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这几年建设很好,农村教师工待遇也很不错,为什么有的农村的学生和老师还爱进城?
Ⓝ➽农村学校这几年建设很好,农村教师工待遇也很不错,为什么有的农村的学生和老师还爱进城?
“习惯成自然,自然难改变”——路还很长!?
不知道你们各处是不是也有这种现象:“改革”初期,好像是为了发展“经济”,大部分的“农村农校”可谓一度“破烂不堪”!
随着城市的“经济建设与生活环境”越来越好;随着农村“外出打拼或进城打工”的人们越来越多;随着有钱人的“民办学校(自然有贵族学校与普通学校)”的兴起……可想而知:当时的农村“破烂不堪的学校”是很难住“经济状况较好一些的生源”的,更别想留住“贵族子弟们”喽!
同时,老师的“月薪待遇”也发生了“天上地下”的变化:一千几百的、三千五千的、一万八千的,因“城乡不同,区域不同”而自然的大不相同!
于是乎,就曾经一度出现了想方设法进军珠三角“老师潮”,虽然毕竟是要自己“有能力或有能耐”才行。
当然,随着社会经济逐渐富裕,爱国爱乡的“侨胞客商”们的捐建捐资,农村学校也渐渐地转变,特别近年来国家政策对农村的重视与关切,想必“城乡的差别”也已渐渐缩小、平衡,或者将“各有千秋,各展风骚”!
然而,意识形态这种东西,观念一旦形成,是需要慢慢来改变的。正如不少人原本活得好好的,可谓是“幸福无比”,却要拚命地往“离乡背井,远渡重洋”?因为大概那样可以“视为洋人,高人一等”;似乎“城乡的差异”也有“类似味道”吧!
况且,人生本来就“千丝万缕,错综复杂”,当然就有其各自自身的原因喽!又怎能究得清“姜子牙与申公豹”们何以“反目成仇,各奔东西”呢?!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城乡的差别”一定会越来越小的,终归是“各有千秋,各领风骚”的。
↻◄农村学校这几年建设很好,农村教师工待遇也很不错,为什么有的农村的学生和老师还爱进城?
农村学校越建越漂亮,教师工资逐年提高,但是学生却越来越少,教师也纷纷进入县城以上的学校。这确实是实际情况。
学校越建越好,鸟枪换炮,平房变成了教学楼,硬件比原来是天壤之别。
原来学校的校舍都是平房,逢大雨,上边大下,教室里小下,地板上到处是小水汪。雨刚停下,就得找有经验的老教师上到屋顶,看看哪个地方漏雨。
漏雨的原因很多,有的的是瓦脱刺了。风吹日晒,屋上的瓦慢慢下移,瓦盖不到的地方,雨水顺着屋笆就流进屋里了。有的是瓦风化了,瓦坏了出了裂缝,雨水就随着缝隙流进屋里。还有的是瓦槽太窄,雨下的太急,瓦槽淌不开,水就渗进屋里了。只要找准了原因那就好办了,该换瓦的换瓦,该倒垄的倒垄,该加瓦的加瓦。每年都是这样修修补补。
后来,随着义务教育阶段改薄工程的实施,一年改造一个学校,一座座教学楼建起来了。再也不用修这里补那里了。
后来随着省教育示范县、国家教育均衡县的争创活动,配齐了学生教师电脑,图书室实验室仪器室配齐了图书、器材。班班多媒体,班班通网络。
现在,中心小学的操场又铺设了塑胶跑道,办公室等按照了空调,可以说经过近年来教育投入的增加,学校的硬件确实上了一个档次。师生有了较好的工作学习环境。
最近几年,教师的工资待遇也在逐步提高。薪级工资年年调,2018年还普调了一次工资。
薪级工资是每年都要调整的,一般是在当年的3、4月份进行调整。当然增幅是不同的,高级职称调整的最高,中级职称居于中间,初级职称调整的最少了。薪级工资逐年调整,预示着教师工资是慢慢增长的。聚沙成塔,只要增长,薪级就会越来越高。
2018年又大调了一次工资,收入是越来越高。
学校越来越漂亮,工资连年增长,可是学生越来越少,年轻的教师纷纷考入县城学校。农村教育还有希望吗?
