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能力被高估了吗?你怎么看?
♘✷朱元璋的能力被高估了吗?你怎么看?
开创统一帝国的平民皇帝,历史上仅有两个半。
宋太祖赵匡胤,勉强算半个。
赵匡胤的高祖做过幽都县令、曾祖做过御史中丞、祖父做过州刺史,而父亲赵弘殷曾为后唐庄宗李存勖留典禁军。
所以,赵匡胤要算官家子弟。
而他开创的北宋,算一代王朝没问题,但算一代帝国就勉强了。
然后,符合这个条件的皇帝,只剩下两个。
一个是汉高祖刘邦,而另一个就是明太祖朱元璋。
开创统一帝国,到底有多难?
不用看别人,看始皇帝就行了。老嬴家“奋六世之余烈”,到秦始皇才开创了大秦帝国。也就是说,始皇帝一家六代人才干完的事情,刘邦和朱元璋只用自己这一代就干完了。
所以,这两个人都是能力爆棚的狠角色。
现在,很多人认为刘邦就是个无赖流氓,所以一脸鄙夷。这纯属穿越小说看多了,认为打天下就跟打游戏一样简单。
“伯乐识良驹,英雄惜英雄”。所以,往往只有打过天下的人,才知道其中的不容易,也才能看出谁是真英雄。
后赵皇帝石勒,杀人如麻、狠辣非常,五胡乱华时期杀遍整个北方中原。而他对刘邦的评价竟然是: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竞鞭而争先耳。
但凡中原有个汉高祖,石勒这种人就要伏低做小,跟韩信、彭越一起在主上面前争功效命。
刘邦够厉害,那朱元璋呢?
可以说,朱元璋的起点,以及面对的时代问题,比刘邦更低、更难。所以,朱元璋的个人能力,甚至要比刘邦更胜一筹。
刘邦一出场,就是沛丰子弟兵的领袖。
刘邦和和沛丰子弟兵,自始至终都是同进同退、共荣共辱的关系。起义之后,刘邦高歌猛进,而沛丰子弟兵也水涨船高。起义成功,刘邦当皇帝,而沛丰将领做列侯。
所以,刘邦的成功,不是他一个人的成功,而是一个集团的成功,即刘邦领导下的沛丰集团。
朱元璋出场,完全可以说开局一个碗、地盘全靠打。
明太祖的最初起点,低得只能求生存。
为了生存,他先当和尚、再去流浪,然后又当和尚,最后才被裹挟进元末农民起义。
赵匡胤有义社十兄弟、刘邦有沛丰子弟兵,而明太祖朱元璋身边有谁?
打仗亲兄弟,朱元璋却连个血亲兄弟都没有。
他父母早亡,三个哥哥和几个堂兄弟先后死去。父系一辈,只剩下侄子朱文正跟他相依为命。后来,朱文正也死了。等大明一统的时候,朱元璋除了一群儿子,就是个孤家寡人。
但,最艰难的,还不是起点低,而是时代问题更复杂、斗争态势更激烈。
你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秦末乱世,都只有一个时代问题,那就是怎么干废贵族。
只要干废了贵族,平民集团就能坐稳天下。西汉朝堂,从皇帝到大臣,几乎清一色的平民出身。
战国到西汉,完全可以认为是一个平民崛起而贵族没落的时代。各种机缘巧合,使得刘邦正好触摸到了这个大势,然后跟着这个大势一起走就行了。
五代乱世,问题要复杂一点儿,因为有两个:
一是沙陀人和契丹人,这掺杂了胡汉融合的问题。但是,辽太宗耶律德光之后,契丹人就算自废武功了。沙陀人,也就是沙陀军事集团,可以认为是一伙山西军阀。所以,将其归类为另外一个问题,更合适。
二是藩镇军阀割据,即怎么处理央地关系的问题。这个问题从安史之乱一直延续到五代乱世。
五代乱世,就是一直在解决央地关系这个主要矛盾:以皇帝为核心的中央朝堂,到底怎么才能干服地方节度使。
解决了这两个问题,长命的大宋王朝也就可以长保国祚。
但是,元末呢?
