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上外出巡访如何证明自己的皇上身份?
a≣古代皇上外出巡访如何证明自己的皇上身份?
皇帝微服出访,那可是相当危险的!在古代通讯十分的不发达,又没有身份证,万一皇帝被哪个不长眼的绑匪绑架撕票,远在紫禁城的大内侍卫一时半会也找不到,这一生也就算到头了!
在影视剧里,最喜欢微服私访的就是乾隆和康熙这爷俩!
在《康熙微服私访记3》铃铛记中就有这么一段,说是康熙正在民间微服私访,考察民间疾苦呢,结果突然碰到一群小混混,说是宜妃的亲戚!
结果真康熙还真碰到了大摇大摆招摇撞骗的假皇帝,而且假皇帝配置还挺齐全!太监三德子,佛前替身法印,还有宜妃和小桃红,那是应有尽有!于是两拨人开始大打出手,假皇帝不敌逃跑的时候正好碰上了千户索克木!
宜妃机智,以满族话试探假皇帝,假皇帝不懂满族语也因此露馅!但是换句话说,如果假皇帝也懂满族话呢?地方官员又没有见过真正的皇帝,再加上真皇帝外出匆忙身上没有可以证明身份的物件,那岂不是会被冤死!
正黄色龙袍
在古代,黄色是权利的象征,只有至高无上的人才配使用这个颜色!所以黄色也就成为了皇室的专用颜色,一般在民间,除了出殡洒的纸钱和道士画的符咒,一般还真见不到别的黄色!所以,在民间一件做工精致的正黄色龙袍是可以证明来人的身份的,起码官员见到穿龙袍的人一般还真不敢轻举妄动!
在周星驰演的《九品芝麻官》中,包龙星仅仅从床下捡到的皇上龙内裤和皇帝听到军机大臣时的表现,就判断出了和他一块躲在床下人的身份,如此可见一斑!
别人都知道我是皇帝,就我假装不知道
除了我们刚刚说到的喜欢民间体验劳苦的康熙外,他的后辈乾隆也编辑喜欢微服出访!但是和康熙不同的是,乾隆出访是出去游山玩水找美女,六下江南留下了多少情种?
而且乾隆的出巡一直都是声势浩大的,就摆明了告诉我,朕要出宫了,你们这些地方官员给我老实点!但是乾隆又偏偏不喜欢按照套路出牌,想起来哪就去哪。
打个比方,比如本来的路线没有济南,他偏偏脑袋一抽就去了,这时候如果地方官员没准备好一副国泰民安的样子,挨查那也是咎由自取了!
再者说乾隆是一个文艺青年,喜欢写诗作画,还是个盖章狂魔,没事就把印章揣怀里看到好东西就盖一个!这天他来到大明湖,看到一个美女叫夏雨荷,然后乾隆帝就伪装成一个书生去追求人家,结果就把人家睡了!睡完以后乾隆帝开始嘚瑟了,你知道我是谁吗,我可是当今圣上。不过我现在在微服私访,等我微服私访完了我接你进北京,然后留下了写着字画盖着章的扇子就走了,转头就把人家给忘了,于是就有了《还珠格格》的故事!
我们都知道您是皇上,但我们不说
虽然皇帝久居皇宫,地方官员轻易见不到皇上,但是最起码皇帝身边的红人可得认识吧!不然你怎么贿赂他们?不贿赂他们怎么升官发财?
于是在一条大道上,一个气宇轩昂,迈着龙行虎步的年轻人走在中间,左边一个抽着大烟袋的老书生,右边一个唯唯诺诺,衣着华丽的退休武将,这三人走在路上格外的万人瞩目。
那地方官员一看,嚯,这不是和大人吗。年前还孝敬过大把银子呢!那旁边的抽大烟的肯定是纪晓岚纪大人了,那么中间的保准是皇上了!看来皇上又微服出访了,我得好生照顾着,但是又不能让皇上知道我认出他来了,假装不认识的好好照顾吧!
