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赏赐数十车酒肉,霍去病为何宁愿让肉臭掉也不分享给士兵?
◓✤汉武帝赏赐数十车酒肉,霍去病为何宁愿让肉臭掉也不分享给士兵?
士兵们在茫茫大漠中忍饥挨饿,主将却把几十大车鲜美无比的酒肉统统倒掉,任凭手下军士祈求、或者咒骂也绝不分给他们。任谁看来这位主将绝对是个“低能儿”,他这样做的后果肯定会让军心动摇,以后还怎么带兵打仗呢?
可是我如果说这位主将不是别人,正是封狼居胥、勇冠三军,仅仅24岁就官拜大司马(最高级别武将)的霍去病,你还认为他没有能力吗?
事情发生在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当时西汉已经完全控制了河西走廊、匈奴的浑邪王也已经归附,但是汉武帝对此并不满足,匈奴未灭、他依旧寝食难安,于是便派霍去病率5万精兵深入北方茫茫大漠,主动寻找匈奴主力。
在这个过程中,霍去病取得了卓著的战功,共计歼敌7万余人,俘虏了包括屯头王、韩王在内的80多名高级官员。著名典故“封狼居胥”指的就是这场大战:“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瀚海。”
在军队获胜凯旋的途中,汉武帝为了犒赏他,派人送去了几十大车酒肉佳肴。使臣宣读了皇上的盛赞旨意、霍去病领旨谢恩之后,他的一番举动却引得军中怨声连连。原来霍去病在得到犒赏之后,只顾自己享用丝毫没有分享给手下,几天之后肉发臭了竟直接扔掉。
“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
对于霍去病这种自私的做法,立刻遭来将士们的强烈反感,只不过因为身份地位的差距,他们敢怒不敢言。后来还是卫青提起这件事,告诫他带兵打仗不能只顾自己享乐、把士兵的疾苦抛之脑后。对于这位长辈兼引路人,霍去病向来敬佩、对他的话言听计从,只不过这次面对他的劝说,也只是苦笑一声,并没有做出正面回应。
满满几十大车的酒肉,霍去病一个人是吃不完的,为什么任凭放臭都不愿分给士兵呢?面对卫青善意的劝说,他为什么只是苦笑呢?这件小事的背后是否另有隐情?
分了这些肉,恐怕自己命不久矣。
大家注意一个细节,汉武帝只是派人把肉送到了霍去病的军营,并且对他猛夸一番,全然没有提到“犒劳将士”或者“分食”的字眼。难不成这是汉武帝的疏忽?或者说这样的小事根本不值得开金口?
这就涉及到帝王权术的范畴了。
汉武帝的旨意中明明白白写清楚了,这些酒肉是犒劳你霍去病的,至于是全部吃完还是放在那臭掉,都是你自己的事情,但也仅局限于你自己一个人。
按理说,霍去病完全可以和将士们分享这些酒肉,但是这样以来皇帝的“天恩浩荡”就变成了霍去病的“私恩”。在古代,皇帝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将领和士兵关系过于密切,而霍去病现在明显有功高盖主的趋势,如果再和手下士兵走得太近,恐怕就会大祸临头了。
所以这明面上是犒赏,背地里却是试探。汉武帝在试探霍去病的忠心,看他是选择完全遵从自己的旨意,还是敢公然抗旨,分食酒肉拉拢人心。
很显然,霍去病领悟到了这一点,他的做法也是明哲保身。
霍去病是在巧妙地维护皇帝权威。
假设那一车有一百斤肉,我们取个比较大的数值,皇帝赏赐了900斤肉,五万大军平均下来每人只能分到1钱多一点,也就是芝麻绿豆大小。
从这个层面来讲霍去病也是不敢分的,如果分完之后发现还有一批人半点荤腥都没摸到,心里肯定会不平衡。再者说了,就算能够分毫不差地每人平分,拿点肉连塞牙缝都不够,肯定会有人借此讽刺朝廷小气。
在汉武帝看来,几十车肉已经足够多了,普通人一顿才能吃多少。可是他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军队的人数太多了。
所以,皇帝犯得错误,被霍去病一个人扛了下来,不分肉就没有人会指责皇帝的不是,矛头就全都指向了他的身上。
看到其他答主说霍去病是怕影响行军速度,我认为根本是无稽之谈。
霍去病得到赏赐之后,先是自己独享,等到肉发臭变质才全部扔掉,这应该经历了2-3天的时间。可是把这些肉做熟,全军将士吃完只不过需要一个时辰。霍去病虽然深入漠北,但在后方也是有大本营的,把肉放在那里加盐腌制,当成储备军粮不好吗?
