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匈奴为什么很少杀被俘的汉将?
➡║历史上匈奴为什么很少杀被俘的汉将?
匈奴在俘虏汉朝将领的时候,确实很少杀。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他们抓住了张骞,没有杀他,单于还把女儿嫁给他。这也导致张骞最后在匈奴老婆的帮助下逃脱,前往联系大月氏夹攻匈奴。可以说,匈奴厚待张骞,其实是“养虎为患”。 而且匈奴这样做,还不是一次两次,比如李陵、苏武这些人,抓起来后,都是很厚待的。
(匈奴的进攻)
那么,匈奴为什么总是很厚待汉将呢?
一、匈奴仰慕汉文化,对汉人贵族很尊重。
匈奴生活在严寒贫瘠的沙漠、戈壁地区,环境条件十分艰苦。而且,匈奴没有开化。因此,他们对汉文化其实是非常仰慕的,对汉人贵族也是很尊重的。
有人可能不同意我的观点,他会说,既然匈奴仰慕汉文化,尊重汉人贵族,他们为什么还要不断地南下侵略呢?其实,匈奴之所以要南下侵略,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毕竟他们生活在天寒地冻土地贫瘠的地区,他们缺少粮食,缺少布匹,他们也不能总是吃肉披羊皮啊,对汉人那种精美的食物和衣服也是很羡慕的。一般情况下,他们也会通过和汉人做生意获取这些东西。但是这会很受限制,没有直接抢劫来得快捷。而且,战争是匈奴人生活的一部分,与他们打猎是一样的。所以,他们常常会采用抢劫的方式,解决他们生活的缺乏。
匈奴仰慕汉文化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他们虽然不断和汉人作战,但是他们的单于又多次求娶汉人公主,以娶到汉人公主为荣耀。希望通过娶到汉人公主,不但能得到汉人的支持,而且能获得更多的财物。
当匈奴抓到汉人将领的时候,他们也是这样的心理。所以也比较厚待汉将。
(求娶汉人公主)
二、匈奴希望厚待汉将,拉拢汉将投降。
如果在战场上,有非常多的汉将投降,对汉人的打击是比较大的。
而汉人皇帝当然是不愿意这样的事情发生的。所以汉武帝听说李陵投降后,虽然有司马迁等很多人为李陵辩护,认为李陵投降是假投降,目的是“将以有为”,也就是做内应。但是汉武帝还是不容忍这样的事情发生。毕竟这样的事情发生得越多,对汉军在意志上是一个极大的打击。所以,汉武帝毫不客气是诛灭了李陵全家,而且还因此对司马迁实施了腐刑。
其实,不光是匈奴人,汉人也经常这么做。汉景帝的时候,当时有五个匈奴将领投奔过来,汉景帝立刻决定封这五个匈奴将领为侯。因为这件事,宰相周亚夫还和汉景帝闹得很不愉快。周亚夫认为,这种投降变节的人是没有人格的,不应该封他们为侯。但是,汉景帝却认为,这是拉拢匈奴将领投降的很好的方法,不同意周亚夫的建议,坚决封侯。
(飞将军李陵)
三、匈奴与汉人同宗同源,匈奴希望获得认可。
匈奴族与汉族虽然非常敌对,但其实他们是同源的。司马迁在《史记》上也做了这样的记载。匈奴是夏朝灭亡以后,有一支王族逃到北方,在北方生活繁衍,从而发展起来的。
如果从中华民族的根脉来看的话,匈奴其实还是最接近于根脉的。毕竟他们是从“诸夏”延续而来的,而中原的汉朝则经过了多次的交融。正因为这一点,使得匈奴对自己和汉族有一种祖宗上的认同关系。有了这种认同关系,匈奴和汉朝就不是处于绝对的敌对之中。当他们俘获汉朝大将的时候,只要汉朝大将选择投降,就相当于兄弟言归于好一样,一般是不会轻易杀掉的。
(参考资料:《史记》)
☩↞历史上匈奴为什么很少杀被俘的汉将?
