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战和萨尔浒之战同样的大败,为什么对大明王朝的影响截然不同?
╟Ⓕ土木堡之战和萨尔浒之战同样的大败,为什么对大明王朝的影响截然不同?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很容易回答。
其一,时代不同。
土木堡战役发生在1449年,当时大明尚且没有衰败,实力还是很强。
而萨尔浒战役是1619年,差不多100多年后了。
当时大明已经遭遇了严重的小冰河时期,国家出现严重的粮食危机和财政危机。
地方由于维持数十年的自然灾害,粮食严重歉收。而当时还没有国际粮食贸易一说,中国人口又很多,一旦粮食总量减少了,大明政府是无法赈灾的,因为粮食不可能凭空变出来。
所以地方饥民已经开始不断起事,到了几年后成为燎原之势,遍及全国,仅仅陕西省起事饥民就超过百万人。
所以,即便没有萨尔浒战役,大明也是肯定亡国了。
不存在什么野猪皮努尔哈齐给大明敲响了丧钟一说。
敲响丧钟的是小冰河时期。
其二,史料有所偏差。
满清夺取政权以后,对大明历史进行了彻底的篡改,以体现异族占领中原的正确性。
对于土木堡战役,为了突出大明包括皇帝本人的腐败无能,满清将明军说成三四十万。
似乎全国的明军,都被带到土木堡来了,被也先一二万人击败。
实际上,经过今天考证,大明皇帝御驾亲征的部队只有10万左右,而也先的实力有9万人,在土木堡战役参战的有6万人。
双方实力相差不大,毕竟也先的起兵战斗力很强。
由于明军指挥出现一些失误,这才出现战役失败。
但区区10万军队,相比大明1亿人口来说,根本没什么了不起,随时可以补充。
而也先自己也明白,依靠区区几万鞑靼骑兵想要占领关内花花世界,是无稽之谈。
所以也先也是见好就收,甚至把被俘皇帝送回。
其三,鞑靼人也没有占领中原的野心。
其实也先一伙还是懂的历史的,作为游牧民族随便进入中原汉人农耕地区,未必是好事。
之前蒙元例子在前,强悍的蒙古人统治中原不到百年就被推翻,除了少数逃到草原继续以之前生活过日子以外,在关内的绝大部分蒙古人都被同化。
很多蒙古人在大明建立初期,则自称为汉人,不承认自己是蒙古人。其实他们当时已经严重汉化,同汉人并没有什么不同。
这主要是野蛮民族缺乏强势文化,被农耕民族同化是必然。
而如果不是还有一部分蒙古人逃回大漠,那么在中国的蒙古人甚至可能被彻底同化到族灭。
这是软刀子杀人,比硬刀子打仗更厉害。
鞑靼人认为自己是少数民族,人口才百万而已。就算能够入住中原,假以时日自己民族都消亡了。
实际上,满清耀武扬威的捡便宜入住中原,其实民族也等同于消亡。
在辛亥革命成功后,很长时间登记在册的满族仅有几十万人甚至8万。
其实当时全国满族还有一些,但能说满语的已经凤毛麟角。
语言是民族的载体,语言消亡可以看为民族的消亡。
这个民族在当年就等于不存在了,被汉族融合掉了。
如果不是建国后搞什么少数民族优待政策,加上80年代莫名其妙给少数民族高考加分等各种优惠政策,哪里还有今天如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的1000万满族。
Ⓛ╅土木堡之战和萨尔浒之战同样的大败,为什么对大明王朝的影响截然不同?
