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孝宗为岳飞平反时,宋高宗为何没有反对?
►♨宋孝宗为岳飞平反时,宋高宗为何没有反对?
宋孝宗此举彻底洗白了宋高宗杀害岳飞的罪名,又给足了赵构面子,他为啥要反对?
一、岳飞之死,秦桧是帮凶,赵构是后台,两人狼狈为奸
秦桧陷害岳飞造成冤狱,已是人所共知,从当时到今天,骂他的人数也数不清,虽说有些人别有居心地为其翻案,却迷惑不了人民群众的眼睛。
最让人受不了的是,这样一个下三滥的奸臣,居然得了善终,活到66岁才死,死后还被追赠申王,谥号“忠献”,简直就是天大的讽刺!
当然,大家都知道,杀害岳飞之事,秦桧是直接凶手,出力最多,但宋高宗赵构才是幕后元凶。当初审讯岳飞时,由于迟迟找不到证据定罪,着急的秦桧不小心向有关人员透露出一个“秘密”:“此上意也”,意思是说“杀岳飞是皇帝的意思”!
二、宋孝宗为岳飞平反是打着太上皇旗号,给赵构留足面子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做了35年皇帝的赵构选择退位,让他亲自选定的继承人赵眘继位,自己当上了逍遥自在的太上皇,继续过着奢靡无度的生活。
宋孝宗刚一即位,就表现出励精图治,积极备战,恢复河山的意图,迫切需要收揽民心,激发士气,为抗金英雄岳飞平反就是最好的方式。于是在即位后的第二个月,他就下诏为岳飞冤狱平反,追复官职,恢复名誉,将遗体依礼改葬。
宋孝宗为岳飞平反的诏书中,有这样一段话:"飞虽坐事以殁,而太上皇帝念之不忘。今可仰承圣意,与迫复原官,以礼改葬;访求其后,特与录用”。
在这封诏书中,他很委婉地暗示说岳飞是被冤枉的(“坐事”),还提到赵构对他十分想念( “念之不忘” ),而他自己正是按照太上皇的意思(“仰承圣意”)为岳飞平反的。
三、宋高宗借着为岳飞平反,彻底把锅甩给秦桧,洗白自己
宋孝宗是一个深明大义的好皇帝,但他给岳飞平反,不仅仅在于他自己有多么崇拜岳飞这个人,而是做足岳飞这个“死人”的文章,为北伐造势。
只是赵构这个“老不死”身子骨硬得很,脑袋瓜也不糊涂,而且仍然大权在握,时刻束缚着孝宗的手脚,想要给岳飞平反,就必须考虑到“为尊者讳”,给他留足面子,否则必定难以成功,因此他才要说平反是高宗的意思,顺便给台上戴一顶高帽,免得他阻挠。
其实自岳飞死后,不少人提过平反之事,赵构都拒绝了,他可不能自己打自己的脸,但这次不一样,他可以要借新皇帝的手,把陷害岳飞的黑锅全甩给秦桧,彻底洗白自己。
这招果然奏效,牺牲秦桧的赵构成功甩锅,少挨了很多骂,后来人把秦桧当家常便饭,想起来便拿出来痛骂,真正的幕后元凶赵构却逍遥自在,鲜有人追究,因此宋孝宗这次平反的政治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真正的首犯赵构成功逃过了历史审判。
所以说,岳王庙前的五个跪像漏掉了最无耻的一个:宋高宗赵构!
【分享趣味历史知识,敬请点赞、分享或关注头条号:狄飞惊】
ℑ︶宋孝宗为岳飞平反时,宋高宗为何没有反对?