学生减少的主客观原因:
教育不均衡导致大批学生纷纷转走。师资是决定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没有好的师资想提高教学质量确实很难。
现在农村学校的师资呈现两极分化的现象,50岁以上的多,年轻教师多,中级力量少。凡是30多岁至45岁以下的教师都纷纷招考到县城学校,就形成了腰儿软的情况。
年龄大的教师精力已经跟不上了,眼花了,上课已经力不从心了。年轻的教师大都是最近几年刚入职的新教师,无论从教学经验还是管理班级显得有点稚嫩。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有明显效果的,它需要逐年的积累,在良性中提高的。
城镇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纷纷进城买房。孩子入学,有房是前提条件。只要有了房子,孩子就可以转到房子附近的学校就读。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家长也就安心了。
最近5年,我校每年要转走近200名学生,大部分是转入到县城学校就读。有极少的学生转到私立学校读书。
学生纷纷转走,表面上来看是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从根本上来说,是老百姓渴望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给孩子创造更好的条件去上学,考取更好的学校,为以后的就业打好基础。
年轻教师为何纷纷考入县城学校?
随着各种惠农政策的落地实施,农村教师待遇大幅度提高。农村教师有乡镇补贴,农村教师有专属基层职称,为农村教师长期扎根基层提供了更现实实惠的待遇。
但是,乡镇补贴是按照教龄发放的。几百块钱的实惠,对偏远乡镇的教师来说,上下班50、60公里,交通费都不够。这些待遇还远远不能吸引年轻的教师。
城里学校能更好的发展自己。农村学校发展空间小,不利于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农村学校的教师参加讲课比赛,能拿到一等奖的很少,大部分的一等奖都被城里学校的教师获得了。
并不是农村教师不具备拿一等奖的能力,而是农村教研力量薄弱,没有比较专业的团队去运作。去磨课,去出谋划策,去包装,这就是现实。城里学校的教师,只要突出去,就能被推荐到市一级去参加比赛。
更多的照顾家庭。在农村工作,早上到校下午放学才能回家,中午是不能回家的,毕竟时间上不允许。很多青年教师孩子小需要照顾,他们是无暇顾及孩子的。
另外,农村学校孩子很多是留守儿童,教育环境的恶化导致不敢管、不能管、非教学事务太多,挫伤了教师的底气,都是影响很多教师调动的原因。
如何改变这一困局?
改变困局要综合发力,内外联动。切实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是关键,待遇是最现实的,也是最吸引人的物质刺激。物质待遇和精神待遇双重提高才能留住人,比如表彰奖励向农村倾斜,向最偏远、最薄弱的学校倾斜,多给名额。偏远乡镇再增加乡镇补贴,纳入财政预算,保证按时足额发放。
切实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向课堂要效益要质量,是永恒的目标。
农村学校需要加强内外部的管理。管理出效益,管理出质量。有的学校出现管理滑坡的现象,值得引起足够的重视。
学校最重要的两个要素:人和物。人是第一位的,只要人有了积极性,将无往而不胜,所向披靡。
⇤▍农村学校这几年建设很好,农村教师工待遇也很不错,为什么有的农村的学生和老师还爱进城?
农村学校建设再好,如果不把教师队伍建设好,农村教育还是一地鸡毛,只能走向式微。
农村学生为何要进城?
一是城乡教育还是有不小差距的,这一点没有人不承认。农村学校要说建设好,也只是房子盖得比以前好了一些,但是办学条件跟城里学校还是无法相提并论的。
二是城市化进城的大趋势使然,不能都怪到农村教师身上。城市化过程中,学生流向城里是必然的趋势。家长都进城工作,在城里买了房子,自然要一家人在一起,何况城市学校比农村学校教育质量高得多,家长能不把孩子带进城里去吗?
三是农村学校教师都飞走的差不多了,只剩下一些年老体弱、家就在村里的教师。这样的教师队伍,显然是不能适应现代教育需要的。一些农村学校根本就没有信息技术老师,一些老教师自己连电脑都不会开,还能教学生吗?这不是说这些老教师不行,是说教师配备严重不到位,这些老师可以胜任语文数学,但是英语呢,信息技术呢?
农村老师为何要进城?
农村教师社会地位太低。我们只要注意一下,被殴打谩骂的教师,大多是农村教师,一些农村家长,现在有了俩钱,就认不得自己是谁了,觉得穷教师好欺负。一些在村小学工作的老师反映,学校跟村里根本没关系,但是有些村里负责人都想领导老师,给老师安排额外工作。
农村教师待遇不高。虽然说农村教师现在有了生活补助,但是,一些地方,工资根本就没有按照教师法兑现,待遇明显偏低。
农村教师负担更重。有人不同意这种说法,但是我举个例子就很清楚了。你听说过城里教师有扶贫任务吗,需要进村入户,甚至帮着贫困户做家务吗?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城里的教师可能从来没有听说过巡河这种事,但是农村教师在暑假就被安排去巡河。这样随意剥夺老师休假权的行为,只能逼走教师,只能让年轻的教师不敢去农村。
对于学生进城,我们可能无法阻止,只能通过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留住还没有走的,让以后的农村孩子不再思走。对于老师进城,我们应该通过改善农村教师生活条件,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为他们减负,营造真正的尊师重教氛围,让农村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这样何愁留不住教师,何愁年轻教师不来农村?优秀的教师来,还怕留不住学生吗?
