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为何将妹妹以皇后礼下葬?
♦Ü唐高宗为何将妹妹以皇后礼下葬?
唐太宗李世民共有14个儿子和21个女儿,但他最爱的是嫡出的三子四女,换句话说,只要是长孙皇后生的,李世民一个一个都爱得不行。这七个子女中,最小的就是衡山郡公主。
衡山郡公主是李世民最小的女儿,长孙皇后去世时她才刚刚两岁。李世民不舍得将她交给其他嫔妃去养,而是亲自为她挑选了乳母,但这并不代表李世民不爱这个女儿,恰恰相反,李世民最疼爱的就是这个小女儿。在她八岁的时候,李世民就封她为衡山郡公主了。
首先说衡山郡公主的这个封号,按照唐朝的法律规定,凡是名山大川都不能拿来作为皇子、公主的封号,而衡山不仅是名山大川,五岳之一,而且还是中国佛教和道教的圣地。李世民衡山所在的衡山郡作为小公主的封号,很有打擦边球的嫌疑,但也从侧面说明了李世民对小女儿的宠爱。
此外,李世民给衡山郡公主开的“工资”也远比她的姐姐们高得多,因为她获得了衡山郡作为汤沐邑,也就是食邑。要知道,唐朝初年,公主只有在出嫁的时候才能获得汤沐邑,而衡山郡公主在八岁的时候就拥有了汤沐邑,可见李世民对她的宠爱到了何等程度。
不仅在封号、封地上,李世民给了小女儿特殊待遇,在挑选女婿上,李世民也是煞费苦心,但或许是太过于在乎了,反而没有取得好的结果。
李世民为衡山郡公主选的第一个夫婿是魏征的儿子魏叔玉。
魏征是李世民最为信任和倚重的大臣之一,在魏征病重的时候,李世民曾带着太子李承乾和嫡女衡山公主,亲自去魏征府中探望病情,当时魏征已经不行了,李世民问,“你还有什么愿望吗?我一定满足你。”
魏征回答道,“嫠不恤纬,而忧宗周之亡。”直译过来就是,寡妇不愁织布少,而担心姬周的江山要灭亡。引申的意思为:我不担心自己个人的事情,心里只有国家的兴亡。
李世民大为感动,当即将衡山郡公主许配给魏征的长子魏叔玉,并对魏征说,“魏公,起来看看你的儿媳妇吧。”魏征强行挣扎着起身看了一眼衡山郡公主,但已不能给李世民拜谢行礼了。第二天,魏征去世。
当时,李世民将衡山郡公主许配给魏叔玉,极有可能是一时冲动,因为那时候衡山郡公主才刚刚八岁,而魏叔玉已经二十多岁了。
就在同一年,太子李承乾谋反事泄,侯君集、杜正伦两人都参与了此事,而这俩人恰好是魏征生前所推荐的人,于是李世民就对魏征多多少少有些意见。恰好此时,李世民又听说魏征生前曾将自己前后的谏言给史官褚遂良看,就更加不满了。
其实魏征这么做,也无非为了自己死后留名,但问题是魏征想留下进谏的美名,必然使得李世民留下昏庸的骂名,李世民当然不乐意。两件事情同时爆发,李世民一怒之下将魏征的墓碑推倒,并下手诏取消了魏叔玉与衡山郡公主的婚事。
李世民选的第二个女婿是长孙皇后的堂弟长孙诠。
毫无疑问,李世民一生最爱的女人是长孙皇后,最信任的大臣是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所以在唐初长孙家族备受李世民宠遇,很多人都做了大官。在长孙诠之前,已经有三人娶了公主了。只是这个辈分现代人不好理解,长孙诠以前叫李世民姐夫,娶了公主后就得改口叫岳父了,岂不是凭空矮了一辈?
贞观二十三年二月六日,,李世民在长孙皇后生日那天,敲定了长孙诠和衡山郡公主的婚事,并立即来时着手准备两人的婚事。出于对小女儿的宠爱,李世民希望举办一场盛大的婚礼,所以准备起来也就比较麻烦。直到三个多月后,李世民病逝,婚礼还未准备好。未能在生前看到女儿出嫁,这也是李世民的一大遗憾。
按照古代礼制,父母去世,子女要为父母守孝,当然不能举行婚礼,于是公主的婚事被迫临时取消。
李世民死后,高宗李治继位,他和衡山郡公主是亲兄妹,李治对这个最小的妹妹也十分疼爱。在除去丧服的时候,李治为了不耽误妹妹的青春,就下旨继续准备婚礼,准备在守孝一年后就为两人举行婚礼。
本来这是皇帝的家务事,但偏偏有人多管闲事,大臣于志宁上书坚决反对,搞得李治也不好多说什么,毕竟于志宁的理由很充分,而李治的做法却是有违礼制。
于是,这件事一直拖到永徽三年(652年)五月廿三日,也就是公主守孝满三年整的前三天,李治将妹妹改封为新城长公主,并增邑5000户,以庆贺妹妹出嫁。
大家看多了增加食邑、特殊待遇,可能没觉得增邑五千户有什么,毕竟搞特殊谁也搞不过太平安乐她们。但那都是后来的事了,放在当时,那真的是极少数,大多数的公主连新城长公主十分之一的工资都没有,有的一结婚就跟驸马去地方工作了,下次回来可能就得“运”回来了。
尽管婚事几经波折,但成婚之后公主与驸马感情和睦,“调谐琴瑟,韵偃笙簧。标海内之嫔风,为天下之妇则者矣。”可见,新城公主婚后生活十分幸福。
可惜好景不长,七年之后,长孙无忌因为反对立武则天为后而遭到陷害,长孙家族因此也都跟着遭难,新城公主的丈夫长孙诠被牵连流放到巂州,之后不久便被地方官奉旨杀害。
长孙诠遇害后,新城公主十分痛苦,她因为痛恨武则天,转而对哥哥李治也恨起来。可是,毕竟弄死自己丈夫的,是自己的亲哥哥啊,这仇还没法报,所以新城公主每日里郁郁寡欢,因为怀念丈夫,经常以泪洗面,并且从此不再梳妆打扮,以沉默消极的态度表达愤懑。
李治为新城公主选的第三任丈夫为韦正矩。
看到妹妹日渐憔悴,李治心里也很心疼,他为新城公主精心挑选了新的丈夫,希望可以借此让妹妹走出丧夫的悲痛,重新开朗幸福起来。
李治选中的人叫做韦正矩,当时为奉冕大夫,五品官,李治为了抬高他的身份,对他进行接连不断地提拔,很快就升到了正三品的殿中监,连升八级,一时平步青云。
然而新城公主虽然答应了李治安排的婚事,但她对前夫仍然念念不忘,所以在与韦正矩结婚之后不久,就传出了韦正矩对公主失礼的传言,甚至坊间有流言称他曾动手打过公主。龙朔三年(663年)三月,新城公主暴卒,终年才30岁。
当消息传至宫中时,李治悲痛万分,一方面痛心失去了最疼爱的妹妹,另一方面,李治也悔恨自己拆散妹妹与长孙诠的完美婚姻,导致妹妹早逝。于是,李治抱着补偿的心理,下诏以皇后之礼将新城公主葬于昭陵旁边(以皇后礼葬昭陵旁),这在整个唐朝都是独一无二的特殊待遇。
由于公主死得很突然、蹊跷,再加上外界盛传公主去世前遭到韦正矩的毒打,所以李治命有司严审韦正矩,务必要让他交代清楚公主的死因。由于韦正矩的辩词前后矛盾,不能自圆其说,所以唐高宗便认定是他害死了公主,于是下诏将他处决,并将其家族流放。你说韦正矩怎么办,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是公主先动的手。
但是李治也知道,韦正矩是被冤枉的,所以后来还是把他和新城公主合葬到了一起,而且驸马碑至宋朝还存在。1994年,陕西省考古队在礼泉县烟霞乡东坪村发现了一座唐朝的古墓,墓主人就是新城长公主。考古人员发现,墓中壁画上的人物则全部被刮去了脸部。
这的确是一件非常蹊跷的事件,大部分人认为,这是李治在震怒之余,迁怒于曾侍奉过新城长公主的宫女们,所以才下令将她们的头像进行了破坏。但此说法过于勉强,李治如果真的要治宫女的罪,直接杀了给新城公主陪葬就是,不用这么麻烦。笔者最大的可能是盗墓人员所为,至于理由,或许是因为壁画无法带走,只能破坏了加以泄愤吧。
≗➲唐高宗为何将妹妹以皇后礼下葬?
