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和赵光义相比,谁的治国才能高?
✝♔赵匡胤和赵光义相比,谁的治国才能高?
宋太祖赵匡胤在其弟赵光义(后来的宋太宗)等人的协助下,发动了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一举夺取了后周天下。
北宋王朝建立后,因拥立太祖有功,赵光义被封为开封府伊兼中书令,后又加封晋王,位在宰相之上。
赵匡胤代周建宋后,为了防止五代十国割据混乱、攻伐不断局面的再现,采取了一系列“偃武修文”的措施,加强了封建专制与君主集权,建立了由皇帝直接掌控的庞大军队和为数众多的官僚机构。
为避免开国功臣拥兵自重,尾大不掉的隐患,赵匡胤委婉诱导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赵彦辉、张令铎等拥立有功的悍将,以温和的语言劝他们交出兵权,出守藩镇,再赐给其大量的金银财宝,以多购良田美宅,为子孙创下享用不尽的家业和福泽。石守信等闻言恍然大悟,第二天便主动上表称病请辞,要求解除兵权。太祖欣然颔首同意,并罢黜了他们的军职。这就是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这样做,君臣之间果然相互不再猜疑,上下相安。在历代开基帝王中,赵匡胤虽得位不正,有恃强凌弱、欺负孤儿寡母之嫌,但军汉出身的他为人还算豁朗大气,至少没有大肆屠戮功臣,干那“兔死狗烹,鸟尽弓藏,敌破臣亡”的龌龊事。
随后,赵匡胤以同样的手法罢免了镇守各地的节度使。为避免“君弱臣强”的局面再度出现,宋太祖又在宰相之下设立参知政事一职,以削弱相权,并改变之前由皇帝和宰相共同商讨朝政大事的规矩,改由皇帝批阅,再交给宰相按旨意处理。
宋太祖赵匡胤偃武修文,力倡文教,尊重读书人,开两宋养士三百年(两宋共享国祚319年)之先河,他甚至以文制武,导致军人地位低下,虽然宋朝军队因此遭抑,战力不堪,但北宋人文繁盛,商品经济异常发达,民众安居乐业,这个国家在赵匡胤的带领下似乎即将进入一个花团锦簇的太平盛世。
后来,雄才大略的太祖赵匡胤还来不及完成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夙愿,就不明不白地死去了。赵匡胤之死,诡谲异常,烛影斧声,迷雾重重,至今仍是一桩难解的历史悬案。
赵匡胤死后,赵光义继位为宋太宗。太宗赵光义之上位历来有争议,但他基本承袭了其兄的治国理念和规章制度,并开始完成老哥未竟的统一大业,他先发兵逼迫平海军节度使陈洪进、吴越王钱镠献土归降,再挥兵攻克太原,一举灭掉了北汉。
到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东征西讨,南攻北伐,终于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灭掉北汉后,宋太宗乘势御驾北伐,企图收复五代时被后晋“儿皇帝”石敬瑭献给契丹(辽,)的幽云十六州,经数场恶战,均被辽军击败,丧师败北,自己还差点被俘。幽云十六州是宋人心中永远的痛。匡胤、光义两兄弟均以收复幽云为己任,只可惜匡胤英年早逝,光义功亏一篑。
此后,收复幽云的计划被迫搁浅。宋太宗“兴文教,抑武事”,加强文官治国。他命人编纂了《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等三大类图书典籍。他非常重视文化事业,北宋之所以文学昌盛,文曲星辈出,甚至可以与盛唐相提并论,他老人家功莫大焉。
同时,为了巩固其统治,宋太宗还进一步削夺藩镇的兵权、财权与司法权,取消了节度使统领州郡的权力,下令天下所有军州全都直隶朝廷,在宋太祖打下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他还继续执行宋太祖与民生息、轻徭薄赋、发展社会经济的各项方针政策,并逐步完善了太祖草创的各项规章制度。在他执政期间,北宋王朝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罕见的鼎盛局面,奠定并夯实了宋王朝统治中国三百多年的物质、文化基础。他和宋太祖一样,都是北宋王朝的创业之君。
论军事能力,赵匡胤称帝后南北用兵,灭后蜀,灭南汉,平定南唐,逼降两浙和福建的十五州一军,一举统一了南方。若不是他在不久后死去,敢怕是燕云十六州都会被善于用兵的宋太祖收复。论行政和治国能力,则喜爱读书、善于用人、文韬武略的宋太宗赵光义要稍微比“稍逊风骚”的宋太祖强些。
【插图源自网络】【写作不易 严禁搬运】
❏⇓赵匡胤和赵光义相比,谁的治国才能高?
