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说明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说说你的看法?
┿⇧老子的“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说明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说说你的看法?
究其原意,还应把这句话放到整篇《道德经》大背景中去理解。
巜道德经》是讲闻道、修道、得道的经典。
白,应理解为显相的,显化的。
黑,应理解为隐相的,未显化的。
显相的、显化的,是人的感官能感受到的。
比如,能看到的,能听到的,能嗅到的,能尝到的,能触到的,能想到的。
隐相的,未显化的,是人的感官不能感受到的。
比如,看不到的,听不到的,嗅不到的,尝不到的,触不到的,想不到的。
显与隐是对应的。
能看到的,显化的,是有形状有色彩的,看不到的,未显化的,是无形状无色彩的。
但恰恰是有无形状、无色彩的作为背景,我们才得以看到有形状、有色彩的。
能听到的是声音,听不到的是无声音。但恰恰是有无声音作为背景,我们才得以听到有声的。
其余尝、触、想皆是如此。
知白,即知道这些显相的、显化的。
守黑,即是知道这些隐相的、未显化的,并且守之。
需要重点强调的是,要了解,显相的是因隐相的而产生。
声音来源于无声的寂静,有形来源于无形的虚空。
显相的,是显化的,是运动的,是变化的,是有生有灭的。
隐相的,未显化的,是静止的,是恒常的,是无生无灭的。
知白守黑,主要讲的是守黑。
守黑的前提是要知黑。
黑是隐相的,是未显化的。
知道了什么是隐相的,什么是未显化的,我们才知道守什么。
现在应该清楚了,守黑就是守虚静。
就是老子在巜道德经》第十六章中讲的:
“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为什么要守黑呢?
这是关键之处。
整篇《道德经》都是在讲怎么闻道、怎么修道、怎么得道。
老子在这里告诉我们,守黑就是修道要诀,就是《道德经》首章里讲“玄之又玄”的“众妙之门”。
在这里可以做一个小节:
守黑就是守虚静,守虚静就是天下修道的模式,按照这个模式修道,因道而彰显的恒德就没有差错,就能够归于无极,修成大道。
(请看老子对“知白守黑”的完整表述:“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道德经》二十八章)
ℝ▋老子的“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说明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说说你的看法?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语出《老子》第二十八章。
字面意思好懂——深晓光明的显赫,却甘居幽黑的暗处,愿为天下的榜样。
“式”,王弼《注》:“模则也。”
但深究,就必须将此语和全章联系起来理解了。
第二十八章,老子阐述了他的“知雄守雌”理论。
“雄”,是雄刚、外显、不折不挠。“雌”,是雌柔、内敛、虚怀若谷。
老子在此章中,连用“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荣守辱”三组文字,讲述了他对个人道德修养的认知,也阐述了他对天下治理的观点。
老子与孔子基本同时,年龄稍长。他又长期担任周王朝藏室之史,饱览群书,纵观天下,这些阅历是孔子也不可比的。
春秋战国之交,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天下已然大乱。凡有思想有抱负之人,难免不对时局和治理策略有自己的思考。
孔子和老子,显然都对当时的混乱局面不满。但两个人的思考之后,得出的解决办法是截然不同的。
孔子认为,必须“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的宗法和礼制秩序。
老子则认为,要“返朴归真”,才能天下大治。
据此,老子认为,“圣人”和“官长”,都应该“复归”,就是第二十八章三次提到的“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无极”“复归于朴”。“圣人”,即指天子君王,又指所有有道德追求的“文化人”。“官长”,就是诸侯和士卿大夫的各级贵族。
所以说,第二十八章,既是老子的个人道德修养主张,也是他的“政治学”主张。
(《老子》汉简)
全章文采斐然,哲学味道奇浓,内涵深奥隽永——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xi)。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te),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王弼《注》:“雄,先之属;雌,后之属也。知为天下之先也,必后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也。谿不求物,而物自归之。婴儿不用智,而合自然之智。”
“谿”,可以理解为深谷中的水道,纳百溪而成川。亦可理解为“蹊径”之“蹊”,仍然是“道”。
“忒”,王弼《注》:“差也。”“常德不忒”,美德永不丢失。
“无极”,王弼《注》:“不可穷也。”“复归于无极”,回到无穷无尽的真理之境。
(《老子》帛书)
第二十八章译成白话如下——
