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万人齐卸甲,举国无一是男儿”这句话讲的是哪个国家的战争?
❉◅“十八万人齐卸甲,举国无一是男儿”这句话讲的是哪个国家的战争?
因为题主在问题中所提到的“十八万人齐解甲,举国无一是男儿”这句话是出自小说《雪中悍刀行》,是小说中徐骁灭楚之后,从上阴学宫中流传出来的一首位列于当世“哀诗”榜首的诗。
所以根据全诗:
“大凰城上竖降旗,唯有佳人立墙头。十八万人齐解甲,举国无一是男儿”以及小说全文来看,题主所问,我认为应该是《雪中悍刀行》中离阳对西楚的战争。
在《雪中悍刀行》中,西楚因为占据中原文脉正统,可谓是人才辈出,有天下第一国手李密,有“春秋十三甲”中的“兵甲”叶白夔,有曹家最为得意号称“官子无敌”的曹长卿,有诗歌冠京华的王擎,有杂学大宗师汤嘉禾,更有文豪斗酒诗百篇、美人姿色倾国等等。
除此之外,西楚还有十二万重甲大戟侍、六万重甲铁骑、数十万青壮,可谓是无敌于春秋两百年。而凭借着坚甲强弓、长槊大戟,西楚更是天下公认的除大秦王朝以来,从未曾有过的盛世。
可以说,西楚是中原的中心,而离阳王朝在西楚眼里,不过是边陲之地的野蛮人国度罢了。然而,就是这么一群野蛮人,却攻灭了西楚,这究竟是为什么了?
原因就在于文章开头提到的那首诗:
大凰城上竖降旗,唯有佳人立墙头。
十八万人齐解甲,举国无一是男儿。
由于这首诗,是《雪中悍刀行》的作者化用五代时期后蜀花蕊夫人所作的《述亡国诗》,再根据《宋史》中记载赵匡胤灭后蜀时所派出的军队不过数万人。
“十一月甲戌,命忠武军节度使王全斌为西川行营前军兵马都部署,武信军节度使崔彦进副之,将步骑三万出凤州道;江宁军节度使刘广义为西川行营前军兵马副都部署,枢密承旨曹彬副之,将步骑二万出归州道以伐蜀。”——《宋史·太祖本纪·卷一》
所以,我一开始认为西楚之所以会被离阳所灭,在于徐骁率兵至西楚都城大凰城后,西楚姜氏明明兵力占优,且坐拥坚城,可他们上到君王下至普通兵士却都没有勇气抵抗,反而都很没有骨气的选择了投降。
可事实却又非是如此。
在《雪中悍刀行》原著中,曹长卿在太安城外一人攻城时曾轻声道:
“春秋之中,风雨飘摇,有人抱头痛哭,有人檐下躲雨,有人借伞披蓑,唯我大楚绝不避雨,宁在雨中高歌死,不去寄人篱下活。”
以及《雪中悍刀行》原文中关于描述西楚的诸多细节来看,西楚作为一个国富民强,且拥有强大自信心的国家,在兵力占优,且坐拥坚城的情况下,他们的士兵不应该是没有骨气的人。
所以,西楚灭亡后之所以会有“大凰城上竖降旗,唯有佳人立墙头。十八万人齐解甲,举国无一是男儿”这首诗流传,原因在于徐骁奉命灭楚时,使得西楚男丁战死者颇多,以至于徐骁率兵至大凰城后,站在大凰城城墙上抵抗的西楚士兵,极有可能皆是女子。
也唯有如此,才解释得通,为什么小说中会将“十八万人齐解甲,举国无一是男儿”这首诗,称作是当世“哀诗”的榜首。
那么,离阳灭楚,或者说徐骁灭楚之战打得究竟有多艰难了?
根据《雪中悍刀行》原著记载,徐骁当时奉命率部南下,在战前虽有西楚守江的大将叛变并烧断铁索桥,但其战事却依旧非常艰难,大大小小的战事几乎不断。
而在这些战事中,又以“景河之战”、“妃子坟死战”以及“西垒壁决战”最为出名,可以说正是因为这三场战役,才造就了离阳灭楚,或者说徐骁灭楚的胜局。
先说“景河之战”,当时西楚以十二万身披重甲的大戟侍守江,而这些被称为最强重甲步兵的大戟侍也被寄予众望,以至于没有人认为徐骁所部能突破大戟侍的封锁。
可结果了?