妹妹新城公主去世后,李治不仅以皇后之礼安葬,还把驸马砍死,并流放他们全家。26年前,新城公主墓葬出土,里面不光彩的一幕,透露了另外的真相。
新城公主是李世民最宠爱的幼女,一生3段婚约,2次婚姻。影视作品《长歌行》中的李乐嫣,便是新城公主的原型。
1994-1995年,新城公主的墓葬,在陕西礼泉县被发现。陕西省考古所立刻组建考古队,对古墓进行了发掘清理。
考古专家惊讶地发现,墓中的壁画上的人物脸面全毁,完全看不出容貌。民间传闻,这样不光彩的壁画,直接揭示了新城公主早逝的秘闻。
为何公主去世,要以皇后之礼下葬?
为何壁画人物,都被刮去了面容?
要解释这些问题,需要从新城公主的身世说起。
深受宠爱的嫡幼女
新城公主,是唐太宗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幼女,与曾经的唐朝太子李承乾、后来的唐高宗一母同胞。
李世民一生14个儿子21个女儿,其中为长孙皇后生下了三子四女。
长孙皇后,是李世民的患难妻子,也是他最爱的女子。
在长孙皇后所生的孩子中,李世民最喜欢的皇子,是皇长子李承乾。最疼爱的女儿,则是幼女新城公主。
因为喜欢李承乾,即使他犯下了谋反的死罪,李世民也不愿杀他,只是贬他为庶人。
因为疼爱幼女,李世民直接将她逾制晋封。
根据《唐六典·卷二·尚书吏部》的记载:“凡名山、大川及畿内县皆不得以封。”
这话的意思,就是赏赐封号时,不能用名山、大川的名字。
但是,新城公主的墓志上,清晰记载着这样一句话:
“贞观十六年,封衡山郡公主,(阙八字)唯有辉,平原陋其加渥;汤沐増赋,庐陵愧其逾。”
贞观16年,新城公主还只有8岁。
她被父亲封为了衡山郡公主,获得汤沐增赋。
“衡山”是五岳之一,是当之无愧的名山大川,以“衡山郡”作为公主的封号,等同于李世民是钻了《唐六典》的空子。
但这也体现了李世民对女儿的宠爱。
此外,初唐时期的汤沐邑,是公主出嫁才能享受的封赏,但李世民疼爱8岁女儿,一起都赐给了她。
这是被帝王放在掌心里的偏爱。
情路坎坷
父母之爱子,必为之计深远。李世民宠爱小女儿,自然也想为她寻一门好亲事。
只可惜,新城公主一生,情路坎坷,有3段婚约,2次婚姻。
魏征病榻前,赐婚魏叔玉
第一次,李世民看上了魏征的儿子——魏叔玉。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魏征重病即将离世,李世民带着9岁的衡山郡公主前去探望。
在魏征的病床前,李世民指着床前衡山郡公主说,想把小公主嫁给魏征的儿子魏叔玉,并对奄奄一息的魏征说:“公强视新妇!(你勉强睁眼看看儿媳妇吧!)”(来自《新唐书·魏征传记》)
魏叔玉是魏征的嫡长子,母亲是著名的河东裴氏,亦是名门望族。
魏叔玉本人,继承了父亲魏征的才能与博学,又有母亲裴氏的容貌,是一个上佳的正直夫婿。
只可惜,婚约定下没多久,魏征力荐的侯君集、杜正伦卷入了谋反风波。
当时,侯君集被赐死,杜正伦被免职,李世民不免怀疑魏征结党营私。
就在此时,李世民又发现,魏征特意拿自己的谏词给编纂史书的褚遂良看,心中大怒,立刻解除了小公主和魏家的婚约。
李世民为何这么做?理由有2个。
第一,李世民虽诚心纳谏,但也有帝王威严。魏征是出了名的直谏一把手,仗着元老地位不怕死。李世民愿意听他的谏言,是因为对江山社稷有益。
但是,这些事情,如果写入史书,就等于牺牲了李世民的名声,成全魏征的忠名。
史书记载魏征直谏的次数越多、内容越具体,就等同于李世民犯下的错误越多。
没有哪个皇帝,愿意让史书记载自己的诸多过失。
如果魏征无心,也就算了,但魏征拿着谏词去找褚遂良,就让李世民瞬间觉得,自己的威严受到了冒犯。
第二,帝王生性多疑,宁可错冤,不愿放过。魏征死后,《旧唐书·魏徵传》上记载着李世民的怀念之语:“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但是,怀念归怀念,当可疑情况出现,李世民的疑心也就出现了。
魏征拍着胸脯推荐的2个丞相候选人,都有谋反的事实,此时,李世民必须怀疑,魏征是否真的只是一时失察。
当时,魏征已经去世,真相无从查起,但是,怀疑的种子已经生根发芽。
如果小公主只是一般受宠,李世民都可能接触婚约,更何况,这可是他最疼爱的幼女。
赐婚长孙诠,却一波三折
与魏叔玉的婚约作罢后,李世民又为小公主物色了另一门好亲事——长孙诠。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 年),小公主15岁了。
在长孙皇后生忌这天,李世民为15岁女儿敲定了婚事——长孙操之子长孙诠。
长孙操是长孙皇后的叔父。
因为长孙皇后之功,初唐时期的长孙家族,备受李世民优待。
此前,长孙家族已经娶了三位公主,如今小公主与长孙诠已经是第4门婚姻。
为了让小公主后半生更畅快,李世民又特意给长孙操升官为岐州刺使。
