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一百年之前,鱼是取之不尽的?
☧≏为什么有人说一百年之前,鱼是取之不尽的?
“一百年之前,鱼是取之不尽的”这句话乍一看有些夸张,但其实说的是事实。不过,在自然界中,动物都在食物链之中互相的克制,所以并不会发生在没有第三方干预的情况下,物种泛滥的问题。那么,“100年之前,鱼是取之不尽的”这句话究竟有没有科学依据呢?我们一起来聊一下这个问题。
显然我们无法回到100年前,而且现在活着的人也极少有知道100年前的情况的,但其实,不需要回到100年前,回到30多年前就与如今大有不同。那时候,农村还是青山绿水的,在农村附近的一些野生水体内(小河、野塘等等),有着丰富的动物资源,尤其是鱼比现在就多得多。
记得小时候,我们老家东边有条小河,每年夏天,我们都会在里面摸鱼,那个时候拿一个玻璃的罐头瓶子,半个小时就能用小鲫鱼和麦穗鱼装满,拿回家简单的一处理,煎一下,别提多香了。还有小河附近的一个野塘里,那里面可是藏着大鱼的地方,那个时候用一个大头针,在火上烧一会,然后用钳子将它弯曲一下就能得到一个鱼钩,之后找一根细长的树枝,一条尼龙线,就能制成一个简易的鱼竿组合。去到池塘旁边,用一块石头在潮湿的地方一挖,就能得到天然的鱼饵-蚯蚓。之后,只需要钓一两个小时,半桶鱼是少不了的。
而如今,在十几年前,村东边那条小河就已经干涸了,而那个大池塘,也变成了一个“臭水池”,每年的夏天还总是会干涸上一段时间,就更不用说里面的鱼了。
因此,仅仅是30年的时间,野生水体内的鱼就已经从“取之不尽”到了“枯竭”了。
那么,为何100年前,鱼是取之不尽的呢?
首先,这与人对大自然的索取有关,简单的说就是与捕鱼有关。在100年前,新中国还没有成立,那个时候人们的生活是比较困苦的,而鱼在当时虽然能够给人提供蛋白质,但是在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当时,显然是粮食更能给人力量,而且比起抓鱼来,在农田里忙才是正事,因此,在当时,除了小孩子和不务正业的人,几乎很少有人会去河里抓鱼。
而小孩子抓鱼都是少量的,而且除了一些学生的假期,鱼儿全年基本上都可以自由自在繁殖和生存,因此,捕鱼的人少,让自己的鱼有了足够的繁殖空间和生存空间。
当然,除了捕鱼的人少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工具。在以前,人们抓鱼,大多数是赤手,对于小孩子来说,最多是捡家里或者垃圾堆里的破纱窗,当个简易小鱼网,剩下的就是自制的鱼竿钓鱼了,所以,对于野生水体内鱼类的整体种群数量来说几乎是没有影响的。
之后就是环境问题了。在以前,我国工业相对落后,尤其是农村地区,几乎可以用山清水秀来形容,而且以前农药使用也比较少,这样也不会污染野生水体,所以在如此的环境下,鱼类的生存是积极的。
最后是水利设施的问题,我国的水利设施基本是都是建国后开始建造的,我们以我国的长江为例,作为我国乃至亚洲最长的河流,长江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态系统,通过多样性的生物,也哺育了长江两岸的数代人。给大家看一组数据,早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仅仅是长江干流的鱼类年捕捞量就超过了40万吨,这就相当于一天的捕猎量就超过了1000吨。
综上,在100年前,人对野生水体内的鱼捕捞量较少,对野生水体的污染也少,造成了鱼类在以前量大到了“取之不尽”的地步。
100年后的今天有什么变化?
从野生水体鱼类的变化来看,最大的变化就是目前许多野生水体已经面临,无鱼可捕的现状,而且即使在一些原本鱼的种群数量密集的水体内,它们的数量也已经骤减到了不足之前的千分之一。那么这是什么造成的呢?有3个主要原因:
第一:捕鱼手段变化。
以前的人捕鱼,基本上都是用手摸,但是,如今不同了,“地笼”、“绝户网”、甚至是“电鱼”层出不穷,让一个水体内的鱼几乎会被捕杀殆尽,这样逐渐的就会失去可以繁殖的个体。
第二:捕捞量变化。
以前人们的生活水平较低,工作比较繁重,既没有多少人有时间去抓鱼,也没有多少人去买鱼。但是如今不同了,人们的生活提高了,买鱼几乎成为了常态,所以市场上对鱼类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在没有大范围和大规模的养殖之前,这些鱼基本上都是从野生水体中捕捞的。我们还是以长江为例,在20世纪50年代,年捕捞达到了40多万吨,就这样过了不到30年,再加大捕捞的情况下,长江干流的年捕捞量才仅有30年前的一半。到了2011年后,更先进的设备也没能增加捕捞量,反而降低到了年8万吨,也就是说仅仅五六十年的时间,人们就把长江的鱼几乎捕捞殆尽,而这恰恰也是长江宣布禁渔的原因。
第三:水利设施的修建。
其实长江的鱼类的减少,除了与过量的捕捞有关外,与水利设施的修建也有一定的关系。因为长江流域中有许多洄游性鱼类,它们往返于大海和长江之间,产卵繁殖。而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我国就开始了在长江上建造大坝,这些大坝的存在虽然对两岸的人们是有利的,但是却阻断了鱼类天然的洄游通道,使得它们被分割开来,进一步的加剧了鱼类的减少。
总结
100多年前,我国的鱼确实可以用“取之不尽”来形容,这是因为当时人对鱼的捕捞量小,对环境的破坏也小。但是,如今100年过去了,许多野生水体内已经无鱼可捕了,这主要是因为人们的需求量大了,捕捞量大了,反而环境污染和破坏加剧了,最终导致的。
面对这种现状,我认为不仅仅是长江,其他的野生水体也要禁止一些人用网具捕鱼,只允许简单的垂钓,再在环境污染上下下功夫,这样才有望逐渐回到水里有鱼,山清水秀的以前。
▄✧为什么有人说一百年之前,鱼是取之不尽的?