最大、最头疼的问题,就是蒙古人大元已经有了将近100年的国祚。朱元璋要开创统一王朝,怎么也不能忽视蒙古人。
正是因为蒙古人的统治时间太长,所以自秦汉以来的王朝正统性已经遭到了瓦解和破坏。
于是,这时候的问题是:朱元璋要打什么旗才能凝聚起最基本的政治共识?
刘邦造反,反秦朝、反秦法就够了。造秦朝的反,这就是政治共识。
赵匡胤不能叫造反,而只能叫兵变。兵变已经成为五代乱世的程序正义。“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宁有种耶”。老赵兵强马壮,老赵就是正义、老赵就当皇帝。
那朱元璋呢?
开始,只能用宗教手段凝聚政治共识,即“明王出世,普度众生”。于是,元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而朱元璋也被裹挟了进来。可以说,这就是另一场黄巾起义,只不过由黄巾换成了红巾。
然后,就是起义军之间的江湖混战,宗教不管用了,那就强者定章程、“枪杆子出政权”。这就是另一场五代乱世,南方一众“军阀”上演了国战级别的大乱斗。然而,大元朝竟置身事外了,看着这伙人死命斗。这也算一个奇葩。
最后,才是解决蒙古人的问题,朱元璋誓师北伐。北伐大元的时候,又要打出一面新的大旗,即“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这就是另一场刘裕北伐,“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刘裕北伐功败垂成,而朱元璋北伐却成功了。
就这个过程来说,朱元璋必须完成三个认知框架的切换。第一,宗教的认知框架;第二,军阀的认知框架;第三,华夷的认知框架。
这种认知框架的切换,最能考验领袖人物的认知水准。也就是说,你只有智商够,才能在三个框架间切换自如;你只有格局够,才能在每一个框架认知中坚定执着。
陈友谅、方国珍这伙人,从宗教升级到了军阀的框架,然后也就到此为止了。而张士诚最不成器,对元朝的态度始终摇摆不定。
朱元璋则成功实现了三个认知框架的快速切换。而之后,他还规划了大明276年的历史脚本。老朱不仅能上马打天下、下马治天下,而且还是个制度设计的高手。
朱元璋的履历,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忍辱求生,为了活着,老朱当过和尚、做过乞丐;
第二个阶段是步入正轨,朱元璋实现了士兵到将军的华丽转身;
第三个阶段是登峰造极,从一方诸侯硬是干到了九五之尊;
第四个阶段是开创历史,以一己之智规划了整个大明帝国。
第一个阶段,没啥可说的。
大元朝的制度设计要多粗糙有多粗糙,完全管不了中原这方土地。而通货紧缩导致经济危机,大元江山风雨飘摇。再加上气候异常、灾害频发,大元朝彻底回天无力。这时候,朱元璋同当时的所有人一样,全部的人生目标就是能够活下去。
第二阶段,纯粹的业务表现。
公元1352年,朱元璋加入了郭子兴的农民起义军。这时候,老朱仅仅25岁。竞争最激烈的时候,事业上升和个人成长,既不用拼爹又不用搞关系,纯靠业务表现就行了。朱元璋作战勇敢、机智灵活。在郭子兴病逝后,他已经打成了起义军事实上的主帅。
第三阶段,拼智商、拼格局。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是朱元璋在军阀时期的主要算法。历史上,成为一方诸侯的,大有人在。但大多数人都败了、都死了。因为真正的王者只有一个。败在了什么地方?败在了智商、败在了格局。没有智商根本读不懂乱世格局,没有格局根本找不到竞争法门。最后,朱元璋把南方军阀吊打一遍,又举起华夷之辨的大旗,向北扫荡了内斗不断的大元王朝,开启了大明帝国。
第四阶段,规划了整个大明的历史。
明朝的历史脚本,就是朱元璋设计的。朱元璋搞了很多不切实际的制度设计,也办了很多蠢事。比如纸币,生生被他给玩废了,宋元收税不够了,可以玩金融,但明朝没法玩。再比如工商税,这家伙硬是搞了一个限额制,我大明朝只能收这么多工商税,多一分都不能收。
但是,宋元以来的好制度,朱元璋继承了;宋元以来的烂问题,朱元璋解决了。宋朝虽然制度严密,却集中不够,用宽松软来形容,完全不过分。元朝更扯淡,蒙古人的确生性彪悍,但治理手段等同放牧,连意识形态工作都懒得抓。到了朱元璋时期,中央集权才升级到最为严密的阶段。清朝完全不用搞什么制度创新,直接照抄明朝就行了。而实际,照抄的就是朱元璋。
清朝各种黑明朝,却不黑朱元璋,甚至赞颂有加。
顺治皇帝评价说,“朕以为,历代贤君,莫如洪武”。在他看来,古今第一帝,已经非朱元璋莫属了。
而康熙的体悟可能最为深刻,其评价说,“明太祖天授智勇,崛起布衣,纬武经文,统一方夏,凡其制度,准今酌古,咸极周详,非独后代莫能越其范围,即汉唐宋诸君诚有所未及也”。
为啥评价这么高?因为大清的制度设计,就是在向朱元璋抄作业。
所以,朱元璋能力,何曾被高估过?
