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算是清朝的皇帝吗?
♥;努尔哈赤算是清朝的皇帝吗?
【精选回答】源自@峰子奇观的优选回答。
准确的讲,清朝只有11位皇帝,后金时期有2位大汗。爱新觉罗的皇基始祖——努尔哈赤,是建立后金的大汗(或汗王),严格说并不算清朝皇帝。
“13帝说法”,其实另有蹊跷,这里面涉及一个“假皇帝”,以及清初一桩惊心动魄的大案。
首先,峰子哥来说说“后金建国”。
努尔哈赤,女真人,是爱新觉罗皇基的开山始祖,奠基人物,他统一女真诸部,创立八旗制度,在今天的东北局部地区,建立“大金”政权,史称“后金”,年号“天命”,登基开国称汗。
努尔哈赤死后,其第八子皇太极在汗位博弈中胜出,成为后金国第二任大汗,次年改年号“天聪”。
随后,皇太极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逐渐废掉了八王议政,打破了老汗王时期“四大贝勒共治”的政治格局,一步步削弱乃至废黜其余三大贝勒的权力和话语权,开始独揽大权,强化汗王的绝对权威地位。图:清太宗皇太极
其实号令一统、决策一统、树立权威,令行禁止,步调一致,恰恰是满人能够成功入主中原的因素之一。试想:若是政令多出,号令不一,一盘散沙,又如何逐鹿中原?
为了以示与老爹努尔哈赤时期的旧政格局区别,皇太极来了一次改弦更张,改国号为“大清”,改年号为“崇德”。
随后,皇太极收服蒙古,让朝鲜臣服脚下,扫平了周边,进而志在虎视中原的明朝。
按理说,皇太极才是大清的开国之君。这个时候,大清君主就该称皇帝了。
其次,峰子哥来说说清朝11位皇帝。
由此可见,后金时期,只有2位汗王:努尔哈赤、皇太极。清朝时期,包括皇太极在内,有11位皇帝。
清朝11位皇帝依次分别为:
1、皇太极(清朝第一位皇帝)
2、顺治帝(满清入关第一位皇帝,孝庄之子)
3、康熙帝(满清在位最长的皇帝,在位61年)
4、雍正帝(清朝最勤政的“劳模”皇帝)
5、乾隆帝(清朝最富有、也是最败家皇帝)
6、嘉庆帝(清朝步入下坡转折的皇帝)
7、道光帝(提倡节俭,龙炮打补丁的皇帝)
8、咸丰帝(慈禧老公,大烟鬼,仅育独子)
9、同治帝(慈禧亲儿子,染花柳病而死,绝嗣)
10、光绪帝(戊戌变法,被慈禧囚禁,绝嗣)
11、宣统帝(末代皇帝溥仪,阳痿,绝嗣)
其三,清朝13位皇帝说法,怎么来的?
峰子哥猜想,人们一定是把后金和清朝的所有君主,合在一起看了。这样一来,被追尊为清太祖的努尔哈赤,加上清朝11帝,就出现了“满清12帝”的说法。
为何又会出现13位皇帝?还有一位去哪儿了?
峰子哥可以明确的回答你:这是个假皇帝,却又真权力,“皇帝”尊号是死后追封的,庙号“清成宗”,生前从没登基当过皇帝。
他是谁?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开清首功”之臣,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极的弟弟——摄政王多尔衮。
图:摄政王多尔衮
摄政王多尔衮,携小皇帝顺治入主中原,定都北京,灭李自成,灭南明政权,一统中原,功勋卓著,是大清全国政权真正的缔造者。
多尔衮大权独揽,权倾朝野,凡军国大事需先经摄政王过目点头,再呈送小皇帝走个“过场”,国家大小事都是多尔衮说了算,顺治帝只是个傀儡。
多尔衮出行前呼后拥,自己的王府成为“帝国核心”,有一套自己的班子。多尔衮经常还会对小顺治耳提面命,以教导口吻“教育”天子。
甚至多尔衮的着装也近乎龙袍,穿明黄,简直就是一个活脱脱的“太上皇”。多尔衮的尊号从摄政政、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最后居然要求尊他为“皇父摄政王”,皇父是什么?不想当皇帝的老子么?这让顺治帝感到无比窒息和不满,且由来已久。
关于多尔衮和孝庄(大玉儿)的“太后下嫁”宫廷绯闻,至今人们依然津津乐道。
多尔衮死后,被清廷追尊为“义皇帝”,庙号“清成宗”,配享太庙,爵位加身,荣耀之至!生前没做成皇帝,死后却如愿以偿。
最后,峰子哥来说说多尔衮的死后大清算!
