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哪些将领,战场上打仗比较刻板,严重执行上级命令导致了失败的?
︴〓历史上哪些将领,战场上打仗比较刻板,严重执行上级命令导致了失败的?
这不用讨论,首推“书呆子”兵团司令黄维,别看在《特赦1959》里黄维死不认罪好像表现的比较顽固,实际上他是国军淮海战役惨败的主要责任人之一。而他葬送第12兵团和导致全线崩盘的原因,就是机械而刻板地执行南京方面的命令,甚至不会有起码的变通。
黄维当上这个兵团司令是国军内部人事矛盾的结果,第12兵团隶属于“华中剿总”作战序列,而总司令白崇禧非常讨厌胡琏,不准;何应钦推荐的人选是罗广文,但是“土木系”的老大陈诚又不同意,毕竟是土木系的看家老本,陈诚的意见很重要,最后他举荐了黄维。
接到增援徐蚌战场的命令时,黄维兵团正在伏牛山区“扫荡”中原军区的地方武装,下辖第10、第14、第18、第85共四个军以及配属的第四快速纵队,是全部美械装备的12万大军。南京命令下达的时间是1948年11月8日,黄维的兵团部正位于河南驻马店。
微操大师的电文原文是:徐州会战业已开始,情况至为紧急,黄兵团应兼程急进,务期于11月13日到达指定地点。什么概念呢?此时黄百韬刚刚被包围,华野既要围攻又要打援,兵力已经用到极限,暂时无法分兵支援中野,而人数仅有10余万并且严重缺乏重武器的中野,就需要独自牵制黄维兵团。
黄维最初领受的任务是配合李延年兵团南北对进收复宿县(徐州与蚌埠之间的要点),而当面的中野四纵且战且退,将第12兵团引诱至预定的合围地域。打到11月24日,各军纷纷发现侧后方出现解放军大部队,似有迂回包抄之征候,为此在南坪集,黄维召集各军长开会。
第18军军长杨伯涛坚决反对继续执行蒋介石的命令:“如果继续打下去,只会在共军的大纵深阵地里越陷越深,大兵团作战在没有后方的情况下,绝对是死路一条”,第85军军长吴绍周当即表示支持,认定前方的陈赓将军正在给他们“挖坑”。
杨伯涛紧接着建议:趁共军还没有完成对我们的合围,兵团应星夜向固镇西南的津浦铁路靠拢,固镇距离南坪集80余华里,急行军一夜便可赶到。在那里一方面可以取得后期补给,一方面可与李延年兵团合兵一处,再一起向北打,便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但是这样就违反了南京方面规定的推进路线,属于战场抗命,一向固执和服从命令的黄维不敢做主,在屋里转来转去犹豫不决。此时黄百韬兵团已经覆灭,华野有条件调动兵力增援中野歼击黄维兵团,三个主力纵队正在赶来的路上,所谓兵贵神速,然而黄维还在那里转磨磨。
直到午夜12时,转了将近六个小时的黄维终于下定决心改变行军方向,终止战斗脱离与解放军的接触,全线后撤转向固镇。随后命令各军整顿人马和调整序列,待命出发,杨伯涛等人长舒一口气,纷纷回去各自的军部准备,用他们的后来的话说,如果换成胡琏,第一时间就下令跑路了。
然而,等到杨伯涛处理完转移事项赶回兵团部汇报时,却发现黄维又变卦了!原来第12兵团作战处长去给第14军送达转移命令时,连人带车都失踪了,黄维认为,必须确知这个处长真正的失踪原因才能有所动作,于是杨伯涛只好下令部队继续原地待命。
就这样,黄维兵团10余万人马在浍河两岸不进不退一直呆到25日中午,那个倒霉的作战处长仍然没有找到,几个军长都快疯了。到11月25日下午四时,南坪集附近已经出现了解放军部队,黄维最终决定全兵团向固镇方向“转进”,这个期间,整整浪费了16个小时,如果夜里行动,他们早到固镇了。
中原野战军发现黄维有缩回去的迹象后,六个纵队和地方部队全线出击,到夜里将第12兵团完全围困在宿县以南,以双堆集为中心东西不到10公里、南北不到5公里的地区。一俟华野援军赶到以后,第12兵团已经插翅难逃。
黄维终于意识到,他和他的兵团掉入了解放军的陷阱,而那犹豫不决的16个小时,恐怕也让他后来悔青了肠子,功德林不服也好,拉硬也罢,都改变不了他机械执行命令和作战呆板无能的事实。
☏┷历史上哪些将领,战场上打仗比较刻板,严重执行上级命令导致了失败的?