匈奴人看到汉朝将领,就两眼放光。抓了他们以后,不仅不杀,反而房子、车子、票子全都白送,甚至还送老婆和官职。唯一的要求,就是让他们留在匈奴做官。
好家伙,对待俘虏,居然有如此优厚的待遇,这不由得让人觉得,匈奴难道是个异常文明的民族吗?又或者说,匈奴很崇拜汉文化,想要从这些人身上学点文化?其实情况并不是这样。
一、中行说早就为匈奴奠定了立国之本。
你要说匈奴人崇尚汉文化,这事儿并不假。但是这是在汉文帝以前的事情,那时候冒顿单于还活着,带领40万雄兵,曾经将汉高帝刘邦围在了白登山。
不过冒顿单于并没有伤害刘邦,还和刘邦成为了亲戚,因此刘邦把汉朝公主嫁到了匈奴。两家从此联姻了!这也开启了中原王朝的和亲制度。
想来也比较窝囊,不管是春秋五霸时期,还是战国七雄时期,那么点大的诸侯国,都没有采取过带有耻辱性的和亲政策,偏偏汉朝刚立国,就建立了这么一个窝囊的国策。
当然了,在统治者眼里,或者说,在很多事不关己者眼里,用一两个女人,换取两国和平,这买卖太划算了。可你让他们用自己家的女人来换取两国和平时,他们非得跟你拼命不可。
可以说,这段时间里,匈奴人在文化方面,是比较自卑的。他们更希望通过和亲,能够从汉朝带来更多文明的东西。
到了汉文帝时期,一个叫中行说的宦官,死活不肯陪嫁到匈奴去。并且恶狠狠地表示:如果你们非要让我去,我一定让匈奴人世世代代与汉朝结仇。
结果正如他所说,中行说是个天才,他到了匈奴以后,立马归顺了匈奴人,并且不断开始帮助匈奴人树立自己的民族自信心。
每个民族都有资格这么做,匈奴也不例外。
中行说曾经劝说匈奴人,不要太看重汉朝的华丽服饰和精美菜肴,这些东西只会让他们失去战斗力。反而匈奴人的粗茶淡饭、兽毛皮衣,才更有利于战斗力的发展。
中行说还将汉朝的记数方法传授给匈奴人,让匈奴人逐渐拥有了一定的算数能力。
此外,最关键的是,中行说还让老上单于以非常傲慢的口吻,回信给汉文帝。极力表现出,单于和皇帝平起平坐的地位。
我认为,类似中行说这样的人,肯定不在少数。他们痛恨汉朝抛弃了他们,所以开始疯狂报复汉朝。
从这个时候开始,其实匈奴人已经逐渐树立起了自己的民族自尊心,他们甚至开始觉得,自己的民族才是最优秀的。这是人之常情,人对自我的认同速度,远远超过了对他人的认同速度。
二、匈奴极力希望营造出匈奴更好的假象。
你以为只有匈奴人抓到汉朝将领,才会给出这么多不错的待遇吗?其实汉朝抓了匈奴人,给出的待遇也不差。
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匈奴王子金日磾,他老爹被同伴给杀了,结果他们的部众就都投降了汉朝。金日磾作为匈奴王子,也就跟着来到了汉朝。
金日磾凭借自身努力,一路高升,直接成为了汉昭帝的辅政大臣,和霍光并列,就问你这待遇不比匈奴的什么王要强得多吗?
汉武帝招降的匈奴人,其实并不在少数,而且都给予了不错的待遇。此后的汉宣帝、汉光武帝等君主,也曾经招降了大量匈奴人,待遇都不错。
为啥他们要这么做呢?其实原因很简单,他们就是要通过这种办法,向那些没有归降汉朝的匈奴人,传递一个信息:汉朝对匈奴人非常好,来了就有官可做。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匈奴人给汉族将领那么好的待遇,似乎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了。
那时候匈奴人已经树立了民族自信心,他们不仅要自己相信这些,还希望汉朝人也相信这一点。为此匈奴人疯狂笼络汉朝将领,其目的就是为了让这帮人认可匈奴的文化和环境。
而且,来了就有王爷可以做,这事儿谁不愿意干呢?匈奴人为了让更多汉朝将领归顺匈奴,自然就会给那些已经归降的人,非常高的待遇。
其他人一看,自己在汉朝混得不咋地,到了匈奴还能混个王爷干干,自然就会心甘情愿地跑到匈奴去了。说到底,这就是一场人才争夺战罢了。
三、策反对手,是证明对方集团差劲的最好手段。
如果你是一个世界五百强的企业高管,你愿意跳槽到一个县城小作坊里做主管吗?可能正常人,都不会把这个信息录入自己的大脑,简直太匪夷所思了。
道理就是这样,如果小作坊,有能力将世界五百强的企业高管挖来做自己的主管,这说明什么?这说明要么这个高管疯了,要么就是这个小作坊有超越世界五百强企业的地方。
现在我们来看看汉匈之争中,匈奴给汉朝降将,开出那么高的价码这件事儿,似乎就比较清楚了。
当时匈奴人非常想证明自己超过了汉朝,但是又没有什么实际的指标。比如说GDP啊,人均收入等等。因此他们只能靠留住人才,来体现这一点。
只要大量的汉朝人才,从汉朝那边跳槽到匈奴这边,那是否就能证明这一点呢?道理很简单嘛!匈奴如果不好,为啥那么多将军都愿意去那边干活呢?
总结: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其实历史是一面做人的镜子,若干历史人物,用一生的实践,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去过一生。在汉匈之争中,的确有不少人被匈奴的优厚待遇给吸引了,比如说李广的孙子李陵,就成了匈奴的王爷。
但是我们会发现,李陵此后就消失在历史当中了,因为他没脸再回到汉朝。当然了,汉武帝也太绝了,把李陵一家子都给宰了,有点儿凶残。
与此同时,还有张骞、常惠、苏武等人,在面对匈奴的威逼利诱时,始终坚贞不屈。哪怕被困十多年,依旧不改其志。所以说,这些人自然就成了汉朝这边的民族英雄了。时至今日,我们读到他们的人生历程,都会感动莫名。
从匈奴的角度来看,他们这么做一点儿错也没有,甚至是很明智的。这就好比老美那边,可以为若干优秀的科学家提供最先进的科研环境,从他们的角度来说,这也没错。
但是,我们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是不是要问问自己,作为一个炎黄子孙,作为一名中国人,是不是应该在生活富足的基础上,为国家,为同胞贡献自身的学识呢?
