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夷陵之战时法正没死,刘备能赢吗?
⇋║如果夷陵之战时法正没死,刘备能赢吗?
刘备在称帝之后,为了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发动了夷陵之战。在战役中,刘备被孙权新起用的统帅陆逊打败,损失了几乎所有的军队。消息传来,诸葛亮不禁长叹说,如果法正还在的话,就能够阻止刘备东征。即便不能阻止,也不会让军队遭到如此惨败。那么,如果法正尚在,真的能够如诸葛亮所言吗?
一、最受刘备器重的谋士法正。
在刘备的一生中,经历了无数的战争。刘备武艺出众,还在大儒卢植门下学习过,有着一定的文武才能。刘备十分善于团结手下,选拔将领,在他的军中不乏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魏延这样的猛将。但是,刘备的手下缺乏智谋之士,这严重影响了刘备的事业发展。
直到刘备得到庞统之后,他才算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军师。在入川的时候,法正奉刘璋之命前来迎接。由于有张松的推荐,法正加入了刘备的阵营,开始为刘备出谋划策。在夺取益州之战中,尤其是庞统战死后,法正的才能得以崭露头角,得到刘备的器重。
在刘备阵营中,诸葛亮的才能偏重于治国理政,庞统则为刘备在战争中出谋划策。但是庞统此人喜欢冒险,经常为刘备出一些难以实现的奇谋。比如在刘璋迎接刘备的宴会上活捉刘璋,进而夺取益州。因此他的计谋让刘备放心不下,总是要反复斟酌。
相比起庞统,法正的计谋就要让刘备放心多了。法正和刘备脾气相投,对刘备的心理把控得当。他总是能够从刘备的立场出发,让刘备采纳自己的建议。比如说在一次战斗中,由于作战不利,刘备十分生气,坚决不撤退。
当时敌人射来的箭如同下雨一样,法正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去劝说,而是站到刘备的身前,用自己的身体来遮蔽保护刘备。刘备见了对法正说让他躲避一下。法正回答说主公尚且暴露在矢石之中,我有什么可惜的呢?刘备听了以后,便欣然和法正一起撤出了危险地域。
正是法正的才能和善解人意,使得他得到了刘备的器重。在夺取益州后,法正得到的奖赏和那些刘备的老部下一样,是最高一级的奖赏。法正在得志之后,对过去的那些得罪过他的人睚眦必报,诸葛亮得到举报后,因为法正功高也不予理会。
在汉中之战中,法正的奇谋改变了战争的走向。曹军统帅夏侯渊不是等闲之辈,连马超都是他的手下败将。在接到曹操的告诫信后,夏侯渊死守不出,让刘备处境艰难。此时法正献计,从夏侯渊防守的间隙中突破,夺占定军山要地,使战局反客为主。
夏侯渊为了夺回定军山,只得亲自率领军队出战,结果战死在黄忠的刀下。曹军主帅被杀,军心混乱,只得撤退自保。这样一来,曹军大势已去。曹操在得知情况后,亲自前来也无济于事。刘备说,曹操虽来但也无能为力,我一定得到汉中了。
曹操在救出汉中的残兵败将后,只得撤军。曹操在得知是法正为刘备出谋划策之后,不无心情酸涩地说,我就知道刘备想不出这样的计谋,是有人为他谋划的。还感叹说,自己将天下人才收罗一空,怎么却漏掉了法正呢?
