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闻修秦始皇陵的人都被杀死了,那么司马迁为什么可以详细描述皇陵内的结构?
℉♛传闻修秦始皇陵的人都被杀死了,那么司马迁为什么可以详细描述皇陵内的结构?
秦始皇陵,史上第一皇嬴政的陵寝,神秘莫测,但有个人用笔轻轻一挥,揭秘其中的内部构造,这人叫司马迁!
司马迁敢这样写,并非一颗花生米下了一瓶酒后的胡言乱语,他在《史记·秦始皇帝本纪》中已经说得明白。
修秦始皇陵的人,绝对没有被全部杀死!
秦始皇陵,一个差点烂尾的浩大工程
秦始皇,吞并六国,成了千古第一皇,就琢磨着得干票大的,修个阿房宫玩玩。
老秦觉得咸阳人多,自己宫廷就小了点,学不了周文王、周武王那么堂皇,怎么也得整个像样的宫殿,看着舒心。于是老秦开始建造阿房宫,“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顛以为阙。“
没法完事了,这工程有点大;还得修始皇陵,这下七十余万人也不够用了,所以老秦干脆心一横,两不误都修,多大点事啊!
要是修好了,自己看不到怎么办?老秦就派徐福去海外找长生药去了;徐福当然不敢回来,老秦自然就没法长生,只能躺进始皇陵,睡在水银河中的梓宫中,看小船儿飘荡,飘荡在水中。
《史记·秦始皇帝本纪》载:“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郦山。”
01、秦始皇陵,贫穷限制人想象的杰作
秦始皇在生,就“使丞相斯将天下刑人徒隶七十二万人作陵”,挖掘靠奴隶、囚犯们,还有一大群专业人士也参与其中。
搞化学的布置水银河防腐;搞水利的负责河水改道并作防水大坝;搞灯光的设计人鱼灯照明;搞军事的制造机弩防盗;其中还包括一群特殊的手艺人——陶俑工。
《史记·秦始皇帝本纪》载:“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陶俑工可是第一批流水作业的工人,他们都很平凡,下手就有点狠,制造出了世界震惊的秦朝兵马俑!
从现今的破碎兵马俑可以得知,当初制造兵马俑并非整体打造,而是流水作业组合而成,这也就是兵马俑最神奇的地方,栩栩如生不算本事,容貌体型穿着个个不同才是王道。
比如头部,前脸后脑分两半粗胎量产,然后由陶俑工精心刻画脸部,验收合格才与后脑组合成头部,最后按照身份职位确定头饰或头盔。以此类推,等到整个人体完成,再由彩陶师着色,最后进行烧窑,送进陪葬坑,替老秦站岗放哨出征!
根据这段清晰的记载,秦始皇陵玄宫,深达30米,机关重重,还有巨量水银河构成地理图;再加上多彩兵马俑,这大手笔除了老秦,还真没人干得出来!
当时要有什么世界纪录的话,秦始皇陵完全就是拿来吊打纪录的存在。
02、秦始皇安息,其他人去哪儿了
当秦始皇稳稳当当地躺进了梓宫,在水银河中看长明灯后,迎接能工巧匠等七十二万人的命运是什么呢?看司马迁怎么说的。
《史记·秦始皇帝本纪》载:“二世曰:‘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葬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臧皆知之,臧重即泄。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树草木以象山。“
老秦死了,儿子秦二世很有孝心,居然又把秦献公“止从死”废除的“人殉”制度又给捡起来了,把老秦没有生育过的妃子全拉去地宫,陪伴老秦说话打发无聊时间。
设计地宫的规划师、制造门户机关的工匠,这些人肯定活不成了,为了保证秦始皇陵的安全,被先后落下的门堵在过道上活活饿死。
这与72万人没太大关系,你说在一段过道上坑杀72万人,这过道得有多宽多长?再说了,这些人殉葬可不是秦始皇的主意,而是秦二世突发奇想孝敬他老爹的。
秦始皇与兵马俑为伴,就足够了!