毛泽东评价朱元璋认为,“自古能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古之君主,冲锋陷阵而刚到极限的,非李世民莫属。李世民既有统帅的智慧,又有士兵的勇猛。而接下来,就是朱元璋。这家伙是从士兵打到将军的,可以说是死人堆里爬出来的皇帝。
而评价最深刻、最全面的,应该是顾祖禹,其认为:
太祖起自东南,奄有西北,为古今异数。尝考其用兵之法,实一出于孙吴,攻瑕捣虚,是以所向无敌。夫有取天下之志,而无取天下之略,自开辟以来,未见有成功者也。太祖明于先后缓急之宜,分合向背之理,始则决机于两陈,继直制胜于庙廊,大略同于汉高,精密媲于光武。
为什么说这个评价最深刻、最全面?
一个是特点鲜明、高度足够。从东南往西北打,从古至今就没成功过,但朱元璋打破了这个历史定数。
一个是文治武功、皆有概括。武功堪称逆天,而“大略同于汉高,精密媲于光武”,这就是再说朱元璋的制度设计能力了。
前者,即武功,还有李世民、赵匡胤这些将军型的皇帝,可以同朱元璋不分伯仲。而后者,即文治,我们只能说历代帝王难出其右者。朱元璋这个皇帝已经把丞相李斯的事情都给干了。
≑➚朱元璋的能力被高估了吗?你怎么看?
还高估?拜托,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条件最差、下限最低的皇帝了,所谓开局一个碗,乞丐当皇帝,说的就是朱元璋了。
朱元璋的称帝之路绝对是地狱难度,各位读者朋友,扪心自问一下,你要是坐上时光机回到元末,你能做到朱元璋做到的成就吗?
将你的灵魂注入其中时光穿梭到元末明初混乱时代,然后你只有一个一个化缘的钵盂,一身脏乱不堪的僧衣,以及一具被饥饿折磨的身体,你能活多久?
人们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可也没人会想到,要由一个乞丐来荡平天下。
套用小说来说,朱元璋就是开局一个要饭碗,主线任务当皇帝,小说都不敢这么离谱!但历史就是这么个历史,你敢信?
用网友的话来说就是:这个人的能力高没高估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跟这个人比,连给他提鞋都不配!哦不好意思我侮辱了他的鞋,真不知道现在有些人是有多自大,还觉得人家一个堂堂开国皇帝还需要被高估。
❦▣朱元璋的能力被高估了吗?你怎么看?
说话要有根据的,不能满口胡说,信口开河。他以一介布衣,没后台,没背景当了明朝的开国皇帝。这还不能说明问题吗?什么样地能力是高能力?高估在哪儿?开国皇帝没有一个是吃素的。跟随他打江山的人没有一个庸才,都不是傻子,没有人会替傻子去卖命。
≃﹩朱元璋的能力被高估了吗?你怎么看?
