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病逝后,朱元璋为何不直接把皇位传给朱棣,这样岂不是可以避免靖难之役?
╌✱朱标病逝后,朱元璋为何不直接把皇位传给朱棣,这样岂不是可以避免靖难之役?
首先,朱棣能打赢靖难战争,一方面是他的能力强。但主要原因是朱允炆自己作死。站在朱元璋的角度来看,朱允炆身为大明的皇帝,难道还打不赢一个藩王?或者说,朱棣区区一个藩王,他有胆子敢谋反?
其次,朱标病死的时候,秦王朱樉、晋王朱棡还都活着。不考虑朱元璋的个人喜恶,就只按照“父死子继,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来说,太子死了,最应该被立为储君的也是秦王朱樉。哪里轮得到朱棣?
一、为什么要立朱允炆?
朱标死的时候,朱元璋已经64岁了。朱元璋为了能让朱标顺利继位,整整给他铺了25年的大路,为他扶植了一个庞大的太子党。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利益集团。
如果说,因为朱标先走了,朱元璋就要彻底推翻掉先前他为朱标扶植的太子党,重新再构建一个新的太子党,这个工作量,明显不是已经64岁高龄,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的朱元璋能承受得起的。
所以,朱元璋只能在朱标的儿子中选择,让自己的嫡孙接朱标的盘,继承太子朱标原有的势力。这是比较稳定的方案。
不过众所周知,朱标有几个儿子,并不是只有朱允炆一个儿子。朱元璋在四个皇太孙当中选择了朱允炆,也有他的打算。
当时,真正的嫡长孙是朱允熥,他其实最符合朱元璋的储君标准。但是朱允熥的生母是常遇春的女儿,蓝玉是常遇春的小舅子,也属于常氏利益集团的骨干。朱元璋担心传位给了朱允熥,到时候主少国疑,常、蓝两个外戚集团会架空朱允熥,重蹈当年东汉的外戚干政,影响朱家的利益。于是,朱元璋就没有选择真正的嫡长孙朱允熥。
相比于朱允熥,朱允炆不存在这个问题。他的生母吕氏并不是大家族出身,不太可能影响到朱家对大明的统治。于是,朱允炆就被朱元璋选中,变成了大明的继承人。
朱允炆被册立后,朱元璋非常果断的杀掉了蓝玉和常升(常遇春儿子),继而又杀掉了包括会宁侯张温、鹤庆侯张翼、普定侯陈桓等十五位明朝开国功臣。这些人都是朱元璋留给朱标的太子党。但由于他们又都跟朱允熥有利益纠葛,为了给了朱允炆铺路,朱元璋只能狠心把这些人全杀了。
这些人的被杀,历史上称为“蓝玉案”。朱元璋给蓝玉一党编造了“谋反”的罪名。但其实明眼人都知道,蓝玉死的冤,他只是因为妨碍了朱允炆继位,才被朱元璋所杀。
因此,朱元璋立朱允炆的原因,不是因为他偏爱朱标或者偏爱朱允炆,也跟什么宗法制度没有必然的联系。他立朱允炆,实际上依据当时的那个情况,为了政治权衡,作出的一个最优选择。
二、朱元璋为什么没料到朱棣会造反?
按照马后炮的说法,朱元璋确实没有料到朱棣会造反。因为中国历史上的外藩造反,成功案例屈指可数。朱元璋是无论如何也没有料到朱棣会造反,并且还能造反成功。
那么中国历史上的藩王造反,为什么就那么难成功呢?我归纳了几点:
首先,外藩实力弱,中央实力强。外藩与中央的实力不成正比,无法与中央匹敌。这是用脚都能想得到的。
第二,藩王造反就意味着颠覆当下秩序,对立面太大;就拿后来朱棣造反来说,有几个藩王陪他一起造反?
第三,藩王的身份高贵,衣食无忧,造反的风险实在太高了。只要皇帝不往死里逼,藩王是真的不想造反。
结合以上三点,朱元璋当时没有料到朱棣会造反,这是很正常的判断。
事实上,后来朱允炆削藩,雷厉风行,接连废杀五王。把刀架到朱棣脖子上,逼得朱棣只能靠装疯卖傻,乞求朱允炆放过他时。朱棣也依然是瞻前顾后,难以下决心,不敢造反。这恰恰就证明了朱元璋的判断是没有错的,朱允炆优势之大,让朱棣这种猛人也很畏惧。
但是朱允炆是个奇葩,他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他把这三条藩王的劣势,自己的优势,全部给排除掉了。
首先,大家以为朱允炆是削藩,结果朱允炆的真正想法是废藩。他不仅要废掉藩王,而且还要把藩王赶尽杀绝。这么下狠手,藩王没有了退路,岂能不反?