而且把几百斤肉弃之荒野,直接让匈奴探子知道这里有过大量的人员活动,不是暴露位置了吗?
所以影响行军速度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汉武帝赏赐数十车酒肉,霍去病为何宁愿让肉臭掉也不分享给士兵?
俗话说,细节决定命运,霍去病就是这么一个细心的人。
有人说过,霍去病其实是运气好,年少够莽,把舅舅卫青已经打残的匈奴再一顿恐吓,让匈奴不战自溃,最后一路追到狼居胥山。那么有没有事实可以反驳这种对霍去病的误解?
霍去病未及弱冠出战北伐,年少本就得汉武帝宠爱,在展现出强大的战争天赋后,汉武帝这个外甥多有赏赐,在《史记》中,就有这么一处记载:
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
对于领兵打仗成绩非凡的霍去病,汉武帝派人赏赐了数十车酒肉给他,量如此大的赏赐,按照常理来讲,霍去病自己肯定是吃到昏迷都吃不完的,而他又是领兵的将军,把这些酒肉分给手下的将兵们显然更好。
毕竟搞搞团建,这是自古以来每一个成功团队的必要觉悟和方式。
可是霍去病却不,他没有把这些军士最喜欢的酒肉分下去,而是宁愿让这些酒肉自己腐烂掉,都没有说用来搞团建,趁机拉拢拉拢人心。有人一看,肯定会说,这霍去病太不会做人了吧,情商这么低,也太骄傲了吧,这不就赤裸裸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吗?
非也,霍去病其实这样做不仅不能说他是一个情商低的人,反而能发现这个二十岁的年轻的人“政治思维”的敏锐。
先说霍去病的出身,其实霍去病的出身和舅舅卫青几乎一样,卫青虽然是卫子夫他们的兄弟,但是卫青却是卫子夫母亲和别人生下来的,不算至亲。而霍去病也是一样,卫子夫的亲姐妹又和霍仲孺生下了霍去病,算是私通,霍去病无名无份,但幸好的是,他比卫青幸运,年幼的时候就已经被汉武帝带在身边,算是汉武帝的半个儿子。
自古以来,雄主都是多疑,汉武帝后期搞出个巫蛊之祸,自己的亲儿子亲太子都能头脑发热一顿乱搞,霍去病自然也能发现这个姨丈的个性,首先汉武帝是一个皇帝,其次汉武帝也有着雄主的骄傲,这种骄傲就意味着臣子不能太过出格,要搞清楚尊卑。霍去病自幼跟着汉武帝学习读书,日月熏陶,又因为卑微的出身让他有自知之明,霍去病算是各方面都节制调和得非常好的一个少年天才。
卫青立功,打败匈奴,而且不是一次两次,这挽救了西汉和匈奴对峙一直以来的压抑感,汉武帝没想到,朝中大臣也没想到,当年这个平阳府的马奴,竟然是个天才,有着秦代蒙恬的神威。于是当时外戚卫家如日中天,汉武帝丝毫不避讳,还让霍去病上场发挥,公元前123年,17岁的霍去病被汉武帝安排跟着舅舅,北伐匈奴。
谁知道一个天才的出现就是这么突然,霍去病首战大捷,展示出非凡的能力,汉武帝很开心。
于是有了不久之后的赏赐之事,从这个大背景再来看霍去病宁愿十几车酒肉烂掉了,都不愿意给军士们吃有什么深意?
其实还是那个问题,避免皇帝不开心。
雄主都有一个特点,不希望功臣们做得太出格,只希望他们卖命,但是不希望他们有超出自己控制范围的威望,说通俗点,就是皇权对功臣的剥削,春秋战国以来,鸟尽弓藏的事情不知几何,讲远一点的,范蠡与勾践不告而别,讲近一点的,信陵君魏无忌被兄弟猜忌,无奈淡出。
再近一点,汉初功臣明哲保身,功臣退休的人绝不在少数,汉武帝就是这些故事里的那种君主。
霍去病如果把酒肉赏赐给了士兵,会造成什么问题?
会形成私恩,也叫做私威,汉武帝看似恩宠霍去病,但实际上,又怎么知道这不是一种试探?霍去病把自己手下的部队锤炼得适合自己,冲锋陷阵,连自己人都自愧不如,感叹一个冲锋就得败下阵来,汉武帝对此理论上应该是开心大过于担忧,还是担忧大过于开心?