宋高宗赵构执政的36年间,没有过上一天舒坦的日子,本来轮不上他的帝位像天上掉馅饼一样砸到他头上。可帝位就没有给赵构带来任何利益,他没有过上父兄那样安逸浪漫的帝王生活,“是逃跑,还是抵抗”成了他初即皇位的生活主旋律。
建炎初年金兵的搜山检海追击赵构,从中原一直深入东南,赵构一路仓惶从扬州,镇江,杭州,越州,明州,定州逃难入海,在温州海面当了好长时间海上天子。作为草创的南宋开国君主,面对的是国破山河在的一副烂摊子,一切都是空白和百废待举。
他淹没在天下群起的抗金呼声里,士大夫高呼抗金是他们饱受儒家教育,治国平天下,可如今自己的华夏被异族平了,“夷夏大义”被颠覆,大臣们接受不了王朝覆灭,先帝被俘的现实。老百姓热衷抗金是为了能报仇雪恨,家人团聚打回家乡去,重新开始生活。赵构可不想家人团聚,他的抗金是出于保全他自己的统制为目的,这个心态贯穿了他36年在位的抗金思路。
生逢乱世,兵荒马乱,军队是最大的政治筹码,利用军队,使用得力的武将替他开辟暂时能偏安的地方,总不能一直漂流在海上或像流寇般到处游荡。而赵构一路走来充分领教了军阀的暴戾,苗刘兵变不仅使他唯一一个儿子夭亡,而且使赵构对武将产生不可靠的情绪,之后他亲手提拔的杜充叛变,淮西兵变更使赵构刻骨铭心地认识到太祖重文抑武的先见之明。
可打江山需要这些武将,武将的膨胀在现阶段不可避免,如何在两全之间拿捏分寸,这是赵构夜不能寐思考的问题,而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杀,正是这一切矛盾的激化。
赵构从物质的匮乏,居无定所,到偏安一隅直把杭州作汴州,他的心路历程从骨子里是主和的,抗金只是维持他的皇位。他的皇权就像一枚易碎的鸡蛋,他36年来小心谨慎,对外消极抵抗见好就收,对内有时委曲求全,有时举起屠刀。
但他总有厌倦,总有累的一天,绍兴32年6月官军在长江边取得了采石大捷,赵构意识到南北势均力敌的形势已经存在,他一方面联系北方以胜求和,一方面下诏立赵眘为太子,透露出禅让的意思。
赵构觉得自己辛苦30几年,国力有所恢复,江山社稷虽然只有半壁,但能形成南北对峙已经对得起父兄祖宗,他能放心将皇位交给下代了。赵构丝毫不恋栈,6月11日禅让典礼结束就移住德寿宫,拿他自己的话讲就是,如释重负后,与世无争自己还能多活几年。这就是退位后赵构的心态。
而新皇帝赵眘在政治上和赵构反向运作,是积极的抗金派,老皇帝退位才一个月,新皇帝就跃跃欲试打算军事行动进行北伐。为了舆论准备,赵眘下诏恢复岳飞名誉,寻找岳飞遗骨安葬,寻找岳家后代以优抚,同时对秦桧的评价也对应降低了高度,并且声称是太上皇的意思,是帮太上皇完成心愿。
老皇帝金銮殿宝座的垫子还热乎着呢,新皇帝居然推翻了以前皇帝铁定的御案。赵构开始是有点想不通,打算去找赵眘理论理论,关键他也清楚平反岳飞只是前奏,真正的意图是要主动北伐,赵构主要担心的是这个问题,大宋现在有这个本事么。
这时赵构的老婆皇太后吴氏拉住了赵构,好言相劝讲你现在已经不是皇帝了,这些政务你以前一直抱怨说哪一天彻底脱了干系,如今就安逸些吧,儿子都说了他是为了完成你的愿望,既然他假托你的名义,也是让你顺台阶下,你何必自讨没趣呢,赵构想想,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随他去吧。
正因为赵构早年有那些经历和心路历程,再加上吴氏的劝慰,儿孙自有儿孙福,那赵眘还指望赵构在北伐胜利后去犒赏三军呢,赵构笑着说我等自己百年以后再考虑这些事吧。这老两口在德寿宫以良好的心态安度晚年,赵构享年81岁,吴氏终年83岁。
说句玩笑题外话,抛开赵构皇家事非,老年人想得开,少管儿孙事能长寿。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宋孝宗为岳飞平反时,宋高宗为何没有反对?