第二,朱允炆一边废藩,还一边改革。他减免浙江的税收,却提高北方省份的税收。此外他还搞官制改革,裁减官员数量。这无疑是把一部分人的民心所向往朱棣那边推。当朱棣起兵造反后,跟随朱棣造反的人确实不多,但是向朱允炆效忠的人也没有多少。绝大多数的人都在坐山观虎斗,看着朱棣和朱允炆叔侄两人内斗。
当朱允炆的优势不在,朱棣缩小了自己与朱允炆的实力差距后,剩下的就是朱棣与朱允炆的能力大比拼了。而朱棣是什么水平?朱允炆是什么水平?这还用问?
因此,靖难战争会爆发,靖难战争的最后结果,都是朱元璋万万没有想到的。如果朱元璋能再重新选择一次,他必然是不会选择朱允炆这个奇葩了。
三、为什么不直接立朱棣?
朱元璋不立朱棣,除了前面提到的立朱允炆的原因之外。还有就是朱标病死的时候,秦王朱樉、晋王朱棡还都活着,朱棣只是老四而已,在老二和老三都活着的情况下,凭什么轮到他继位?
虽然说,秦王和晋王都不如朱棣,但是站在朱元璋的角度来说,如果让朱棣继位,那么皇位继承还有章法吗?这是不是就等于承认皇族人人都有权当皇帝?
如果这样的话,其它藩王会怎么想?会不会也闹出明朝版的“八王之乱”?当年的八王之乱就是因为没有宗法约束,藩王都觉得自己有资格当皇帝,所以才兴兵叛乱,打得天下大乱,断送了司马氏的江山。(司马懿和司马昭靠政变起家,上梁不正下梁歪,没给后代子孙做好榜样)
后来朱棣坚持立朱高炽,而不是他自己更中意的朱高煦,其实也有这方面的考虑。废长立幼并非不可,但是废长立幼就必须承担其它藩王觊觎皇位野心的风险。
朱元璋是何许人?他岂会犯这种失误?朱棣从他出生那天开始,他就不可能被朱元璋立为继承人了。
四、总结
朱元璋选择朱允炆继位,这是朱元璋当时自我判断,最合理的选择。虽然最后朱允炆没能保住皇位,但这个锅不能让朱元璋背。毕竟朱元璋的铺路工作做的很到位,该杀的功臣他全部都杀了,该背的罪名他全部背了。对朱棣这样的藩王也是严密监控,随时都可以逮捕。
后来朱允炆继位,他至少有十次机会可以直接杀掉朱棣。但是朱允炆很奇怪,他明明是个心狠手辣之人,却偏要装出仁君模样。有机会不把握住,最后被朱棣反杀,也算他活该了。
至于朱棣,他起兵夺位能成功,在中国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朱元璋也没有预想到,自己死后会破了藩王造反成功的这个记录。
ℭ↛朱标病逝后,朱元璋为何不直接把皇位传给朱棣,这样岂不是可以避免靖难之役?
实际上,朱元璋从很早之前便已经开始培养朱标了,朱标也没有辜负朱元璋的期望,对于收买人心、树立威望这一套帝王之术,朱标学起来用起来也颇得心应手。
朱标在13岁的时候,奉命回濠州祭祀先人,途径太平的时候,他特意去拜访了陈迪一家,然后赏赐了陈家50两白金,自此陈家对他死心塌地。后来朱棣即位,召见陈迪,陈迪一声也不吭,气得朱棣将陈迪一家六口磔于市,可见朱标这50两白金花得有多值了。
朱标22岁这一年,朱元璋再一次加强了对他的培养,让他处理政务,凡官员奏事先经朱标裁断,然后再由朱标递给朱元璋,让朱元璋做最后决定。后来,为了肯定朱标的能力,朱元璋特意为他开设了詹事院。
所以,朱标坐在皇太子这个位置,可谓是稳如磐石,无一人能和和他争,也不敢和他争,即便是朱棣也不例外。
只可惜,朱标虽有帝王之才德,却无帝王之命,1392年年仅37岁的朱标突然病逝。
朱标一死,明朝储君之位空悬,所以,朱元璋不得不另立一位储君以固国本,可是到底立谁最合适呢?
