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丧”喜的究竟是什么?按照传统习俗,多少岁算“喜丧”?
✮❅“喜丧”喜的究竟是什么?按照传统习俗,多少岁算“喜丧”?
按照传统,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在家中寿终正寝,自然地死亡,这种丧事才可以被之称为“喜丧”。之所以说它喜,喜的不是老人的死亡,而是其死亡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时,没受到折磨、没有痛苦。
都说中国人没有信仰,其实错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有信仰,祖先,是我们的基本信仰。
中国的古老传统认为,老人过世后,就会去到另外一个世界——阴间。在阴间,他们还会关注自己的子孙后代,保佑他们平安和各个方面的顺利。所以,人们修建宗祠来祭奠列祖列宗,供奉主要祖先的牌位。
老人新近去世,他的灵位还不能直接摆在祠堂接受供奉,必须要通过道士的“接灵”仪式,才能进驻宗祠,这样才能位列祖先之位,接受子孙的祭拜。
还有一点你可能不知道:祠堂虽然是供奉逝者的地方,但不是每个逝者都能有资格进入宗祠。只有到了一定的年龄、在一定地点、以一定方式去世的老人,才能有资格进入宗祠。
比如,必须是在给自己的父母养老送终之后才去世的人,否则,他就是“夭折”;还有,逝者应该是寿终正寝,最好是在自己的屋里去世。
相反,如果是“夭折”,或者是客死他乡、亦或是被人抛尸荒郊野外,这样的逝者是不能进宗祠的,他们只能成为孤魂野鬼,没有固定的去所。
更甚者,如上吊、投井、他杀、摔死、淹死等形式的非正常死亡,都会被认为是“凶死”,也就是“不得好死”。他们的亡魂在阎王那里通不过,最终要坐水牢、下地狱。
所以,老人们都希望自己能够正常地“老死”,能够进宗祠接受子孙的供奉,能够保佑子孙后代。后人们呢,自然也不愿意自己家的老人客死他乡,或者是“凶死”,这样对老人死后不好,对年轻人和家庭也不好。
因此,人们都会祈祷自己家的老人都能够寿终正寝,自然而然地去世,这样的丧事也被认为是喜丧。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喜丧”的标准也发生了变化。当前兴起了不管怎样的“死”、死在哪里,都是“喜丧”,子女都会为此举办一场“热闹”葬礼的风气,这也给老人很大的心理安慰。
这让我想起了几年前的一部叫《喜丧》的电影,讲的是一位86岁高龄的孤寡老妇人身前身后的故事。
老人叫林郭氏,早年丧偶,面对艰难的生活,她没有退缩,独自一人将六个孩子拉扯大。
孩子们长大后,都离开了林郭氏,在外开枝散叶,各自安家,林郭氏则独自在农村老宅自己过日子。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随着年龄的增长,林郭氏的身体也每况愈下。一天,她突发了脑梗塞,还好及时被邻居发现,送去了医院。
虽然林郭氏并无大碍,但这可吓坏了她的儿女们。因为害怕老太太再此犯病,儿女们商量着将老娘入住敬老院。
然而,敬老院床位紧张,一个萝卜一个坑,只有等待有老人去世,林郭氏才能住进去。
在等待敬老院床位的时间里,老太太决定到各个孩子的家里轮住几天。
然而,就是这几天在儿女们家的兜兜转转中,林郭氏本以为能够在晚年享受一下天伦之乐,但“孝子贤孙”们的丑态尽出,彻底让老人伤了心。
老人觉得自己不仅对儿女没用了,还成为了他们的拖累。所以,就在林老太即将被儿女送到敬老院前一夜,她简单地梳洗了自己,拿起全家福端详了片刻后,毅然地吞下了一瓶老鼠药,悄然地离开了人世。
第二天,儿女们发现老太太去世,都觉得如释重负,马上为老太太办了一场“风光无限”的喜丧。
灵台上摆着老人的遗像,相片上林老太依旧慈祥,笑看着台前忘情表演的脱衣舞女郎……
《喜丧》这部现实主义电影,聚焦的是一个普通农村老太太的生死,导演和编剧通过老人在自己的几个儿女家不受待见,像烫手山芋一样,被推来推去,最后选择为了不拖累儿女而自杀的故事,串联起了关于农村养老、孝道伦理的崩塌、传统的异化等种种问题,揭露了当前中国农村老人们所面临的残酷现实。
在此,我们暂且不去讨论养老、孝道等问题,就单说“喜丧”这个传统习俗,它的背后就隐藏着一系列的问题。
尽管当代的老人已经有了一些科学知识,不再迷信鬼神观念,对死后的世界也没有多少寄托。但是,他们仍对自己身后的丧葬仪式有着很高的期待,希望儿女们给自己举行一场隆重的葬礼,作为对这个世界的告别。
当代的子女们呢,他们虽然在老人生前对其普遍苛刻,很少尽义务,让老人享受到自己的福,但他们都会给老人一个“死了埋你”的承诺。
所以,老人们普遍期待着一场“有吹有打,有说有笑”的葬礼。
本来,若按传统老规矩,很多没达到年龄标准、非寿终正寝的逝者享受不到热闹、隆重的葬礼,只能裹尸草葬。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观念上的演变,就不太讲究以往的那些规矩了,只要是办丧事,都很热闹。所以,“喜丧”也就不再有死亡的方式和时空限定,“死”就是唯一的条件。
因此,当人们以一种纯粹的唯物主义、“科学”的眼光对待生命和死亡的时候,生命就祛除了原有的神秘性,人们对死亡也就不再充满敬畏,生死的仪式,尤其是葬礼,就摆脱了禁忌和严密的规则,逝者不再是主角,葬礼逐渐成为了“孝子贤孙”们向外界展示自己的舞台。丧礼的排场越来越大,它的主要作用,已经不再是向逝者告别,而是一个向外界展示家族实力的工具。
当前社会上,丧礼仪式正在变成一种自我表达的工具,其本身的神圣和庄严,则正在人们工具性表达的过程中逐渐被消解殆尽。本该庄重葬礼,正在演变成为一场场收钱和送钱的游戏。
END
本文为达文有话说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ℍ≗“喜丧”喜的究竟是什么?按照传统习俗,多少岁算“喜丧”?