就是因为赵构杀了岳f,直接导致文臣武官(特别是武将)全都躺平不干,赵构要不同意平反,估计剩下的人都不会再干活了。
我就来说道说道赵构时期的武将,岳f至少是ss级别的将军,韩世忠s级别,张俊A级,刘光世c级,吴磷少说也有a+级别的实力。文臣中李纲 黄赵鼎 张浚也是一时之选。
到了孝宗朝,就一个s级别的栋梁之才——虞允文,武将中只有一个李显忠能到A级,其它都在摸鱼。
所以《宋史》自己就说孝宗时期,文武官员大多苟且偷安,“谋臣猛将凋丧略尽”,“将帅庸鄙,类乏远谋,对君父则言效死,临战阵则各求生”“一有刚毅正直、守道循理之士出乎其间,则群议众排,指为道学之人,而加以矫激之罪”。
举一个例子,韩世忠手下第一猛将——成闵。
成闵(1094-1174年),绍兴十年(1140年)的淮阳之战中,成闵作为韓世忠精锐部队背嵬军将领,率先冲入城内,与守军搏斗中,身中三十多枪,险些丧命。此战过后,韓世忠对赵构介绍手下将领时,对成闵的评价是;“臣在南京,自谓天下当先,使当时见此人,亦避一头矣。”
在岳f身死,领导韩世忠解职在家,从此不问政事。成闵继承了韩家军精锐部队的情况下,成闵开始摆烂了。
绥兴三十一年(1161年),完颜亮南征。成闵本来是奉命支援,后来又被命令返回淮西(大本营),成闵是一反常态,冒雨狂奔,累死不少士卒,并对有怨言的士兵斩杀。
后来完颜亮被部下所杀,金兵北撤,成闵不敢追击,就在金军后面尾随,等金军走了,再去占领空城。回去后成闵升官太尉,所以金人笑成闵;“寄声成太尉,有勤护送。”
还有虞允文。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军南下,宋高宗赵构赶忙启用还活着的将领,比如说成闵,刘锜,王权,还有李显忠等等。
结果除了老将刘锜还在出力,剩下的都在磨洋工。淮西守臣王权直接跑路,宋高宗赶紧用李显忠去顶。
然后赵构又想浮海避敌,再次跑到海上,被人劝下。想起身边还有一个虞允文警告自己说金军会南下,要早做准备,赵构就对虞允文说;“儒臣不当遣,以卿洞达军事,勉为朕行。”虞允文也真有担当,说;“臣敢不尽死力。”
结果等虞允文到采石看一看,前主将王权走了,新任将领李显忠没到,而且,战事一触即发,士兵们却三五零星地散坐大路两旁,无人指挥,缺乏纪律。环顾四周,属虞允文最大,没办法直得接手指挥权,这才逼出“采石大捷”。
此战过后赵构直接退位,儿子宋孝宗上台。
孝宗一上台就积极为北伐做准备,其中就包括平反。然后就要找优秀的领兵人才,结果一看——“谋臣猛将凋丧略尽”,在皇帝面前说拼死一战,到阵前立马开溜。
◂✱宋孝宗为岳飞平反时,宋高宗为何没有反对?
首先,赵构杀岳飞不算是被逼无奈也算是事出有因,因为这是一桩冤案!
那么当冤案被平反的时候,或许是宋孝宗自己所为,也或者是高宗授意!
当初杀岳飞,高宗可谓是孤注一掷且下定决心,甚至愿意去违背太祖遗训都必须要杀。那么当了太上皇的赵构,是没有能力去反对了吗?
还是说,他当初就是无奈之下才做此决定,已经后悔莫及或者心存内疚
当然了,皇帝是不可能也不能认错的,那只有一个方法,让继承人来解决,也就是默许自己的错误(历来冤案大多如此,儿子要给老子擦屁股)
高宗绝非昏君,也并非雄才大略之人
当初在金国完颜宗弼的授意下,秦桧开始游说高宗准备议和,起初高宗是断然不同意的,因为他觉得丧权辱国
缘何最终答应了苛刻的条件(纳岁币,放弃失地,杀岳飞)这跟秦桧有莫大的关系
所以秦桧注定会被钉在耻辱柱上,永世不得超生!而赵构情有可原
已经成为惊弓之鸟的高宗赵构,实际上很惧怕金国,但他也明白岳飞当时的号召力和带给南宋的巨大作用。军民收复失地的热情极度高涨,而且连连挫败金国铁骑,直捣黄龙可谓是指日可待
高宗实际上是动摇的,他既想要收复失地不为后人所唾弃,与此同时他又贪图享乐安逸,并无雄才大略
动摇的过程中,他更倾向于抗争,因为一国之君的尊严!可是偏偏是秦桧戳中了高宗的死穴,并最终迫使高宗做出了最终的选择
直捣黄龙,应还二圣后,陛下该何去何从?秦桧正是凭借这句杀手锏,让战于和中摇摆的高宗下定了决心
于是,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杀于风波亭,当时的高宗,坚定了两个信念
1.应还二圣,这是不可以的,万万不可以的
2.议和之后,日子还能过,经济还能发展,以后还可以从长计议!
