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为什么要杀功臣?
☉•刘邦为什么要杀功臣?
刘邦的手下功臣非常多,刘邦杀的只是该杀的人,他也不想杀他们,而是这些功臣自己作死,自己不作死,刘邦是不会杀的。例如:萧何、张良、陈平等!都得到了善终。
司马小绢今天就来说一说刘邦手下最大的功臣韩信是怎么作死的?
刘邦所杀的功臣中,韩信功劳是最大的;刘邦第一次恨韩信是在自己被项羽围困于荥阳的时候,刘邦是天天盼望着韩信能够带兵前来给自己解围,没有想到盼来的是韩信派人送来一封要求代理齐王的信件,气的刘邦破口大骂!站在一旁的张良和陈平怕生变故连忙提醒刘邦,刘邦才改口骂道:"做什么代齐王,要当就当真齐王”。
韩信贫贱时本来是很谦虚的,年年轻轻有手有足的能够厚着脸皮到别人家蹭饭吃,让他钻裤裆就乖乖的钻,富贵以后就长脾气了。
刘邦平定天下后,韩信不知道功高盖主,还紧抓兵权不放,张良建议刘邦给韩信异地封王,把原来的齐王改封为楚王,官一样大只是没有兵权了,要是聪明的就知道怎么做好自己这个楚王了,可是韩信到处说刘邦的坏话,来炫耀自己的功劳,刘邦知道后把他抓来,并没有怎么处罚他,只是把他楚王降成侯了,继续在朝留用。
在朝堂上韩信一下子感觉太没有面子了,怎么能跟周勃、灌婴、樊哙这些人平起平坐呢!他朝也不上了,在家里连面都不露,刘邦知道后就传话给他,叫他多和樊哙这些被封为侯的官员多走动走动。联系一下感情!
有一天韩信带着手下路过樊哙侯府时,就顺便进去看看,樊哙原是杀猪做生意的,没有忘本,也很会做人,明知道韩信现在和自己平起平坐都是侯爷,却还是以跪拜的大礼来表示自己心里对韩信的尊重,给韩信面子,可韩信不但不领情,反而笑着和左右说:“自己居然混到跟樊哙这样的人是一个等级"。
韩信原手下有一个叫晨曦的被刘邦封为主帅统领齐地兵马,他是进京当面向刘邦述职谢恩的,顺道来拜访一下老领导!韩信把他领到内室,告诉他,齐地这个位置很重要,刘邦马上就要领兵亲征英布了,你在齐地造反,我定在京城助你一臂之力,他还说只要自己振臂一呼,天下将领定会百应的。
这就是韩信自己作死,当吕雉听到这个消息后能不怕吗?怕就要采取措施,吕雉首先收买韩信手下四员猛将,然后叫萧何把韩信骗至内宫拿下。
韩信在富贵时如果还能保持贫贱时的宠辱不惊,那他一定是一位受万世景仰膜拜的韩公!定会和周公、召公、姜太公齐名了,可惜了,一富贵就忘记自己是谁了。
做臣子,你只要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每件事情都是为刘邦的汉朝兴旺着想,刘邦是不会杀你的,萧何临终前还在考虑刘邦儿子将来怎么去治理汉朝,这样的人即使功劳再大刘邦也不会杀他的,陈平和张良都是善终之人。
▣┴刘邦为什么要杀功臣?
朱元璋的火烧庆功搂。也杀害了好多帮他打天下的功臣。刘邦也不例外。开国皇帝自认为开国功臣很难对付。杀了心中无恐惧了。说话办事不要和功臣们商量了。无毒不丈夫。也是为了自己的子女能永保世袭。做万代皇帝。做了皇帝疑心也重了。所以一了百了。杀了算了。
◅⇤刘邦为什么要杀功臣?
简单一点说:因为功高盖主,威胁到皇权,担心掌控不住,其实,以后的许多皇帝也是这样做的。
╠▊刘邦为什么要杀功臣?
山野老人解读两汉三国,与您一起体会历史新感觉!
刘邦为什么要杀功臣?
