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说法是长平之战对峙三年,怎么秦王没有派白起对战廉颇?白起怕廉颇是吗?
❂☻一种说法是长平之战对峙三年,怎么秦王没有派白起对战廉颇?白起怕廉颇是吗?
你见过一开战就动用核武器的么?白起就是秦昭襄王的核武器,长平之战是一场持久战,如果秦昭襄王一出场就动用核武器,那他将会成为六国公敌。
当时楚国、魏国、韩国都被白起给打怕了,远一点的燕国、齐国也已经耳闻了白起的厉害之处。所以秦国一旦动用白起,那就是要灭赵了,这是其他六国所不愿看见的事情。
在白起击败赵括围住邯郸以后,我们会发现,信陵君魏无忌窃符救赵,联合楚国、魏国的兵马击退了秦军。如果他再准备充分一点,或许就能联络上六国大军,到时候秦国可是要吃不了兜着走的。
01不到关键时刻,白起是不能露面的。
秦昭襄王任用王龁在长平与赵国对峙,而赵国那边的守将是名将廉颇。双方在这里对峙了三年时间,白白消耗了三年的粮草,彼此都没有任何进展。
赵国不主动进攻,我们可以理解,毕竟之前被秦国打怕了,现在能守住城池就不错了。而且他们是不占理的一方。韩国将上党地区本来是割让给秦国了,毕竟是一块飞地,够也够不到了。可是上党这边的官员和百姓,却誓死也不愿投降秦国,索性就全都投降了赵国。赵国笑呵呵地接纳了这些军民,白白得了这么多人马和城池,赵孝成王做梦都能笑开花了。但是他不知道的是,他已经彻底触怒了秦昭襄王。为此赵国始终处于防守状态,那么秦国为什么不主动进攻呢?进攻是有的,只是大规模的进攻不存在,这就是秦昭襄王的厉害之处了。
他知道赵国先动手,这没什么,无非是秦国大军将他们消灭。可是秦国要是先动手的话,一定会引起其他五国的骚乱,极有可能引起六国联军讨伐秦国,再现当年被逼退到函谷关的窘况。
秦军详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军逐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而秦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史记》
为此秦昭襄王迟迟不动用白起,先让王龁在前面顶着,以此迷惑其他五国,表明了秦国没有大战的想法,更没有灭赵的想法。
这么做不仅麻痹了其他五国,同时也麻痹了赵国。赵孝成王第一次觉得秦国并没有那么可怕,甚至认为自己可以单独消灭秦国。
02白起没遇到过对手,所以也不会害怕廉颇。
白起和廉颇都是战国名将,不过这两位虽然身处同一个时期,却没有真正较量过一次,这也是后人们一直在猜测白起和廉颇到底谁更厉害的原因。
其实白起在长平之战前,已经是天下无敌了,没有任何人可以挡住白起的进攻,大家听到武安君白起的名字,几乎都是吓得瑟瑟发抖。
伊阙之战中,白起带领秦国大军,先后击败了韩国、魏国和东周的联军,全歼对方24万大军,攻占伊阙,打得魏国和韩国只能割地求和。秦昭襄王27年,白起带兵攻打楚国,楚军大败而归。楚国为此割让了上庸、汉水以北的土地给秦国,使得秦国能够更好地利用川蜀之地。秦昭襄王28年,白起再次攻打楚国,先攻占了鄢、邓等五座城池,后兵分三路进入楚国,一路攻打到了楚国都城郢都。此后白起又攻占了楚国的巫、黔中郡,楚王坟墓被焚,楚军溃不成军,差点亡国。秦昭襄王34年,白起带兵攻打救援韩国的赵魏联军,俘虏赵魏韩三国大将,斩杀联军13人之多,同时击败赵国大将贾偃,斩杀对方2万多人。秦昭襄王43年,白起攻打韩国陉城,不仅打下了5座城池,而且斩杀对方5万大军。此后,白起再次进攻韩国南阳太行道、野王,使得上党成为了一块飞地。从这些战绩中我们就能看得出来,哪里有军队可以战胜白起呢?他就是秦昭襄王的秘密武器,暂时不用,是因为时候还不到,绝不是因为白起害怕廉颇。
