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二品的袁崇焕为什么那么大胆子杀了正一品的毛文龙?
□▵正二品的袁崇焕为什么那么大胆子杀了正一品的毛文龙?
用今天的话来说——看你不顺眼,就想弄你!(任性)
因为,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其他的设定都不成立的,可以说是不合情理的
第一种说法:袁崇焕想投靠后金,杀掉毛文龙是为了解决金兵后顾之忧
反驳:用得着这么麻烦?一个小岛而已,我袁督师分分钟把关宁防线一打开,后金估计都能感动的落泪
第二种说法:毛文龙想投靠后金,杀掉毛文龙是袁崇焕为国分忧解难,搞死他应该的
反驳:毛文龙脑子秀逗了?皮岛要吃有吃要喝有喝,还可以做生意,后金当时穷的一穷二白还拿他没办法,求他都未必愿意搭理,更何况投降呢?
这两种说法是流传最广的解释,但是好像都不符合情理的奥
那么,真相只有一个......
袁督师应该是看毛文龙很不顺眼的,而这个不顺眼就是动杀心的原因
首先,官职的压制,那可不是一星半点
毕竟毛文龙是一品大员,一句话,堂堂皮岛总兵,挂尚方宝剑的左都督皮岛总兵毛文龙是也
而我们的袁崇焕虽然名号很响亮——督师蓟辽,却是个二品
从官职上来说,袁崇焕就算有天大的机会和特定条件,从流程上来说,也是万万不可杀掉毛文龙的
其次,袁崇焕有何理由杀毛文龙呢?
我们开篇讲了,两种可能性几乎排除,那么就是我们所说的,袁崇焕看毛文龙不爽
这个有先例
比如,当时还是四品小官的宁前道袁崇焕,就敢杀掉二品副总兵而且不经上级领导批准,用今天的话来说,这是个有前科的人
然后,分析一下袁崇焕的心理
为何不爽,可能因为毛文龙太过嚣张了?
毕竟在岛上,毛岛主不仅没事鼓捣后金,练兵装B,还搞起了贸易,大量船只从这里经过,把这里搞成了堪比今天新加坡的国际性港口
大把的油水让毛岛主很是开心,除此以外还有朝廷的封赏
用今天的话来说,不仅有钱还有权,最重要的是连名儿也有了,美哉美哉!
可我们的袁督师,看不下去了?
应该是这样的,否则我们实在找不出任何理由,因为他杀毛文龙的手段和方法,都太过于阴险和不正规了
最后,袁崇焕谋杀了毛文龙,极其阴险也极其惊险
视察皮岛的过程中,袁崇焕假借尚方宝剑,历数毛文龙罪名(经济罪名)并呵斥他是否知罪
毛文龙以为朝廷怪罪他乱搞经济,乱入股公司却不给上级好处和回扣,自然理亏
但袁崇焕要的就是这低头的一瞬间
紧接着,他矫诏杀掉了毛文龙,也就是说他拿着崇祯赐给他的尚方宝剑,在没有任何正规许可比如圣旨手谕一类的文件支持下,将毛文龙斩首
可怜毛岛主一世英名,却这样不明不白死了
袁崇焕到底在想什么?我们不得而知
但从他那句座右铭之中,我们或许会了解一些什么
“你道本部院是个书生,本部院却是个将首!”
更多精彩历史故事,请点个关注哦
✻Σ正二品的袁崇焕为什么那么大胆子杀了正一品的毛文龙?
