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灭亡后,郑成功为何不扶逃往台湾的宗室当皇帝?
▏♝南明灭亡后,郑成功为何不扶逃往台湾的宗室当皇帝?
郑成功虽然自称明朝忠臣,并以反清复明为己任,但让人倍感意外的是,在南明永历帝遇难后,郑成功和他的子孙尽管仍挂着明朝的旗号,但却没有扶立新君,而是由自己的家族来统治台湾,做起了实际上的“土皇帝”。那么,一向以忠臣自诩的郑成功为何不立宗室为帝呢?本人不揣冒昧,认为原因大致有以下三点:
其一,跟随郑成功到达台湾的明朝藩王们,大都名望很低,不足以号令全国。据《台湾历史辞典》记载,郑成功经营台湾时,鲁王世子朱弘桓、泸溪王朱慈旷、巴东王朱江、乐安王朱俊、舒城王朱著、奉南王朱熺、益王朱锆、宁靖王朱术桂等宗室纷纷到此避难,人数并不算少。然而,从这些宗室的身份来看,大多属于远支皇族,且名望很低,不足以承继大统、号令全国。
但在依附于郑成功的宗室中,毕竟还有一位地位极尊、名望极显的宗室,此人便是曾担任过监国职务的鲁王朱以海。由于监国相当于准皇帝,所以朱以海有一万个理由应该被迎立为帝,但是他却有一段让郑成功深恶痛绝的“黑历史”,那便是在位时曾跟隆武政权“同室操戈”。正因如此,朱以海被郑成功抛弃,不仅没有被扶上皇位,甚至都没能到达台湾(朱以海避居金门11年,并最终死在那里)。
其二,南明小朝廷们都有好内斗、胡作为的“黑历史”,让郑成功在扶立新君时,极其不安心。南明局势动荡不定,宗室们对皇位普遍极度渴求,一旦手中有权有兵,不论局势是否对他有利,都有称孤道寡的志向。而等到他们上台后,无一例外都是枪口对内,跟其他并存的政权兵戎相见,同时还在小朝廷内部大搞党争,不把自己“搞死”誓不罢休。
无论是鲁王朱以海跟隆武帝朱聿键之间,还是绍武帝朱聿鐭与永历帝朱由榔之间,他们之间的激烈厮杀不仅造成两败俱伤的局面,而且给清朝提供消灭他们最好的机会,令天下仁人志士寒心至极。而在弘光、隆武、永历三朝内部之间,党派间的纷争、倾轧导致内耗严重,使其无法凝聚共识,团结一致对抗外敌。正因如此,郑成功对这些自私自利、昏庸愚蠢的藩王非常不放心,为避免他们将内乱带到台湾,干脆不再立藩王为帝。
其三,郑成功有自己的私心,那便是建国称王,不允许任何人对他发号施令。这心思在郑成功,尤其是其子郑经的一系列举动表现的非常明显。永历帝即位后,郑成功虽以明臣自居,并奉永历帝为正主,使用其年号,但拒绝永历帝派人到其军中任职,俨然一支独立的势力。等到他入据台湾后,更是以“延平王”的名义开府治事、统治全台,丝毫不许永历朝廷置喙。
成功自江南败还,知进取不易;桂王入缅甸,声援绝,势日蹙,乃规取台湾...成功乃号台湾为东都,示将迎桂王狩焉。以陈永华为谋主,制法律,定职官,兴学校。台湾周千里,土地饶沃,招漳、泉、惠、潮四府民,辟草莱,兴屯聚,令诸将移家实之。见《清史稿·卷二百二十四·列传第十一》。
等到永历帝遇害后,其子郑经虽然仍使用明朝赐予的“延平王”封号,并声称谨守臣礼,但在内部却开始自称“东宁国王”(郑经以“东宁”称呼台湾)。不仅如此,郑经在与清廷商谈议抚条件时,明白无误地提出欲效仿朝鲜、越南,做清朝的藩属国,而非与大陆完成统一(“郑锦请称臣入贡如朝鲜,上未之许。”引文同上。“郑锦”为郑经之误)。
郑成功及其子孙统治台湾长达22年时间,在坚持抗清事业的同时,在台湾设府置县,建立各级行政机构,并大力发展农业和国际贸易,将一个原始、封闭的海外孤岛变成一块百业渐兴、生机勃勃的宝岛,功劳不可谓不大。1683年,康熙帝派大将施琅跨海收复台湾,末代延平王郑克塽兵败投降,台湾自此再度与大陆实现统一。
康熙帝收复台湾后,为免当地民众再起抗清之心,下令将郑氏在台诸坟悉数迁葬大陆。然而康熙帝并未抹杀郑成功的功绩,并专门为他拟写对联“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见《清联三百副·康熙挽郑成功联》),可见对他推崇之深。随着明郑时期的终结,明朝正式走进历史。
史料来源:《清史稿》、《台湾历史辞典》、《清联三百副》
║▒南明灭亡后,郑成功为何不扶逃往台湾的宗室当皇帝?
