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战功赫赫的西汉飞将军李广为什么没有被封侯吗?
≄♂你知道战功赫赫的西汉飞将军李广为什么没有被封侯吗?
王昌龄诗曰:“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短短十四个字,将西汉时期李广驻守龙城,抵御胡人的将军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千余年来,人们对这位传奇的英雄人物也充满了无限的敬意。但战功赫赫的飞将军李广至死都没有被封侯,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我在主编《揭子兵法系列丛书》时,明末清初伟大的思想家、军事家、哲学家、天文数学家、物理学家、西学家揭暄,在他的战术著作《揭子战法·奋偾编·降战》中用9个字回答了这个问题:“李广杀降羌,不得封侯”
原来,李广任陇西太守时,曾杀掉已经投降过来的600名羌兵。李广戎马一生,出生入死,战功显赫,为什么皇帝不封他为侯呢?于是,他去问有名的术士王朔,王朔告诉他,你当年杀了那么多俘虏,皇帝虽然没有什么表示,但会认为你太残忍,你在皇帝心中的印象就不会太好。
大家知道,汉武帝刘彻常以封侯拜将作为对有功之人的奖赏,如大名鼎鼎的卫青被封为长平侯,霍去病被封为冠军侯,还有公元前一百一十一年助汉收复南越的揭阳令史定不但被封为安道侯,汉武还以地名给史定赐姓为揭,以其作战勇猛赐名为猛。
因此,安道侯揭猛是中华揭氏的开世之祖,揭阳是中华揭姓的根。
£♣你知道战功赫赫的西汉飞将军李广为什么没有被封侯吗?
白也!运也!命也!命理中也提及李广终不封侯的原因,终归是生不逢时,\
┴➽你知道战功赫赫的西汉飞将军李广为什么没有被封侯吗?
李广战功赫赫为什么没有被封侯?原因有三个,首先,按照汉朝的军功体系李广不符合封侯的标准;其次,李广经常犯一些很低级的错误,让皇帝不敢给李广高位;最后,李广比较倒霉,每一次好不容易可以凭借军功可以拿封赏的时候,李广就出事。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句话出自王昌龄,但是这句话到底说的是谁并没有明确的记载,有人说是李广,还有人说是霍去病,什么说法都有,所以,不能不能作为评判李广军功的依据。
根据这个问题大家可以想一想,一般老板会在什么情况下,给职员升职加薪?
一般情况下,员工为公司创造了巨大收益,或者员工作为老板的元老骨干员工,随着公司的发展而升职加薪,也就这两种情况了,可是李广出奇的那条也占不上。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汉朝的军功爵制度,虽然史书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秦亡以后,汉承秦制,我们可以通过秦朝,以及前几朝的军功爵制度的相关记载,对汉朝的军功爵制度进行推敲。
大家都知道从秦朝到汉朝,中间经历了,从和平到战乱再到和平的转变,再加上时局的变化,军功爵制度也随之改变。
第一段时期是刘邦时期,刘邦统一中原后,为了拉拢诸侯和奖励功臣,只要对社稷有功,或者与刘邦本人有功,刘邦都给封了侯,不以抢夺土地和所杀人头数,作为封侯条件为唯一标准。
第二阶段就是刘盈登基后,吕后专政的时期,因为吕后的家族没有在刘邦在世的时候得到最大的利益,这个利益就要吕后自己争取了,所以,吕后打破了刘邦“不许非刘姓者不能称王,非有军功者不能封侯”的遗言。
