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撤离新野时,百姓是自愿跟随刘备迁徙还是被胁迫?
✕☸刘备撤离新野时,百姓是自愿跟随刘备迁徙还是被胁迫?
首先要纠正题主一个小错误,刘备撤离的其实是樊城,不是新野。而百姓跟着刘备走是在襄阳,是完全出于自愿。
在《三国演义》里,刘备一直镇守新野,帮刘表看守荆州的北大门。直到曹操南下攻打荆州,刘表病死,刘琮投降了曹操,刘备无意中得知此事以后才放弃新野南下。在离开新野前,诸葛亮还把新野百姓都迁到樊城,在新野放了一把火,把曹军前锋烧了一个七荤八素。
按照演义的说法,刘备其实可以算是强行把新野的百姓给迁徙走的。不过正史上其实没这回事。
在正史上,刘表死前刘备已经镇守樊城。刘琮投降曹操以后倒是和演义一样,没敢告诉刘备。直到曹操到了宛城,曹军前锋过了新野,刘备才得知此事。刘备立即弃城南下,自己走陆路经襄阳前往江陵,而关羽则率水军走水路去江陵。
在经过襄阳时,诸葛亮劝刘备趁机夺取襄阳。刘备认为刘表刚死,自己不忍和刘琮翻脸。随即刘备在城外呼唤刘琮,刘琮畏惧不敢和刘备见面,刘琮身边左右和襄阳城内百姓很多出城投奔刘备。等到当阳时,已经有百姓十多万跟随。
乃驻马呼琮,琮惧不能起。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比到当阳,众十馀万。
刘备既然没有进入襄阳城,显然不可能用武力胁迫襄阳的百姓跟着自己一起走。所以襄阳的百姓是自愿跟着刘备南下。
其实出现这种情况不奇怪,在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时期,攻下对方城池以后屠城的不在少数。曹操当年在徐州就这么干过。相比之下,襄阳城内的百姓显然更愿意相信已经在荆州多年,素有仁义之名的刘备,也算是乱世中的无奈吧。
▃✞刘备撤离新野时,百姓是自愿跟随刘备迁徙还是被胁迫?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携民渡江是作者大力渲染的章节。在这个章节中,刘备以仁义对待百姓,得到了百姓的拥戴。当刘备南撤的时候,百姓们争先恐后地随刘备渡江南撤,没有渡江的百姓沿江痛哭。刘备见此情景,甚至要跳江自尽以谢百姓。那么,这些百姓真的全部都是心甘情愿追随刘备的吗?
一、随刘备撤退的百姓以及他们的下场。
刘备在北方失败后,南逃到刘表的荆州暂时容身。刘表把新野小县给了刘备,利用他抗拒曹军南下。在暂时安定下来后,刘备便以新野为根据地,开始扩张实力。在诸葛亮等人的辅佐下,刘备的实力得到了迅速扩张,成为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
在曹操南下荆州的时候,刘备在樊城一带抵御曹军。让刘备诸葛亮意想不到的是,正当他们为抵抗曹军而奔忙时,接替病逝刘表的刘琮,在部下的劝说下主动投降了曹操。当刘备得知刘琮投降消息的时候,已经为时已晚。刘备只得率领十几万军民渡江南下,躲避曹军的锋芒。
刘备在襄阳城下喊话刘琮,要和刘琮见面,刘琮也并不露面。刘备拒绝了诸葛亮攻打襄阳的建议,率领军民撤往江陵。曹操在接受刘琮的投降后,马上询问刘备的去向。当知道刘备的目标是江陵后,立刻挑选了五千精骑,一日一夜奔驰了三百多里,在当阳长坂追上了刘备的队伍。
由于遭到了曹军突袭,刘备的军队被曹军打得大败。在这场混战中,刘备的两个女儿、徐庶的母亲都落到了曹操的手中,刘备依靠张飞的断后才逃得一命。连刘备的家人都无法保全,那些随刘备南下的百姓就可想而知了。这些百姓处境十分凄惨,他们在遭到了曹军的劫掠后,被曹军押回北方安置。
二、随刘备南撤的百姓组成。
随刘备南撤的百姓主要由几部分人组成。第一部分是刘备部下的家属。刘备在新野的时候,大肆扩张自己的势力。他在新野招兵买马,招揽贤才。在得到诸葛亮的辅佐后,他充分发挥诸葛亮的治国理政的能力,使得自己的实力不断增加。
在短时间内,刘备的军队就发展到一万多人,而且还包括水、步军种。这些军队随同刘备一起南撤,他们的家属自然也跟随在一起。上万部下的家属,不是一个小数目,刘备也不得不带着他们。例如在长坂坡之战中,徐庶就是因为母亲被曹军俘获,才离开刘备投奔了曹营。
第二部分是不愿意被曹操统治的百姓。新野位于荆州的北部,是抵抗曹军的前哨。在这一带居住的百姓,有很大一批是从北方迁移来的。他们来到这里,主要是为了躲避北方的战乱。由于曹操在北方的战争中,多次采取屠城手段,杀害了大批无辜百姓。所以在这些逃亡的百姓中,有很多人与曹操有着仇恨。他们当然不愿意落在曹军的手中,要随刘备南撤。
