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石达开不走泸定桥?
≣❊为什么石达开不走泸定桥?
石达开倒是想走泸定桥,但问题是他办不到。
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9月,太平天国“天京事变”爆发,佐天侯陈承镕告发东王杨秀清谋逆,之后,洪秀全密召北王韦昌辉返京诛杀杨秀清。
最终,东王杨秀清被韦昌辉所杀,而东王余部万余人均惨遭株连。
当时正在前线对抗清军的石达开,在听说天京有可能发生内讧之后,急忙返回,但为时已晚,等他回到天京时,杨秀清已死,韦昌辉正在大开杀戒。
面对这种情况,石达开斥责韦昌辉滥杀无辜,但不曾想,他的斥责却被韦昌辉认定为对东王杨秀清的偏袒,因此,韦昌辉试图将石达开一并杀掉。
不得已之下,石达开只能逃出天京,而他留在天京的家人以及部属却全部遇难。
第一次出走天京之后,石达开曾上书洪秀全,请求洪秀全诛杀韦昌辉以平民愤,而看到绝大多数军民均支持石达开,洪秀全便下诏,召回石达开并诛杀韦昌辉。
而石达开再次返回天京后,在军民的拥戴下,被尊为“义王”,并负责处理关于“天京事变”的追责工作,在当时,石达开不计较个人恩怨,仅惩首恶,不咎部属,就连北王韦昌辉的亲族,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这份举措,让一度陷入混乱中的太平天国政权迅速稳定下来,并且不少后起之秀,如陈玉成、李秀成等后起之秀也在石达开的部署之下,逐渐走到台前,开始独当一面。
总之,在天京事变发生不久后,随着石达开的“提理政务”等相关部署,天平天国的内讧日趋稳定,并且对外也开始组织伺机反攻,整个局面都是往好的方向发展。
但就在局势刚有一点气色之际,石达开又第二次出走天京了。
出走的原因,是洪秀全看到石达开深得人心,于是心生嫉妒,便开始了对石达开的诸多牵制,甚至还意图对其加害。
为了避免再次发生内讧,也为了避免自己陷于其中被害,在公元1857年5月,离开天京,前往安庆。
而在此之后,石达开便走上了辗转流离的过程,他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开辟一个地盘,作为自己的根据地,说白了就是想割据一方的意思。
有一种说法,是说石达开在第二次出走天京时,带走了太平天国的大半精锐,因此导致了天平天国自此一蹶不振,但实际上这种说法并不正确。
为什么呢?首先正如前文所说,石达开当时的想法,就是放弃自己在天国中枢的辅政地位,返回到地方上而已,这么做的原因在前文也讲过,就是为了避祸。
因此,当时的他只带走了自己的嫡系部队。
而他的嫡系部队数量并不多,这一点同样也有佐证,根据曾参与过平定天平天国运动的两江总督何桂清说法,当时石达开在公元1857年6月2日,于一天之内就完成了渡江行动,这么短的时间,如果他带走了太平天国大部分的精锐,根本办不到。
因此,根据这些线索,说明当时石达开出走天京时,并没有带走太多人马。
而在出走之后,石达开的想法是前往江西,之所以选择这里,是因为之前石达开曾一度在江西作战,并占据了多个州县,相对来说,这里比较熟悉。
二来,认同石达开,以及拥戴石达开的将领,此刻也在江西,有这么一群认同和拥戴自己的人当下属,日后打开局面也会更容易一些。
最重要的是,由于清军的不断进攻,有一部分原本被石达开打下来的据点,此刻正岌岌可危,比如临江、吉安等地便是如此。
所以,全盘考虑之后,石达开决定前往江西,一来是救援被困的临江、吉安等地,二来是在江西开辟战场,并最终把江西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
想法是美好的,但现实却是残酷的,在石达开离开江西前往天京的这段时间里,江西发生的巨大变化,清军方面,由于曾国藩大力发展水师建设,因此取得了极具优势的成果,像鄱阳湖、赣江等流域的制水权,均被清军抓在了手里。
这样一来,原本石达开打下来的各个据点就因为水系被清军控制,导致遭到分割,互相不能呼应,所以最终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
并且,由于没有水系控制权,更没有像样的水师,石达开根本就无法渡过赣江,而无法渡过赣江,自然就谈不上施展救援计划。
所以最终,石达开救援江西,并占据江西为势力范围的计划全面破产。
与此同时,洪秀全的日子也不好过,他之前为了牵制石达开,因此封自己的亲兄弟洪仁发、洪仁达分别为安王和福王。
但这二人,能力着实不怎么样,并且在石达开出走后,由二人领军对付清军围攻天京的军事行动上多有失利,导致天京附近的湖熟镇等多个军事要塞被清军贡献。