▹⇪农村学校这几年建设很好,农村教师工待遇也很不错,为什么有的农村的学生和老师还爱进城?
谢谢邀请。
农村学校的现实问题大家都心知肚明,农村人家的“潜规则”随波逐流,农村学生的“东奔西跑”既往不咎;农村教师的“优惠倾斜”政策越来越好,农村教育的反反复复错综复杂。
一,我是从农村学校中摸爬滚打,始于足下,“归于农村”的退休教师。从开始的泥浆桌凳,三条腿椅子,“复式”班主任,在“万用表”与“万能钥匙”模式下的农村民办教师,演译成为一个所谓的国家的“正式教师”。同样的也享受到了国家对农村教师的各种优惠政策,同时也被评为省、地、县的优秀教师,先进个人等等。因此我对农村教育情有独钟,我对农村学校“命中注定我爱你”,我对农村教师的过去的回忆与现在的状况今非昔比,一言难尽。
二,农村学校的发展方向与“变化大”,国家一直在追根究底,“反复盘点”。但农村学校的起起落落,反复无常始料不及。特别是经过“义务教育达标验收”模式下的中小学,在“政府行为”下的农村学校,硬件设施跃然独特,学龄儿童入学率近似于百分之百,辍学率控制在“考核验收”之内,学校成为一个地方的最漂亮家园。大家有目共睹,“惜字如金”。怎么会出现“庙里无和尚”,“花园长杂草”的奇怪现象呢?大家都知道,农村人更明白,农村教师最着急。“学生怎么不见了”?“一江春水向东流”,城市学校吸引人,“守住空楼更难受”。“没有学生”的农村学校资源浪费,“没有孩子”的农村教师“带薪休假”?“没有事干”的编制内教师还享受“倾斜政策”?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心急如焚”是关心农村学校的“真实表现”。
三,“为什么农村学校的老师和学生都爱进城”?“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质量好,风景不错”;“条件好,环境不错”;“人缘好,楼房不错”;“吃喝拉撒,城里人一辈子的爱”……城乡教育不能均衡发展,乡村学校“寂寞难耐”。关门也好,撤拼也罢,守住学校是唯一的“出路”,虽然是寥寥可数的老师,但国家对农村教师的各种倾斜政策一往情深,“待遇不错”但没有学生教是农村教师的万般无奈。
✕Ⓞ农村学校这几年建设很好,农村教师工待遇也很不错,为什么有的农村的学生和老师还爱进城?
看到关于农村学校的问题,不由我就想说道几句。我们当地吧,大部分农村小学都关门了。就连一个乡镇中学,十几名教师只有十几名学生上学,还要分好多个年级。即使学校的设备再好,教师的积极性如何提高,学生也尽招些次等生,再没了前些年的繁荣。
农村里的小学、中学,其实教师资质也还可行。只是好一点的学生,全部选择了进城,即使有那么些相对差一点儿的,也千方百计搬人花钱走后门,想方设法到了城市学校读书,留下几个差等生,不是弱智的,就是有残缺,只好在村混着成人。有些学校简直就是托儿所。
就说我们村,房子全是新盖的,设备样样都具全,教员是个公办的,文化程度是本科。学校挂牌润弟希望小学,可润的不知什么弟,希望又在何方?前些年还有几个学生呢,近几年一个教员教着一个弱智女学生,好几年也没升二年级,寒心。
我有两个女儿,她们的很多同学,都是在原来破旧的村小学读完小学,又升学到乡办中学读书,照样能考上县里重点高中,后来有的考入大学,很多成了研究生和博土生。我就一个本科大学毕业的律师,一个医学博士生,两个女儿全部由乡村学校成材的。
教育的出路在那里,尤其是农村小学,希望还能不能像过去那样繁荣?真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振兴三农,包括农村的教育水平以及教育场所和教育质量,否则谈何振兴农村,谈何惠及农民。
我拍了一下我村的希望小学,现时已成了村两委办公的场所。农村教育的希望就在这里,你说润的又是哪一方弟!
------------------
推荐阅读:
上一篇:是独生子女好,还是两个比较好?
下一篇: 骨质疏松患者应该怎样进行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