首先,要把这个问题修正一下,不能说“刘邦为什么要杀功臣”,刘邦杀了一些功臣,但是刘邦主要杀的是那些占有土地,手握兵权的异姓诸侯王。
刘邦登基前后,先后存在臧荼、张耳、吴芮、英布、韩王信、韩信、彭越等七个异姓诸侯王。
臧荼造反剿灭后,刘邦又封好友卢绾为燕王。
刘邦杀功臣主要是针对这八个异姓诸侯王。
刘邦为什么要诛杀这八个异姓诸侯王呢?
山野老人以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一,异姓诸侯王与刘邦同床异梦。
臧荼的燕王是项羽分封的,刘邦登基后,臧荼有危机感。
为了自身利益,臧荼第一个举旗反叛刘邦。
刘邦御驾亲征,剿灭了臧荼。
剿灭臧荼后,刘邦将自己的好友卢绾封为燕王。
第二个反叛刘邦的是韩王信。
韩王信是前韩襄王的庶孙。
韩国灭亡后,韩王信随着张良投奔刘邦。
刘邦登基后,封为韩王。
为了对付匈奴,刘邦将韩王信北移,让韩王信建都晋阳。
韩王信说:“为了更好地防御匈奴,我将建都马邑。因为马邑离匈奴更近。”
刘邦赞赏韩王信这种勇于担当的精神。
谁知韩王信建都马邑,不是为了抵抗匈奴,而是为了依附匈奴。
韩王信与匈奴相互勾结,扰乱边疆,让刘邦愤恨。刘邦御驾亲征剿灭了韩王信。
刘邦剿灭韩王信归来,路经赵国,谁知赵国相国贯高伙同一些人企图谋害刘邦。
刘邦潜意识感到在赵国留宿不安全,便离开了赵国。
后来有人揭发当年贯高等人企图谋害刘邦的罪行。
刘邦抓住赵王张敖审问,张敖一问三不知。
张敖是刘邦的女婿。
刘邦的长公主就是赵王张敖的王后。
张敖也是张耳的儿子,张耳死后,继承了赵国国王。
后来查明,是赵国相国贯高背着张傲所为。
韩王信剿灭后,刘邦派陈豨前去代国任相国,统领代国、赵国军队,并负责指挥这一带的边防军。
刘邦如此相信陈豨,谁知陈豨也反叛刘邦。
陈豨去代国之前,去见韩信。
韩信与陈豨约定,一旦时机成熟,两人内外夹击刘邦,推翻刘邦的朝廷。
陈豨造反,刘邦御驾亲征,担心留在后方的韩信、英布、彭越等人造反。
刘邦出发前,命令韩信、英布、彭越等人跟着一同出征。
这些人担心刘邦是利用御驾亲征的机会,将他们看管起来,没有跟随出征,只是象征性地派了一些部队跟着出征,这引起了刘邦的不满。
由此可以看出,异姓王与刘邦同床异梦,让刘邦寝食难安。
二,异姓诸侯王威胁刘邦身后的政权安全。
燕王臧荼、韩王信剿灭后,刘邦撤销了张敖的赵王,让三皇子刘如意去赵国做了赵王。
异姓诸侯王还存在韩信、英布、彭越以及长沙王吴芮,燕王卢绾等五人,这些人的存在对刘邦身后的政权是一个极大的威胁。
特别是韩信、英布、彭越等三人,他们三人被称为“汉初三大名将”,要是他们联手反叛朝廷,特别是在刘邦身后反叛朝廷,没有人能征服他们。所以刘邦要趁自己离世之前剿灭这三人。
三,吕后制造了异姓诸侯王的悲剧。
异姓诸侯王的悲剧,可以说是吕后一手炮制的。
韩信没有跟随刘邦出征,留在京城,吕后与萧何联手,除掉了韩信。
刘邦在征剿陈豨前线,听说彭越企图造反。
剿灭陈豨后,刘邦直接去了梁国,出其不意地抓捕了彭越,然后将彭越流放四川边远的地方。
彭越在流放途中,遇上吕后,被吕后带到洛阳处死了。
吕后处死彭越,将彭越剁成肉酱,并将肉酱送给每一个功臣,英布也收到一份。
英布收到吕后送来的肉酱,被迫造反,刘邦御驾亲征,剿灭了英布。
燕王卢绾看到异姓王一个个先后被剿灭,有危机感,最后也被迫反叛。
卢绾反叛后,一直躲在长城脚下,等待刘邦病情好转后去向刘邦请罪,谁知在等待中刘邦一命呜呼,最后只得逃亡匈奴,客死匈奴。
八个异姓诸侯王最后只剩下长沙王吴芮。
吴芮因为地处偏僻之地,国土又小,没有反抗实力,才得以保全性命。
综上所述,刘邦诛杀异姓诸侯王,是因为异姓诸侯王与刘邦同床异梦,又掌握一定的权力,让刘邦如芒在背,刘邦不得不对异姓诸侯王除之而后快!
