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记录的缺失,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m夏朝记录的缺失,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埃及的文字,历经千年,清晰可辨,没有雕刻痕迹,石头也没有腐蚀迹象。更难得的是,6/7千年前的文字,竟然有2000多年前的希腊文对照!一个“天才”的语言学家,竟然一夜之间破解了来这些文字!更难能可贵的是,历经几千年的古埃及文竟然没有进化,变化:而我们的文字,3000年来,从甲骨文, 到金文,小篆,到现在字体,文字,内容都在不断变化。
➙Ⓘ夏朝记录的缺失,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首先别说夏朝,商朝的文字记录也缺失,我们对于商朝的了解主要来源于考古发掘。当年就是因为发掘了殷墟,大家才确定商朝的存在,经过甲骨文辨认,史学家们才认同帝王世系接近的《史记·殷本纪》。
根据《史记·夏本纪》及《竹书纪年》的记载,夏代自禹至桀,历14世17王,共400余年。
关于夏朝的帝王世系目前没有考古可以支持,但因为殷墟卜辞证实了《史记·殷本纪》中所载的商王世系,所以学者大多都认为《史记·夏本纪》中记载的夏代世系也应当是可信的。
目前,考古学上没有夏朝一说,只有夏文化这一概念。
目前,学术界关于夏文化的看法,主要分为两家,一种是二里头文化一至四期就是彻头彻尾的夏文化,早于二里头文化的文化遗存和晚于二里头文化的文化遗存,都不是夏文化;另一种是二里头文化的主体是夏文化,但夏文化的上限应前推至二里头文化一期之前,二里头文化第四期则是属于商代早期的“后夏文化” 。
与夏朝年代对应的夏文化是存在的,记录是有的,遗址已经发现,但还需要考古学家去解读。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量印证, 以考古代历史文化,然后去研究。
如果仅仅以单纯的文字记录来说,夏代记录确实是难得,当然这个跟秦始皇焚书关系不大,因为到那时候也没剩下什么。
从甲骨文主要用于占卜祭祀可以看出,在商朝以前,文字还没有系统地发明与应用。其次从甲骨文的材料也可以看出当时的书写材料非常有限,甲骨文是留下来了,但是难以辨认,而其他材料可能根本就没留下来。
像西方的埃及等文明,他们有石头建筑至今残存,上面有字,但是我们的祖先们没有这种习惯,像简牍、布帛这种书写材料是相当容易腐坏的。而且古人的建筑大多是土木建筑,也是一倒就烂,保存不了多久。
≇▼夏朝记录的缺失,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第一,夏朝有文字记载,是近代“历史学家”不愿承认。明朝之前没有人怀疑远古中国历史!近代人的所谓“创新思维”,只要西方人不认可的,中国人自己也讲不清了的历史,就都不是历史记录。什么都可以怀疑了,都可以推倒重来了,引起的历史冤假错案!夏朝是肯定存在的,而且,夏朝之前的历史更加辉煌,精彩!那四个时代叫:“天,地,人皇”和“黄帝统治地球人类的东南西北中五帝”时代!!!!汉代之前地球人类已经有275万多年历史文字记载,远古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文化和科技也是存在的,超越当今地球人。
第二,春秋战国,秦汉唐朝诸子百家经史子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是全球最先进,最完整无缺的,比西方人发明的单一理论认知超越得不知多少倍。现代人竟然认为远古中国没有自然科学!都跑到西方去学什么自然科学去了。你不觉得奇怪吗?从汉代之后,中国为什么没有建立起自己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教育体系?!只建立了为宫廷服务的,三种教育机构!太让人难以琢磨了!!!国家强盛靠什么?!长治久安又靠什么?!
远古天文,音乐,数学,医学,图像,地理……九大理论与社会实践是上一次地球人类社会文明的遗留物证,铁证如山的事实!高深莫测,互联互通,它是远古人类社会的终极理论体系,被近代人完全遗忘了!!!把来自西方的有缺陷和错误理论当成了科学真理去崇拜!你不觉得是对远古人类智慧的侮辱吗?!
现代人低估了远古超级理论文明程度!而怀疑历史是完全错误的。
远古超级社会文明,文字种类繁多,历史悠久,理论高深,科技超越,被近代专家所否定的“历史”!应该彻底翻篇了!