大家好,我是晨曦小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南明灭亡后,郑成功为何不扶逃往台湾的宗室当皇帝?
郑成功无疑是民族英雄,就算抗清不算民族英雄,那么他带兵驱逐了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宝岛台湾,这总是民族英雄的行为。而郑成功其实应该叫做朱成功,因为隆武皇帝赐姓给他国姓:朱。这在封建时代是极大的尊荣。朱成功一定以此为荣。即使在他的父亲郑芝龙降清后,他也坚决抗清,不听父命投降清兵。所以不管怎么说,在事实上郑成功是忠的,或忠于明王朝,或忠于我们汉家,总之不降清。
现在来回答题目,朱成功在世的时候,他有效忠的皇帝,而这个皇帝没死,当这个皇帝死后没几天,朱成功也就去世了,他没机会去做其他事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南明王朝总共坚持了十八年,期间在南方大大小小长长短短出现了许多南明朝廷,在弘光帝被俘以后,各地有野心的宗室纷纷自立,先后有杭州的潞王朱常淓(1645年)、应天的伪太子王之明(1645年)、抚州的益王朱慈炲(1645年)、桂林的靖江王朱亨嘉(1645年)等宣布监国,但都是昙花一现,数天后就被推翻。综合来看,主要有四帝比较出名,有影响力,弘光帝、隆武帝、绍武帝、永历帝,尤其是永历帝。
朱成功的国姓是隆武帝赐给的,他跟隆武帝的关系也最融洽,当隆武帝战死后,他最终接受了永历帝的封号,也就是说朱成功承认了永历帝的法统,天无二日,国无二君,因此朱成功也就不可能再立其他藩王为帝。名义上他效忠的皇帝就是永历帝,虽然在台湾有许多其他藩王。
朱成功一心想着抗清,但是当时间到了1662年的时候,他遭遇了人生的几大悲剧:
一、四月十五日,朱由榔与儿子朱慈煊被吴三桂绞杀在昆明;
二、郑成功二子郑经在思明与乳母私通;
三、父亲郑芝龙在北京被杀。
郑成功被这数痛攻心,于五月初一日病逝,年仅39岁!也有人说他是被毒杀死的,因为他最后似发狂抓面出血而死,并且在死之前要治罪郑经;
1662年是南明的落日之年,六月二十七日,李定国在真腊得知永历帝死讯,也忧愤而死。十一月,郑经从厦门来到台湾接手经营,名义上仍奉永历帝为正朔,继续沿用永历年号。而郑经之后的台湾虽然有很多藩王,但是都没有被扶正为帝,这已经不是朱成功的事了。郑成功、郑经、郑克臧、郑克塽,一个比一个弱,终究是不能恢复汉家天下了。如果郑成功还在,那么正值盛年,可以再远征吕宋,扩大基地,更新西方的先进武器装备,等待时机反攻大陆,比如三番之乱的时候就是极佳的时机。可惜时不假年,朱成功时运不济。南明就在不断的内讧中最终走向了穷途末路。这和满清正好形成了反差。最后郑氏台湾也在内讧中,被清朝抓住时机,统一了台湾。
一家之言,多有偏颇,如果您喜欢我的回答,请点击关注。
✾☉南明灭亡后,郑成功为何不扶逃往台湾的宗室当皇帝?