如果霍去病没有那么强,那还好说,但问题是,非常强。我们知道的,后世五代十国,就是因为将军拥兵自重,撒播私恩,士兵们压根就对皇帝一点概念都没有,如此一来,藩镇就毁了大唐。虽然汉代没有藩镇问题,可是道理和人心都是相通的,汉景帝有过七王之乱,周亚夫横空出世,但结果却是如何?
所以霍去病会不懂这些吗?
他很懂,于是选择对于自己这种情况而言最好的方法,宁愿让这些军士在背后说自己坏话,都要保证自己和姨丈之间的和谐关系。霍去病不分酒肉,士兵们饥肠辘辘,肯定是对霍去病有怨言的,可是霍去病和军士的“不和谐”,就是保证和皇帝和谐的根本。
但其实按照当时的场景来讲,霍去病宁愿酒肉腐烂,都不分给下面的人,这种行为到底会不会引起军士们的怨恨呢?
不开心是肯定的,但是怨恨说不上,归根结底,还是礼法环境够好,尊卑有度,古代的阶级压榨剥削,向来都被认为是正常合理的。
自周代以来,社会不同阶级注定了吃的东西就不一样,古代天子的正餐被称为“太牢”,太牢也不是什么神兽,而是三牲(牛羊猪)的代称,牛羊猪都吃,这是天子才可以的,而诸侯王就只能吃牛,卿大夫也递减,只能吃羊,大夫只能吃猪,士只能吃这些肉剩下的边边料,普通人呢?
普通人记载得很明确,只能吃素。
那么汉武帝时代,这套社会风气依旧没变,卫青当年被人说有王侯将相的气质,卫青就回答了一句,小小马奴怎么敢奢望。由此可见,当时社会里的普通人自我的观念还是很卑微的,加上礼法制约,霍去病不把这些食物分给这些军士也没有太大的问题,毕竟这些军士也算是平民百姓。
所以,这个典故导致霍去病被黑了上千年不会做人的谜题,本质其实是霍去病会做人,但事实的背后缠缠绕绕才会让人对他有误解。不过也是因为复杂,才体现了霍去病的智慧,说明了霍去病不只是懂打仗,更说明了霍去病的胜利不是偶然。
而历史上对霍去病“弃酒肉”的事情,其实还有另一段解说。
很多人认为,是司马迁表达的意思容易让人误会,其实当时霍去病的战术就是要快速穿插,这其实就是冷兵器时代的闪电战,霍去病被认为是公元前时代军事打击的颠覆者,丝毫不按套路出牌,但是效果极大,往往打得匈奴不知道南北。
因此,所谓汉武帝赏赐给霍去病的数十车酒肉,如果霍去病压根没考虑自己吃到晕厥,根本就不可能真的带上战场,而所谓丢掉了这些腐烂的酒肉,其实可能意味着在出发的时候,就把酒肉扔在一旁了,以加快军队的进军效率,而酒肉在一旁无人问津才导致腐烂。
其实从这个角度来讲,这更符合常规的现实,因此历史上对霍去病及其军队的记载,都是带着干粮深入沙漠敌营,特别是封狼居胥山一战中,就连带着干粮的汉军都几乎扛不住了,如果真的带了几十车酒肉,这不是开玩笑的吗?
而后来一些艺术作品展现给我们一个爱殴打士兵,骄傲目中无人的霍去病,那才是真的抹黑了,可惜霍去病23岁早逝,这一切的天才争议,都跟着他戛然而止。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汉武帝赏赐数十车酒肉,霍去病为何宁愿让肉臭掉也不分享给士兵?