结束语:皇帝微服出巡有风险,所以一般能不出去就不出去吧!于是明朝的皇帝建立了锦衣卫替皇帝巡查天下,后来因为锦衣卫不老实和东厂勾结,皇帝又建立了西厂,然后两厂一卫令天下闻风丧胆,也是不容易啊!
其实无论微服出访也好,建立锦衣卫督查四方也好,归根结底都是皇帝想了解天下,了解民间疾苦,才能更好的治理国家!
❈ツ古代皇上外出巡访如何证明自己的皇上身份?
看电视剧,似乎皇帝非常喜欢微服私访,闲着没事就离开京城四处走走,最著名的就是题主所说的《康熙微服私访记》,其实这种场景在历史上很难出现,大部分出现在戏曲小说影视剧中,是民间的戏说。
由于清宫剧的泛滥,我们看到微服私访次数最多的皇帝就是康熙和乾隆,这两个皇帝都离开过京城,但根本没有微服,私访更是谈不上。
清朝是皇权达到顶峰的时期,皇帝事事都要管两手,权力是大了,可工作量猛增,熬夜加班是常有的事,连个病假都不能请,一请整个国家朝政就面临停摆,而且请假回来,没批的奏折不得补上?
在工作的重压之下,清朝皇帝连闲暇时光都少,将这宝贵的闲暇抽出来微服私访?安全问题先不说,皇帝自己就不乐意,好不容易休息呢。
康熙帝就曾表示对微服私访的不屑一顾,据《清圣祖实录》记载:“康熙五十六年三月庚申,谕大学士,学士,九卿等:“宋太祖、明太祖皆有易服微行之事,此开创帝王恐人作弊,昌言于外耳。此等事,朕断不行。举国臣民以及仆隶,未有不识朕者,非徒无益,亦且有妨大体。况欲知天下事,亦不系于此也。”
康熙帝没有微服私访,但他却是离开过京城的,有亲征,也有巡游,但每次都是浩浩荡荡一群人,身份不需要证明,身边人都认识呢。
再说乾隆,他六下江南是我国小吃三大来源之一,但六下江南可不是带着几个侍卫就去微服私访,寻花问柳顺便搞几个贪官,每次下江南,乾隆基本都是带着一大家子,车队数千人马不在话下,身份也摆在那里。
不过,皇帝微服私访的例子的确是有的,比如我国第一位皇帝秦始皇。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三十一年十二月,更名腊曰“嘉平”。赐黔首里六石米,二羊。始皇为微行咸阳,与武士四人俱,夜出逢盗兰池,见窘,武士击杀盗,关中大索二十日,米石千六百。”
秦始皇在咸阳微服私访,应该是考虑天子脚下,只带了四个人,结果碰上盗贼了,不过秦始皇手下的武士干掉了盗贼,秦始皇应该是没有亮出身份,不然乐子就大了。
总的来说,微服私访的皇帝是比较少的,大部分都是大摇大摆出去,就算是微服私访,以印章、玉玺等皇家专用品作为证明,要证明身份还是很容易的。
❅⇁古代皇上外出巡访如何证明自己的皇上身份?
