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80年代,英国为什么要执着于打马岛战争?
❖╋上个世纪80年代,英国为什么要执着于打马岛战争?
马岛战争背后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利益诉求。
马岛,即阿根廷口中的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人称之福克斯群岛。这是一个位于南大西洋的群岛,距离阿根廷300多海里,距离英国有8000海里远。
关于这个群岛的主权,英国和阿根廷方面一直有争议。群岛原本是西班牙殖民地,1816年阿根廷脱离西班牙独立,声称拥有对该群岛的主权。1833年被英国占领,此后一直处于英国实际统治之下。但阿根廷从来没有放弃自己的主张。
1958年,阿根廷将马岛问题提交到联合国。
1964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确定该群岛属于殖民地问题。
1966年,英国和阿根廷开始了归属问题的谈判。
1982年4月2日,阿根廷觉得英国是在故意拖延,失去耐心,派军队进驻马岛,战争爆发。
同年6月,阿根廷战败撤军,英国恢复了对马岛的统治。
以上是马岛争端的大致过程。
英国选择战争,出于以下几个方面因素的考虑。
一、被动应战
谈判了十几年都没啥进展,阿根廷失去了耐心,决心采用武力占领马岛。
对于英国来说,马岛在英国治下一百多年,阿根廷的这种行动无疑等于侵略。
应对侵略能怎么办呢?在现代国际政治中,一般是先通过外交途径劝说对方撤兵,然后在劝说无果的情况下,只能采用武力驱逐。
当时美国试图调停,劝说阿根廷撤军,阿根廷不为所动,因为阿根廷认为谈了十几年了,也没谈出个花儿来,不如直接动手。现在既然抢到手了,当然不能轻易让出去。
外交劝说无效,那英国也只能动手了。如果不动手,那就显得英国太软弱可欺了。
而且美国很明显是站在英国一边的。
二、马岛本身的地位问题
最开始英国并不承认马岛是殖民地,马岛上最初没有人居住,后来的移民也都是英国人,到今天岛上居民也不过才3000人。
20世纪60年代,正是反殖民斗争的高峰,所以联合国大会的决议是有时代背景的。
英国作为老牌殖民帝国,自然成了众矢之的,马岛被列为殖民地也就可以理解了。
对英国来说,其实它是不想放弃任何殖民地的。放弃只不过是无奈之举,实力不够罢了。背后又有美国和苏联捣乱。
英国放弃的殖民地,大多是当地人民要求独立,并且斗争的结果。马岛不存在这个问题,上面人数太少,而且属于自治状态。岛上的居民既享受英国公民的待遇,还不怎么受管制,何乐而不为。
马岛的战略地位也非常重要,它靠近南极洲,往东就是麦哲伦海峡,可以控制南大西洋航道。作为一个海洋国家,英国无论如何都不愿意放弃马岛这个战略要地。
三、战争是英国内政的需要
自从苏伊士运河丢了以后,英国的衰落趋势非常明显。殖民地纷纷独立,加上石油危机,英国的经济也在走下坡路。
撒切尔夫人上台后,在经济上力行改革,试图重振英国。但光是经济改革,并不能唤起英国民众日益沉沦的意志。
撒切尔夫人觉得只有让公众感到受辱,才能刺激到公众。而战争则可以重新凝聚英国民众,还能改善保守党无能的形象。
此外,当时在马岛附近发现了大量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据说储藏量是北海油田的十倍。这对于在石油危机受到沉重打击的英国来说,无疑非常重要。
总而言之,各种政治经济利益诉求决定了英国的选择。
我是迷蝶梦,以上为个人浅见,如果你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哟。
╋♆上个世纪80年代,英国为什么要执着于打马岛战争?
主动放弃和武力夺取完全就是两码事,如果英国就这么认输了,大英帝国的国际形象全毁,以后会被压得抬不起头来,因此即使再困难,英国也要用武力将马岛夺回来!
