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专家至今也无法解释它的原理吗?
☤✏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专家至今也无法解释它的原理吗?
在三国时代,诸葛亮就发明了一种叫做木牛流马的运输工具,这种东西不用吃草也不用吃饭,在上面放粮草,这些木牛流马就会自动走路搬运东西,简直就是三国时代的黑科技,神乎其技!
但是当人们按照史书中所载的“木牛流马”的尺寸、样式进行仿制时,却发现无论怎样的能工巧匠也无法制造出所谓的“木牛流马”…
《三国演义》 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话说有一天,蜀军的祁山大营前忽然出现一名魏将。他自称是偏将军郑文,有要事求见丞相。
诸葛亮命人放他进来,当面问道:“郑将军,你见我有何事?”
郑文立刻拜倒在地,双手奉上随身佩剑:“小人不才,想投奔丞相,望您能收留。”
诸葛亮细问其缘由,郑文便答道,小人原本魏国的偏将军,此番被司马大都督任为参军。但是司马懿用人不公,他重用秦朗,轻视小人,论功行赏之时,司马懿不仅偏袒于他,更是屡屡意欲加害于我。小人心中不服,又十分仰慕丞相,因此前来投诚。小人只愿效忠蜀国,一雪前耻。
这时,哨兵来报营前有魏将搦战。他在营前大骂,要叛徒郑文出来。
诸葛亮立刻问道:“郑文,外面是何人来找你,你可认得?”
郑文连忙拜倒在地,如实答道:“哼!那人定是秦朗!他之前便屡屡在大都督面前进我的谗言,如今又追到营外。他定是奉司马懿之命来拿我的。”
“哦?那你们二人,到底谁的武艺更强?既然司马懿重用秦朗,想必他要比你厉害吧?”
“他算什么东西,怎么会比我武艺高强?”
“既然你当真打得过秦朗,便能证明司马懿用人不公,也能证明你投诚的真心。”
“小人自然打得过他!”
“好,你现在便去,与秦朗真刀真枪的比试一番。倘若你能割下他的首级,便能证明你所言不假,我便收你入蜀营。你看可好?"
“好!请丞相等我的好消息!”郑文转身出帐,立刻上马驰出营外。
营外之人一见郑文,怒不可遏,破口大骂道:“哼!好你个郑文!你竟敢愉我的战马,背叛魏国,投奔蜀营!大都督命我前来,将你拿下。你受死吧!”
对面之人一边哇呀呀大叫,一边挥刀砍向郑文。郑文上前应战,不出一个回合便将对方砍倒,割下了首级,奉到诸葛亮帐下。
诸葛亮吩咐道:“去!将秦朗尸身也拖过来。”
郑文立刻回到营外,将断头尸体扛到帐中。诸葛亮上前,仔细观察了秦朗的尸首,突然厉色下令:“来人啊!将郑文推出去,砍头示众!”
郑文傻了眼,绝望地求饶道:“丞相,你让我杀了秦朗,我已将他杀了,你为何还要斩我?”
诸葛亮冷笑一声,“哼!你以为这点雕虫小技便能蒙骗于我吗?我之前见过秦朗,这具尸身绝非是他本人。看来你不过是演了一出戏,便想混入蜀营。司马懿派你前来,不过是一计而已!”
郑文大惊失色,连忙承认确实是奉命诈降而来,求承相饶命。诸葛亮转念一想,不妨将计就计,便决定暂留郑文的性命:“将郑文押入囚车,以后再治罪。”
之后,诸葛亮亲自拟好一封书信,命人将笔墨交给郑文,告诉他若想活命,便照抄一封。郑文无奈,只得拿起笔墨,依令照办。
当晚,一名蜀兵便怀揣郑文抄好的书信,装扮成百姓模样混入魏营,将此信送给司马懿的手下。
司马懿展信细览,确认是郑文的笔迹,这才相信计谋得逞。他命人对送信的蜀兵赏赐酒食,嘱其不要声张,立刻回去禀告郑文。
郑文在给司马懿的信中写道:
明晚,我将举火为号,请大都督届时做好准备,前来突教。我已按计混入蜀营,取得了诸葛亮的信任。届时我将在蜀营中作为内应,与大都督配合,一举拿下诸葛亮。请莫失良机为盼。
司马懿心思细密,此前已识破诸葛亮的计谋,正在得意。他却料想不到此番被对方将计就计,落入了圈套。他对郑文的来信深信不疑,立刻做好准备,只待第二天与郑文里应外合,突袭蜀营。
“父亲,请您慎重为好!”
