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评价《雍正王朝》中的张廷玉?
❁⇢怎样评价《雍正王朝》中的张廷玉?
张廷玉(1672年10月29日-1755年5月19日),字衡臣,号研斋,谥文和,安徽桐城人,清朝前期康雍乾三朝重臣,《明史》总纂官,死后配享太庙。
根据简短的官方的简介,我们就可以了解三个重要信息——
第一,他是历经三朝,而且是清朝历史上相对来说最重要的三朝的顾命重臣;康熙重用他,雍正留他辅佐儿子乾隆;第二,他的谥号是文和,在清朝,文正是最高级的谥号,接下来就是文和,文忠等;其实若不是他命长,在晚年得罪了刚愎跋扈的皇二代乾隆,而是跟着雍正老板走的话,根据雍正对他的依赖,可能谥文正也是不夸张的;第三,他是唯一配享太庙,也就是说,入住只有皇亲国戚才能入住的宗祠的汉大臣。
这样的身份和荣誉,尤其是被皇族接纳进太庙的这种殊荣,在清朝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只要是涉及清宫剧,只要涉及康雍乾这三个皇帝,张廷玉这个角色,就是必须出现的,所以在《康熙王朝》、《雍正王朝》、《才子佳人乾隆皇》、《满清十三皇朝》、《九王夺位》、《食为奴》、《后宫甄嬛传》等剧中,不同的演员,都扮演过这个角色。然而,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杜雨露老师出演的张廷玉,是相对来说最接近史实的一个版本。这要从张廷玉其人的时代背景,出生,教育经历,性格,职务,角色特征说起。
我们需要清楚的是,第一,张廷玉不是草根,而是出身名门。他是康熙朝大学士张英之子。往往人们都知道刘罗锅刘墉是刘统勋之子,而张英家族,在历史上其实相当辉煌,是出了名的进士专业户,大学士专业户,张英曾祖张淳为明隆庆二年进士,官至陕西布政使。祖父张士维,官至中宪大夫,抚州知府。父张秉彝为贡生。叔父张秉文,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进士,官至山东左布政使;叔父张秉贞,崇祯四年(1631年)进士,后降清,官至兵部尚书。张英之后,家族六代共出进士十三人,其中入翰林十二人。张英长子张廷瓒,康熙十八年(1679年)进士,入翰林,官至詹事府少詹事;次子张廷玉,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士,入翰林,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很奇妙的是,从明朝开始做官,到了清朝还被重用,可见这个家族不是死脑经,在学艺至精,通达致用这一点上,做得相当好,所以才人才辈出。张廷玉从小所受书香门第,钟鸣鼎食的耳濡目染,对他后来个人的学识,本领,性格的影响是很大的。《雍正王朝》中的张廷玉行为端庄,性格正直,沉稳老练,不像那些奸佞小人,因为他有背景,有资本。
第二,张廷玉除了是家教极好的官二代,也是学霸,同时还是从基层做起,久经历练的职业官僚。康熙三十九年,也就是他28岁那年,中进士,先是授翰林院检讨,入值南书房,后来又因为丁忧暂时离开官场。服丧完毕后,改任司经局洗马、庶子、侍讲学士、内阁学士。在官场历练了20年,到48岁时,也就是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授刑部左侍郎,因为奉旨办案有功,调吏部左侍郎,史料上并没有记载他如何帮助雍正登上皇位,因为1722年,康熙驾崩的时候,张廷玉实际上在政治舞台上才刚刚开始崭露头角,与其说是他保雍正上位,不如说,是雍正上位以后,伯乐识马,垂青了办事稳重,老练成熟的张廷玉。当然,电视剧《雍正王朝》中,他们两个角色的年龄差还比较真实,张廷玉48岁,雍正44岁。片中张廷玉比雍正老一些。
雍正登基以后,亟需一些底子干净,有才干且忠诚的新人,他看中了张廷玉。张廷玉在《澄怀主人自订年谱》中记述了雍正相中他,并对他赋予厚望的理由——
第一是他“学问优长、气度端凝、应对明晰。”
第二是他是雍正恩师张英之子,自己人。
雍正登基就授予张廷玉大学士衔,协同翰林院掌院学士阿克敦等办理大事典礼翰墨,供几筵祭告文字。张廷玉非常感激雍正,自然处处都要维护雍正。这个在《雍正王朝》中已反复体现。
第三,张廷玉的本职工作其实不是做决策,直接参与权力斗争,而是做秘书,只需要对皇帝负责。
1729年,雍正设立军机处,加强集权,像雍正这样事必躬亲的工作狂,很多事都是自己决断,发展到最后,张廷玉的职能相当于是一个办公室主任。只要能够很好的领悟皇帝的心意,高效率的处理文案,为皇帝分忧,就非常吃香,虽然是一人之下,他却没有实际权利万人之上,但是也少了很多烦恼和风险。但是,伴君如伴虎,张廷玉必须非常忠诚,圆滑,谨慎,这在《雍正王朝》里,多次体现。虽然有演绎的成分,但是所有场景无不是表达他的这些特点,比如,选太子,他不跟着佟国维选八爷,而是猜透了皇帝心意,单独上折子保废太子,这是圆滑;八爷借八王议政一事逼宫,张廷玉站出来为雍正说话,这是忠诚;不结党,不收礼,这是谨慎。
实际上,张廷玉一辈子中规中矩,鞠躬尽瘁,到了晚年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打报告退休,乾隆不放,第二件事是要求涨工资,和乾隆讨价还价,一来是以凡人欲求为掩护,避免皇帝怀疑自己觊觎权力,二来是确实干不动了。乾隆老板却只给他讲情怀,还差点不让他配享太庙。
≖☬怎样评价《雍正王朝》中的张廷玉?