在徐向前与阎锡山之间进行的晋中战役过程中,晋军将领赵承绶在尚有一线生机的情况下,没能顺势而为,却刻板的坚决执行上级的命令,使自已的部队失去逃亡的机会,最终导致全军覆没。
1948年6月下旬,徐向前率领的华北军区第1兵团,为保卫麦收,打击阎锡山,在山西发动晋中战役。虽然我军刚刚结束为期70余天的临汾战役,尚未进行休整,兵员也未补充完整,将士们极度疲惫,但时间刻不容缓,部队只能迎难而上,继续战斗。
经过晋中战役第一阶段的交锋,阎锡山损兵失地,连自己的精神支柱“亲训师”也搭了进去。但在上头的要求下,他还得“大胆决战,保卫晋中”,又命令太原绥靖公署野战军总司令赵承绶到前线亲自统一指挥3万余人的部队与我军作战。
徐向前审时度势,决定主动出击,将赵承绶部围而歼之。此时,徐向前手中的兵力不足5万,且是疲惫之师,围歼建制完整的敌人确有很大的困难,面对兵力不足的状况,徐向前设定了先围后打的战术。
随着命令的下达,我军各部开始迅速向预定位置突进,以对敌人形成包围。在合围过程中,董村保卫战,祁县攻坚战等战斗中,将士们也打得极为艰难,部队面临很大的考验,行动也颇感吃力,但徐向前的决心毫不动摇,严令各部必须完成包围目标,不准让任何人突围,谁让敌人跑了就拿谁试问。
赵承绶也是一位久经沙场的悍将,在抗日战争时期,对日军作战也有着不俗战绩。可是他性格相对比较僵化,对上级的命令从来都是坚决执行,不打折扣。
在我军付出了一定代价后,终于初步形成了对赵承绶部的包围,本来已无心恋战,想跑回太原的赵承绶,其实此时还存在着一线生机,如果集中全力向我军薄弱处冲击,凭其武器装备和3万余人的兵力是应该能突出去的。
但由于赵承绶的上级认定他的部队所在地太谷城存有很多粮食弹药,后勤充足,可坚持与徐向前部周旋,令其坚守作战。赵承绶虽心有不满,但仍然依令而行,后来众多部下都认为太仓地势平坦,无险可守,坚持不了多久,赵承绶才向上请示,获准后带领部队开始转移。
但走到中途又受命将部队兵分三路向我军主动进攻,要与我军决一死战。赵承绶盲目的听从了上级指令,没有采取集中兵力突围的战术,从而错过了转瞬即逝的逃生机会。而徐向前却利用这宝贵的时间,完成后续部队的对包围圈的补充,巩固了薄弱环节,这时赵承绶想走也走不了了,再想突围,为时已晚。
经过激烈的鏖战,赵承绶所部被全歼,赵承绶被俘虏。此战过后,晋中各处守敌见势不妙,纷纷逃往太原,我军乘胜追击,解放了晋中的全部县城,徐向前率军直逼太原城下。
历史微点与您共同学习,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历史上哪些将领,战场上打仗比较刻板,严重执行上级命令导致了失败的?