当然了,这不是道德绑架,每个人都有选择更优越生活的权力,不是每个人都愿意成为张骞、常惠、苏武那样的人了。
当年摩西为了拯救他的希伯来同胞,放弃了埃及王子的身份,不远万里,历经千难万险,带着希伯来同胞们回到了应许之地迦南。当年钱学森,分明可以拥有更加优越的生活条件,可他宁可冒着被囚禁的风险,也要报效祖国。这样的人,令人感动。
╉✆历史上匈奴为什么很少杀被俘的汉将?
严格来说,匈奴与华夏的战争不是几百年,而是上千年,根据史记的记载,匈奴是夏后氏淳维的后裔,夏朝灭亡后,一支夏人向北逃到了草原之上,经过上千年的演变,形成了匈奴族,匈奴族一直与居住在中原的华夏族进行战争。
在春秋时期,中原诸侯以尊攘夷团结一致来打击外敌,在战国时期,赵国名将李牧曾经歼灭匈奴十余万人,在秦朝时期,大将蒙恬曾经率领30万大军打败匈奴并向北驱逐匈奴,到了汉朝初年,汉太祖高皇帝刘邦曾经被40万匈奴大军围困在白登山整整七天七夜。
匈奴与华夏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战争史,因为战争,双方都有人被对方俘虏,双方也都有人投降对方,不管是匈奴也好,汉朝也罢,对于被俘虏和投降过来的人,基本上不会杀害,而是会高官厚䘵。
匈奴骑兵
1、两次被俘虏的张骞
汉朝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张骞就被匈奴俘虏过,张骞是开通丝绸之路的第一人,先后两次被匈奴人俘虏,第一次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寻找并结盟月氏人,以便一起从东西两方同时对付匈奴,那个时候汉朝还没有打通河西走廊,张骞一进入河西就被匈奴人俘虏。
匈奴人把张骞软禁起来,这一软禁就是十多年,在此期间,匈奴人不仅没有杀张骞,反而还给张骞娶了一个匈奴妻子,但是张骞一直不愿意臣服匈奴,一直以汉使的身份持节,后来趁匈奴不注意逃到了西域。
从西域回来后,张骞想从羌人的控制区回到汉朝,结果羌人也被匈奴征服,张骞再次被匈奴俘虏,即使两次被匈奴人俘虏,匈奴人仍然没有杀张骞,又被扣留一年多,直到匈奴发生内乱,张骞及其随从才再次逃回汉朝。
张骞出使西域
2、誓死不投降的苏武
苏武是汉朝派往匈奴的一个使者团的团长,在匈奴期间,因为其手下牵涉到匈奴内部的一起叛乱事件而受到牵连,苏武为了自证清白,当场举剑自杀,结果被匈奴人救活,匈奴人劝苏武投降,但苏武誓死不降。
苏武想死,结果匈奴人不让,苏武誓死不降,匈奴人一直派人劝降,苏武越是不降,匈奴单于就越想让苏武投降,为了让苏武屈服,匈奴人把苏武放在一处地窖内,不给苏武任何吃的东西和喝的东西,苏武依靠顽强的意志,饿了就吞毡毛,渴了就吃雪,硬着活了下来。
苏武坚强意志感动了匈奴人,匈奴人没有杀苏武,而是把他流放到北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放牧,给了苏武几只公羊,说什么时候公羊生下小羊,就让苏武回汉朝,这明显就是不让苏武回去。
苏武牧羊
苏武被扣押的那一年刚好40年,被匈奴流放在北海近19年,苏武依靠顽强的意志和无比坚定的信念,以一个汉朝使者的身份坚强地生活下来,直到汉朝与匈奴关系缓和的时候,苏武才被送回汉朝,从壮年到老年,苏武人生的近20年时间都是在匈奴控制区度过的。
苏武在北海流放期间,匈奴人还让苏武娶了匈奴女子为妻,还给苏武生下了儿子苏通国,不过他的匈奴妻子一直生活在匈奴,儿子苏通国后来被汉宣帝接到了汉朝生活。
3、娶了匈奴公主的李陵
李陵是飞将军李广的长孙,出身将门世家,继承了祖父善于骑马射箭的特长,公元前99年,李陵率领5000步卒配合李广利、赵破奴等人对匈奴作战,在浚稽山李陵遇到了匈奴单于的主力,李陵的5000步卒被匈奴单于的3万骑兵团团包围。
汉军步卒
原本以为骑步击杀步卒是很轻松的事,但在此战中,李陵以5000步卒的兵力击杀了匈奴骑兵万人,匈奴3万骑兵硬是无法打败5000步卒,于是匈奴单于增兵到8万继续围攻李陵,在寡不敌众和弹尽粮绝的双重情况下,李陵及其手下5000步卒几乎全军覆没,李陵被迫投降匈奴。
李陵此战虽然全军覆没,但是也杀死杀伤匈奴骑兵近万人,创造了汉朝时期步兵对战骑兵的奇迹,这一战也让匈奴单于对李陵格外赞赏,匈奴单于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李陵,还封李陵为右校王,李陵就这样以降将身份成为匈奴的权贵,这是汉朝将领投降匈奴的最高待遇,没有之一,李陵最终病死于匈奴,其后裔一直在匈奴生活。
投降匈奴之后被杀死的汉将只有李广利一人,李广利投降匈奴后也是娶了匈奴单于的女儿,很受匈奴重视,正因为如此,李广利被卫律所嫉妒,之后被卫律买通巫师陷害而死,准确来说,李广利不是匈奴杀死的,而是死于政治斗争。