可惜的是,在刘备夺取汉中进位汉中王的第二年,法正就去世了,时年才仅仅四十五岁。刘备为此十分痛惜,为之流泪多日。在法正死后,刘备追谥他为翼侯,这也是刘备在生前唯一一次追谥。如果法正能够多活一段时间,他就肯定会出现在夷陵之战的战场上。
二、法正如果活着,夷陵之战的走向。
我们可以从上面法正与刘备的事迹中,看到法正对刘备的影响力。以诸葛亮的看法,如果法正不同意东征,他是会有办法让刘备改变主意的。法正生前的目光一直注视在益州北方,因为他本来就是从雍凉来到益州的,对收复故乡有着自己的渴望。
因此,如果法正还活着,他肯定是北伐秦川的坚定支持者。在他和诸葛亮、赵云、黄权等人的劝阻下,刘备很有可能会放弃讨伐东吴的战略,转而攻打秦川。这样一来,夷陵之战就可能不会发生,刘备自然也不会遭受惨败了。
如果刘备一意孤行,非要发动讨伐东吴战争的话,作为刘备最得力的谋士,法正肯定是要跟随刘备出征的。在这场战役中,法正会为刘备出谋划策,制订符合实际的计谋。这样,刘备很可能会取得战役的胜利。
在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时候,东吴的处境十分困难。孙权为了免除后患,向曹丕卑躬屈膝,俯首称臣。曹丕虽然没有出兵伐吴,但是却依然对东吴虎视眈眈。他早已准备了三路人马,准备在适当的时机加入战场。
东吴深得军心的统帅吕蒙在夺取荆州之后便病逝了。孙权没有听从吕蒙的建议,让朱然担任接班人,而是起用了名不见经传的陆逊。陆逊以书生的身份担负重任,得不到下属的信任。如果此时刘备与陆逊决战,陆逊很可能会凶多吉少。
因此陆逊才会迅速撤退,选择险要地形扎营,尽力与刘备转入对峙状态。一方面巩固军心,一方面消耗刘备的实力,选择有利时机转入反攻。对此陆逊十分清楚自己的弱点,他向孙权说自己害怕刘备水陆俱进,逼迫自己早早进入决战。这也是刘备能够战胜陆逊的关键。
但是刘备由于谋略不足,手下也没有得力的谋士,结果没有能够逼迫陆逊出战。为了引诱陆逊出战,刘备采取了平地立营的诱兵之计。可是这种拙劣的伎俩,让陆逊一眼就识破了。陆逊根本就不上当,还压制手下出战的请求。刘备在无奈之下,只得撤出伏兵。这一计的失败,反而让陆逊赢得了军心。
如果法正尚在,他是不可能为刘备出此下策的。其实夷陵之战的双方态势,与当年汉中之战的双方态势相似。刘备想要取胜,就必须逼迫对方出战。在汉中之战中,法正献计夺取定军山,攻敌所必救,取得了汉中大捷。那么在夷陵之战中,法正也会故技重施,再次击溃陆逊的防御的。
在当时刘备占据上游之利,法正会建议刘备水陆俱进,直接绕到陆逊的后方。这样,陆逊如果不继续撤退,就只能与刘备决战,这正是陆逊最害怕的蜀军战法。法正还可以建议刘备利用武陵地区百姓的拥戴,直接从武陵山区杀出,直取荆州南部。这样也可以逼迫陆逊与刘备决战。
可以想见,在法正的周密谋划下,刘备的这些策略都是很可能会成功的。作为优秀的统帅,陆逊自然不会打必败的仗。陆逊会保存自己的实力,步步撤退,甚至会把荆州让出来。这样,刘备能够夺回荆州,至于下一步形势的变化,就要看曹丕的选择了。
结语:
夷陵之战后,诸葛亮说如果法正尚在,就能够阻止刘备东下。即使阻止不了,也不会让刘备遭此惨败。诸葛亮的这个判断是中允的。作为刘备最信任的谋士,他对法正可谓言听计从,如果法正当时尚在,以法正一心北伐的意愿,刘备很可能会转变战争的方向。
同样,如果刘备一意孤行攻打东吴,法正也会有办法让刘备取胜。因为夷陵之战和汉中之战的形势差不多,法正能够帮助刘备取得汉中之战的胜利,也能够帮助刘备打破僵局,夺回荆州。可惜法正的英年早逝,让这一切都化为了泡影,可谓时也命也运也。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如果夷陵之战时法正没死,刘备能赢吗?