➺☑夏朝记录的缺失,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题主的问题涉及面比较大。由于我对夏文化也做过一些研究,现在我试着回答一下。根
据题主的提问,我准备分成以下几个部分来回答:
第一,会不会“根本没有夏朝”?我的答案是,从文献记录看,中国历史上存在一个夏朝是可以确定的。
目前,我们能看到的有关夏朝的最早文献记录出现在西周时期的《尚书·周书》以及西周青铜器遂公盨中。在《尚书》的《召诰》、《多士》、《多方》、《君奭》、《吕刑》等这些比较可靠的属于西周时期的篇章中,都提到了夏。如《召诰》中的召公说:
相古先民有夏,天迪从子保;面稽天若,今时既附厥命。
译成白话即:观察古代先民生活的夏朝时期,天帝教导人们顺从慈保,努力了解天的意志,现在,夏王朝已经亡国,丧失了天命。再比如《多方》中,周公对殷士讲话时说:
有夏不适逸,则帝降格,向于时夏。弗克庸帝,大淫泆有辞。惟时天罔念闻,厥惟废元命,降致罚。
这段话的白话文意思是:夏王不节制游乐,天帝就降下教命来劝导夏王。夏王没有听取天帝的劝导,大肆游乐,因此天帝也就不再眷念他,废除了给夏王朝的天命。
此外,《左传》、《墨子》等古代文献还大量引用《夏书》、《夏训》,这都证明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有关于夏代的传说是普遍存在于中国各个地区的,为不同阶层的人所了解。此外,在西周中期的青铜器遂公盨中,更明确地提到了传说中的夏王大禹。
遂公盨的出现,证明了有关夏代的记忆在西周时期仍然流行。进入战国时期,著名的《清华简》同样也提到了夏代。比如《尹诰》篇:
惟尹既及汤,咸有一德。尹念天之败西邑夏,曰:“夏自绝其有民,亦惟厥众,非民亡与守邑。厥辟作怨于民,民复之用离心,我烖灭夏。”
清华简《尹诰》把夏称为“西邑夏”,更值得注意的是,在甲骨文中,“西邑”一词也有出现(《合集》7865,如下图):
蔡哲茂研究员根据对甲骨文中的“西邑”的解读,认为甲骨文中的“西邑”就是夏。这个观点的可信度也比较高。因此,综合商代卜辞、西周青铜器、战国清华简以及《尚书》等文献资料,我们没有理由去怀疑中国历史上存在过一个夏代。
第二,“夏朝记录的缺失,什么原因造成的?”这其实是一种正常现象。
实际上,在古代文明世界,有关早期文明的记录缺失或者残缺是一种普遍现象。比如,在印度河流域,尽管印度也有古老的文字系统,但是对哈拉帕文明却没有记录。在中国的文献记录中,比较确切的记录是夏代兴起前后的时期,按照传统观点,这个时间点大约在4000年前,但是,从考古情况来看,有学者认为我国在5000年前的良渚时期已经进入了文明时代(笔者同意这个观点),而良渚文明同样在文献中缺乏记录。
尽管我国文献中已经有对“夏”的记录,但由于这种记录比较残缺(残缺的记录特征正是文明存在于早期的一个特征),因此,后人对这些记录产生一些怀疑也是可以理解的。
从文明的发展进程来看,人类文明在形成用文字记录的传统以前,往往都经过了一个口传时代。严格地说,实际上我国的夏、商、西周三代都可以归入以口传为主的时代,这是因为我国真正进入以图书形式记录历史是在春秋时期。而殷、周时期虽然已经有文字记录,但这些记录更多具有的是档案(史料)性质,不具有史书性质。也因为如此,所以有关三代的记录都存在“缺失”现象。比如,有关商代的记录,甲骨文中记录的不少古国(如工方、龙方、雀方)等就不见于传世文献。再比如有关西周时期的记录,在西周金文中经常出现的蒡京是周天子经常活动的地方,但传世文献同样也没有记录。这些都是正常现象。
后世对三代的记录,主要根据的是对早期档案的整理,以及对早期口述传说进行的文本化整理。由于夏代比商代相对更为古老,因此,古代文献对夏代的记录更少也就更加正常。比如,上面提到《尚书》对夏有记录,但如果我们读《诗经》就会发现,《诗经》有《周颂》、《商颂》,却没有《夏颂》。《诗经》传说为孔子所整理,这就说明孔子时代对夏的了解仍然很少,所以《论语》中的孔子才会慨叹“文献不足征”。
第三,夏朝的文献记录缺失,与秦始皇焚书有关系吗?我的看法是没有太大关系。
现在,我们研究夏文化,能依据的比较可靠的资料,除了《诗经》、《尚书》以及《左传》、《国语》等引用的《夏书》以及清华简、上博简这些资料之外,还有一项特别重要的资料,那就是《山海经》。从汉代一直到隋唐,历代学者都相信《山海经》与夏代的大禹有密切关系。从《山海经》的书写特征来说,确实充满了原始文化色彩,而这种色彩按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化背景是无法伪造的。
在秦始皇时代,《山海经》并不属于《诗》、《书》之列,自然也就不在秦始皇的焚书之列。胡厚宣、王国维利用《山海经》来对卜辞中的四方风、殷代先公先王进行研究,已经充分证明了《山海经》的古老性质和可靠性。三星堆青铜神树的出现,再次证明《山海经》在古史研究中具有无与伦比的价值。
因此,对于所谓的“夏代记录缺失”,我们应该视为一种文明早期存在的正常现象,如果因此而怀疑夏王朝的真实性存在,这就不是太有必要。至于考古上如何去证实夏的存在,这当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这属于另一个问题。就个人的看法而言,我相信只要充分利用早期的这些文献记录,同时尽可能全面地了解目前的考古资料,并重视语言、民族、人类学各方面的知识,考古上的夏代问题应该是有机会最终解决的。
▄❑夏朝记录的缺失,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题主的问题很有意思,归纳起来一共有三个问题,究竟有夏朝吗?夏朝的记录缺失是为什么?记录缺失和秦始皇焚书坑儒有没有关系?