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见父亲在做夜袭的准备,连忙出言相阻。他素知司马懿一向求稳,如今却因一封密信便要亲去劫寨,未免过于草率。
“儿啊,你所言有理啊!”司马懿听从儿子之言,决定自己退居二线,由其他大将负责夜袭。
当晚,夜朗月明,原本不利于夜袭,恰巧在魏军准备渡过渭水之时,夜雾骤起,不仅遮住了皎洁的月光,更是掩盖了满天的星光。黑漆漆的深夜正好适合夜袭,司马懿兴奋地一拍巴掌:“实乃天助我也!。
于是,魏军入衔枚,马勒口,悄悄向蜀军营地逼近。
另一方面,诸葛亮为了今晚的作战胜利,提前做好了一应准备,打算一举擒获司马懿。他首先仗剑登坛做法,祈祷蜀军可以一战取胜。
在黄昏时分,他又与诸将歃血为盟,共饮血酒誓师。入夜后,他将各路人马调拨得当后,三军各自备战,只等魏军劫寨。
当晚,魏军趁着天色漆黑,夜雾深沉,悄悄逼近蜀军大营。之后,魏军突然发起冲锋,几万大军如同洪水决堤一般,涌入蜀阵的营中。但是,魏军却发现,他们冲进了一座空营,四下见不见一兵一卒。
“糟糕!咱们怕是中计了!”魏军刚刚意识到情况有异时,却为时已晚。他们此时被困在营中,早已难逃生天。
只听一声号响,四周顿时炮声震天,呐喊之声此起彼伏,蜀军冲上来将魏军的先锋队伍立时歼灭了大半,先锋秦朗也死于乱军之中。
所幸司马懿临时换到后阵,这才免于被蜀军所包围。为了营救被包围的人马,司马懿亲自率军进攻,试图冲破蜀军铜墙铁壁一般的包围,却难以成功,白白折损大批人马。无奈之下,司马懿只得放弃了被包围的一万先锋队伍,自顾自地逃回渭水对岸。
“可恼啊!老夫竟又被孔明耍了!又被他打败了!”司马懿向来不喜形于色,此番却气急败坏,恨得连连咬牙跺脚。
司马懿刚刚逃过渭水对岸,忽然云开月出,天地之间一片晴朗。方才还是乌云蔽月,夜雾弥漫的情景仿佛是一场梦一样,顿时消失不见。随他一道逃命回来的魏兵不禁说道:“那个诸葛亮莫不是使了八门遁甲之法,他故意布下漫天乌云,如今又以六丁六甲之神力将乌云拨散了不成?。”
虽然此人只是信口开河,却有众多人不住点头称是。
“你们休得胡说!那个诸葛亮是人,老夫也是人!哪有那么多神神鬼鬼的事?”司马懿立刻痛斥这种迷信的说法,告诚大家不得传谣,动摇军心。但是,众多魏军将士还是牢牢相信这个说法,他们都觉得诸葛亮神秘莫测,具有神力。
而魏军这种对诸葛亮的恐惧之心。也给司马懿的指挥作战带来了诸多困难。于是,他从此以后不再冒险出击,改为一味防守的作战方式。
在此期间,诸葛亮来到渭水河东的葫芦谷,命数千士兵整日在谷中劳作,打造某种秘密武器。葫芦谷的地形十分特殊,其间有一处盆地,状似葫芦,四周群山环抱,
进出只有一条窄小的山路,仅容一人一骑通过。诸葛亮十分重视这项工作,时常进谷监督进展情况。魏军改为守字当先,据守不出,拖延战时,只等蜀军耗尽粮草。
长史杨仪整日为督办粮草担忧,忍不住对诸葛亮禀告道:“丞相,如今我军的粮草运输十分不便。大部分从蜀中运来的粮草,搁置在剑阁。无奈从剑阁到祁山之间的路途十分坎坷,不仅人员行进困难,就连运粮的牛马也难以为继,纷纷倒毙。运粮车一路行来,大多破损不堪。如今军中的军粮已经所剩不多,再如此下去,恐怕军中就要断粮了。”
自建兴九年开始征战祁山以来,粮草一直是蜀军的一块心病。
此前,诸葛亮花了三年时间,勤于农耕,也让士兵得到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如今的蜀军不仅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更拥有雄厚的装备。在他第六次出师祁山的战役中,诸葛亮自然不愿再为军粮之事烦忧。