李陵
张骞、苏武、李陵都被匈奴俘虏,但是匈奴都不杀他们,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匈奴人重视强者(人才)。
《史记 匈奴列传》: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馀。贵壮健,贱老弱。
这话的意思是说:(匈奴)健壮的人吃肥美的食物,老年人吃剩下的。尊重健壮的人,看轻年老体弱的人。
看清楚了,这不是尊老爱幼,而是尊强爱壮,匈奴是一个天生尊崇强者、看不起弱者的民族,弱小的人在匈奴是被轻视的,强壮的人才会受到尊重。
匈奴人的这种特性是由于其恶劣的自然环境造成的,匈奴人生活在草原,完全靠天吃饭,不仅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随时还要面对各种猛兽及敌人的侵袭,只有强者才能保护自己及族人,久而久之,强者就受人尊敬。
匈奴尊崇强者
匈奴人尊重强者的习性不仅在本民族如此,在面对俘虏时以及对汉民族同样如此,而且越是强者越容易得到匈奴人的尊重,比如张骞,是汉朝派往西域的使者,张骞当时带着一百多人的使者团穿越河西走廊前往西域,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大的使者团,在匈奴人看来,张骞就是个强者。
在匈奴人俘虏张骞之后,张骞始终不投降,坚守汉节,这同样让匈奴人敬佩,匈奴软禁张骞十年时间,张骞依然没有投降,坚守他汉使的身份,别说匈奴人了,就是汉人也会佩服这种坚守,张骞对本民族的忠诚、信念、坚守都是感动匈奴人的因素。
再说苏武,苏武同样是汉使,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苏武以自杀来守节,一个连死都不怕的人,还会怕什么,光是这一点,就让匈奴单于敬佩,然后匈奴人把苏武关在地窖几天几夜,苏武都靠自己顽强的意志活了下来,人在不吃不喝的情况下,活不了几天,但苏武却活了下来,让匈奴人认为苏武有神灵保护,匈奴是极度信神的,因此而崇敬苏武。
苏武坚守19年誓死不降
苏武誓死不降19年,这种顽强的意志和精神,古往今来都不多,尤其是他在北海19年的艰苦生活,这是极少有人能够做到的,哪怕是匈奴人也做不到,但苏武做到了,那种没有任何贪恋,心中只有坚守汉使的情节,让任何同时代的人都为之动容。
苏武的存在就是忠诚与坚守的精神支柱,放在哪里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匈奴人崇拜还来不及,怎么会杀呢?
李陵则是另一种不同的“强者”,李陵带着五千人的步卒抗击匈奴8万骑兵,战斗到最后一刻,大量杀死杀伤匈奴骑兵,直到弹尽粮绝,由于叛徒的出卖,李陵才被迫投降匈奴,对于匈奴来说,战场上强大的敌人同样是他们崇拜的对象。
李陵虽然是汉人,但是无论是个人武艺还是兵法阵法,在匈奴人当中绝对是鹤立鸡群的存在,李陵是李广的长孙,李广有飞将军的称号,对于匈奴人来说,如雷贯耳,他的孙子李陵自然也不会差,李陵骑马射箭的技术都不亚于普通的匈奴人。
越强壮,匈奴人越喜欢
匈奴人所缺乏的是兵法与阵法,这是李陵的长处,也是匈奴人更为看中的地方,这种军事人才对于匈奴来说,就是大神一般的存在,李陵对匈奴有很大的作用,匈奴人不仅没杀他,还把公主嫁给他,还封他为王,这就是最崇高的尊重,对强者的尊重。
包括李广利最初投降匈奴时也是如此,汉武帝晚期对匈奴作战的主将就是李广利,他在汉朝的地位很高,如此级别的将领投降匈奴,对匈奴来说是有重大政治意义的,况且李广利还曾经两次远征大宛,这是汉朝最远的一次远征,李广利做到了。
李广利最后被杀也是因为被人羡慕嫉妒恨,并非投降匈奴而杀他的,匈奴一向重视强者,这个强者并非只是身体强者,也指精神方面的,比如张骞和苏武,也有指军事方面的,比如李陵和李广利。
二、匈奴人口不多,不杀俘虏也是为了人口增长。
仔细看匈奴人对待俘虏的做法,就会发现,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把本民族的女子嫁给俘虏,让他们生育子女,从而增加人口,这也是匈奴人增加人口的一种方式。
匈奴人口不多
匈奴作为游牧民族,随时与大自然和猛兽搏斗,人口损失比农耕民族大得多,匈奴也非常明白,想要强大起来,人口必须不断增加。
《史记 匈奴列传》: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
匈奴有一个生活习性是父亲死了,他的儿子可以娶没有血缘关系的后妈,兄弟死了,剩下的兄弟可以娶他们的妻子,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就是尽最大可能增加人口,人口是第一生产力。