其实,不用说100年之前,我们只需要往前倒推30年就会发现,30年前的渔业资源和现在的渔业资源就是无法比拟的。我记着那时候东北农村的小河沟里蝲蛄、河虾、柳根是抓不完的抓。但是,现在呢?
我的老家是吉林省南部山区的一个小山城,资源非常的丰富。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时候,我印象中的工业 只有一个火力发电厂、轴承厂以及一些矿企。那时候根本没有环境污染,江边的石头一翻都是水蚂蟥,每到夏天去江里洗衣服、洗澡的人非常的多,水也非常的清,鱼类资源也很丰富。东北常见的鲫瓜子、柳根、蝲蛄什么的非常多。我记着有的孩子勇哥土篮子装上死猫、死狗什么的绑在土篮子里掉进江里放一宿,早上提起来能装满一土篮子的蝲蛄。
而那个时候的农村呢?河沟里的鱼更不用说了,抓河虾不用网,用手捧就能抓到。拿个推网找有树根的地方踹几脚就能推出来一盘鱼。而且,那个时候也没有绝户网,随随便便就能弄到小鱼小虾,非常的方便。直至90年代中期,市里建了一座造纸厂,真是迎风臭十里。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水质开始变差了。而且,也是 从那个时候开始,很多对水体、对环境有污染的企业一个个陆续在那个小山城建厂。大概也就几年的时候,原本清澈的江河就变得浑浊了,也没人去江里洗衣服了,洗完了晾干也有异味。水里的鱼虾蝲蛄呢?该绝迹的绝迹,想再向以前那样随随便便就能抓到鱼,不可能了。
2010年来黑龙江农垦工作,听我们的一个领导讲以前北大荒的鱼资源。出门半小时,就能拎回来一桶鱼。因为那时候北大荒开发的还没那么彻底,河沟、沼泽还很多,鱼类资源也很丰富。小鱼小虾没人吃,牛尾巴、嘎牙子、老头鱼什么的都是喂鸭子用的,想吃鱼就挑大的抓,几斤重的鲤鱼、草鱼、黑鱼,非常的平常。直到2000年左右之后,北大荒的开发达到顶峰,草原、湿地的规模被压缩到最小,这么丰富的渔业资源也萎缩了。以前没人吃的小杂鱼也成了好东西。
所以,现在的鱼资源大幅度的减少,与环境污染与自然环境的过度开发有着直接的关系。与100年前相比绝对是天上地下的差别。
以上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 如有不当之处请海涵。
▲¿为什么有人说一百年之前,鱼是取之不尽的?
很简单,因为一百年前的人类还没有那么大能耐,可以让鱼类“断子绝孙”。
单说“远洋捕捞”吧!
我国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开始的远洋捕捞,在这之前是没有这个能力的,1985年我国第一支远洋渔业船队才走出国门。
远洋捕捞的渔网可以深入200多米的水域开展捕捞作业,这就需要超级大网。
每一次出洋需要两年之久才可以回航,这就需要超级大冷库。
这么说吧,人们如果把远洋捕捞的技术能力拿到内地河水、湖水、江水里来,任何鱼类短时间内都会断子绝孙。
一百年前不是这样的。
一百年前是1920年,那时候人们的捕鱼工具不外乎鱼钩、鱼叉、鱼标、小渔网。
船倒是也有大船了,但是渔船都是小船。因为那时候还缺乏大量储存鱼类的技术能力,弄一只大船出海捕鱼,鱼臭了怎么办?有些鱼是做不来咸鱼的,再说盐也很贵。难不成装上大半船的食盐出海不成?
那还不如贩私盐得了,获利更大!所以渔船都是小船,贸易船才是大船。
用小船去捕鱼,有了收获赶紧上岸,赶紧发卖才是道理。个人吃更不能贪,够吃个几顿就行了,不然放哪里呢?