在刘备来到襄阳城下的时候,虽然刘备没有和刘琮见面,也没有攻打襄阳而撤走。可是襄阳城中有不少不愿意投降曹操的军民,偷偷翻越城墙,加入到刘备的队伍中。他们也属于不愿意归顺曹操的那部分人群。
第三部分是刘备逼迫迁走的百姓。虽然《三国演义》中把刘备写得无比仁义,但是在现实中却并非如此。书中写道刘备看到百姓迁移的凄惨状况,就要难受地跳江自尽。可是当长坂坡之战的时候,刘备为了逃命,连家小都不要了。可见,刘备的那些作为,只不过是一种姿态罢了。
在战争年代,每一个君主为了自己的利益,都会采取非常的手段,迁民就是其中的一种。这是因为在那些君主眼中,百姓是一种战略资源,不可能让给敌人。曹操就曾经多次大规模移民,使得汉中、关中、淮南成为一片无人的空地。刘备自然也不会把百姓留给曹操,肯定要全部迁走。
新野是弹丸小县,刘备在这里休养生息,能够发展出一万多的军队。这其中的功劳,主要是得益于诸葛亮的辅佐。诸葛亮在加入刘备阵营后,就向刘备建议,发展商业,收税增加财力。在全县清查户口,对那些没有户口的百姓进行登记,编制户籍,抽丁扩建军队。刘备在实施诸葛亮的建议后,实力迅速得以提高。
从诸葛亮的建议,我们可以看出,刘备对新野的百姓进行了严格的管理。凭借着这些管理手段,他在南撤的时候,自然很容易就能够把百姓撤走,给曹操留下一片废墟。这种坚壁清野式的迁移,是不可能没有被迫的情况的。可是在那种情况下,百姓也无可奈何。
因此,在刘备南撤的过程中,这部分百姓的行动并不积极。由于他们的拖累,刘备的军队一天才走十几里。当曹操占领襄阳的时候,刘备才走到襄阳到江陵的一半路程。在曹军精骑的奔袭下,刘备被打得大败。这正是这部分百姓的消极行动,使得曹操并没有对他们进行屠杀,而是把他们押回北方安置了事。
三、刘备携带这些百姓南撤的目的。
那么,刘备携带着十几万军民南撤,除了对曹操坚壁清野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呢?他为什么要冒着行动迟缓的风险,也要带着这些没有战斗力的百姓南撤呢?
其实,这是刘备的一场豪赌。刘备之所以要携带这些军民南撤,目的就是要夺取江陵。江陵是荆州中部最重要的战略据点,它地势险要,控制着长江上游的交通。在江陵还存放着荆州的大部分钱粮物资,是荆州最重要的城市之一。
如果刘备能够抢先一步夺取江陵,他就控制了长江上游。他的水军在关羽的率领下,在完成了在汉水阻击曹操的任务后,正经过江夏赶往江陵。有了关羽的水军支持,刘备可以在江陵阻击曹操,并且和江夏的刘琦联合,占领荆州的江南四郡。这样,刘备就能够凭借大半个荆州抵抗曹操,同时基本上实现了《隆中对》中第一步控制荆州的设想。
但是,如果仅仅凭着刘备的那几千步军,是不可能夺取江陵的。江陵易守难攻,在赤壁之战后,曹仁守卫江陵,和东吴的周瑜展开了长达一年的争夺。最后,还是在关羽“绝北道”的配合下,周瑜才迫使曹仁撤退,夺取了江陵。在后来曹丕与东吴的争夺江陵之战中,吴将朱然也是以数千人马守住了十几倍于己的曹军的进攻。
刘备要夺取江陵,就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利用这些百姓。他可以采取几种办法,来迫使江陵守将投降。刘备可以让这些百姓去哀求江陵守将,乞求他们搭救自己,主动打开城门迎接刘备。如果江陵守将拒绝,就会产生两种后果。
一种是江陵城中不愿意投降曹操的人士,被当面的情况感动,引发江陵城内的内乱。另一种后果是百姓对江陵守将的态度不满,对江陵发动强攻。这两种后果的出现,对江陵的防御都是致命的。刘备在这个时候再对江陵发动进攻,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说,刘备控制下的这十几万军民,是他夺取江陵的最大筹码。没有这些军民的帮助,刘备是根本没有夺取江陵的希望。因此,刘备无论如何也不会抛弃这些军民,他是在进行一场豪赌,赌的就是能够赶在曹军到来之前赶到江陵。当曹军的追兵到达长坂坡,发动对刘备的袭击时,刘备知道自己已经赌输了。所以他根本没有进行抵抗,就仓皇逃走了。至于那些跟随他南撤的百姓,刘备也毫不顾及了。
结语:
刘备在南撤的时候,携带了十几万军民。这些军民在长坂坡之战中,大部分都被曹军俘获了。曹操将他们迁回北方,进行了安置。在刘备的这些军民中,有他部下的家属,有自愿跟随躲避曹操的人员,更多的是刘备强迫迁移的百姓。
留之所以要带领这些百姓南撤,是要夺取荆州的战略重镇江陵。刘备必须要在这些军民的帮助下,才有夺取江陵的可能。因此刘备和曹操进行了一场时间上的竞赛。在长坂坡遭到曹军突袭时,刘备就知道自己输了。他抛下了这些跟随自己的军民,自顾自地逃命去了。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刘备撤离新野时,百姓是自愿跟随刘备迁徙还是被胁迫?