在对待俘虏的问题上,匈奴人也沿用了他们的传统,让俘虏娶本民族的女子,而且可以肯定这些女子多是失去丈夫的寡妇,为了就是组建家庭生育子女,从而增加人口,看看张骞、苏武、李陵等人,无一例外娶了匈奴女子,为匈奴民族增加人口。
汉匈和亲
三、匈奴全方位落后于汉朝,不杀俘虏也是为了增强弱项。
《汉书 傅常郑甘陈段传》:汤曰:夫胡兵五而当汉兵一,何者?兵刃朴钝,弓弩不利。今闻颇得汉巧,然犹三而当一。
西汉晚期名将陈汤说过:一个汉兵抵五个匈奴兵,原因就是匈奴兵器落后,弓箭不锋利,如今匈奴学会了汉朝的技艺,汉军仍然可以以一敌三。
这话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匈奴全面落后汉朝,二是匈奴正在学习汉朝的科技,努力缩短双方的差距,那么匈奴如何学习汉朝的科技呢?就是善待俘虏来学习的。
自从汉朝建立开始,就不断有汉人投降匈奴,比如刘邦时期的汉王信、燕王卢绾等人,汉文帝时期的中行说,汉武帝时期的塞外都尉李绪,中行学给匈奴讲了很多汉朝的弱点与政治方面的弱势,李绪教匈奴人操练士兵,还有更多不知名的俘虏为匈奴传授汉朝的技艺与科技。
匈奴人从俘虏那里可以学习到汉朝的科技、军事、兵法、兵器制造技术等等,为什么要杀俘虏呢?换了谁也不会杀,缩短与汉朝的差距才是匈奴更应该做的事。
→╄历史上匈奴为什么很少杀被俘的汉将?
匈奴人对待被俘的汉将不仅不杀,并且还送官送老婆,不过这种看似好处多多的优待政策,其实都是匈奴人的别有用心。
匈奴对汉人俘虏的优待政策由来已久,汉朝时期最为明显,但凡是不小心成了匈奴俘虏的汉人,基本上都能享受到这一优待政策。
比如对待普通的汉人俘虏,匈奴一般会送其一块地和一个女人,而对待汉人中的那些高级人才,匈奴人还会对其许以高官厚禄,外加田产美妾等。
总之,匈奴秉承的宗旨就是,只要抓到汉人,那就是好吃好喝好招待。
比如博望侯张骞,当年他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中途不慎被匈奴抓到,虽说人身并不自由,但在他流落匈奴期间,还在这里娶了妻生了子。
另外还有“苏武牧羊”的主人公苏武,他也是奉命出使西域,同样落入匈奴人手中,前后被扣留了足足十九年之多。
在此期间,苏武同样被匈奴人强制“分配”了一个妻子,并且苏武还和这名匈奴女子生了个孩子叫做苏定国。
除了张骞、苏武之外,还有汉朝大将李陵,当初被匈奴俘虏后,匈奴的单于不仅对他礼遇有加,还将自己的女子嫁给李陵为妻。
而根据史料记载,李陵与这名匈奴公主的后代,经过繁衍生息后,还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民族。
此外,还有汉朝大将赵破奴、李广利,这二人都和李陵的情况类似,均是在成为匈奴的俘虏后,受到了极高的礼遇,各种高官厚禄、良田美妾要什么给什么。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匈奴人对待本应是仇敌的汉朝人,不仅不杀他们,反而还会有这么好的优待政策呢?
有道是赔本的买卖没人干,匈奴人之所以这么做,其实说白了就是他们对着这些被俘虏的汉人“有所图”。
首先,匈奴人想借助这种“优待俘虏”的政策,来吸引到更多人才
众所周知,匈奴属于是游牧民族,其虽说起源很早,并且战斗力也相对较为强横,但其整体文明水平,要明显落后于中原的汉人。
比如,在生活生产水平上,匈奴人就落后很多,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其连煮饭的铁锅都无法自行打造。
除了时不时地南下抢掠获得这些物资外,匈奴人在生活生产方面的技能和物资均十分匮乏。
除此之外,在军事方面,匈奴人同样是落后汉人不少,其作战的主要方式,更多的是依靠战马给其带来的高速机动性,因此才会在冷兵器时代占据一定优势。
至于说什么阵法、策略等等,这对于匈奴人来说,无异于天方夜谭。
此外,还有对部落、百姓的管理上也是如此,匈奴人在经历了前期的一盘散沙后,到了秦末汉初时,已经真正崛起,人口、战力等都有了大幅度提高,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个明显问题,那就是该如何进行管理。
而匈奴人缺乏的这些技能,恰恰在汉人身上就能获取。
当时一个普通的汉人百姓,哪怕没有别的特殊能力,但最起码在生活生产方面,还是具备一定技能的,而这些,正是匈奴人需要的。
而那些汉人的武将,对于匈奴人的作用就更大了。
训练军队,制定作战策略,提升匈奴士兵整体作战水平,这些都是匈奴需要一个汉人武将的地方。
更重要的是,一个汉人的武将,自然对汉朝的作战方式以及种种情报比较了解,而匈奴一直以来就有侵略中原的梦想,如果有了这样的人才,那打起仗来,岂不是事半功倍?