不久后,李世民感觉自己大限将至,便加紧筹办小公主的婚礼,希望能在临走前看着女儿出嫁。
可惜,小公主的婚礼过程太过奢华复杂,尚未筹备完毕,李世民就去世了。
按照古人的规矩,亲人去世,须守孝三年,不得办喜事。
唐太宗李世民曾下诏规定:“男子年龄二十、女子年龄十五以上必须婚嫁。”
必须,就是最晚结婚年龄。
也就是说,没有意外情况,15岁是女子必须出嫁的年龄。
订婚时,小公主就已经15岁了,如果再上三年孝期,她就已经18岁,属于唐朝“剩女”。
李治心疼妹妹,守孝1年后,他提出让妹妹成婚,只是,这一次没成功。
李治登基初期,还没有武则天的帮衬,在朝中也没有威严。他刚提出这个决议,立刻遭到大臣的群起而攻,没办法,这件事就只能被搁置。
永徽三年(公元652年),一波三折的小公主终于出嫁了。
为庆贺妹妹出嫁之喜,李治将妹妹的封号改为新城长公主,并增邑5000户。(史称“新城公主”)
结婚后,新城公主与驸马相濡以沫,成为海内外妇人羡慕的对象:“调谐琴瑟,韵偃笙簧。标海内之嫔风,为天下之妇则者矣。”
可是,好景不长。
随着李治和武则天对长孙家族的下手,驸马长孙诠也被牵连流放,最后被地方官所杀。
恩爱的丈夫,被自己的亲哥哥害死。新城公主虽没有怒怼,却也一直意志消沉,从此不再梳妆打扮。
女为悦己者容,如今深爱的悦己者已经去世,自然是不必再梳妆。
哥哥赐婚韦正矩,却害死了妹妹
李治眼见妹妹消沉,心里十分愧疚,便重新为她找了一个夫婿。
他看中的人,是京兆韦氏的韦正矩。
皇帝赐婚,没有反对的余地,新城公主带着对亡夫的怀念,嫁给了韦正矩。
可是,这门婚事,受益的只有李治和韦正矩。
因为娶了公主,韦正矩平步青云,连升八级。而李治以为这样是对妹妹好,内心的自责也消散了不少。
只是,嫁给韦正矩的新城公主,总是没什么笑容。
最初,韦正矩还各种讨好,可久而久之,他也失去了耐心。民间传闻,韦正矩曾虐待公主。
几年后,李治才知道,妹妹病痛缠身,便为她建寺祈福。
可是,寺庙刚建好,新城公主就去世了,享年30岁。
皇后之礼,壁画人物却被刻意毁去
新城公主死后第2年,李治以皇后之礼为她下葬,是疼爱,也是亏欠。
值得一提的是,此处所指的皇后之礼,是葬礼规格,而非陵墓规格。
李治很爱这个妹妹,一直非常悲痛,恰逢此时,他听说韦正矩曾家暴公主,顿时怒火滔天,直接下令处死驸马韦正矩,并将韦氏一族全部流放。
这种过激的手法,导致了很长一段时间,唐人都害怕娶公主。
民间传言:“娶妇得公主,平地买官府。”
1995年,考古专家打开新城公主的陵墓,发现墓葬里壁画的脸面全部被毁,是下葬时刻意而为。
为什么会这样呢?
有人断言:李治在杀掉韦正矩之后,感觉仍不解气,便下令毁掉了墙壁上宫女的容貌,因为她们没照顾好公主,没及时禀报公主遭遇。
但这个说法是真相吗?
从当前已有的史书记载来看,这种推测并不合理。
第一,对于韦正矩来说,公主是他晋身的云梯,他没必要自毁前程。靠着新城公主,韦正矩自己加官进爵,一家也因此平步青云。
即便公主不喜欢她,韦正矩也没必要动手家暴,把她放在家里好吃好喝供着、不去招惹,也能各自生活安稳。
第二,新城公主,不是逆来顺受的受气包。从出生开始,新城公主被父亲宠爱、被哥哥宠爱,从未过过委屈日子。
一个从小被宠大的公主,对着皇帝哥哥,都敢披头散发,以示反抗,又怎么可能逆来顺受,接受家暴,而无动于衷呢?
第三,李治后来下令,让韦正矩和新城公主合葬。根据《新唐书》的记载,多年后,李治下令,让韦正矩与新城公主合葬,直到宋朝驸马韦正矩的墓碑还在。
试问,如果韦正矩真的有家暴之实,是害死公主的凶手,疼爱妹妹的李治,又怎会让他和公主合葬呢?
第四,李治是帝王,不会无聊到拿壁画撒气。一国之君,拥有全天下最大的权威。
他如果真的生气,恐怕也不会拿壁画撒气,而是直接下令,把那群宫女全部杀掉。
那么民间为何传言韦正矩家暴公主呢?
结合新城公主的状态,最可能的情况,估计是公主思念前夫,心情抑郁,韦正矩偶尔不能忍,与公主发生口角,就此被人传成“遇主不以礼”,扣上了家暴的名字。
后来,李治将韦正矩下了大狱,要求韦正矩证明自己没有家暴公主。
证明做过一件事情容易,但要证明一件自己没做过的事情,难于上青天。
最终,韦正矩没法证明,就只能被处死。
至于壁画脸部均被破坏,有人认为是盗墓贼毁坏壁画;也有人说,脸部壁画颜料是残次品,损坏大……
但无论哪种说法,目前都没办法证实。
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出生于皇家的新城公主,婚姻大事虽然有政治考量,但她也是的的确确被宠爱着的。
父亲疼,哥哥宠,2个夫家都因为她而平步青云。
虽然,她没能和最爱长孙栓长相思守,却度过了最快乐的时光。
生前,她享受了父兄的万般宠爱,死后,哥哥以皇后之礼为她下葬。
她的确算得上唐朝最幸福的公主了。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ø唐高宗为何将妹妹以皇后礼下葬?