中国历史上有两座丰碑,一是唐太宗李世民,二是宋太祖赵匡胤。宋太祖何德何能,能在几千年王朝史中拔得头筹,为后人称颂呢?
首先,赵匡胤的举重若轻的功底十分了得,在改朝换代的血腥斗争中,能够像他那样不滥杀一人的,实属罕见。
同样是改朝换代,隋文帝杨坚将北周宗室全数杀尽;而后梁太祖朱温,一口气杀掉了9个王子,后又连杀30多个大臣,而且还把他们的尸体统统扔进黄河里;至于南朝的宋齐梁陈,哪次改朝换代,不是血流成河尸横遍野呢?
和以上血腥场面相比,赵匡胤发动的陈桥兵变仅仅死了一个人,而且得到厚葬。这对于稳定政局,收服人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赵匡胤对前朝小皇帝一家呵护有加,对前朝老臣量才使用,这与以前改朝换代的血腥屠杀相比,不但显得仁慈,而且显得高明。不能不说,宋太祖的政治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和他相比,宋太宗赵光义连一个已经亡国的文人皇帝李煜都容不下,可谓是天壤之别!
说他举重若轻,杯酒释兵权更是旷世杰作。
要知道,赵匡胤前半生是在五代战乱中度过的。那时候,谁掌握兵权,谁就可以当皇帝,短短几十年时间,更换了五个朝代,更可恨者,石敬瑭为了做儿皇帝,竟然把燕云十六州割给了契丹,使有宋一朝三百年没能喘过气来。所以,如何处理这些骄兵悍将,是赵匡胤执政后的头等大事,也是考验他政治智慧的一道测试题。
赵匡胤后来的明太祖朱元璋面对这道试题给出的答案只有一个字“杀”!而后来的宋高宗赵构,也是把抗金的民族英雄岳飞父子秘密处死。而昏聩的崇祯更是残忍地凌迟了袁崇焕。
和这些人相比,赵匡胤就高明的多了,他给出的答案是“杯酒释兵权”,而这一答案获得了双赢的结果。功臣得以安享晚年,而朝廷也相安无事。
赵匡胤政治才能的第二个亮点,就是在政策设计上平衡和制约。
赵匡胤知道,“怀酒释兵权”治标而不能治本,要想国家长治久安,还要从制度上进行改革,而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那就是平衡和制约。
首先,他剥夺了节度使的财权、政权,把军政财三权分开,从而铲除了节度使做大的土壤。
其次,他把军权交给枢密院,把调兵权和带兵权分开,这一设计,有效地防止军阀称霸的弊端;
另一方面,他把全部军队分为两半,一半屯驻在京城,一半戍守各地,但京城驻军又多于外地,随时可以平定外地叛乱。而外地的军力联合起来也足以抗衡京城驻军,这就使得内外军 队互相制约,都不能发生变乱。
最后,他还采取了兵将分离。采用“更戍法”,驻屯京城的禁军和驻在外地的 禁军都必须定期调动。京城驻军要轮流到外地或边境戍守,借着士兵的经常换防,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使将官无法在士兵中建立自己的声望,当然也就不能率兵与朝廷对抗了。
在解决了军队问题之后,他对相权进行限制,在百官中推荐“官、职分离,互相牵制”的任官政策,如设立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和三司副使,作为宰相、枢密使和三司使的副手,这样就可以使各部门长官相互制约。宋代官制中,“官” 是品级,只是据此享受俸禄;“职”是殿阁、馆阁学士一类的荣誉称号, 同样没有实际权利。也就是说,官大的,不一定有实权,而有实权的,官不一定高。这样,任何人都不能集官、权、荣誉于一身,避免了专权出现。
宋太祖认为,乱世用武,治世用文。随着文教的振兴和开科取士的增多,大批文人进入统治集团,原来只作为装点摆设的文臣开始逐步取代武将,在政治领域活跃起来。
宋太祖除了对大臣制约之外,对皇权也进行了制约,圣旨的“封还”制度就其中之一。也就是说,专门设置了一个机构审查圣旨,当审查圣旨不合乎法度时,此机构可将圣旨“封还”,这在封建王朝,是一项了不起的发明。
除此之外,赵匡胤死前立下“勒石三诫”:
保全柴氏子孙;
不杀士大夫;
不加农田之赋。
这三点,平衡了各方的利益,也制约了权力的滥用。
在国都的设置上,他提出了“先洛阳,后长安”的设想,只可惜,不久之后他便驾崩了,留下了永久性的遗憾。。
至于宋太宗赵光义,军事上他是外行,高梁河之战后,他再也没有能爬起来,也正因为如此,他把“重文轻武”这一国策发展到了极致,以至于矫枉过正;在迁都问题上,他是反对派,这些都为北宋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综上述,赵匡胤和赵光义兄弟二人,不是一个重量级的人物,不可同日而语。
◁⇏赵匡胤和赵光义相比,谁的治国才能高?
