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要禁《红楼梦》,清政府为何没杀曹雪芹?
☯┇既然要禁《红楼梦》,清政府为何没杀曹雪芹?
皇帝日理万机。大概是把曹雪芹写《红楼梦》的事忘了吧。[捂脸][耶]
看过《儿女英雄传》吗?主人翁有一妻(文)一妾(武<侠女十三妹>),其内容是歌颂清王朝某时期的天下基本太平,与红楼梦是唱反调的![捂脸][耶]
ℚ↪既然要禁《红楼梦》,清政府为何没杀曹雪芹?
是因为有乾隆皇帝的主观和客观原因:一.是传抄,并没有署名作者。二.是乾隆看的书不全,只看到了儿女情长,并没有看到有关反映社会腐败的一面。三.是《红楼梦》的影响并不如后世这么大。
♂✣既然要禁《红楼梦》,清政府为何没杀曹雪芹?
禁《红楼梦》跟杀曹雪芹没有必然联系,原因很简单,《红楼梦》并没有把矛头直接指向清王朝!翻开红楼梦,通篇也没有一个字说这是发生在清王朝的事情。而且,通篇也没有一个字与“反清”有关!
话又说回来,曹雪芹是正白旗满洲包衣出身,有清王朝在,他再不济好歹还能月月领份粮米;要是清王朝没了,他连饭都没得吃!他又为何要反清呢?清王朝之所以要禁《红楼梦》,并不是因为它“反清”,而是因为其中涉及了太多统治阶层的隐私!说白了,曹雪芹把统治阶层见不得光的那些乱事儿、赃事儿全都晒到了太阳底下,这恐怕才是清王朝禁《红楼梦》的原因所在。换言之,曹雪芹并不涉嫌“谋逆”,他只是把统治阶层的阴暗面晒了出来,清王朝的统治阶层不爽了,所以把《红楼梦》给禁了!这“罪”虽然不轻,但恐怕还够不上死罪,不是吗?
乾隆年间曹家已经彻底没落
雍正年间,清世宗查抄曹府,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事情。但清世宗并没有对曹家赶尽杀绝,仅仅让他们归旗而已,甚至后来还给曹家专门盖了房居住。之后,曹家的身份依然还是包衣,只不过被划拨到了怡贤亲王胤祥的旗份中,就连曹頫后来也给放了出来……此时的曹家虽然再也回不去以前那种豪奢的日子了,但生活勉强还算过得去,并没有那么落魄。
只可惜,屋漏偏逢连夜雨!乾隆初年的“弘晳逆案”牵连到了胤祥的庶长子弘昌,而彼时曹家所属的牛录恰恰就是弘昌所领的旗份!作为弘昌的包衣奴才,曹家又一次遭到政治牵连、被再度抄家!自此,曹家彻底败落……彻彻底底沦为了普通的包衣旗人,这也是为何曹雪芹晚年会那样穷困潦倒的原因所在。当然,再不济的旗人,粮米还是有得领的,至少不至于饿死。但对于曹大少爷这样的人来说,那点儿钱够什么使得?也只能是“穷困潦倒”了……
换句话说,曹家在乾隆四年前后就已经彻底败落了!对于这样的一个“破落户”,恐怕还真配不上清高宗去找他的麻烦!更何况,败了家的公子哥发发牢骚,也实在是够不上什么死罪……把《红楼梦》禁了也就行了,清高宗真心没必要非得要了曹雪芹的命。他这个人本身的存在,对清高宗和清王朝够不成任何威胁。换言之,清高宗杀曹雪芹根本没有任何意义!