秦始皇归葬皇陵后,又花了两年时间完善才算完工,最后的格局就是山间郁郁葱葱,有水北来,在此一绕,过鱼池后,再直奔而去,汇于不知处。
《水经注》载:"水出骊山东北,本导源北流,后秦始皇葬于山北,水过而曲行,东注北转,始皇造陵取土,其地于深,水积成池,谓之鱼池也。池水西北流,途经始皇冢北。"
司马迁知道秦始皇陵内结构的原因
司马迁能够把皇陵内结构说的头头是道,一是当时有野史资料可查,二是参与皇陵建造的参与者留下的故事。
参与秦始皇陵修建的人,喝两口小酒,谁还不会向儿孙吹嘘两句:“当初老秦可是欠了我恩情的,是我用双手一锹一锄挖出了那么宽的地方,他老人家能够睡得安稳,可是有我功劳的!”
这绝对不是编造,司马迁讲了这么一段故事。
陈胜、吴广在荥阳牵制秦军主力,大将周文领兵出函谷关,进发戏地,直逼仅百余里的秦都咸阳。十万人来围城?秦二世吓得不轻,拉着章邯的袖子问:“奈何?”
章邯根本不当回事,十万人就人多了?修阿房宫、郦山的人随便拉来满满的几十万,所以就建议秦二世赦免劳工,让他们加入部队,自己带着这群杂兵去痛击周文。
秦二世“大赦天下”,让劳工成为秦军,这群原本会劳作而死的囚犯、奴隶,突然看到了翻身的机会,上了战场还不得拼命啊,所以周文败了。
得胜后的章邯趁势杀向荥阳,进攻陈县,最后扑灭了这场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星星之火。
《史记·秦始皇帝本纪》载:“少府章邯曰:‘盗已至,众彊,今发近县不及矣。郦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二世乃大赦天下,使章邯将,击破周章军而走,遂杀章曹阳。”
既然是从修建阿房宫以及郦山的劳工征集的部队,肯定会出现伤兵、逃兵的现象,这些人在返乡后,参与修建秦始皇陵就会成为吹嘘的本钱,半真半假地透露了出去,野史当然就要好好记一笔,这也就成为了司马迁参考的文献。
司马迁为此还补充了重要的一句话,“始皇既殁,胡亥极愚,郦山未毕,复作阿房,以遂前策”,提示一些没有重度参与秦始皇陵内部规划、机关布置的工匠,如木工、陶工、彩画工、油漆工后来都成为了修建阿房宫的劳力。
“修秦始皇陵的人都被杀死了”的说法显然是错误的!
秦始皇陵被盗
秦始皇陵被盗的说法,也来自司马迁,借刘邦之口数落项羽的罪过,“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
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加油添醋说道,“项羽入关发之,以三十万人,三十日运物不能穷”,显然把项羽打入了盗墓贼的行列。
《汉书》则不是这么说,是个小牧童惹的祸。小牧童找羊,安全无恙走进了秦始皇陵,最后被棺材里的秦始皇下了一跳,手一抖,把秦始皇的棺椁和珍宝烧成了灰烬。
这说法很不靠谱,大门大开?没人守卫?没有机关?火把能燃?还能烧完秦始皇的棺椁?
《汉书》载:“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臧椁。”
我情愿相信是项羽烧的,不过不是烧的秦始皇陵,而是陪葬坑。
考古发现,在一号俑坑和二号俑坑有黑色木炭遗迹,证明曾经被焚烧过,造成塌陷。
估计是项羽挖来挖去找不到门户,挖掘到全是兵马俑,深感晦气,干脆放了一把火,不过也放弃了找秦始皇陵的麻烦。
古代考古专专著《金石学》中,也没有任何秦陵文物的记载,所以秦始皇陵被盗是个假说,刘邦给项羽定的罪,其他史家唱和而已。
综上所述,司马迁知道秦始皇陵内部结构的原因,是借鉴了野史文献的参考和民间传说,很大可能来源于参与修建秦始皇陵的劳工所述。这些劳工曾被征集参加军队,镇压陈胜、吴广起义,战场中自然会出现逃兵、伤兵,乃至退伍将士,这些知情人在返乡后就会透露出秦始皇陵内部结构,形成野史记载或传说,司马迁就采用了此说。或许秦始皇陵当时内部结构并不是个秘密,但由于设计了多种防盗措施,加上负责内部设计的工匠死亡,秦始皇陵就成了高风险而神秘的地方,永远埋藏于地下了。
(图片均来自网络)
❏≄传闻修秦始皇陵的人都被杀死了,那么司马迁为什么可以详细描述皇陵内的结构?