在国军将领中,杜聿明是黄埔一期,但在校期间反而比较老实,并不出众,但正如《特赦1959》里说的那样,在鄂豫皖围剿四方面军时,当时还只是团长的杜聿明立了大功,从此开始飞黄腾达,官运亨通。到解放战争结束后,他就被从昆明警备司令任上调任东北,担任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成为独当方面的国军高级将领。而且,他在东北旗开得胜,一路从山海关打到长春,把东北解放军赶到松花江以北,整个中长路都在国军控制之下,杜聿明的大兵团作战指挥能力这时候得到了国军高层的承认。
1948年11月8日,杜聿明完成在指挥东北残余国军撤退的任务后,经北平转赴南京。在北平和傅作义吃饭的时候,杜聿明才得到了黄百韬兵团已经被华野包围的消息。到南京后,杜聿明先后见了顾祝同、何应钦、张治中等国军统帅部高层人员,到10日,才到国防部开会,讨论解救黄百韬兵团的问题,蒋亲自参加了这次会议,并表示,他连飞机都准备好了,会后杜聿明就赶紧去徐州指挥,抽调部队救援黄百韬。杜聿明这才发现,原来自己到南京后见到的几个人,其实都是来给蒋当说客的,是要让他去徐州指挥。
10日当晚,杜聿明就带了几个幕僚赶到了徐州。到徐州后,听刘峙说了当时的情况。之前在南京国防部会议上确定的计划是,以李弥兵团和七十二军守备徐州,邱清泉和孙元良两个兵团迅速东进,击破解放军在徐州和碾庄之间的阻援部队,救出黄百韬。但杜聿明到徐州后才知道,徐州剿总并没有执行命令,因为这时候邱清泉兵团还没有完全脱离与中野的接触,孙元良兵团还在宿县,第二天晚上才能到达徐州,李弥兵团在向徐州撤退时,一部被解放军消灭,黄维兵团还在来的路上。
福将刘峙和他的参谋长李树正对当时徐州战区的实际情况并没有形成比较明确和完整的判断,反而被各方面汇集来的情况所迷惑,搞得非常混乱。加上国军各部队都习惯于夸大敌情,只要遇到解放军阻击,就谎报军情,说自己遇到了解放军主力。所以,当时邱清泉、黄维、黄百韬、孙元良、李弥几个兵团都声称自己遇到的是解放军的主力,都在和解放军激战中。到底解放军主力在哪里,谁也说不清楚。徐州剿总情报部门也搞不清楚状况,也无法提供有效的情报来供剿总参考。
比如这时候邱清泉兵团已经到达徐州外围的黄口地区,正在作战的对象是华野和中野的一小股部队,中野主力已经转兵南下,阻击黄维兵团去了,但邱清泉得到的情报却是他在黄口遇到的解放军部队就是中野主力部队。刘峙也搞不清楚状况,反而每天责骂黄维,说黄维按兵不进。实际上这时候黄维兵团已经在中野主力部队的顽强阻击之下,进展缓慢,而且正在掉进中野的预设阵地,进退两难,刘峙自从张克侠、何基沣起义之后,就惊慌失措,提心吊胆,完全不清楚到底邱清泉说的是真的,还是黄维说的是真的。
杜聿明综合当时各方面的情况之后,做出了一个比较明确的判断。首先,杜聿明认为,不可能到处都是解放军主力,必然是有主次之分的;其次,他认为解放军目前的目标不是直接进攻徐州,而是围歼黄百韬兵团,其中一部分在徐州到碾庄之间打援;第三,黄口一带不可能是解放军主力部队,只是小股部队,甚至有可能是游击队。杜聿明这个判断是比较接近当时的实际情况的。到第二天,也就是十一日中午,邱清泉到达徐州,杜聿明见了邱清泉后了解到,中野已经转兵南下,徐州外围黄口一带并没有解放军主力部队,证实了杜聿明的判断。
杜聿明做出这个判断之后,提出了两个方案,第一个方案是命令黄百韬兵团坚守七到十天,以李弥兵团守备徐州,七十二军为总预备队,以邱清泉兵团和孙元良兵团向徐州西南方向的蒙城、涡阳一带会和,寻求与中野进行战略决战,并击破之,然后回师东向,与华野进行决战,解救黄百韬兵团。这个方案其实很接近杜聿明在东北指挥四平会战时的作战方案,即先对四平取守势,集中优势兵力进攻本溪的解放军,然后再转向四平方向进行决战。也正是这个大胆抽调兵力的决策,让杜聿明在关键性的四平会战中取胜。
