其中还列了《诸葛亮集》的目录,自己还单独写一篇《诸葛亮故事》,最后在评语中夸赞诸葛亮“可谓识治之良才,管(仲)、萧(何)之亚匹矣”。
陈寿本着公平的角度,加了一句实事求是的评语:然(诸葛亮)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这句话却被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当成是陈寿对诸葛亮的贬低,实在是不懂装懂。
陈寿的史学成就
陈寿还编著过《古国志》、《益都耆旧传》(均失传,只有辑本),都是蜀地的地方志。
在他之后,东晋人常璩编撰《华阳国志》,其中内容与陈寿的现存作品比较来看,内容有所增加,但并不多,可见当时留存的蜀地史料本来就非常有限,陈寿已经是尽力而为了。从《三国志》流传后世,并在二十四史中的地位来看,陈寿的功劳是巨大的。
陈寿身处晋世,肯定要为当权者司马氏发声,这也只是赞美司马氏,避讳不谈司马氏在曹魏帝国集权故事而已,并非需要去贬低自己的故国。例如我在前文所说,他在《诸葛亮传》中都坚持赞美诸葛亮。实际上还有更多。
同样的,另外一名原蜀汉官员樊建,也成为晋武帝司马炎的散骑常侍,他同样地也在司马炎面前赞美诸葛亮,蜀汉的一些人物事迹。
由此可见,东晋司马氏政权对蜀汉帝国的人物,事迹并不反感。‘
东晋政权对原蜀汉政权没有天然敌意。
甚至司马昭还下诏褒奖一些蜀汉官员,例如殉国而死的傅俭。
蜀将军傅俭,前在关城,身拒官军,致死不顾。
司马炎对蜀汉将领罗宪赞赏有加:忠烈果毅,有才策器干。
罗宪还得到司马炎的接见,司马炎还向罗宪请教故蜀汉帝国的人才,并全部得以录用。
《襄阳记》:四年三月,从帝宴于华林园,诏问蜀大臣子弟,后问先辈宜时叙用者,宪荐蜀郡常忌、杜轸、寿良、巴西陈寿、南郡高轨、南阳吕雅、许国、江夏费恭、琅邪诸葛京、汝南陈裕,即皆叙用,咸显於世。
以种种记载来看,司马氏对蜀汉帝国都没有敌意,甚至褒扬、欣赏,陈寿又何来作贱自己,贬低故国呢?
所以标题中所提到的观点(陈寿贬低蜀汉官员)纯属无稽之谈!
✉◍为什么陈寿身为汉臣反而在三国志中贬低了蜀汉君臣满朝文武?
蜀汉政权创立之初,刘备、诸葛亮对于社会治理采取的重要措施除了“以德辅时”外,又重用了德高望重、品学兼优之士宣扬传播教化,达到治国目标,蜀中著名大儒谯周此时就被诸葛亮委任主管益州教育;许慈任博士,直接作为学术文化的顾问在太学教育诸生。
这个时期蜀汉文化学术比较繁荣,历史著述很多,其重要性和影响力並不逊色激情多于理智的北方“建安七子”。本文将要提到的陈寿就师承著名大儒谯周,并在这个时候出版发行了他的古史著作《古国志》、《益部耆旧传》等。
陈寿父亲曾在蜀汉政权担任参军(军事参谋),是干具体事情的军事文职人员,而陈寿则担任过观阁令使(《晋书.陈寿传》),入晋后担任著作郎。
综上所述,作为蜀汉政权培养出来的学者、史学家、基层官员、曾经的姜维幕僚,陈寿对蜀汉政权的大小官员是相当熟悉的。
陈寿《三国志》的成书年代在西晋初期,在一个新朝建立的时代,如何记录前朝的历史经历,考验着陈寿这个蜀国旧吏。
将魏、蜀、吴三国各自修史、集成一书,充分显示了陈寿的历史才华和聪明智慧。清代著名的铁嘴赵翼也不得不赞叹:“剪裁斟酌处,亦自有下笔不苟者,参订他书而后知其矜慎也”。
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的确给予曹操以崇高的敬意而使用“本纪”的方法予以叙事,而对蜀、吴则一律称“传”,但是,搜索全书,并没有明显的“厚此薄彼”记载。
对于“太祖武皇帝”(《三国志.武帝纪》)的尊称,是陈寿全书的第一句话,因为陈寿时为晋朝著作郎,他既要为历史负责,也要为自己的生存绞尽脑汁。即使如此,他对“太祖武皇帝”麾下谋士饱含激情地赞美他们的足智多谋和人格完美之余,同时也指出勇冠三军的关羽、张飞狂傲、暴躁的脾气。仅此而已,遑论“贬低了蜀汉君臣滿朝文武”?