如果朱标没死,并且顺利即位当皇帝的话,将来皇位也必然会传给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可是朱标没当成皇帝,那么朱标的身份就突然变得尴尬了。
对于储君,皇帝的儿子具有优先权,所以上一任皇太子死了,下一任的皇太子也多从皇帝余下的儿子中产生。
不过,历史上也有过不少太子死后,或者太子被废黜之后,皇帝直接册立太子的儿子为皇太孙的先例,如金章宗完颜璟、元成宗铁穆耳。
所以,朱标一死,朱允炆自然也有资格争夺储君之位,当然这事主要还是得看朱元璋的态度和想法。
朱元璋的儿子们虽然又期待又紧张又忐忑,但是结果却让他们很失望,朱标虽然死了,可是朱元璋却没有从这么多儿子当中再择一人作为皇太子,而是直接立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
后来,朱允炆在朱元璋死后即位当了皇帝,只可惜这小子能力平平,又没有主见,在一帮只会动嘴皮子的文臣的忽悠下猝然发动了削藩之策,以至于挑起了自己和藩王之间的战争,最终却又因为自己不会识人用人,从而将一手好牌打烂,将天下拱手让给了朱棣。
那么,朱元璋为何不抛开朱允炆,直接立朱棣为皇太子以避免“靖难之役”呢?
朱元璋没那么能掐会算,他虽然意识到了朱棣的野心,为了让朱允炆能够安安稳稳地当皇帝,也留了后手——将儿子们打发去了封地,但是他却没想到朱棣竟然敢在处于劣势的情形之下挑衅朱允炆。
或者说,朱元璋最没有想到的是朱允炆竟然在处于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输给了朱棣。
朱允炆这傻小子,他但凡懂一点用人之道,但凡懂一点军事,也不至于会将手上的好牌打个稀巴烂,让朱棣反败为胜。
这或许也离不开朱允炆所受的教育,毕竟黄子澄、齐泰也不是什么好货色。
如果朱元璋能算到朱棣会靖难成功,能算到朱允炆下场如此凄惨,那他肯定直接废了朱棣,或者直接立朱棣为储了,可是他不可能算得到。
此外,即便朱元璋没有选择朱允炆,储君之位,也轮不到一个燕王朱棣。
朱元璋从一开始便用的是嫡长子继承制,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嫡也分长幼之序,所以,说白了朱元璋的选择并不多——除了一个朱允炆之外,便是他的嫡二子。
这个嫡二子,显然并不是朱棣。
所谓嫡子,对于皇室而言便是皇后的儿子,马皇后和朱元璋一共有五个儿子,分别是朱标、朱樉、朱棡、朱棣和朱橚,所以朱元璋的嫡子只有这五个人。
即便朱元璋没有选择朱允炆,也不会轮得到朱棣,毕竟前面还有朱樉和朱棡。
不过,朱樉此人有点荒唐,也死在了朱元璋的前头。所以,如果朱元璋在朱标死后选择立朱樉为储的话,他后来便得再一次另立朱棡为储。
1395年3月,朱棡病逝。
这也就是说,即便朱元璋没有选择让朱允炆接手,而是想让自己的儿子将来继承皇位的话,朱棣想当太子,至少说也得到了1395年才轮得到他。
实际上,朱标从1368年13岁的时候被立为皇太子,一直到1392年病逝,他已经当了24年的皇太子,他又深得朱元璋的喜欢和培养,这24年时间里他显然已经有了自己的势力,已经有了一批忠心追随他的人,并且这股势力绝对不小。
朱标一死,他所经营出来的势力自然会很自然地转移到朱允炆的身上。
所以,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皇太孙实际上是最好的选择,也合乎情理和法理,可谓名正言顺,没人能跳出一点毛病。
只可惜,朱允炆没能力守住自己的皇位。