据史记记载,公元前247年,13岁的嬴政即位为秦王,也就是在这一年,嬴政就开始为自已修建陵墓,直到秦始皇去世的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陵已经修建了37年。
这还不算,秦始皇去世后,尸体从沙丘运到咸阳,秦二世即位后,在对秦始皇的尸体进行安葬时,秦始皇陵仍然没有修好,秦二世仍用了2年时间对秦始皇陵进行最后的收尾工作,加上前面的37年,一共用了39年。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为山九仞,岂一日之功。任何一座雄伟的陵墓都不是一下子就能建成的,秦始皇陵墓也是如此,前后建了39年,古代的工匠在建陵墓时,也同时需要对陵墓内外结构、安全防盗、保存效果进行各种设计。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于秦始皇的陵墓是这样描述:
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馀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
秦始皇刚即位时,就在郦山开山凿洞,等到统一全国后把七十多万刑徒送到郦山,把隧洞一直挖到有水的地方,用铜封固,然后把棺材安放在里面,仿制的宫殿和各种珍奇宝物都放置在其中,藏得满满的。
让工匠制造带机关的弩箭,有人掘墓接近墓室时就会自动射向目标。拿水银制作成山川河流、江湖大海,使用机械将水银互相灌注流通,墓中天上有日月星辰齐全,地上景象万千,还有利用人和鱼的脂肪制作的蜡烛,很长时间都不会熄灭。
另外司马迁还有关于陪葬人员的记录,秦二世将秦始皇后宫中没有生育子女的妃嫔全部送到陵墓中陪葬,还有制造机关的工匠和建造的奴隶,最先是封藏了墓室的随葬品,接着关闭了墓道,最后放下了墓道最外面的大门,将所有陪葬人员全部关闭在陵墓中。
司马迁所在的时代,已经离秦始皇去世过去了一百多年,司马迁怎么知道的这么清楚?不仅内部结构知道,连陪葬人员情况也知道?
有2个原因:一是建造时间很长;二是参与人数太多。
一、建造时间很长
建造时间前后持续了39年,差不多相当于一代人了,39年中,参与监督、设计、建造、施工的官员、工匠、奴隶、平民换了一批又一批人,就算秦始皇下令保密,持续这么长时间,难免会有陵墓的资料泄露出去,或者记录下来。
建造这么复杂的工程,难免会用到很多的设计图与资料,也难免会有一些资料因人而宜的保存下来,甚至我估计秦朝中央政府也有一套严格保密的关于秦始皇陵墓的设计图及施工图,秦始皇一死,天下大乱,这些图纸流落出去都有可能,当然也有可能被萧何收走了。
如果被萧何收走了,就成为汉朝中央政府的藏书,就会流传下去,司马迁也许能看到部分,如果没有流传下去,司马迁也可能收集到其它渠道得到的关于陵墓的资料,况且司马迁对于陵墓的描述也只是大概的描述,并不是如何如何的详细。
二、参与人数太多
要建陵墓,首先要勘测、规划、设计,这些都需人完成,可能最初帮秦始皇设计的人早已死去,后面多次更改了结构也有可能,秦始皇在统一天下后,召集了70多万的刑徒开始建造,70多万人啊,从公元前221年开始建,这些人并不是全部被杀了,也有一些人活下来。
刑徒并不全是奴隶,也有服徭役的平民,当年刘邦不就是送刑徒去骊山,有不少人跑了才开始造反的吗?这么多人不可能全杀了吧,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总共也只有3000万人,一下就杀70多万,不可能嘛,秦始皇也没有这么残忍。
而骊山的70多万刑徒,据说在陈胜部将周文打进函谷关后,章邯曾率领部分刑徒军队迎战起义军,这部分人都参与了平定起义的战争,大部分人战死或被活埋,也有一部分人随章邯投降后活了下来,也会有各种口传和记录下来。
除了刑徒和奴隶之外,还有工匠,工匠可能真是大多被杀,因为知道的太多,并且司马迁也写了工匠大量被杀,但除了这些人,还有秦朝的官员和士兵呢,官员负责监督,士兵负责维持治安,总不能连秦官和秦兵都杀了吧!
