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学医三年天下无不治之病,行医三年天下无治病之药”?你怎么理解?
⇣♒为什么说:“学医三年天下无不治之病,行医三年天下无治病之药”?你怎么理解?
谢谢邀请。
学医三年天下无不治之病,行医三年天下无治病之药。这是中医人经验之谈。
学医与行医是两个境界,学医面对的是书本,甚至面对的是教条,行医面对的是生命,是鲜活变幻无穷的临床实践。
这个经验之谈告诫人们,当你在书本上行走的时候千万不要自以为是,以为只要是学霸死背硬记就可以治愈天下所有疾病,只有当你到临床时才发现处处荆棘,时时变幻,想以书本死教条来行医,那无疑是削足适履。中医大师从来不是考场上考出来的学霸,从古到今,没见过考中医高分者出现过一个中医级大师,所以别迷信考试,要在实践!
举个最简单例子:中医四逆汤能治心脏病人,但附子量是多少?中国药典规定十克,如果你死抱药典洋洋得意自认为可治天下心脏病人,只要考一百分你就是治病神医,那就错了。事实是十克附子量一个心脏病人也治不了,如果按药典规定天下心脏病都是无治病之药。想从死神手中夺回患者生命该用多少量?李可大师用到200到300克方才效如桴鼓。这个结论是哪来的?是用小白鼠双盲试验来的吗?不是,是李可大师用自己血肉之躯饮服毒药用生命证明来的铁证。李可是民间中医走出来的,不是学院派有证证死教条考出来的。由此可见,学院派有证证纸上得来终觉浅,培养了以为天下无不治之病自大狂心态。民间中医在荆棘环境中如履薄冰,慎思笃行,以身试药,方知仅仅行医三年实践远远不足为医,必须潜心临床数十年方可效如桴鼓。这是民间中医与体制内学院派中医根本区别:一个是温室长大的的循规蹈矩的乖乖宝,却不能治病,一个是栉风沐雨在原野巨石丛中的青松,阅尽人世间苦难,尝尽千变万化的病案。其中艰辛,一时难以对人分说!
所以邓铁涛大师说过:中医药大学培养中医掘墓人。是的,不经一番寒彻骨的野生经历,哪来真正中医扑鼻香?可是,谁能理解上述中医人经验之谈?
☥▦为什么说:“学医三年天下无不治之病,行医三年天下无治病之药”?你怎么理解?
这个题目错了,是这样‘学医三年,天下无病不治,行医三年,天下无方可用。’这是孙思邈说的。这是怎么回事?
有人分析了这句话的真实含义。学医非常难,过去跟师头三年,先学认药,从开始生长,到成熟,分门别类,这就是鲜药。然后再认切后的中药。再学习炮制。第二个三年,侍奉老师的起居,然后就是老师开了处方,认真学习,与原著有那些区别,抄下来,背诵。第三个三年,伺诊,就是老师开了方子抄下来,受到老师的教学,这个时候还不能独立看病。直到把所有功课学的差不多了,由老师指导,学生开方,再事后研究,背诵。直到第四个三年学习完毕后,才能出徒,独立行医。
当学生学习出徒后,胸有成竹的认为天下无病不治。当行医三年遇到复杂疾病,甚至顽固疾病,还有面对死亡的疾病,怎么也拿捏不准的时候,便出现无方可用了。
这就是学医难的真实写照。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医学家就拿叶天士说,先后拜了19位老师。要想成为名医几乎用一生的时间。
现在有些人不知道中国历史学医之难,学医之辛苦,轻易地不公正对中医产生了误解。中国有中医是中国人的骄傲。历史创造了多少著名的医学家,历史永远尊敬为中国人的生命贡献一生的中医大夫。
≒Θ为什么说:“学医三年天下无不治之病,行医三年天下无治病之药”?你怎么理解?