金庸本名查良镛,是响誉两岸三地的武侠小说家,极大地影响了70后、80后和90后们。他的小说,除了大气磅礴和纵横万里外,最大的特点就是将虚构人物和真实人物相结合,形成了“半传奇、半历史”的鲜明特色。
在金庸的小说中,将虚构的情节与真实的历史巧妙结合,将虚构的江湖人物与历史人物密切联系,从而达到了既看故事又学历史的目的。例如,郭靖虽是成吉思汗的金刀驸马却参加了襄阳保卫战,“独臂神尼”九难是明朝末代皇帝崇祯的长平公主,出生市井街头的小流氓韦小宝被康熙皇帝加封一等鹿鼎公,红花会总舵主陈家洛是乾隆皇帝的胞弟,而《碧血剑》的主人公袁承志竟然是蓟辽督师袁崇焕的儿子。
说到明朝,金庸先生历来对其贬多褒少,在《袁崇焕评传》中还这样评价: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专制、最腐败、统治者最残暴的朝代,到明末更成为数千年中最黑暗的时期之一。
除了金庸先生外,就连鲁迅先生也曾经在《病后杂谈》中这样评价:“大明一朝以剥皮始,以剥皮终,可谓始终不变”。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文史不假个人也不甚喜欢明朝,尤其是崇祯时期,除了刚愎自用就是刻薄寡恩。
1630年9月,崇祯下旨凌迟处死了蓟辽督师袁崇焕,罪名是“擅主和议”和“专戮大帅”。他在受刑3543刀后,终于凄惨离世,只留下了那首《临刑口占》让人感万千:“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由崇祯皇帝钦定的两条罪状,分别是“擅主和议”和“专戮大帅”,袁崇焕死得有怨有悔。其中,“擅主和议”很好理解,就是怪罪他偷偷与皇太极进行议和;而“专戮大帅”,却是怪罪他擅自处斩平辽总兵和皮岛统帅毛文龙。
问题来了,只有正二品的袁崇焕,为何敢大胆斩杀正一品的毛文龙?本着实事求是和尊重历史的态度,文史不假为您详细解答这个问题。
1584年6月6日,袁崇焕出生于广东广州府东莞县一户经营木材和药材的商贾之家。父亲袁子鹏虽然是商人,但却喜欢交友和习武,而且格外注重儿子的教育,算是当时的远见卓识之人。
在学习武艺之余,袁崇焕还开始发奋读书,熟读四书五经。由于天资聪明,他的文化成绩也相当不错,在起初的科举考试中可谓一帆风顺,轻松就成为了秀才和举人。
正当所有人都以为袁崇焕会一路高歌猛进之际,命运却与他开上了玩笑。通过乡试以后,他开始上京参加会试,结果却是一次次名落孙山,自信心严重受挫。
在父亲的支持和鼓励下,袁崇焕重拾信心再接再厉,终于在第五次会试中考取了进士。成祖以后,明朝逐渐形成了“非进士不如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惯例。而且,排名靠前的进士留在北京充当编修,排名靠后的进士则会安排到地方任职。
1619年,也就是万历四十七年,袁崇焕被任命为福建邵武知县,从此入仕成为了基层官员。在任期间,他除了完成辖区内的政务外,还特别喜欢与人谈论兵法,自认为拥有镇守边关和抵御外敌的才能。
1620年,也就是万历四十八年,自视绝顶聪明但却昏庸至极的朱翊钧终于驾崩了,留下了一个充满内忧和外患的国家。如履薄冰多年的太子朱常洛登基后,又因为“移宫案”和“红丸案”而歇菜,大明的皇位传到了只知道木匠工作的朱由校手中,史称明熹宗。
在“木匠皇帝”的支持下,阉党迅速崛起并且与东林党展开了疯狂的党争,搞得整个国家都鸡犬不宁。面对波诡云谲的朝局,袁崇焕既不想加入东林党,更不想投靠阉党,最终萌生了“儒生投军”的念头。
1622年,也就是天启二年,袁崇焕终于如愿以偿进入兵部任职。当时,随着军事力量的日益强大,关外的努尔哈赤已经宣布建立了女真国家“大金”,而且还以“七大恨”为由正式起兵反明,势力已经席卷到辽东地区。
作为兵部官员,袁崇焕被派往关外去考察军务,亲眼目睹了严峻的战场形势。回朝之后,他不畏艰险主动要求前往一线带兵,遂被破格提拔为兵备佥事。据《明史·袁崇焕传》记载:
寻令赴前屯安置辽人之失业者,崇焕即夜行荆棘虎豹中,以四鼓入城,将士莫不壮其胆。