在现代的电视剧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皇帝带着几个亲信在民间微服私访,然后顺路还会抓几个贪官污吏或者破几个案子,也没拿出什么有力证据证明自己的身份。但大家都知道这只是在电视剧中,不能当作历史来看,那么历史上皇帝在微服私访时是如何证明自己的身份呢?笔者认为讨论怎么证明身份之前,我们应该先讨论皇帝是否有必要证明自己的身份。
其实古代皇帝一生基本上都在宫中度过,出访的情况极其少见。皇帝是整个国家机器的核心,而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出一趟远门花个几个月时间可以说再正常不过了,只有在天下太平、国泰民安的情况下,皇帝才有可能外出寻访一下,而皇帝外出寻访又分两种情况:大张旗鼓的明访和无人知晓的私访。绝大多数出访过的皇帝都是明访,明访时,皇帝带着浩浩荡荡的军队和一批朝廷大员,地方官员在皇帝抵达之前会收到消息,好提前做接待的准备。明访这种全国都知道的情况,皇帝完全不用证明自己的身份,他身边的军队和官员就是最好的证明,像康熙、乾隆的六下江南就是最典型的明访。
而暗访也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是皇帝隐藏身份在京城中寻欢作乐,这也是皇帝暗访中最常见的情况;第二种才是我们在电视剧中见到的那种微服私访,不过也都只在都城周边,没有过远距离的微服私访过。这两种情况都是在京城附近,在宫廷势力的触及范围之内,皇帝完全不需要证明自己的身份。历史上第一种情况,比第二种多得多。因为大部分皇帝都是为了寻欢作乐才私访的,都城是一个国家最繁华的地方,所以皇帝们完全没有必要跑那么远去别的地区。这种情况下,皇帝们通常会找一个信得过的太监或是皇亲国戚先给自己牵好线,京中人不认识皇帝,但却认识这些牵线搭桥的贵人,也就对皇帝的身份猜的七七八八了。像汉成帝刘骜经常让富平侯张放为自己牵线搭台,赵飞燕就是这样遇见汉成帝进的宫,宋徽宗和名妓李师师也是这么在汴京相遇的,不过也有倒霉的皇帝,同治皇帝就是由于在青楼染病而在养心殿驾崩。(野史记载)
不过微服私访不为了寻欢作乐的情况也有,像明宣宗朱瞻基就在北京郊区微服私访,还亲自体验了一下干农活的艰辛。这种情况下,见到皇帝的农民只知道面前的是一个地位很高的人,可能并不知道他是皇帝,但也不是自己能得罪的,这种情况下皇帝也没必要证明身份。所以古代皇帝从来上没有像电视剧那样远距离的微服私访,也就不存在什么证明身份,但有一件事情可以大概看出皇帝们可能采取的措施。
在清朝末年,发生了一起武昌假光绪案。戊戌变法失败后,武昌来了一主一仆,两人一老一少,老的那个白面无须,像是个太监,而年轻的那个被盖绣金龙,所用的碗也有五爪金龙,还不时抚弄一方玉印,玉印上刻着“御玺之宝”四个篆字。这一老一少的行为被人看在了眼里,光绪来了武昌这一消息就不胫而走,满城达官显贵都来参拜,连武昌知县陈树屏也亲自来请安,两个骗子收到了大量的财物。最终还是湖广总督张之洞知道消息后密电京中同僚,得知光绪仍然在北京,这才将这两个骗子抓捕归案,将两人处死。
这两个骗子的手段能够蒙骗如此多的人,最重要的还是因为玉印、金碗等物件都是宫廷之物,常人如果逾越的话会被判处死刑。由于古代皇帝并没有真正出远门微服私访过,我们不能肯定皇帝会用什么来证明身份,但根据这一案件我们可以合理推测,如果真的微服私访出远门的话,身边大概也会是依靠这些宫廷贵重之物来证明,毕竟这对民间百姓来说还是很有说服力的。
⇝Ⓐ古代皇上外出巡访如何证明自己的皇上身份?
这个问题提的有深度,古代没有身份证,没有照相技术,没有先进的通讯工具,假如有人冒充皇帝巡游地方,地方官大多没见过真龙天子,他说是皇上就是皇上。最多是听上级的指示,假如一时联系不上,古代又没有手机,就是请示上级也得需要时间。不过我觉得没有人那么大胆冒充皇上吧?