对于宋朝的皇帝而言,赵匡胤和赵光义算是名气最大的两位,而且两个人对于宋朝的统一以及制度建设产生重要影响,可以说宋朝的文人治国以及重文轻武的政策,都与这两个兄弟分不开关系,那么在宋朝历史上如此重要的两位皇帝,宋太祖赵匡胤以及宋太宗赵光义,到底谁的能力更加强呢?
可以说要比较两个人的治国才能,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点,军事能力以及开疆拓土能力。
宋朝的建立离不开赵匡胤的功劳,甚至赵匡胤在位时期基本上结束了五代十国的乱局,而宋太宗赵光义则消灭了五代十国时期最后一个割据势力北汉,可以说在宋朝的统一进程中两个人都是出了大力气的,赵匡胤这个人先是通过“黄袍加身”算是和平接过皇权,然后采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先后通过慕容延钊灭荆南、湖南,曹彬、王全斌等人灭掉后蜀,潘美灭掉南汉,以及曹彬、潘美灭掉南唐,这些都离不开赵匡胤的谋划,除了北汉之外,基本上完成了对全国大部的统一,而且宋朝建立之后,赵匡胤进行了军制改革,先是解除了禁军将领兵权,外派到地方担任节度使,同时将禁军军权一分为三,设置枢密院,这样禁军的军权有殿前都指挥使、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和侍卫步军都指挥使负责,禁军只有统兵权,却没有调兵权,而枢密院只有调兵权却没有统兵权,这样就形成了军事上的制衡。
而宋太宗赵光义在军事上最突出的成就就是彻底消灭了北汉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的乱局,不过宋太宗两次北伐契丹全部失败,使得宋太宗的施政转向内部,而在军队建设方面,宋太宗也有改进,比如为了更好的控制武将,宋太宗实行“将从中御”的政策,也就是武将出征前将应对谋略、攻守计划或者阵图等授予武将,也就是说武将们不需要自我发挥,也不需要根据前线具体的情况作出军事部署,只要按照皇帝授予的方略排兵布阵就可以了,不用说也知道这项政策的效果并不明显,因为武将没有了临场决断权,想要取胜难度可想而知。从这里就可以看得出来,宋太祖虽然限制武将的地位和权力,但是对于武将统兵作战没有限制,这样才会取得消灭各地割据势力的胜利,单纯从军事能力上看,赵匡胤不愧是武将出身,赵匡胤军事能力绝对远超赵光义。
第二点,政治制度建设。
在制度建设方面,宋太祖赵匡胤为了进行中央集权,分别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别削弱宰相的权力,同时设置御史台进行监察,而在地方上派遣文官担任知州,并且设置通判制衡知州的权力,在地方上设置转运使,将地方上的税收大部分运往中央,这样就断了节度使的财权;同时宋太祖赵匡胤根据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现实,制定“重文轻武”的政策,这是宋朝的既定国策;在科举上也进行了一些改革,比如实行锁院制防止考官泄露考题,弥封制是后世考试密封试卷制度的起源,誊录制度更加体现了公平原则,以及通过别试专门针对考官子弟特设考场的制度。