试举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蜀汉政权君臣的历史评价,我认为陈寿尊循了公平、公正、公道、实事求是的原则!
一,刘备
“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三国志.先主传》)
陈寿对刘备的一生总结中,激情洋溢,高度评价。
同时在《三国志》中,曹操高度评价了落魄中的刘备:“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袁绍)之徒,不足数也。”
郭嘉:“备有才而甚得众心,张飞、关羽者,皆万人敌也,为之死用,直观之,备终不为人之下,其谋末可测也。……宜早为之所(除去)。
周瑜:“刘备以枭雄之姿……”
陆逊:“刘备,世之枭雄也。”
二,诸葛亮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礼仪法规),约官职,从权制(合理的制度),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然连年动众,末能成功,盖因变将略,非其所长欤!”(《三国志.诸葛亮传》)
关键词是“尽管蜀国连年兴师,统一大业却没有成功,这大概是由于应对事变以及用兵谋略不是他长处的缘故吧。”
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相当不错,一个奖罚分明,任人唯贤的千古贤相形象跃然纸上,但是结尾十九个字的评价,强烈的冲击着后世三国迷的感情,冷静的评论家认为诸葛亮长于治国而短于用兵。
陈寿对诸葛亮的“十九字”关键总结,给后人留下无限的想法,看来诸葛亮的几次北伐在蜀汉政权中也是有不同意见的。
诸多葛亮一共进行了了五次北伐,都是本人亲冒锋镝指挥。
我认为,陈寿所说的“应变将略”乃是指战场上的应变能力,我不再作具体分析,五次北伐虽然没有取得突破性成绩,甚至有“失街亭”的败绩,但是,蜀汉军队在诸葛亮釆取的有效措施下,能够全身而退,如果没有“应变将略”,是不可能顺利撤回汉中的。
而陈寿在结尾中使用的是疑问句:“大概”,不是肯定语气,所以不能说陈寿“贬低”了诸葛亮。
三,关羽 张飞
“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先是,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
(《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
我认为陈寿的点评非常正确,因为这种结论是建立在陈寿后来回溯蜀汉政权衰亡的历史事实教训中得出的,不存在任何“贬低”的总结。
陈寿作为一个亡国小吏、历史作家,也是当事人,他的结论具有权威性,不容置疑。
四,赵云
“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欤?”