为了这两个信念,高宗是吃了秤砣铁了心的要和金国议和,所以才会答应完颜宗弼的要求,而最让他无奈却也必须为之的就是——杀掉主战将领,也就是岳飞!
宋孝宗为岳飞平反,属于单方面的行为吗?
选定完继承人的赵构,改称太上皇,继续着自己奢靡无为的生活,把国家交给了宋孝宗去管理
宋孝宗是个立志收复河山的有为青年,虽然没有经过沙场的历练,但他的确属于想要有所为的皇帝,所以他需要重振旗鼓,重新调动军民的热情
为岳飞平反,首当其冲!
即位两个月的宋孝宗,下令为岳飞平反,并将此事的功劳归功于高宗的“念念不忘”,由此可见,这么安排可能有两个原因
第一,宋孝宗给足了太上皇面子,深知岳飞一事是冤案的情况下,在当事人仍在世的情况下即为其平反,说不好听的话,是在打高宗的脸,所以他需要圆滑的解决,所以高宗反而变成了一个默认在忏悔决定并意图补偿的人
第二,赵构知情并意图为之,他深知当初杀岳飞,是不得已而为之,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也不想背负如此骂名,毕竟他深知此事必将受后人唾骂,遗臭万年。所以当自己远离政治漩涡的时候,选择一个激进有作为的帝王,并让他为岳飞平反,名正言顺且更有说服力
至于是哪种考虑,我也不敢妄下定论,或许有其他原因也未可知,但我更倾向于第二种原因
毕竟继承人是赵构选的,他本人没有生育能力,只能从宗室中挑选,而这些人跟自己并无血缘关系,所以选谁其实对于自己来说都是无所谓的
那么,他为何要选一个立主战争,与自己的行为背道而驰甚至说远超自己的继承人呢??而且此人为赵匡胤之后,而非赵匡义之后(自赵大死后,子孙尚存但并未涉猎皇位,直至高宗禅让,太祖一支重新归位)
或许,真的是他有意为之吧!
可以这么说,岳飞死后南宋再也不能与金国抗衡,直至灭亡
当时的岳飞就像是一面旗帜,是军民万众一心、收复河山的灵魂!
风波亭上,岳飞父子含冤而死,随之而死的是无数军民的心,所以秦桧被世人唾骂,遗臭万年,时至今日仍跪在那里
高宗为何要不顾反对,一意孤行呢?其实就是那句直捣黄龙,应还二圣让他感到恐惧和威胁,他不得不去维护自己的利益,在国家大义面前,他是懦弱的
以至于他甚至愿意去违背太祖遗训——杀死了为岳飞上书求情的十几名学生
要知道,纵观两宋,无论罪恶滔天如蔡京、张邦昌、秦桧、贾似道之流,虽十恶不赦却也未曾杀一人,最大不过流放抄家
而为了岳飞的案子,高宗可以一举杀掉如此多的士大夫!
由此可见,当时的他是多么的绝望,多么的迫切——人总是自私的,保全自己才有未来
如果喜欢我的内容,不妨点个赞在走咯,关注一下就更好啦!
○︸宋孝宗为岳飞平反时,宋高宗为何没有反对?