图:顺治帝福临(画像)
多尔衮死后,仅两个月后,即顺治八年(1651年)二月,在倒多尔衮的浪潮中,多尔衮被一下子打入了谷底。
顺治帝最终爆发了,要彻底清算多尔衮势力。
信号一放出,昔日被多尔衮压制的其他满清权贵们,见风一拥而上,纷纷罗织多尔衮的罪状……
有道是,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多尔衮活着的时候,他们自然不敢,但多尔衮一死,怂人胆好像个个变成了虎胆,义愤填膺。
图:顺治帝(剧照示意)
多尔衮最后下场:被褫夺皇帝尊号,牌位踢出太庙,华丽的坟墓也被砸毁,多尔衮尸首被挖出来,鞭尸示众,挫骨扬灰。多尔衮势力也遭到大清洗!
多尔衮曾是皇位的热门人选,与豪格之争,僵持不下,才让顺治帝小福临捡了大便宜,要不然八辈子也轮不到无权无势的孝庄母子。
多尔衮大权独揽时,也曾多次想过废掉顺治帝,自己来当皇帝,一直没有思考成熟,但不料在春秋鼎盛、如日中天之际,突然去世,史载“坠马而薨”,死于塞北狩猎途中,年仅38岁。
如果按照有些人的“阴谋论”说法,多尔衮死得很蹊跷,绝对没那么简单,38岁绝对是英年早逝啊!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顺治帝的重孙乾隆帝才为多尔衮平反,恢复睿亲王封号,评价其“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
综上,所谓“满清13帝”的说法,正是如此来的。
多尔衮一生多次与皇位擦肩而过,你认为他为啥没称帝?是还没来得及称帝,还是其他原因?
以上仅供参考,欢迎关注,一起神聊历史!
✗➢努尔哈赤算是清朝的皇帝吗?
简单来说,清朝有11个皇帝和6个追封的皇帝。
提到清朝皇帝,流传最广的说法就是清朝十二帝,这是包括了清朝的11个皇帝和后金的一位大汗。此外还有清朝十三皇朝的说法,这是按年号算的。
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年号天命,国号“大金”,史称后金,也就是清朝的前身。
努尔哈赤用数年时间席卷辽东,把明朝在辽东的势力尽数摧毁,不得不退守山海关。
1626年八月,努尔哈赤去逝,第八子皇太极继承汗位,改元天聪。
皇太极在位时期是清朝的关键时刻,后金逐步由一个渔猎民族政权向集权帝制国家转变,其标志之一便是君主不再称大汗,而兼有皇帝之名。
1636年五月,皇太极在沈阳称帝,定国号“大清”,改元崇德,追尊努尔哈赤为大清皇帝。
1643年八月,皇太极暴毙于沈阳,清朝内部经过一系列争斗后,推皇太极第九子福临登基,改元顺治。
次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吴三桂请清军入关,清朝迅速攻占北京并迁都于此,福临为此再登基一回,以示自己是明朝的天命继承人,继而展开夺取天下的战争。
1648年,福临将努尔哈赤以上的四位先祖追尊为大清皇帝。
1650年末,摄政王多尔衮去世,福临追封其为大清皇帝。但两个月后福临展开清算,废除多尔衮一切封号,并掘其墓。直到一百二十八年后的乾隆时期,多尔衮才恢复了睿亲王的封号。
福临之后,清朝还有十位皇帝,每人一个年号,即康熙帝玄烨、雍正帝胤禛、乾隆帝弘历、嘉庆帝颙琰、道光帝旻宁、咸丰帝奕詝、同治帝载淳、光绪帝载湉和宣统帝溥仪。
总的来说,活着当清朝皇帝的有11位,大多数情况下,清朝的前身后金也算作清朝,所以努尔哈赤也是清朝皇帝,则十二帝之称最为普遍。努尔哈赤的四位祖先皇帝纯属追封。多尔衮是生有皇帝之时,死有皇帝之名,只不过名很短,一般不把他当作清朝皇帝,也就是被开除了。
明清时期,一位皇帝一般只有一个年号,但皇太极因为称帝改国号,多了一个年号,所以整个清朝(加上后金)有十二帝十三年号。
⇙↬努尔哈赤算是清朝的皇帝吗?