正是因为汉人武将对匈奴而言有这么多的好处,因此,匈奴一般在俘虏到汉人武将后,很少将其杀掉,而是好吃好喝好招待。
比如前文提到的汉将李广利,在投降匈奴之后,狐鹿姑单于知道他在大汉身居高位,是一个大人物,马上就下令,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并且,之后对他的恩宠极厚,惹得之前投降匈奴,且已经在匈奴身居高位的卫律相当嫉妒。
匈奴单于这么做,无非是想从李广利身上榨取一定的价值,试想,一个在大汉身居高位,且常年带兵的高阶武将,对匈奴来说,那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相比之下,送出去一些金银珠宝、良田美女,根本就不算什么。
而通过对类似于李广利、卫律这样的汉人武将人才的优待,匈奴人其实也在向外界传递一个信息,那就是只要投降匈奴,荣华富贵什么的指日可待。
这就好比是一种“攻心术”,说白了就是做给汉朝的武将们看,让他们知道,只要归顺匈奴,那么也会像李广利那样备受重用。
总之,一个汉人的武将,尤其是那种高阶武将,对于匈奴来说,花点钱将其供起来养着,起到的作用和产生的价值,要远远高于直接一刀杀了。
匈奴人也不傻,这账怎么划算,他们一清二楚,因此才会出现汉将被俘后很少被杀的现象。
其次,不杀汉将反而安排女人送上门,是匈奴人借此增长人口、提升整体文明的策略
匈奴的人口数量,虽说有过几轮的增长,但相比于中原来说,还是要少很多,据史料记载,匈奴即使是在强盛时期,其人口也不过相当于“汉之大郡”。
而汉朝的一个大郡一般人口在150万上下,也就是说,匈奴在顶峰时期,其整体人口数量也就150万人左右。
这其中,还包括老弱病残以及妇女,刨除这些之后,真正能用到战争中的,顶多也就一半。
而在古代,人口的多与少,其实某种意义上也决定了一个民族的实力大小,匈奴想要发展,想要与汉朝抗衡,那增加人口就是当务之急。
但是,常年的战争,以及恶劣的生存环境,都是制约匈奴人口提升的因素,也就是说,单从内部,匈奴人是无法过多增长人口数量的。
既然内部效果不行,那就必须从外部想办法,而俘虏汉人,就成了最快最便捷的方式。
每次与汉朝战争后,匈奴人除了抢掠物资之外,还会掳走不少汉人百姓,这些汉人百姓除了一部分成为匈奴人的奴隶之外,另一部分,就会被强制“包办婚姻”,安排个匈奴女子与其生孩子。
普通的百姓尚且如此,像张骞、苏武以及李广利这种高质量的汉人人才,那自然更是如此,他们会被分配一个或者多个匈奴女子,以达到增加匈奴人口的目的。
也许有人会疑问,匈奴女人够分配吗?这在当时根本就不是问题。
为什么呢?很简单,匈奴由于常年战争,大量成年男子阵亡,这就造成了数量庞大的寡妇存在,对于这些寡妇,匈奴虽说内部有“收继婚”的习俗,但毕竟也不能解决全部。
而为了让这些妇女的生育能力得到最大化利用,那些被俘虏的汉人就派上了用场。
不仅仅是对俘虏的汉人会有此安排,对于俘虏而来的其他人种也是如此,而在经过相互结合之后,匈奴的部落中就存在各种肤色的人,这其实就是匈奴人为了扩充人口实行上述策略的结果。
除了让汉人为匈奴增加人口做贡献之外,利用汉人提升自身的文明与素质,也是匈奴的策略之一。
前文也讲过,匈奴这个游牧民族,生产力相对低下,文明程度也不如中原,而要想发展,就必须学习先进的中原文明。
但怎么学就成了问题?毕竟双方常年都是敌对状态,因此,只有靠抢人来实现这一目的了。
其实早在秦末时期,匈奴人就尝到了这方面的甜头,当时因为战乱,大量的秦人逃往匈奴,这些人不仅给匈奴增加了不少人口,同时也给匈奴带去了各种先进的技术。
而在尝到甜头后,匈奴人就意识到,与汉人通婚,让汉人帮助自己提升整体文明,是一件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
因此,在进入汉朝后,匈奴一直对汉人是持欢迎态度,通过各种方式,极力让汉人百姓归顺匈奴,从而为其效力。
由于匈奴人给的待遇很好,以至于当时在汉朝边境的一些地方,还流传一句话,叫做“闻匈奴中乐”,不少汉人男子也是看到待遇不错后,前赴后继的越过边境投靠匈奴。
不过,由于前去投奔匈奴的汉人过多,导致汉朝不得不继续修筑长城,以防止汉人子民过多地“亡走北出”。
正如前文所说,匈奴人对于前来的汉人,不管是百姓还是高级人才,都是持欢迎态度的,毕竟他们会给匈奴带去各种先进的技术,再不济也能增加人口,因此,在俘虏到汉将之后,自然就不会杀了。