为了遏制努尔哈赤的攻势,明熹宗下旨杨镐以兵部右侍郎的身份经略辽东,又传令朝鲜和女真叶赫部助战。在他的部署下,明军尝试改变之前的守势去主动出击,由辽东总兵李如柏、山海关总兵杜松、辽阳总兵刘綎和开原总兵马林各自统兵协同作战。
努尔哈赤临危不乱,采取了“任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战法,集中兵力逐一击破明军,最终取得了“萨尔浒之战”的胜利。经御史杨鹤弹劾,杨镐被褫夺官职并且问罪下狱,熊廷弼接替他经略辽东。
熊廷弼吸取了轻敌冒进的教训,坚持以固守为主,轻易不会主动出击。在这种背景下,擅长骑兵作战的满清八旗攻势受阻,努尔哈赤也变得一筹莫展,交战双方陷入了暂时的平衡。
趁此机会,熊廷弼通过整顿练兵、招募流民、修缮城池、制造战车和添置火器等途径,一步步扭转了之前的颓势。不过,他却不慎被卷入了阉党和东林党的殊死党争中,连连遭到诬陷后被罢官。
在东林党的坚持下,袁应泰接替熊廷弼经略辽东,这是一个治水的官,却偏偏被调来治军。于是,只知道纸上谈兵和高谈阔论的他,在完全不懂军务的情况下就贸然推翻了之前的固守策略。
为了彰显自己的精明能干,为了证明东林党的算无遗策,袁应泰急于立功表现。于是,他不顾尤世功和童仲揆等将领的劝阻,执意收编曾经的叛将和叛卒扩充军队,直接导致了明军意志涣散和战力下降,可谓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
正当袁应泰还在收容难民和收编降兵时,努尔哈赤的八旗军已经打到了沈阳城下。由于防备松懈,城内早已经混进了大量的间谍和细作,明军在里应外合下很快就顶不住了。
眼见大势已去,袁应泰面南叩首后便在城中悬梁自尽,也算是保持了自己最后的一丝尊严。据《明史》记载:
天启改元三月十有二日,大清兵来攻沈阳。总兵官贺世贤、尤世功出城力战,败还。应泰居城楼,知事不济,太息谓铨曰:“公无守城责,宜急去,吾死于此”。遂佩剑印自缢死。
形势危急下,“木匠皇帝”朱由校只得重新起用熊廷弼出任辽东经略,但显然有些晚了。由于既不属于阉党,又不属于东林党,他的处境显得非常尴尬,以至于遭到双方的一致猜疑和排斥,一方安插了监军太监近前监视,一方安插了王化贞出任辽东巡抚。
由于上下都不齐心,明军在仅仅半年后就在广宁之战中惨败,导致辽西重镇广宁就此失陷。熊廷弼率领军民放弃了剩余的城池,无奈退入了山海关驻防,也落得“传首九边”的悲惨下场。
熊廷弼被杀后,王在晋被派往辽东去收拾烂摊子,据说是“含泪上任”的。自从萨尔浒之战后,关外就成为了明朝官员们的“绝地”,任职之人非死即伤,没有谁可以全身而退。
王在晋无奈出任辽东经略后,完全没有任何的进取之心,只希望“捐弃全辽”,遭到了袁崇焕和沈棨等人的强烈反对。为了早日回到关内,他甚至以“荒蛮之地留之无用”的借口请求朝廷放弃关外,得到了东林党和阉党的一致痛骂。
在这种背景下,孙承宗主动请缨出关巡边,彻底否定了王在晋的馊主意,而且明确提出了“坚守宁远一线”的战略规划。为了表明决心,他甚至在御前奏对时自请出关督师辽东。
天启二年八月,王在晋被调任南京兵部尚书,孙承宗接替他出任了蓟辽督师。为了重振士气,六十多岁的老爷子亲临前线动员,而且整备军队后主动出击收复失地四百余里。
个人认为,孙承宗属于东林党人,最起码也是与东林党亲近之人。因此,他遭到了阉党的强烈抵制,最终只能含恨辞官回乡,充满遗憾地离开了辽东前线。
得知孙承宗被罢免后,努尔哈赤欣喜若狂,还亲率八旗主力前来“送别”,很快就攻至宁远城下。幸亏,当时镇守孤城的袁崇焕出色发挥,在城头镇定自若指挥作战,还幸运地命伤对方迫使其全线撤军,取得了“宁远大捷”。
通过这一次难得的胜利,袁崇焕终于崭露头角,奠定了自己日后在明军的地位。而努尔哈赤兵败以后,竟然在气急之下伤势发作而亡。
朱皇帝得知努尔哈赤病逝,高兴得不知所措,在完成繁忙的木匠工作之余还抽空下旨嘉奖了袁崇焕。谁知,这使得他成为了各方都争相拉拢的对象,而拉拢不成便开始疯狂地打压。
袁崇焕虽然是进士出身,但骨子里却非常豪横。面对阉党和东林党的连番找茬,他竟然负气辞官回乡了,爱谁谁去经营关外,我还不管了!