虽然英国大英帝国的光辉已经不在了,但是也不是对边来个人就能欺负的。在马岛问题上,阿根廷最先还是采取与英国谈判的方式解决,但是谈判很快就谈崩了。这时候阿根廷国内环境矛盾重重,于是用武力夺取了了马岛,并俘虏了岛上的驻英士兵,这就是不宣而战了,如果是谈判英国退了还好说,既然已经达到了战争的地步,作为强国的英国如果退了,以后世界舞台就再也没有英国的落脚点了。
老牌强国也是要尊严的,那时候的英国还想着能不能将香港这些地方保下来,如果英国退缩了,那香港会不会被效仿,那里的敌人比阿根廷更强大,更不好惹!如果英国在战争面前退缩了,那么马岛以后,这个世界就再也没有英国的话语权了。
英国可是5大常任理事国,那也是世界大国,根本退无可退,只能应战!
☈⇟上个世纪80年代,英国为什么要执着于打马岛战争?
马岛(英国称福克兰群岛)面积1.2万平方公里,周边渔产丰富,大陆架富含油气,它距阿根廷本土400公里,离英伦三岛1.3万公里,16、17世纪先后被英国、荷兰、法国等探险家“发现”并登陆,法、英都曾设立居民点,西班牙从18世纪后期控制该岛,阿根廷独立后宣布对其拥有主权,1833年英国赶走阿根廷人后在岛上驻军,阿根廷从未放弃对其主权诉求。
一战之后,大英帝国国土面积达3367万平方公里(本土仅24.4万),占全球陆地面积的22.5%,人口的1/4。在英国看来,福克兰是其发现的“无主地”,当时当地并无土著,这与殖民地有根本区别。1979年撒切尔夫人担任首相,经济上采纳供应学派和货币主义政策主张,大力推行私有化。1982年赢下福克兰群岛之战,使英国在整个80年代重拾国威与尊严。
┝⇢上个世纪80年代,英国为什么要执着于打马岛战争?
马岛战争发生在上个世纪,那场战争我写过,就不啰嗦了,在这里就说说:为什么英国要执着地打马岛战争。
主要有三个原因:一、与大英脸面有关;二、与当时的英国局势和海外利益有关;三、最重要的,与海洋文明秩序中英国的地位有关。这几个原因,一个比一个显得重要。
一、与大英脸面有关
不管怎么说,大英帝国以前是辉煌的。在历史上,他们出现了不少能干的君王;通过不断地抗争,他们赶跑了丹麦殖民者、赶跑了罗马帝国统治者。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借助新技术,英国引领了一波世界工业发展奇迹。
英国人在抢占殖民地和控制殖民地方面是下了功夫的。他们很早就在国内弄出了一套权力制衡的东西,比如《大宪章》,英国人以法定的形式,限制了国王的权力,让他没法侵犯贵族和教会利益;对于人民,他们给予一定自由权利,同时也明定义务。
有了这个基础,英国人很牛X地认为,他们是文明人,其他的都是野蛮人。抢夺到殖民地,这里的野蛮人不可能得到应有的公平,只能服膺于英国人的奴役之下。最典型的是印度,英国人利用印度土邦之间的矛盾、宗教之间的矛盾、种姓之间的矛盾,很容易就把印度从里到外都控制住了。
但是,花无百日红,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英国就走上了下坡路。殖民地一个接一个丢掉,有的即使没有丢掉也在摇摇欲坠,这让英国人脸上无光。我们都知道,一个殖民地通过斗争取得独立,殖民国家是很没面子、声誉很受伤害的。
所以,英国很主动地逐步退出殖民地。不是他们良心发现,要还殖民地人民自由,而是考虑:与其灰头土脸被打跑,不如自己退出。这样显得更有风范。当然,在退出时,英国人要做很多手脚,以占有更多将来的利益。比如现在印度高种姓的人以自己是英国人为荣;比如现在的香港就有许多香蕉人、黄蛆。
但是,彻底让英国人丢脸的是1956年的俄“苏伊士运河战争”,埃及通过战争夺回苏伊士运河的主权。埃及以前也是英国的殖民地,在1869年之前,苏伊士运河还没有开通,大西洋到印度洋要绕道非洲好望角,很不方便。运河开通后,大大缩短了英国到印度的距离。