由于涉及人数太多,秦始皇陵墓也就是公开的秘密了,人人都知道,包括秦朝内部大量的官员和士兵都知道的,总会有人记录一些信息,被司马迁收集到了,写进了史记。
也正是由于秦始皇陵墓是公平的秘密,根本就没有办法百分之百的保密,因此有大量的资料流传下来,而司马迁作为史官,是很严谨的,只有确认是真实的,至少在司马迁看来是真实的,他才会写进史记中。
❏⇓传闻修秦始皇陵的人都被杀死了,那么司马迁为什么可以详细描述皇陵内的结构?
一个数百万人参与、持续时间39年的超级大工程,如何做好保密工作?
这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以先秦时期的技术手段,唯一可行的办法是:将所有参与此工程的人全部杀掉!
显然,这根本就不可能。
不过,聪明的中国古人却在不可能中,找到了一种可行的方法。
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之后,因为秦国已经将秦军主力调往南方和北方,导致关中空虚,为了抵挡起义军,秦国少府章邯不得已调用在秦始皇陵修造陵寝的刑徒,也就是犯人,一共调集了70万人!
这70万刑徒,除了战死的、活埋的,活下来的人,对皇陵的结构多多少少都有所耳闻。
根据后世对秦始皇陵的研究,专家发现,秦国已经掌握了先进的流水线作业,皇陵的很多结构部件,都可以通过流水线的方式,使得流程大大加快。比如说,举世瞩目的秦皇陵兵马俑,它们身上的很多部件都来自流水线。
也就是说,秦国为了修筑规模庞大的皇陵,将数百万刑徒分作无数条流水线,每个人都是流水线上的一个“部件”。这些戴罪之徒,没日没夜地在皇陵工地上劳作,除了吃饭休息就是工作,根本就没有时间去其他地方“瞎逛”。
如此,便只有一个结果:绝大部分参与皇陵建造的人,都只知道皇陵构造的一小部分。
这样,即便有些刑徒没有侥幸刑满释放,他们也只知道骊山在修筑规模庞大的皇陵,具体里面修筑了什么,除了靠吹牛,他们什么也描绘不出来。
而这,就是中国古人的智慧。
对于皇陵而言,防盗最关键的地方,莫过于墓道口。
盗墓贼一旦得知墓道口,打开皇陵就会变得非常容易。除此,最后进入墓室的人,一定对墓道口了如指掌,即便他们对墓室内部构造一无所知,只要他们掌握了墓道口,那么,秦始皇陵就如自家小金库,打开它取宝,只是时间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秦始皇陵工程指挥部下达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将最后进入皇陵的人,全部活埋,也就是封在墓内。
这一做法,也是古代皇陵的“通用”做法。
上世纪60年代打开明定陵之后,就在明定陵的墓道发现了很多乱七八糟的遗骨,遗骨旁边,丢弃大量果核等陪葬品,考古专家推测,这些遗骨应该就是最后进入墓室的被活埋的人。
想必,秦始皇陵最后的“工程攻坚队”,也是这样被活埋了。
秦始皇死后一百多年,司马迁在他的《史记》里,也这样写道:
“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
在这里,中羡和下外羡门,指的都是墓道门。这段话意思是:秦始皇被下葬之后,修皇陵的人关闭第一道墓门,当他们准备出去时,却发现,最外面的门已经被封死,这样一来,这批人既无法破坏地宫,也永远守住了秘密。
一系列流程下来,便确保了没有活人知道皇陵内部情况,即便有,秦二世也有办法让他们永远闭嘴。
那么,司马迁是如何得知皇陵的内部构造呢?