首先历史没有假设、既然是假设那就大胆一些、不看三国演义、以三国志来评判。假设法孝直若劝不下皇叔、刘备也愿意带他东征。蜀汉也不一定取胜、如果取胜对蜀汉来说反倒是灾难、三国反倒会提前结束。
法正
战争是双方领袖的谋略、和双方实力的较量。 看双方实力、五虎将关张已亡、马超比较受猜忌、你想刘备让魏延镇守汉中都没选马超。赵云反对所以不带着一起玩。只剩老将黄忠老当益壮。其余众将大多是新生代将领比如黄权、吴班、张南、冯习、傅彤、辅匡、廖化、向宠、沙摩柯、赵融、杜路、刘宁等、名将不多其实统帅就是刘备自己。谋士是法正和马良。
反观东吴朱然、韩当、孙桓、潘璋、徐盛、潘璋、徐盛、诸葛瑾、骆统、周胤、步骘等都是老臣宿将、很多都是跟从孙策南征北战的老将。谋主就是陆逊、也是统帅。
陆逊
刘备就不说了肯定计谋逊于陆逊、已经证明了。而法正则是陈平、贾诩那样的擅于捕捉人性、长于战术的那类、战略非其所长。会发现战术错误给刘备提醒、刘备能言听计从的情况下、不会被火烧连营、但是双方也只是平手。旷日持久对刘备不利、原来粮草不济、黄权一路水军还要一直提防曹魏、要不一直追求速战决战。你别忘了、刘备是倾国而来、是灭国之战。而孙权只是遣大将前来、如果一直是平局就不会着急、旷日持久刘备就退了。反之陆逊如果败了、定会起倾国之兵、双方决战。东吴总体实力是强于蜀汉的、就算法正有谋、陆逊也不是吃素的、只能是双方打的更激励残酷、到时双方血拼、不管谁胜、都是元气大伤、但都应该灭不了对手。这个时候如果曹魏谁赢攻谁、另两方都是死敌了、绝不会再去救援彼此。还有可能去帮曹魏攻击对方。就像南宋和金相爱相杀、已成世仇虽然唇亡齿寒但是也不能同盟对蒙。本来就是两弱、现在更是被消耗了、只能逐一被灭。
还不如刘备战败、然后驾崩、把关张被杀、荆州被夺这个结化解了、孔明重新执行了联吴抗曹的正确路线使三国延长几十年寿命。你以为失了荆州孔明不恨东吴、荆州那可是隆中对待天下有变重要的一枚战略棋子、和兵源物资基地。只是正确的做法只能两弱联合而已。只是可惜了蜀汉损失了大量的新生代将领、以致后继乏人。最好的情况应该是开始东吴求和时、双方找个台阶后刘备得些利益然后罢兵、但那样就不是刘备了。
三角关系其实是最稳固的关系、南北朝没有外力的话很难持久、当老三其实比老二好、避免和老大直接对抗、谁都还要拉拢他。东吴就是这样最后才被灭、最后三家归晋。
司马炎
ℌ✹如果夷陵之战时法正没死,刘备能赢吗?
谋士不能只是提供正确的意见,假如你提供的意见不能够被主帅接受,无论你的意见多么正确也没有什么用,这样的谋士也不是一个合格的谋士,因此谋士除了提供正确而合理的意见外,还必须以恰当的方式让主帅接受,这才是真正的谋士,而法正就是这样的人。
一、法正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要谈论法正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还是借用陈寿的一句话来得实在“正其程、郭之俦俪邪?”,这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法正其实就是魏国程昱和郭嘉一样的人。这个比方放在法正的身上,就是对他最高的评价。
那么为何说他是程昱和郭嘉的结合体呢?