咋说呢,这里其实有个误区,就是把历史的既定结果当做前一个事件的必然影响。
因为站在当时土木堡之变的局势上来看,明庭可以说是非常绝望的,一线部队全军覆没、皇帝被俘、敌军兵临城下、勤王部队远在天边。虽说瓦剌的部队还不足以像蒙元的大军那样有吞并中原的实力,但是凭借人数优势啃下个北京城还是绰绰有余的。
然而就是这么危机的时刻,大明却能凭借于谦一人之力力挽狂澜,足以说明一个英明的领袖再一个非常的历史时期往往能决定是否可以拨乱反正,带领群众走向胜利。当初朝堂之上已经是乱作一团,百官中想迁都者大有人在。于谦却可以有条不紊的“安抚”群臣、速立新君确保国本、筹备军备以迎大敌,把明朝从开国以来最致命的一次危机中挽救了回来。
正是在于谦的领导下,文官集团和武将世勋团结在了一起,做到了在短时间内充分发挥明帝国体量大的优势,击退了气势汹汹的蒙古军。
相比之下,后来的萨尔浒之战对明廷的负面影响实则要弱许多。虽说明军可调动的边关精锐尽数被灭,但是努尔哈赤的军队要想威胁到北京那还差了十万八千里。
事实上萨尔浒的惨败只是让万历皇帝震怒,然后从各地陆陆续续的调遣了更多的兵赶赴辽东边关。
可以说,在后金早期,只要明帝国方法得当,灭了他们轻而易举,毕竟双方的综合国力不在一条水平线上。可偏巧万历本身就不是个好领导,压根做不到统御群臣。从争国本到庭击案,明朝的党争愈演愈烈,已经严重影响了边关政策的落实。
打个比方,因为熊廷弼是楚党,跟浙党昆党不是一条心,甭管你能不能击退女真,我都给你拿下。再就是身为东林党的孙承宗,处处受阉党挤兑,一怒之下不干了。
再看看熊廷弼、王化贞、孙承宗,其实都有希望干倒努尔哈赤,奈何朝堂之上根本做不到上下一心,却是给边关拖了后腿,为后世留下了些许遗憾。
▩▄土木堡之战和萨尔浒之战同样的大败,为什么对大明王朝的影响截然不同?
一个是王朝初期,一个是王朝末期,一个是战术失败,一个是战略失败。对于土木堡之变,我们应该探讨的是怎样才能赢,而对于萨尔浒之战应该总结的是怎样才能不输。对于明朝而言,土木堡之变以后,明朝在对瓦剌的军事战略上,彻底由战略主动变为战略守势。而萨尔浒之败以后,明朝完全丧失了辽东之地。军事和政治上已经是彻底地失败了。
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率数十万大军出征瓦剌,惨败于土木堡。这是明开国以来从未有过之大败。实际上土木堡之变的军事损失并不大,关键在于心理上的,在于皇帝被抓了,这是最恶劣的,名声臭了,满朝名臣勋贵,武将皇亲被杀被俘,瓦剌本身的实力并没有因此而增强,这实际也是于谦取得北京保卫战胜利的主要原因,而通过实战得知瓦剌的的战斗力也没有那么强大,明英宗只要派遣一员武将大概就可以取得胜利,即便大败了,瓦剌也不至于兵临北京。土木堡之败是指挥失误。明英宗不知兵事擅自亲征,太监王振专权、行军路线错误和没有据城坚守。土木堡之战的真正罪魁祸首,应当是皇帝朱祁镇无疑,王振不过是个背锅侠。大明天子被俘,对朝廷上下造成的震撼是不言而喻的。而瓦剌对于骤然获取的胜利也是十分意外。这才兵临北京。
土木堡之变的时候,明朝还是处于“仁宣之治”的末期,国家体魄健康,政治架构完备,大明境内外安定。有足够的精力,物资,军队来抵御外敌入侵,需要的只是三军主帅,稳定局势即可。于谦需要的是时间,从八月十五土木之变到十月初八瓦剌占领紫荆关,于谦利用这段时间完成了军事部署,到也先兵临北京城下时,北京已经集结了二十二万军队,瓦剌此时已经没有胜算。可以说,明朝完备的国家体系确保北京保卫战的胜利,而于谦的存在,使得南明晚到了一百多年。
而萨尔浒之战是战败,但算不上“大败”,就和土木堡之变不是大败一样,二者性质都是一样的。但区别之在于一个损兵折将但没失地,一个是损兵又失地,更多地是明朝在辽东地区丧失战略主动权,失去了对后金的进攻能力。万历四十七年二月二十五日(1619年),杨镐正式出征兵分三路出辽东,努尔哈赤以凭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军事战略意图大败明军,在萨尔浒(今抚顺市东郊)三路大军几乎是全军覆没。此次战役明军12万,努尔哈赤6万大军。此役成为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明军主帅杨镐是个庸才,个人在能力和智谋上远远不如努尔哈赤,明朝边军的战斗力也不是八旗子弟的对手。不能说杨镐的指挥有失误,洪承畴没有分兵但粮道被掐断。在松锦大败。当时明朝军队战斗力太弱到处都是窟窿。在这种情况下,再高明的战术也白塔,从根子上已经烂了。
从政治层面来说,明朝已经是王朝末期,经济,政治和体系已经完全糜烂,朝廷本身在辽东地区已经是人心丧尽,朝廷中枢失控,魏忠贤当政,党争已经出现。而此时距明朝覆灭不到是三十年,明朝是日益衰竭,而努尔哈赤是蒸蒸日上。除去政治和军事问题之外,武器装备也是一个主要问题,明军所用的武器三眼铳,热兵器对上后金的弓箭,看似热兵器更厉害,实际上不对。三眼铳射程近、精度差,装填费事,发射还是手动点火。激战之时也就发三枪完事,火枪对后金的厚甲来说穿甲能力很弱,不论是射程、精度还是杀伤力都不及鸟铳。发完几枪之后的三眼铳,也就废了。相比后金射方便快捷的强弓,用三眼铳就是个错误。
总之,土木堡之变和萨尔浒之战都对明朝的政治和军事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土木堡之变使得明朝由盛转衰,而萨尔浒之战使得明朝彻底覆灭。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 关注和点评。
┈⇎土木堡之战和萨尔浒之战同样的大败,为什么对大明王朝的影响截然不同?