大肆分封吕家的人为王为侯,不仅如此,吕后为了拉拢大臣,还大规模封赏民爵。这就是部分比较低下的爵位变得不再那么有含金量,所以爵位变得名不副实。
第三阶段是文景之治时期,匈奴经常骚扰边境,为中原朝廷带来了极大的负担,为了招兵买马,汉朝改变旧的军功爵制度,百姓多缴纳税务和粮食,就可以得到爵位的奖励;当兵可以赏赐爵位等,来保护边疆太平,应对当时的国情。
第三阶段是汉武帝时期,当时的汉朝虽然也算是国富民强,但是汉武帝为了能尽快地收复失地,平定匈奴,在文景之治时期的基础上,还加大了军功爵低的赏赐力度,爵位甚至可以买卖,这样就使得爵位变得泛滥。
而李广正是经历了景帝和武帝时期,通过了解李广这个人,我们不能发现,其实李广本人并没有什么著名战役,像什么巨鹿之战,淝水之战什么的,李广都没有,李广的军功多都是守城之功,对匈奴来讲就是比较难打。
如果李广这样的军功放在汉高祖时期,一定会被封侯的,但是李广在文景时期和汉武帝时期,根据军功种类的不同,封赏也变得不同了。
比如,汉高祖时期,武将可以凭借自己所获得的土地,和杀敌人头数来论功行赏,武将想要升迁就比较容易,毕竟是战乱年代,刘邦更想要更多人的追随,以尽快的夺取天下。
连景帝都对李广说“可惜呀,你没遇到时机,假如让你生在高祖帝代,封个万户侯不在话下!”。
可见李广的守城之功,在汉景帝和汉武帝时期都不再封侯的条件范围内,不足以封侯。也就是说,李广的守城之功变成的份内职责,做的好是应该的,做的不好就是犯罪。
以上就是李广不能封侯的第一个原因。
至于剩下的两个原因,我们通过李广的生平,来进行了解。
李广是陇西成纪人,秦朝名将李信的后代,李信生平最出色的战绩就是,曾经击败了燕国的太子丹,后来在攻打楚国的时候,被昌平君反叛攻击,昌平君和项燕联手腹背夹击李信,最后李信战败而死。
之后李信的后代没有留在秦朝做官,而是隐居起来,躲避乱世,但是仍然让李家的后代,学习兵法和骑射。
所以李广仍然保留李家的家学兵法。
在李广长大之后就想要将自己的家传兵法学以致用,所以就以曾经民兵的身份参加了抗击匈奴的战争,作战十分勇猛,所以被汉文帝封为汉中将。
后来,吴王刘濞联合其他诸侯,发动七王之乱,汉景帝刘启派大将军周亚夫平定叛乱。在征战的过程中李广也参加了战争,在战争中梁王刘武,发现李广具有超出常人的军事水平,所以临战将将军令交给李广使用,这就是李广真正意义上的出彩。
之后,李广果然不负刘武所望,一路胜利,按理来说,李广立下了军功,应该论功行赏才是。
但是李广却没有得到任何封赏,这样的状况显然不合常理,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当时汉景帝正在猜忌梁王刘武,因为窦太后喜爱刘武,所以多次提出要刘启立刘武为皇太弟。
自古以来都没有传位给弟弟的说法,汉景帝对这件事既无奈有排斥。汉景帝作为儿子,不能对窦太后发火,就把怒火发泄在刘武身上。
不仅收回刘武诸侯国的独立任免权,还禁止刘武擅自进宫,对刘武颇为忌惮。
所以汉景帝没有封赏李广。是因为忌惮刘武,小伙伴们试想一下,李广因为刘武临时任命地获得战功,李广是不是应该感谢刘武的恩情,一有机会就回报刘武,若是刘武反叛,李广怕是也会帮忙。
而且忠君爱国,所效忠的君主只有一个,所以,即使李广立下不小的战功,汉景帝也不能对李广进行任何封赏。
但是汉景帝知道李广这个武将是个可用之人,才能出众,所以在心里暗暗记下,只等有机会,在提拔李广,到时候李广就是完完全全的属于汉景帝一个人的刀。
后来汉景帝果然调任李广为上谷太守。
为什么要李广做太守呢?