按照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霍去病的确宁愿把汉武帝赏赐的酒肉放臭、扔掉,也不愿分给营中士兵,不过,他之所以这样做,原因并非不体恤下属,而是因为霍去病实在是过于早慧了。
霍去病,西汉名将、骠骑将军、冠军侯、大司马,如此多闪耀的光环加身,他临到死也不过是个24岁的年轻人,霍去病的坦荡的仕途和他身份显赫的母系一族脱不了关系。
霍去病的小姨是汉武帝刘彻的皇后卫子夫,除此以外,他还有两个将军舅舅,长平侯卫青和中郎将卫广,这样高端的身份配置,寻常人能占有一个足够沾光,而霍去病一下子就有了三个。有了这样的小姨和舅舅,霍去病在幼年时期就过上了衣食无忧的富贵生活。
但偏偏霍去病还真不是一个仰仗自己皇亲国戚身份就胡作非为的纨绔子弟,他不仅知书达理,在舅舅的影响下,尤其擅长骑射,马背上的武艺更是一流。
也因此,少年时期的霍去病不仅受到了母亲卫氏一族的宠爱与呵护,还有一个人也非常喜欢这个少年,他就是霍去病的姨夫——汉武帝刘彻。
刘彻比霍去病要年长16岁,在霍去病出生的前一年,十五岁的刘彻登基称帝,他削弱诸侯势力,推行推恩令,设立监察刺史,加强中央集权,一顿操作猛如虎。等霍去病长大时,刘彻已经是一个事业有成的中年男性了。
但是,虽然事业搞得风生水起,汉武帝却一直没有自己的儿子,公主生了几个,皇子却一个都没有。人总是缺什么就喜欢什么,年近中年的汉武帝对卫家姐姐的儿子霍去病非常疼爱,直接把霍去病接到自己身边生活,还封他为侍中。
侍中这个官职也是很神奇,在汉武帝之前,侍中就是正规官职外的加官,属于散职,根本不在论资排辈的序列里。但是,到了汉武帝时期,侍中这个官职一下子变得显赫起来,出入宫廷、参列朝会、掌管御用器物,皇帝在哪,侍中就可以跟在哪里,不是亲信之人连当侍中的机会都没有。
霍去病作为权贵子弟成了汉武帝的侍中,此时,他尚未成年,汉武帝将他带在身边是有意给他一些锻炼的机会,有这样英明威武的姨夫可以跟着历练,霍去病的才干进一步的展露出来,汉武帝对他的疼爱也是一日甚于一日了。
汉武帝元朔六年,卫青奉命前往漠南抗击匈奴,外甥霍去病也被他带了过去,临行前,为了师出有名,汉武帝还专门给霍去病封了个票姚校尉的官职。
这是霍去病第一次踏上真正的战场,天之骄子霍去病一出手就能让无数老将汗颜,他带领八百骑兵直奔匈奴老巢,杀敌约两千名,单于的叔叔被俘,祖父辈的籍若侯产被杀,霍去病的军功在卫青帐下名列第一,汉武帝欣慰不已,直接给霍去病封了冠军侯,取"功冠全军"之意,食邑一千六百户。
此时的霍去病多大呢,17岁,古代的千户侯有很多,但是17岁就能以军功受封千户侯,除了霍去病,恐怕也没有几个。
两年后,霍去病再次出征,这次他不用跟在舅舅卫青的身后,而是作为骠骑将军,独自率军。霍去病率领骠骑在皋兰山下斩杀匈奴九千人左右,而后又继续深入,歼灭匈奴三万余人,匈奴部落的王子、将军、当户、都尉被俘虏近百人,这次出征,霍去病为西汉打通了河西走廊。
"匈奴克星"霍去病成了西北百姓的守护神,之后的好多年,匈奴根本就不敢来陇西、上郡等地骚扰,百姓的负担轻了一截。汉武帝一开心,又给霍去病增加七千户的食邑,霍去病眼看着就要向"万户侯"的目标策马而去了。
再回到问题中,汉武帝赏赐酒肉这件事,在《史记》中是有前因后果的,司马迁是这样叙述的,霍去病年少时就出入宫闱担任侍中,身份尊贵,所以很难体谅下层士兵的处境。
他带兵出征,汉武帝派人送给他几十车酒肉粮蔬,等他回来的时候,辎重车上还有很多丢弃的粱肉,而一些士兵,还在忍饥挨饿。他们在塞外打仗,因为吃不饱,底层士兵饿的站不起来,霍去病还有心情去踢蹴鞠。
从司马迁的角度看,霍去病从小锦衣玉食惯了,说什么骠骑将军,本来也才是个19岁的毛头小伙,和那些久经沙场的老将自然不能比,根本不知道体恤下级。
不过,细细想来,却有不通之处。
霍去病出征匈奴一直担任首领,他的麾下少时几百人,多则数千人,一个不到20岁的青年能将百千人指挥的游刃有余,让他们任其差遣,要说霍去病不知道体恤手下,那他在军营中凭什么立住脚跟,就凭卫青外甥的身份吗?不大可能。
所以,霍去病不愿分享酒肉不太可能是因为他年少得志,不懂照顾手下。那么,最真实的原因是什么呢?
