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贯”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填写“籍贯”?它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籍贯”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填写“籍贯”?它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说起“籍贯”,有些人对其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我们每一个人在入学、求职、贷款等日常生活中填写各种表格的时候都会被要求填写,而且翻开户口本,在个人“常住人口登记卡”一页中也有“籍贯”一栏;陌生的是很多人不知道如何填写,甚至有些人将“户籍”与“出生地”混为一谈,误认为户口本中“出生地”等同于“户籍”,其实这是错误的认识。
那么什么是“籍贯”呢?为什么要填写“籍贯”?
“籍贯”其实是一个极为标准化的概念,指的是本人出生时祖父的居住地。在实践中,如果不能确定祖父居住地,本人籍贯随父亲籍贯;父亲籍贯也无法确定时,“籍贯”一栏填写本人出生地。“籍贯”一般随“父系”,只有在父亲是外国人或者《出生医学证明》中未记载父亲信息时,“籍贯”才随母亲籍贯。对于另外一些特殊的情况,比如籍贯不详的(弃婴)、批准加入中国国籍的外国人等,“籍贯”一栏或者填写收养人的籍贯,或者填写入籍前的国籍。
就“籍贯”的概念而言,情感上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根”在哪里,尤其是在如今人口流动率较大和大规模的城镇化推进中,不少三四线城市或乡镇的年轻人都在一二线城市买了房、扎了根,在取得就业所在城市户口的同时,“籍贯”更能帮助他们记住自己是从哪里来的,自己的祖辈世世代代生活在哪个城市。
举个例子讲,在我上大学的时候,身边不少同学来自祖国各地的乡镇,比如江苏盐城、山东沂蒙、黑龙江抚远等,他们在大学毕业后都通过人才落户的方式将户口落在了北京,孩子在京出生后,户口本“出生地”一栏填写的是北京,但是“籍贯”一栏不是北京,而是他们祖父辈的居住地,也就是上文说到的盐城、沂蒙、抚远。可以这么说,“籍贯”让他们知道他们的祖籍在哪里、世世辈辈的“根”在哪里,即便已经忘了乡音,但依然可以通过“籍贯”追根溯源。
如何填写“籍贯”?
上文说到“籍贯”是本人出生时祖父的居住地,那么我们在填写“籍贯”的时候应该如何填写呢?
事实上“籍贯”应当具体到县级行政区划,比如“山东莒县”、“山东长清区”,当然在实践中也有具体到地级市的情况,比如“江苏连云港市”、“四川成都市”,我们在填写的时候依据户口簿上登记的“籍贯”进行填写就可以了。当然大家千万不要将“籍贯”填写成“出生地”,这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虽然对于绝大部分世世代代生活在某个地区的人而言,“出生地”就是“籍贯”,但是对于部分户口有迁移的人来说,“出生地”不等于“籍贯”。
另外特别注意一点的是,一旦“籍贯”登记到户口本上,一般情况下是不能进行更改的,除非是有明显的错误,此时才可以向户籍科提出更改申请,申请通过后才可以更改。
“籍贯”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很多人觉得“籍贯”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毕竟一个人的身份信息中,最重要的是姓名、出生年月、性别和身份证号,这几个信息才是认定一个人是一个“独立个体”的基本信息,“籍贯”实在是可有可无。
但从情感的角度来讲,“籍贯”并非可有可无的,尤其是在人口流动较快的当下,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普通话的普及,年轻一代基本“无差别”,很多年轻人从小就说“普通话”,忘了乡音;还有一些人从小随父母来到大城市生活,对乡土的印象很浅,对家乡的风土人情、风俗更是知之甚少;那些出生在大城市的孩子就更不用提了,可能半辈子都没有回到过祖父辈世世代代居住的地方,早已忘了乡音、忘了乡情、忘了故土。
但中国人自古就有“故土难离”、“落叶归根”的说法,“籍贯”一种烙印,让我们时刻记住自己从哪里来、自己的“根”在哪里,就像“国籍”一样,无论走到世界哪个角落,“中国籍”让我们时刻都能牢记自己是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是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
所以,“籍贯”即便在当下仍然有其存在的意义,借用杨沫在《乡思的朝和暮》中所写的一句话:多少年来,每当有人问到我的籍贯时,我总是这样自豪地告诉对方。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
码字不易,给点个赞、点个关注吧。
▸▩“籍贯”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填写“籍贯”?它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籍贯是祖籍地。不忘乡愁,是中华文明五千年生生不息之根本。填写籍贯,是传承文明。