这个我仿佛看到了刚学中医的我
那时对中医染上浓厚的兴趣,家里也都是大夫,努力背了几年中药,方剂,还有中医学基础,然后读了许多古籍,就觉得任何病在理论内用药得当就可以治好,那时的我简直就是狂妄至极,觉得没有什么病是我治不好的,后来上了临床我的自信心遭到了极大的破坏[泪奔][泪奔][泪奔] 我记得第一个接触的病号是一个患有消渴的病人,咽干口渴能饮水,年龄七十余,下肢有水肿,没有糖尿病,血糖不高,各方面检查没有什么问题,然后我用五苓散为基础合玉液汤,服用一周并没有什么效果[我想静静]脉象弦硬,那时我的心态都快蹦了,都没脸在面对那个患者,甚至不敢进医院了,不过后来慢慢的患者的治愈率还蛮好,自信心也恢复了,但绝对不狂妄了,那时才慢慢意识到,病不按照书上长,人体是多变的一个复杂整体,
这里说的学医三年无病不治应该是指,学医三年没什么临床,觉得按照书上所讲用方得当都可以治好,学医十年无药可用,是指在临床上待几年自信心都磨灭的差不多了
➙┰为什么说:“学医三年天下无不治之病,行医三年天下无治病之药”?你怎么理解?
最近,有些朋友说“学医三年天下无不治之病,行医三年天下无治病之药”这句话什么意思?有没有道理?今天张大夫来给大家解释一下这句话。
这句话其实不难理解,这种情况在临床上看也有很多现实案例。比如说一些刚刚毕业的研究生,学历比较高,刚刚上临床,他的心理状态很可能就是“学医三年天下无不治之病”。这些刚刚上临床的年轻人,很多在最顶级的医院完成的学位学习,上班后来到临床上就是这种“学医三年天下无不治之病”的心理。但是这些年轻人,随着临床上遇到更多的病人,尤其是很多病人的病情控制效果不好,慢慢的就有了“行医三年天下无治病之药”的畏难情绪。
不说别人,我就曾经带教过一个这样的年轻医生,这个年轻医生是最有名的医学院校毕业,最有名的医院完成临床学习。后来毕业了来到我所在的医院上班,他刚刚上班的第二天就遇到一个老年女性高血压患者,门诊上血压比较高,血压在160/90mmHg左右。患者每天吃两次硝苯地平缓释片,每次一片。这名年轻医生也是出于好心,看到这个患者血压控制不理想,也没问患者家里血压情况,就直接给这个病人上调了降压药使用剂量,让患者硝苯地平缓释片,一天吃两次,一次两片。说白了,降压药的使用量翻倍了。他自己觉得这完全没有问题,但是这名患者吃了两天药,就被救护车送到了急诊室,原因是老人在家发生了低血压状态。其实,这个年轻医生处理这个老年女性患者的主要问题在于,老人家血压高只是发生在他的门诊上,也就是常说的“白大衣高血压”,而在家里的血压并不高,结果使用的降压药物翻倍,老人自然就发生了低血压状态。
这件事情之后,我记得这位年轻医生有很长一段时间都不太敢看高血压的病人,主要就是自己内心深处产生了害怕的情绪。这能理解,这种情况在年轻医生刚刚上班工作的阶段,也不少见。那么,该如何度过“行医三年天下无治病之药”这个阶段呢?其实,最好的办法还是沉下心来,默默而坚定地不断学习,这种学习既包括跟着上级医生不断学习,也包括自己不断临床实践的成长。当你的理论水平和临床实践经验不断地提升,达到一定的高度,自然就会度过“行医三年天下无治病之药”的这个阶段,进入一个柳暗花明又一春的新年轻的张年轻
其实,在这篇文章的最后,张大夫想用曾国藩的一段话与大家分享,尤其是年轻的医生们。曾国藩曾说:“余于凡事皆用困知勉行功夫,尔不可求名太骤,求效太捷也。功夫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其实,这段话说的几乎是所有知识领域和技术领域的进步,都是来自于不断地努力学习和总结。
如果你能读懂这句话,也就读懂了做医生不断追求业务进步的过程,更不会为一个小插曲而停下奋斗的过程。您说对吗?
◘▆为什么说:“学医三年天下无不治之病,行医三年天下无治病之药”?你怎么理解?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推荐阅读:
宝宝晚上睡觉特别爱闹腾,易醒爱哼唧,喂了葡萄糖酸锌钙也没用,怎么办?
上一篇:说说你与茶相遇的故事?
下一篇: 经常眼睛干涩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