曹雪芹的表哥是“铁帽子王”
曹家虽然没落了,但穷人家也可能会有几门阔亲戚,更何况曹家还曾经风光过。而且,曹家的这门“阔亲戚”可不是一般地阔,曹寅的亲外孙、曹雪芹的姑表哥福彭,那可是清王朝的世袭罔替“铁帽子”克勤郡王(彼时叫平郡王,后又改回了克勤郡王)!而且,福彭一直活到了乾隆十三年并把这顶“铁帽子”传给了自己的亲儿子庆明、庆恒。换言之,曹雪芹去世时,“铁帽子”克勤郡王是他的表侄儿庆恒。
对于“破落户”曹家,清高宗可以无所顾忌,但对“铁帽子”克勤郡王府,清高宗不得不掂量掂量。如果把《红楼梦》定性为“反清”,那就是谋逆!势必会牵连到克勤郡王府。为了一个曹雪芹和一部书,把清王朝世袭的“铁帽子王”扯进来,清高宗恐怕还没有那么傻!可如果把《红楼梦》仅仅定性为具体内容“有伤风化”之类的问题,那就罪不至死,不是吗?所以,清高宗真心没有理由非要杀了曹雪芹。
综上所述,《红楼梦》之所以被禁,并不是因为它“反清”,而是因为它把清王朝统治阶层私生活的阴暗面、见不得光的犄角旮旯晒到了太阳底下!统治阶层不乐意了,所以把它给禁了,仅此而已。更何况,曹家在乾隆年间已经彻底没落了,清高宗真心没必要为了这么一点小事去诛杀曹雪芹,因为这根本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而且,有克勤郡王府这么一门“阔亲戚”在,清高宗在给《红楼梦》定性是多少还是要掂量掂量的。一旦上纲上线、把《红楼梦》定性为“反清”,那就是谋逆!克勤郡王府作为曹家的近亲,恐怕很难独善其身。与其如此、招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清高宗倒不如卖克勤郡王府一个面子,不是吗?反正落魄的曹雪芹也翻不起什么浪花儿……
▩☂既然要禁《红楼梦》,清政府为何没杀曹雪芹?
作为一名伪红迷,小编先大概介绍一下《红楼梦》为什么会被禁?从中就可以大概了解为什么没有杀曹雪芹了
红迷们都知道《红楼梦》有好多版本:己卯本、王府本、程序本、戚序本、甲戌本等版本,其中较为流行的或者传读最广的有两个版本,一种是手抄本,上面有脂砚斋等人写的批语,书名叫《石头记》,统称脂评本;一种是现代通行的高鹗、程伟元整理的120回本,书名叫《红楼梦》,没有批语,统称程高本。程高本就是现在一般阅读的《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最权威。脂评本是一些乾隆年间的读书人,冒着生命危险在家里偷偷收藏,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它们为红学家研究《红楼梦》带来了全新的线索。
为什么会被列为禁书?
原因之一:那就是它涉嫌“淫秽”。光绪年间,一位号“润东漱石主人”者这样评价《红楼梦》:“余尝见闺阁中人,都以《红楼梦》、《西厢记》为娱目者,然皆属淫词,以闺阁中观之,断非美事。非徒坏心术,抑且引人入邪经,岂非有伤风化乎?”可见,很多清朝人对曹雪芹刻画的男欢女爱是难以接受的,尽管这与淫秽有本质区别。
原因之二:《红楼梦》流传的越来越广,不少(满人)旗人得以阅读,并对此书做出评价,比如当时的安徽学政玉麟,他认为《红楼梦》“诬蔑我满人,可耻可恨”;再比如翰林院学士那彦成,他说:“《红楼梦》一书,为邪说诐行之尤,无非糟蹋旗人,实堪痛恨。”可见,旗人们认为《红楼梦》里存在讽刺自己的内容。
最早对其查禁的是嘉庆年间的玉麟,他在担任安徽学政期间严禁《红楼梦》刊刻、传播。他认为《红楼梦》中“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淫逸生活意在影射满洲贵族,尽管拿不出具体证据,仍依有关律例,在安徽查禁此书。道光即位后,颁布《御制声色货利谕》,苏州吴县秀才潘遵祁、潘曾绶就自掏腰包,在金陵、苏州大量购买“淫书小说”并进行销毁。地方官也积极配合,时任江苏按察使的裕谦最为认真,大量查禁“淫书”,《红楼梦》也在“淫书”之列。
为什么现在能有这么多版本幸存下来,民间私藏、官方也不够彻底,只是禁止民间阅读罢了,还没有发展到文字狱这样严重的地步,历史资料也没显示出谁因读了《红楼梦》而被处罚的记录。
这就有一种“只准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金瓶梅》也是的禁书,但在清政府口中的“淫书”,往往是最流行的“内部刊物”,宫中流传下来的《金瓶梅画》,就盖满了乾隆御览之印。
纪连海说,《红楼梦》当时叫《石头记》,属于禁书,和珅每天都给太后请安,每次都为太后说一段《红楼梦》里的故事,太后越听越喜欢听,觉得是本好书,便让和珅把书拿来,和坤只好为难地说,这书不能拿出来,是禁书。孝顺的乾隆皇帝在乾隆年间准许《红楼梦》公开刊行,才得以让《红楼梦》保留了下来。
《红楼梦》——上至乾隆、太后、慈禧,下至平头百姓,全都看,慈禧太后十分欣赏《红楼梦》,是个铁杆红迷。
故曹雪芹怎么可能因《红楼梦》而被杀呢!