1994年10月下旬至1995年6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历史博物馆和昭陵博物馆联合组成考古队,对位于陕西礼泉县烟霞乡东坪村北的一座唐朝古墓进行了发掘清理,而这座古墓的主人,便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幼女、唐高宗李治的胞妹新城长公主。然而,这位唐朝公主去世后,却是以皇后之礼下葬,而其墓中壁画上的人物则全部被刮去了脸部,这又是为何呢?
01.新城公主深受太宗喜爱,赐婚魏征之子却又被取消
贞观八年(634年),唐太宗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幼女出生,中年得女的李世民,可以说对这个新出生的女儿极为喜爱,尤其是这位小公主年仅两岁之时,随着长孙皇后的去世,李世民更是将对长孙皇后的爱,也一并转嫁到了这个小女儿身上。
贞观十六年(642年)八月二十日,年仅八岁的小公主,便被封为了衡山郡公主,不仅实封而且又得增赋。根据《唐六典》的记载,唐朝规定“凡名山、大川及畿内县皆不得以封”,也就是说名山大川不得作为封号,而李世民却违例将衡山所在的衡山郡,作了小女的封号,可见李世民对小女的疼爱。
此外,根据史料记载,初唐时期的公主,直到出家之时才能拿到汤沐邑,然而从新城公主的墓志铭来看,这位小公主八岁之时,不仅获得了实封,而且还得到了増赋。 白居易云“近代或有未笄年而赐汤沐者,亦如公主之号,以宠重之”,可见李世民对其宠爱。
贞观十七年(643年)正月十六日,魏征重病临终之际,唐太宗李世民与太子前往探望,看着即将离世的魏征,李世民决定将女儿衡山公主许配给魏征的儿子魏书玉,便指着跟随而来的衡山公主对魏征说道,“魏公,勉强睁开眼睛,看看你的儿媳吧!”然而,就在许婚的第二日,魏征便病逝了。
同年四月,太子李承乾谋反案爆发,侯君集被处死、杜正伦被罢免,而魏征曾推荐此两人具有宰相之才,李世民便怀疑魏征与侯君集等人结党,再加上魏征曾将自己的谏辞给史官褚遂良看,李世民认为这是魏征意图在史书上标榜自己。
然而,此时魏征已经离世数月,此时非但无法坐实其罪名,且即使坐实了,对一个已死之人予以追究,也实在有些说不过去。于是,一气之下便下诏书,停了衡山公主与魏书玉的婚事,此婚事至此便算是告终了。
02.唐高宗李治同样疼爱妹妹,新城公主婚变后不幸离世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李世民经过精心挑选,终于为自己已经十五岁的女儿选定了驸马,人选便是长孙操之子长孙诠,为此长孙操也被提拔为岐州刺史。由于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的感情极深,长孙家族在唐初极受荣宠,如果算上长孙诠,长孙家族已是四尚公主。
或许是预感到自己大限将至,李世民敲定婚事之后,便开始筹备起了婚礼,然而由于公主的婚礼筹备起来太过繁复,结果到李世民去世,婚礼也没能成功举行。李世民去世之后,由于子女要服丧,婚礼筹备事宜也就此中断。
皇室子女自小缺少玩伴,因此唐高宗李治对于这个只比自己小六岁的妹妹,同样极为疼爱。为了不耽误妹妹的青春,唐高宗李治在永徽元年(650年)除服丧后,便下令继续筹备妹妹的婚礼,并打算等秋天公主守孝满一年后便为其与长孙诠完婚。然而,此举却遭到大臣于志宁的坚决反对,他认为子女必须为父守孝满三年方合礼仪,李治无奈之下只得暂且放下此事。
永徽三年(652年)五月二十三日,衡山公主守孝满三年的前三天,唐高宗李治便下诏将妹妹改封为新城长公主,增邑5000户,以庆贺妹妹出嫁,新城公主与长孙诠就此完婚。从新城公主的墓志铭来看,两人婚后可谓感情和睦,琴瑟相谐。
然而,公主与驸马的恩爱仅仅持续了七年。显庆四年(659年),由于长孙无忌曾反对唐高宗李治废后、立武则天为后,再加上唐高宗李治为了实现集权,长孙家族遭难,长孙无忌被削去官职和封邑,流徙黔州,后被赐自缢。而新城公主的丈夫长孙诠,也受此事牵连,惨遭诬陷,被流放至巂州(今四川越西县),后被地方官奉旨赐死。
新城公主墓志铭有载,“虽外尊大义,不登叛人之党。而内怀专一,无亏字(缺)之(缺)。兰泽靡加,尘弥(缺二字)之镜;铅(缺)罢饰,网缀回鸾之机。贯秋柏以居贞,掩寒松而立劲”。可见,由于长孙诠之死,新城公主与李治的兄妹之情遭受重创,新城公主表面上虽未对李治表示愤怒,但却从此不再梳妆打扮,以沉默消极的态度表达愤懑。
唐高宗李治不忍妹妹如此消沉,为了让妹妹尽快走出丧夫之痛,便想着再为妹妹再谋一桩婚事。不久后,唐高宗便下诏,将新城公主下嫁给了京兆韦氏的韦正矩。与此同时,唐高宗李治还接连下旨,短期内便将韦正矩连升八级,从奉冕大夫升为正三品的殿中监,可谓平步青云。
03.因妹妹之死迁怒于新驸马,墓室壁画或为愤怒所致
再次为妹妹赐婚,唐高宗李治本是想着让妹妹尽快忘掉长孙诠,谁知道由于新城公主与长孙诠感情太深,反而导致新城公主短期内根本无法接纳新驸马,丧夫之痛,加上婚姻不和睦,新城公主竟然很快便患上了重病。
虽说韦正矩不敢得罪公主,但由于始终无法接纳新驸马,再加上自己身体不好,病中的新城公主难免脾气暴躁,与驸马产生争吵,结果导致两人成婚后不久,便传出了驸马“遇主不以礼”的传言,而这则为韦正矩后来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龙朔三年(663年),新城公主病重,唐高宗下旨为妹妹兴建建福寺祈福,希望妹妹病情康复。然而天不假年,同年三月,新城公主病逝于长安通轨坊南园,终年三十岁。妹妹的突然离世,不仅让唐高宗建寺祈福的希望骤然落空,更让李治从感情上难以接受,于是一怒之下便下令有司审问调查,然而这种事情韦正矩又如何辩解,结果被唐高宗李治迁怒,认为是他没有好好照顾妹妹,并与妹妹经常吵架,这才导致了妹妹的突然离世,随即将韦正矩处死。
龙朔三年(664年)三月,骤失爱妹的唐高宗在极度悲痛之下,下令将新城公主以皇后之礼下葬。身为公主,却在死后享有皇后葬礼规格,整个唐朝也仅此一例,如此破格的行为,也是高宗对妹妹最后的心意。不过必须指出,无论史书还是墓志,从来都是说“葬事宜依后礼”。结合史料及墓葬情况可知,此处的“葬事”应是指葬礼规格,而非陵墓规格。
而在对新城公主墓进行清理发掘时,考古队发现墓中壁画上的侍女头部全部被人为抹去。因此,便有专家猜测,这是由于唐高宗李治因妹妹去世,导致李治迁怒于妹妹身边的侍女,觉得她们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所以下令将壁画之中所有宫女的头都“砍掉”。
这种猜测虽然有一定道理,但个人认为却并不一定准确,毕竟他能下令处死驸马韦正矩,如果真的迁怒于这些宫女,下令将其全部处死不就行了,又何必多此一举,在这些壁画上动手脚。而从新城公主墓多次被盗的情况来看,个人认为这更可能是盗墓者破坏所致。
事实上,虽然唐高宗李治处死了驸马韦正矩,但事后冷静下来后,他也意识到了问题,因此又下令让韦正矩与新城公主合葬了,而且驸马碑至宋朝还存在。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及《册府元龟·总录部·智智识》也证明韦正矩被杀乃是冤案。
⇔↕唐高宗为何将妹妹以皇后礼下葬?