因为七国之乱平定,汉朝内部在没有战争,只剩下和匈奴的仗要打,但是当时朝廷并没有实力和匈奴对战,所以与匈奴作战只有防备。
而地方太守这个职位,既要处理地方政务,又可以防守一方,抵御匈奴,这样李广的军事能力也得到了发挥。
因为匈奴骚扰边境不会固定地点,所以汉景帝决定匈奴在哪里骚扰,就调李广去哪里做太守。
李广果然不负汉景帝的期望,将匈奴防守得牢牢的,维护了边境的平安。
虽然李广守备多地,但还是因为所立战功不符合当时的封侯标准,所以没有被封侯。
公元前141年,汉景帝驾崩,汉武帝继位。
众所周知,汉武帝十分热爱打仗,所以李广终于有了出击匈奴的机会,只是这个机会汉武帝和李广等待了8年。
因为汉武帝刚刚继位,还没有完全地掌握朝政,所有重大的决策还要经过,奶奶窦太后和母亲王太后才能定夺,而窦太后和王太后都是女流之辈,信奉黄老之说,与汉武帝政见不和,不支持汉武帝打仗。
所以,汉武帝想要打仗,只能等到自己完全地掌握政权才行,经过了八年激烈内斗,汉武帝终于熬死了窦太后,斗过了王太后,能够自己独立掌权了,这才有了马邑之战。
马邑之战是汉武帝试探匈奴的第一战,是在王诙的建议下,和商人里应外合,想要伏击匈奴,意外的计划泄露,所以 马邑之战破产。
虽然马邑之战失败,但是汉武帝想要征伐匈奴的想法却更加强烈,不久就迎来了机会。
四年之后,匈奴大举入侵中原,汉武帝终于等来了战争的机会,因为是匈奴主动发起战争,如果汉朝再次和亲,只会让天下人耻笑,这仗不打也得打。
得到这个结果,汉武帝和李广都开心的不得了。
汉武帝派李广等人,开开心心去打仗了。
没想到,这场战役,李广不幸被俘虏还折损了不少将士。李广第一次的机会就这样浪费了。
虽然李广逃了回来,但是李广战败是事实,按照汉朝的律法是要处死的,幸好汉朝的律法同时规定,可以用钱赎罪,于是李广被贬为平民。
过了几年,匈奴再次入侵,汉武帝又重新启用李广为右北平太守,镇守右北平郡,但是中间李广做了一件十分意气的事。
李广因为当地的霸陵尉曾经羞辱过他,为了泄愤,将巴陵郡杀掉了。
汉武帝知道后之分恼怒,当场就想治李广的罪,但是现在汉朝还需要李广镇守右北平,于是只当这件事没有发生过,让李广好好镇守右北平了事,又北平因为有李广镇守,匈奴很多年不敢侵扰。
之后,李广陆陆续续打过几场仗,都没有什么比较大的军功,而且还经常失利,比如迷路。
这分别是两场战争,河西之战和漠北之战。
在河西之战中,李广不幸陷入匈奴围攻的陷阱,但是后来突出重围杀掉了匈奴四千多人,因为功过相抵,于是李广没有得到任何封赏。
再来就是漠北之战,李广因为迷路延误战机,一无所获,所以没有立功。或许是因为接连的失败令李广万念俱灰,或许是因为延误战机,死伤了太多兵将,李广因自责太深而自杀了。
这就是李广的一生。
其中比较心酸,但是这就是事实,名传天下的李广,有防守的能力,但是没有进攻的能力,在与匈奴交战的过程中,也没有什么大的功劳可以封侯,而且李广还会犯一些不可理喻的错误,比如为谢私仇杀霸陵尉,杀五百反叛投降的羌人。
这样的罪行,放在一般的君主面前,早就将李广处死了,李广之所以没有被处死,就是因为李广还有用。
所以综上所述,李广战功赫赫却没有封侯,有李广自身的原因,也有军功爵制度的问题。
Ⓚ✳你知道战功赫赫的西汉飞将军李广为什么没有被封侯吗?
汉文帝:“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句话可以说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了。
为什么李广难封?
主要是因为李广不符合封侯的条件。
以霍去病为例,霍去病第一次统兵,却一举“斩捕首虏过当”的成果,其中包括匈奴的相国、当户等高级官员,同时也斩杀了匈奴单于伊稚斜的祖父辈籍若侯产并俘虏单于的叔父罗姑比,封冠军侯。
卫青元光六年首次带兵出征奇袭了匈奴圣地龙城,俘虏七百余人,取得胜利。被封关内侯。然而公元前119年卫青漠北之战,虽然大破匈奴,但敌我损失相当,“大将军不得益封,军吏卒皆无封侯者”。
从这两人就能看出来,如果想封侯,就要满足条件,比如斩杀和俘虏敌方重要的大臣甚至首脑,或者俘虏很多,否则即使是大胜,伤亡比太大也不能封侯。
可是从李广的履历来看,李广似乎只是名气很大,却在重要的军事行动上没太多建树。总结来说就是能打仗,敌人也怕他,但是不能重创对手。
✆┟你知道战功赫赫的西汉飞将军李广为什么没有被封侯吗?