朱元璋的能力,不仅没被高估,反而还被低估了不少。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很简单,我们可以试着做一个假设,来代入朱元璋的人生轨迹之中,然后去对比一下,当面临和朱元璋一样的情况时该怎么办。
首先,你出生了。
注意,你出生的时代,不是各种物质丰富,且社会稳定和平的现代,而是充满剥削,同时汉人又低人一等的元朝末期。
并且,你的家庭,并非大富大贵,而是一个吃了上顿愁下顿,整天为生计奔波的贫困之家。
也许,有人会认为,这也没什么啊,不就是日子苦一点吗?这些都可以忍受,顶多就是吃的差点,穿的差点而已。
别着急,这才刚刚开始。
这一年你6岁,正是别的有钱的小孩子读书认字的年龄,但由于你的家庭贫困,不得不和村里同样贫困的小孩子,一起去为地主家放牛。
放牛听起来很不错,但别忘了,一个不小心,挨打受骂那就是常有的事。
当然,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最起码很自由,但等你到了十五岁那年,你的家里,发生了重大的变故。
由于瘟疫、旱灾、蝗灾等多种灾害影响,家里的父母、大哥、嫂子,以及年幼的大侄子都被饿死了。
这个时候的你,没有多少时间可以悲伤,因为父母亲人还在等着入土为安。
但是,你却没有一毛钱,因此,就得不低三下四的,去找村里有钱的地主,央求他进行施舍,好让你能把亲人安葬了。
结果,地主不仅没有施舍,反而连打带骂,将你赶了出来。
最终,还是一个同村的好心人,看你家可怜,把自己家的一块闲地送给了你,但有地了却没钱置办棺椁,不得已,只能用草席加上破衣裳,卷吧卷吧,草草将父母安葬。
而接下来,你需要面临的问题就是,从今往后,你需要自己找饭吃了。
但由于饥荒,没人肯雇佣你,最终,只能来到寺庙当和尚,而当和尚也不轻松,每天你需要扫地、敲钟,烧饭、洗衣,还要伺候师傅,稍有差池,就是一顿臭骂。
虽说确实苦了点,但好歹有口饭吃,不至于饿死。
但不幸的是,战火蔓延至你所在的寺庙,寺里的大小和尚基本都跑光了,因此,没了饭吃的你,只能踏上“要饭”之旅,前往安徽、河南等地,名为化缘,实则乞讨。
一路颠沛流离,一路千辛万苦,中间不知道受了多少罪,挨了多少骂。
而这些,还仅仅是朱元璋早年间的人生经历,单是这其中他所经受的苦难,很多人都挺不过来,但这还只是“开胃菜”。
再往后,你回到了老家的寺庙,想着在这里能躲避兵祸,却不知,一个老家的发小写给你的一封信,差点要了你的命。
这个发小,参加了当时的起义军,他写信邀请你一起参加,你本不愿意,但却被人知晓,因此就想告发你是“恐怖分子”的成员之一。
所以,你就面临着人生的重大抉择,是跑路,还是留在原地,而这一年,你刚满24岁。
最终,你选择跑路,而你需要做的是,如何成功的避开官兵,并成功的来到起义军之处,并在被当做奸细的情况下不被杀掉,还得成为头领的心腹。
是不是看起来很有难度?但这一切,朱元璋都做到了。
他从老家的寺庙逃出,并活着抵达红巾军首领郭子兴所在的濠州城,并且在被人当做奸细的情况下,得到了郭子兴的赏识,成了郭子兴的亲兵队长。
这难道仅仅是一种运气就能说明的吗?肯定不是。
并且,他还娶到了郭子兴的干女儿,也就是后来的马皇后,同时官职也得到了升迁,终于算是有了自己的家和事业。
到了这一步,已经是很多人不容易做到的,普通如你我,能不能在那个乱世活下来都是未知数,更别说走到朱元璋这种程度了。
即便是侥幸到了这一步,但好日子并不长久,因为接下来还有更严峻的挑战等着你。
某一天,你的老丈人兼老板,被另外几个合伙人绑走,你需要在保证老丈人活着的前提下,将其救出来。
而那几个合伙人,都是一贯杀人不眨眼的主。
这个时候,没有能力行吗?如果失败,那么包括你和你的老丈人,都会死于非命,但朱元璋却照样做到了。
这还只是普通级别的挑战,在此之后,你想单干,但你只有二十几个愿意跟着你的部下,因此,你需要有一座城池,并且还需要有至少一万人以上的手下。
去哪里找?怎么找?找来了怎么安排和运用?又如何让这些人心甘情愿地跟着你干?这些都是体现能力的地方。
还有,到了你27岁,已经有一定的实力,此时你想把包括南京,以及安徽、浙江等部分区域打下来作为自己的地盘,并且,还需要在不超过四年内,完成这个计划。
是不是难度越来越高?这还不算什么,在你32岁时,你还需要打败一个物资、兵力要比你强至少三倍以上的对手,如果你不打败他,他就会吞掉你。
更重要的是,在你打这个对手的同时,还得防备周边三个方向的敌人会不会对你进行围剿。