《雍正王朝》里塑造了这样几位当时权力金字塔顶端的高官,一是佟国维,二是隆科多,三是张廷玉,四是马齐。这里面佟国维早早就下台了,马齐基本是个打酱油的,隆科多和张廷玉是笔墨最多的,但二者却对比非常明显。
按理说,隆科多是除了十三阿哥,对雍正登基帮助最大的功臣,因为他受康熙遗命,宣读了传位遗诏,直接促成了雍正的登基。但其人十分圆滑,处处以个人利益为重,圆滑到无底线。最早出场,是因没活干,求自己的叔叔佟国维给自己安排一个差事,佟国维看似敷衍,其实对他非常重视。给他的第一个差事是理藩院守监,官职虽小却和当时被囚禁的十三阿哥搭上了关系,也就是和“四爷党”搭上了腔,这是为自己家族铺后路,第二次更是向康熙举荐他,任命他当了九门提督这个重要职位,而不是推荐自己的儿子。但是隆科多看出了佟国维推举八阿哥可能会失败,就出卖了对自己有恩的叔叔,获得了康熙的信任。
第二次,也就是剧的末尾,八爷党来拉拢他,想借他的势力向雍正逼宫,他权衡了一下觉得八爷党势力较大,就转舵投靠八爷,背叛了雍正。要说雍正对他是不错的,一是登基以后就给了他高官厚禄,虽然他后来寸功未立,二是在他推荐诺敏结果非常失败的时候也没有迁怒于他。所以这个人是个彻头彻尾的势利小人。
对比张廷玉,其实张廷玉也是圆滑的,很会猜皇帝心思,尤其在第一次推举新太子的时候,满朝文武就他看出康熙有意将废太子复位,就没有随大流推举八阿哥,而是给康熙上了密折。佟国维指责他,既然他觉得太子不该废,那在康熙废太子的时候他为什么不说话,后面却上密折,不是光明磊落之举,其实也是有道理的,他就是一直揣摩康熙的心思并顺着他走。
后面还有三件事,一是在雍正封诺敏为天下第一巡抚时,张廷玉也没有说话,后来解释说怕动摇雍正整顿吏治的决心,其实也是怕得罪皇帝。二是在他的弟弟张廷璐犯罪时,他也是保持沉默,还是他扶持过的孙嘉淦(应该读gan,四声)深夜去找他,帮他写好了奏折,才有了后面的大义灭亲。三是在雍正决心废除满洲亲贵不当差不纳粮的特权时,他也没有说话,雍正特意把他留了下来,百般暗示,软硬皆施,连激将法都用上了,他才把心里话都说了出来,帮助雍正成功推行新政。
看到这里,张廷玉给人的印象并不怎么样。一方面圆滑事故,处处揣摩皇帝心思,一方面唯唯诺诺,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的人好像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
但是,在剧的后半部分,张廷玉却有两次很果决地说了话,而且都是在关键时刻,完全颠覆了这个形象。
第一次,是孙嘉淦被年羹尧处死,年羹尧因此犯了众怒,加上本来就目中无人,猖狂至极,满朝文武齐心协力参他,一定要置他于死地。这时候雍正很纠结,一方面年羹尧是跟了自己几十年的奴才,一直忠心耿耿,而且还结了姻亲,怎么也是有点感情的,一方面年羹尧立了大功,如果处死他,世人会觉得他兔死狗烹,还有一方面他也觉得众大臣是利用年羹尧向自己示威,本质上是反对新政。雍正这时候问张廷玉的意见,张廷玉非常坚决地说,年羹尧的罪过无论哪一条都是死有余辜。这句话雍正听了一惊,茶水都碰翻了,可能是因为这个老臣平时都是温文尔雅,今天态度却如此坚定,他也猝不及防。然后,雍正听取了他的意见,终于下旨处死了年羹尧。
从这件事,我们第一次看到,张廷玉其实是很有立场的。当时的情况,年羹尧的确是罪恶滔天,不杀他,雍正的权威会受到极大的挑战,甚至可能有人造反。看到雍正还犹豫不决,他果断出面帮雍正下了决心。从这件事也能看出他在雍正心里的地位极高,后面这件事证明了雍正没有看走眼。