李广,陇西郡成纪县人,李广祖上叫李信,曾当过秦朝的将领,家中世世传授射法。文帝十四年(前166)匈奴人萧关,李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因善骑射,杀敌多,为汉朝中郎。广的从弟(堂弟)李蔡也为郎,二人均为皇帝的武骑常侍,俸禄八百石。
一、李广一生确实没有像样战绩
李广曾从文帝出行,每当冲锋陷阵、破关夺隘、格斗猛兽时,文帝就说:
“可惜啊!你生不逢时,如果生逢高帝时,封个万户侯也算不了什么?”
景帝即位,李广为陇西都尉,又为管理骑郎的骑郎将。吴楚之乱时,广任骁骑都尉,从周亚夫击吴、楚军,在昌邑城下夺取了敌人军旗,功名显于当时,梁王以自己的名义授李广将军印。回长安后因李广私自接受了梁王所给授印,汉不加赏赐。
后又迁李广为上谷郡太守,匈奴兵天天来和他交战。典属国(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员)公孙昆邪在皇帝面前哭诉说:“李广才气,天下无双,依仗自己本领高强,经常与匈奴作战,恐怕会发生意外。”因此,又改派他为上郡太守。他曾做过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各郡太守,都以“力战”出名。
匈奴大举人侵上郡时,景帝派了一个宦官头目跟随李广训练军队、抗击匈奴。这个宦官带几十名骑兵,与三个匈奴人战。
三个匈奴人射伤宦官,把他带的骑兵几乎杀光。宦官逃到李广营中,李广对他说:“这必定是匈奴的射雕之人”。遂带领百骑急追,追上三人后,李广亲自射杀二人,活捉一人,果然是匈奴射雕的人。这时看见匈奴数千骑兵,他们以为李广是诱敌的骑兵,都吃惊,立即上山列阵。
李广带的百余名骑兵也都惊恐,想往回奔驰。李广说:今以百骑走,匈奴如追射,我们会被他们杀尽。现在我们留下来,匈奴必定会以为我们是为后面大军来诱敌的,不敢来攻击”等等。大家按照李广的意见办,一直到天将黑,匈奴感到奇怪,不敢攻击他们。到了半夜,匈奴兵以为汉朝有大军埋伏在旁边要趁夜攻击他们,就赶快撤走了。第二天李广等人平安回到大军军营。这个事实说明李广的勇敢和胆略都是过人的。
武帝即位后,皇帝左右的人都认为李广是名将,于是从上郡太守调任未央宫卫尉。另一位名将程不识任长乐宫卫尉。二人风格不同,出击匈奴时,李广行军无部伍编制和行列阵势,在靠近水草好的地方扎营,休息时人人自便,晚上不敲铜锣巡更,幕府简化文书簿籍之事,然而到很远的地方去放哨,从未遇到过危险。
程不识对部曲的行伍、营阵要求严格,晚上敲钢锣巡更,官吏办理文书簿籍彻夜不眠,士卒得不到休息,然而也从未遇到危险。
程不识说:“李广治军极为简单省事,敌人如突然来侵犯,就无法阻止;他的士卒也很安逸快乐,都乐意为他效死。我治军虽然事烦忙扰,然而敌人也不能侵犯我。”二人都是名将,然而匈奴人畏惧李广的胆略,士卒也乐于跟随李广。
汉武帝反击匈奴战争开始后,李广多次以将军身份随军出击匈奴,以其武勇竟然未能立功,今把李广出击匈奴简况列述如下。
元光二年(前134)在马邑之谋中,李广为骁骑将军,在护军将军韩安国统领下伏击匈奴,因单于退去,“汉军皆无功”。李广当然也无例外。
元光六年(前129),卫青、公孙贺、公孙敖、李广各率万骑击匈奴,李广出雁门,被匈奴俘获,后夺匈奴士卒马匹、弓驰归。李广与亡失七千骑的公孙敖,当斩,赎为庶人。后李广在家居数年,又被武帝召拜右北平太守。郎中令石建死后,又召广为郎中令。武帝对李广有很高的期望,曾赐诏书说:“将军者,国之爪牙也。….....振旅抚师,以征不服,率三军之心,同战士之力,故怒形则千里竦,威振则万物伏,是以名声暴于夷貉,威稜乎邻国。夫报念除害,损残去杀,朕之所图于将军也。"