人逝达到“喜丧”,依习俗,是有一定条件的,不是谁故去都算喜丧,喜丧要具有喜的条件。
在我国,习惯上,不满一个甲子六十岁而死是不可称寿的,不能没享寿,只能说享年。享寿便具有褒义,享年是中性的。满六十而逝,可称有寿享寿了。人是重寿敬老的,越高寿越得人敬,越有喜意。六十岁满是初寿,八十岁是中寿,百岁是上寿,在年龄条件上,初寿之上,中寿之下逝去,是不称喜丧的,要八十以上,具体的要米寿以上才可以算。七十七岁叫喜寿,八十八叫米寿,九十九称白寿,百零八叫茶寿。一般不耄耋之龄逝世,不称喜丧。
不是寿终正寝的自然死亡也不算,天灾人祸意外而故就不能算,要自然合天命,是善终,不是恶死。在社会家庭上也要有喜的条件,要儿女双全,见四代,即享到“全福”:家业兴旺,人丁繁茂,儿孙满堂,坐儿孙福禄,孝抚友爱,在社会享有声誉,对社会有贡献,无恶行,具备善始善终条件,有善心,善念,善意,善行,造福后人。
﹀♀“喜丧”喜的究竟是什么?按照传统习俗,多少岁算“喜丧”?
大体上讲,有四条标准:
1、寿终正寝。即自然死亡,尽天年,合天命。无疾病。
2、年龄85岁以上,见四辈人。
3、有善念、善意、善心,一生无恶行。
4、家业兴旺,人丁繁茂。
❣↣“喜丧”喜的究竟是什么?按照传统习俗,多少岁算“喜丧”?
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谁家有老人去世了,家里人说是喜丧,办丧事时不仅没有放哀乐、披麻戴孝、孝子痛哭,而是把葬礼搞成了大红色,喜气洋洋的。街坊邻居们不但不指点这种行为,反而倒是很羡慕,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这字正在为家里去世的老人办喜丧,喜丧当然不用哭哭啼啼的,要高高兴兴的才行。那问题来了,为什么有些老人去世要称“喜丧”?人们究竟“喜”的是什么呢?多少岁才算喜丧呢?下面给大家来谈一下这个喜丧。
一、什么是喜丧?
什么是喜丧?这可是有定义的,根据民国时期徐珂创作的清代掌故遗闻汇编《清稗类钞》中记载:“喜丧”指高寿的人去世的丧事:“人家之有丧,哀事也,方追悼之不暇,何有于喜。而俗有所谓喜丧者,则以死者之福寿兼备为可喜也。”
啥意思?说的是:家里有老人去世了,这位死者是一个德高望重、福寿双全、家族兴旺又高寿的人,这样为死者举行的葬礼就可以称为喜丧。家里的子孙们就不会很悲伤,还要大摆宴席,款待亲朋好友。
从这段话中,我们就大致得出一个喜丧的概念,死者要具备高寿,无疾,子孙兴旺等条件。就是说除了年龄因素外,只要一个老人在去世前没有疾病的折磨,也不是遭遇什么意外事故,就是安然离世,家里和睦,家族兴旺。这对他自己来说是一件好事,对家人来说更是一件幸事。这种生命轮回可以说是平安的到来,平稳地走去,恐怕是大多数人所希望得到的。
在现实生活中,其实有许多老人生前没病没灾,能吃能喝,阳寿到了人就突然走了,不受难不受罪,有人说这是死者前世修得的福分,生前不麻烦到儿孙,子女也省了不少心,到了寿尽岁数自已就走了。一生中活得潇潇洒洒,就算是走了,也让人认为这是一件喜事,不是悲伤的事。
二、“喜丧”喜的是什么?