1627年,浑浑噩噩的朱由校驾崩,信王朱由检登基称帝,也就是那个著名的崇祯皇帝。为了“中兴大明”,这个自我感觉非常良好的年轻人很快就清除了以魏忠贤为首的旧阉党,但是又开始扶持以王承恩为首的新阉党以掣肘东林党。
为了扭转关外的局势,崇祯重新起用袁崇焕并任命他为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之后,又升任为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登莱天津军务,全权委托关外的所有军务。
面对朱皇帝的知遇之恩,袁崇焕自然是感恩戴德,自以为遇到了贤明的君主。因此,他在平台召对时有些言多必失,还夸下了如此的“海口”:
倘皇上给臣便宜行事之权,辽东外患五年可平,全辽可复!
五年复辽!这绝对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袁崇焕也就是表决心罢了。可是,可是!崇祯皇帝却相信了,他认为此事确有可能。
袁崇焕心虚了,终于意识到自己已经失言,于是对“五年复辽”的计划行使了解释权。其中,他特意要求钱粮、兵马、器械和将领都必须充足供应,而且还必须“固守、征战、和议”三管齐下。
赴任以后,袁崇焕终于发现崇祯“打白条”了,兵源和粮饷都难以保证。在此背景下,他想到了“打土豪、分田地”,想到了富得流油的毛文龙。
毛文龙是平辽总兵官,在失守驻地后担心遭到朝廷惩处,于是率领残余的部队在沿海地区打游击。久而久之,他们在与后金的对抗中站稳了脚跟,还占据了皮岛以及旅顺周边的许多小岛屿。
后金的骑兵虽然强悍无敌,但水战却极不擅长,甚至有些“业余”。于是,对于毛文龙开辟的这个“敌后根据地”,皇太极显得非常挠头,深怕出现腹背受敌的窘态,但却始终没有办法彻底解决。
毛文龙自恃自己有功于朝廷,虽然名义上归属明廷统辖,但实际上往往都是阳奉阴违,属于“听调不听宣”。在他的苦心经营下,皮岛的军力已经扩充到了三万人,而且储备了大量粮食和军饷,牢牢楔入了敌人的后方。
袁崇焕以视察之名渡海来到皮岛,准备对毛文龙下手,其实是为了“收缴”财富和军队。在欢迎仪式上,他突然发难逮捕对方,还以“十二大罪”直接斩杀,事后才向崇祯皇帝汇报,真实演绎了一把“先斩后奏”。
当时,袁崇焕的职务是蓟辽督师加兵部尚书衔,属于武职正二品。而毛文龙的职务是平辽总兵官和五军都督府左都督,属于武职正二品;同时,他的太子太保衔属于文职正一品。
换句话说,袁崇焕以二品的身份斩杀了毛文龙这个一品大员,这是显而易见的以下犯上。唯一的优势在于,他的尚方宝剑是朱由检御赐的,而对方的尚方宝剑却是朱由校御赐的,一个是“现在时”,一个是“过去时”。
对于这次“先斩后奏”,崇祯皇帝非常生气,甚至是雷霆大怒。只不过,为了稳定关外,他最终压住了怒火没有爆发,准备日后新账旧账一起算!
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文史不假至今都对袁崇焕斩杀毛文龙之举不甚理解。尽管,他割据自专,他三心二意,他阴奉阳违,但最起码是汉人,这就是“一场内讧”!
听闻毛文龙被杀,皇太极再也没有了后顾之忧,几个月后就绕道从古长城攻入山西并且兵临北京城下,制造了“己巳之变”。崇祯吓得够呛,匆忙下旨急调各路大军入京勤王。袁崇焕也被吓得够呛,急令宁远总兵祖大寿率领精锐星夜兼程,自己则亲率主力殿后。
击退皇太极后,袁崇焕认为自己即便没有功劳,但苦劳总是有的。可是,崇祯皇帝却不这么认为,满朝大臣也不这么认为,不断有人进行弹劾。据《明史·袁崇焕传》记载:
崇焕甫闻变即千里赴救,自谓有功无罪,然都人骤遭兵怨,谤纷起,谓崇焕纵敌拥兵。
客观讲,长城以南的遵化至蓟州一线属于蓟辽总理刘策的防区,袁崇焕的重点是统兵关外。不过,皇太极绕过自己出动骑兵奇袭北京,无论如何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本就刚愎自用而又猜忌多疑的崇祯,越来越怀疑毛文龙在数月前被杀是袁崇焕故意为之,甚至是与皇太极合谋后的结果。于是,他严禁关外的明军入京休整,还严令火速返回驻地,表现得高度怀疑!