03赵国动,秦国才能动,谁先动谁就输了。
秦昭襄王与赵国在长平僵持了这么久,其实所花费的代价还是非常大的。要不然他也不会让范睢到赵国造谣,让赵孝成王把廉颇给撤了。
赵国这边国力比不上秦国,所以更加不愿意坚持下去。为此赵孝成王在得知秦军害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后,他果断将廉颇撤了,换上了赵括。
赵王既怒廉颇军多失亡,军数败,又反坚壁不敢战,而又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秦闻马服子将,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王龁为尉裨将,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史记》
且不论赵括的战斗力如何,赵国换将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要主动进攻了。赵孝成王这么做,等于是把自己的底牌亮给了秦昭襄王看。
秦昭襄王这边当然可以顺理成章地设下天罗地网等着赵括带领大军往里面跳。所以即使秦军主将不是白起,其实赵国在战略上已经输了一阵。
况且秦昭襄王把王龁换成白起,那也是在秘密中进行的。所以当时的情况是,秦国对赵国的军事动向一目了然,而赵国对秦国偷换站将却一无所知。
赵国先动了,那么赵国就必然是要失败的。秦昭襄王任用白起,只是想要大大缩短战争的时间罢了。其实换其他战将,赵括还是必败无疑,毕竟他已经暴露了。
总结:廉颇是否浪得虚名?
虽然都是战国名将,可是廉颇的战绩完全不能跟白起相比。廉颇之所以那么出名,主要还是因为负荆请罪的故事。
在长平之战前,廉颇还真的没怎么打过像白起那么牛的任何一仗。他打过齐国、魏国和秦国,收效甚微,不足以和白起的战绩相提并论。
所以说在长平之战时,赵孝成王才会有换掉廉颇的想法。毕竟战国四大名将是我们后来评选出来的,而不是当时就有的。以廉颇的战绩,得不到赵孝成王的信任,也是情有可原的事情。
廉颇真正闻名天下的一战,或许是在长平之战以后,燕国想来欺负赵国时,反而被廉颇击败,一路杀到燕国都城的一战。所以白起没有理由在长平之战前,对廉颇有任何畏惧的情绪。
参考资料:《史记》
+✻一种说法是长平之战对峙三年,怎么秦王没有派白起对战廉颇?白起怕廉颇是吗?
谢谢邀请。一句话答复(先说人再说事儿,逻辑更顺畅):白起不可能怕廉颇;长平之战之初派王龁为大将,未派白起,是因为秦王有其政治考量,意图培养王龁作为自己的势力。下面一一分解:
一、白起一生指挥许多重要战役,平生大小战役70余场,无一败绩,号称“常胜将军”实至名归。他的作战艺术在战国时期首屈一指,能分析敌我双方形势,采取富有成效的战略和战术,并且针对不同的战役和战场,他的作战指挥方式也灵活多变。从长平之战可以看出,他的作战指挥炉火纯青,心理战、间谍战、狙击战,战后杀降……无不显示一个卓越军事家的高山仰止。这一战后,被封“杀神”。
所以如果说白起怕廉颇,这就是一个伪命题,否则也不可能在长平之战中途换下王龁。
二、那为什么秦王在长平之战一开始的时候没有用白起当将军呢?这个是与秦昭襄王的政治考量密切相关的。
话说白起起家,是由秦国的丞相魏冉发现并提拔重用的。所以白起与当时秦国的宣太后、丞相魏冉(宣太后异父同母的长弟,秦昭襄王之舅)、华阳君(芈戎,又称辛戎,楚国人,秦昭襄王舅舅)、高陵君(嬴姓赵氏,名悝,秦惠文王和宣太后的儿子,秦昭襄王、泾阳君公子芾的弟弟)、泾阳君(秦宣太后次子,秦昭襄王的弟弟)关系非常好,属于一个政治团体,他们紧紧围绕着宣太后,成为秦国政坛上主要的政治力量。