十二万大戟侍因为没有足够的骑兵协同,就被步骑兼备的徐骁所部视之为过时的鸡肋,当徐骁在付出一大半的精锐铁骑为代价后,就造就了所谓的“景河大捷”,并且徐骁出于对后续战事的考量,还在战后坑杀了八万西楚降卒。
而“妃子坟死战”,指的是西楚在景河之战后不得不退守西垒壁,而就在徐骁所部进行合围的关头,离阳朝廷却下令,让参加合围的非徐骁所部后撤。
此举不仅给了西楚喘息之机,更是让叶白夔抓住机会夺回了妃子坟,使得战事重新陷入僵局。
而徐骁则在李义山的谋划下,命令袁左宗率一万六千轻骑,拖住西楚最为精锐的四万重甲骑兵。
在这场一万六千轻骑对阵四万重甲铁骑的战事中,袁左宗是身先士卒,从骑战到步战,杀敌近两百人。待战至最后,他的身边只剩下十六名普通士卒,若非陈芝豹违令带兵救援,袁左宗说不定就要死在妃子坟。
可也正是因为袁左宗在妃子坟的这场死战,才让徐骁能和西楚做最后的决战。
最后则是“西垒壁决战”,根据《雪中悍刀行》原著相关情节的交代,待到西垒壁决战之时,徐骁所部六千铁浮屠重骑、三千大雪龙骑兵直插叶白夔中军。
而徐骁本人更是身先士卒,再加上徐骁的妻子吴素亲自擂鼓,言说城不破则鼓声不绝。
等到大战三个日夜后,徐字旗下号称死战第一的“鱼鼓营”只活下来十六人,坐镇军中的陈芝豹也是不眠不休,他身后负责号令的士卒更是换了六批十八人……
正是凭借着死战不退,徐骁所部才硬是拖死了西楚最后的数十万青壮,并赢得了西垒壁之战。
只是相比徐骁,在灭楚之后,被离阳朝廷封为“上柱国”、“北椋王”。西楚在当时留给世人的只有那首哀诗:大凰城上竖降旗,唯有佳人立墙头。十八万人齐解甲,举国无一是男儿。
▮╫“十八万人齐卸甲,举国无一是男儿”这句话讲的是哪个国家的战争?
《述国亡诗》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八万人齐卸甲,举国无一是男儿。作者是五代时期后蜀的贵妃花蕊夫人,赵匡胤灭后蜀时,花蕊夫人应召侍寝,赵匡胤知道其有才,命她作诗此诗诞生在赵匡胤床上。
︴┊“十八万人齐卸甲,举国无一是男儿”这句话讲的是哪个国家的战争?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这句话出自五代时期女诗人花蕊夫人写的七言绝句《口占答宋太祖述亡国诗》,花蕊夫人是后蜀皇帝孟昶的宠妃,宋太祖乾德二年(964年)冬,大宋仅仅只用了四十天的时间就灭了后蜀,后蜀十四万军队几乎不战而降。花蕊夫人随孟昶被迫北行时,写了这首满怀亡国之恨和故国之思的诗。
☬▪“十八万人齐卸甲,举国无一是男儿”这句话讲的是哪个国家的战争?
北宋平定天下时,灭掉了后蜀政权,俘获了后蜀的绝世美人——王妃“花蕊夫人”后,宋太祖“缴获”了花蕊夫人,并把他带回自己家,有一会宋太祖在一次召见自己的战利品时,因为早就听说花蕊夫人颇有文采,所以命令她当然做首诗,花蕊夫人就先下了这首千古名句: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虽然诗文里饱含了故国的思念和感怀,宋太祖也是个性情中人,当年千里送京娘,当年以一条棍棒打遍十八座军州,听了这首诗后完全没有怪罪她,反而觉得她有情有义,有感于花蕊夫人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竟更加深了对花蕊夫人的爱慕之心,宋太祖后来把花蕊夫人正式招入自己的后宫封为贵妃,花蕊夫人女中豪杰的形象也随着这首千古名句流传开了。
┽シ“十八万人齐卸甲,举国无一是男儿”这句话讲的是哪个国家的战争?
原诗是“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作者是五代时期的花蕊夫人,全诗句如下:
述国亡诗
五代 · 花蕊夫人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译文:后蜀国的君王城楼上竟然竖起了白旗,你们哪知道我被封锁在了这冷清清的行宫里?
守卫君王的十四万将士一起脱下了的铠甲,其实这些人中没有一个是的真正男子汉!
这首诗讲的是宋国灭后蜀之战,公元964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兵南击后蜀,蜀军不堪一击,孟昶(后蜀末代皇帝)自缚投降,成了北宋的阶下囚。花蕊夫人是后蜀末代皇帝的妃子,花蕊夫人也成了囚徒,陪孟昶被押解进京。 这首直言诗,针对红颜祸水亡国论,作了自我辩解。其中后两句意指后蜀国的男儿们,不战而降,丧权辱国,将男儿骂个痛快淋漓。诗中表现作者自己身为女性还有几分豪气,那些人竟连一个女流之辈都不及。抒发了她怨愤痛切之情,刻画出一个泼辣而不失委婉、不卑不亢的女性形象,这首《述亡国诗》悲愤婉转,表达了一个有气节的亡国之女深沉的悲哀。
------------------
推荐阅读:
我们网上买的月季花,收到货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是要马上换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