之所以会有这个疑惑,主要就是在皇太极身上。清朝一共十二位皇帝,若除去后金朝努尔哈赤的话,则只有十一位。
但这十二位皇帝却有着十三个年号,其中皇太极一人,有着天聪、崇德两个年间,所以造成了有十三位皇帝的疑惑。
满清十二帝
明清以前,年号更换频繁,如汉武帝刘彻执政时就有五个年号,而像三国末代吴主孙皓,则更是一年换一个年号,基本是看见什么喜欢的就换什么。所以在明清以前,我们称呼皇帝一般不称年号,而是称谥号:如汉武帝、汉献帝等。唐代以后称庙号,暂不赘言。
到了明清时期,皇帝的年号大体都不会变动,如永乐元年、崇祯元年,永乐、崇祯则是他们执政时的年号。后金时期至清朝,满族皇帝也基本只有一个年号,唯一不同就是清太宗皇太极,有着天聪、崇德两个年号,当然,这就得从后金过渡到清来说起了。
明朝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于赫图阿拉建国,称大汗,国号“金”,史称“后金”,改元天命,取顺应天命之意。明万历四十四年,也就是金天命元年,也就是公元1616年。
天命十一年,努尔哈赤战败于宁远城下,抑郁而逝,第八子皇太极继位,改次年为天聪元年。天聪十年,皇太极正式称帝,改国号“金”为“大清”,改族名女真为满洲,改元崇德。所以皇太极之所以有两个年号,是因为国家规格改了(由大汗变成皇帝),一切都要是新的,以显示新兴政权的蓬勃发展。
以下为满清十二帝的年号,名称和在位年间,仅供娱乐。
清太祖努尔哈赤,年号天命,在位十一年,终年六十八岁。
清太宗皇太极,年号天聪、崇德,在位十七年,终年五十岁。
清世祖福临,年号顺治,在位十八年,终年二十四岁。
清圣祖玄烨,年号康熙,在位六十一年,终年六十八岁。
清世宗胤禛,年号雍正,在位十三年,终年五十八岁。
清高宗弘历,年号乾隆,在位六十年,终年八十九岁。
清仁宗顒琰,年号嘉庆,在位二十五年,终年六十岁。
清宣宗旻宁,年号道光,在位三十年,终年六十九岁。
清文宗奕詝,年号咸丰,在位十一年,终年三十一岁。
清穆宗载淳,年号同治,在位十三年,终年一十九岁。
清德宗载湉,年号光绪,在位三十四年,终年三十七岁。
清废帝溥仪,年号宣统,在位三年,终年六十一岁。1967年,溥仪去世后,由满族人上庙号为“宪宗”,但不受官方认可,只是在家族中的流传而已。
本文作者/狐史首丘:主写三国,次写明清,其余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努尔哈赤算是清朝的皇帝吗?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清朝亡于 1912 年,这个没争议。但清朝从何时开始却有三种不同的说法,即1616 年说, 1636 年说, 1644 年说。
(清朝十二帝)
1616 年说,源自努尔哈赤于 1616 年建立后金,照此说清朝历 296 年。1636 年说,源自皇太极于 1636 年建立大清,正式登基称帝,照此说清朝历 276 年。1644 年说,源自 1644 年清军入关,定都北京,照此说清朝历 268 年。
清朝的三种起始说,除了造就了三段不同的清朝历史,也让清朝的皇帝很头疼。按照 1616 年说,清朝共有 12 位皇帝,即努尔哈赤(天命),皇太极(天聪和崇德),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按照 1636 年说,则需去除努尔哈赤,为十一位皇帝。按照 1644 年说,则需再去除皇太极,为十位皇帝,因为皇太极死于清军入关的前一年,即 1643 年,死在了革命胜利的前夕,可惜可惜。
那么努尔哈赤究竟算不算清朝的皇帝呢?我们得从努尔哈赤的功劳,地位,法理及时间逻辑来具体分析一下。
先看努尔哈赤对大清朝的功劳。努尔哈赤生于 1599 年,属羊,属羊的宝宝可以把努尔哈赤领回家,爱读《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和我一样。1683 年, 24 岁的努尔哈赤以 13 副铠甲起兵,开始了统一战争。1688 年历时 5 年,努尔哈赤统一建州女真。
(八旗)
又经历 20 多年的战争,努尔哈赤基本统一东北女真各部。1616 年,57 岁的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大金,史称后金。由此可见,努尔哈赤是大清朝的实际奠基者,没有努尔哈赤就没有大金,也就没有后来的大清。
当然,努尔哈赤对大金以及大清的影响,除了通过战争统一女真各部,努尔哈赤还创制了满文和影响深远的八旗制度。
努尔哈赤于 1626 年去世,时年 67 岁,生前称汗并未称帝,死后追封皇帝,庙号太祖,是为清太祖,那这种追封到底算不算数呢?