诸葛亮先给杨仪吃了一颗定心丸“军粮之事很快便会有所改善,你且放心就是。”
过了几日,诸葛亮带着杨仪等蜀军诸将,首次进入了葫芦谷。
“丞相在谷中竟已展开如此工程?”
一进谷中,众人便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不知从何时起,谷内已变成一座巨大的工场,规模十分浩大。
这座巨大工场中,生产的就是诸葛亮所发明的机器一被唤作“木牛”和“流马”的大型运输工具。
诸葛亮所设计的木牛、流马,曾在他远征南蛮时作为作战武器而使用。如今,诸葛亮将作战武器改装成运输工具。这样的运输工具曾在前几次出师祁山时试运行过但效果不佳。在三年的休战期间,诸葛亮进一步对其加以改进,如今终于试验成功投入大量生产。
“若是驱使牛马这等牲畜,不仅要投以饲食,还要棚舍与饲养员,时不时又会暴发瘟疫,折损病死。这些木牛流马,不需要耗费粮草便可运输货物,而且不知疲倦,比牲畜要便宜许多。”诸葛亮一边指点着制造好的木牛流马成品,一边展开设计图,对众人详加解释。
诸葛亮所创造的木牛流马究竟为何物?如今我们无从目睹其真貌,只能从后世流传下的一些说明来猜测其形状与构造。综合《汉晋春秋》《诸葛亮集》《后主传》等书中记载,大致可以推断其结构与使用方法:
所谓木牛,方腹曲头,四足曲折自在,机动步行。头出自颈中,载量多而行速缓。适合为大量运输所用,不宜用于日常少量搬运。一头独行时,可日行数十里,成群行进时,日行二十里。
另外,还有其他书籍对其有所记载:
曲者为牛头,双者为牛脚,横者为牛领,转者为牛足,覆者为牛背,方者为牛腹,垂者为牛舌,曲者为牛肋,刻者为牛齿,立者为牛角,细者为牛鞅,摄者为牛鞘轴。牛仰双辕,人行六尺,牛行四步。每牛载十人所食一月之粮,人不大劳,牛不饮食。
在《后山丛谈》中,对木牛流马有如此描述:
蜀中有小车,前如牛头,能载八石,一人可推。又有大车,用四人推,载十石,或为仿木牛流马之物。
这些书中的记载不见得准确,很有可能是人们将其他的民间运输工具牵强附会其上。但是无论如何,虽然木牛流马具体的结构不明,但其实用性却是毋庸置疑的。
之后,蜀军便将这些木牛流马实际应用起来。右将军高翔负责亲自统领,大量的军粮便由木牛流马队所运载,源源不断地从剑阁运往祁山。有了如此得力的运输工具,又有了充足的粮草运来,蜀兵不由得士气大振。
以上述有关史书中的记载为根据可以断言的是:“木流牛马”作为一种运输工具确实存在。在消除了关于“木牛流马”是否存在这一疑问后,人们却对它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运输工具产生了争论。
有的人认为,根据《三国志.诸葛亮传》、《后主传》及《诸葛亮集》当中的记载,“木牛流马”应该是两种工具。他们指出,“木牛”是一种人力独轮车,有一脚四足。一脚指的是一个车轮,四足指的是车旁前后装有四条木柱,停车时可以作为支柱以免车子倾倒。这种车子的速度一般是,人走一步,车轮转四次。
而“流马”是对“木牛”进行改造制成的一种运输工具,前后四脚,也就是人力四轮车。
但有人对这种看法提出了一些疑问:
史书中在记载流马的尺寸时提到:左右肋木上各有二轴孔,直径二寸,又各有长方形脚孔二个,如果四脚即为四轮,四轮车“流马”依靠四轮已经非常平稳,那么其他四个轴孔又是作什么用的呢?