我们先从夏朝是否存在入手。
事实上,在现代以前,我们都是客观认为夏朝是存在的,那么为什么突然就有人说夏朝不存在呢?百度百科上说有一批文人否认夏朝的存在,特别指出了:胡适、顾颉刚、郭沫若,但是我找了很多文献,并没有发现有确切的文献指出这三位先生说了夏朝不存在的话语。
顾颉刚先生只是提出了大禹可能为“神”,而不是一个人的观点,并没有否认夏朝以及禹以后夏朝诸王的正统性。
顾颉刚先生
至于国外学者,1990年曾在洛杉矶召开过一次“夏文化国际研讨会”,是首次在国外讨论夏文化,而就是在这个会议上,许多欧美学者站出来说夏文化是“神话传说”。但是其依据是顾颉刚先生的《古史辨》,前文已经说过,顾颉刚先生只是说夏禹可能是“神”,而没有否认夏文化的存在。
然后既然提出了这个问题,我们来讨论一下夏王朝究竟存不存在。如果只单纯看考古事实的话,其实是有一定争论的,虽然现在河南二里头文化已经基本被确定为中晚期夏文化,但因为没有确定文字出土,这个文明可能不是我们所认为的“夏”,他可能叫做“春”“秋”“冬”。
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在早于商王朝的时代,中国的确是有一个古文明时代,史书里把这个时代叫做“夏”,但是我们目前为止没有找到确切的其自证“夏”的证据,当然这个文明极有可能就是“夏”,按照逻辑推理,我们也可以认为其就是“夏”。当然关于其实际年限还有一些争论,但是商之前存在一个王朝是可以肯定的。
更多证据还需要进一步的考古发掘。
除开考古,然后我们来讨论夏朝的记录为什么会缺失。
我们首先来看中国第一本史书是什么,中国第一本史书是“五经”中的《尚书》,《尚书》原本叫做《书》,汉代将其定名为《尚书》,意为上古之书。
《尚书》与《诗经》一样实际上并没有确切的作者,相传是孔子整理的,其记录的基本都是君臣对话,很有可能是孔子收集的史官书稿整理而得。既然是收集,里面肯定真假相混。
我国虽然很早就有记录历史的习惯,甲骨文中就有“史”,但是古代文字的载体多为竹简、毛皮等物,几经战乱很容易就被毁掉了。孔子的年代距离夏王的年代相隔商周两代,至少也有一千年了,这一千年里又历经战火,其史料混乱,肯定有不少偏颇缺失的地方。
目前我们能得到的最完整的关于夏的叙述就是《史记·夏本纪》,但是司马迁的年代距离夏朝已经有一千四百年了,不过幸运的是,孔子到司马迁这四百年里,中国有了完整的历史记录和史官系统。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是史记中渑池之会的一段,可以看到,这段记载中秦赵两国会谈中,秦赵两国国君已经带上史官了。
不过孔子到司马迁之间,又发生一件事,这就是题主问的第三个问题,记录的缺失和秦始皇焚书坑儒有关系吗?
有关秦始皇“焚书”的事迹,我们耳熟能详,但是焚书究竟是焚的哪些书呢?
非博士官所职, 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 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 弃市。
——《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既得意, 焚天下诗书, 诸侯史记尤甚, 为其有所刺讥也
——《史记·六国年表》
秦始皇焚书的时候,主要是焚烧民间的藏书,是秦王朝的“愚民”政策之一,在于将天下知识分子控制在自己手里。
而对六国史书,其实秦王并不一定全部焚烧了,但是可能被大幅度修改过,删去对于秦不利以及讽刺的言论。
实际上真正对先秦书籍进行最后补刀的,是西楚霸王项羽。
项羽引兵西屠咸阳, 杀秦降王子婴, 烧秦宫室, 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史记·高祖本纪》
秦的收集天下书籍的博士官所很可能就在诸多宫殿当中,被楚人付之一炬。由此造成了先秦典籍大量遗失。
比如我们刚刚讲到的《尚书》,就在这场浩劫中毁灭了。
秦时焚书, 伏生壁藏之。其后兵大起, 流亡, 汉定, 伏生求其书, 亡数十篇, 独得二十九篇, 即以教于齐鲁之间。
——《史记·儒林列传》
当然,经过之后的战乱,伏生所留的二十九篇也遗失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尚书》是晋人所整理的。
总归来说,现在我们所知的夏朝记录缺失,一是因为春秋以前,夏商周战乱,古人保护措施不够强,史籍遗失,历史多靠口述,传达下来真假不分而且数量稀少。二是秦始皇焚书坑儒、楚霸王付之一炬,造成了大量先秦古籍的遗失。
当然汉以后几千年战火中,也有很多东西遗失了。
都看到这里了不点个赞吗(「・ω・)「嘿
(本文写作时参考了陈春霞女士的《秦始皇焚书与战国诸侯国史的留存》,刘绪先生的《夏文化探讨的现状与任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