(《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
解释一下:赵云刚強勇猛,充当战将,与灌婴、夏侯婴是一样的人。
灌婴是刘邦手下战将,以骁勇、忠诚著称,后来官至丞相。爪牙并不是近代名词包含的贬义色彩。在古代是形容冲锋陷阵的前锋型战将,陈寿对赵云的评价,我认为简单了一些,使赵云形象变得单薄了许多,不过,作为赵云曾经的同事,陈寿对他的了解,肯定是第一权威。
(赵云)
五,马超 法正 庞统 魏延
“骠骑奋起,连横合纵,首事三秦,保据河、潼,宗计(聚会计议)于朝,或异或同,敌以乘衅,家破军亡。乖道(脱离原来的道路)反德(回到有道君主手下)托凤攀龙。一一赞马孟起(操)
翼侯良谋,料世兴衰,委质于主,是训是谘,赌事知机。一一赞法孝直(正)
电视剧《风起陇西》是三国时代关于潜伏间谍的故事,没有涉及到法正,其实他才是刘璋在益州的最大间谍,他代表益州出使荆州时就与刘备暗通款曲,出卖益州。
但是,陈寿却赞之为“料事兴衰”,也就是说他“识时务者为俊杰”,丝毫没有贬低的意思,充满了溢美之辞。
“军师美至,雅气晔晔(才气四溢),致命明主,忠情发臆(发自内心),惟此义宗,亡身报德。一一赞庞士元(统)
庞统其实是一个雍容大度的君子,他是著名的文人评论家,对于所评论的人,鼓励的成份居多,目的就是主张社会的正气占主导地位,取成都时,与刘备换坐骑,引来杀身之祸。陈寿的评价恰如其分。
“文长刚粗,临难受命,折冲外御,镇保国境,不协不和,忘节言乱,疾终惜始,实惟厥性。一一赞魏文长(延)
(魏延)
我的理解就是,魏延为人处世过于好强,但是,不注意言行举止的约束,可惜了一世英名,这个都要怪自己,陈寿的这个评价,正确度为70%,基本上合情合理。
结束语
以上例子摘录于陈寿《三国志》原文,甚至引用了陈寿对蜀汉君臣的评论,从中可以看到,陈寿不但没有任何“贬低”的意思,甚至多有溢美之辞,所以我建议题主去看一看《三国志》原著。
†╉为什么陈寿身为汉臣反而在三国志中贬低了蜀汉君臣满朝文武?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从陈寿的人生经历来看他对蜀汉绝对不会有什么好感,他在蜀汉为官期间,正好是太监黄皓专权,蜀汉朝政昏暗的那段时间,当时蜀汉大臣们都依附黄皓,陈寿则不屑与之同流合污,黄皓专权,众臣谄媚,他对蜀汉的印象不会太好。
在西晋为官,虽然也是屡屡不受重用,但是毕竟晋武帝,还有许多大臣都还是很欣赏他的才华的。
陈寿一生为官之路坎坷,他在蜀汉时一来朝政昏暗,二来他并不看好蜀汉。但是西晋是有统一之势的王朝,他在西晋当官的时候,还是想着怎么去钻营的。《三国志》事实上有舔魏国和西晋的嫌疑。
历史都是为政治服务的,司马迁虽然写出《史记》这样的鸿篇巨制,但是从他之后,也就没有了齐太史,董狐这样的人。
陈寿在西晋为官,自然要舔西晋。
西晋又是代魏而立,所以在三国志里魏国皇帝都是《本纪》蜀汉和东吴都是《传》想想纪传体史书大拿《史记》项羽没当过皇帝都是《本纪》。这里难免有点小心眼了。
其次,《三国志》里,陈寿对曹操和司马懿父子那是真的舔,各种回护。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陈寿简简单单写个迁都,汉中大战曹操被打得大败,陈寿说是刘备据险而守,曹操来打,刘备不战,然后就撤了,刘备就这么夺的汉中,而且曹操还伤亡惨重。连《魏略》都大大方方承认汉中之战曹操输得挺惨。
还有高贵乡公曹髦被杀,冲突就冲突,篡权就篡权,反正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是陈寿非得加上郭太后数落高贵乡公曹髦数条罪状,搞得别人以为曹髦这个傀儡是昏君。
《三国志》三本书里,讲蜀汉的最少,只有不到四分之一,像关羽张飞赵云等开国功臣,陈寿讲他们一生就用了区区千余字,其它人几百字就解决问题了。陈寿倒还写了个《诸葛亮集》,但是里面也是黑得多夸得少。
怎么说呢,《三国志》争议还是挺大的,其中蜀汉争议,正统争议,对魏晋统治者各种舔的争议,吵吵了1700多年都没个结果。
✹☈为什么陈寿身为汉臣反而在三国志中贬低了蜀汉君臣满朝文武?