要知道,汉武帝赏赐的酒肉是给霍去病本人的,他自己吃了没事,分一些给心腹手下吃也没事,但是如果他将十几车的酒肉张罗着分给全军吃,汉武帝会怎么想?
犒劳三军是皇帝的职责,不是将军的职责,皇帝可以遣使臣慰劳将士,但是,如果将军把皇帝的赏赐分给了士兵,会不会落了收买人心的嫌疑。
霍去病从小就长在权贵家庭,侍奉在汉武帝身边,耳濡目染,帝王心术别人不知道,聪慧的霍去病不可能不清楚。如果不分酒肉,顶多落一个纨绔子弟、不知体恤的骂名,只要是打了胜仗,没人会拿这件事苛责他。
但是,心一软分了酒肉,传到汉武帝耳中,会不会被认为是笼络人心、培植势力?这个罪名,谁能担得起。
所以,聪明如霍去病者,宁愿对外去扮演个骄矜的贵族子弟,也不能引得皇帝丝毫的怀疑,这才是他生存哲学所在。
曾豪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少年将领,曾经完成"封狼居胥"壮举的骠骑将军,霍去病绝不是一个只有武夫之勇的人,情深不寿,过慧易夭,可惜这样的少年天才实在是死的太早,要不然,搅动大汉风云的,说不定就是这个平阳县小吏霍仲孺的私生子。
⇡╋汉武帝赏赐数十车酒肉,霍去病为何宁愿让肉臭掉也不分享给士兵?
因为霍去病想活着把士兵们带回家。
司马迁说霍去病这种做法是典型的不爱惜士兵,原文是“贵不省士”。
说霍去病“贵”,很对。他的小姨夫是汉武帝刘彻,他的舅舅是大将军卫青,他的舅妈是平阳公主,他,贵不可言。
但是说他这种做法是“贵不省士”,太史公司马迁就错得离谱了。
试想如果霍去病真的不爱惜士兵,又怎么会在战斗中如臂使指,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的胜利呢?
霍去病第一次随卫青出征,是在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
这一战,产生了两个结果和一个深远的影响。
第一个结果是,卫青所部所获平平,只斩杀了几千匈奴士兵,但是初次出征的剽姚校尉霍去病却一战封侯。
十八岁的少年霍去病,骑白马,执长槊,率八百铁骑,脱离大部队,风驰电掣一般阵斩匈奴两千余人,擒获伊稚斜单于的叔父罗姑比于大漠深处。
这让临阵才把霍去病硬塞给卫青的汉武帝高兴坏了。
剽姚霍校尉,智勇冠三军!汉武帝以一千六百户封少年霍去病为冠军侯!
第二个结果是,卫青麾下的前将军赵信,突然遇见伊稚斜单于的主力部队,仓促接敌之下,大败。
赵信竟然领着剩下的八百余人投降了匈奴。
伊稚斜单于如获至宝。因为赵信本是个匈奴小王,归顺汉朝后,被封为翕(xī)侯,对汉朝的情况非常清楚。
伊稚斜单于不仅封赵信为仅次于单于的自次王,还把自己的姐姐也嫁给了赵信。赵信感激之余,向伊稚斜单于献了一计。
这一计太歹毒了。直接导致汉朝再征伐匈奴,必将付出更大的代价。
他建议伊稚斜单于把匈奴撤到漠北,与汉朝军队拉开距离。
须知,汉朝当时的主力兵种仍然是战车和骑兵,骑兵的能力,比起从小生长在马背上的匈奴人来说,还有很大的距离。
汉家男儿征伐匈奴,不怕接敌,就怕找不到来去无影踪的匈奴铁骑。
我们所熟知的“飞将军”李广,那是多么彪悍的一员战将。能在重伤被俘的情况下,夺下匈奴的马匹,用抢来的弓箭射退追兵,成功逃回大营。
但是却在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的最后一战中,因为迷路,而导致单于遁逃,不得不挥刀自尽以谢罪。留下了“李广难封”也就是终身没能封侯的千古遗憾。
可见大漠征伐之难。
赵信向伊稚斜单于献的这个毒计,正是发挥了匈奴的优势,而抑制了汉军的短处。让汉家男儿必须携带更多的给养,长途奔袭,寻找战机。
前面咱们说了,这次战役,导致了两个结果,一个深远的影响。
两个结果咱们都知道了。那么由此产生的一个深远的影响就是汉朝的军队,从此由战车和骑兵为主力兵种,逐渐过渡到以骑兵作为主力兵种。
而战车,逐步以运送辎重及防御设障为主了。
而霍去病恰恰是把骑兵的机动性能,运用到炉火纯青的那个人。
可以说,霍去病就是个天生的骑兵种子。
当然,这就不得不说一说他的身世了。
和卫青一样,出身于平阳侯府。也就是平阳公主府。他的母亲是汉武帝的皇后卫子夫的姐姐,卫少儿。