这个方案如果付诸实施,也就是以邱清泉、孙元良和黄维兵团共计十个军以上部队,形成对中野六个纵队的包围,兵力对比相当于三比一,而且中野当时严重缺乏重武器,阻击黄维兵团已经非常吃力,如果按照杜聿明的这个计划,邱清泉和孙元良两个兵团不是东进去救援黄百韬兵团,而是向西南方向去围攻中野,淮海战役的结果恐怕就不好说了。在三个大兵团的合围之下,中野要么是走,要么死扛。如果中野先撤,杜聿明再集中三个兵团一起东进,华野恐怕也只好放弃已经咬住了的黄百韬兵团。
所以,这个方案其实是上策。但这个方案的关键在于,黄百韬兵团究竟能不能按照杜聿明的设想,坚守七到十天。实际上,黄百韬兵团一直在碾庄坚守到了11月22日。虽然这是在邱清泉和李弥兵团全力东进救援的情况下才达到的结果,但如果真的按照这个方案实施,邱清泉和孙元良两个兵团转向西南进攻中野,中野支持不住,恐怕也只能由华野派原本负责打援的部队尾随邱李两兵团西进,至少是接应中野突围,否则以中野当时的势力,要安全转移出去,就不太可能了。
杜聿明这个方案马上遭到刘峙和李树正的反对,理由是黄百韬守不了那么久,如果这么打,就等于坐视黄百韬兵团被歼灭,太冒险了。杜聿明心里还有些打鼓的地方在于,这时候邱清泉尚未到徐州,他并不确定中野主力是不是真的在涡阳、蒙城一带,万一邱李两兵团西进扑空,东边黄百韬兵团又被华野全歼,那就成了笑话了。所以,虽然杜聿明心里认为这是上策,但并没有坚持这个方案,而是很快就接受了刘峙的决定,采取了第二个方案,也就是后来实际发生的情况,调孙元良兵团北上,守备徐州,邱清泉和李弥两个兵团向东攻击,救援黄百韬兵团,稳扎稳打。
结果,这个看上去最保险的方案导致了淮海战役国军的全面溃败,黄百韬兵团被全歼,黄维兵团也被全歼,接下来在徐州的邱清泉、李弥和孙元良三个兵团也被全歼,杜聿明本人被俘。国军在江淮以北的机动兵团基本上全部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全国解放的速度。如果按照杜聿明提出的第一个方案,即便是不能消灭中野,而且黄百韬兵团也没有摆脱被全歼的命运,最起码会和黄维兵团之后,邱清泉和孙元良兵团在外围,接应在徐州守备的李弥兵团向南撤退,这就是差不多四十万人的大兵团,以华野和中野当时的实力,要啃下来恐怕不太容易。
▻♣历史上哪些将领,战场上打仗比较刻板,严重执行上级命令导致了失败的?
打仗呆板,因服从命令而全军覆没,这种事情在国军那里几乎是常态!
今天给你盘点一下因服从命令而遭遇全军覆没的国军将领们。
1,黄维。
黄维历来就被成为书呆子,说的就是这个人排兵布阵有章法,执行命令不含糊。这样的人,让他当个师团长,冲锋陷阵死守阵地还行,可是让他指挥十几万人进行大兵团作战,实在是害死他了。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爆发,黄百韬在徐州以东运河以西地区被包围,徐州守备兵力不足,无法突破徐东阻击防线,于是老蒋让驻守驻马店的黄维兵团千里驰援,穿越黄泛区,千里挺进到徐州救援黄百韬。黄维坐拥12万大军,对刘邓大军有绝对优势,却不知道稳扎稳打,急于北上徐州,被华野包围,随后被歼灭。
2,杜聿明。
相对而言,杜聿明比黄维聪明些。但是,杜聿明也知道蒋介石军法的厉害。黄百韬被歼灭,黄维被包围,放弃徐州往哪走?老蒋让走津浦线以西的河网沟岔,老杜不听,走了徐州西南的平原。半路上,老蒋有要求杜聿明与黄维回合,结果又一次一头扎进华野的包围圈。
杜聿明手握30万大军,却不敢对老蒋提出不同意见,并且商议出一个合理的办法,最终因为害怕军法盲从,必然导致全军覆没。
3,刘戡。
宜川战役中,西北野战军带着六个团就围攻宜川县,胡宗南让刘戡带着整编29军2万多人去救援。刘戡路上预感到西野的阻援兵团埋伏在瓦子街,汇报胡宗南要求稳扎稳打解决阻援兵团再救宜川,胡宗南直接一句“违令者斩!”
刘戡无奈,明知前面是口袋阵,只能钻进去,结果几天之内,两个整编师没了,刘戡也只好自杀。
4,李仙洲。
莱芜战役中,王耀武和李仙洲负责北线,陈诚、欧震‘王敬久负责南线,想要南北对进,灭了山东的华野。粟裕将军派了18个团扮演华野主力拖住欧震兵团,主力则是迅速北上寻机歼灭李仙洲兵团。欧震进占华野首付临沂,宣称歼灭共军16个旅,王耀武却一再告诫李仙洲,不要南下冒进!