不得已之下,洪秀全只得做出姿态,将自己的两个兄弟分别削去王爵,以示惩戒之意。
而在处罚完自己的兄弟之后,洪秀全意识到只有只打开才能帮自己解除困顿局面,因此放下身段,向石达开求救,但结果,石达开依旧是拒绝与洪秀全和解。
不过,石达开拒绝与洪秀全和解,倒不是说与洪秀全彻底决裂,他只是不想重新返回天京,加上他一直以来就有割据之心,所以,他才没有答应洪秀全。
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石达开也没有完全无视洪秀全的求救,而是想到了一个“围魏救赵”的主意。
如何“围魏救赵”呢?很简单,当时石达开认为,只要他与辅王杨辅清合兵一处,然后再进攻浙江、福建,那么就可以迫使围困天京的清军回救,这样也就解了天京之围。
那么杨辅清当时在哪里呢?当初在天京事变爆发时,杨辅清得以在幸存,事后他担心自己受牵连,因此便不敢返回天京,便主动提出驻兵于江西抚州。
到了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也就是石达开出走天京的同时,杨辅清出江西开始攻打福建,并一度连克光泽、邵武、建宁等郡县。
正是因为看到杨辅清攻克了福建多地,石达开才会想到与之联合,这样就能给清军施加更大的压力,并且如果成功的话,自己也有了落脚之地。
更重要的是,如果真的能开辟浙闽根据地,那么就可以与天京根据地连成一体。
于是,在石达开的邀请之下,当年九月,杨辅清返回江西,而石达开则由安庆进入江西,两军汇合,开始商议共同进攻浙江、福建等事宜。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其实石达开这次完全是可以实现找个地方立足,并割据一方的计划,但最终的结果是,他还是未能如愿。
未能如愿的原因,依然是洪秀全这边出了“幺蛾子”。
前文讲到,在天京被清军围困之后,洪秀全处罚了自己的两个兄弟,并向石达开求救,结果石达开选择了拒绝,在此之后,洪秀全又多次写信给石达开,但石达开依旧不为所动。
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洪秀全逐渐意识到,石达开已经不愿意在当一个安安分分的部下,更不愿意帮助自己实现统一大业,换而言之,洪秀全认为石达开“叛变”了。
有了这种思想,洪秀全自然要想办法节制以及削弱石达开,因此,他使用名爵诱惑,即封杨辅清为“木天义”为由,诱惑杨辅清与石达开分开。
最终,在咸丰八年,也就是石达开与杨辅清汇合后的次年,两人分道扬镳。
这样一来,没有了杨辅清的石达开,即便是在浙江、福建开辟了小许战场,但根本无法立足,加上当时清军为了阻止天平军,再一次启用了丁忧在家的曾国藩,这就更让石达开压力倍增。
所以,为了避免自己四面受敌,石达开只能无奈的放弃建立浙闽根据地的计划,转而率军直奔湖南。
选择湖南的原因我们过会再说,先说石达开彻底放弃建立浙闽根据地的计划。
之所以彻底放弃这个计划,除了因为杨辅清的离去,以及清军带来的压力这几个军事方面的因素外,还有一个原因,是石达开认为自己辛辛苦苦,结果洪秀全却成为在背后“摘桃子”的人。
什么意思呢?从1857年石达开出走天京后,他先是试图割据江西,然后又攻打浙江与福建,数场军事行动下来,极大的牵制住了清军,让清军的大部分注意力都在石达开所部身上。
这样一来,清军施加给洪秀全的压力自然减低,因此,洪秀全就利用这个机会,迅速组建新军,启用年青一代的将领,也就是前文所说的李秀成、陈玉成等人。
不仅如此,在新军组建完毕后,洪秀全还利用石达开牵制清军的机会,组织了破清军江北大营、浦口大捷以及三河大捷等多场军事胜利。
这就意味着,石达开在前方拼死拼活,自己损兵折将,而洪秀全却在后方连连胜利。
更让石达开感到恼火的是,洪秀全在胜利的同时,还利用权术不断分化自己的属下和队友,杨辅清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当然,洪秀全这么做也无可厚非,毕竟他才是正牌的天王,因此他发出号令,并以名爵诱惑石达开的部下或者队友重返“天国”,自然会收到极高的效果。
但这就让石达开极为不爽,在他看来,自己拼死拼活,不断衰弱,结果却让洪秀全不断壮大,照这么发展下去,自己非彻底玩完不可。
于是,在审视了当前的局面,并总结了教训之后,石达开决定直奔湖南。