卫少儿还是平阳公主府的女奴的时候,与平阳县的小吏员霍仲孺好上了,有了霍去病。
这位霍仲孺是个有家室的人,之后就和卫少儿断了联系,幼时的霍去病不知道自己的生父是哪个。
等卫子夫被过三月上巳节游玩到平阳公主府的汉武帝看上之后。
卫氏一家从此显贵。小小的霍去病成为西汉外戚的一员,才有机会学习骑射,并且很擅长骑射。
一心想为汉高祖,为吕后报仇的汉武帝,当然很喜欢这样的勇士,又是自家亲戚,于是就任命霍去病为侍中,霍去病从此得以成为天子近臣。
相处的时间多了,汉武帝惊喜地发现霍去病对兵法相当感兴趣,就打算亲自教霍去病《孙子兵法》。
没想到霍去病却根本不想学,他是这样说的:
故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
听听,这就是军事天才的傲骨!他的意思就是打仗就要随机应变,生搬硬套古兵法有啥用?!
汉武帝一听就更高兴了,这不是正好暗合了兵法中“兵无常阵,水无常形”的说法了吗?
看到这儿,不由人想到汉武帝晚年的时候,制造了“巫蛊之祸”的江充,也是以相似的方略来阐述自己出使匈奴的策略,同样打动了当时的汉武帝。
可惜,霍去病给汉武帝带来的是一个又一个的惊喜,而江充给汉武帝带来的却是一个又一个的噩梦。
咱们回来看看,为什么霍去病宁愿让肉臭掉也不分享给士兵。
简单来说,就四个字:因敌而食。
就是甩掉笨重的辎重,发挥骑兵狂飙猛进,机动灵活的长处,长途奔袭,大范围穿插,迂回,寻找战机,打歼灭战!
没饭吃?匈奴那里有!
咱们前面不是说伊稚斜单于听从了赵信的计策,把匈奴的王庭撤到漠北了吗。
汉武帝也不是善茬,你撤到漠北,我正好收拾河西的浑邪,休屠所部匈奴!
河西在哪里?就是河西走廊甘肃一带。话不多说,上图!
河西走廊,是通往西域各国的重要通道,匈奴占着这里,汉朝就没法征服西域各国,丝绸之路就更无从谈起。
汉武帝把这样一个重要的任务,交给了霍去病。
这年是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二十岁。
地图上显示得很清楚,这一年,分春夏两次进攻。
春季,霍去病率领一万铁骑从陇西出发,横扫匈奴五国,过焉支山,在皋兰山下与匈奴军主力大战一场,斩首级八千九百余级,其中有折兰,卢侯二王。又擒获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等。
休屠部祭天用的金人两个,也被霍去病所部缴获。
这一场战役,霍去病带领铁骑长途奔袭六天六夜,充分展现了骑兵的机动能力。
试想,如果是等着辎重一起慢慢行动的话,战役的突然性和灵活机动性,将荡然无存。
必将被匈奴人牵着鼻子在广阔的草原上遛弯,并最终被拖垮。
尝到这种战法甜头的霍去病,在当年夏季攻势中,甚至不等因迷路而没有按期赶到的公孙敖所部兵马,率领万余铁骑,孤军深入,又是长途奔袭,如图所示,绕了一个大大的弯,出其不意地从北面进袭匈奴军。
这一仗,俘获匈奴贵族,阏氏(yān zhī,匈奴的王后),王子等五十九人,高级将领相国等六十三人。打得匈奴人元气大伤,浑邪王直接动了归顺汉朝的心思。
同年秋天,浑邪王率部归顺汉朝,但是平生波澜。当匈奴众看到对面来迎接的汉军人数众多的时候,有不少人临阵反悔,纷纷叛逃,一时大乱。
还是霍去病,当机立断,率领铁骑突入匈奴阵中,斩杀了叛逃的匈奴人八千余人。最终使得浑邪王率领四万多匈奴人归顺汉朝。
从此,河西走廊被汉朝控制,汉武帝设河西四郡:酒泉,敦煌,张掖,武威。打开了通往西域的大门。
更重要的是,这个方向上再也没有匈奴的滋扰,汉朝在陇西,上郡,北地郡的守卫力量,因此得以减少一半,减轻了汉朝老百姓的负担。
可以说,霍去病居功至伟,因此也获得了八千九百户的封赏。
霍去病的最后一战,发生在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同样精彩纷呈。
肃清了河西走廊之敌的汉武帝,把目光对准了撤到漠北的匈奴王庭,也就是伊稚斜单于的本部。
这次战役准备的更充分,由卫青和霍去病统领十万铁骑,再加步兵及辎重队伍数十万人。兵分两路深入漠北,寻机歼敌。
很明显,霍去病所部,又是一次长途奔袭,这次的路程,足有两千余里,大败匈奴左贤王,斩敌七万余级!