唐高宗李治在妹妹新城公主死后将其以皇后之礼下葬,再加上新城公主墓中出土的壁画中侍女头像都被砍掉,更加引人猜想这其中是不是有什么不伦的事情发生。
被父亲李世民奉为掌上明珠的女儿
唐太宗李世民一生有14子21女,他一生相敬相爱的女人是她的结发妻子长孙皇后,而长孙皇后为他生育有三子四女,因为长孙皇后是嫡妻,所以唐太宗最喜爱的子女也是长孙皇后所生育的七名子女,而这七名子女中第四女也就是最小的女儿新城公主更是李世民自幼所宠爱的女儿。
新城公主最初封号为衡山郡公主,长孙皇后在贞观十年去世,年仅36岁,她去世的时候新城公主年仅2岁,李世民十分心疼女儿年幼丧母,于是亲自过问新城公主的起居生活,到了她八岁的时候,更是直接将她册封为衡山郡公主。
在唐代对皇室成员封号是有明确要求的,《唐六典》中明确记载:凡名山、大川及畿内县皆不得以封。
但是李世民却偏偏破例,将五岳名山之中的衡山所在地衡山郡作为小女儿的最初封号,可见李世民对小女儿的钟爱之情。
这其实还都不算什么,最能体现李世民对小女儿的宠爱在于她年仅8岁时,李世民就赐给了她实封食邑,李世民册封她为衡山郡公主同时还赐给了她实际封地食邑,这在唐朝初期是比较少见的事情,唐初时期一般公主都是出嫁之后才赐予食邑,而年仅8岁的新城公主就有了实封食邑,这在当时李世民所有女儿中只有她才能享受到的待遇,可见李世民对她有多么宠爱。
贞观十七年(643年),被李世民誉为镜子的著名谏臣魏征病重将死,李世民十分关心这位重臣的健康状况,他派护卫随时住在魏征家中,方便随时报告魏征的身体状况。
李世民还经常给魏征赏赐膳食和药物,但魏征的病情却不见好转,后来终于魏征是熬不住了,于是李世民赶紧带着皇太子李承乾和最宠爱的女儿新城公主赶到魏征家中看望他最后一眼。
在最后时刻李世民问魏征有什么要求,魏征却回答:“嫠不恤纬,而忧宗周之亡。”
魏征这意思就是他并不担忧自己的身体,而是担心国家之未来,魏征临终前这句话让李世民十分感动,李世民于是头脑一热,拉着年仅9岁的小女儿新城公主过来对魏征说:“魏公,睁开眼看看你未来的大儿媳妇吧。”
李世民这意思就是将最宠爱的小女儿新城公主许配给了魏征的大儿子魏叔玉,当时魏叔玉已经20岁,比新城公主大了整整11岁。魏征听完李世民招儿子为驸马之后,也是十分感动,但由于病重,他已经不能跪谢李世民的恩赐了,第二天魏征去世。
看到这里不要以为李世民最后真把小女儿嫁给了魏征的儿子魏叔玉,因为在魏征去世三个多月之后,唐初的开国功臣侯君集参与太子李承乾的谋反之中,侯君集与李承乾密谋废除李世民的帝位,由李承乾提前继位,但是最终事情败露,李承乾被废为庶人,侯君集被以某犯罪处死,太子左庶子杜正伦被流放。
先前魏征在世时曾经在李世民面前大力夸奖侯君集和杜正伦,他认为二人有宰相之才能应该大力提拔重用,因此李世民怀疑魏征与侯君集结党营私,再加上魏征在世时为了邀取史书清名,他故意把自己劝谏李世民的谏书拿给史官褚遂良看,这件事也被李世民所知道。
因此在魏征去世三个月之后,李世民对魏征态度大为反转,他开始厌恶和猜忌魏征,也因此命人推倒了魏征墓碑,于是李世民自然不会再想把自己最宠爱的小女儿新城公主嫁给魏征之子魏叔玉,于是李世民亲笔写下诏书取消了新城公主与魏叔玉的婚约。
新城公主深得父兄宠爱,但婚姻却非常不顺
李世民把新城公主和魏叔玉的婚事取消之后,随着新城公主年纪长大,又得开始为她寻找新的婆家,于是经过李世民的精心挑选,在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他选到了长孙皇后的娘家堂弟长孙诠做新城公主的夫婿。
长孙诠的父亲长孙操是长孙皇后的堂叔,以辈分而论长孙诠算是长孙皇后的堂弟,不过唐朝时期的人并不在意辈分问题,而且长孙诠虽然是长孙皇后堂弟,但论年纪还比新城公主小了两岁,因此李世民还是决定将新城公主嫁给长孙诠。
李世民十分喜爱长孙皇后,在登基之后,更是大力扶持长孙家族,算上长孙诠,长孙家族已经有四人娶了公主当驸马了,一时之间长孙家族荣宠备至。
李世民为爱女新城公主确定驸马人选之后,他就开始预感自己身体日益衰退,他恐怕自己时日无多,于是他又赶紧命人筹备新城公主婚礼。由于李世民想以最高规格风光的将小女儿嫁出去,所以婚礼十分繁琐复杂,因此李世民并没能活到亲眼看着女儿结婚就去世了,这也可以说是李世民此生一大遗憾。
李世民去世后他的儿子唐高宗李治继位,李治与新城公主是一母同胞,新城公主也是李治最幼小的妹妹,因此李治也对小妹十分宠爱,他希望小妹尽快成婚,因此李世民去世百天子女除丧服之后,李治就希望新城公主服丧一年后就尽快完成婚礼。
但李治这一想法遭到了老师于志宁的反对,于志宁坚持认为为人子女者应尽孝道,为父守丧满三年方可婚配。李治只得遵从老师的建议,不过李治始终把这件事记在心上。