在郑成功心目中,南明只有一个皇帝,那就是封他为国姓爷的隆武皇帝。因为只有承认了隆武帝朱聿键的正统性,那么他这个国姓爷才能够名正言顺。
郑成功原名郑森,后来隆武帝朱聿键被郑芝龙扶植为皇帝,他看郑成功少年英雄,便赐他国姓朱,并且赐名为成功,寓意能够北伐成功,恢复大明河山。
因此我们准确来讲,应该称他为郑森或者朱成功。不过郑成功叫着朗朗上口,而且颇具英雄气质,所以就这么被传颂了下来。
除了隆武帝以外,其他任何老朱家的人,郑成功都是不认的。这也造成了郑成功在明末清初非常尴尬的局面。
一、郑成功始终都是独立的一位军阀。
郑成功赶走荷兰人,收复台湾,这是值得后人称颂的一件事。不过这跟他是否忠于明朝,是没有直接关系的。
早年郑成功的确有为明朝效力的打算,当时隆武帝还健在,而郑芝龙也没有降清。这个时候的郑成功意气风发,打算干一番大事业。
结果隆武帝被清军所杀,而郑芝龙也投降了清军。这么一来郑成功就成了孤立无援之人。为了保证自己的实力,郑成功开始了自己割据军阀的生涯。
后来郑成功虽然奉永历政权为正朔,但是他依旧没有任何向永历皇帝称臣的行动。他依旧在厦门一带独立带兵。
当年李定国相约郑成功,希望他能够与自己合兵一处,共同攻打广州。多次邀请,郑成功都只是口头答应,却从来没有赴约过,这使得南明错过了一次夺取两广的好机会。
由此可见,郑成功一直都是独立的第三方,他既不属于清朝,也不属于明朝。当初投靠明朝,只是权宜之计,现在摇摆不定,也只是为了生存。
清廷曾经写了很多招降书给郑成功,郑成功既不拒绝,也不答应,总是伸手要钱要粮,就是不给任何承诺,这可把清廷给气坏了,因此有了偷袭厦门的活动,郑成功全家被害。此后郑成功便和清廷势不两立了。
郑成功之所以北伐抗清,不是说他对明朝有忠心,而是他要报仇雪恨。抗清不已经是为了复明,这就是郑成功的生存策略。
二、郑成功始终不愿意扶植老朱家的皇帝。
对于父亲郑芝龙的政治主张,郑成功是非常清楚的。他知道父亲总是将隆武帝握在手里当成傀儡,这么一来他就可以操纵东南地区的实权。
但是郑成功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在这里扶植一个皇帝,还不如自己做这个领头人。找个皇帝来压在自己头上,完全不是个事儿嘛!
1、朱以海。鲁王朱以海,当年一直和隆武帝争夺正朔之位,甚至浙江和福建之间还为此大打出手。结果张名振在浙江打了败仗,不得不将朱以海送到福建避难。
当时隆武帝已经死了,所以说按道理大家扶植朱以海做东南之主,绝对是抗清的重要力量,但是郑成功不同意。
郑成功认为,朱以海这家伙总是跟隆武帝作对,现在还想做皇帝?不答应!其实郑成功是担心头顶上来了个上司,自己不好自如地掌控军权。
况且朱以海的心腹是张名振和张煌言,人家手里也是有一定兵权的,将来如果把郑成功架空了,这该怎么办?而且到时候人家是一伙的,你反而是外来户。
2、朱由榔。至于投靠后来的永历皇帝,主要是因为郑成功也需要一个存在的理由,反清复明是当时南方的主旋律,他投靠永历皇帝,便有了招兵买马、收缴粮饷的资格。
李定国一直希望和郑成功合兵一处,但是郑成功也有自己的考虑。因为他知道永历皇帝朱由榔和李定国是一伙的,郑成功加入以后,连二把手都做不到。
到时候一个集团里,有两派人马,到底该听谁的呢?既然麻烦这么多,郑成功索性一了百了,不去蹭这个热度了。
三、郑氏家族后期,本身就是割据政权了。
郑成功在大陆混不下去了,清廷坚壁清野,而且步步紧逼,导致郑成功手里的地盘是越来越少,最后在大陆的军饷完全不够开支的。