还有,为汉将送上妻妾,其实也是匈奴人的高明之处。
拴住一个男人最有效的办法是什么?从某种意义来讲,那就是女人。
虽说这个答案不一定完全通用,但至少适用于大部分男人,现代如此,古代也是如此,而这种浅显的道理,匈奴自然也明白。
而要想留住那些被俘虏而来的汉人武将,那么除了许以高官厚禄,剩下的就是让其在匈奴娶妻生子了。
只要娶妻生子,那就意味着这些汉人武将在匈奴有了家庭,而有了家庭,他们就有了牵挂,如此一来,想走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为什么像苏武、李凌、李广利这样的人刚到匈奴,马上就会被匈奴单于安排一个匈奴女子嫁过去,其实说白了,就是借助这些女子,来拴住他们的心。
只有拴住他们的心,才可以让其心甘情愿地为匈奴效力。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那些嫁给汉人武将的匈奴女子,其实也是匈奴人用来对付汉朝的一种“特殊武器”。
还有一点,就是为了防止这些被俘虏的汉人武将干出叛乱或者逃跑的事情,用嫁过去的匈奴女子当“监视器”,也是匈奴人的目的之一。
总而言之,匈奴之所以很少杀被俘的汉人武将,反而是对其送官送老婆,其实都是有一定目的的,一方面是吸引更多的汉人人才投靠匈奴,另一方面就是为了增加人口,提升其民族的整体文明和素质,所以,不是匈奴人好心,而是他们”别有用心“。
╍↝历史上匈奴为什么很少杀被俘的汉将?
匈奴对待被俘的汉将,是非常讲究的。
不论是被俘的将领,还是被扣押的使者,匈奴一般都不会杀害,只是尽力争取其归顺。
即便汉将汉官不归顺,匈奴一般也不会严刑拷打,而是让其先居住下来,甚至配给匈奴女子,然后隔三差五派人来劝降。
而对于愿意归顺的汉将汉使,匈奴又会给予真正的重用。
一方面,匈奴单于会对降将以最优厚的待遇,高官厚禄不说,单于有时不惜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降将!
另一方面,匈奴会对降将给予真正的重用,不但让他们帮忙练兵,还让他们领兵打仗,甚至会委以机密大事。
被俘的汉将汉使
1、张骞。
前139年,张骞奉命出使西域,试图联合月氏。
经过匈奴的地盘时,被匈奴扣留。
此后,匈奴多次试图争取张骞归顺,但张骞“不辱使命”、“持汉节不失”,坚决不降。
匈奴为了争取张骞,除威逼利诱外,还送了匈奴女子给张骞,以最多的耐心争取。
这一待,就是十年,待到匈奴自己都松懈了。
于是,张骞找准机会,带着队伍逃离了匈奴地境。
不了张骞在出使返程中,又被匈奴扣留了。
之前争取了你张骞十年,你张骞还是跑了,按理匈奴应该死了这条心吧。
然而,匈奴还是照旧扣留、争取。
一年后,匈奴发生内乱,张骞得以再次逃脱。
2、李广。
前129年,李广率万骑出雁门攻匈奴。
结果,遭到围攻,李广负伤被俘。
此时的李广,已经身负重伤,行动不便,按理已难生还。
然而,单于在战前曾有令:务必生擒李广!(要拉拢、重用这位名将)
因此,匈奴人将重伤难行的李广放在两马之间的网兜,行了十余里。
李光抓住机会,猛然跃起,从一个匈奴少年那里抢过马匹和弓箭,策马而走。
匈奴来追,李广射杀数人,得以逃脱。
3、李陵。
前99年,李陵率5000步卒北进,与匈奴大军遭遇。
在一段史诗般的激战,杀伤匈奴骑兵数万后,李陵力屈而降。
李陵降匈奴后,单于对其极为看重。
李陵曾杀了大阏氏信用的李绪,大阏氏要杀李陵,单于遂将李陵藏到北方,等大阏氏死后才接回来。
此后,单于将女儿嫁给了李陵,封李陵为右校王。
李陵在匈奴二十余年,深受重用。
一方面,李陵曾指挥匈奴军队作战。比如,前90年,他曾率3万匈奴骑兵与汉军作战。
另一方面,李陵“有大事,乃入议”,参与匈奴机密大事的商议。
4、赵破奴。
赵破奴也是大汉名将。
不破楼兰终不还。赵破奴曾率军虏楼兰王,破姑师,威震西域。
前103年,赵破奴率2万骑接应欲归顺的匈奴降将时,被8万匈奴骑兵所围。
在亲自出营找水时,赵破奴被匈奴所擒获。
其后,赵破奴受到善待,在匈奴娶妻生子,生活数年。
前100年,赵破奴找准机会,归汉。
5、李广利。
李广利,大汉“贰师将军”,是卫青、霍去病之后,汉军又一位统帅。
然而,因为巫蛊之祸的影响,李广利企图立功自赎,结果战败而降。
李广利归顺后,单于将女儿嫁给了他,对其信用在卫律之上,引起卫律嫉妒。
单于母亲生病时,卫律假托先单于发怒:当初祭祀时说,捉到贰师将军(李广利),就要拿他作祭品,如今为何不遵守誓言?