谢诸位邀
漫谈……绍兴未年政局与岳飞平反
坚持议和路线
我们知道岳飞被害后,赵构积极配合秦桧把岳飞案做成了一件不许任何人议论、不许任何人上诉、不许任何官府受理的铁案
绍兴二十五年六月,赵构应秦桧的要求下诏,改岳州为纯州,改岳阳军为华容军,再次以隐晦的方式诏告天下“岳”这个字已经成为禁忌
秦桧死后,赵构立马动手收拾秦党,收拾得有多狠呢?秦家的亲戚、各路亲家公、秦桧的亲信一个不漏统统罢职,就连给秦家保过媒都能成为罢职流放的罪名
秦党纷纷倒霉秦家子孙都被退休,当时应该有传言秦桧家属会受到进一步清算。为了消除秦家疑虑,赵构亲自到秦府祭奠秦桧,并当面向王氏说明会保证秦桧直系亲属安全。
(绍兴二十五年十一月)甲子,上幸秦桧第临奠,面谕桧夫人王氏,以保全其家之意。~《要录》卷170
同时赵构以高规格葬礼埋了秦桧,并要求新任宰执继续执行求和路线
(绍兴二十五年十二月)乙未,上谓魏良臣、沈该、汤思退曰:“两国和议,秦桧中间主之甚坚,卿等皆预有力,今日尤宜协心,一意休兵息民,确守无变。”
~《要录》卷170
赵构维持和议的基本路线没有因为秦桧死而改变,清理秦党的目的是重新夺回被架空的皇权。他启用的汤思退、万俟卨等人无一不是因忤逆秦桧而曾被打压贬黜的前秦党,这伙人没其它本事,整点人、议点和、割点地还是挺在行
从秦桧死到第二年三月,秦党基本上被清理干净,朝中大局已定,但是近半年的南宋朝廷人事连续动荡引起了金国强烈关注。为打消金人疑虑,赵构诏告天下
(绍兴二十六年三月)丙寅,诏曰:
朕惟偃兵息民,帝王之盛德,讲信修睦,古今之大利。是以断自朕志决讲和之策,故相秦桧但能赞朕而已,岂以其存亡而有渝定议耶?
近者无知之辈遂以为尽出于桧,不知悉由朕衷,乃鼓唱浮言,以惑众听,至有伪造诏命,召用旧臣,献章公车,妄议边事,朕实骇之!
………………
~《要录》卷172
秦桧死后南宋“天下望治”但“金国疑前盟不坚”,当时还有传言被罢黜的前主战宰相张浚会复出,宋金马上就会重新开战
赵构与大臣们谈起议和一事是以秦桧为榜样,在这道诏书中他极力削弱秦桧的作用,称议和完全是自己的主意
这道诏书与其说是诏书,不如说是赵构写给金国的决心书,主要是为了说明秦桧死不死他都仍然坚定地执行绍兴和议,请金国不要因为秦桧的死就担心南宋国策有变
清理秦党可以解释为夺回权力,如果追贬秦桧处理秦桧家人则会被金人视为议和路线改变。这也是为什么秦桧死后能享受高规格待遇、秦家直亲没受到进一步惩罚的原因
这道诏书同时也断了主战派的念想
在公开承诺不启用主战旧臣这种背景下,张浚复出无望,替岳飞平反这事自然想都不要想
那一记响亮的耳光秦桧死后赵构过了三、四年舒心日子,然而
绍兴二十九年四月,黄中使金带回一个让赵构感觉五雷轰顶的消息——金国将迁都汴京,准备大举南侵
绍兴二十九年十二月,双方在边境上已经摩擦不断的情况下,赵构再闻噩耗,谍报,北界揭榜禁妄,传起兵事
赵构十分委屈,明明自己做得足够好,为什么要打我?我不信!!!