第二次,是在雍正最最关键的时候,也就是被八爷党逼宫的时候,张廷玉也说话了。在当时的情景下,雍正是明显落下风的,八爷党不仅话语强势,还握住了兵权,眼看就要胜利,满朝文武噤若寒蝉,但是此时已须发尽白的张廷玉却挺身而出,慷慨陈词,给八爷党一个沉重的打击,展示了忠心耿耿的赤诚和正义凛凛的风骨,让人非常感动。这一段我反复看了很多遍,堪称经典。在他大喊一声“皇上!臣,有话要说!”的时候,雍正在绝望中终于看到了希望,给了他一个殷切期待又无限欣慰甚至非常感激的眼神,这个眼神演绝了。
张廷玉也没令雍正失望,一番演说有理有据,逻辑清晰,气场宏大,句句揭穿八爷党名为社稷,实为篡位的阴谋伎俩,把被颠倒的事实一一澄清,让八爷党哑口无言,八爷最后的挣扎也被他机智地驳回。而且,在他问马齐等人是不是这样的时候,所有人都予以肯定,可见这些事情很多人都很清楚,只是不敢说而已,更衬托了张廷玉的衷心无畏。
这一番讲话,张廷玉的光辉形象得以圆满。真正的忠诚不在于主人风光时,而在于主人危难时。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外圆内方,有担当有底线的人,堪称官僚的楷模。
更重要的是,这一段话把整部剧的结构都串了起来,每一件事的前因后果、逻辑关系和背景意义都交代清楚,不仅是说给八爷党听的,也是说给观众听的,原来整个雍正王朝,都是在对康熙朝的弊端进行变革,希望国家能够更好,雍正从当皇子起就在为了这个目标而努力,继位是合法的,治国是成功的,整部剧的中心思想赫然彰显。在剧中,雍正是一个比较急躁的性格,由他来讲这段话不太合适,而张廷玉一直泰然自若,老成谋国,他来讲述很有说服力,也展示了一位两朝宰相(清朝其实不设宰相,剧中说法有误)深谙政治内涵,心怀天下的气魄。
所以,张廷玉这个形象不仅本身塑造是成功的,而且对整部剧都是至关重要的。
╀⇎怎样评价《雍正王朝》中的张廷玉?
他只是一个高级秘书,没有自己的观点而一味承接圣意,没有把自己的主张付诸到治国中去。我认为事实恰恰相反。张廷玉,历经三朝。收到康雍乾的器重和重用。
绝不会只因为他写得一手好文章善于起草圣旨。他任过经筵讲官,可谓饱读诗书学问非常。清朝决策者的智囊是上三旗大臣,但他常侍皇帝左右,在圣人礼法治国的时代张廷玉显然是近水楼台。
而且可以不经智囊团讨论直接被皇帝采纳。一个人能做到为国家献力三代,史上虽有却不多,虽说到晚年有点想法,也属正常,乾隆虽然有些厌倦他,但仍然持了公正态度对待他,享太庙谥文和。张廷玉辅佐军机,没有独特建树却也是忠心办差,大小事老成谋国,特别是在雍正朝特殊时代,辅臣的稳重对世宗皇帝很重要,他是有过的人,配得起文和谥号。重要的是他居三朝而无贪迹,这对为官者又是一个好榜样!
张廷玉可算是汉臣中的佼佼者,处事圆滑老到周全,即使如履薄冰也能安然无恙,上级夸他衷心有能力下级赞他是个好领导,汉人做到这个份上还求什么呢?张廷玉无疑就是官场的成功人士嘛,受万人羡慕死了。不过中华民族从古到今不缺这样八面玲珑的人才,却没漏过任何一次被外族痛扁的机会,尤其以近代史为甚,真是莫大的讽刺啊。
世界讲究实力,光耍嘴耍心眼最终是不行地。封建时代虽然人治,人大于法,但思想上人们不缺失。各行业从业者都有自己的信仰和执念,读书人讲究家国天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达者则兼济天下,张廷玉有理想有才能,则必然有更高的追求。宦官世家,称职秘书,历经三朝,死后进皇家宗庙受皇家供奉,也算是清朝汉臣的巅峰。
▓♜怎样评价《雍正王朝》中的张廷玉?