皇太极退兵后,开始进行自己的“离间计”,准备借助崇祯之手除掉袁崇焕。这一计策其实并不高明,甚至有些小儿科,完全就是“蒋干盗书”的翻版而已。不过,崇祯却信了,据《明史·袁崇焕传》记载:
我大清设间谓崇焕密有成约,令所获宦官知之,阴纵使去。其人奔告于帝,帝信之不疑。
崇祯下旨在平台召见袁崇焕,豪横的他拒不认错,更不认罪,当场就被锦衣卫押解入狱。在阉党和东林党的相互作用下,他竟然被定性为“里通外国”,接受了磔刑的处罚,也就是凌迟。
听到判决结果后,袁崇焕平静地接受这个命运。据张岱在《石匮书后集》中记载:
寸寸脔割,割肉一块,京师百姓从刽子手争取生噉之,刽子乱扑,百姓以钱争买其肉,顷刻立尽。
袁崇焕的骨肉俱尽后,只剩下一颗头颅还被下旨“传首九边”,死得极其悲壮。在他死后,很长一段时期内都被当成了败类和罪人,直到张廷玉在编撰《明史》时才进行了平反昭雪:
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资,天下冤之。
文史不假个人认为,袁崇焕死得的确冤枉,并没有通敌叛国的行径。但是,他欺君罔上、擅主和议和谋款斩帅却是不争的事实,而且斩杀毛文龙的确是“导火索”和“大昏招”。@文史不假
↷↝正二品的袁崇焕为什么那么大胆子杀了正一品的毛文龙?
经常看到有人痛惜袁崇焕之死,认为崇祯帝自摧大明长城,这是受无底线篡改的《明史》以及清为其翻案的影响。实际袁崇焕志大才疏,受人利用。杀毛文龙后无力掌控其部队,导致毛文龙部将孔有德、耿精明、尚可喜携明最先进的火炮和部队降清,天启时期苦心经营的东江海防崩溃,从此山海关门户洞开,后方再无力量牵制后金,开启了明亡之音。
毛文龙既勇敢善战也是火器高手,其部队具备很强的抗清战斗力。毛一度率97人袭杀清军所占领的镇江守将,占领镇江。后清军5万至,本着敌进我退的思路退守在皮岛,即鸭绿江出海口,被兵部尚书袁可立任命为平辽总兵官。
天启三年,袁可立成功策反努尔哈赤女婿刘爱塔,毛文龙率部收复旅顺,后又攻下辽东要口金州。毛文龙部将张盘在副总兵沈有容策应下,与后金野战,斩首千余人,先后收复松山、复州、永宁,后金器械、铳炮俱掷弃而奔。以后时常偷袭后金并获胜,使其兵力不敢尽出,有效牵制后金。这些捷报的份量远高于《明史》中记载的宁远大捷,但在《明史》中被隐没了。
当时东江抗清基地成功建立。运往后金的漕艘贾舶多被毛文龙袭击,而后金一旦出兵则相机进剿其后方,这使毛文龙成为皇太极以及汉奸官商集团的眼中钉、肉中刺。
皇太极竭力招降毛文龙,不应。天启帝褒扬其忠诚,加尚方宝剑封左都督,其粮饷也保证供应。可天启帝意外死亡,毛文龙靠山倒了。崇祯登基后,立即杀魏忠贤并重用东林官商集团,受诸臣推荐重用袁崇焕。袁一到任,就克扣毛文龙粮饷,很快诱杀毛文龙、毁弃东江海防,办到了皇太极做梦都想做到的事。别说乾隆为他平反,袁为清建立的功勋封个异姓王一点没问题。
崇祯二年,袁崇焕忽以给饷为名诱杀毛文龙,诛杀时颁布毛文龙的罪行主要是“欺罔冒功、剽掠商船、交结近侍、观望养寇”等等。其中,“欺罔冒功”是天启朝一直存在的对毛的弹劾,只是天启不问,袁崇焕据此克扣毛的粮饷;剽掠商船很可能是截断汉奸商人资敌之财路,引来深仇大恨;而交结近侍,是指毛文龙攀附魏忠贤,在皮岛为魏忠贤立碑;所谓观望养寇,类似国民党抨击共产党“游而不击”。这些理由都难以服众,是仇人快亲者痛的憾事。