不过历史上也有例外,北宋杨金业的大儿子杨大郎长的特像宋太宗赵光义,他不是代替皇上身赴金沙滩死亡之约了吗?当然这是英勇的壮举。
无独有偶,历史上还真有胆大妄为之徒,根据《世载堂杂忆》记载:在1899年,湖北武昌闹市就出现了主仆两人,仆人没有胡须,长得白白净净像个太监,主人却一副精神打扮,穿着“五爪金龙”服,脚踩“冲天履”,手捧金碗,碗上刻着“五爪金龙”。让人一看就是皇宫御用之物。
主仆二人深居简出,并不张扬。主仆住在“悦来客栈”,一日店家去房中添水,走到窗前,听到有叫“皇上”的声音,店家心中一动,透过窗户隐隐约约看到仆人跪在主人面前奉茶,“皇上,天不早了,喝了茶水早点安歇了吧。”仆人低声下气的说道。
“我的妈啊,皇帝微服私访来了。”店家转身消失在了夜色。
第二天,整个武昌城迅速传遍了一条爆炸新闻,“光绪帝”来武昌城微服私访了。无论是大小官员,还是平民百姓,都一股脑的跑到了“悦来客栈”,希望一睹“龙颜”,摸摸皇帝睡过的床,沾沾龙气。
这些老百姓哪见过真龙天子,一没有电视,二没有照相机,说是皇帝人人都信,因为那个仆人太像太监了,皇帝身边不是跟着太监吗?平常人谁用得上太监呢!当时居然有人看到他蹲着尿泡,还真没有男人独有的“东西”。
老百姓不明就里也就算了,知府大人唯恐见驾来迟,屁颠屁颠的也来了。知府大人哪有心思核对真假,再者说了,知府大人去京城也没机会见到皇上,知府大人入门就拜,连连磕头,口称“万岁、万岁、万万岁,恕奴才见驾来迟,罪该万死。”但看那个皇帝派头十足的说“平身吧”。
随后主仆二人对宫中的规矩和事情对答如流。这让知府大人打消了疑虑,本来他还纳闷怎么没人通知呢?现在想来,皇上微服私访不就是为了不惊动任何人吗?知府大人释然了。
当地的乡绅和地方官更连不跌给“皇上”送钱送礼,希望自己一步登天。
当时这消息传到了两广总督张之洞的耳中,张之洞不大相信,此时光绪因为戊戌变法失败,被老太后慈禧囚禁在中南海瀛台。他怎么能从紫禁城来到武昌微服私访呢? 这里面肯定有鬼,我先别忙见驾。万一是假的呢?
张之洞虽是湖广总督,但毕竟不是皇宫之人,更不可能天天见着皇上,因此他也不敢断定这个“光绪帝”真伪。因此他立刻安排在京师的朋友和眼线,调查光绪帝现在的行踪,等得知仍在瀛台之后。张之洞松了一口气,便派人把这两个假冒的皇上、太监抓了起来,并亲自审问,原来二人用的金碗是假的,是演戏用的道具。
这个仆人的确是皇宫中的太监,因为偷了皇宫中的宝物被赶了出来。而那个男子本身是个戏子,经常去宫里给王爷大臣唱戏,也十分了解宫中的规矩,而且长得和光绪帝也有几分想像。他们二人原本是想骗些财宝再逃走的,没想到越闹越大,真惊动到了湖广总督!
最后这两个胆大妄为的骗子,被张之洞秘密处死了。
从上面的故事可以得出,世上敢于冒充皇帝的真不多。皇帝微服私访能够证明自己是皇帝的东西很多,比如玉玺、印章、龙袍、圣旨等皇家用品。在古代,黄色是宫中御用色彩。老百姓根本不让用。更别说玉玺等一系列贵重用品了,这些都能代表是皇家用品,冒犯这些都是杀头之罪。
撰文/秉烛读春秋
◂┋古代皇上外出巡访如何证明自己的皇上身份?
其实皇帝微服私访,这件事情本身就很矛盾。
自古以来,真的有可能存在皇帝穿着便服离开皇宫,“偷偷”探查民间的事情吗?