请看《史记》所记载的这一一句话:
“沛公至咸阳……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译文:刘邦率军攻入秦都咸阳之后,当大家都在忙活着抢钱抢女人的时候,萧何却带着一帮人冲向秦国丞相、御史等高官的宅邸,将他们的藏书尽数拿走。
这些书中,可能会有关于皇陵的蛛丝马迹。
之所以说是有“蛛丝马迹”,按照秦始皇的残忍与多疑、焚书坑儒时的果断与冷血,高官家里敢私藏皇陵结构图,那真的是嫌命太长。即便有,最多也就只言片语;皇陵的详细情况,甚至秦皇室藏书都不会有。
所以,皇陵的真实情况,司马迁也不知晓,《史记》的说法,大抵也是推断和猜测。
先来看看《史记》是怎么写的:
“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馀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穿治郦山。
这点没什么好说的,因为骊山就在那里杵着,几千年过去了,也没挪动半步。
穿三泉,下铜而致椁。
穿三泉,意味着挖的很深,用铜来制作棺椁,倒也有可能——毕竟,秦始皇灭六国之后,曾“收天下之兵”,用这些兵器做个青铜棺椁绰绰有余。
至于墓道的机弩机关,有些够呛。
自古而今,帝王将相之陵墓不计其数,其中不乏规模宏大、耗资巨万者,也从未听说有安装机关的。难道是这些帝王不晓得防盗?不是,而是用安装机弩来防盗,显得幼稚又可笑,根本就没用。
至于“上具天文、下具地里,以人鱼膏为烛”,这些都是先秦时期有钱人的标配。司马迁这样写,就好比你出国,要么坐船、要么坐飞机一样,别人根本就挑不出毛病。
也就是“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有点儿难猜,不过,以司马迁所掌握的历史资料,从秦宫室的籍册,也能够发现端倪。
说到底,司马迁对于秦陵的描述,只是“通俗演义”,具体到陵寝里有几条墓道,墓道里有几个门儿,门儿朝哪开,这些内容,谨慎的司马迁是不敢随意下笔的。要不然,规模浩大的秦始皇兵马俑,怎不见他提及一个字?因为这属于详细内容。
看来,秦始皇为了守住自己的地下王国,真真是下了一番心思啊!以至于后人无数次猜测,也无人敢贸然发掘秦陵,甚至连陵墓里的结构,都无人知晓。可见,中国古人的保密工作还是很到位的。
≓%传闻修秦始皇陵的人都被杀死了,那么司马迁为什么可以详细描述皇陵内的结构?
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在他13岁登基成为秦王的那一年,就开始征用大量的民夫为自己在骊山修建陵墓,历时37年。
为了建陵墓,他所动用的人力也是相当惊人的,据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他曾又调集了70万人继续修建,人数最多的时候曾一度达到了80万人,这样的人数已经相当于埃及胡夫金字塔人数的8倍,所以秦始皇陵可算是中国历史上修建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陵墓了。
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司马迁曾对秦始皇陵有这样的记载:
“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简单概括一下这段话的意思就是:地宫一直挖到穿过了地下的三层泉水,然后用铜汁浇铸加固基座,上面放着棺材,墓室中修建了宫殿楼阁和百官相见的位次,放满了奇珍异宝。墓室内的要道机关装着带有利箭的弓弩,盗墓的人一靠近就会被射死。地宫里还用水银做成江河湖海,靠机械的力量循环往复,上有天文下有地理。墓室内点燃着用鲸鱼油制成的“长明灯”,可以长明不灭。