而之所以选择湖南,原因并不复杂,湖南是曾国藩湘军的老巢,因此石达开的想法是采用“釜底抽薪”的方式,攻打湘军老巢,这样就能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因此在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春,石达开率部自江西起兵入湘,发动了“宝庆会战”,而当时的湘军正全力攻打安庆,闻听石达开入湘,登时军心大乱。
不得已之下,湘军只得暂时放弃安庆,全力援湘,最终,在清军的重兵围困之下,孤军奋战石达开不敌,在宝庆会战中大败且损失惨重,因此,他试图端掉湘军老巢的计划以失败而告终。
这次失败,直接导致了石达开试图在湖南落脚的想法破灭,而看到自己一而再再而三的失败之后,石达开再一次进行了反思和总结。
这次总结,除了总结出自己出力,结果却是洪秀全得便宜之外,石达开还意识到,自己只有带着部众彻底脱离洪秀全的影响范围,才能真正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所以,在宝庆会战结束不久,石达开奔向广西,并且他为了让部众愿意跟随自己前往广西,还编造了一套谎言。
石达开欺骗自己的部众说,他受了天王洪秀全的密诏,要自己在广西招兵买马,而部下们不疑有他,因此,数万大军跟随石达开攻入广西。
进入广西后,石达开顺利夺取了庆远府,但他紧接着便开始进行大规模改制,即设置不同于天平天国的机构、官职等,其目的,就是想建立一个不同于太平天国的政权。
而他这一系列行动,算是彻底让麾下的部众明白了他的意图。
原本大家伙愿意跟着石达开,一来是敬佩他的为人,二来最重要的是,石达开始终没有宣布与太平天国彻底割裂,也就是说,这些将士依旧还是天平天国的成员之一。
但如今石达开的一番操作,就等同于公开分裂,这就让去麾下的不少部众陷入思想混乱之中,自己到底是天平天国的人,还是石达开的人。
同时,广西这个地方,在经历了多年战乱后,经济极为萧条,尤其是当地还盘踞着大成国(在洪秀全起义后,由广东天地会首领陈开所领导的起义,建都于广西桂平)这一股势力,这就更让石达开的部众感到前途无望。
在多种因素的驱使下,石达开的部众纷纷出走,其中有人重返洪秀全的麾下,还有人叛变降清,另外一部分人则脱离石达开自谋生路。
因此到了公元1860年年底的时候,也就是石达开夺取庆远府的近一年后,其部众几乎是损失殆尽。
在这种情况下,石达开也感到心灰意冷,于是带着少许部众返回故乡(广西贵县),并与大成国的隆国公黄鼎凤取得联系,开始受其庇护。
也就是说,到了这个时候,石达开其实已经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下野了,并开始过着隐居闲散生活。
那么他后来为何会带兵出现在大渡河附近呢?这还得说到大成国的衰败。
前文提到,这个所谓的大成国,是在洪秀全组织的金田起义后,由广东天地会首领陈开等人发动的一次起义,起初这股起义军打算攻下广州,但久攻不克,因此便转入了广西。
而在进入广西后,最开始起义军势头良好,一度占领了东到梧州、南至北流、西到南宁、北至融县(今融水)的广大地区,其队伍也发展到了十余万人。
但好景不长,随着清军对广西的增援,大成国起义逐渐式微,原先所占的地区纷纷丢失,到了石达开率兵进入广西那年(即1859年年末),大成国的势力已缩水不少。
当时大成国的首领陈开,也知道石达开来到了广西,并且同样也知道石达开占据了庆远府,但是此人自视甚高,未能主动与石达开取得联系,而是一味的进攻清军,结果丧失了翻盘的良好时机。
因此,到了1860年的时候,大成国已经式微至极,仅占据了小部分区域。
在这种情况下,陈开痛定思痛,决定冒险联系上石达开,以图东山再起,但不幸的是,在公元1861年8月,他在前去投奔石达开的路上被清军俘虏,随即遭到杀害。
陈开的死,导致大成国彻底溃散,而剩余的部众在知道石达开也在广西之后,纷纷前去投奔,因此,石达开也就无法再继续隐居下去,他在大成国溃兵的拥戴之下,重新走上了战场。
再度复出后,石达开审视局势,决定在收拢旧部的同时,夺取四川,以四川作为自己再图大业的根据地。
因此,在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9月,石达开率众自桂南北上,之后转战川黔滇三省,先后四进四川,最终在1863年5月,来到大渡河安顺场段附近。
而之后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石达开在大渡河前“望河兴叹”,最终被清军重兵包围,无奈之下只得同意清军招降,表示愿用自己的一条命换全军将士的生还,结果清军食言,不仅杀了石达开,同时又对其部众大开杀戒,最终仅剩三百余名老幼活了下来。
那么问题就来了,石达开为什么放着泸定桥不走,反而要“望河兴叹”,最终困死于此呢?