到了永徽三年(652年),为李世民的守孝期即将年满三年,在前三天李治下诏将妹妹原来的衡山郡公主封号改为新城长公主,并增加食邑五千户庆贺妹妹即将出嫁。至此可以说新城公主成为在那个时代食邑最高的公主,同时期唐高祖李渊和李世民的女儿都没有新城公主的封邑多,这也说明了新城公主不仅深得父亲李世民喜爱,哥哥李治对她也是十分喜爱。
虽然新城公主的婚礼有点波折,不过俗语讲好饭不怕晚,她和长孙诠的这段婚姻却是非常幸福美满。根据已经出土的新城公主墓志铭记载她婚后是“调谐琴瑟,韵偃笙簧。标海内之嫔风,为天下之妇则者矣。”
从这些可以看出新城公主和长孙诠的这段婚姻是非常幸福美满,她与长孙诠的这段时光也是她这一生中最幸福快乐的时光。但可惜好景不长,七年之后,也就是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长孙家族遭遇了灭顶之灾。
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哥哥,也是李世民的发小兼心腹重臣,还是李治和新城公主的亲舅舅,李世民临终前将李治托付给了长孙无忌,因此长孙无忌也是李治的辅政大臣。
李治继位后宠爱武则天,他想废除原配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皇后,但是此举遭到了舅舅长孙无忌和宰相韩瑗等重臣反对,宰相韩瑗是长孙家族的女婿,他也正是长孙诠的亲姐夫,因此武则天十分仇视长孙家族。
后来武则天得势,长孙家族全部都遭到了政治清算,长孙无忌以谋反罪被流放赐死,韩瑗被贬官外地,长孙诠由于是驸马都尉有一定的政治地位,因此也受到长孙无忌和韩瑗的牵连也被流放,后来武则天依旧不肯放过他,最终长孙诠被流放后赐死。
长孙诠死了,李治却不知道这意味着他夺走了妹妹一生的幸福,根据新城公主墓志铭记载,她在长孙诠去世后虽然没有直接表现出对哥哥李治和嫂子武则天的不满,但她内心却是十分的愤怒,她从此不再梳妆打扮,以沉默消极的态度表达对哥哥李治的愤懑。
李治后来也明白了他对妹妹伤害太深,于是他越发疼爱妹妹,他也不忍心妹妹就此消沉下去,于是李治决定再给妹妹说一门亲事,这样妹妹有了新丈夫也许就能缓解她的愤懑之情。
于是李治给新城公主指婚出身名门的京兆韦氏韦正矩,为了显示自己对妹妹的喜爱,李治在韦正矩与妹妹结婚后,短时间内连续给韦正矩升官,韦正矩一时之间平步青云从低级文官一跃成为中央高级官员。
不过新城公主与韦正矩的婚姻并不幸福,主要在于新城公主始终无法忘怀第一任丈夫长孙诠,所以她对新丈夫韦正矩并没有感觉,因此她始终没有走出长孙诠被赐死的阴影,整日里还是郁郁寡欢。
久而久之新城公主积郁成疾,龙朔三年(663年)新城公主病重,李治听闻之后十分难过,他下旨为妹妹修建了建福寺用以祈福,但寺庙还没建成,新城公主就去世了,年仅30岁。
在《新唐书》中还有记载韦正矩对新城公主无礼,因此在妹妹去世后,李治悲痛不已,他不能接受这个现实,于是质疑韦正矩虐待家暴妹妹而导致其英年早逝,因此李治下旨命人审讯韦正矩。
韦正矩也是个怂包,在审讯之下不能自辩,因此李治震怒,于是李治认为妹妹之死韦正矩难逃其咎,下旨将韦正矩处决,其家人全部流放。
其实韦正矩被杀纯粹是一桩冤案,韦正矩凭借新城公主平步青云,他在事业上是需要依靠新城公主,他又怎么敢对她家暴。而且新城公主从小被宠爱娇惯长大,她岂是能随便被家暴的人,如果真有家暴,恐怕被家暴的人得是韦正矩吧。
新城公主早逝很可能是因为思念前夫长孙诠积郁成疾而逝,她在与韦正矩婚后相处肯定不如与长孙诠那么琴瑟和谐,因此新城公主越发思念长孙诠,在这个过程中新城公主难免会和韦正矩发生一些摩擦争吵,也因此被传为韦正矩对公主无礼。
在《新唐书》和《册府元龟》中都证实了李治处死妹夫韦正矩是一桩冤案,这就是因为李治后来又将韦正矩与新城公主合葬了,试想一下,如果韦正矩真的家暴虐待新城公主致死的话,那么李治怎么会把这种人在死后还和妹妹合葬在一起,所以韦正矩之死在当时就是冤案,也因此后来唐朝人都很忌讳娶公主为妻,所以当时民间俗语有云“娶得公主妻,新房变坟地”。
再接着说新城公主的身后事,李治突然失去最喜爱的妹妹这让他极度悲痛,李治当时是既悲痛又觉得愧对妹妹,毕竟是他当初赐死了长孙诠,于是李治下旨以皇后之礼将新城公主安葬。
其实这是一种破格的礼仪,皇后葬礼是仅次于皇帝的葬礼,要比其他王公贵族和公主的葬礼高得多,而整个唐朝仅有新城公主一人享受到了皇后级别的葬礼。如此破格的礼遇行为,也是李治对妹妹最后的一番心意。
但是要注意,新城公主只是葬礼依照皇后规格举行,并不是她的陵寝规格也依照皇后规格,《新唐书》中记载“以皇后礼葬昭陵旁”,这都说明了新城公主死后以皇后之礼陪葬在了父亲李世民的昭陵旁边。
所以新城公主的皇后之礼仅指的是葬礼,并不是陵寝规格,新城公主并没有享受到后来唐朝所谓“号墓为陵”的待遇,唐朝号墓为陵的待遇其实是李唐皇室与武周之间的政治冲突所产生的政治需要,这是在新城公主去世之后的才有的事了,因此她并非是在死后享受到了唐朝号墓为陵的待遇。
新城公主墓中壁画有何蹊跷?