英国人非常想一直占有苏伊士运河。1922年2月,英国主动放弃了对埃及的控制,埃及获得独立。但英国人暗地里在埃及布下许多影响政权的组织,如同今天香港那许多“协会”一样;尤其是苏伊士运河,英国人说了:宁可发动与埃及的战争,也绝不会撤出苏伊士运河。
结果真的就发生了战争,英国灰头土脸撤出苏伊士运河,这个结果对英国的打击是巨大的,动摇了世界各国心中英国“还是世界一流国家”的想法认知。没想到,1982年,阿根廷又活生生从英国手里抢走“马岛”,如同在英国伤口上撒了一把盐,这让英国的老脸往哪放?必须强硬以对。好在阿根廷非常菜,既没有想好、也没有做打仗的准备。
二、与当时的英国局势和海外利益有关
1982年的英国,国内国外乱得一塌糊涂。二战结束以后,英国人拱手把世界霸主地位让给了美国,真的是跪在地上让给美国的,标志就是丘吉尔在“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的后甲板上与美国时任总统罗斯福签订了《大西洋宪章》。从此,英国在美国面前低了一辈,由以前的“老子”变成现在的小弟。
美国在二战后,国力更加强劲,他也帮助欧洲国家建设,出台了“马歇尔计划”。英国就正在美国的庇护下,有一搭没一搭地瞎混着过,但是老派英国人的心理是不服气的。没想到1956年,埃及居然用武力把英国赶出苏伊士运河。
不服气的英国,拉拢法国和以色列,一起进攻埃及,想夺回运河控制权;但是美国压根没有帮助,导致英法在战争中失败,运河永远失去。这件事对英国的打击是巨大的,对英国人的士气民心影响是长远的:我们应该也就是个二流国家,很多事我们说了不算、打也打不过。
1979年5月3日,英国的保守党在大选中获胜,撒切尔夫人出任首相,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撒切尔夫人之前的内阁是一个倾向于加强“国家控制”的政府,他们把一些重要的企业收归国有;但是,英国一直的高福利政策越来越难以为继,国家财政处于破产的边缘。
撒切尔夫人上台以后,实行强硬的大刀阔斧的改革,给她带来“撒切尔主义”、“铁娘子”的称呼。她主要采取四项措施:进一步加强私有化;控制货币发行量;削减福利开支;打击工会力量。经过这些大胆的措施,英国经济有一定的改变,但是,有些措施在西方社会又是“政治不正确”的东西。比如对工会组织的限制、对福利的减少。
英国国内对撒切尔夫人的反对声浪一浪高过一浪,骂她的居多,说她是抢夺儿童牛奶的“坏女人”。为了限制开支,撒切尔夫人取消了中小学生每天的免费牛奶。很多政治家都知道撒切尔夫人这么做是对的,不然英国经济没有未来;但是他们为了选票,不敢这么做;撒切尔夫人这么做了,反对他的人却聚在一起骂她。这就是西方国家民主的魔幻现实。
另外,当时美元刚和黄金脱钩,而美国为了继续自己的美元霸权,强令世界的石油交易必须以美元结算;而世界石油在中东,英国又从中东被打出来,正在气头上。这时,科学家又在马岛及其附近区域发现丰富的油气资源。
英国在国内经济乱糟糟的情况下,仿佛看到一丝亮光,但是,这亮光刚一出现就被阿根廷挡住了。联想到之前英国被赶出苏伊士运河,英国人觉得,苏伊士运河让英国面子与里子尽失;这一次说什么也不能退让了,必须把马岛抢回来,控制这里的石油,把这里变成英国将来可能崛起的资本。
英国的海军当时也是不错的,“百年海军”,不是浪得虚名。从英国海军著名的纳尔逊勋爵开始,就有“遇敌必战”的传统,这个传统也是英国人仅有的怀念与骄傲。他们也不能任由马岛被阿根廷夺取,不管这岛是怎么来的,反正现在是在英国控制之下。