为了拓宽业务,郑成功想到了孤悬海外的台湾岛。这里原本就是我大中国的领土,当时却被荷兰人给占了。为此郑成功想要拿下这里作为自己的基地。
郑成功拿下台湾,其实就是不想回到大陆了,美其名曰给自己找个基地,实际上就是为了偏安一隅。
郑成功打下台湾不久便被儿子郑经给活活气死了,年仅39岁。此后从郑经到郑克塽,全都是地方割据领袖,他们才不可能给自己找个姓朱的皇帝来掣肘自己。
在他们看来,自己在台湾一家独大,这难道不香吗?何必找个傀儡来恶心自己呢?因此从郑成功打算前往台湾开始,一直到郑克塽归顺康熙之前,他们都是割据势力。
总结:老朱家的子孙那么多,选谁都不合适。
吴三桂到缅甸把永历帝朱由榔给抓回来弄死的时候,是在1662年的1月份,而这一年的6月份,郑成功就去世了。
因此郑成功有5个月的时间,可以去找一个合适的朱家皇帝,作为自己的新主子。但是郑成功并没有这么做,他刚刚拿下台湾,水土不服,人心不稳,需要做的事情太多了。
况且不久之后郑成功也就去世了。这个时候郑经和郑克塽集团,一直都是以永历皇帝作为正朔,即使朱由榔已经去世,他们也是用永历作为自己的年号。这和找一个傀儡,效果是一样的,反而更加简洁明了。
参考资料:《南明史》、《清史稿》
╂◑南明灭亡后,郑成功为何不扶逃往台湾的宗室当皇帝?
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曾经评价郑成功,"赐国姓,家破君亡,永矢孤忠,创基业在山穷水尽;复父书,词严义正,千秋大节,享俎豆于舜日尧天"。
刘铭传这句话应该是对民族英雄郑成功最为贴切高度的评价,点明郑成功为了恢复明朝基业,效忠大明王朝,于社稷倾倒,灰飞烟灭之际,依然与满清周旋多年,宁死不降清朝,其气节实在令人可歌可泣。
明朝和南明灭亡以后,朱氏皇族并没有完全被一网打尽,仍有一小部分王爷逃到台湾岛。很多历史学家感慨郑成功气节可嘉之际,不禁疑问郑成功为什么不扶持朱氏王爷来名正言顺地开展"反清复明"行动?深究其中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安定台湾后方考虑
以郑成功为首的反清复明群体根据地设在台湾,这是南明灭亡后,唯一一个可以对抗满清的有效政权。作为团队的核心人物,郑成功无论做任何决定都必须以稳定小政权的局势为出发点。
即便是郑成功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骚扰满清海防区域,可以看出郑成功与历史上一个大人物极其相似,这个人便是诸葛亮。二人的惊人相似之处都是以“克复中原,恢复旧社稷”为根本,而且都是在后方政权经济实力不充足的情况下,无论是郑成功的台湾或是诸葛亮的蜀汉都面临内部匮乏的状况,所以只有通过不断地对外攻伐才能将内部矛盾向外转移。
如果在内部匮乏,矛盾尖锐的情况下拥立新君,只会加重郑氏政权的内部矛盾。这些朱氏王爷,原本都是平起平坐,地位相等。无论立谁,都必然导致党同伐异的情况发生,这是非常不利于郑氏政权的内部和谐,所以郑成功干脆不拥立新君,以此让人人都觉得有可能,以此来维持短暂的表面和平。
逃往台湾的皇室贵族名分不够
伴随明朝地盘被满清逐渐围剿蚕食,一些所谓的皇室贵族纷纷逃到台湾投靠郑成功,比较有代表的人有鲁王世子朱弘桓、泸溪王朱慈旷、巴东王朱江、乐安王朱俊、舒城王朱著、奉南王朱熺、益王朱锆、宁靖王朱术桂等等。
这些人虽然都是朱氏皇族后人,但名分不够,也就是说虽有明太祖朱元璋的血统,但没有皇位继承的法统。这些王爷大都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庶出皇子的十多世子孙,传至明朝败亡的时候,他们只能是以藩王自居,距离承继大统的资格实在相差太远。