而宋太宗在政治制度建设上也有一些建树,主要是扩大科举取士的规模,这样就扩大了文官的数量,同时编撰大型类书,以及设置考课院和审官院这类机构,加强对官员的考察和选拔,最重要的就是确立了文官政治,从两个人在政治制度上的建设去看,两个人都有很大的改革,不过宋太宗有些矫枉过正,推行文官政治,这一点宋太祖时期虽然重文轻武,但是武将的地位没有被限制的如此严重,这样才能够发挥文武共治的局面,从这一点去看,宋太祖的能力更强。
第三点,经济领域。
宋太祖赵匡胤时期,主要加强对黄河的治理,修建堤坝并且种植大量树木,使得黄河水患在赵匡胤在位时期没有造成严重灾害,同时加强对运河、汴河等河流的修整,这些对于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宋太祖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徭役;宋太宗赵光义时期,大力鼓励垦荒,发展农业生产,从这个角度去看的话,两个人在发展农业方面的能力相差无几,在这个领域很难比较高低。
第四点,在文化宗教方面。
宋太祖时期,非常重视图书建设,收集地方有价值的图书充实官府藏书,以及组织编撰《唐会要》、《周世宗实录》和《五代会要》,编撰《刑统》,成为世界上首部刊印颁行的法典;宋太宗时期,组织编撰《太平御览》和《太平广记》,特别重视文化事业,宋朝诗歌的发展,离不开宋太宗的功劳,同时大量修建佛寺,赞助佛经翻译事业,特意在京城设置译经院,在这个方面两个人也不好比较高低,赵匡胤编撰史书以及律法,而宋太宗编撰类书,对于文化事业都是极大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从一个政权的制度建设、经济、军事以及文化等方面进行比较,赵匡胤在政治制度建设和军事领域绝对远超赵光义,而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两个人也不分上下,综合比较无疑是赵匡胤能力更强,而这也是评价一个皇帝功绩的最重要的标准,也就是所谓的“文治武功”了,所以治国才能赵匡胤能力更强,而这也是后世对于赵匡胤评价更高的原因所在了。
♁≇赵匡胤和赵光义相比,谁的治国才能高?
赵匡胤与赵光义兄弟俩总体上都是中国历史上能力不错的皇帝,赵匡胤算是超一流皇帝,赵光义也至少是一流皇帝,区别在于两人的风格不同,赵匡胤是比较堂堂正正的英雄,而赵光义是为了成功不择手段的奸雄。
赵匡胤即使篡夺后周的江山,也采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这样迫不得已的方式,对后周皇室也仁至义尽,没有像历史上很多王朝那样对前朝皇族斩尽杀绝。赵匡胤灭后蜀灭南唐等虽然有些仗势欺人,但也算大势所趋,也没有对这些亡国之君斩尽杀绝。而赵光义为了夺取最高权力,害死了大哥赵匡胤及他的两个儿子,还害死了弟弟赵廷美,因为觊觎后蜀亡国之君宠爱的花蕊夫人,赵光义因为得不到宁愿亲手杀了她。为了霸占南唐亡国之君李煜的小周后,赵光义毒死李煜强暴了小周后。
➝︸赵匡胤和赵光义相比,谁的治国才能高?