你看这白起是一员战将名将,但是他与宣太后的关系这么密切,作为秦昭襄王肯定不愿意看见,所以想培植属于自己的力量。随着秦昭襄王在政治上的不断成熟和对秦国权力的不断掌控,他急需要形成以自己为核心的统治势力。尤其是在以战功论爵位、地位的秦国,秦昭襄王迫切地要树立一个属于自己班底的大将。他发现并培养了以王龁、蒙毅等一流军中人才,需要他们在长平之战中建立绝世大功,成为秦国新的军事代表,取代白起。所以在长平之战一开始以王龁作为长平之战的主将,而没有选择白起。
历史上还有另外一种说法,秦国之所以没有一开始就让白起指挥秦军,关键的原因就是担心白起领兵,其他五国就会联合起来抵御秦国的进攻,给秦国东征造成巨大风险;而且白起坐镇后方,其他五国也不敢轻易进攻。所以秦国一开始就派一个不那么知名的王龁上阵,麻痹了五国,等到战争博弈三年之后,赵国疲惫了,时机成熟时,突然临场换将白起,打得赵国措手不及,五国来不及救援。
不管是哪一种说法,都说明秦昭襄王,能知人善用,识大势,并顺时而动。
|Ⓗ一种说法是长平之战对峙三年,怎么秦王没有派白起对战廉颇?白起怕廉颇是吗?
廉颇还用的着白起吗?一个王龁打的廉颇一点脾气都没有,可以说一开始秦王并没有想到自己能占领上党,就派了个王龁去试试,对阵廉颇败了也不丢人。结果就是这个王龁连战连捷,打的廉颇出不了门,这时候秦王的信心才出来,一个王龁你赵国都对付不了,还上白起稳胜。这才有了后来的长平之战。如果一开始廉颇表现好,能干败王龁,秦国就不硬拼了。秦国的信心纯粹就是廉颇连战连败积累起来的。
✴⇒一种说法是长平之战对峙三年,怎么秦王没有派白起对战廉颇?白起怕廉颇是吗?
长平之战没有对峙三年,是一些人没有认真读史造成的。《史记》明确记载:秦昭襄王45年,因为秦军攻占了韩国的野王,切断了韩国上党郡与韩国本土的联系,上党郡因而降赵,但实际上秦、赵两军在昭襄王45年和46年都没有进入韩国的上党郡,只在昭襄王47年,秦军才攻入上党郡,于当年4月因赵国接收上党郡难民而攻赵,当年9月,长平之战就结束了,根本不存在对峙三年的问题,整个战役最多不超过6个月,也就是半年。赵国君主虽然同意接收上党郡,但派去接收的廉颇并没有执行命令,他只是率军走到了赵、韩在长平地区原来的边境地区就不再前进了,并在原赵国一侧的空仓岭、长平一带设防守备,而韩国的上党郡仍由韩国人自己把守。秦军在长平之战爆发的昭襄王47年之前的行动已经很明确的证明了,秦军当时的作战目标不是赵国,而是韩国,秦军主力正在执行灭韩的任务,根本没有顾的上韩国的上党郡,直到47年才派出了职爵最低的将军——左庶长王龁(左庶长在秦军功爵位中排中间位置,居第十,为将军和权贵入军参战的起始爵位,职务相当了将军中最低的偏将军,相当于现代的少将,比空仓岭前秦军杀死的赵军裨将茄还低一级,这种爵位的将军只能领导士卒和军吏,不可能率领秦军主力,像后来的五大夫王陵连将军都不是,而只是一名高级别的军吏,相当于现代的校级军官)进军上党,与赵军在空仓岭前形成了对峙(四十五年,伐韩之野王。野王降秦,上党道绝。…四十六年,秦攻韩缑氏、蔺,拔之。四十七年,秦使左庶长王龁攻韩,取上党。上党民走赵。赵军长平,以按据上党民。四月,龁因攻赵。…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确定了长平之战的真实时间后,关于长平之战的很多说法都是不靠谱的。廉颇并不善守(四月,龁因攻赵。赵使廉颇将。