真的不可能,有的皇帝的确有爱民之心,但一切的前提是:他能够活下去,而微服私访,本质上就是在“作死”。
微服私访,这个说法最早不是指的皇帝,而是指皇帝身边的“大员”,他们受到皇帝的密令,穿着便服走访天下,调查百姓生活、贪官污吏。
所以,出巡的是这些高级官员,而不是皇帝本人。
作为封建王朝的统治者,皇帝的命可是非常金贵的,不是说一时兴起想微服私访就微服私访,他们也要为自己的生命做考虑。
而之所以说皇帝“微服私访”本身就是矛盾,根源就在于,自古以来的君臣并不像表面那么和谐,皇帝带着大量的亲军,那就不叫微服私访了,但不带,安全就没有保障。
皇帝随随便便亮出身份,能保证地方官员对这个“手无寸铁”的皇帝百分百忠心吗?
压根就不可能!
皇帝的威严在于“皇宫”里的那个龙椅,只有在中央,他才能掌控一切,从博弈论的角度出发也好,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也好,穿着正装龙袍的皇帝,不论如何都要比穿着常服的皇帝更有威慑力。
下面的人惧怕的不是皇帝这个人,而是这个身份。
在影视剧和小说的剧情中,皇帝带着两个心腹装作“富家公子”微服私访,看似极其有趣,但在实际上,就是风险高到不能再高。
就从皇帝出宫这个角度开始梳理,这件事情就等同于在“自杀”。
首先,皇帝出宫,不可能瞒过所有人,宫中有内臣、宦官、侍女,皇帝要出宫,必然有人知道,宫中斗争看不见摸不着,但必然都是“一击毙命”。
皇上微服伪装出宫,下面的人未必是派人暗中保护皇帝,有可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顺水推舟。
顾名思义,那就是“暗杀”变成了“平民百姓”的皇帝。
所以微服私访这件事,皇帝除非是对群臣毫无怀疑的情况下,才真的会去做。
但问题来了,既然都不怀疑了,百分百信任了,为什么还要微服私访,微服私访的本质就是在“打假”,就是有了不信任,才有的这一系列动作。
再者来说,一旦被下面的人知道了皇帝出宫,那么地方官员也会迅速地做好“表面工作”,毫不夸张地讲,只要是说到皇帝“微服私访”的典故,十成九都是假的,还有一成可能就是皇帝出去玩,而要真的“探查”民间,那难度不是一般的高,看到的世界也不是一般的假。
自汉代起,皇帝就设有类似于“巡按”的职位。
于朝廷中央,皇帝亲自选出身边的近臣,定时地“巡访”天下,真正“微服私访”的,其实就是最后一个群体。
他们会以各种社会身份进行掩饰,带有专属的“令牌”,名曰“代天巡狩”。
巡狩的说法,自周代便存在了,这也就意味着以皇帝为“监察命令核心”的监察制度,很早便存在了,而在这样的制度,天子只能无条件信任巡臣,自己也不会亲自微服民间,冒着会被刺杀的风险。
而在清代的一些小说话本中,“天子微服私访”的故事非常之多,久而久之,成为了民间的一些“传说”,说皇帝扮成“某某某”和他同桌吃过饭的,说皇帝装成商人卖东西给他的,各种“臆想”层出不穷。
可这种剧情,只能是虚设。
因为皇帝出巡,本来在礼部和兵部就有一套“安保”逻辑,在明、清时期,还有锦衣卫、侍卫处等等机构来负责皇帝出行时的安全工作。
比如今天到了哪里,皇帝想去哪里,那么那个地方就要进行肃清,对当地的父母官员提前打好招呼,以防出乱子。
封建王朝本来就是一个“阶级”机构,不得不说,有时候皇帝亲自给下面的地方官下命令都不好使,一是人家不认识你,二是人家没必要怕你,反过来,“强龙不压地头蛇”,没带任何“保镖”的皇帝,那才真的傻。
当皇帝出巡的时候,有了这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他人还没到之前,十里八乡都知道天子要来了,不必特意表明身份,坐在最豪华的轿子里的那个就是。
有些“谨慎”的皇帝,甚至还会用“障眼法”,主轿里面其实是空的,真正的他躲在附近的轿子中,为的就是避免刺杀。
要知道,清代的皇帝惜命如金,就算他们自己想不开作死,底下的臣子都不允许,自明代以来皇帝患上了“被害妄想症”之后,拥有着绝对皇权的天子本来就是相对危险的,有的人亲近他,保护他,需要他,但有的人,时刻都想弄死他。
那么回归这些“不实际”的剧情,假若真的皇帝微服私访,他们会怎么样表明身份呢?