(唐高祖李渊 剧照)
开国君主对先辈的追封很常见,但追封分为两种情况,我们分别来看。
一种追封是礼仪上的追封,因为先辈对安邦定国并没有产生任何价值和意义,这种追封基本不被承认。
例如朱元璋称帝后,追封祖父朱初一为明熙祖,父亲朱五四为明仁祖。这两位老农民对朱元璋的大明朝没有任何贡献,他们至死也没有想到自己还有皇帝命,完全不被历史所认可,只是一种礼仪而已。
另外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后,追封其祖父李虎为唐太祖,父亲李昞为唐世祖。这两位生前虽然都很有作为,但唐朝建立时已去世几十年,虽然比朱元璋的两位农民先辈强很多,但仍然不被历史所认可。
第二种追封是所追封的先辈,对新王朝的建立有过重要的贡献,这种是被认可的,最典型的例子是曹操。
我们知道,曹操生前并未称帝,曹丕称帝后,追谥曹操为魏武帝。陈寿在《三国志》中也是按皇帝的体例为曹操立传,即《武帝纪》。
另外,司马炎建立晋朝后,追封祖父司马懿为宣皇帝,伯父司马师为景皇帝,父亲司马昭为文皇帝。在唐人所做的史书《晋书》中,三人也是按皇帝的体例予以记录的,即《宣帝纪》,《景帝文帝纪》。由此看来,这种追封起码在史家眼里是被认可的。
通过前文我们可以看到,努尔哈赤的追封显然属于后者。努尔哈赤对于大清朝的建立的作用和贡献甚至要高于司马懿父子和曹操,毕竟无论是司马懿还是曹操,都封封土建国,建立独立政权,而努尔哈赤已经建立后金政权,割据一方。如果司马懿父子和曹操被史家所认可,那努尔哈赤自然不能例外!
只不过,从时间逻辑上看,努尔哈赤死于 1626 年,其子皇太极于 1636 年才建立大清朝正式称帝,这是努尔哈赤皇帝位置的最大 bug。
那如何定位努尔哈赤的地位呢?生前建国,并未称帝,死后追封,名副其实,是含金量最高的追谥皇帝之一!
目前主流观点认为清朝的历史为 276 年,即按照 1636 年皇太极建国称帝时算,所以努尔哈赤的皇帝位置也有点不保。
⇋☬努尔哈赤算是清朝的皇帝吗?
跟我一起念念顺口溜,你就知道清朝只有12个皇帝,至于帝13为何被开除,放在后面说。
太祖努尔哈赤“天命”钱,创清称尊11年。
太宗皇太极“天聪”显,关外守位再10年。
世祖顺治“福临”运,中原18年改清姓。
圣祖玄烨称“康熙”,61年皇位古来稀。
世宗胤正唤“雍正”,13载帝位召国运。
高宗弘历叫“乾隆”,60年宝座民不穷。
仁宗颙琰说“嘉庆 ”,25载成仙显迷信。
宣宗旻宁呼“道光 ”,30年禁烟忙断肠。
文宗奕詝“咸丰”天,11年名臣曾国藩。
穆宗载淳“同治”闲,13载宝座无实权。
德宗载恬“光绪”年,慈禧34年再专权。
宣统溥仪羞“康德”,续位三年清朝完。
这是公司同事女儿因背诵清朝皇帝哭鼻子,我就写了这么个顺口溜给她,效果还行,至少不会因“康乾盛世”把康熙、乾隆当成父子,这让雍正哪儿找爹去?
帝13是谁呢?
帝13,指的是“义皇帝”多尔衮,正史说的是与豪格争皇位,最后孝庄插了一脚,两派大臣妥协,六岁顺治横空出世坐上了皇位,在多尔衮死后追封其为“清成宗”。
正史没啥意思,我来说说野史,多尔衮与孝庄的故事,就是你们喜欢的“大玉儿”的故事啦!
帝位之争
努尔哈赤宝马弯弓关外创清,皇太极就将眼光盯向了汉文化发源地中原,连番征战之下,距离中原只有山海关一墙之隔。
“松锦大战”,皇太极扫除了关外明朝的势力,还生擒了洪承畴,中原这块大肥肉就快吃上了!
宸妃病危!皇太极最爱的女人末路!
皇太极准备把入关当成送宸妃的礼物,正主没了,入关还有什么意义?
多情的皇太极抛下前线战事,风尘仆仆往盛京赶,心弦绷紧,不思饭菜。
可惜还是晚了,宸妃终究还是没看到心爱的男人,如同她生前一样安静地合上了美丽的大眼晴。
皇太极就哭呀哭,这身体就承受不住了,时常陷入昏迷,疏于政事,时隔两年后去世!