我们先看程昱。程昱不仅只是一个谋士,还是一员猛将。在官渡之战之时,程昱只是凭借700精兵固守邺城,他之所以这么做就是算准了袁绍不屑于这么干,对于人性的把握,程昱远远高于曹操麾下的谋士,许多建议展现了他阴狠的一面,而这个特点深为曹操所喜欢。
比如,在兖州和吕布对峙期间,程昱把人肉掺杂在粮食中做军粮,而曹操装作不知;在大家反对诛杀刘备的时候,还是程昱力劝曹操干掉刘备,表面是君子,干的都是阴狠的事情,这就是程昱。
再看郭嘉。郭嘉的特点和程昱不一样,他不做这么阴狠的事情,但是对待人性和形势把握得非常精确到位,走的奇谋和阳光大道。如郭嘉对袁绍的判断,对刘备手下留情,对刘表的识别,对孙策的断定以及对袁尚以及袁熙的决断,无不充满了对人性的精准把握,绝大部分的建议都能够获得曹操的认可。
正是如此,在赤壁之战失败的时候,曹操才怀念起郭嘉的好处来,对于曹操来说,郭嘉不只是一个谋士,而是一位知音。
法正的性格和谋略就是结合了程昱的阴狠和郭嘉的独到,这两点充分的弥补了刘备作为正人君子的缺憾。君子做事总是畏手畏脚,对于道德问题总是吹毛求疵,可是许多事情哪里能够两全呢?
比如刘备占领益州,需要和当地的士族联合以巩固其地位,最好的方式就联姻。于是部下许多人劝刘备娶刘璋旧将吴懿之妹,刘璋已故兄长刘瑁之妻。刘瑁是刘备同宗,娶同宗之妻在于礼仪不合,即使如赵云这样的人也是拒绝娶同宗寡嫂,何况刘备这样身居高位的人呢?
可是法正用了一句话就说到了刘备的心坎里,解开了他心里的解锁。论其亲疏,何与晋文之于子圉乎?法正认为晋文公可以娶自己亲侄之妻,却没有遭受到礼法的抨击,何况于刘备与刘瑁之间还不是亲戚关系。刘备听到这话后,就纳吴氏为夫人。
又如刘璋投降之后,刘备因为许靖背弃旧主而不愿意任用他。法正说,天下有虚名而才德的人就是许靖这样的人,你创立大业,不可能挨家挨户去告诉人家许靖的德行有问题吧?如果你不好好任用他,天下人就认为你不能善待贤才;既然这样,不如待之以礼,这样天下人就认为你善待贤才。刘备一听,法正说的很有道理,于是任命许靖为左将军长史。
再如法正随刘备进攻汉中,在战斗激烈的时刻,刘备就近指挥不避弓矢。法正见状二话不说就顶在刘备的前面,刘备无奈只好后退。法正以身体为刘备挡弓矢从而顺利的将刘备拉到后方。
在同样的场景下,田丰是拉袁绍躲到墙体下,结果袁绍丢掉头盔死战,劝谏无效,这就是田丰和法正之间的区别。
这就是谋士法正,一个聚集了智谋和权谋的结合体,让刘备言听计从。
二、法正不死,能够确保刘备不败吗?
刘备攻伐东吴从战略的角度来看就是失败的,一步臭棋。因此无论是谁去辅佐刘备打这场战役,其结果是失败。只是这个失败有大有小而已,比如刘备这样的仅以身免的大败,又如带着残兵败将而归的中败,再如诸葛亮北伐那样巡游一番无功而回的不胜而败。
法正以谋略见长,可是即使如此,他能够协助刘备在这场夷陵之战中推进多远?即使他能够避免陆逊的火攻,可是能够攻下坚固的江陵城?攻下牢不可破的公安城?曹魏攻打了六个多月的江陵之战,也没有攻下江陵城,刘备难道凭借那几万兵马就可以攻克下来?