元朔六年(前123)春、夏,大将军卫青率六位将军两次击匈奴,广为后将军,无功。
元狩二年(前121),霍去病率军出陇西击匈奴,广以郎中令率四千骑、博望侯张骞率万骑出右北平,二人异道。李广行数百里被左贤王所率四万骑包围,士卒皆恐,李广令其子李敢率数十骑直冲匈奴骑兵,从其左右穿过而还,对广说“匈奴兵容易对付”,士卒情绪才安定下来。
李广指挥军队列圆阵,匈奴兵急攻,矢如雨下,汉兵死者过半。箭将用完时,广令士卒拉满弓不射,广以连发的大黄肩弩射匈奴副将,杀数人,匈奴兵的攻击才缓和下来。时值天将黑,李广意气自如,加紧整饬军队,官兵都佩服李广的勇敢。第二天,李广又率兵奋力作战,恰好博望侯的军队赶到,匈奴兵退去,汉军没有追击。依汉朝军法,博望侯张骞迟到,应处死;赎为庶人。李广功过相抵,无赏。
元狩四年(前119)卫青、霍去病率大军进行漠北大战时,李广几次请求随军出征,武帝认为他年老,不许,考虑好久才答应了他的要求,并让他作前将军。
临出发前,武帝又对卫青说:“李广老了,数次出征都因奇怪的遭遇而致败,运气不好,不要让他正面与单于交锋,恐怕不能达到目的。”卫青领兵出塞,从捉到的俘虏口中知道了单于的驻地,计划自统精兵进击,令李广与右将军赵食其合军,从东路出发。东路迂回路远,水草少,对屯兵、行军不利。
李广向卫青请求说:“我为前将军,大将军令我从东路行军。况且我从小与匈奴作战,现在得到一次与单于作战机会,因此愿作前锋,和单于决一死战。”卫青不采纳李广的意见是因武帝曾交代不要让李广与单于交战。
另外,也因对卫青有救命之恩的中将军的公孙敖新失侯爵,卫青想让公孙敖与自己一道击匈奴以立功补过。李广知道后面这一情况,坚决推辞从东路出发。卫青不接受李广请求令长史下公文给李广幕府说:“按公文所下达命令,急归所部。”李广无计而施不辞而走,只得带军与右将军赵食其合军出东路。又因军无向导,迷路,误了与大将军约会的日期。
卫青至漠北与单于接战后,返回漠南遇见了李广、赵食其,令长史拿着干粮、酒给李广,问二人迷失道路的情况,想上书武帝报告其迷路与失期的原因,李广没有回答。卫青使长史急切督责李广幕府有关官吏接受审讯说明原委。
李广说:“诸校尉无罪,是我自己迷失道路,我自己去受审问。”至幕府,李广对部下说:“我从年轻时开始就与匈奴作战,大小七十余战,今有幸随从大将军出击单于,而大将军又让我部军队走迂回的远路,军队迷失了道路,这岂不是天意?况且我已六十余岁,毕竟不能接受办理文书的刀笔小吏的问讯。”
于是,抽刀自杀,部下将士“一军皆哭”,百姓听到后都为之“流涕”。右将军赵食其,当死,赎为庶人。
李广常为自己的坎坷的命运而感叹。李广的堂弟李蔡与他同时侍奉文帝,景帝时二人都是二千石的官秩。武帝时李蔡因军功封乐安侯,还当了丞相。而李蔡的品行不好,其名声比李广也差得太多,地位比李广却高得多。广部下的军吏、士卒有的也封了侯。
李广曾对望气占卜的方士王朔说:“从汉朝反击匈奴以来广都在其中,军队中校尉以下的军官,才能不及中等人,然而在反击匈奴战争中以军功封侯爵的有数十人,而李广我不为人后,然而却无尺寸之功得以封侯,这是为什么呢?是我的相貌不应当封候?还是命该如此呢?”
这说明李广对自己为什么没有立功封侯也无法理解,最后只能归之于天意和运气了。或许是因此牵涉到对个人前途和预卜未来的神秘性,以及对名将李广的关切,所以为当时和后途和预卜未来的神秘性,以及对名将李广的关切,所以为当时和后人所关注。
二、李广为什么没有封侯呢?