难度越来越高了,但这一切,都是当年朱元璋走过的路,占据应天(今南京),击败劲敌陈友谅,出任吴王,最终成为元末起义军中极具实力的一股势力。
而这距离他四处求爷爷告奶奶埋葬父母,才仅仅过去不足二十年的时间。
但这还没有完,你还需要打败一个拥有海量财富,并且占据大半个浙江的人,同时,成功打败他之后,你还要做一件从未有人成功过的事情。
那就是从南方起兵北上中原,并且一统全国。
这件事有多难呢?这么说吧,在朱元璋之前,历史上有名有姓的皇帝,没有一个人能做到南方起兵一统全国的。
换句话说,没有人成功过,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而朱元璋却做到了,他在打败张士诚之后,用了二十六年的时间(以洪武二十六年,确认对河西走廊的统治为时间点),最终平定了天下。
至此,万里江山有了一个统一的名字,叫做“大明”。
这就是朱元璋从一个饭都吃不上的少年,最终成为一代开国之君的大致过程,仅这寥寥数语,就已经看出,朱元璋最终能成功,凭借的正是他的能力。
而看完并试着代入这一切后,你还觉得,朱元璋的能力被高估了吗?
说完朱元璋的创业过程,再来说说他在治理国家上的能力表现。
元末明初时,整个华夏可以说是一个烂得不能再烂的烂摊子。
《明太祖实录》记载,朱元璋在攻克扬州城时,曾经的繁华之地,仅有八十户人家,而在打至河北境内时,更是“人烟断绝”。
这种状况,在当时比比皆是,比如河南,众州县“积骸成丘”,再比如甘肃,“城邑空虚,人骨如山”,还有陕西,也是“田野荒芜,人烟绝迹”。
总之,由于经历了元末的连年战争,全国各地的人口骤减,而因为没有人口,各地官府均是“租税不入”,说得简单点,朱元璋在建立大明之初,已经到了几乎要破产的地步。
对此,如果仅仅是减轻赋税,那远远不够,还需要运用更多能帮助人口恢复,同时振兴经济的措施。
而朱元璋的一系列政策,实实在在地做到了这几点。
比如为了恢复人口和解决劳动力不足问题,朱元璋就下令,全国府县,仅留存大寺观一个,其余全部裁减,让那些出家人恢复俗家身份,参与到劳动生产之中。
这个政策,极大减少了全国僧道的数量,不仅增加了生产劳动力,也减轻了朝廷的负担。
同时,针对当时还有一些起义的农民屯聚山林的情况,朱元璋恩威并施,下达“大赦诏”,让这些人得以返回家中继续生产,这就为安定社会秩序,以及发展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
当然,仅仅依靠让僧道还俗,以及让那些屯聚山林的农民参与生产还远远不够,因此,朱元璋又推行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移民,也就是“洪武大移民”。
洪武大移民,前后历时28年,从公元1367年开始,朱元璋便有计划、分批次地往全国各地迁徙人口,这些人,不仅完成了对战后荒芜之地的兴屯垦荒,同时也促进了人口的流动,缩小了当时中国南北方的发展差距。
总之,在经过一系列移民之后,明初的那种四下荒败的情况得到了极大改善,尤其是北方近乎被毁灭的经济得以重建,这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讲,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更重要的是,通过移民,大量荒芜的土地被耕种,这就明显增加了粮食收成,而粮食在增加的同时,加上社会秩序日趋稳定,人口自然就得到了快速增长。
增长了多少呢?根据《元史.食货志》的记载,在元朝全盛时期,全国人口数量为5883万人,但经历了战乱之后,至少有2000万上下的人口死亡。
而截止到洪武十四年,根据大明的赋役黄册统计,全国共有人口5987万有余。
这就是朱元璋做出来的成绩,他让经受战火蹂躏的华夏,重新恢复至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的局面。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但无一例外的,都是反映了朱元璋在建立大明前后,所作出了一些贡献,也正是通过他的治理,明朝初年才得以呈现出一派强盛富裕的景象。
这样的开国之君,这样的治世之人,还能说高估了他的能力吗?别忘了,论出身和文化水平,他是历代皇帝中最低的一个。