陈诚一再要求李仙洲兵团南下,夹击华野“残部”。李仙洲最终决定听陈诚的,南下占据了莱芜。华野直接给他包圆了!然而,王耀武让李仙洲北上突围的电报又被华野侦察所得,围三缺一,放出来打,三天时间,李仙洲兵团五万多人就被全歼了。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作为一个优秀的军事将领,尤其是掌握数万数十万人性命的将领,应该随时观察敌情寻找战机,而不是机械执行总部命令。这一点,我军最优秀的三员战将做的就特别好。
1948年,全国范围内酝酿全面反攻,粟裕被要求组织东南野战军渡过长江开辟新的根据地。粟裕一再要求内线作战,陈毅则是逼问“主席让你渡江,你去不去?”为此,粟裕专门来到西柏坡,和主席聊了一天一夜,道理说透了。主席不仅同意不渡江,反而要求中野配合华野逐鹿中原,陈毅直接调往中野,粟裕成了华野的真正当家人。
事实证明,粟裕的决定是对的,开封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华野有后方和半后方的情况下,利用1947年建立起的强大炮兵,基本上想打那里打哪里长江以北的战事就这样轻松解决了。
1948年,中央酝酿发动辽沈战役全歼东北的50万国军,计划便是跃进辽西,消灭锦州之敌,然后关门打狗。东野方面则是坚持先打长春,拉住国军的尾巴。双方讨论的结果是,让东野先打打看,东野打长春吃了亏,才挺进辽西,一举攻占锦州,卡住了国军的脖子。最后长春国军抓了总司令郑洞国前来投诚,不战而胜。
解放战争中,最为耀眼的三颗将星,除了粟裕和林彪,便是与前面几位黄维、杜聿明、刘戡、李仙洲同为黄埔一期同学的陈赓了。
渡江战役后,陈赓的第四兵团划归第四野战军指挥,首长便是林彪。短短半年时间,陈赓竟然有三次抗命。
第一次抗命,是林彪要求陈赓所部进军湖南直接消灭白崇禧,陈赓却要直接迂回广东。最终中央来电“ 和白部作战方法 , 无论在茶陵 , 在衡阳 以南什么地方 , 在全州、 桂林等地 ,或在他处 , 均不要采取近距离包 围迁 回方法 , 而应采取远距离包 围迂 回方法, 方能掌握主动 。 ”第一场官司,陈赓赢了。
第二次抗命,陈赓22万大军迅速南下,余汉谋集团放弃广州南逃,此时林彪来电,要求不要追击。陈赓对手下三个军长说,追!听我的没错!余汉谋集团就此被全歼。
第三次抗命,陈赓从南线进攻广西,阻止白崇禧残部逃往海南。此时林彪来电要求陈赓主力北上对付鲁道源兵团,只留下一个师堵截白崇禧主力。陈赓坚持原计划,官司又打到了中央,主席指示,按陈赓意见部署!
这些“抗命”“斗胆直陈”放在国军体系中,都是分分钟要人性命的。没有军事民主,军队里只剩下阿谀奉承和裙带关系,国军不失败还真是见鬼了。
©ℤ历史上哪些将领,战场上打仗比较刻板,严重执行上级命令导致了失败的?
第一个倒霉的就是刘戡。
刘戡是国民党军中比较能打的一个将领,黄埔一期。抗战时期积极抗日,打过忻口会战。1946年,老蒋一意孤行发动全面内战,大举进攻解放区。刘戡此时在胡宗南手下。
1948年2月26日,我军围困关中咽喉要地——宜川,目的是要攻敌必救、围城打援,吸引国民党援兵,然后消灭之。
胡宗南志大才疏,哪里懂得其中的奥妙,看到宜川被围,急的团团转,立即命令整编29军军长刘戡,率领整编27师、整编90师,共4个旅8个团的兵力,于2月26日由黄陵、洛川出发,沿洛(川)宜(川)公路,经瓦子街,轻装驰援。
当刘戡军队进至洛川永乡时,先头部队即发现我西北解放军一纵部队在永乡以北50里的观亭一带,有包围之势。刘戡立即发电报请示胡宗南,想要先打退包围他们的解放军之后再去增援宜川。
但是胡宗南却认为解放军没有那多的兵力,不可能吃下他的一个军,宜川形势危急。于是强令刘戡继续前进,向宜川靠近。
西安绥靖公署复电称:“宜川危急,不可出击观亭,按原计划加速驰援宜川。”
收到胡宗南的电报,刘戡完全绝望。
明知是个陷阱,他却军令难违,不得不跳!绝望的说出了“打完了算”。
当刘戡第29军行至瓦子街时,被解放军重兵围攻。经过惨烈战斗,3月1日刘戡部全军覆没。刘戡引爆手榴弹自杀。
这个胡宗南,简直不是一般的坑啊。
而且他坑刘戡不是一次两次了。早在1947年,刘戡奉命搜寻追击我方领导机关,又一次近在咫尺,眼看就要得手。胡宗南忽然发来电报,命令刘戡立即停止追击,并向其他的方向搜寻前进。刘戡当场崩溃。
没想到一年后,直接刘戡直接被胡宗南坑死。这算是最坑猪队友了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