是不是有人在打击和排斥他呢?从现在《史记》、《汉书》有关记载来看,应当说基本上不存在这个问题。
因为:
其一,汉武帝对他很重视,然而使用上却有缺点
元光二年在马邑之谋中,李广作为骁骑将军是韩安国所统诸将之首。元光六年,武帝又令卫青、公孙贺、公孙敖、李广四位将军各统万骑击匈奴,其中卫青是皇后的弟弟、公孙贺是皇后的姐夫、公孙敖是卫青的救命恩人,李广同这三位一同出征,并未降低他的身分。
这次他曾因被俘,当斩,赎为庶人,后在家闲居了几年,武帝又任命他为右北平太守、郎中令;特别是郎中令,在九卿中地位重要,郎官、大夫、谒者等在皇帝左右办事的人都归其管理。元狩四年漠北大战前武帝背着人对卫青说过那句不让李广和单于交战的话,当然也不是什么排挤他的话。
武帝让他随军出征可能是想以他年老志壮的精神来鼓舞军队的士气。真正要打硬仗武帝却不敢用他。须知武帝本人就是个很迷信的人,知他武勇非凡而屡屡机遇不好而落败,怕他关键时刻又出什么问题。这是武帝对李广将军的关心和爱护,并无别的用意。然而,这并不是说武帝对李广的使用没有缺点。
武帝的缺点在于使用李广时未能用其所长。李广的特长是善骑射,是射箭专家,《汉书·艺文志》载有他射箭的著作三篇,《史记·李将军列传》说:“广为人长(大个子),猿臂,甚善射亦天性也,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
李广将军的另一特长是战斗中能勇冠三军;危难时则能连连射杀敌将、稳定军心。据《史记》、《汉书》所载在小的保卫战中李广将军常能取胜,匈奴兵害怕他,不敢进攻他镇守的地方。李广将军的缺点恰在于他不善于独立带兵深人匈奴腹地歼敌。因为这涉及到了更为复杂的问题,如向导问题、侦探敌方的情报问题、遇到紧急情况临时应变问题、避实击虚寻机歼敌等等。
前述五次战役中李广将军四次独领军作战竟无一次胜利就是证明。汉武帝若能用李广之长,如让他去为汉朝训练一支射箭专业队、让他在一大将统领下带一支精勇之旅去冲锋陷阵、退兵时又令他去断后,李广将军很可能会立功封侯。
武帝反击匈奴战争开始后,除马邑之谋李广是在韩安国统领下分领一军外,其他四次都是独领一军、单独从特定地区出发击匈奴的,而这恰是李广的短处,怎能取胜。因此,武帝未注意使用李广之长是李广失利的一个因素。
其二,卫青是否排斥、打击李广。
目前从《史记》、《汉书》有关记载来看无法得出卫青排斥、打击李广的结论。李广在景帝时为郡太守、二千石级官员、名将,景帝三年(前154)平定吴楚七国之乱中有军功。卫青于元光六年(前129)出上谷至龙城,得匈奴首虏七百,在军事上初露头角。
元朔五年(前124)卫青击匈奴右贤王,得首虏万五千级,拜为大将军。
从上述情况可看出:
首先,李广是卫青父辈的人、老一代的名将。卫青在当大将军前与李广同为将军,二人级别差不多,当大将军后虽在战时可总领诸将,然而平时并无太多的权力。李广的任命、使用为武帝直接掌握,卫青管不了,漠北大战出发前武帝对卫青说李广老了,不要与单于对阵云云,也说明李广的使用是武帝直接安排的。
其次,《史记·李将军列传》载元狩四年(前119)漠北大战前后卫青、李广的关系是很符合逻辑的。先是卫青不接受李广的请求,令他从东路出发;回来时见到李广,李广生气不和他说话,而回自己营中。因此,卫青使长史拿着干粮、酒送李广军以示慰问,并问李广、赵食其迷失道路的情况,李广不回答。卫青又使长史急督责李广幕府有关官吏去接受审讯说明情况,后即发生李广将军自杀事件。
卫青急于要了解二位将军迷失道路的情况和原因是要向武帝报告。因为两位将军的这一过失,按军法当斩,如何处置卫青作不了主,应上报武帝决定。如果两位将军过失严重,卫青作为上司也有责任,所以卫青没必要就李广迷失道路作什么文章。值得注意的是,李广将军与卫青地位相差太远,卫青战功卓著非李广将军可比,卫青的贵戚身分李广将军也望尘莫及,二人在利益上没有冲突。
以卫青后来的身分,去排挤、打击一位落难的老一代名将实难令人相信。况且,卫青做事一贯小心谨慎,讲究退让,说他排挤李广云云也和他一贯作风不合。因此,说卫青排挤、打击李广缺乏事实依据,应予以否定。