╃➤刘邦为什么要杀功臣?
刘邦杀功臣是不得已
说起刘邦,第一印象或许就是屠杀功臣。但是大家敢相信吗?刘邦其实或许是最善待功臣的开国君主之一。
从史书记载来看,从公元前202年到公元前195年,被封为侯爵的功臣达到143人之多。除了谋反的淮阴侯的韩信以外,功臣们都以高爵和富贵得以善终,并且还将他们的爵位和封地传给了后代,形成一个强大的利益群体——功臣集团。
实际上,真正被诛杀的功臣仅仅只有割据一方的诸侯王,如韩信、韩王信、英布、彭越等人。
然而,功臣们并没有因为刘邦的恩惠,就对刘邦的后代心慈手软。公元前180年,吕后刚刚去世,功臣集团便在周勃、陈平、陆贾等人的带领下,屠尽吕氏一族。而常常被人忽略的是,被屠杀一空的,还有刘邦的嫡系子孙,即汉惠帝一系。而这次惨案,就要从刘邦逝世前的安排说起了。
公元前195年,刘邦因箭伤恶化,生命已经进入了倒计时。由于太子刘盈软弱,因此刘邦将国政托付给了刚毅狠辣的吕后。在病榻前,吕后曾问刘邦:
“陛下百年之后,萧何也死了,谁能代理国政呢?”
刘邦气息奄奄地回答:
“曹参可以。曹参死了,可由王陵代政。但是王陵太过朴直,可让陈平辅佐他。这是因为陈平聪明有余,难以独任。而周勃虽厚重少文,但安刘者必是周勃,可以令他当太尉。”
其后,吕后又问王陵、周勃之后可以信任谁?刘邦叹息道:“那我就不知道了!”
就这样,刘邦对自己的身后事做好了安排,在国内实现了吕后、功臣以及同姓诸侯王的三角平衡。
然而相对于强大的功臣集团以及动辄连城数十的诸侯王,吕后实在是势单力孤,而且他的儿子也软弱无能,根本不顶用。因此,吕后内惮功臣,外忌诸侯,每日愁眉不展。
原本,吕后想与亲信审食其一起,将功臣们一网打尽。但是功臣们号召力实在太大,因此吕后只好作罢。最终,吕后与功臣们在刘邦葬礼上实现了妥协,那就是吕后将自己的吕氏亲族册封为王,用以增强吕氏一脉的实力,实际就是巩固汉惠帝刘盈的统治。
然而,封吕氏为王,很显然违背了刘邦当年与功臣们的契约——“非刘不王,非功不侯”。而吕后虽然知道这个举动的风险,但是为了自己权力的巩固,也不得不为此。
公元前188年,汉惠帝去世,留下了六个儿子,分别是刘恭、后汉少帝、梁王、淮阳王、常山王、轵侯刘朝。继承其皇位的前汉少帝,其实后宫美人的儿子刘恭。不过为了掩人耳目,吕后毒死了刘恭的亲生母亲。
刘恭长大后,逐渐听说自己并非汉惠帝皇后张嫣的儿子,因此暗地里对吕后屡有怨言。吕后获知此事后,毫不犹豫地杀死了刘恭。汉高后四年(前184年)五月十一日,吕后立汉惠帝的另一子常山王(恒山王)刘义为帝,并改名为刘弘,史称后汉少帝。
借助前后两个汉少帝,吕后与功臣们维持了一个微妙的平衡。但是随着吕后的年事已高,这种平衡迟早会被打破。公元前180年七月,吕后因病去世。吕氏的诸侯王,因害怕刘氏迫害,于是在同年九月,吕禄家中秘密讨论造反之事。而由于齐王刘襄的弟弟——刘章的妻子,出身于吕氏,因此获知了此消息。由此,刘襄与关中的功臣——周勃、陈平、陆贾等人取得了联系,紧锣密鼓地准备着“诛吕行动”。
然而,从吕氏集团后续的发展来看,似乎根本就没有想过取代刘氏。如果他们真想这么做,那么执掌北军兵权的吕禄,为何如此轻易地将兵权让给功臣?因此在很多学者看来,所谓“吕氏谋作乱”,完全是功臣们一手炮制的阴谋。
功臣们为何要这么做呢?这是因为朝廷大权本来就僧多粥少,失去吕后庇护的吕氏又占据太多政治资源。正所谓“怀璧其罪”,功臣们不屠杀吕氏,还会杀谁呢?