✹≃朱标病逝后,朱元璋为何不直接把皇位传给朱棣,这样岂不是可以避免靖难之役?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真正的原因,只有朱元璋自己知道。
我们作为局外人,只能分析分析。
第一,朱元璋试图建立一个传位制度。
朱元璋很聪明,知道以往很多朝代之所以垮台,源自于皇位继承人之间互相残杀的火拼。
朱元璋之所以表示皇位一定会传给大儿子朱标,死前又确认将皇位传给嫡长孙朱允炆,就是试图建立一个制度。
也就是,除非嫡传长子长孙太不成器,不然皇位就是他们来继承。
这样一来,即便嫡传长子长孙可能存在能力有不足的缺点,但至少会避免皇族之间互相残杀。
在朱元璋看来,后者对国家危害更大。毕竟明朝的君主集权制度还没有满清那么夸张,皇帝会有很多大臣来辅佐,能力差一些也不会太要紧。
第二,朱元璋对未来国家的规划。
朱元璋击败了蒙古人,将他们赶到大漠。
朱元璋死前几年,逃到大漠的北元已经灭亡,北元皇帝被蒙古实力派部落诛杀。
当时蒙古分为鞑靼、瓦剌、兀良哈,互相攻杀,实力大减,已经不足为患。
在朱元璋看来,下面的重任不是军事,而是好好的建设国家。
朱标和朱允炆的军事才华不如朱棣,但前两个人性格都宽厚,仁慈,颇有些治国才能。
就像孙策和孙权一样,此时是需要用到孙权的时候,而不是孙策。
事实上,虽然朱棣上台以后毁掉了朱允炆的历史,但我们可以看到朱允炆还是不错的,对国家进行了司法、经济、行政等很多改革,他的新政让大明有着很大的发展。
即便朱允炆消除藩镇手段拙劣了一些,但和朱棣反叛并没有直接联系。
因为朱允炆之前取消了5个叔叔的藩镇,这几个王爷也没造反。有意思的是,朱棣逼死朱允炆以后,将5个兄弟的地位恢复,却有3个弟弟直接谋反,还有1个弟弟谋反阴谋暴露全家自焚,只有1个勉强善终。
朱棣之所以造反,主要还是处心积虑要做皇帝。
第三,朱元璋对于朱棣小看了。
其实,朱元璋最大的问题,是死前没有把朱棣的军权剥夺。
作为朱元璋这么老辣的人,应该想到向儿子朱棣这种人,手上有10万大军,又如何能够安分守己。
唯一的可能是,朱棣的演技高超,让父亲对他不太看重,认为他不可能造反。
朱元璋对于儿子处理不好,导致大孙子朱允炆最后跳火自焚。
第四,朱元璋对朱棣不太喜欢。
大家注意,在古代嫡出和庶出有很大区别。
朱标是朱元璋正宫皇后马娘娘的儿子,同其他弟弟是不同的。
而朱棣的母亲,是朝鲜人,应该是朝鲜进贡的妃子。
这也不稀奇,早在元代,朝鲜就会进贡贵族美女给蒙古皇帝为妃,还做过皇后。
但朱元璋应该是有着比较强烈的民族情节,本能不喜欢这个混血儿朱棣。
事实上,朱棣此人是相当残忍的政治家,对自己的兄弟也毫不留情,也难怪朱元璋不喜欢。
站在一个父亲角度,谁会喜欢能够随便杀死自己兄弟的孩子,即便从政治角度来说朱元璋可以理解。
ღ✒朱标病逝后,朱元璋为何不直接把皇位传给朱棣,这样岂不是可以避免靖难之役?
朱标死后,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皇嗣,看起来是遵守传统嫡长子继承制,但其实不然,因为朱允炆不是朱标的嫡子,只是在朱雄英死后的庶长子而已。
朱标的嫡长子朱雄英早在洪武十五年就死了,只活了八岁,朱允炆是老二,但并不是嫡子,朱标还有嫡次子朱允熥,比朱允炆小一岁,按照宗法制继承选择,有嫡长子就立嫡长子,没嫡长子就从嫡子里面选年纪最大的,如果连嫡子都没有,才会选择庶长子。
所以,如果朱元璋是宗法继承制的捍卫者,根本不可能选择朱允炆,只会选择朱允熥,两人只相差一岁,也不存在年纪太小而出现主少国疑的情况。
那么,朱元璋为什么不选能干的儿子朱棣,要选孙子朱允炆呢?