要弄明白这个问题,就需要先大致了解下关于泸定桥的一些情况。
有不少人认为,当时并没有泸定桥,所以石达开才没办法走,实际上并非如此,泸定桥的历史虽说不算特别悠久,但至少在石达开走到大渡河的时候,泸定桥就已经存在了。
史料记载,泸定桥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当时康熙是为了解决藏、汉之间的货物贸易,同时也是为了满足军队的调动,因此便下令,在大渡河上修建一座桥梁。
由于是康熙亲自下令督建,因此这座桥的工程进度很快,到了次年,也就是康熙四十五便宣告结束。
当然,当时的这座桥相对构造比较简单,基本上都是用铁索加上木板构成,但不管怎样,泸定桥确实是在康熙时期就已经修建完工,并且在此之后,一直在正常使用。
所以,石达开抵达大渡河岸边时,是有泸定桥的,不存在没有桥导致他不会走的情况。
既然有泸定桥,为何石达开不去走呢?结合当时的局势以及相关记载,大致可以总结为三个原因:
第一,石达开最开始的落脚点,以及他想渡河的地点是安顺场。
安顺场原名紫打地,其位置在大渡河中游南岸,这里属于四川石棉县的区域范围,最开始,石达开是计划从这里北渡大渡河的。
而泸定桥在哪里呢?从地图上看,其在泸定县泸桥镇的境内。
也就是说,当时石达开并未在泸定桥周边落脚,并且根据地图上就可以得知,石达开当时的位置,距离泸定桥大约有170公里左右的距离。
这点距离虽说不太远,但搁在当时石达开的处境,要走过去并不容易,毕竟当时的他可不是观光旅游去的。
所以,即便是石达开知道泸定桥的存在,在他第一计划里,也没考虑从泸定桥上渡河。
因此,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当时的石达开,是准备计划从安顺场这里直接渡过大渡河的,压根就没考虑泸定桥这个选项。
第二,当时有两个因素,限制了石达开不可能走泸定桥。
在决定从安顺场渡河之后,石达开下令多备船筏,准备次日渡河,当时的时间为公元1863年5月14日。
但让石达开意想不到的是,就在当天晚上,天降暴雨,导致河水暴涨,船只根本就无法渡过波涛汹涌的大渡河。
虽说他派出士兵做了几次尝试,但最终还是以失败而告终,为此还损失了部分人马。
而问题就出在这里,由于天降暴雨,大渡河安顺场一段都水位暴涨,其上游同样也是如此,况且当时的水利设施比现在差之甚远,这就让上游的洪水滚滚而下。
在这种情况下,你让石达开如何带着数万大军(其中还包括老弱病残),在滚滚洪水中逆行百余公里走到泸定桥边上?
这根本就是办不到的事情嘛。
有很多人都觉得,石达开当时真是太笨了,但却没有考虑当时的实际情况,他带的士兵,大部分是由大成国的溃兵组成,其中还掺杂了老弱病残。
这样一来,整体部队素质就相当低下,能被石达开拢到一起就算是不错了,哪里可能号令如一,并冒着随时被洪水冲走的危险逆流而上呢?
除了洪水这个因素之外,还有清军的围追堵截。
清军这边,负责消灭石达开的是骆秉章,此人军事能力颇为突出,在他的一手策划下,由川军、湘军以及当地土司组成的“夷兵”,在大渡河沿岸布下了天罗地网,就等着石达开往里钻。
而距离安顺场一百多公里的泸定桥,骆秉章自然也没有落下,根据骆秉章所著的《生擒石逆疏》中的记载,他不仅在安顺场对面布置了一路兵力,即总兵唐友耕部,以阻截石达开渡河,并且,在安顺场前往泸定方向的沿岸,同样也布置了不少人马。
其中,沿安顺场前往泸定方向的大渡河南岸,是由骆秉章的副将谢国泰部负责,而在谢国泰部的北岸,则是由提督胡中和部负责,这俩人,专门负责堵截石达开。
虽说我们不知道这两部具体带了多少兵力,但想必不会太少,几千上万人还是有的。
这样一来,如果石达开想从安顺场奔袭泸定桥的话,那么他在侥幸带着人马穿过洪水之后,紧接着就必然会遭到清军的攻击,并且南岸和北岸都有清军,最终的结果是石达开大概率会被包了饺子。
所以,石达开因为水势过大,以及清军堵截的因素,不能也无法顺利抵达泸定桥。
最后一个原因,是当地土司王应元。
早在石达开尚未抵达安顺场时,骆秉章就给石达开可能途径区域的当地土司写了一封信,信中他承诺,只要击败消灭石达开,所得财物可归土司所有。
这其中,就包括驻扎在松林河对岸的土司王应元。
从地图上看,石达开要想前往泸定桥,其实渡过松林河,走松林地也是看可行的,并且松林河河面较窄,上面也有一个小铁索桥。
但石达开依旧办不到,他也做过尝试,结果却被王应元的土炮给轰了回来。
造成这个局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王应元早已成了清军的友军,另一方面,与石达开部进入大渡河周边地区后,对待当地彝族的态度有关。
据史料记载,当时在石达开进入大渡河周边时,部下便开始四处烧杀抢掠,大有“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势头,这就激起了当地土司的强烈抵制。
甚至,因为彝族百姓不愿意为石达开部众带路,而遭到了残忍杀害。
这样一来,石达开就自然失去了群众基础,而像王应元这样的土司们转而投向清朝,并阻挠石达开渡河也就不意外了。
所以,从当年5月14日,石达开在抵达安顺场紫打地后,一直在大渡河岸边盘桓不前,直到当年的6月3日,他还在“望河兴叹”。
期间,石达开曾尝试拼着损失强行渡河,但骆秉章跟他玩了一个心眼,他以按兵不动的姿态,诱使石达开大军渡河,等到其渡河渡到一半时,下令用枪炮连环袭击,最终造成石达开部损失惨重。
就这样,清军的包围圈也越来越小,石达开最终走投无路,在骆秉章竖起投诚免死的大旗后,石达开主动写信表示,愿意用自己的投降换取全军将士的生命。
结果,清军在成功诱骗石达开投诚后,又对剩余的太平军大开杀戒。
这便是石达开为何不走泸定桥的原因,其实总结一句话就是,非不想,实不能也,并且更重要的是,依石达开当时的状况,就算勉强过了大渡河,也未必会有什么好结果,没有明确战略方向的他,最终依旧还是逃不过失败的结局。
⊿╊为什么石达开不走泸定桥?