按照司马迁的这段文字记载,秦始皇陵当中,江河确实是由水银浇灌而成,整个地宫的构造,也是按照现实的山川地理仿制。这让人们在浮想联翩的同时也产生了疑惑,司马迁又不曾亲眼见过秦始皇陵的修建,他怎么会知道秦始皇陵的内部结构,而且还描写的那么详细呢?浅阳认为,有以下几条线索。
一、从俢建秦始皇陵的工匠的后人处收集史料
在很多影视剧或小说中,为了塑造古代皇帝残忍暴戾的一面,大多都有这样的镜头或文字描述,皇陵俢建结束后,随着皇帝的下葬,那些工匠们会在墓室中反锁墓门,这也就意味着所有参与俢墓的工匠会作为陪葬者被全部活埋。
这挺吓人的,人们也大都认同了这种说法,但事实却并不是这样。
我国古代皇陵建筑有一个一直沿用到清朝的传统习惯,那就是残酷的陪葬,但这是指送皇帝遗体进墓室的那些人。
所以秦始皇下葬时肯定也杀人,不过不是全部,应该是送秦始皇进墓室的人都被杀了。但那些没有随遗体进入墓室的工匠自然就会幸免于难,因此这些逃过一劫的工匠就有可能将陵墓里面的情况告诉给自己的后人。
司马迁从二十多岁就开始游历天下,专注收集这些资料,便会从工匠的后人那里听到更多关于秦始皇陵的内部结构的信息了。
二、从皇家典籍及秦始皇陵的设计者那里获得
据史料中记载,这座皇陵的设计者是当时的丞相李斯,当时的大监工是赫赫有名的大将军章邯。
但为秦始皇设计皇陵的图纸是否被销毁却并没有相关记载,当然秦始皇死的时候,陵墓还没建好,他儿子胡二世在他死后又花费了两年的时间才建成,所以当时图纸销毁的可能性不大。
或许秦始皇当时也有等陵墓建好后销毁图纸的打算,只是他还没来及下命令就已经在出巡天下途中驾崩了,这也就意味着在皇宫里可能还留有建造秦始皇陵的原始资料。
司马迁作为太史令,他自然能读到皇家的所有典籍。
再说了,李斯既已到达了权力高层又是皇陵设计者,他肯定会居安思危,为自己留有后手,备份一份作为奉承新帝的礼物。
从秦始皇死后,李斯为了名利选择与赵高同流合污,违背秦始皇遗诏而扶持胡亥即位,就不难看出晚年的李斯已经毫无节操。
后来虽然他被腰斩,但据传他的孩子幸好被人所救得以存活,所以司马迁也就有可能从李斯的后人处获得一些秦始皇陵的资料了。
三、从流传的关于秦始皇陵的民间故事里提取信息
秦朝末年,二世胡亥听从章邯建议,释放了关押在骊山的俢建陵墓的工匠和囚犯,临时组建了一支20万人的军队,进行平叛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军。
后来在巨鹿之战中,因赵高背后弄权,想置章邯于死地,章邯只能带着这支部队投降项羽。但项羽对章邯始终放心不下,就在新安坑杀了这20万降兵。
虽然看似这些人全部被项羽坑杀,但其实还是有一少部分人趁着战乱逃散或者因为作战受伤被遣返,最后得以活下来。
这些人大都是俢建秦皇陵时的见证者,经他们的口口相传,自然就会有很多关于秦始皇陵的故事在民间流传。
再说历朝历代都有盗墓者,在秦朝还没有灭亡时,就不断有盗墓者进到秦始皇陵里进行偷盗,直至引发墓室坍塌,导致水银泄露,这些盗墓者才不得不罢手。
这些事情都发生在司马迁生活的年代,虽然都是民间传说,并不是真实的文字记载,但往往越是民间流传的故事,就越能代表最真实的声音。
通过以上这些原因,司马迁自然就能获得秦始皇陵的第一手资料,那么他对秦始皇陵的内部结构描写也就会很详细!
ℨ▩传闻修秦始皇陵的人都被杀死了,那么司马迁为什么可以详细描述皇陵内的结构?