史书中提到,“流马”的车厢为“板方囊二枚”,两个车厢又怎么安放呢?
古话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如此恶劣的交通条件,需要的是具有高度灵活性的运输工具,而有四个轮子的“流马”又如何能有灵活性呢?可见,“流马”并不一定是四轮车。
又有一种意见认为,“木牛流马”实际上是一种运输工具,这种观点宋代时就已有了。
在北宋高承《事物纪原》卷八“小车”条当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蜀相诸葛亮出征时,开始用木牛流马来运输粮食,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巴蜀之地道路险阻,交通十分不利,用木牛流马只是为了能够方便运输而已。
木牛,就是有前辕的小车;流马,就是独推小车,也就是民间俗称江州车子的那种运输工具。根据这条记载,他们认为木牛流马就是独轮车,也叫江州车。
北宋陈师道《后山谈丛》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蜀中有小车独推,载八石,前如牛头,又有大车用四人推,载十石,盖木牛流马也。
这进一步证明,“木牛流马”确是一种独轮车,又称江州车,蜀军用它是为了在崎岖的山路上运输粮食。但也有人指出,“木牛流马”不是独轮车。
一是因为,诸葛亮制造“木牛流马”的地方不是江州,而是在景谷县(今天的广元县),而且江州主要是水路,如果运粮的话当然会用船而绝不会用车;
二是因为,将独轮车与史书中所载的“木牛流马”的制作方法进行比较,也发现两者有很大的不同,这也说明“木牛流马”不是独轮车。
也有人根据三国时代齿轮原理已被广泛运用于机械制作这一现象指出,“木牛流马”很可能是一种自动机械。
他们在《南史.祖冲之传》中找到了旁证,此书记载曾提到祖冲之以诸葛亮制作的“木牛流马"为基础,制造了一种工具,它不需要借助风力或水力,开机以后,它可以自行运转,不需要任何人力。
此说一提出,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并有人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既然“木牛流马”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却为何在文献和考古上没有任何依据,不能不令人怀疑。
虽然有人根据记载制造了一个有牛的外形、马的步态、长50厘米、高40厘米的“木牛流马”的模型,但它却不适合于在蜀道上使用,而且《诸葛亮集》曾说“木牛流马”上有两个“长二尺七寸、高一尺六寸五分、广一尺六寸”的车厢,那么这两个车厢又是如何放上去的呢?
“木牛流马”解决了蜀军运粮的问题,但后人在解释“木牛流马”是什么样的一种运输工具,它们的动力是什么时却发生了争论,究竟谁的解释正确,还要进一步地考证。
最后要说一句,有趣的是有些小说中说“木牛流马”其实是诸葛亮的老婆黄月英发明的,大家觉着可信吗?
▶┤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专家至今也无法解释它的原理吗?