石达开当年为什么兵败大渡河,又为什么没走泸定桥?毛主席曾经问过安顺场一位90多岁的秀才,并解开了其中的谜团。
1863年5月,转战15个省的太平军横渡金沙江,来到了紫打地。石达开本想在此安营扎寨,但观察了一下地形,发现这里易攻难守,于是决定渡大渡河,进军成都。
当太平军造好船扎好筏准备渡江时,突然天降大雨,河水也开始跟着暴涨,没有办法过河。于是石达开借着幼子出生摆了三天的酒席。
而就在这时,清军和被收买的彝兵包围了太平军,石达开组织了两次渡河行动,但因水流太急均告失败,太平军已走途无路。
四川总督骆秉章想立“生擒石达开”的奇功,就命人前去劝降,并答应只要石达开投降,保他安全,并且不为难其他人。
石达开为了部下能活下去,没得选择答应了骆秉章。有4000多太平军被遣散,还有2000多士兵誓死追随石达开。
后来满清背信弃义,凌迟处死了石达开,2000多太平军全部战死。
70年后,红军面临太平军一样的困境,当时国民党就叫嚣让他们做“石达开第二”。当然红军不能和太平军同日而语,但毛主席为了解开这个谜团,专门拜访了当地一个90多岁的秀才。
当年石达开渡大渡河时,他已经20岁了,他知道其中的原因。
据老秀才讲,石达开兵败最大原因是没有同彝族土司王应元搞好关系。
至于后世说的他给小儿子过生日耽误了过河时间,这种说法是不成立的。因为当年雨后渡河水流之大,百年难遇,根本无法过河,他之所以大摆筵席主要是为了鼓舞士气。
但太平军并非无路可走,如果和土司搞好关系,经彝人地盘西可以到昌都,南可以到云南,北可以到康巴。
石达开忽视了这些关系,所以最终导致后来王应龙被清军收买,反过头来对付太平军。至于泸定桥,知道的人本来就不多,他不和百姓联系,如何能知道这个地方?
老秀才最后感叹:“石达开不自入绝境, 则不得灭? 即人绝境,而无彝兵四面扼制,亦不得灭。”
而人民军队到哪都和百姓打成一片,过彝人地盘、知晓泸定桥自然不是难事,这也正应了那句老古话:“得民心者得天下!”
有不同观点,欢迎留言区分享。了解更多历史,请关注花木童说史!
❅Ⓧ为什么石达开不走泸定桥?
石达开这件事情一直都让当时想要渡过大渡河的红军指战员感到十分的警惕,为什么他们害怕成为第二个石达开,而毛泽东则一直认为自己不可能成为第二个石达开,为什么?