大概在上个世纪80年代时期,国家准备对位于咸阳市礼泉县的昭陵进行翻修。昭陵是李世民的陵寝,昭陵附近大约有180多座陪葬墓,这些人里有当年追随李世民打天下的开国功臣,也有李世民喜爱的子女。
国家就是在翻修过程中意外发现了新成公主墓,在新城公主墓中考古专家发现墓中有不少有价值的文物,但最让专家疑惑地还是新成公主墓中的壁画。
新成公主墓中壁画非常精美,但让人疑惑的是壁画中的侍女们大多面目全非没有脑袋,很明显这是人为的事情,所以关于新城公主墓中壁画残缺脑袋事情众说纷纭。
有传言认为李治当时迁怒于侍女没有照顾好新城公主,以至于她英年早逝,所以将她们的脑袋全部抹去。这个说法很明显不靠谱,李治其实早就迁怒于侍女,新城公主去世后,她的侍女基本都被诛杀,李治也不至于再从墓中壁画玩这一手。
其实新成公主墓在很早之前就被盗过,而这些壁画中侍女脑袋很有可能是盗墓者故意毁坏,毕竟干盗墓属于偷盗行为,这些栩栩如生的侍女们就好像每一双眼睛都在盯着盗墓贼一样,因此盗墓贼很有可能忌讳这些,在盗墓时将壁画中的侍女人物脑袋全都毁掉,这样就没人盯着他盗墓了。
写在最后
因此新城公主死后之所以被哥哥唐高宗李治以皇后之礼安葬,其实是因为李治对妹妹骤然失去妹妹的悲痛和之前让妹妹失去心爱的男人长孙诠的愧疚,所以李治才会在妹妹去世后以皇后之礼下葬。而新成公主墓中暴露出的不光彩一幕就是盗墓贼破坏了墓中的壁画文物,这也是最为可惜的地方。
总得来说新城公主一生被皇帝父兄爱护如珍宝,在第一段婚姻中也曾觅得真爱,在活着时享受到了荣华富贵与宠爱,还能得到夫妻真爱,死后更是得到皇后规格的葬礼,虽然有着早逝的遗憾,但也算是人生美满了。
参考资料:《新唐书》、《旧唐书》、《新成公主墓志》、《唐会要》、《资治通鉴》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唐高宗为何将妹妹以皇后礼下葬?
唐朝很乱!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当了皇帝,第一件事就是强占嫂子郑观音和弟媳杨氏,儿子李治有样学样,登基后先娶了后妈武则天,而长孙皇后却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看起来相当大度(不大度也没有办法)。
可李世民和李治对一个女人关爱有加,她就是李世民的小女儿、李治的妹妹衡山郡公主(后封为新城公主)。
衡山郡公主得宠源于爱屋及乌
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独宠衡山郡公主,因为李世民特别爱长孙皇后!长孙皇后是北魏皇族拓跋氏之后,长孙晟是隋右骁卫将军、著名外交家,平突厥的最大功臣,长孙皇后童年比较坎坷,长孙晟去世后,他和哥哥长孙无忌、母亲被同父异母的兄长赶出家门,寄居在舅舅高士廉家。
好在长孙晟很有远见,在长孙皇后8岁的时候为她订了一门婚事,对象正是李世民。
公元614年,年仅十三岁的长孙皇后在舅舅的主持下嫁给了李世民,不久之后李世民他爹李渊就在长安称帝,封次子李世民为秦王,长孙皇后顺利晋升为秦王妃。
虽然李世民妃子很多,比如前朝公主杨妃,二婚再嫁的韦贵妃,以及后来君临天下的武媚娘,但李世民真正爱的女人却只有长孙皇后。
从13岁嫁给李世民到36岁驾鹤西去,长孙皇后18年间生了7个孩子(三子四女),长子李承乾谋反在影州被杀,李世民竟然以国公之礼厚葬了这个曾经最爱的大儿子,这在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次子李泰同样想要夺嫡,可惜却遭到处罚,起起落落相当刺激。最终三子成功上位,还娶了武则天,当然这都是后话。
值得说明的是李世民最疼爱的孩子还是长孙皇后的小女儿。当长孙皇后去世后,这个女儿才刚刚2岁,需要一个乳母照顾,因此唐太宗并没有把她带在身边,而是交给乳母亲自照顾。
等女儿8岁的时候,唐太宗亲自为她册封为衡山郡公主,衡山作为五岳之一具有独特的意义,一般山川大河并不会作为封号,但唐太宗却把宗教圣地衡山郡封给了小女儿,对衡山郡公主的宠爱可见一斑。
此后不久,李世民又给了她实封汤沐邑和増赋,一般来说,只有公主出嫁时才能够拿到实封,李世民此举证明衡山郡公主超越了所有公主在他心中的位置,这种宠爱非其他女儿所能相比。
衡山郡公主的初次婚姻
衡山郡公主获得实封之后不久,唐太宗就将衡山郡公主许配给了郑国公魏征的嫡长子魏叔玉。魏征在贞观时地位很高,身为唐初四大名相之一,在二十四功臣中排名第四,地位仅次于杜如晦,比房玄龄还要高一筹,而他的儿子未来必定会继承父业,升为郑国公。
唐太宗将女儿许配给他,也是对他的提携和肯定,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同样离不开魏征的直言进谏。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当魏征去世后,唐太宗十分伤心,5天不上朝,可奇怪的是,不久唐太宗就因为两件事情将魏征的墓碑给推倒了。
第一件事就是魏征推荐的两个重臣侯君集和杜正伦牵连两太子谋反,侯君集被杀,杜正伦被罢免。不过这事影响并不算恶劣,当时魏征只是从才学上考量二人,纵使有不查之罪也不至于让李世民如此气愤。
关键是第二件事,李世民遇到了史官褚遂良,听到了魏征给他看谏辞的事情。
谏辞是臣子劝皇上的话,这本身就是一种僭越。皇帝作为天子,哪能有错,但魏征却偏偏不信,比如他曾直接表达唐太宗玩物丧志,对自己的老婆长孙皇后思念过多,还嫌弃皇帝嫁长乐公主僭越了礼制等等。
据《贞观政要》统计,魏征呈给皇上的谏辞有50次,奏疏11件,而这还不包括魏征和李世民的日常聊天儿。有史料称,魏征对李世民的谏诤多达数十余万言。
将这样的谏辞给史官看,显然是把“家丑外扬”了,所以当李世民得知后,他说“你(魏征)活着恶心我,我都忍了,你还要把这些事给史官看,生怕世人不知道你比皇上厉害吗?”他对这种有损皇家颜面的做法深恶痛绝,令人将魏征的墓碑直接推倒。
同时,唐太宗又下手诏解除了魏征长子魏叔玉和衡山郡公主的婚约。下手诏就是白纸黑字载入史册,永不反悔。也就是说李世民这辈子都不会改变自己的誓言,不会让魏家人再和皇家联姻,这等于断送了魏家的前程,李世民的气愤程度可想而知。