谢谢邀请
木牛流马是诸葛亮为了解决北伐路途不便而发明的。《三国志.后主传》记载建兴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兵,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
从正史来说并没有提到这种运输工具有多6,可能只是方便一点而已从上述看,木牛流马甚至可能是同一种工具,而且非两种。
而三国演义里面把这种工具描述的无法无天,说这种工具运粮八石,只需一人,能走数十里。
科学家当然没有办法解释当时低下的生产力如何生产出这么高科技的工具
那么我们就来扯野史,民国就有人提出中国封建技术最发达的朝代是秦朝,有人实在考出秦朝的箭比清朝的还先进,真假暂时不谈,如果这是真的,那么离秦朝较进的三国说不定真的有这么牛逼的技术。别忘了秦兵马俑和万里长城怎么来的?
再不然我们脑洞大开,万一诸葛亮是穿越过去的呢?
─|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专家至今也无法解释它的原理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没什么神秘的,木牛流马就是今天的木质小车。
其中,木牛是独轮车,车的底部有4只脚。
而流马是改进的木牛,不再是1个轮子,而是4个轮子。
为什么要推出木牛流马,原因很简单,用于山地运输。
四川的山地运输,都要走山道或者栈道。
蜀道难,山道很多地方都是非常狭窄的,仅仅容得下一个人通过,还需要不断的爬山和下山。
这种情况下,其他运载工具都不太适合。
传统的马车根本不能再这种山道行走。
退一步说,即便能走,上山还好办,下山就非常危险,稍有不慎就是车毁人亡,而且马车也不能运输太重的物资。
山道难走,栈道就更夸张了。
栈道不但难走,还有很很多破损的地方,需要设法绕过。
这种情况下,一般运输只能使用单人的挑夫,甚至使用背篓。
抛去背篓不谈,挑夫才能挑多少钱?走长路山路的话,挑夫挑上几十斤就顶天了。
运输时间长,运输速度慢,运输量小,粮食还没有运到目的地就被挑夫吃了一半了。
军粮运输问题,导致蜀军根本不能北伐成功。
这种情况下,诸葛亮被迫发明了木牛流马。
他们都是小车,不是传统的马车,都有人来拉和推,比较容易控制,在山地上不容易出危险。
同时,无论木牛还是流马,都有四条腿,便于爬山尤其是下山时候,停车撑住车辆。这样一来不容易出危险,二来也可以在山地上休息。
而木牛流马因为有轮子,运输量比挑夫太大多,运输上百斤粮食没有什么问题。现代复制的木牛流马,甚至可以运输三四百斤。
这样一来,木牛流马就可以大大提高山地运输能力。
那么,木牛和流马的区别在哪里?
木牛是1个轮子,它的运输量大,但轮子少,运输速度慢。
相反,流马有4个轮子,运输速度快的多,但运输量小,难以通过最复杂的地形,适用面窄。
▆►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专家至今也无法解释它的原理吗?
木牛流马,是诸葛亮的“黑科技”。
因此,后人对其非常感兴趣,许多专家后来都试图复原“木牛流马”。
然而,不同的专家,所复原的木牛流马都完全不相同,其唯一相同之处是:所有的“复原”都不能与记载完全吻合。
这是怎么回事呢?
木牛、流马
大多数朋友一开始知道木牛流马,是从《三国演义》开始了。
与“借东风”、“腾云驾雾”之类的“神迹”一样,小说所言,仅供娱乐,确实没有“研究透”的必要。
然而,正史中,诸葛亮确实作了木牛流马,并以其运用到了北伐中。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复出祁山,以木牛运”。“木牛”登场。
三年后,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以流马运”,“流马”登场。
显然,可以确定的是“木牛”与“流马”,是两个不同的东西,所有那些将“木牛流马”归为一种,并试图阐述其原理的尝试就显然是错误的了。
而从作战过程看,木牛、流马,在当时确实发挥了很明显的作用。
作用明显
由汉中往北的道路,崎岖难行,运输十分困难。
228年冬,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攻陈仓。仅仅20余日,粮尽退兵。
诸葛亮去世11年后,244年,曹爽伐蜀。三月出兵,四月受阻,十月退兵。半年时间里,魏军牛、马、骡多驮运牲畜几乎全部死亡,运夫多有累死于道,“关右悉虚耗矣”。
263年,魏攻蜀。当时,钟会军在夺取汉中后,被姜维阻于剑阁。当时,已经在汉中,尤其阳安关获得大量补给的钟会军,一度又因“粮运困难”,试图退军。幸有邓艾偷渡阴平,才解决问题!(钟会攻汉中是八月,邓艾偷渡阴平是十月,前后不过2个多月!)