对于很多人来讲,石达开一生的命运是悲剧的,他的悲剧是建立在他拥有传奇色彩,最后却惨死在了清军的围剿之下,很多人都觉得这个石达开肯定是出了什么事情,才会在大渡河附近被清军给抓获,但是实际上我们仔细去看这段历史,你会发现石达开被抓的一点儿都不冤枉。
是大开,自从天津市便离开南京城以后,一路辗转奔走,可以说为了创造一片适合自己的根据地,他费了很多的功夫,但是辗转了上万里,仍然还是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架式打开,就这样浑浑噩噩的一路走到了大渡河。这个时候的石达开集团和刚刚离开南京城的石达开集团有什么不同呢?作战力量上面的对比。
这可不止人数上面的减少,走上万公里,上万多公里的行军,这对于军队的人心,以及士兵是否能够吃苦,有着严格的要求,在这其中有很多的年轻人,因为受不了这样的行军,所以选择离开了石达开,在石达开集团到达大渡河附近的时候,石达开集团真正能够作战的只剩下几千人,其余的大多数都是老弱病残。
几千人能够干什么?事实上,此时如果是青军的正规作战部队,只要几千人就能够把石达开集团正面给击破了!当时的食堂开也十分清楚这个情况,所以急需要渡过大渡河去,甩开清军的围追堵截。
你想要进攻泸定桥,别人也知道泸定桥这个地方肯定会成为你过河的一个必要的捷径,所以派了重兵防守,沿途还有重重阻碍,你没有一支精锐的力量为你逢山开山,(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汾水过水,你怎样拿下泸定桥?当初的红军可是创造了军事历史上面的一个奇迹,才拿下了泸定桥呢!石达开有这样的精锐的作战力量吗?有这样虔诚的信徒吗?
没有!红军人数虽少,但个个都是身经百战的精锐,但是石达开却要拖着几万人的老弱病残,这一点对于它本身的行动就十分不便利,没有办法向红军飞夺泸定桥,那样能够派出一支精锐的力量,在夺桥以后,自己的部队能够快速跟上,再加上清军为了能够堵截石达开与当地的地方组织合作,这个时候,清政府对于地方上的管理,明显要比蒋介石那个时候对地方上的管理来的更加强悍,甚至为了配合中央的命令,这些地方政府选择直接砍断了锁链。
地方上面配合清政府合作以后,石达开的后路,基本上就被断死了,无论是谁,都已经明白了,石达开必死无疑。
▕➘为什么石达开不走泸定桥?
石达虽是一代名将,但没有听一个谋士的话,且判断失误,最终错过了机会窗口,错过了北上泸定桥,走向了一条不归路。
详细情况,我们从头开始聊起。
1、面对大渡河,石达开的第一次艰难选择
太平天国诸位将领中,石达开的综合素质最为出众,文韬武略,样样出众,而且对地方管理也很有一套。
但是,石达开的一生遇到的选择太多了,而且做错了个别的选择,导致最后的陨落。
首先,我们简单聊一聊石达开跟随洪秀全的事情。
洪秀全作为太平天国的创始人,起初有着很大的抱负,也懂得用人才,石达开就是洪秀全亲自请来的。对翼王石达开,早期的洪秀全还是非常重视。
但是,石达开哪里能想到,后来的主子洪秀全对他会有猜忌呢?
1856年,“天京事变”爆发,东王杨秀清被北王韦昌辉所杀,天京一片混乱。
基于此,石达开速速回了天京(南京),并对韦昌辉的行为提出了严重批评。
这还了得?在韦昌辉看来,石达开有意包庇东王杨秀清,是一丘之貉,准备送石达开上西天。石达开得到消息,及时逃走,但在天京的全部家人遇害。
后来,石达开带着大军前来“靖难”,天王洪秀全把韦昌辉杀了。
石达开就此成了天京第二把手,他开始成为太平天国的“CEO",管理日常事务,对于北王亲属和部下既往不咎,对于太平天国的前景开始深度谋划。
一时间,石达开的声誉好得不得了。
此时,有人嫉妒了,是洪秀全和几个兄弟。石达开失望了,但他又做不出政变篡权之举,因此离开了天京,在外面对付清廷。
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看太平天国越发艰难,1863年,石达开做出了重要的选择,准备入川建立根据地。
1863年4月,石达开突破金沙江,准备渡过大渡河。
当时,石达开有两个选择.
一是走大路,往富林方向的大路进发,这里水流较缓,渡河相对容易;
二是走小路,也就是在安顺场渡河,这里水流虽急,但清军基本没有。
如何选择?
石达开最终选择了走小路,理由是:
前面的小分队走的就是大路,已经引起了四川总督骆秉章等人的注意,势必会安排大军。而小路虽然崎岖,但“富贵险中求”,敌人较少,容易渡河,最关键的是,石达开已经找人贿赂了小路附近的土司们,这些土司们会成为绝好的助力。
但是,精明一世的石达开不会想到,对于他的“小路计划”,骆秉章也做了准备。这样说吧,骆秉章也是两手准备。
当时,看到石达开的先锋队过后,骆秉章明白石达开会很快前来,因此将大军部署在富林方向,这会让石达开放弃走大路。
同时,骆秉章知道了土司们接受贿赂的事情,他快速派人用更多的金钱贿赂了那些土司们。土司们纷纷承诺效忠朝廷。
大家试想一下,钱给的比石达开更多,势力要比石达开大得太多,土司们该选择和谁合作?这是个简单的算术题。
到这一步,石达开如果走大路就是死拼硬拼,走小路就是面临道路艰险和水流湍急。
但是,如果石达开在安顺场快速渡河,或者快速北上泸定,从铁索桥通过,骆秉章的计划也一定会失败。
此时,“战局”拉开了,除了看协调资源的能力,就看谁的运气更好。
但是,运气这玩意,常常靠不住。
石达开选择了小路,风险渐渐靠近。
2、面对大渡河,石达开的第二次侥幸选择
石达开的“走小路”计划确定,并在1863年5月14日快速到了安顺场。这完全出乎骆秉章的预计,因为他的准备工作并没有做好。
但谁能想到,后来,石达开给了骆秉章充分的准备时间。这怎么回事呢?