郑成功对南明幸存者早已心灰意冷
我们先来看看南明政权的由来,南明政权真的是大明王朝的一个缩影。这些人早些年只为了个人一己之私,在崇祯时期的大明王朝大搞特搞党同伐异,面对家国危难存亡之际,完全无视社稷安慰,只想着自己摇摇欲坠的权力。
终于,这些人害死可悲可叹的崇祯皇帝。
受害者崇祯皇帝以身死社稷,成全自己一代帝王的美名。那些"始作俑者",坑害崇祯的乱臣贼子却脚底抹油,一股烟溜到南方重新建立南明政权。
原本有过血的教训,这些人应该有所反思。然而他们却变本加厉地将过去坑害崇祯的一套,继续为害南明政权。
为了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继续保有自己手中的权力,居然与左良玉相互勾结发动叛乱。左良玉的叛乱直接导致南明的军事防线全面崩溃,从此满清与南明的南线对抗中,满清占据绝对的优势。满清一路之上势如破竹,以摧枯拉朽般的力量,一举将南明政权剿灭。
这些危害大明和南明政权的正是以南方士大夫阶层主要成员的东林党人士,这些迂腐的士大夫阶层只会以仁义道德来谋取政治权力,丝毫没有治国安邦的才能。
郑成功作为武将,而且祖上又是"海盗"出身,与这些满口之乎者也,仁义道德的东林党人士难免有着天壤之别的政治主见。
两者之间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郑成功也必然不会急于拥立当中的某个人为皇帝。
虽然很多人也会觉得郑成功不拥立朱氏皇族的原因有可能是出于私心,笔者觉得这样的设想未免有些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国姓爷郑成功绝非不明事理、不通时务的人。他十分清楚满清是难以推翻的,但他仍然坚持抵抗。郑成功也完完全全可以用投降的方式换取像吴三桂那样的高官爵位,郑成功都没有做这样的选择,而是不惜身家性命誓死与满清抗争到底。
郑成功虽然英年早逝,未能实现一生的伟大志向,其忠义精神实在堪比日月。
◥↞南明灭亡后,郑成功为何不扶逃往台湾的宗室当皇帝?
南明只坚持了十几年,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内讧。由于崇祯帝没有指定接班人,于是从马士英扶持弘光帝开始,但凡是手上有点兵马的势力都会扶持一个朱姓王爷出山。要么是直接称帝,要么是含蓄一点,只称一个监国之号。一时间南方被拥立了四个皇帝,十几个监国。各方势力为了争一个正朔,打的是一脸狗血。郑成功作为这些势力中的一份子,他其实也立过一个监国。
据《续明纪事本末》卷七记载,在隆武帝和绍武帝先后遇害后,桂王朱由榔于隆武二年继任帝位,年号永历。但当时郑成功远在东南,不知道这一消息,便于隆武四年正月拥立淮王朱常清为监国。到了十月,永历帝派出的使者向郑成功宣读旨意后,他才知道永历帝已即位的消息。使者根据永历帝的旨意,封郑成功为威远侯。于是郑成功便改奉永历帝为正朔,改隆武年号为永历,淮王朱常清则非常知趣的宣布逊位,并取消了监国身份和年号。
割据东南的郑氏集团奉永历为正朔后,就一直没有再改过年号。到了永历九年四月,永历帝再次给郑成功加官进爵,封他为延平郡王。并且特准他设置六官及察言、承宣、审理等行政特权,武官一品以下,文官六部主事以下,郑成功都可以自行操作,不用向永历请示。这也就是说,郑成功的爵位和抗清的一切合法性都源自永历帝。只要永历帝的正朔不倒,他是没有扶持其他朱姓宗室为皇帝的理由。否则他的合法性荡然无存!