再说一遍,盐是很贵的。
有一个成语叫“竭泽而渔”,倒是可以“把鱼一下子取尽”,但是也只是局限在小池塘小水洼里。把河湖水排尽非得动用国家力量才行,为了点鱼不值当,有史以来没有干这事的。
就是村中的小池塘小水洼,把水排干净也是不小的工程,要么水车车上几天几夜,要么靠人力盆舀桶题更是花费人力无数。
再说了,水对于庄稼更珍贵,为了点鱼,一般拥有池塘产权水洼产权的人不会让谁白白浪费掉的,留着浇庄稼不是更好?
所以说“竭泽而渔”历来是一个贬义词,正在于此 。
笔者小时候,因为庄稼和池塘都是公家的,人们倒是有“竭泽而渔”的勇气,人们也有大量的时间和无用的劳力,说实话,那时候我们村子干过很多次竭泽而渔的事情,但是老人们也不许把鱼都建始干净,总要留些手指头长的小鱼放生。
食之无味,放之来年再吃嘛!
┰╅为什么有人说一百年之前,鱼是取之不尽的?
不请自来!
是的!咱们远的不说!就说说四十多年前的,七八十年代吧!
那时候的所有水面都归大队所有,每个生产队只有三四个小水面鱼塘,到过年前捕捞,然后按人头分鱼过年。
当然分的都是白鲢鱼,草鱼等上等鱼都让队长等干部私分了!
但是,那时候没有太多的化肥农药,更没有化学除草剂等药害,所以每个水域里都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各种鱼类和青虾,泥鳅等!
那时候农民白天挣工分,晚上捕鱼改善生活和补贴家用,但是如果被大队干部发现了,还算是偷鱼,会没收捕鱼工具的!
记得有一天吃过晚饭,我跟着父亲去捕鱼,工具是一片:搭搭网!用两根稍长的竹杆连接着网的两端,用力甩出围捕,别看这种网不太大,只要被围在当中,再大的鱼都逃不出去!老父亲负责捕,我手提鱼篓跟着捡鱼。正捕在兴头上,突然一道强光手电筒照着我们两个人,伴随着喊声:干什么的。我一看不妙,撒腿如飞的跑回了家,可是老父亲由于手提着鱼网,跑的慢,被捸个正着,鱼网被没收了,并当着我父亲的面架上稻草烧毁了。
那时候,家里如果来了客人,生在水乡,只要提上搭搭网,出去一盏茶的时间,就能捕捉到三四斤大草虾和鱼。水里简直到处都是鱼虾,根本捕不完!
更有一种我们称之为:次胡呆子(虎头鱼)的鱼,每年淸明节期间,交配产卵,而它们的交配产卵都是在边上的石头缝里,并发出咕咕的叫声。捕捉这种鱼无需任何工具,只要寻声将手伸进去,伸出中指,它就会咬着你的中指不放,顺势一抓就将其捕获了!
现在由于化肥农药以及除草剂的大量使用!在我们面前灭绝的淡水鱼类,就有很多了!如:泥鳅,虎头鱼,青虾,鳑鲏,白鳝,螺蛳等等!感觉现在的鱼类资源,是越来越少了!哪象以前的水域里面的鱼是捕捉不完的!
希望国家尽快出台政策,不能让中华鲟的悲剧再次重演!
本人观点!
↚=为什么有人说一百年之前,鱼是取之不尽的?
不说百年前,我们老家是个丘陵地区,房前不到200米处有条小河,涨水时宽不过五六米,枯水时就只剩几个小水潭,可小河里各种各样的小鱼小虾、泥鳅鳝鱼、乌龟螃蟹,可以用取之不尽来形容。家里在河边有几块菜地,母亲经常在菜地里挖出甲鱼蛋、甲鱼宝宝,也挖过大甲鱼,菜地边还种有黄豆,我和弟弟一下午在黄豆苗下用棉花球钓过一蛇皮袋肥硕的青蛙,家里老房子的排水沟直通小河,奶奶经常在排水沟里捡到小乌龟,捡到了也不吃,丢到潲水缸里,乌龟则把潲水缸周边爬得干干净净。泥鳅鳝鱼那就更多,奶奶把我们捉到的鳝鱼养在两口大水缸里,天天换水,半个月后,鳝鱼缸里的水看不到一点杂质,奶奶就拿个日本鬼子留下的猪腰状铝制饭盒,抓几条活鳝鱼放进去,盖上盖子,用柴火煮熟,她一个人连汤带肉吃得津津有味,我们不仅不吃,还一脸嫌弃。春天一到,只要打雷下雨,大哥就往田里跑,必定能从草子田里抓到肥鲤,这个则是我们喜欢吃的。还记得老屋折除时,我和大哥去折垫在猪圈里的老青砖,青砖下面竞还铺了一层厚厚的沙子,沙子里尽是螃蟹。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经常眼睛干涩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