如果法正追随左右,以法正对对手明锐的观察能力,他还是能够将刘备劝回,不至于在深山老林中一直饱受酷暑的煎熬,因此刘备也就类似于诸葛亮北伐一样,无功而返,既给了蜀汉荆襄集团一个体面下台阶的方式,也保存了大量的有生力量,为蜀汉以后的发展开拓了更旷阔的机会。
三、总结
谋士如果只是把提供意见作为自己的职业,那么这样的谋士注定是失败的,因为你提供的意见大部分情况即使是对的,也很难获得主帅的认可。
怎么样的情况下能够获得主帅的认同呢?就是不仅只是提供正确的意见,还要做主帅的知音,只有这样你的价值才能够真正体现。
你提出的每一个建议,主帅才会认真的考虑。主帅也是人,不是神,他们也有七情六欲,也有喜怒哀乐,也有愿意听和不愿意听的人或者事情。
即使再明的君如唐太宗还不是在魏征去世后推到了他的墓碑嘛?可见所谓的明君只是相对的,知音才是绝对的。
能够做到主帅的知音,你的意见才能够直达他的心坎,而法正就是刘备的知音,所以他的每一条意见都会直达刘备的心理。法正之所以能够成为刘备的知音,在于法正善于抓住人性,了解人性,具备同理心,因此能够和刘备产生共鸣。
这就是法正能够做到其他谋士不能做到的事情,所以诸葛亮在刘备夷陵失败之后也叹息的说道,如果有法正在,刘备也不至于如此惨败吧。
可惜,法正去世后再无法正。
ℋ❃如果夷陵之战时法正没死,刘备能赢吗?
如果法正没死,刘备在夷陵之战中不会失败得那么惨。
诸葛亮曾说:若法孝直在,法正字孝直,可能会劝阻主公发动夷陵之战。刘备攻打东吴孙权,赵云是反对的,刘备没听。诸葛亮也不赞同,但是诸葛亮没法说,因为诸葛亮哥哥诸葛瑾是东吴的重臣。
法正有奇谋,汉中之战刘备能取胜,正是得益于法正之谋。刘备在夷陵之战犯有明显错误,连曹丕听说刘备树栅连营七百余里的情况,都认为刘备犯兵家大忌,必定失败。如果法正不死,即使不能劝住刘备进攻东吴,跟随刘备出征,也不会出现被东吴火烧连营的情况。刘备在法正辅佐下,即使不能赢,消灭地东吴孙权,也不会让东吴孙权占到便宜。
Ⓠ☦如果夷陵之战时法正没死,刘备能赢吗?
文史爱好者之所以对这个问题长期保持讨论的兴趣,主要是基于诸葛亮的那个判断:就是如果法正活着,一定能够劝阻刘备向东吴开战,即便开战,也不会遭此大败。出于对诸葛亮智慧的信任,读者对他此结论性的意见多是深信不疑的。
(诸葛亮)
笔者以为,诸葛亮的话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以法正的身份和同刘备的关系,法正可以做到劝阻刘备。第二层:以法正的军事能力,可以做到在战场上不会失败,即便败了也能充分止损,不至于损失巨大。
这里面就有一个关键的问题:法正到底什么身份❓和刘备的关系居然可以超越诸葛亮、赵云这些刘备集团的老人。为什么刘备可以不听诸葛亮、赵云的,但一定会听法正的意见❓
正史中说刘备在入川后以法正为谋主,就是主要的出谋划策者。同时各种史料也突出了法正在军事谋略上是奇才。治国理政抚民是诸葛亮的长项,军事谋略连诸葛亮也佩服法正。这就又出现了一个疑问,为什么诸葛亮判断长于军事谋略的法正一定会阻止刘备同东吴打这仗呢❓按说仗打起来不正是法正大显身手的机会吗?