毛文龙被杀后,以袁祟焕的才具不能统率其部。毛文龙部将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携明朝最先进的火炮和部队降清,这三位降将均被满清封为异姓王,可见对毛文龙部何其重视。三月后,清兵无东江牵制,天启以来首次毫不顾忌地举数十万兵力分道入龙井关、大关口,直杀到北京城下。
至此,袁崇焕是忠臣良将还是庸材蠢材已经分明。
回到本问题上,袁崇焕敢杀毛文龙,实际背后有官商集团撑腰,甚至可能有皇太极以杀毛文龙为代价同意议和的虚假承诺。袁崇焕可能看到从万历、天启以来,真正为满清所忌的人总是被排挤、杀戮,即使天启皇帝也会意外死亡。如此,袁崇焕自然无所顾忌。
至于袁是否是汉奸?这段历史谍影重重,熹宗实录删改很多,无相关证据。而他最终入京面圣并惨死,似乎表明他不是汉奸。我倾向于袁是个空谈误国的书生,被汉奸利用借刀杀人。之所以汉奸选中他,知其统御将才不足,同时知其与毛文龙不和。他在天启七年主张与后金议和,与坚定的主战派毛文龙政见不同,结果被天启罢职。此后,可能后金允诺他杀毛文龙后就议和,他轻信了后金允诺,才敢在崇祯面前大言五年平辽。因此,我倾向于袁崇焕被汉奸与皇太极欺骗和利用了。
千万不要小看明后期官商集团与满清在朝庭上的影响力、决策力和执行力。从努尔哈赤八次入京朝贡起即以东珠、人参等经营高层关系,皇权已渐次倾危,这才是袁崇焕敢杀毛文龙的背景和原因。
这是明之不幸,国之不幸。
☄↵正二品的袁崇焕为什么那么大胆子杀了正一品的毛文龙?
我觉得袁崇焕就是汉奸。只要抓住一条线就明白为啥要这么说。杀死毛岛主,皮岛敌后根据地解散,三大王带领先进的火炮以及火炮技术投靠皇太极,从而彻底解决了后金攻城略地的短板。说他不是汉奸的,参考一下后金善待他后人。凭啥呢?就因为他为后金做出的无私奉献。他的后人都是汉奸,就是继承了他的遗志。
┠Ü正二品的袁崇焕为什么那么大胆子杀了正一品的毛文龙?
首先,袁崇焕的最高职务是太子太保,是从一品,其次毛文龙在崇祯时期勾结皇太极背叛明朝的迹象已经非常明显,何况崇祯帝已经除掉魏忠贤,而毛文龙是魏忠贤的干儿子,按照崇祯帝刻薄寡恩的性格,怎么可能容忍毛文龙。
其次,袁崇焕很可能是奉了崇祯帝的密旨斩杀毛文龙。崇祯帝在袁崇焕斩杀毛文龙以后表示认可,认为毛文龙“通夷有迹”,对袁崇焕“嘉谕倍至”。就像皇后吕雉与丞相萧何先斩后奏杀害西汉头号开国名将韩信以后,刘邦只是对韩信之死又高兴又怜惜,后世就普遍认为是刘邦杀了韩信,那袁崇焕斩杀毛文龙得到崇祯帝的认可,更可以说是崇祯帝杀了毛文龙。
第三,毛文龙在崇祯时期没有任何抗击后金的行动,相反毛文龙与皇太极勾勾搭搭,写信给皇太极企图夹攻明朝,“尔取山海关,我取山东,若两面夹攻,则大事可定”,“汗凡有旨来,我皆领受,无不遵行”,“尔牵兵前来,我为内应,如此取之易如反掌”,崇祯二年春,毛文龙带兵血洗登州,更扬言“牧马登州,取南京易如反掌”,可见毛文龙勾结皇太极夹攻明朝已经箭在弦上,因此袁崇焕在崇祯二年夏天斩杀毛文龙是逼不得已。
------------------
推荐阅读:
坐月子一定要喝红糖水吗?喝多了会不会影响身体恢复?如何恢复身材消灭产后大肚腩?
下一篇: “说曹操,曹操就到”是怎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