土木堡之战和萨尔浒之战是明朝历史上两场著名的败仗,都对明朝的历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表面上看,貌似土木堡之战明军的损失更大,但实际上这两场败仗对大明王朝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
萨尔浒之战对大明王朝的恶劣影响要比土木堡之战来得严重。理由有三:
一、两场战役爆发的时代背景不同。
1、明朝建立于1368年,土木堡之战发生在1449年,这一年是朱元璋立国的第82年,属于明朝的前期。当时明朝经历了22年的“永乐盛世”和11年的“仁宣之治”,在永乐、洪熙、宣德三代皇帝的治理下,国家体魄健康,政治架构完备,大明境内外安定。虽然英宗皇帝年少轻狂,但国家仍然有足够的精力,物资,军队来抵御外敌入侵,需要的只是三军主帅,稳定局势即可。于谦需要的是时间,从八月十五土木之变到十月初八瓦剌占领紫荆关,于谦利用这段时间完成了军事部署,到也先兵临北京城下时,北京已经集结了二十二万军队,瓦剌此时已经没有胜算。可以说,明朝完备的国家体系确保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而北京保卫战的存在,使得大明朝的国祚又延续了170多年而不至于成为第二个北宋。
2、萨尔浒战役发生在1619年,这一年是朱元璋立国的第252年,差不多100多年后了。
此时,明朝已经是王朝末期,经济,政治和体系已经完全糜烂,朝廷本身在辽东地区已经是人心丧尽,朝廷中枢失控,魏忠贤当政,党争不断。此时的明朝是日薄西山,而努尔哈赤反倒是蒸蒸日上。大明已经大不如前,一方面得对付关外的后金,另一方面国内的农民起义是一波接着一波,可此时的大明已经没有于谦那样的人站出来了,整个朝廷军队腐败没有战斗力,朝中党争严重,缺乏可以统筹全局的能臣,国库更是空虚得不行。在这种情况下,明朝已经承受不起萨尔浒之战带来的损失了。
1449年的土木堡之战
土木堡之战后的京师保卫战
二,两场战役对明朝根基的触动程度不同。
1、萨尔浒之战的阵亡人数相比于土木堡之变并不算多。在这场与后金的交战之中,努尔哈赤采用逐个击破的方式,仅用5天时间就连破大明三路军队,一举击溃大明包围圈,令大明损失5万多人。这虽然是一场局部战役,但却对当时辽东的形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认为是明亡清兴的重要转折点。这是因为萨尔浒之战中虽然明军士兵损失看似不大,但是后金军成建制地消灭了明军大量职业军官,这是明军最大的损失,而且无法弥补。正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萨尔浒之战明军军官被杀三百多,开原铁岭两战明军光军官就战死五六百,到了熊廷弼任辽东经略后连中军把总都很难寻得。后来虽然熊廷弼苦心经营但在兵员质量上再难与萨尔浒之前的明军相提并论。
2、土木堡之战中损失的明军主力主要是京师驻军,而维持北方边防的主要力量仍然存在,只是京师短时间军事力量真空,短时间难以弥补,因此瓦剌军队才能轻易攻到北京城下。但由于边防军队可以威胁瓦剌军后方,所以瓦剌军队即使是击败了京营俘虏了明英宗,也是难以在后方受到威胁的情况之下长时间不计损失去攻打明朝京师的。可萨尔浒之战中的明军主力是以边军及内地派出二线军队为主,因此萨尔浒之战的失败使得大明在辽东的军事力量存在真空、并且短时间内无力派出军队填补这块军事空白。简单来说,土木堡之变后,哪怕瓦剌占领了北京也不可能长久,只能像安史之乱的叛军占领长安一样掠夺,后面肯定会被大明赶来支援的边军打败,但是萨尔浒之战失败后,辽东就会慢慢被后金占领、做大,最终成长到威胁大明的心腹大患并严重动摇了明朝的根基。