(刘备)
笔者以为,只有解开这些问题的答案,才能真正理解诸葛亮话包含的内容,也才能够真实的复原当时刘备一方的真实状态。
首先必须从刘备决策开战的客观和主观原因讲起。
刘备为什么一定要打这一仗呢?对他来说,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于公和于私,他都非常想打,这也是他为什么断然拒绝诸葛亮和赵云劝阻。但其实还有一层,刘备要打回荆州,也是作为西蜀一方的最高领导人的被迫和无奈。
益州的士族百姓为什么几乎万众一心地接受了刘备集团对益州的兼并,这是因为有百利而无一害。首先刘备团队是比刘璋团队更合适的保护人。不论从刘备的个人声望素质能力,还是刘备手下的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等文臣武将,都明显高出刘璋团队。刘备还是汉献帝认证的大汉皇叔,这也不比刘璋的身份低。其次刘备集团兼并益州,是带着荆州这个丰厚的聘礼来的,是荆州和益州的联合和壮大,对于益州的士族和百姓何乐而不为。特别是二州联合后,立刻爆发出了强大战力,击败了曹操,收复了汉中。
但是一切随着荆州的丢失而发生了质的变化。就像是两家合股开的公司,虽然刘备团队的人马控制了公司的关键岗位,但是刘备原来的股本却折损了一大半,虽然仍然控制着董事会,但已经不敢再开股东大会了,作为董事长的刘备心里能不急吗?
没有了荆州,意味着益州需要独自承担刘备集团的赋税和军费。虽然打下了汉中,但曹操在放弃汉中前把汉中人口全部迁出,实际上汉中还是益州原来的人口。这个时候,在实力尚不足以同曹操全面开战的前提下,刘备不论是巩固实力的客观需要,还是为报仇雪耻的主观情感,还是必须要向益州士族做出姿态,都要求他向东吴开战,收复荆州。
(孙权)
因此,在这个时候,能够劝阻刘备开战的人绝不能是诸葛亮和赵云这些和他从荆州来的旧臣,而是益州有代表性的士族和政治上的头面人物,最合适的莫过于“法正”。
法正,字孝直,扶风郿人,其家族本姓田,实为战国时齐国的王族后裔。从汉宣帝年间法正家族迁居到关中地区,两汉年间,法正家族世代都出两千石的官员,曾祖父法雄、祖父法真、父亲法衍,是实打实的官宦士族人家。到了法正这一代,由于关中战乱频频,法正到了益州刘璋那里。刘璋才具平常,法正也无法施展,但并不耽误法正家族依据其厚实的底蕴成为益州豪门士族之一,就如琅琊王氏的南渡一样。因此法正可以成为益州本土士族的代表。后来刘备任命法正为尚书令,更使其成为政治上的代表人物。
同时法正还具有其他益州士族不具备的同刘备非常亲近的关系。作为刘备的谋主,法正为刘备的许多重大战略行动筹谋划策,自然深得刘备的信任。因此其他原益州本地官员不敢同刘备讲的话,法正却没有任何不方便。
可以试想,当刘备将同东吴开战的决策宣布的时候,如果法正代表益州士族和官僚,劝谏刘备不要开战,刘备则正好就坡下驴。而当时的实际情况却是益州本地的士族官僚因为不具备同刘备的亲近关系,再加上本就对刘备收复荆州抱有期望,甚至还曾背后怂恿施压,在诸葛亮和赵云都反对的情况下,这时候都闭口不言。而诸葛亮、赵云则不能代表益州本地士族,刘备纵然想下也不是合适的台阶,所以自然被刘备断然拒绝。
(赵云)
同时,由于法正还具备其他益州人所没有的军事韬略和眼光,所以法正要说不能打,刘备则必须好好考虑考虑。
至于夷陵之战刘备带上法正能不能最终打赢?笔者以为即便打赢也是惨胜,消耗实力那是一定的。因为不论是孙权集团还是刘备集团,这时候都还处在相对巅峰的时期,都一样的文武齐备,都一样的士气高昂将士用命,孙权和刘备也都锐气还在,不会出现一方对另一方的压倒性胜利。事实上真正的夷陵之战也确实打成了两败俱伤,孙权虽然保住了荆州,但兵员损失巨大,所以才在刘备死后马上恢复同蜀国的盟友关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