又过了三年,永历帝封郑成功为潮王(一字亲王),给了他更大的特权。但是郑成功这一次实在是不敢受此封号,便力辞不受,坚决的给推掉了。但是郑成功还是获得了南明官方对他拥有闽浙部分辖土、民政、军事等军政大权的承认。皇帝这么给面子,他不能不兜着吧?因此郑成功每次拜封官员,都会请宁王朱术桂和明朝宗室在旁观礼,以示尊重体制。这表明郑成功对礼法是很看重的,他严格的奉永历为南明正朔,并非是不知天高地厚的之人。
1662年6月,一个很普通的时间点。但就是在这一年的这一个月,永历帝、郑成功和李定国先后去世。
六月一号,永历帝在昆明十字坡被汉贼吴三桂用弓弦勒死。六月二十三日,郑成功在台南病死。他临死前只说了一句话:我无面目见先帝于地下。六月二十七日,李定国在缅甸勐腊病逝,他临死前也说道:我对不起大明,也对不起皇帝,我该怎么面对天下。宁可死到荒郊野外,也不可投降!
这里郑成功临死前所说的先帝和李定国念叨的皇帝,指的是永历帝。也就是说,永历遇害的消息,他们都知道。其中李定国因为离得比较近,十天后就知道了。在得知消息后,气的一病不起,最后溘然长逝。郑成功因为离得比较远,十七天后才得到消息,也是气急攻心,又因为儿子郑经的丑事,于四天后暴毙而亡。
郑成功死后,他的儿子郑经在金门发动军事政变,自称延平王,打败了控制台湾的郑成功之弟郑世袭,在台南即位。然后改东都明京为东宁;他依陈永华之议,移植明朝中央官制,仍奉已死的永历帝正朔,并于台南建宁王府,供岁禄于宁王朱术桂,但未拥立其称帝或监国。
从郑成功的一生来看,他只奉过两人为南明正朔。一个是对他有知遇之恩的隆武帝,一个是南明在位时间最长的永历帝。郑成功也不是没有拥立过朱姓王爷,但是他只敢拥立监国,并未拥立过皇帝。永历帝在世时,不管郑成功对他是不是真的效忠,但起码在明面上,郑成功对永历帝还是很尊重的。只要永历还活着,他都不可能拥立新君。后来永历帝被吴三桂勒死,郑成功是在临死前才得知的消息。
综上所述,南明被灭后,郑成功为什么不拥立朱姓王爷为帝呢?这是因为郑成功从来就没有想过拥立谁为皇帝,他已经奉了永历皇帝为正朔,那就只能继续供奉到底。不能因为南明被灭,永历帝逃亡缅甸,他就擅自拥立其他人为帝。如果他敢这么干,就是在自掘坟墓,自己否定了自己的合法性。如果连自己的合法性都没有了,他凭什么号召明朝遗民抗清?就算郑成功虽然知道永历帝遇害了,但是拥立皇帝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不是动动嘴皮子就能办成的。对于郑成功来说,他首先要确定永历帝还有没有后裔。如果有后裔,那么皇位就属于永历皇帝的后裔,而不是其他的朱姓藩王。这是最起码的继承逻辑。
另外还有一点,郑成功是戴罪之人。他的父亲郑芝龙出卖过隆武帝。郑成功因此有很深的负罪感,一直都在戴罪立功。就拿郑成功的名字来说,他的名字并不是郑成功,而是“朱成功”或者“国姓成功”,之所以会叫这两个名字,是因为隆武帝赐他国姓“朱”,又赐名“成功”,于是在隆武政权初期时,他叫过一段时间“朱成功”。但是后来郑芝龙出卖了隆武帝,郑成功一面与郑芝龙划清界限,一面谢罪于天下,不再以朱成功自称,因为他觉得自己不配姓朱。于是郑成功在此之后就一直以“国姓成功”为自称。既不姓郑(与亲爹划清界限),也不姓朱(自惭形秽),而是以“国姓”为姓。(现在称呼他为郑成功,是满清两宣传的结果)
试想一下,为了代父赎罪,郑成功他连自自己的名字都改了。一个自惭形秽之人,他哪里还敢拥立朱姓王爷为帝?因此南明的帝位,郑成功既没有资格过问,也没有胆量过问,这不是他该操心的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