深谙雄强重要,却甘居雌柔地位,愿为深谷中的河溪。原作深谷中的河溪,美德永不离弃,复归如纯真的婴儿。深晓光明的显赫,却甘居幽黑的暗处,愿为天下的榜样。愿为天下的榜样,没得用不丢失,复归到无穷的真理。深知荣耀的尊贵,却安守卑微的位置,元坐天下的山谷。愿做天下的山谷,美德就永远充盈,复归到自然的真朴。真朴分别制成器物,圣人用其成为众人的领袖。所以,完美的体制浑然如一
关于此章,有人认为是经过后人修改过的。但目前从《庄子》《仪礼》,特别是近年出土的汉简、帛书看,文字顺序或有变换,但总体内容应没有大的讹变。
︸$老子的“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说明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说说你的看法?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想要彻底参透这句话的意义,必须要抓住这句话的启示来源。
首先,白从哪里来,白从光中来,白光嘛!光从哪里来的呢?光从物质燃烧中来,没有了光,任何物质都是黑色,即道德经首篇之:有与无,同出而异名。玄之又玄。这里就点明了,物质与空间,共同存在于整体宇宙空间内,只是名称不同而已,他们的本质是一样的,黑暗的又黑暗的。其次,有了物质燃烧产生的光,才能甄别黑白颜色,才能呈现多姿多彩的世界。所以,必须守住黑色的物质,才能继续有光发生的源头。这个称之普天下之范式。理解道德经,必须要抓住,道德经中的德,名,有,朴,前后无动词的,都是特指物质的。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作为哲学术语,能适用很多实用领域,如:养生,军事,明辩是非。等等。因其是从事物的本质出发来思考问题,而非从人为意识出发来看待问题,道德经中非常反对礼的,指明礼为忠信之薄,很是符合俗语:人情似纸,张张薄。
▉†老子的“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说明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说说你的看法?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客观外在的世界,阴阳相隔、黑白分明、荣辱与共,而作为圣人,则能够全面地知晓和掌控这些对立的要素,不离、不特、不亏,从而达到天真无邪、圆融自在、质朴无华的境界。反之,离之、特之、不足之,那么世间万物就都变成了具体而有形的器物,一切事物都变成了有功用的东西而已。——世间大道,不散不离,惟无用之用,惟无为之为!
◘↼老子的“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说明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说说你的看法?
谢谢邀请,“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这个从我们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讲,是对性情的调和,我们经常讲一个人要有修养,而修养的源头,正是这个“知其白,守其黑。”
这段话,出自《道德经》第二十八章,这一章的内容,整个讲的,就是一个人从气质到心性,再到言语行为的一个系统性的修养过程,二十八章的全部内容如下: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这里面有几个关键词,分别为“天下溪”、“天下式”、“天下谷”、“不割”。
天下溪
“天下溪”是指天下溪流的归宿,其实就是指的大海,所谓“百川归海”嘛,这个很容易理解,“天下溪”唯一不同于众的特点,就是它够低,“低”,站到文化的角度看,就是谦卑,这是毫无疑问的。
我们知道“雄”的含义是强劲有力,具有爆发性,而“雌”则正好相反,温柔安静,具有包容性,这样打开一看,整个意思清清楚楚,我们既要有气魄,又应具包容,这样才能天下归心。
“常德”,“常”是指永恒,“德”是指功德,所以“常德”就是永恒的功德,一个人既敢于开创,又谦卑包容,这样的人,想没有功德恐怕都不可能,所以讲“常德不离”。
天下式
“天下式”是指天下的模范,或者讲榜样,或者讲标杆等等,都可以,“天下式”不同于众的特点,就是周全,这样方方面面才都挑不出理,才能让天下信服。
“白”是指光明,经常来形容善,“黑”则是黑暗,经常形容恶,我们经常讲这个人“心太黑了”,就是指这家伙心眼太坏,做人不地道。
这里面还有一个关键的地方,就是这个“守”字,“守”可不是指的坚守,而是指看守,要看住它,别让它翘尾巴,“守其黑”,就是指要把内心的恶念给看住了,守严实了,别让它动不动就出来自己自己惹祸。
“不忒”就是不出差错,“常德不忒”就是指不要造成功德上的亏损。
总结
后面的内容因为和问题无关,所以就不多卖弄了,总之,所谓的修养,并不是挂在嘴上讲好听话的,而是要找到突破口,实实在在的去做,要把真正的境界提上去,有些事之所以只是停留在嘴上,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找到践行的方法。
其实也不是没有方法,只是我们没有做“天下溪”、“天下式”的追求,放不下架子,低不下头,这就造成了我们的口才越来越好,修养越来越差的现实情况,所有这些,确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反思。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