在狼居胥山祭天,在姑衍山祭地。古礼,祭天为封,祭地为禅。这就是著名的封狼居胥!
两千余里的长途奔袭,如果是被沉重的辎重所累,肯定达不到这样辉煌的战果。
综上所述,霍去病宁愿让肉臭掉也不分享给士兵,正是为了发挥骑兵快速机动的优势导致的结果。
如果让士兵贪恋汉武帝赏赐的数十车酒肉,那就一定会导致骑兵们行动迟缓,既达不到长途奔袭的速度,也无法完成突袭匈奴部的突然性。
所以,这样长途的奔袭,和连续的作战,正是发挥了骑兵的长处,对击败匈奴这样从小就生长在马背上的军队来说,才是正确的征战方式。
当然,胜利归来的士兵们,也会像史书中记载的那样,面有菜色,疲惫不堪。
看起来是霍去病不爱惜士兵,但是,活着把他们带回来,不是最好的爱护士兵的方式吗?
至于太史公司马迁对霍去病在军营中稍有闲暇,就以踢球(蹴鞠)为乐,也颇有微词。但是我个人看法,这正是保持士兵士气的一种方式。
不然,大漠茫茫,行军凄苦,很容易出现士气低落的问题。以蹴鞠为乐,正好可以让士兵们动起来,忘掉思乡之苦,保持士气的高涨。
说真的,如果霍去病真的贪图享乐,也不会在二十四岁就英年早逝。这应该是常年征战,苦心孤诣的结果。
❃░汉武帝赏赐数十车酒肉,霍去病为何宁愿让肉臭掉也不分享给士兵?
汉武帝赏赐的数十车酒肉,其实是暗藏杀机,如果霍去病把酒肉分给士兵,就会惹来杀身之祸!
霍去病是在追杀匈奴残部的时候,汉武帝在战争马上结束的时候,千里迢迢地给霍去病送来了酒肉,这酒肉有数十车,汉武帝刘彻在圣旨上,也明确的说明了,这数十车酒肉,只赏给霍去病一个人,刘彻这么做,不是他忘记了其他将士,而是暗藏着对霍去病的警告,刘彻雄才大略,帝王之术那也是炉火纯青。
霍去病是个军事奇才,但当初如果没有刘彻的慧眼识才,霍去病只能平平凡凡的过一生,刘彻选对了将领,霍去病和卫青打得匈奴溃不成军,已经威胁不到大汉朝了,霍去病率领的大军,追杀匈奴到了漠北,汉武帝刘彻觉得胜局以定,他心里是喜欢霍去病的军事才能,但同样也顾忌战神霍去病不好驾驭,因为霍去病在军中威望太高,掌握汉朝军队的是卫青和霍去病,这二个人又都是亲戚关系,想想汉武帝刘彻的担心,那不是多余的。
汉武帝刘彻知道卫青性格老实憨厚,在用兵上步步为赢,小心谨慎,这样性格的人好掌握,霍去病用兵却神龙见首不见尾,常常有天才的创造,不按常理出牌,霍去病机智多谋,这样的性格,是不好掌握的,如果霍去病有异心,那会撼动刘彻的江山,刘彻在匈奴被打得不成气候的时候,就是以送酒肉的名义,试探一下霍去病,这场试探暗藏着杀机,如果霍去病处理的不好,马上就会惹来杀身之祸。
霍去病见到汉武帝赏赐的数十车酒肉,也接到这些酒肉只是给他一个人的旨意,谋略过人的霍去病,看出来刘彻那暗含杀机的用意,刘彻故意把数十车酒肉,给霍去病一个人,就是让霍去病手下的将士,心里不平衡,大伙一起出生入死,到了最荣耀的时候,功劳却让霍去病自己独享了,这将士心里肯定会恨霍去病,因为这不是普通的酒肉,这是天大的荣光,让霍去病一个人独占了。