新野百姓随刘备撤离,大多应出于自愿。
新野位于襄阳北,为荆州北大门。刘备投奔刘表后,被派往新野屯兵多年。刘备曾任来喜县和平原县县令,行政经验丰富,治理新野八年间,百姓歌曰:“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
208年,曹操亲率大军南下,大军行至新野附近的宛城时,刘备才知此事。因事发突然,刘备决定放弃县城,向南撤退。为防止曹军屠城,也为了稳定军心(刘备部下多为新野士卒),刘备将新野百姓集体迁徙。南撤途中,由于荆州百姓的大量加入,逃难队伍如滚雪球般壮大,严重影响到部队行军速度,“日行十余里。”
有人忧心忡忡劝刘备:“我们虽有十数万人,但士兵太少,多是难民。如果曹军追至,我们如何抵抗?”言下之意,是让刘备放弃难民,率部速到江陵与关羽会合。
刘备的回答展现出其仁心:“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三国演义》中对此有细致描绘:孔明建议速弃樊城,刘备道:“奈百姓相随许久,安忍弃之。”孔明派人在城中喊话,去留两便。“两县之民齐声大呼曰:‘我等虽死,亦愿随使君’。即日号泣而行。扶老携幼,将男带女,滚滚渡河,两岸哭声不绝。”
故,百姓随迁,难免有被胁迫者,但绝大多数人应该是自愿。
♜░刘备撤离新野时,百姓是自愿跟随刘备迁徙还是被胁迫?
谢谢“悟空问答”的邀请。
从《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中的叙写来看,百姓完全是自愿的,不是胁迫的。主要体现在:一、“我等虽死,亦愿随使君”;二、扶老携幼,一同渡江;三、“有未渡者,望南而哭”。
一、“我等虽死,亦愿随使君”。
当得知操军要攻城的消息时,刘备和诸葛亮商量跟随的百姓如何安置。诸葛亮告诉刘备:“可令遍告百姓:有愿随者同去,不愿者留下。”
计策定下之后,让孙乾、简雍来具体做这件事情。书中这样写道:“令孙乾、简雍在城中声扬曰:‘今曹兵将至,孤城不可久守,百姓愿随者,便同过江。’两县之民齐声大呼曰:‘我等虽死,亦愿随使君!’”
从书中的叙写可以看出,刘备和诸葛亮一点胁迫的意思也没有——有令在先:“有愿随者同去,不愿者留下。”百姓跟随着渡江,完全是自愿的。“我等虽死,亦愿随使君”,就是最好的说明。
二、扶老携幼,一同渡江。
在征求百姓的意见以后,开始了艰难的渡江征程。书中这样写道:
“即日号泣而行。扶老携幼,将男带女,滚滚渡河,两岸哭声不绝。”
在全部同意跟随刘备渡江之后,百姓们虽然“号泣而行”“哭声不绝”,但是,还是表现出了团结协助的合作精神。这里的“扶老携幼”,就是最好的体现。
这里的“号泣而行”和“哭声不绝”,不是因为跟随刘备渡江,而是因为“悲离”家乡。
既然是自愿渡江,就应当表现出“扶老携幼”的团结协作精神。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三、“有未渡者,望南而哭”。
在渡江的时候,百姓是主动自愿、生怕渡不过江去的。书中这样写道:“船到南岸,回顾百姓,有未渡者,望南而哭。玄德急令云长催船渡之,方才上马。”
如果不是自愿跟随,怎么会出现“有未渡者,望南而哭”的情形呢?正是因为这“有未渡者,望南而哭”的情形,刘备才“急令云长催船渡之”。等把一切安排妥当之后,刘备“方才上马”离去。
由上可以看出,百姓的跟随完全是自愿的,没有一点胁迫的地方。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刘备撤离新野时,百姓是自愿跟随刘备迁徙还是被胁迫?