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廉颇一月失一地,还是易守之地,空仓岭防线是两山夹一沟的狭长谷地,守军据险而守,秦军进攻兵力展不开,主力前来毫无用处,对秦军的进攻是非常不利的,秦军居然能在三个多月突破,已经证明了廉颇的无能,而长平距离赵国都城已经不远了,廉颇的百里石垒那么长的防御战线,怎么可能比空仓岭更难攻克呢?实际上秦军七月到达百里石垒防线时,赵国并没有为它留出多少攻击时间,就已经换掉廉颇,换上赵括了),秦国没有时间使用反间计(秦国都城咸阳距离赵国都城邯郸有上千公里,还是现代走高速公路的距离,中间崇山峻岭、钻山过涧、涉溪过河,在那个交通不发达的时代,也没有什么飞鸽传书、电报、电话,两地往返就要个把月,而史书记录秦国决定使用反间计的时间是昭襄王47年七月,秦王得知秦军已突破空仓岭之后,而赵括代替廉颇也是七月,从秦军突破空仓岭然后把消息送到秦都咸阳,秦国再派人去邯郸使反间计,赵括再受命领兵前往长平,还要做大军行军前准备,再到达长平,这些事根本不可能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完成),赵国不缺粮(与习惯上以为的春种秋收不同,赵国所处地区的农作物冬小麦的播种、收割时间是不一样的,冬小麦是秋种春收,在长平之战爆发的时间里,赵国的粮食已经收割,到九月份才是播种冬小麦的时间,长平之战基本上已经打完了,借粮只可能发生在长平之战后,因为影响了正常播种,赵国将在秦昭襄王48年缺粮,而不是47年),秦国没时间征发全国十五岁以上男子投入长平战场,最多征发河内郡的男子(秦王是在得知秦军已经包围了赵括之后,从秦都咸阳赶到河内郡,再在河内郡征发的十五岁以上男人,而长平之围只有四十六天,如果征发秦国全国的十五岁以上男子,等征发令传至全国,各地人员再集结、准备,再走到长平,黄花菜都凉了,根本赶不上时间)。长平之战的爆发是突发事件(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王龁进占长平的目的不是进攻赵国,而是阻止赵军救韩,占据战略制高点,为以后的军事行动占据一个前进基地,秦军主力在灭韩,白起作为秦军主将,正指挥秦军与韩的战争。只因为王龁意外突破了易守难攻的空仓岭防线,才引发了长平之战,与冯亭率上党郡降赵没有关系,他降不降,秦军都会进占上党,但不是要攻赵,那是灭韩以后的事。
长平之战,秦军虽然取得了胜利,但错过了灭韩,破坏了自己的战略目标,也遭受了不小的损失。长平之战对几十年后秦国灭赵并没有多大关系,影响远没有后人以为的那么大,赵国真正灭亡的原因不是因为兵力不足,损失难以恢复,不具备与秦军主力决战的能力,完全是国家统治者治国无能造成的,几十年时间,对于战国来说,已经时间够长,经历了几代人,古人十四、五岁已经当了爹妈,三十多岁当爷爷、奶奶,胡子老长,可以自称“老夫”了,长平之战死的四十几万人,大多数已经完成了生儿育女的任务,他们不死于战争,大多也未必还能多活几年、十几年。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人的人均寿命才三十几岁,十七、八岁生命过半,战国时期只怕更短,像秦昭襄王这种在位几十年,活到七十五岁的君主,是古代稀有的老寿星了。
Ⓔ▕一种说法是长平之战对峙三年,怎么秦王没有派白起对战廉颇?白起怕廉颇是吗?
长平之战后秦国中了赵国反间计,撤了白起,停止进攻,让赵有喘息机会。后来再攻,己不占优势,加之白起负气,多次拒绝出战,所以秦国兵败,秦王杀之。小编不能想当然!
------------------
推荐阅读:
如果承包一座山全养猫,弄成旅游景区,会有人观览吗?有前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