首先题目有问题。说陈寿贬低蜀汉(我看见修改前的题目是“把蜀汉君臣黑了个遍”),请问你怎么知道陈寿贬低或者黑了蜀汉君臣?当然了,陈寿本人确实不至于怎么吹捧蜀汉,甚至可能真的对蜀汉没什么好感,但他对修史的态度在中国历史上是一流的,《三国志》的严谨可信程度,可以说公认是在二十四史中名列前茅。而我至少看完整过》三国志》。陈寿几乎从未对蜀汉君臣用过情绪化的贬低语句。说他黑蜀汉,得有根据。不然,题主你这其实是在黑陈寿。
三国时期,可能是最容易产生争论的一个历史时期。主要还是托三国演义的福,以至于三国的故事太脍炙人口。但是,恰恰让人产生了对一些三国时期人物盲目的崇拜和迷信。当他们发现历史上的这些人物不是他们想的那个样子,情感上接受不了,总要找个出气筒,于是就开始骂陈寿,说他贬低蜀汉。可是,说他贬低的依据是什么呢?《三国演义》吗?有用小说来作为历史的标准的吗?如果不是三国演义,又要用什么?对三国时期的历史,最权威且年代最近的就是《三国志》,其他诸如《资治通鉴》(北宋),哪怕记录的年代更早的《后汉书》(南北朝),成书年代都要晚于晋代的三国志。更不要说三国演义这个小说是成书在明朝了,都差一千年了。况且要是按照题主的标准,这些史书也在“贬低”蜀汉。只有那些诸如《汉晋春秋》这样的民间野史才对蜀汉夸的天花乱坠。问题是,一些民间文人道听途说,闭门造车写出来的,作参考也就罢了,你居然全信?
题主所谓贬低蜀汉君臣,我猜大体两方面,一种是史实类的,比如题主可能坚信华雄是关羽杀的。但历史上华雄就是孙坚杀的呀,小说改了也就算了,历史你还不承认,你考虑过孙坚的感受吗?再比如可能题主觉得诸葛亮就是用空城计赢过司马懿而三国志没写。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司马懿都没去,你硬要这么说考虑过曹魏当时真正的总指挥曹真的感受吗?没发生过就是没发生过。
再有一种觉得陈寿贬低蜀汉是因为一些评语。比如我看见过很多诸葛亮的粉丝“痛斥”陈寿居然说诸葛亮“应变将略,非其多长”。他们坚持认为诸葛亮就是战神。我尊重你们对诸葛亮的评价,可诸葛亮确实没打赢曹魏啊,当然你们可以说诸葛亮很不容易,因为蜀汉国力太差,可是没打赢是真的啊,也不合适吹破天吧。而且陈寿高度评价诸葛亮的治国才能,又被诸葛亮的粉丝们选择性忽略。
当然,陈寿不可能吹捧蜀汉,因为他写《三国志》的时候已经是晋朝。晋得曹魏“禅让”,故而以曹魏为正统。再加上蜀汉没有史官,所以史料相当缺失,想写也真的写不出。而说陈寿的老师是谯周,所以陈寿贬低蜀汉。又是荒谬。因为不要看谯周主张投降,他却是诸葛亮的头号粉丝,诸葛亮死后,谯周第一个去哭祭诸葛亮。试问陈寿又怎么会去贬低诸葛亮呢?另有传闻说陈寿的父亲是马谡的参军,马谡失街亭后获罪,所以陈寿对蜀汉有仇恨。且不说这个是否真实,就算是真的,传闻中他父亲还回家了呢,没被关也没被杀。而那时陈寿尚未出生。陈寿后来还做了蜀汉的官员,并没有受到牵连,他有什么可恨的呢?
所以,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要分清历史和小说、传说。要明白什么是历史形象什么是文学形象。不然的话,看小说就好,不要去讨论历史。
------------------
推荐阅读:
上一篇:外国的疫情真有那么严重吗?
下一篇: 你相信天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