这时忙于战事的就是在“松锦大战”中功勋卓著的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以及儿子豪格,这两人成了皇太极逝世后争夺皇位的有力人选。
叔侄相争,鹿死谁手?
清朝大臣也闹得凶,拥护多尔衮的人多,赞成豪格的人也不少,入关前夕,内乱只会增加变数。
这时,孝庄站了出来,夜访多尔衮。
次日多尔衮转拥顺冶为帝,拥护豪格的大臣傻眼了,多尔衮摆明一幅我不当皇帝,那豪格也不成,但顺治可以!
大臣明知有鬼,但平衡大局之下,认为这也是个折衷的方法,最后顺治成了渔翁,由孝庄牵着手登基为帝。
1644年,多尔衮率清兵入关!
生死绝恋
顺治能当上皇帝,可谓疑点重重,所以野史大胆猜测,小心求证,最后笔一挥,把功劳落在了“大玉儿”孝庄身上。
明朝遗民张煌言,直接就把多尔衮与孝庄配成了一对,先把婚事办了,偷着藏着有意思吗?
朝廷不办婚礼,慈宁宫可以的嘛,反正关系不清不楚,不如完婚清清楚楚,多尔衮你这个混球,要对自己的女人负责!
“春宫昨日新仪注,太礼恭逢太后婚”,张煌言以《建夷宫词》为贺,祝多尔衮与大玉儿情投意合,“慈宁宫里烂盈门”。
野史继续开刷,不把两人关系扯清楚了不罢休。
顺治六岁登基,一个小孩子能管得了大人的事,还不是你多尔衮说了算?
“又亲到皇宫内院”干嘛去了?难不成去和孝庄讨论针线活?或是商讨军前大事?
这么一走动,多了个“皇父摄政王”的帽子,这事被蒋良骐写进了《东华录》。
既是“皇父摄政王”,顺治朝前称尊,散朝后还不得叫一声爹?
从“摄政王”到“叔王摄政王”,最后到“皇父摄政王”,顺治看着多尔衮与孝庄的感情升级心里不是滋味,但年幼无权,哪怕多尔衮穿明黄色衣服也毫无办法,还得规规矩矩叫一声“皇父”。
即使孝庄死后,不与皇太极合葬这事被野史又刷了一把,这是对不起皇太极吧?
毕竟皇太极只喜欢宸妃,而多尔衮是真心待你,连皇帝的位置都可以让出来,“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只好成全多尔衮,不与皇太极同墓!
不管孝庄与多尔衮之间到底是明明白白还是不清不楚,总之,被多尔衮欺压成了“儿皇帝”的顺治很不服气!
顺治小心思恨呀,人总是要死的,我熬死你,再来算总帐!
清算
1650年冬,多尔衮死于塞北狩猎途中。
朝廷追封其为“清成宗”,谥懋德修远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
多尔衮死后成了堂堂正正的皇帝!野史定义为孝庄的功劳!
然而顺治掌了实权,翅膀硬了,想怎么飞就怎么飞,不顾孝庄的对,两月后剥夺多尔衮的封号,掘墓鞭尸!
顺治被欺负了这么多年,熬死了多尔衮,如今有了实权,当然要疯狂发泄,不仅开除了多尔衮的皇帝称号,还鞭尸泄恨!
也就是说多尔衮死后只做了两个月的名义皇帝,便被顺治开除了,也算清朝历史上的一个边缘皇帝,这就是帝十三的来历。
野史还不放过孝庄,又说因这事母子生隙,孝庄不再信任顺治,甚至干预顺治与董小宛的婚事:你不让我幸福,我就不让你快活,最后导致顺治出家!
失望的孝庄干脆抱康熙登上帝位,我能扶你上位,也能让听话的孙子成为一代明君!
事实上她做到了,康熙不仅孝顺,而且成了清朝最具影响力的皇帝,在中国历史上也落了一笔光辉的色彩!
题外话
就我看来,孝庄在历史上是个很伟大的女人!
在清朝入关前平衡了内乱关系,拥护六岁的顺治上位,并使清朝统治逐步稳固壮大,居中调节功不可没;后又辅导康熙成长建功,成为一代明君,可谓三代责任,一己挑之。
野史的猜测有一定道理,但做为清朝“不得干政”的女人,能够培养出康熙这样的人才,魄力胆识都让人钦佩,即使真与多尔衮有点亲蜜,那也是人性的表现。
一句话概括,顺治剥夺多尔衮帝号是泄愤之故,而孝庄真的是位伟大的母亲、慈祥有为的祖母!
------------------
推荐阅读:
有人说“女人,不要去指望任何人,包括老公孩子父母”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