周勃、陈平利用吕禄的好友郦寄,骗走了北军的印绶。其后,周勃驰入北军军营,顺利抓住了北军的军权。功臣们一旦拥有了兵权,就注定了吕氏一族的灭亡。
随后,曹参的儿子曹窋转告禁军卫尉,不准相国吕产进入殿门。其后,周勃和朱虚侯刘章带兵突袭吕产,并将他杀死于一个厕所。吕产死后,其所掌握的南军也被功臣们夺取。随后,功臣们分道进击,不分长幼,将诸吕杀个精光。
吕氏一族灭亡后,功臣们并没有因此歇刀。由于吕氏是汉少帝的亲舅舅,因此周勃、陈平担心会出现“ (少帝) 即长用事,吾属无类”的局面。因此他们暗中密谋,决定“合法”地杀掉汉惠帝所有的子孙。于是他们对外宣布:
“少帝及梁、淮阳、常山王,皆非真孝惠子也。吕后以计诈名他人子,杀其母,养後宫,令孝惠子之,立以为後,及诸王,以彊吕氏。”。
也就是说,宫中所谓汉惠帝的儿子,都不是亲生的,其实都是吕后阴谋的产物。实际上,汉惠帝并没有儿子。
但仔细想想就能明白,这些皇子怎么可能不是汉惠帝的儿子。试问谁会给自己儿子,生生造出6个假儿子。同时从史书的记载来看,对于这些皇子身份的认定,用了“相与阴谋”四个字。司马迁、班固出于政治正确,虽然并没有直接点明功臣们对汉惠帝一系子孙的污蔑。但他们仍然使用了春秋曲笔,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最终,功臣们杀入宫中,将汉少帝、梁王、淮阳王、常山王等人全部诛杀。就这样,刘邦的嫡系子孙,全部丧生于功臣们的屠刀之下。而汉惠帝,生生落得个性无能的恶名.
其后,功臣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将刘邦的旁系子孙——代王刘恒一系迎入长安,并排除了在诛杀诸吕中立下大功的齐王一系。很显然在功臣们看来,旁系的刘恒更好控制。
更加吊诡的是,刘恒称帝前后,他的王后以及四个嫡子皆神秘的死去了。对此,史书仅有一个简短的记载:
“代王王后生死难,先代王未立为帝而王后卒。及代王立为帝,而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
无论从哪种角度来看,这个结果都太冰冷、太诡异了。因此,一直有人猜测,代王后与四个皇子都非正常死亡。吕后在世时,她为了增强吕氏的力量,曾让刘姓诸侯王和吕氏之女结亲。而刘恒,或许也不例外。若果真如此,功臣们很可能会杀死吕氏代王后以及四个吕氏之子,用以防止吕氏外戚死灰复燃、反攻倒算。
由此可见,刘邦杀功臣绝不是杀多了,而是杀少了。“君弱臣强”,功臣几乎必然作乱。因此,朱元璋才会在太子朱标英年早逝后大杀功臣,实际是为皇太孙朱允炆铺路。很显然,朱元璋吸取了刘邦的教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