要说行军打仗,那么赵光义拍马也赶不上自己哥哥赵匡胤,但是要说治理国家,赵光义确实要比他大哥高明一些。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其实是五代中后期很正常的操作,事实上地方节度使的军力从后唐庄宗大杀魏博牙兵以及家属后,真正能威胁到中央的地方武装只剩下太原。
这是因为作为以沙陀人为主的代北军事集团来说,太原有特殊的意义。
但是从后汉开始,中央禁军实力已经不是太原一镇可以媲美的了,这主要是两方面原因,一个是从李嗣源开始后唐、后晋、后汉三代都在不停强化侍卫亲军(禁军)的力量;另一方面,随着石敬瑭、刘知节两代帝王从太原起家,大量代北武士跟着这两位皇帝进入中央腹地(主要是升官发财),这也变相削弱了太原作为地方势力的实力。
从后汉开始,把功成名就的禁军将领外派到地方“挣钱”就已经屡见不鲜,石守信等禁军将领甚至可能正期盼着赵匡胤把自己外派到地方去挣钱。
老实说,宋太祖死时北宋和之前五代没什么区别,至少当时人没觉得有区别,所以北宋史学家才会说赵匡胤去世时,社会环境“一如五代”。
真正让宋朝摆脱五代影响,重新成为一个正常朝代的,其实是赵光义。
赵光义主要做了以下这么几件事:
第一, 灭北汉
今天我们后人不觉得赵光义灭掉北汉有什么了不起,但事实上北汉存在意味着无论是后周还是北宋,在法理上并不完全占理,毕竟郭威、柴荣、赵匡胤都曾经是后汉的臣子。
而北汉如果有一天真“做大”了,挥师南下了,各地对“北汉”究竟有多抵制,这都是要存疑的。
所以灭北汉对于宋朝来说,是解决掉一个很大的隐患。类似于曹魏灭蜀汉,从此汉朝是彻底不可能“再兴”一个道理。
而且从军事上说,赵匡胤之所以没能解决北汉,主要是解决不了辽国援军问题,而赵光义则顺利的解决了辽国援助北汉军队,这也为赵光义灭掉北汉后直接北伐幽州埋下了伏笔。
第二, 两府三司制度是赵光义确立的
其实宋朝两府三司制度的影响并不比隋朝三省六部制度小,只不过因为是赵光义确立的,所以非专业人士不太清楚。
其实五代以来,宰相权力大量被枢密使侵占,皇帝更愿意和枢密使商量国家大事,然后让宰相去执行,宋太祖朝枢密使虽然权力没有五代那么大,但还是侵夺了一部分宰相权力。
一直到宋太宗时期才真正确立了两府(中书门下与枢密院)三司并立的制度。
第三, 大规模改革唐代科举,明清科举制度本身也是延续赵光义的政策
科举取士一直到宋代才真正成为士大夫进入朝廷的主要途径,而这就是在赵光义时期完成的,而且是赵光义有意这么做的。
赵光义首先大大的扩大了科举取士的人数,两宋科举取士的人数是唐朝的4.5倍,源头就是从宋太宗“扩招”开始的。
其次,赵光义简化了科举的程序,唐代科举进士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资格,真要授官必须经过吏部的考试或者挑选,在唐代考上进士几十年候补的有的是。宋太祖时期也依然延续唐代科举。
真正考上进士就立刻授予官职,这是赵光义做的改变,从此一直到清朝灭亡,进士及第即授官成为了惯例。
北宋一朝,通过科举成为宰相的占到宋朝宰相人数的92%,这大大高于唐代的78%。
第四, 立太子
这个之所以放在最后,不是因为不重要,而是因为太重要。
千万不要以为“立太子”有什么了不起,从晚唐被宦官拥立的唐昭宗傀儡太子开始算,一直到宋太祖去世,一共91年时间里五代和宋初没有一个明确的“太子”。
为什么五代到宋初91年不立太子,我之前详细说过,这里就简单说一下,因为五代是乱世,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都没有真正稳定下来,大家对皇帝的看法还是“兵强马壮者为之”,所以不愿意明确立太子,也顾不上。
而宋太宗本人其实也深受五代遗风影响,其实本心不愿意立太子,但是不明确立太子,很容易造成清朝那种“九龙夺嫡”的情况,导致朝局不稳,所以宋太宗思前想后还是最终立了太子。
宋太宗立太子,不仅大臣们觉得心安,就是当时开封老百姓也纷纷称赞太子是“真社稷之主”,还惹得宋太宗发牢骚,觉得太子抢了他这个皇帝的风头。
其实老百姓之所以盛赞太子,不是因为太子有什么了不起,而是立太子这件事标志着宋朝告别了五代乱世,回归到正常王朝,那么老百姓也可以过安生日子了。
以上就是赵光义在内政上做的事情,其实赵光义仅一个科举扩招,进士直接授官就足够名留史册了,因为这两个举措影响了后面一千多年。
------------------
推荐阅读:
上一篇:家里有一个“烂赌鬼”是什么感觉?
下一篇: 担任过国家副总理的开国将帅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