因为渡河工具缺乏,石达开派了小分队先行过河,大部队在安顺场进行修整。
过河之后,小分队视察了对岸情况,然后石达开让这些人回来,目的只有一个:爱兵如子,担心晚上有敌人来偷袭。
于是,过去的先锋队当天就返回了。
很多年后,红军在安顺场渡河的时候,过去的先锋队在对面视察完,开始做准备工作,准备接应大部队过河。
这就是两者的区别。
但人算不如天算,第二天河水暴涨,石达开渡河有些难了。
怎么办?谋士曹卧虎建议:速速北上,从泸定过河。
但这意味着要多走320里的路,而且,泸定也是有守军的,桥还是铁索桥。石达开摇了摇头,决定赌上一赌。
赌什么?赌暴涨的河水能在一两天回归正常。
一代名将将命运交给了天气,这是石达开最大的失误。靠侥幸能获得胜利,那就是奇迹了。
但是,一个人成功太多后,往往容易相信自己的判断,而忽视其它事情。
石达开对河水的判断基本正确,第三天河水渐渐平复。
但石达开没有判断到:等河水平复的同时,清军的大网也准备好了。
河水暴涨三天后,渐渐平复了,但清军已经来到了河对岸,土司们也截断了后路,如此,一个包围圈形成了。
终究,石达开面临了险境。
他该怎么办?
3、大渡河前,石达开最悲壮的第三次选择
石达开试图带人突围。
一是选择强渡河。但是,河水湍急加上对面的炮火猛烈,因此,无法完成强行渡河。
二是选择后退。可是,彝兵和清军配合攻击,让大军无法后退。
三是选择往泸定方向突围,结果路上到处都是砍断的粗壮大树,加上彝兵和清军的阻拦,也不能突围过去。
就这样,石达开带人坚持了27天,树皮、草根都吃得差不多了,眼看着要全军覆没。
在此之际,石达开做出了一个非常悲壮的选择:
派人谈判:自己一人换全军5000人的生命。对于这个提议,骆秉章同意了。
就此,石达开被抓,开始走向了末路。
但是石达开没有想到的是,他手下的一些兄弟,很有骨气,只有三千人接受了清朝的改编。
剩下两千人中,有七百人渡河成功,但是一些被杀,一些被遣散。剩下的一千多人惨了,被清军夜袭,除了留下三百老幼,其他都被杀了。
而石达开,在6月底被审判,不久后被处以“凌迟”,年仅32岁。
72年后 的1935年,红军也到了大渡河,在刘伯承的建议下,红军也走了小路。
因为刘伯承和小叶丹结为“结拜兄弟”,这减轻了土司们更多的干预。
在安顺场,红军先锋队过去后,红一军团一师和干部团渡过了大渡河,然后从大渡河对岸向北进发。
因为过河速度太慢,余下人员快速向北行进到泸定桥。最后,红军飞夺泸定桥,完成奇迹,两支部队也在泸定县城汇合。
回顾石达开在大渡河这一段,如果听信谋士曹卧虎之言,北上泸定,大概率能成功,但石达开在关键的时刻判断错了,他带领人马在大渡河耽误了三天,这让清军形成了包围圈。
看来,还是年轻了。
或许,这就是命!
ˇ⇣为什么石达开不走泸定桥?