另外,还有一件事是英国暗暗藏在心里,没好意思说的:与东方大国在香港的纠葛。英国人想的美,他想给对方一点好处,用主权换治权,继续他们的统治。还没有正式展开谈判,但是经过外交途径,英国人知道,中国的态度很坚决,好像行不通的样子。恰在此时,马岛事件出现,正是打一下,显示实力的机会,起码给自己将来的谈判带来先手优势。
三、最重要的,与海洋文明秩序中英国的地位有关
上面两个原因都是实打实的利益之争,最重要的是心理、心态上的纠葛,让英国人不得不强硬解决马岛之争。实际上英国人这个心态一直有,即使今天,也没有减弱分毫。比如最近,他们就派航母编队到处游弋,也是他们这个心态的反映。
英国人认为,自己是海洋文明的开拓者、是海洋贸易规则的制定者、是海洋秩序的守护者。不管有没有道理,他们就是这么想的,因为占据这个位置,就相当于食物链最高层。现在美国人提出的所谓的“基于实力的地位”,和英国人同出一脉;而英国人的实力已经没有了,但是,地位必须强调。
阿根廷以前是西班牙的殖民地,马岛是西班牙从法国那里买的,但英国人一直说马岛是自己发现的。西班牙退出南美洲,阿根廷独立,按道理,以前西班牙占领的就是阿根廷的,但是关于马岛的争议以前就有,所以,阿根廷独立以后,关于“马岛”,两国也是一直谈判。
英国人也不是不能退出,但要体面地退出、不亏本地退出。这么被阿根廷连打带踹地赶出去,不管是哪个国家都受不了;实事求是说,阿根廷当时真的太莽撞了,过分乐观看待自己与美国和苏联的“交情”,又太小看英国保卫的决心,以至于打起来以后才发现,苏联帮不了他、美国不帮他还倒过来帮英国。
而英国,通过“马岛战争”,凝聚了国内力量,暂时化解了国内矛盾;展示了英国决心,向世界显示了一下英国人作为海洋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先行者的地位,某种程度也挽回了一些苏伊士运河以后英国的低迷气势。但是,撒切尔夫人在随后的国际交往中有过高估计了自己,以至于在中国的人民大会堂前摔了一跤。
总之,“马岛”早晚会回到阿根廷的,这是大势。
但目前,英国还占了,一方面是阿根廷比较菜,没有一个强大的政权;
另一方面,英国这个已死的百足之虫,还没有完全变僵。
等英国僵了,马岛也就归阿根廷了。
➻┥上个世纪80年代,英国为什么要执着于打马岛战争?
谢谢邀请,主要是二战后一直以来,英国国力不断下跌,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不断下降,海外殖民地不断丢失,比如东南亚的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巴基斯坦,缅甸,印度,孟加拉国,尼泊尔,和地中海沿岸的广大非洲殖民地国家,和南美洲地区的一些国家都先后自己独立了。所以英国从以前一个称霸世界的超级霸主,日不落帝国短短三四十年间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大西洋西欧沿岸岛国,在这种国力不断衰落的情况下,当时在世界上号称铁娘子的英国首相撤切尔夫人,利用阿根廷军队突然出兵占领福克兰群岛(却马岛)为由,于一九八二年春季决定举全国之力出兵和阿根廷进行了马岛战争,并最后取得了胜利。
另外马岛和负近海域有大量的石油温藏也是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有以上这两大原因的存在,所以,当时的英国首相撤切尔夫人,最终决定出兵进行马岛战争来争取夺回英国在世界上的日不落帝国的威望和石油资源以及其它方面的利益。
------------------
推荐阅读:
上一篇:一个人如果不结婚,会不会幸福?
下一篇: 骨质疏松患者应该怎样进行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