于是,单于杀了李广利!
李广利,是少有的,被匈奴所杀的汉降将。然而,其死因,确实另一位汉降官卫律的陷害···
6、赵信。
赵信、卫律,严格意义上不算是被俘的将领。
赵信本就是匈奴小王,降汉后改名赵信。
赵信归汉其间,为卫青重用,屡立战功。
然而,在一次交战中,赵信还是率领八百余骑归降单于。
当年的匈奴小王,在大汉“镀金”后,回到匈奴,成为“自次王”,地位仅次于单于!
赵信提出的“益北绝幕,以诱罢汉兵,缴极而取之,无近塞”的主张,让匈奴撤往漠北,拉长汉军战线。
这一主张,给此后汉匈战争中的汉军带来了很大困难。
霍去病死后,赵信又主和,与大汉暂切罢兵。
7、卫律。
卫律,严格意义上不算被俘的将领,但他影响极大(前文已多次登场),因此需要介绍介绍。
卫律,与李延年交好。
他受李延年推荐出使匈奴时,李延年获罪灭族,卫律担心受牵连,遂降匈奴。
卫律降匈奴后,“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出弥山,富贵如此”,受尽优待。
他陪伴单于左右,参与匈奴大小事务的决断。
由于随时参与机密事务,因此,后来,他甚至可以与阏氏联合,矫老单于遗命,另立新单于!
以上诸被俘或投降匈奴的将领,多受到匈奴善待,甚至受到极大重用!
匈奴,为何要如此“厚道”地对待被俘汉将呢?又为何对汉被俘、投降的将领如此看重呢?
失军当斩
被俘的汉将,大多数是出于迫不得已,至少最初绝非真心实意。
而像李陵这样的人,在匈奴待了二十多年,其间也曾多次流露出对汉地的四年。
然而,匈奴之所以愿意全力争取,不担心他们“身在曹营心在汉”,是因为:这些被俘将领的后路已经断绝。
汉律,失军当斩!
李广,力战重伤,被俘后奋力逃脱,回国后,依律当斩,但到底还是赎为庶人。
赵破奴,力尽被俘,找准时机,果断回国,也是依法当斩。回国后,汉武帝特赦。
也就是说,即便是李广、赵破奴这样一心回汉的将领,回国都要承担巨大的风险!
因此,不论这些被俘的汉将其本心如何,归汉的风险极高,一般是不敢回去的。
所以,匈奴可以不顾其本心如何,全力争取,甚至重用!
匈奴的急切需求
匈奴之所以要全力吸引,甚至不惜代价重用汉被俘的将领,也是因为他们有急切的需求!
汉匈长期交战,各有所长,双方都想方设法学习对方长处!
大汉急切要重用匈奴降将,是因为,匈奴人擅长骑战,普遍擅长机动灵活的作战,更拥有在草原、沙漠长途行军时必备的生存能力。
卫青、霍去病长驱直入,连战连胜,与这些匈奴降人的带路、作战技巧都不无关系。
因此,卫青、霍去病,也都大力重用匈奴降人!
同样,匈奴也急切要学习汉军所长。
匈奴人“见利而进,不利而退”,机动灵活,但是,他们持续作战能力、正面作战能力不足。
因此,在汉匈战争初期,卫青、霍去病长途奔袭,往往连战连胜,匈奴连大规模抵抗都很难组织起来。
所以,匈奴急切需要从汉将那里学习正面作战、持续作战的能力!
即便是李绪这种原本在大汉不知名的将领,到匈奴后,都能得到重用,被委托练兵。
而一旦得到知名将领,尤其李陵这种大师级名将后,其帮助就更大了!
事实上,在汉武帝后期的几次北伐中,匈奴人往往能立足持续作战,先组织退却,把握大军,然后选择时机,给予汉军一路重创!
汉武帝后期几次北伐屡屡被匈奴所败,除汉军本身问题外,匈奴在持续作战、正面作战能力的提升也是显而易见的。
这些都与汉被俘降将军对匈奴军队的帮助离不开关系。
单于自身的需要
匈奴的内部体制中,单于与左右贤王及大小贵族的关系是微妙的。
他们在内部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
而汉将,在匈奴没有深厚的根基,更可能成为单于的嫡系力量。
因此,单于愿意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李陵、李广利,李陵得以“有大事,乃入议”,李广利得以“尊宠在卫律之上”,卫律得以“随伴左右”,甚至参与身后事务的处理。
卫律得以“矫令立王”,金日磾成为汉武帝托孤重臣之一,某种程度上,汉匈双方君王在这一点上是有相似之处的。
草原,强者为王。
匈奴能雄霸草原数百年,与秦汉争雄数百年,绝不仅仅是因为他拥有骁勇的骑士而已。
善于吸引、使用外部人才,学习外界所长,借助外来力量,也是其得以雄霸草原数百年的重要原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