随着天京的沦陷,太平军已经成为过街的老鼠,人人喊打,并且还屡战屡败,李秀成被湘军俘虏,最后只剩下石达开依旧还在活动,想要捍卫太平军最后的尊严,可惜石达开再厉害,以一己之力,还是无法力挽狂澜的。
1863年,转战15个城市之后,石达开带领的太平军残部横渡金沙江,来到了紫打地,想要渡过大渡河,直捣成都,做最后的一次挣扎,遗憾的是,这次挣扎最后因为没有渡过大渡河,而以失败和悲惨结局告终。
有人就产生了疑问,为何石达开在当时不去走泸定桥呢?只要从泸定桥过去,石达开不就有希望了么?实际上石达开的失败,已经是注定的了,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我分别为你慢慢道来。
太平军早已军心涣散
事实上从一开始,太平军的指导思想就是有问题的,洪秀全的拜上帝会,用现在的眼光和思想来看,就是一种明显的非正常组织,而洪秀全与杨秀清两个人,更是动不动就以天子或者天父下凡的名义来糊弄百姓和士兵。
后来因为内部统治地位的争夺,杨秀清最终被洪秀全叫韦昌辉等人所杀,而韦昌辉也终究是一将功成万骨枯,被洪秀全为了继续笼络石达开,不得已将韦昌辉也除掉了。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可以说太平军内部早已人心涣散,各有各的打算了。
后来随着天京被困,洪秀全在城中蛊惑大家吃野草和观音土,最终把洪秀全给吃死了,太平军的精神领袖算是也彻底拜拜,最后只剩下李秀成与石达开,结果很快李秀成也为了保护洪天贵福而被湘军抓住了。
事到如今,太平军的士兵已经明白,自己的路几乎是走到尽头了,所以很多人也觉得没有必要再做无畏的挣扎,对太平军已经没有太多信心,我们看后期石达开带领的士兵越来越少,就可以明白这个问题,肯定是有人在逐渐离去,可是石达开也无能为力。
紫打地没有及时渡河
来到紫打地的时候,原本太平军还是有一点希望渡过大渡河的,可是当时,石达开看了一下河水,觉得水太大,担心无法过去,也就没有继续想办法,结果当天晚上大雨倾盆,更加加剧了河水的汹涌程度,这下太平军更加没有机会过河了。
石达开为了稳定军心,借助给自己小儿子过生日的名义,在紫打地连续摆了三天的酒席,太平军在一起吃喝玩乐,从这些举动我们也是可以看出太平军的军心涣散的,这个时候大家早已失去最开始的信仰,就连逃命,也需要石达开专门摆酒席吃喝玩乐方可。
也正是因为这三天稳定军心的吃喝玩乐,更加耽误了太平军渡河的时间,当四川骆秉章发现石达开已经在紫打地待了三天的时候,立下“生擒石达开”的誓言,随后开始安排一些人去专门阻断了泸定桥,还去包围紫打地。
这样一来,石达开就算是想要去走泸定桥,也没有机会了,不过实际上这个时候石达开虽然被骆秉章的人围住了,但并不意味着石达开没有希望逃出去,因为石达开还可以求助于当地的彝民帮忙。
没有搞好和王应元的关系
石达开一直以来,都不太善于交际,在紫打地这件事情中,就更加明显了,彝族的土司是王应元,当时石达开比骆秉章先到,但是他没有想方设法去拉拢讨好王应元,而是选择在紫打地大摆三天酒席,这样的举动让石达开错失了最佳时机。
当时只要石达开和王应元搞好关系,经过彝人的地盘,石达开就可以从西直走经过昌都,从南边去可以到达云南,北边可以到达康巴,这样的话,石达开带领的太平军残部,就可以逃出生天了。
然而石达开当然是没有这样做的,因此后来骆秉章派人去,首先就和王应元搞好关系,王应元不仅阻断了石达开可能离开的所有后路,还出兵帮助骆秉章去收拾石达开,此时的石达开,可以说是插翅难飞了。
当时石达开也不是没有想过要去走泸定桥,但是石达开没有办法通过泸定桥,因为骆秉章已经给安排好提督胡中和副将谢国泰带领一些人马提前赶到泸定桥,把泸定桥守得水泄不通,石达开就算赶到泸定桥,想要过去也完全就是天方夜谭。
此时的石达开,算是彻底没有任何希望了,不仅有骆秉章和王应元,还有泸定桥上的阻碍,石达开不管怎样都是死路一条,最后只能和骆秉章谈判,骆秉章劝石达开投降,只要投降就可以保护他的安全以及石达开手下4000多士兵的安全。
石达开是一个性情中人,明白自己已经走投无路,为了士兵们能够得以生存,他就答应了骆秉章投降,骆秉章果然实现了自己生擒石达开的愿望。不过最后骆秉章没能保住石达开以及石达开部下的安全,这些人都被清军灭了,石达开还被判处凌迟极刑。
结语
可以说石达开的失败,已经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自古以来,得民心者得天下,石达开但凡能够聪明一些,首先把王应元搞定,让当地的彝族人,带着石达开等人随便从一个出口离开,石达开都是有机会的。
可是石达开就是不明白这个道理,他忽略了一个最严重的的问题,要是王应元不为自己所用,必然会被清军所用,一旦清军搞定了王应元,就相当于得到了大渡河以及周围的所有地图,从而大渡河的所有出口,都会被清军堵住,就比如很难发现的泸定桥,这样的地方都被清军堵住了,明显石达开的悲惨结局,就是再也没有办法改变的了。
换言之,因为石达开自己的战略问题,导致了最后的失败,可是就算石达开这次不失败,对于已经落魄至极的太平军而言,他们渡过大渡河又能怎样呢?结局还不是一样,又何必再自找更多麻烦?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
推荐阅读:
如抗战时期中国把每座城市都作为堡垒,誓死不退,会战胜日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