为什么要抄曹家?
原因之一:
当年康熙六下江南,有四次都落脚到曹家。曹家虽然是大户,但迎驾花费的财力也不小啊。于是曹家就向朝延借钱,因此仅曹寅任内留下的亏空就很大,对这件事康熙是知情的,加上当时曹家与康熙的关系很亲密,康熙不仅没有追究,还在曹寅死后,让李煦代任两淮盐差一年,将所得银共五十八万六千两所以织造各项钱粮及代商完欠。但因为曹寅任内留下的亏空实在是太大,可以说是巨大的,李煦根本没有能力代还,这些在康熙在位时还可以勉强过关,但雍正登基后,就不一样了。雍正继位后,力图革除康熙晚年的吏治积弊,大力推行“耗羡归公”,“改土归流”等措施,并委派心腹胤祥清理钱粮。雍正下旨:“凡有亏空,无论已经参出及未经参出者,三年之内务如期补足,毋得苛派民间,勇得借端掩饰。如期满不完,定行从重治罪。三年补完之后,若再有亏空者,决不觉贷!”
原因有二:
曹家有可能是站错了队伍的原因,曹家支持的是八阿哥,毕竟八阿哥当年在朝延中最有可能成为皇帝的。
各省官员若不能偿还所欠亏空,就要被抄家,而这次的抄家也不是主要针对曹家李家,而是刚好他们赶上了,又没有偿还亏空而已。
抄家并未赶尽杀绝。雍正查抄了曹家,曹家的亲族亲友不仅没有受到曹家抄家的连累,反而曹頫堂伯父曹宜、堂兄曹颀还有了升迁,曹颀几次得到雍正帝的褒奖,可见雍正对曹家并未赶尽杀绝,只是查抄亏空罢了。
也正是有了这样的遭遇,成就了曹雪芹的——《红楼梦》 使之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它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文化瑰宝
谢谢大家查阅 欢迎指正 关注“刘家五叔”,与“刘家五叔”一起谈古今趣事!
≐▣既然要禁《红楼梦》,清政府为何没杀曹雪芹?
死了!
死人还怎么杀?
曹雪芹写《红楼梦》,写了大半辈子,到死时也没有写完,因为精益求精,在不断地修改。而没有定稿的作品,当然也不会想到拿出去发表。
曹雪芹死的时候才48岁,死亡原因是贫困潦倒,直接原因是幼子夭亡的刺激,死后“新妇飘零”,甚至有人说八十回以后文稿丢失,是家人买不起烧纸,用文稿剪成纸钱给烧了——这说法不太经得起推敲,但也说明曹雪芹生前死后,家中贫困潦倒,没人支撑门户的后人。
所以,从生前,到死后多年,《红楼梦》都没有出版。它只是在几个朋友之间流传的“小众”文学,没有很大的影响力,也根本没有几个人知道它。直到书商程伟元与文人高鹗合作,修改、补充,才得以出版。
朝廷要禁止的《红楼梦》,是在曹雪芹死后多年才出版、才引起广泛关注的。别说禁书未必要杀作者,就是真的要杀,也没办法把死人再杀一遍吧?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说曹操,曹操就到”是怎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