1619年的萨尔浒之战
三,明朝面临的对手实力不同。
1、土木堡之战明朝的对手是蒙古瓦剌部,首领是绰罗斯也先。
也先不是黄金家族的后裔,也就是说他和成吉思汗没有血缘关系。这样一来,他在瓦剌诸部落中就难以服众。当时蒙古的大汗是脱脱不花,脱脱不花是黄金家族的成员,只不过没有实权,实权都掌握在太师也先的手里。
后来,也先自己想当大汗了,结果和脱脱不花发生了冲突,双方发生了内战,脱脱不花战败逃亡。也先自己登上了汗位。
然而,由于也先不姓孛儿只斤,所以他登基在蒙古诸部落看来是名不正言不顺的,所以各个部落对他普遍不服。这就导致也先登基两年后就遭到暗杀身亡。也先死后,瓦剌蒙古逐渐分裂,实力自然大大削弱。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瓦剌部自己内部不团结是它无法战胜明朝的根本原因。一个整合不了内部的瓦剌政权是成不了真正的“瓦剌帝国”的,它又如何能够与明朝为敌?
2、萨尔浒之战明朝的对手是建州女真,首领是努尔哈赤。
而建州女真就不同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落后,建立了八旗制度。从此所有满洲人都被努尔哈赤牢牢地控制住了,没有任何人能够撼动爱新觉罗家族的统治地位。满清的皇帝对于整个八旗具有绝对的统治和领导权。
正是在这种高度集中统一的领导下,清军的战斗力才会与日俱增,成为明朝的强大的对手,并且最终灭亡了明朝。
瓦剌的军事实力虽然强大,但也先未能完成内部的整合
✼•土木堡之战和萨尔浒之战同样的大败,为什么对大明王朝的影响截然不同?
这个问题问得不错。
土木堡之战和萨尔浒之战是明朝历史上两场著名的败仗。表面上看,貌似土木堡之战明军的损失更大,但实际上这两场败仗对大明王朝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
萨尔浒之战对大明王朝的恶劣影响要比土木之战来得严重。理由有三:
一、明朝的承受能力发生变化。
土木之惨败发生在明朝的前期,距离朱元璋开国也不过八十余年。它承接的是明初励精图治的成果,国家大体上比较安定,经济比较繁荣。土木之变虽然让明朝元气大伤,但由于之前积累了一定的国力,所以明朝还承担得起,至少还不至于和亡国联想到一起。
而萨尔浒之战发生在明朝的晚期。明朝自中期后,政治黑暗、财政入不敷出、兵备废弛、宦官势力膨胀等一系列弊端日积月累,到了万历晚期,已经是千疮百孔的程度了。这时候,明朝已经无力承受萨尔浒这种规模的败仗。
二、两场败仗后,明朝的应对方式有很大不同。
土木惨败后,明朝好歹迅速做出反应。于谦与景泰帝共同力挽狂澜,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没有让事态再恶化下去。
而萨尔浒惨败过后,万历皇帝依旧相当麻木。群臣跪请他出来商讨御敌方案,万历依旧不出来,奏疏上去直接留中不发。万历的不作为导致同年努尔哈赤又相继攻陷开原和铁岭!
三、敌人实力不同
毫无疑问,后金的实力要远强于瓦剌。后金政权在组织架构、兵种、凝聚力、将领素质等等,都要远远甩开瓦剌一大截。
瓦剌骚扰明朝,目的无非就想捞点油水,发点小财;而后金,随着对明胜仗的不断积累,他要的是明朝的命!
基于以上三点原因,萨尔浒之战给明朝造成的影响要比土木之战来得严重!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俄罗斯为什么不使用武力重新恢复苏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