李世民去世后,李治为其安排封赏及再婚
既然衡山郡公主不能嫁给魏叔玉了,唐太宗还要给自己最心爱的女儿选门婚事。
贞观二十三年2月6日,这一天正是长孙皇后的生日,李世民挑来选去,最终将她许配给了长孙操之子长孙诠。
之所以将衡山郡公主嫁给长孙诠,因为在贞观时期,长孙无忌也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长孙无忌身为宰相且才华横溢,又是长孙公主的哥哥,自然是唐太宗极力拉拢的对象。
在衡山郡公主之前,他已经将自己的爱女长乐公主李丽质嫁给了长孙无忌的孩子长孙冲,此次他又将衡山郡公主嫁给了长孙操的儿子长孙诠,属于亲上加亲。
长孙操本人颇有才干,出任陕州刺史时,将东水引入城内,为民所称道,此后又历任洺州刺史、益州刺史,皆有善政。长孙诠娶了衡山公主后,长孙操被提拔为重要岗位:岐州刺史,官位升了四级,真的是升官发财娶老婆啊,由此看来唐太宗对长孙一族的重视程度。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因为公主出嫁的仪式十分繁琐,唐太宗在筹备女儿婚礼的时候,身体越来越差,所以贞观二十三年5月26日,唐太宗不幸逝世于九成宫含风殿内,衡山郡公主的婚礼不得不因父亲的去世被迫中断。
李治
不久后,衡山郡公主哥哥李治继位,年号唐高宗,李治并不想耽误妹妹的结婚大事,所以他打算在这年秋天将妹妹风光出嫁,于是便命人着手准备婚礼,可是此举却遭到大臣宁于志宁的强烈反对,于志宁说“衡山郡公主父亲刚刚去世,便如此大嫁,不合律法,必须守孝满三年后方可出嫁”。
李治虽然不情愿,但面对大臣的劝阻却也无可奈何,只能答应了于志宁的建议,眼睁睁看着妹妹虚度大好年华。
守孝三年期满前的三天,李治将衡山郡公主改封为新城长公主,并加食封五千户作为妹妹的新婚贺礼。自此,新城公主终于和长孙诠琴瑟和鸣,举案齐眉,两人婚后感情十分和睦,没想到好日子没过几年,便又生出幺蛾子。
公元659年,唐高宗想要废后,立武则天为后,长孙无忌作为权臣予以反对。没想到此举让长孙一家人遭受劫难,长孙无忌被免去官职,流放到了黔州,后又被赐自缢。而他的孙子长孙诠也受到了牵连,流放到了巂州不久后也被人杀死。
面对丈夫的流放致死,新城公主痛恨哥哥,可这毕竟是自己的亲哥哥,从前对自己关爱有加,现在她更是无法进行报复,因此新城公主内火攻心,身体一天比一天消瘦下去。
李治知道自己做得有些过分,但碍于颜面只能“秉公处理”,可对于新城公主,他始终怀有愧疚之情,当长孙诠死后,李治看到茶饭不思的新城公主,内心更是心疼,于是他没有经过新城公主同意,又为她安排了一桩婚事,对象是彭城郡公韦庆嗣第八子韦正矩。
但这桩强买强卖的婚姻并没有治愈新城公主的心病,她仍然思念去世的长孙诠,因为她与长孙诠感情太过深厚,嫁给韦正矩不仅没有缓解她的心情,反而让她更加伤心。坊间更有传闻,韦正矩对新城公主有过家暴行为。
没过多久,新城公主就去世了,李治对妹妹的去世颇感意外,十分悲痛,他认为正是韦正矩的某些举动导致了新城公主死去,于是下令审问韦正矩,而韦正矩有口难辩,李治一怒之下将韦正矩斩首。
事后,李治也想明白了,韦正矩并不敢对新城公主家暴,两人只是性格不合,那些传言都是捕风捉影的事情,更何况韦正矩凭借驸马的身份从五品提为三品,他对新城公主感恩戴德还来不及,怎么可能会让她难堪呢。
于是,李治命人将韦正矩和新城公主合葬在昭陵,同时对新城公主按照皇后之礼厚葬,放眼整个唐朝,公主按照皇后的待遇下葬仅此一例,由此也看出新城公主在李治心中有着不一样的地位。
新城公主去世,壁画遭到刮脸,原因何在?
其实,新城公主死前身体一直不好,李治还特意建了一座新城,用于给她祈福,所以新城公主之死其实是死于身体虚弱,年仅30岁。
1994年10月下旬,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组成考古队对位于陕西礼泉县烟霞乡东平村东的新城公主墓进行了挖掘,发现墓中墙上有很多的侍女壁画,而画中的侍女面容全部被刮掉破坏。
有专家认为这是因为唐太宗迁怒于这些宫女没有照顾好新城公主,于是将他们的头部毁坏以示惩戒。
李治从小看着妹妹长大,自幼呵护备至,视她为掌上明珠,所以李治和父亲李世民一样十分宠爱新城公主,有人曾经怀疑李治对新城公主不满,所以故意破坏墓中壁画,其实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仅从李治将新城公主按照皇后的规格下葬便表明了他对新城公主的重视程度,如果不是对新城公主过分偏爱,他也不会将韦正矩直接处死,但要说他迁怒侍女更加不可能,如果迁怒,可能这些壁画都不会存在,甚至将侍女杀死进行陪葬更为痛快,何必多此一举呢。那么为何墓中会出现如此不光彩的一幕呢?
其实,考古人员进入墓地时,发现墓内破坏严重,石棺床石块均被撬起翻乱,而陪葬品亦有缺损,由此可知新城公主墓曾经发生过盗墓,而侍女头像的毁损更可能是盗墓贼所为。
盗墓行业特别反感自己的行为被人窥见,当他们在昏暗之处盗墓时,偶然间发现了侍女们一双双明亮的双眼,显然内心是愤怒的,因此将其损毁便不难理解了。
可惜的是新城公主一生被捧在手心,死后却凄惨冷清,还被盗墓,可能这就是皇室子孙必然要付出的代价吧。
结语:
新城公主出嫁两次,而她最爱的人却客死异乡,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她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只能如浮萍一般任李治安排,自己的丈夫死去也无法报仇,最终含恨而死,她的一生是可悲的,尽管李世民和李治都很宠爱她,却没有得到真正幸福,想做她的丈夫也不容易,有很高的危险性,真的是伴君如伴虎啊。
------------------
推荐阅读:
上一篇:中国历史上有哪些传奇人物?
下一篇: “说曹操,曹操就到”是怎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