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丧事喜办”怪象何时了?老农想不通,难道很值得高兴吗?
┯≗农村“丧事喜办”怪象何时了?老农想不通,难道很值得高兴吗?
生老病死,自然规律,高龄无疾而终,含笑九泉,喜登极乐世界。可以说是每个人最终的归属。有些地区的农村,确实存在着丧事喜办的现象。
我三奶奶,87岁,上午还在村老年茶馆打麻将,中午回家吃完饭,坐饭桌边,烟还没抽完,就断气了,前后不到10秒钟。
我几个伯伯,叔叔,赶紧通知亲朋好友,等我们赶到,三奶奶寿衣已经穿戴整齐,躺在门口里面的凉席上了,我扑跪灵床,嚎啕大哭,想着三奶奶生前对我的各种好,从今往后再也看不见她了,真是特别伤心。几个伯伯,叔叔都拉我起来,并劝慰,人死不能复生,她这是喜死,值得庆贺才对。
大伯家请厨子进门,大摆筵席,广接亲朋,也请来了据说是,县里最好的乐队,前后唱闹了三天,有小品,魔术,歌曲,戏曲,当然,也有搞笑的,甚至低俗的歌舞都有,比如歌曲:今天是个好日子,开心马骝,千年等一回 ,小苹果,八戒背媳妇等这些歌舞。
我从三奶奶去世,一直忙前忙后,开车帮忙采购食材,祭奠用品。帮忙联系火葬场,选择下葬墓地,迎来送去的工作,三天两夜都没休息,几天都沉浸在悲痛和忙碌中,听他们闹这些歌舞,我上台把乐队电子琴,架子鼓都给他们掀了,后来被人拉住。
大纲我不反对停丧三天的习俗,主要是怕去世的人假死。更不反对邀请亲朋好友前来吊唁,缅怀逝者对我们的帮助和淳淳教诲。我讨厌的是,在这庄重悲痛的时刻,被恶搞表演破坏亵渎。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活着不孝,死了胡闹这些农村陋习,希望被文明风气所替代。
文章乡村健康生活大纲原创,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告删除,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都看到这里了,还愣着干嘛呀?赶紧点赞关注啊!每天都会有精彩与您纷呈。
✽↵农村“丧事喜办”怪象何时了?老农想不通,难道很值得高兴吗?
问:农村出现了「丧事喜办」的怪现象,老农民不解,这事还值得庆祝?
试想一下,丧事上唱着《千年等一回》是怎样的一种画风?难道是好不容易等来一回丧事吗?还是终于解脱了?又比如,两口子中的一位意外死亡,丧事上却放着《夫妻双双把家还》的曲目,难道想让剩下的那一个也早点嗝屁吗?
点击右上角红色按钮关注【刺楸】,了解更多农村趣味知识。
这些丧事歌舞会、丧事音乐会究竟几时休?对于这种现象,归结于喜丧、丧事喜办也说不过去。喜丧一般是「福寿全归」,需满足全寿、全福、全终,即高寿、子孙满堂的人自然无痛苦地去世。
现在能达到这样条件的老人不是很多,高寿者多,但三天两头生病吃药者也不少;儿孙满堂者多,但养儿养仨没有家的老人也有;而那种在去世前还在做农活的虽然无疾而终,但直到去世还没从种庄稼的岗位上「退休」,算得上凄凉,也反映出儿孙的不孝,怎算得上喜丧?
一、丧事喜办实为娱乐在世者
好些其实并不满足喜丧的,因老人活了七老八十,算过了古稀之年,在儿孙看来当属喜丧。喜丧可谓悲喜交融,悲的是灵堂的布置,透露出一股悲伤的气氛,而喜的是设在院坝里的舞台,请的商演队伍唱着流行歌曲、跳着肚皮舞,洋溢着却是节日的喜庆。
这哪里像个丧事的样子,更有甚至,某些丧事舞台上竟毫不在意地上演了低俗的节目,惹得众宾客哈哈大笑,乐开了怀。所以,刺楸认为这类喜丧实际上是花钱娱乐宾客的,而事后也会成为大家的笑柄。
二、请人哭丧的假孝子
只要肯花钱,就能买来眼泪。丧事音乐会已让人嗤之以鼻了,又来了哭丧表演。虽为哭丧,实为表演,属于丧事喜办的变版。
老人去世,儿孙悲伤都来不及,竟然花钱请戏子哭丧,就算哭得昏天暗地、山河挪位,宾客们也会议论纷纷,甚至会为哭丧者的动容演出而啧啧称赞。哭丧者流的眼泪是真,但眼泪中没有真情,更没有亲情,有的只是铜臭味。
以上就是刺楸对农村「丧事喜办」的看法,如果觉得回答得不错就点个赞,并顺便关注一下吧,谢谢。
▻↷农村“丧事喜办”怪象何时了?老农想不通,难道很值得高兴吗?