古代帝王视死如生,从即位之初,就会征集天下能工巧匠为自己修建坟墓,在古人看来,人死之后,灵魂会在另一个世界继续生存,只不过是换了一个环境,因此,他们在营造陵墓之时穷尽奢华,在阳间所享受的一切荣华富贵他们要原封不动的搬到阴间,这也就是秦汉流行厚葬的重要原因。
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千古一帝,他的野心,他的霸气也全部都体现在了自己的陵墓之中。秦始皇陵从他登基为秦王之时就开始动工,前后历时39年,到秦始皇在沙丘驾崩,这浩大的工程都没有完工,秦二世登基之后,才草草收尾,将秦始皇葬入其中,盖棺定论。
秦始皇陵位于骊山北麓,占地约有56.25平方公里,面积大致相当于7900个现代足球场,仿照咸阳秦王宫的样式建成,规模之大,影响力之高,历朝历代皇帝的陵墓无人能出其右。
更为神秘的是,经过两千多年岁月的洗礼,虽然地表建筑已经因为战乱被大肆破坏,但内部却没人能够盗掘,即使是现在,由于科技的不成熟,担心发掘之后无法将文物完整的保存下来,国家也没有轻易开工,因此秦始皇陵内部究竟是怎样的结构,又珍藏了哪些珍贵宝物,秦始皇的尸身是否还在,一直被人津津乐道了2000多年。
而司马迁在史记中曾不止一次描写了他所认识到的秦始皇陵:秦始皇陵中陪葬了大批后宫中没有生育的嫔妃,工期完成后,为了不泄露陵墓秘密,大批工匠被活活困死在了墓道中。
还有墓穴中设置了重重机关,一旦有人靠近,弓弩就会万箭穿心,置人于死地,另外墓穴中有大量水银,犹如地表的江河湖畔,又用“人鱼膏”做蜡烛,千年不灭,犹如天上繁星。如此一来,江河所至,日月所照,浑然一体,匠心独运!
司马迁把秦始皇陵描绘的有声有色,各种机关与细节也都能讲的明白,就好像他真的进去过一样。可问题来了,当年建造陵墓的工匠不都是被杀死了吗,司马迁又是从哪里得知的这个秘密?是道听途说还是有真凭实据?
司马迁说不定还真看到过
我们都知道,汉承秦制,除了废除了秦朝的严酷刑罚,秦朝的制度和典章被汉代完整的保留了下来。当年刘邦攻入关中,秦王子婴献城投降,正当所有人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时,有一人进入了咸阳皇宫,将秦朝的法典与文献保护了起来,此人就是萧何!
作为王朝的帝王陵墓,在设计之初必定有设计图纸与方案,作为宫廷密档,外人自然是见不到,这种珍宝萧何自然不会放过,说不定成为了日后汉代皇帝陵墓建造的标杆,而作为史官的司马迁,翻阅宫廷旧档也是合乎常理,只不过后来这些图纸随着历代的战乱毁于战火,我们没见到,不代表司马迁没有见到。
对秦朝的暴政有些夸大其词
秦始皇陵前前后后一共经历了39年,累计征发民工72万之多,要把这些人都杀死,我想有些夸大其词,并且有对秦始皇抹黑的地方。
工程的建造应该是分批进行的,毕竟没有哪一个工匠或奴隶能在工程中连干39年之久,当时的情形应该是,一批人做了一段时间,徭役期满再换下一批,如此反复,才会有72万人的记录。
而杀掉的工匠只不过是最后一批封土的人,对于之前在陵中务工的人来说,有部分秘密被他们带回了家,而且口耳相传的传了下来。
况且,工匠被杀掉了,监工总不至于被杀,当年秦始皇陵的总监工正是章邯,对于陵墓的秘密他应该了如指掌,他一直活到了秦朝灭亡,投降项羽后直到楚汉战争中才在与刘邦的作战中兵败自杀。当然,还有一些小监工,秦汉交替之快,有不少人也许摇身一变又成了汉朝的官吏,他们把这些秘密汇聚成册的可能性也不是不存在。
司马迁的道听途说
在创作《史记》的过程中,司马迁周游各地,收集资料,了解民俗,许多历史资料由于年代的久远而销声匿迹,司马迁也只能通过民间的传说来甄别、判断,最后采用一种他认为最合理的一种写入史书。
当然,我们并不是怀疑太史公治学的严谨性,只不过在汉代之前,由于文字传播的局限性和秦朝统一中国对六国史料的破坏,使得许多史料都无从可考,只能通过民间传说的方式流传下来。也许对于秦始皇陵的描述就是司马迁遍访各地,通过民间的传说的方式记录下来,而司马迁听到的也许有很多个版本,但他通过对历史的判断而记录下来了《史记》的这种说法。
所以,我们对司马迁所记录秦始皇陵的说法不能过于苛求,只能等待日后科技的发展来为我们还原一个真实的秦始皇陵,到时候再对照《史记》,是真是假我们也就一目了然了。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你相信天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