这种做法就等于是离间计,让霍去病的手下,心里恨他,面和心不和,先削弱了霍去病一呼百应的威望,刘彻赏赐这数十车酒肉,明知道霍去病自己吃不了,刘彻想看看霍去病,到底该怎么处置这批酒肉,他下的旨意是只给霍去病一个人,假如霍去病敢把酒肉分给手下吃,那就证明霍去病敢越权,敢独断专行,敢不听圣旨,这种情况下,刘彻会毫不犹豫的杀了霍去病,这就是古代帝王的狠辣。
霍去病是个聪明人,他看出来了,汉武帝刘彻那暗藏杀机的试探,霍去病也是胆战心惊,所以霍去病宁愿那些酒肉臭了,也不敢分给手下一口酒肉吃,霍去病知道刘彻的旨意,那是不容有一点改变,刘彻对于霍去病的试探,也是收到了满意的效果,这暗藏杀机的酒肉,就变成了让霍去病有苦说不出的犒赏。
很多人觉得这说法,有些夸张,其实一点也不夸张,汉景帝时期,大将军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被汉景帝任命为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倾朝野,但周亚夫对于汉景帝的主张,提出了很多的反对意见,这让汉景帝心里对他产生了警觉,汉景帝想废太子刘荣,周亚夫不同意,窦太后想封儿子梁王,周亚夫反对,汉景帝刘启认为周亚夫是个威胁了。
汉景帝刘启并没有直接收拾周亚夫,他还想试探一下,周亚夫到底会不会迷途知返,以后乖乖听话,汉景帝刘启招周亚夫进宫来,表面客套了几句,就留下周亚夫吃饭,菜比较简单,一整块喷香的五花肉,香气四溢的端到周亚夫面前,周亚夫一看,这一整块五花肉,也没切开,也没有夹肉的筷子和切肉的刀具。
汉景帝刘启还一个劲的让周亚夫吃肉,周亚夫那火爆脾气,当时就压抑不住了,满面怒容的说,这主持宴请的宴会官,太不是个东西,端上了一整块肉,却又不给筷子和刀具切肉,明明是瞧不起他周亚夫,其实周亚夫故意这么说,就是指桑骂槐,在古代皇宫中,皇帝宴请客人,谁敢疏忽不给客人拿筷子,没有筷子让客人拿手抓着吃吗?
周亚夫心里知道,这是汉景帝刘启在故意欺辱他,他却敢指桑骂槐,暗着讽刺汉景帝刘启,甚至是发泄完了愤怒,拂袖而去,就是给汉景帝刘启甩脸色看,这让汉景帝刘启彻底明白了,周亚夫不可用了,在宴请过后,周亚夫也被关进了大牢,等待他的只有死路一条,周亚夫在大牢里自尽了,一代大将军就这样落幕了。
汉武帝刘彻赏赐数十车酒肉的做法,其实跟汉景帝刘启请周亚夫吃肉,有异曲同工的妙用,都是在试探臣子,只不过刘彻的手段更高明,也更加凶狠,霍去病是个聪明人,他的结局跟周亚夫不一样,他并没有被刘彻诛杀,甚至还被封冠军侯,勇冠三军,其实刘彻给霍去病的荣耀,高于卫青,刘彻这样的奖励,也是要引起卫青和霍去病的隔阂,让二个人不会走太近。
刘彻捧霍去病,就是让卫青心里不舒服,让他俩产生隔阂,相互牵制,达到一种平衡,这样刘彻才能安心,很多人觉得刘彻不会这样对待功臣,刘彻是帝王,他要的是大局,在他掌控之中,他任何人都可以舍弃,看看后来卫子夫的结局,就能看出来,刘彻在集权的路上,任何人对他有威胁,他都会毫不手软,卫子夫也是自尽死的。
------------------
推荐阅读:
和赵丽颖离婚后,冯绍锋再追求倪妮,你觉得倪妮会同意重归于好吗?
上一篇:过生日怎么发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