在唐代,有唐玄宗天天出去旅游,因为年少时候风流倜傥,有着足够的民间经历。
唐玄宗出游的时候,身边经常带着当地最高级级别的文臣和武将,有没有“扮猪吃老虎”过很难考究,但是安保工作确却是十分到位的,但这种“微服私访”也就真的变成了“游玩”,效果大打折扣。
到了清代,康熙下江南、乾隆下江南,而且还下了多次,这种自古以来鲜有清晰记载的帝皇出游,成为了天子“微服私访”故事的题材。
包括现如今大多数的“微服私访”的形象,就是来自于这两位皇帝。
人们对于这些天子的出游印象是,亲自到访民间,监察地方官员和百姓生活,本意是好的,而不是游玩。
但实际上,康熙也好,乾隆也好,压根就不可能真的“微服私访”,他们可以一时兴起扮演“平民百姓”,但是不可能瞒过身边的人。
而如何对官员显示他是皇帝的身份。
就拿康熙来说,民间的故事里称他微服私访的时候,喜欢自称“龙公子”。
姓“龙”,这可是大事件,龙字本身比皇帝的名字更加忌讳,能姓龙的,本身就是龙。而地方官员不是没文化的,数千年的文化背景,又怎么不知道“龙”这种民族图腾代表的意义呢。
于是“龙公子”,就成为了康熙行走在民间,偶尔“透露”身份的一个象征。
这也是对于中低级官员而言的,因为只有他们没有亲眼见过皇帝长什么样子,有一些县令一生都未曾见过天子,这种事情并不稀奇。
在清代,举人是可以成为替补官员的,因此他们不是通过“殿试”进入的仕途,没见过皇帝真容,那再正常不过了。
而高级一些的官员,只要是四品左右的,几乎都亲眼见过皇帝了。看到了皇帝,都不用皇帝暗示了,他们自然知道这就是皇帝本人,至于对“民间百姓”,那真的就是不要“透露”身份的好。
大清多年以来一直都对民间的“禁锢”很重,本质是封建社会下对人的压迫,其中有着不少人对天子不满的。若是皇帝跑出去“招摇过市”,那么迎接他的未必是百姓的跪拜,可能是一些人的暗杀。
再说到乾隆下江南,其实乾隆下江南的故事,更难以和“微服私访”扯上关系了,因为他每一次都是提前“肃清”要经过的地方,让当地官员做好迎接的准备,如此劳师动众,本质就是一次次“皇家级别”的出游,不是什么微服私访。
反正说到底,皇帝微服私访,这就是个矛盾的命题,假如真的有这样的皇帝,暗示身份也有着他们独特的方法,可以是玉佩,可以是令牌。
但最后还是那个问题,世事一切不可知,古代的君臣没有看起来地那么温和,如果一个微服私访的皇帝,正自信满满地亮出他的“玉牌”时,这个官员“不认账”还非要抓他冒充天子砍头怎么办?
这一切都皆有可能啊,所以能当天子的,都不傻,与其微服私访,不如多多出巡,勤政,这才是王道。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