上曰:“此事有无,故不必问。朕观其科扰劳役,民不卿生,岂是久长之道?朝廷精择牧守,务为自治,安边息民,静以待耳。”~《要录》卷183
赵构不愿意面对自己付出了大代价的和约马上就会被彻底撕毁,以致迴避为迫在眉睫的战争作任何战备
沉浸在和平幻想中的赵构终于被金使一巴掌拍醒
绍兴三十一年五月,金使高景山、王全面见赵构,王全当众厉声通报了几件事,1.双方重新划界,南宋割让淮南;2.钦宗死了;3.八月十五日金帝完颜亮会到汴京与南宋割地使见面;4.九月末完颜亮会到泗州、寿州和陈、蔡、唐、邓州一带围猎
王全言辞粗鄙,态度嚣张,赵构听得目瞪口呆,扔下百官和金使跑回去放声痛哭
时百官未退……(刘)炎遂转屏风而入,见上哭泣
这一来装鸵鸟都不行了,就算赵构真是傻子他也知道这无异于宣战。伤心委屈的赵构气得生日蛋糕都吃不下去
癸巳,天申节,诏以脏腑不调,免上寿
~《要录》卷190
掀起你的盖头来一场不可避免的大战即将到来,而南宋的身子骨早被赵构和秦桧掏空,用金使王全转述完颜亮的话是:
“又念岁贡钱绢数多,江南出产不甚丰厚,须是取自民间,想必难备。”~《要录》190
经过赵构和秦桧励精图治后,南宋的军、政烂得一塌糊涂,人心也早就凉了。将才可遇而不可求;钱粮、精兵、军备,这些东西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准备就绪;重新凝聚人心就成了南宋备战的头等大事
要怎样才能凝聚人心呢?时人看法非常相似,我们选两条在《要录》和《会编》中都收入的奏疏
……国家自议和之后,为故相秦桧所误,沮天下忠臣义士之气……当首正秦桧之罪,追夺其官爵而籍其家财。追赐宇文虚中之爵而为之立祠,雪赵鼎、岳飞之冤,而又下亲征之诏,移跸建康,则其气固足以吞强敌矣……~《要录》190/《三朝北盟会编》卷237..太学生程宏图等上书
程宏图等太学生建议,追责秦桧,抄了秦桧家;为被秦桧出卖的南宋卧底宇文虚中立祠供奉,为被秦桧陷害的赵鼎、岳飞平反。他们认为这些事与赵构亲征同样重要
当然还有更激烈的建议
太学生宋芑上叶义问书言……凡前日中外之臣,误我国以和议者,无问存没,悉正典刑。于是,斩秦桧之棺而戮其尸,贬窜其子外而籍其资产……复岳飞之爵邑而录用其子孙,以谢三军之士,以激忠义之气。诏下之日,使东南之民莫不怒发冲冠,而西北之民闻之莫不感激流涕……~《要录》卷190/《三朝北盟会编》卷236..太学生宋芑上叶枢密书
宋芑认为人死了也不能逃避罪责,要求开棺鞭秦桧尸;宋芑认为岳飞不能白死,应该复官并追录子孙。这样才能功过分明,激发南北之民的忠义之气
在诸多上疏中,也有替赵构叫屈的,例如
……自旷古来,未有受辱如朝廷也!未有忍辱如陛下也……~《会编》卷227.和州进士何廷英上书
何廷英说,大宋的疆域被金国占去一半,大宋两位皇帝都被金人捉去折辱,大宋尊贵漂亮的皇室女性都做了金人轮流使用的珪胶女朋友,大宋文采飞扬的皇室男子都成了完颜亮出师祭旗的牲口,陛下放弃曾经可以恢复河山的时机,无奈地呆在江南称臣纳贡乐此不疲,臣认为陛下过的太憋屈了
这个时候南宋朝廷对岳飞案仍没有表态,这些人上疏无疑冒着巨大的风险。从中也可以看到,岳飞含冤被害是时人的共识,要求替岳飞平反的声音已经无法阻止
赵构在不经意中否定了当年不许议论岳飞案的诏令
揭开铁罩绍兴三十一年完颜亮亲率大军南征,宋军人心涣散战斗力不足的弱点在战场上暴露无余。例如
曾经大战缩头湖的张荣,他的部队在战场上走了几趟,根本就没有与金军接触人便跑光了
曾经打得金军见到旗号就要撤退的刘锜,数次作战失利,无奈退守长江防线
曾经让完颜宗弼告诫部下不可与之对战的李显忠,他亲自率部追袭撤退的金军,结果只是“杀伤略相当”,被金人嘲笑为“礼送”
其他如王权、成闵这种传统跑跑将军的表现就只能用喜剧两个字来说明了
对赵构来说,人心不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