老百姓是心甘情愿地跟着刘备的。刘备因为带着十万左右老百姓,迤逦而行,行军速度太慢,就被曹操的先头部队追上了,才有了张飞大闹长坂桥的经典故事。其实,当时刘备手下的谋士们都多次建议刘备放弃百姓,独自逃跑,但是刘备于心不忍,宁愿跟百姓休戚与共,要不然曹操是追不上他们的。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操大怒,即日进兵。玄德问计于孔明。孔明曰:“可速弃樊城,取襄阳暂歇。”玄德曰:“奈何百姓相随已久,安忍弃之?”孔明曰:“可令人遍告百姓,有愿随者同去,不愿者留下。”先使云长往江岸整顿船只,令孙乾、简雍在城中声扬曰:“今曹兵将至,孤城不可久守,百姓愿随者便同过江。”两县之民,齐声大呼曰:“我等虽死,亦愿随使君!”即曰号泣而行。
扶老携幼,将男带女,滚滚渡河,两岸哭声不绝。玄德于船上望见,大恸曰:“为吾一人而使百姓遭次大难,吾何生哉!”欲投江而死。左右急救之。闻者莫不痛哭。船到南岸,回顾百姓,有未渡者,望南而哭。
众将皆曰:“江陵要地,足可拒守。今拥民众数万,日行十余里,似此几时得至江陵?倘曹兵到,如何迎敌?不如暂弃百姓先行为上。”玄德泣曰:“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百姓闻玄德此言,莫不伤感。却说玄德拥着百姓,缓缓而行。后有诗赞曰:
临难仁心存百姓,登舟挥泪动三军。
至今凭吊襄江口,父老犹然忆使君。
看到了吗?这就是《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刘玄德携民渡江、赵子龙单骑救主》里的描写。从这三小段的描写,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老百姓愿意跟着刘备。刘备带领百姓实际上严重影响了行军速度,一天才能走十余里,这才是曹操能够追上刘备的主要原因。否则,刘备的战略转移提前几十天,曹操怎能追得上来?
众将和谋士们都看到了这一点,因此都劝说刘备放弃百姓。但是,刘备却提倡“以人为本”,不愿放弃百姓。这也是刘备能够成就大业的一条基本原则。“得民心者得天下”在刘备身上充分体现。有人说刘备的假仁假义,但是如果能够做到时时刻刻都假仁假义,那么跟真仁真义又有什么区别呢?
无论是从演义中的描述来看,还是从实际出发,刘备都不可能挟持百姓。挟天子以令诸侯。挟持百姓又有什么用呢?曹操所到之处,寸草不生以杀害百姓为乐。所以,挟持百姓,对曹操毫无牵制的作用。
而放弃百姓才是刘备当时的有利决定。但是,刘备舍己为人,不愿放弃百姓。百姓也宁肯追随刘备而死,也不愿意留下来等待曹操。由此可见,人们对汉室的拥护。所以,荀彧等人至死不愿曹操称帝。这也是刘备兴复汉室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之所在。
曹操追上刘备后,把刘备的军队打得四散溃逃。后来张飞带二十人负责断后,在长坂桥上演了“一声喝退百万兵的经典话剧。刘备才得以喘息,逃过一劫。
曹丕称帝以后,天下大部已经归属曹魏政权。但是拥刘抑曹的思想经久不衰,足以证明曹操篡权的不得人心。
圣人云:“无取于天下,才能得天下。”曹魏为奴役天下为目的,所以得天下而不得民心,坐天下而不会长久。
如果,曹操能够有刘备的仁德,加以他自身的雄才大略,统一天下实现长治久安肯定指日可待。但是,直到最终曹魏也没有实现统一的理想,这不得不令人深思……
曹操兵机智谋,少有匹敌,所以他能开创基业。然而他的性格谲诡不常,多好猜疑,以至于杀害伏皇后、毒死荀彧、诛杀孔融、戮死崔琰、娄圭死于一言不慎、桓邵因为没有给他下拜而杀死。曹操弃德任刑,暴虐非常。刘备对诸葛亮委以重任,信而不疑,人君之德,以刘备为最美。孔明乃命世奇才,是伊、吕一类的人物。刘备和孔明君臣同心同德,如鱼得水。但是因为国小兵弱,据于西南一隅,与魏吴抗衡。倘若让曹操和刘备易地而处,充分发挥刘备的韬略,让关张的武力充分施展,使诸葛亮尽其智谋,则蜀汉的霸业可成。
这就是《长短经》里的论述。
------------------
推荐阅读:
三国时期曹魏的典韦到底有多厉害?如果与赵云大战,有多少胜算?
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年满五十岁,工龄三十年提前退休好还是继续工作好?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