抛开历史,仅从电视剧呈现的内容讨论下吧。雍正王朝是部优秀的剧,但其中招致批评的地方也是有的,脸谱化、简单化,张廷玉的形象大概就是其中之一吧。
在夺嫡的第一阶段,张力保了太子,但决定他的并不是出于对太子的君臣情分,太子再次起复的原因是抑制八爷党,这个老邬清楚,老八也清楚,康熙是主谋,佟国维也知道,但他觉得民意可以对抗圣意,死扛着认定要掀翻太子,犯了错误,因此你基本可以看到,高层圈里对太子起复是有一定共识的。因此,这一阶段,张没有站队表态、或者说他是站在老皇帝这一边。
第二阶段,张作为核心人物保证了权力的稳定过渡,但从此事中获利最大的显然是隆科多,老八和老四都认为隆科多才是最的关键人物,因为他作为军队掌控者选择了站队。张仍然没有,只是忠实的执行老皇帝的旨意。
自此,会有第一个奇怪的地方,权力争夺的一个核心就是对于“未来权力”争夺的一个选择与表态,但张似乎不存在这个问题,好吧,这也可以理解,大概我们可以把他看作是现代意义理解上的一种技术性官僚从而避开这个问题。
但正如题主所说,雍正即位后,在体制改革方面,张依然是忠实的执行者,可是雍正打击贪腐、张廷路被腰斩,雍正打击朋党、张作为数十年宰相似乎不存在门生与派系问题,李绂一案也未波及他,就令人费解了。
我们唯一看到他出手的一次就是逼死年羹尧,其实我们看完这部剧就会感觉到,雍正的是不想年羹尧死的,年的死是张廷玉的责任。在雍正决定踢出年羹尧后,张廷玉作为宰相自然是一手策划,这个一手策划意味着什么?他要调度军队人事安排、要组织御史弹劾、要对地方官吹风,很多事情需要他抛头露面去做。但最后他以年的贪腐存在阻扰了雍正新政为理由,逼杀了年羹尧,这是不成理由的理由,年的主要问题还是在政治方面,既然有贪腐,抄家就可以了,非得逼死他、害是大于利的,为什么呢?张之前不是也不同意处置年吗,不是要逐步处置么?这个在小说里有个比较合理的解释,大致借方苞之口说出了这是张的私意。
另外我们横向对比一下张廷玉的同事,佟国维作为权贵国戚在位时是高于张廷玉的,马齐资格比张廷玉要老,但镜头似乎是两代皇帝都更倚重亲近张廷玉啊,怪不怪,尔果系纯臣乎?
-------------以上分析皆基于电视剧内容,谁来跟我扯历史、就见面打一架。--------------
所以电视剧中的形象是有问题的,存在一定意义上的矛盾,但我们大致可以认为他是一个公忠体国、勤勉任职、政治技巧很高的一位政治家,这也是历史的标签式评价,电视剧也是基于此做了简化处理。但要说现实可不可能,我会说扯淡,从一些史料上看,雍正与张廷玉的关系亲密的不得了不得了,鉴于雍正对立功的年称之为恩人,那么就按照这个去想象雍正对张廷玉的态度基本没差了。一个权臣的成长是从小到大的,所以你不能只看他现在做什么、说什么,还要看他从哪里成长出来、经历了什么,如果是历史的话,还要关注下结局,张晚年就与鄂尔泰斗得不亦乐乎,因为太庙的事搞得极为狼狈。
✉─怎样评价《雍正王朝》中的张廷玉?
说到张廷玉,不得不承认皇汉的说法还是很有道理。张廷玉想做社稷臣,也轮不到他做,亲贵诸王彼此撕逼,他也没办法下场。八王议政那场戏,当朝御弟亲口大骂恩科三鼎甲是满人的狗,而满殿默然。这个时候张廷玉不得不出来挣个面子,事是这么回事,但是不能这么粗俗。而且张廷玉也很克制的为自己挣了一个面子,并没有狂妄到代表汉官去斗亲贵。张廷玉能做的就是做一个纯臣,做好辅弼工作,不参与政权利斗争,不参与路线问题。所幸封建帝制忠于当今皇帝并不属于路线问题,而是道德层面绝对的政治正确。胤禛对张廷玉的克制是满意的,我记得好几个镜头表示张廷玉欲说还休,说话也是做一些解释工作。八王议政张廷玉也是寻章摘句,立足于国家体制说话。至于变体制,那跟张廷玉没关系。就是弘时继位,张廷玉拿一个退休宰辅的尊荣回家养老也是稳稳的。八爷党也不会在这上面为难他。所以张廷玉就是清朝汉官的代表,强行做社稷臣,人家不领情,还要害你。这一点中兴名臣里曾国藩和李鸿章都吃过大亏。安安稳稳做一点事务性的工作,就行了。历史上雍正皇帝给张廷玉的尊荣超过了界限,乾隆皇帝就往回收。------------------
推荐阅读:
如果电脑技术最初是中国人发明的,那现在编程是不是就是中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