可见,要克服秦岭阻隔,将粮草等物资投送到战场,对双方都是严峻的考验!
然而,诸葛亮采用“木牛”、“流马”的这两次北伐,运输情况就好得多了。
第四次北伐,诸葛亮采用了“木牛”。
此次北伐,诸葛亮正月出兵,六月退兵,持续半年。
而且,此次退兵后,负责运输的李严表示:“粮草饶足,何以便归”?
显然,相持半年,但粮运尤能维持,最后退兵,主要是由于诸葛亮与李严的内部矛盾。
第五次北伐,诸葛亮最后干脆在五丈原与司马懿长期相持,直到诸葛亮去世才退兵。甚至于,在诸葛亮去世后,魏延依然想领兵继续此次北伐!
可见,在运用“木牛”、“流马”后,诸葛亮已经能有效缓解粮运困难的问题了!
如此来说,“木牛”、“流马”,自然是发挥了极大作用的了。
这么好的东西,为何后来又不用,甚至“失传”了呢?
不再使用
在诸葛亮去世后,姜维又组织了几次北伐。
然而,姜维北伐时,却似乎没有使用“木牛流马”的记载。
诸葛亮时期的东西,总不至于到姜维时期就“失传”吧。既然好用,姜维为何不用了呢?
这是因为:木牛、流马,是诸葛亮针对具体的北伐路线“定制”的。
第四次北伐,诸葛亮是从汉中出兵,走祁山而进。
这条道,也就是诸葛亮口中的“安从坦道”,虽然也是山行千里,但相对比较好走。
由于第三次北伐时收复了武都、阴平,因此,抵达祁山一带后,可以依托西汉水漕运,而“木牛”主要解决的问题,是从汉中到祁山的山路运输。
第五次北伐时,诸葛亮走的是褒斜道。值得注意的是:诸葛亮是在前一年的冬季,“使诸军运米,集于斜谷口”。次年正月,出斜谷时,才“以流马运”。
也就是说,“流马”,是专门解决斜谷运输的,所以,在走褒水时没有运用。(由南而北出褒斜道,褒水逆流,斜水顺流,“流马”只用于顺流而行)。
显然,木牛也好,流马也罢,是诸葛亮为具体一次北伐任务而作的针对性运输工具,虽然不能说是“一次性”工具,但其使用条件是严苛的。
而姜维北伐时,情况与诸葛亮时期已经不同。
诸葛亮时期,自第一次北伐准备期间开始,蜀军大军就长期驻扎汉中,随时北伐。
而蒋琬、费祎时期,对蜀汉的驻军做出部署,大军移驻涪县,以减轻大军后勤压力。
因此,姜维北伐,除几次“偏师”北伐外,多是自涪县而出,顺水路直向陇西。(此外,还有一次是趁淮南诸葛诞之叛,出骆谷直向关中)
后来,邓艾说:“彼(姜维)以船运,吾以陆军,劳逸不同”,就是对姜维北伐特点的分析。
可见,姜维北伐的路线与诸葛亮时期不同,自然,诸葛亮当初为具体路线“订制”的木牛、流马也就不用了。
既然姜维北伐都没有合适的使用条件,自然,后世就更没有大规模使用的条件了!
同时,由于木牛“宜可大用,不可小使”(《三国志》引《魏氏春秋》),自然,民间一般的运输也没有使用了。
既然不用,自然也就不能“自然传承”了。
失传
那么,为何后世依据相关记载“复原”又很难呢?