史书的记载不可能反应出朱元璋选嗣君的真实心态,所以我们只能根据当时的政局做猜测。
在朱标没有死的时候,朱元璋对未来朝局的安排是这样的:
中央以朱标为核心形成了一个稳固而强有力的太子集团,以开国功臣勋贵为主干,朱标为核心。这个集团十分稳固,朱元璋为此对勋贵进行了十多年的笼络示恩,其程度已经不亚于汉高祖当年大肆分封功臣了。
朱标的仁厚和威望足以驾驭这个文臣勋贵集团,勋贵们与老朱家也有着错综复杂的联姻关系,从而使这个政治联盟牢不可破。
在外,朱元璋逐渐削弱勋贵们对军队的控制力,将有作为的儿子派往边疆重镇成为塞王,从而掌握地方军队,对外,这些儿子们能够对抗乃至蚕食北元残余势力,对内,又能拱卫中央,保护朱标。仁厚的朱标在兄弟们中也有着极高的政治威望,自然不会有人跳出来造反。
老朱苦心经营的这个局面,算是完成了一个想对理想的内外制衡,掌握地方兵权的塞王无法对抗获得勋贵支持的朱标,而勋贵集团想要侵夺皇权,也有着外部塞王们的威胁,中央与地方,形成了一个平衡,由此确保朱明王朝统治的稳固。
但这一切随着朱标的死,完全变成了废局。
朱标死了,再没有人拥有能干完全驾驭勋贵的皇位继承人,哪怕是那九大塞王也不成,因为之前作的局一切都是围绕朱标的,塞王们与勋贵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双方之间的利益甚至有些对立。
现在摆在老朱面前的是一个自己搞出来的困境。继承人危机的背后牵扯着帝国权力分配新格局可能导致的危局。
老朱的选择无非有二。一则从九个拥有兵权的儿子中选一个;二则从朱标的儿子之中选一个;但这两个选择都存在很大的问题。
九个儿子都有兵权,无论选谁,都会打破他们之间的平衡,朱棣最优秀,但选了朱棣,至其他几个儿子于何地?特别是秦王朱樉和晋王朱棡这俩人极有可能是马皇后所生,(嘉靖时汪宗元所撰的《南京太常寺志》否认了这种说法),从嫡长子继承制来说,无论是立嫡立长都排在朱棣前面。
朱樉英武,比朱棣也不差,而且还是宗人令,朱标死后,算是“嫡长子”,自身军功也拿得出手,比之残暴的朱棡身上也没多少污点,所以立长立贤,似乎没有理由不选他啊。
选朱棣,就是对嫡长子继承制的挑战,也是对边境塞王格局的严重破坏,势必导致诸王的不满,轻则动摇边事,重则挑起兄弟相残的内战。
从朱标的儿子里面选,就面临着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第三代还没有成长起来,在朝堂之中没有任何功绩,(或者直接说就是没有存在感),难以驾驭开国功臣,等到新皇登基后,权力难免被勋贵所侵蚀,这样一来又会引发地方塞王与中央勋臣的对抗,导致好好的大明江山动荡不安。
选儿子,可能会出现兄弟相残,边疆不安,动摇统治、选孙子,勋贵不抑制就会造成皇权被侵蚀,严重威胁朱家天下。
两权相害取其轻,老朱不愿意看到自家人兵戈相向,所以只能放弃一起打江山的老兄弟们,既然勋贵会威胁来不及建立威望的年轻继承人,那么,就全部杀掉就好了。于是,有了蓝玉案,朱元璋一口气把残存的勋贵第一代一网打尽。
这大概就是朱元璋不选朱棣而选朱允炆的原因了,他还是希望家庭和睦,相信兄弟子侄们相亲相爱;可惜,权力面前亲情是十分脆弱的。至于为什么不选朱允熥,大概是朱允熥没有朱允炆会舔吧。
感谢您的阅读,如果您能够顺手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也是极好的;欢迎评论交流,愿每一个朋友平安、欢喜、自在。
♂©朱标病逝后,朱元璋为何不直接把皇位传给朱棣,这样岂不是可以避免靖难之役?
朱元璋真的想过,内阁大学士还真的劝过,朱标死后要么立朱棣, 要么杀朱棣,立太孙。因为朱棣不是嫡出朱元璋还是放弃了,里了朱允炆,死前还把一票的能人一波撸掉,看似给朱允炆铺路,实则埋了隐患,朱棣发难的时候,朱允炆身边一个能打的也没。
------------------
推荐阅读:
浦发信用卡逾期共欠12万多元,委托了第三方协商要我一次性还,不然起诉我,会坐牢吗?
江浙很多小城市房价动辄就上万,为什么买房的人不置产到重庆、西安呢?
上一篇:为安倍一度哽咽的美女记者曾颖留遗书轻生了,谁要对她负责任?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