“喜丧”,喜的是什么?这就要者喜丧是由哪些条件组成的?“喜丧”喜的就是“福寿全归”。在古人看来,达到“喜丧”,就是要福寿兼备。一个人生前只有满足“全福、全寿、全终”这三个条件,他死后才能算得上喜丧。全福,全寿、全终,这三个条件就是喜丧缺一不可的。
1、全福。就指去世的老人生前必须是家族人丁兴旺,多子多孙。就是有一大的家族,俗称望族。而老人又是家族的家长,被尊为长者。同时他又能享受到无尽的天伦之乐。晚年,有一大家人围着他热热闹闹的,这种老人这一辈子也算是功德圆满了。
2、全寿。这个寿命,标准难以统一,应该理解是“寿终正寝”。在过去,人们由于生活条件差,寿命就低。想要长寿也是不太容易的,只有一部分人才能活得长寿一些,大部分人都达不到。所以,那时的人们认为要真正能“寿终正寝”的人不多见。
但不可否认死者的年纪越大,就越符合“喜丧”的条件,所以大致来说,在过去,死者年龄应在70岁以上,但现在怎么地也得80岁以上。
3、全终。
这里讲得“全终”有二个意思,一是“善终”,意思是说死者生前积德行善,广做功德,已圆圆满满地结束了他自己的一生;二是自然老死,生前很少受疾病的折磨,顺顺利利“无疾而终”,就是自然正常老死。如果不是正常死亡,而是遭受了病痛漫长的折磨,遇上意外的天灾人祸而死,即使年龄再大,都不能算是“喜丧”。
所以,真正的喜丧,就是以上三个条件必须全部满足,才能称为喜丧。不能都满足者,是不能成为喜丧。由此可见,并不是所有的年龄高的人去世都能成为喜丧。
三、多少岁才算是喜丧呢?
上面我们也讲了,由于达到“寿终正寝”这个全寿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到底是多少岁才算喜丧?自古以来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再加上各地的风俗习惯也不尽相同。但人们普遍认为,喜丧的年龄应在年满80岁以上的老人。
这是因为,在过去人均寿命低的情况下,70就是古稀,80岁以后死亡的老人发丧就是喜丧。但现在,人的寿命大大提高了,80、90岁的老人随处可见。喜丧的年龄就要更大了。总之老人的年龄越大,就越符合喜丧的标准。
现在的人们对喜丧都不怎么讲究了,人们还是把80岁或80岁以上的老人去世就认为是高寿之人,即使是这个时候死亡,那也是按喜丧办事。
在过去,人们的结婚得早,年龄也小,如果活到80岁,正常的情况下,就是5代同堂了,一般的也是四世同堂了。所以,如果老人在去世时就已经是五代同堂,而且子孙后代中没有人是先于老人走的,那这样葬礼就可以称为“全红喜丧”。
“喜丧”和一般的传统的葬礼在一些方面还是有一些不同,达到喜丧标准的老人去世了,家人在举办葬礼上,基本是采用喜庆的大红色,不设置灵堂,也不放哀乐,不放鞭炮,孝子们及前来祭奠的亲人也不必披麻戴孝,而是高高兴兴,吹拉弹唱,高歌劲舞,热热闹闹地送老人上路。
图片来自网络
~→“喜丧”喜的究竟是什么?按照传统习俗,多少岁算“喜丧”?
所谓喜丧,是指过去老人寿长超过八十而逝,就可以让后人欣慰了。为啥呢?因为过去人的寿命普遍短,一般人能活到八十是件很幸运的事。因此:
儿子不想哭。为啥?因为儿子觉得父母能活这么大年纪,已是罕见的了,“人活七十古来稀”嘛,干嘛再去哭哭啼啼,应该为老人庆幸才对。
孙子不愿哭。孙子和爷爷奶奶隔代了,虽然小时候没少得到爷爷奶奶的疼爱,但是,孙辈长大后也努力地回报孝敬了爷爷奶奶。他们认为内心虽然希望爷爷奶奶继续活下去,但是,还有自然规律限定呢。所以,在孙辈看来,这不过是正常不过的自然规律,没必要假装孝顺哭哭啼啼。
重孙不知道哭。重孙辈一则小二则没有得到过老爷爷老奶奶的疼爱,对他们来讲亲情上不是那么强烈,所以他们的逝去,对重孙辈不是很震撼,因此也就不知道悲伤。
这种局面就被人们称之为喜丧。
各地风俗不同,加上时过境迁,对喜丧的界定也就不一而足了。
比如我们泰安农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享年八十以上,寿终正寝的就算喜丧。而今人们寿命普遍提高,生活质量越来越好,刚过八十就驾鹤西归,多少有些遗憾。所以现在来讲,八十多点就走了的,说喜丧实在是不好意思。按现在人的寿命来讲,能称得上是喜丧起码也得八十八上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