绍兴三十一年十月
壬戌,赵构下罪己诏
甲子,张浚复观文殿大学士判潭州
丁卯,诏蔡京、童贯、岳飞、张宪子孙家属令见拘管州军并放令逐便,用中书门下省请也。于是飞妻李氏与其子霖等皆得生还焉。~《要录》卷193
与个人上书不同,没有赵构示意,执政不会去主动掀赵构也有份的铁案。但是在动这个案子最初,赵构仍然耍了个小把戏,把岳飞、张宪家属与蔡京、童贯家属并列,只是作为特赦解除拘管
无论说辞是什么,岳飞和张宪的家属事实上成为了自由人,他们享有上诉的权利
毕竟当年下手太狠,刚开始实质性动作,赵构羞答答地否定了自己不许上诉和不许官府受理的诏令
绍兴三十一年十二月,御使中丞汪澈对赵构说:
“岳飞既已伏诛,岳州与其姓同……臣窃谓岳飞之叛固自有公论,以姓名而改州名尤悖于理……乞改岳州……”。从之。~《要录》卷195
汪澈作为高官小心翼翼地触碰着赵构和秦桧对岳飞案下的最后一道禁令。改州名一事自然会天下皆知,寓示着大家都知道“岳”字不再是禁忌
平反历程绍兴三十二年六月赵构禅位,七月,在没有重审的情况下孝宗便追原岳飞原官以礼改葬;十月录用岳飞子孙六人为官。
按两宋罪臣子孙不受恩荫的惯例,这个举动意味着承认岳飞无罪
第二年(隆兴元年)七月,孝宗在北伐刚刚遭到失败的情况下给还了岳飞田宅,使岳家衣食无忧
~《宋史》孝宗一
乾道五年十一月丙寅,为岳飞立庙于鄂州。
在岳飞曾经驻军的鄂州立庙以供公开祭奠,等于承认岳飞有大功
乾道六年七月,岳飞庙建成,孝宗“赐岳飞庙曰忠烈”
忠烈庙的意思是不但承认岳飞有大功,还是一位大忠臣。间接承认岳飞死于被人诬陷
《宋史》孝宗二
淳熙五年九月,赐岳飞谥曰武穆~《宋史》孝宗三
在定谥武穆前曾议谥忠愍,但忠愍的谥词太过于露骨地打赵构脸。“呜呼……公之大名大节大勋烈,赫赫在人耳目,青天白日,其谁不知……人谓中兴论功,当居第一……兴罗织,致坐事以殁……按谥法,危身奉上曰忠,使民悲伤曰愍……”~《忠愍谥议》
再三权衡后孝宗决定岳飞定谥为武穆
两宋武将谥号并没有统一规制,南宋赵构待卫司亲军将领刘锜谥武穆,北宋配飨仁宗庙的曹玮也谥武穆。孝宗的考量在于如何既给岳飞一个准确合理的定位,又让赵构的脸不要太肿
淳熙六年三月,录赵鼎、岳飞子孙,賜以京秩。
赵鼎被冤人人皆知,岳飞与赵鼎并列,再次表明了孝宗和南宋朝廷的态度
孝宗的作为都是在赵构还活着的时候,孝宗的“孝”字不是白捡来的,换句话说,承认受冤、承认战功、建忠烈庙、赠谥、都在赵构的认可范围,都是经过赵构默许的
尾巴淳熙十四年十月,赵构在由秦桧故居改造的德寿殿里骑着黄鹤上了西天,由谁配飨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吏部侍郎章森乞用张浚、岳飞。~《宋史》孝宗三
这……今后朝夕相处,赵构不好意思,岳飞于心不忍,不太好吧?
李心传在《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岳少保诬证断案中记载,议配飨的时候,趁孝宗犹豫之际,岳飞案的另一男主角张俊的家人买通史馆官吏,把残存的岳飞的档案偷出去藏了起来。在没有文字记录功绩的情况下,岳飞出局
通过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到,岳飞平反的过程不但赵构看在眼里,还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其它参与制造岳飞案的权贵家干扰
岳飞案本就是赵构亲手撕开的口子,只要在承受范围内,他自然不会反对
直到《金佗》成书,岳飞的资料才重新整理齐备,岳飞改谥忠武受封鄂王,那已经是更后来的事了
为国钓鱼.原创
2019.4.2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