≘⇦“籍贯”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填写“籍贯”?它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按照中国的户籍法律,籍贯,是指公民出生时,其祖父的户口所在地。
根据公安部公通字[1995]91号文件,公民的籍贯应为本人出生时祖父(爷爷)的居住地(户口所在地);祖父(爷爷)去世的,填写祖父去世时的户口所在地;祖父(爷爷)未落常住户口的,填写祖父(爷爷)应落常住户口的的地方;公民登记籍贯后,祖父又迁移户口的,该公民的籍贯不再随之更改。
换成大白话,就是,你的籍贯=你出生的时候,你爷爷的户口所在地(精确到地级市或者县)。
比如说:爷爷原本户口在山东济南,爷爷的籍贯是湖北武汉。
大孙子出生了,大孙子的籍贯就是济南。后来爷爷把户口迁广东深圳了,爷爷的籍贯还是湖北武汉,大孙子的籍贯也还是济南,然后小孙子才出生,那么小孙子的籍贯就是深圳。
℉≢“籍贯”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填写“籍贯”?它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在我国,对籍贯的定义并不是祖籍,而是出生时祖父的居住地。因为近三四十年来我国的人口大范围流动非常普遍,所以在实际操作一般会以祖父的户籍所在地或祖父的籍贯作为参照。如因特殊原因不能确定祖父居住地的,随父亲籍贯;如因特殊原因不能确定父亲籍贯的,登记本人出生地为籍贯。
比如本人的一位同学,他的祖父是当年跟着王震将军进军新疆的老兵,后来在乌鲁木齐市附近的昌吉市定居了下来。我同学和他的父亲都是在新疆出生的,但他和他父亲的籍贯却都是山西省稷山县,也就是他祖父的籍贯。
再比如本人,本人的女儿是在江苏省扬州市出生的。她出生时我父亲在居住在苏州,但只是因为做生意而暂住、并没有苏州户口。所以,在给我女儿登记户口时,籍贯一栏填写了我父亲的户籍所在地江苏省兴化市。当然,我父亲的户籍所在地和籍贯是一致的,所以不存在“到底该填报哪个”的问题。如果祖父的户籍所在地和籍贯不在同一个地方,这个要具体来看了——有的地方会要求按照祖父的户籍所在地来填报、有的地方则会要求按照祖父的籍贯来填报,似乎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
中国人最讲究“根”、讲究“认祖归宗”,所以一般情况下在填报籍贯时,如果祖父的户籍所在地与籍贯不一致,通常会以祖父的籍贯为准、但也并不绝对,以祖父户籍所在地为准的情况也是事实存在的。本人认为,填报祖父的籍贯为自己的籍贯似乎更加符合咱们中国人的“祖先认同”观点。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得父系的籍贯一直保持不变,从而达到“不忘根本”的效果。无论传承多少代,籍贯永远都是祖先曾经生活过的那个地方。
平心而论,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人口大范围流动越来越普遍,本人的户籍就几乎跨越了大半个中国——因为读书,先从江苏省兴化市迁到了四川省成都市;因为工作,再从四川省成都市迁到了江苏省扬州市。至于扬州市下面的市辖区,后来因为换房、本人的户籍几乎迁了个遍……但本人的籍贯却一直都是江苏省兴化市。因此,籍贯对于确定人口的居住地,其实并没有任何现实意义!籍贯似乎真的已经到了可有可无的境地。那么,为何还要填写籍贯呢?
说到底,还是因为咱们中国人的“祖先认同”。随着人口大范围流动的普及,全国各大城市都有大量外地人定居,本人也是其中的一员。因为人口组成复杂、外地迁居定居人口众多,在很多地方,方言等等已经沦为了小众。比如深圳,虽然是广东省深圳市,但广东话在深圳并不普及,很大一部分“新深圳人”在日常交流中说的都是普通话。如此一来,很多古老的东西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包括方言等等。久而久之,将来的孩子们很可能叫自己的“根”在哪里都不知道了!
别说是深圳那样的大城市了,就连本人的女儿都不会说方言,无论是本人家长的兴化方言还是我的夫人说的扬州方言,都不会说……唯一能让她记住自己是“兴化人”的,就只剩户口本上的籍贯——江苏省兴化市!即便如此,我女儿都不愿承认她是“兴化市”并一再强调:“我是在扬州出生的,我是扬州人!”可想而知,如果没有籍贯,谁还会记得自己的“根”在哪里?自己的老家在哪里?
‖↯“籍贯”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填写“籍贯”?它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籍贯是常住地,户口所在地即家,现在早已打破了籍贯,有钱那里打工那安家,那里工作那有家。
------------------
推荐阅读:
你认为能把名字流传到今天那些古代人,是不是都对社会做过贡献?
上一篇:未来服装业会怎么发展?
下一篇: 俄罗斯为什么不使用武力重新恢复苏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