三、李广难封的深层次原因
李广虽然没有立功封候,并不能否定他是那时的名将。他的一些优点,确为人所不及。《史记·李将军列传》称赞他非常廉洁,“广廉,得赏赐常常分给部下,饮食与士卒共之。李广一生,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生不言家产之事。”“广之领军,到自然条件恶劣的地方,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对士卒宽缓,不严苛,士卒因此爱戴他,乐为所用。”这些优点确实是突出的。
但这些优点并不能保证他常打胜仗。因为打胜仗还需要其他的条件。如:李广将军形成一些射箭的习惯,既是他制胜的法宝,又是导致失败的致命伤,《史记·李将军列传》说他射箭时,“敌人逼近,非在数十步之内,估计射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
因此,他领兵数次受困辱,其射猛兽也为所伤。”这说明他的射箭习惯,既是优点也是缺点,既能导致胜利,也能导致失败。在几十步之内,箭还未发,敌兵就会飞骑赶到,自己就当俘虏;或箭还未发出,猛兽就会扑过来而使自己受伤。元光六年李广率万骑出雁门击匈奴,士卒并未亡失,他自己却被俘,就是这种射箭习惯造成的。
在这种情况下,汉武帝对他不放心、不让他与单于对阵是有知人之明。总之,李广将军是一位优点、缺点都很突出的人,不能随着形势的变化而不断提高、完善自己,也是他不能立功封侯的一个重要原因。
汉武帝时期反击匈奴的战争,对领兵将领是个风险很大的事业,这次战争打胜了,就立功封侯,下次战争打败了,就按军法当斩,赎为庶民,李广、张骞、公孙敖、苏建、赵破奴等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值得注意的是,汉代的军法所规定的赏罚并不完全合理,各位将领深人匈奴境内遇到的情况千差万别,而衡量战功完全以斩杀、俘虏敌人的数量和物资为标准,这就可能使一些将领受冤屈,如:元狩二年李广所率四千骑,与左贤王四万骑对阵,兵力对比是1:10,按常规是要全军覆没的,赖李广将军骁勇善战、指挥得当,汉军虽损失两千多人,但也杀死了敌人两千多人,同时保全了汉军约两千人。
如果合理评价这次战斗,李广应是有战功的。然而,按军法却说是得、失相当,无功,不受赏,也不受罚。然而,军法当时就是这样规定的。所以,历史有时就是这样的冷酷与无情。它不仅给李广将军本人,也给后人留下了不尽的遗恨与回味!
评价一位军事将领,不是看他有多大的名声,而是要看他的战绩。从武帝反击匈奴战争开始之后,李广多次参战,竟然未打过一次漂亮的胜仗,让汉武帝、卫青怎样去放心地使用他。
明代王船山就李广难封有如下论断:
其一,李广出塞无功,则说“数奇”,这实际是无可奈何之辞。李广死后,了解和不了解他的人都为他落泪,李广以优惠廉价的方法博取好名声而感动人,于此可见。三军之事,进退之机遇,运用在乎一心,事情成功了而机谋不泄露于外,以平常心对待之不足以知之。李广得此荣誉,是因家无余财以济人,与士大夫交好而为慷慨之谈的缘故。
其二,卫青令李广从东路出发是为了让他避开单于的锋锐,并非出自卫青的私心,而是因背后受了汉武帝的告诫而忧虑他吃败仗。在刚考虑出塞时,武帝就不想用李广,而李广坚决请求前往,仅此一点就会受到士大夫的称赞,武帝也聊表谢意而姑且任其前往,可见汉武帝对李广了解是很深的。
其三,有好的将领不任用,武帝去漠北征讨怎么能成功。李广从东道前往而迷失道路,则李为将的才干,不就可以知道了吗?李广自杀而死之日,宁让天下为李广痛哭流涕,而不使天下为汉朝社稷与百万生灵而痛哭,这不是很好吗?
王船山对李广的评价,确实值得后人深思。
------------------
推荐阅读:
研究生考生初试单科未达国家线而参加复试最终录取,不久因此被取消录取资格,正常吗?
下一篇: “说曹操,曹操就到”是怎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