最最重要的,是朱元璋的开国方式,是封建历史上,公认的最堂堂正正的一个。
所以说,朱元璋的文治武功,并不次于秦皇汉武,他是真正从零开始最终建立大明,同时他所设计的一系列制度,以及他收复燕云十六州、实现民族大融合等的种种功绩,都说明了朱元璋的能力是极其卓越的,因此,他的能力不仅没有被高估,反而还低估了不少。
l╊朱元璋的能力被高估了吗?你怎么看?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从最底层,经过努力,逆袭成为皇帝的人。有人说刘邦也是,我说刘邦不能算,不管官职大小,刘邦好歹也是个泗水亭亭长,是秦朝的一个基层公务员,朱元璋可不同,他什么都没有,只是元朝统治时期最底层的汉人。
现在有一句网络语言是这么说的:‘’水到悬崖是飞瀑,人到绝境是重生‘’,如果说重生,朱元璋是一次又一次的重生。少年时光并不美好,但他却有美好的向往。1344年,16岁的朱元璋为了有口饭吃,不得不到皇觉寺为僧,每天伴着青灯古佛,也没有忘记向菩萨祈祷,时光一天天的过去。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在朱元璋自己快要成佛的时候,他的好友汤和给他写了一封信。
做了皇帝后的朱元璋,每每想起当年汤和给他写的那封信,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如果没有汤和,也许他就会在庙里坐地成佛。自己大字不识一个,要钱没钱,要靠山没靠山,要长相没长相,几乎没有任何值得骄傲的资本,是汤和的引荐,让他加入了郭子兴的队伍,成了一个有组织的军人。
这些人生经历,让朱元璋比别人多了一份努力,他的付出得到了郭子兴的认可,有人欣赏,就会激发自己的潜能,朱元璋一次次突破自己,屡屡战功。郭子兴把养女马秀英嫁给了朱元璋,从此他有了家的温暖,妻子马秀英也成了他精神的支柱。一个人可以什么都没有,但千万不能没有斗志。朱元璋就是一个从未失去斗志的人。
郭子兴去世后,朱元璋接管了郭子兴的部队,他广揽人才,势力不断的壮大。先后灭了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割据势力,成为雄霸南方的强大势力集团,一切就绪后,朱元璋打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把元人赶回了漠北。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大明王朝,大明王朝一共历经了276年,直到1644年崇祯自缢,大明灭亡。
中国历史上大统一的王朝,统一的过程基本上都是自北而南,唯有明朝是由南而北,统一全国的。隋唐以前,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都在北方,到了南宋才开始慢慢南移,北方的优势不再,南方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
朱元璋没有能力,他不可能做这么伟大的事业,也许有不少朋友会说,乱世出英雄,朱元璋是赶上了好机会,命好。对这个说法我也不会否认,在元末那个动荡的时代,是有许多有志之士,起来革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陈友谅、张士诚之流,但他们所做的事,只是为了自己能够更好的享受。
朱元璋可不同,我们从他名字就可以看出,朱元璋的志向远高于一般人。朱元璋原名叫朱重八,后来才改成了‘’朱元璋‘’,朱元璋三个字是很有用意的:‘’朱‘’同‘’诛‘’,‘’元‘’指元朝,‘’璋‘’是指男人。大家明白了吧,朱元璋的寓意就是那个诛灭元朝的男人。
后世对朱元璋建立大明后,大肆杀戮功臣很不齿,说他大有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之嫌。真相是不是如此,在这里我也不想替朱元璋解释。但对于他的能力大家是有目共睹的,既没有夸张,也没有高估。事实上朱元璋就是一个伟大的帝王,他的人生经历也是非常励志的。
------------------
推荐阅读:
古时候农作物产量低,吃都不够,也没有工业酒精,为何还会有多余的粮食来酿酒呢?
上一篇:长寿花到底是喜阴还是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