《诸葛亮集》中,确实有“作木牛流马法”,只是···
“木牛”,诸葛亮对各个零部件及其位置作了说明,并对其功能和使用方法及其载重、速度做了详细说明,却没有任何关于各个零部件尺寸的记载。
“流马”,诸葛亮又详细介绍了各个零部件的尺寸,但对整体形状、功能、使用方法却完全没有提及···
可以说,木牛与流马的介绍,虽然详细,但“各缺一半”,自然让人看得云里雾里了···
这其实怪不了诸葛亮。
古往今来,稍微复杂一些的木工活,都是以图纸配合说明的。
像木牛、流马这类“精密仪器”当然更是离不开图纸。
所以,诸葛亮时期,原本应当是有图纸的。
或许是因为我国古代文人的“制图水平”不足,不能照复制,又没有印刷之法,因此,我国古代“图”失传的情况十分普及。
古代兵法的文字多有流传,但古之阵图早就扑朔迷离了,至早在唐高宗时期,就没有人搞得清古代阵法了···
神臂弓是大宋“神兵”,威名赫赫,然而,虽然文字说明流传下来,甚至一些零部件图纸也流传下来,但因为整体图纸已经失传,以至如此神兵也难复原···
大量图纸的失传,真是我国古代文化传承的一个遗憾吧。
对于木牛、流马的讨论,一直十分热闹。各类能工巧匠、名师大家,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
遗憾的是,目前,没有任何“复原”能与相关记载完全对上。
其谜底的解开,可能只能通过考古来解决吧。
不过,即便如此,有两点是可以确定的。
首先,这些装备是真实曾经存在过的。多处正史对其有记载,史家对诸葛亮的八阵图、木牛流马赞不绝口;而从实际作战看,这些装备也确实缓解了一些问题,提高了蜀军的持续作战能力,这些都是不应轻易否认的。
其次,这些带有神秘色彩的“神器”,不可能超越当时的整体科技水平,他虽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战斗力,但不必过于神话。
像三国演义电视剧中,其转一转舌头就能“无人驾驶”,那就当真的当做腾云驾雾、七十二变一样的,仅供娱乐了,不必当真。
▀⌘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专家至今也无法解释它的原理吗?
砖家们没事总爱胡说八道,把独轮车说成是木牛流马,也真亏了砖家们白痴一样的头脑,独轮车在中国民间早就存在,也用不着诸葛亮发明,人们更不会将独轮车叫做木牛流马。
你不知道就说不知道,别在头条胡扯!
诸葛亮一代奇人,发明的木牛流马自有奇妙之处。
我也对木牛流马感兴趣,所以几十年就研究了木牛流木,经过无数次实验,我发现木牛流木是利用其重心左右摇摆,带动四条腿向前移动的运载工具。
木牛流木上驮上百斤重物,下有四腿支撑,是一种相当稳定的结构,稳定的结构也就允许其左右摇摆,只要左右摇摆辐度不超出三十度,木牛流马就不会向一则倾倒。
诸葛亮就巧妙的利用其左右摇摆而不倾倒的特点,在木牛流马腹内置一可右右移动的重物来改变牛马重心,重物由两条绳索控制,一头连接重物,一头从木牛流木鼻孔穿出,牵在驱动木牛流马的士兵手中,士兵拉左边绳索,木牛流马腹内重物偏向左边,木牛流马连同所驮重物的重心偏向左方,整个木牛流马由左边两条腿支撑,而和重心联动的杠杆驱动没圧力的右边两条腿前移,马牛流马便向前移出一步,士兵拉右边绳索,马牛流马重心移向右边,木牛流马又前进一步,所以我研究的结果是,士兵牵动从木牛流木鼻孔中插出的两根绳索来改变木牛流马重心,带动重物联动的四条腿,来驱动木牛流木载重物前进。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担任过国家副总理的开国将帅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