农村现在有句老话,是这么来形容极少数人操办丧事的“活着不孝,死了乱叫”,确实存在一些人对老人生前不管不顾,离世后大操大办的现象,加上一些地方习俗,“丧事喜办”,让一些人很不理解,真的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想不通的人估计很多,其实这都是对地方农民的一些误解,或着说是对地方习俗的不理解。
活着不孝,死了乱叫
这是丢掉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对于农村老人来说,活着时子女孝顺,比什么都重要,农村老人养老多半靠的就是儿女,子女是不是孝顺,直接体现在了老人晚年的生活状况,有人惦记照顾,生活无忧,无人管无人问,举步维艰,村里的老人养老,花不了几个钱,就是需要一份操心,子女不孝顺,往往出现在儿子多的家庭,老大不管老二不问,“一个和尚挑水喝”的老话是一点没说岔。
对老人来说,“子孙满堂”,这本是一个大家庭,老人一离世,膝下子女又往往怕世人多闲话,丧事大操大办,就差“孝子”两个字刻在脑门上给亲朋们看了,可老人生前好不好,村里人一眼看透,看透不说透,事后就有了“活着不孝,死了乱叫”的说法,加上现在越来越偏向“丧事喜办”的习俗特点,很多人就越来越不理解这种现象了。
为什么说“丧事喜办”是对农民的误解?
很多城里的“键盘侠”,没参加过农村的丧事,主观的就认为,人死就该悲伤,悲伤喜办就是不成体统,是完全违背常伦的,这是误解,是对农村丧事习俗的误解。
湖南的“丧事喜办”习俗是个人见过最典型的例子,就算家里在怎么窘迫,就是借钱,也要把丧事办的热热闹闹,咱们老家和湖南挨着,地域上的习俗有一定的共性,这些年也越来越倾向“丧事喜办”,为什么会这样呢?
《礼记·问丧》中有“三日而后殓者,以俟其生也。三日而不生,亦不生矣。孝之心亦益已衰亦。家室之计,衣服之具亦已成矣。亲戚之远者亦可以至矣。是故圣人为之决断,以三日为之礼制也”
也就是说,自古以来,农村的丧葬都有守夜的说法,守夜的目的是缅怀逝者,守夜会点上油灯,指引逝者灵魂回家的路,守夜不仅仅是迷.信,也是古人对死亡条件判断能力不足,避开假死的一种方法,也希望三天逝者能够重新活过来。
而守夜,演变到地方的习俗,一定要热热闹闹,特别是逝者入土的头一天晚上,热闹的氛围是让逝者安心离去,像咱们老家,往前几十年,只要周边村里有老人离世,方圆十里,也会借着夜光前去守夜,在我们那叫“闹山”,因为“闹山”有“闹山茶”,各种零食,瓜子花生糖等等,这对于那个什么都缺的年代,“闹山茶”的吸引力是非常大的,只要有吃的,守夜就会很热闹。
发展到今天,不愁吃不愁穿,谁还为了点吃的去捧场到凌晨?很多人选择吃完晚饭,随了礼金,就回来了,如果没有一点吸引人的地方,守夜会变得越来越冷清,这不符合人们对葬礼文化的期望。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让入土前一天晚上依旧热闹,越来越多融入现代元素的葬礼活动多了起来,舞蹈、二人转、唱歌等等,嫣然农村一小型歌舞会,中间参杂着主家的致谢词,对亲朋前来送老人最后一程表达感恩之情。
所以,“丧事喜办”归根结底是想营造一种热闹的氛围,让逝者安心离去,也是千百年来习俗的一种演变,绝不是大家表面理解的“丧事值得高兴”,不要这么来误解。
并不是所有的丧事都是“喜办”
在农村,老百姓普遍的认为,只要逝者生前积德行善就不会受到病痛的折磨,“无疾而终”而自然老去,且通常指七十以后,此即被视为“喜丧”的根本条件,达到了这些条件,丧事就成了红丧事,喜丧,最明显的一个变化就是丧事上用的纸,由白色成了红色。
一生平安,没有病痛到老,是所有人都认为离去的最好方式,大家口中说的更多的是老人积德行善的生前旧事,这不需要过于悲伤,符合条件的“丧事喜办”,只图热闹,也是农村较为常见的一种丧葬习俗,也不能说成“值得高兴”。
总结:对于农村丧葬习俗,个人觉得不用过多的去批判,我们既要做到生前孝顺,也要尊重一方习俗,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批判,是对农村这种习俗的一种不尊重。
┴☉农村“丧事喜办”怪象何时了?老农想不通,难道很值得高兴吗?
你想不通,说明你是老古懂,赶不上时髦了;如今,一切都在变,就差男人和女人的性别没有变了。
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生离死别。亲人去世,本是一件伤心的事;但如今,有些老人刚驾鹤西去,体温尚存,子女起先从眼里挤出几颗泪水、嚎上几声之后,一切又恢复如初了。
过去,条件虽然艰苦,但老人去世,当大事者一样的请先生来为逝者操度忘灵。至今,我仍然记起当年我奶奶去世,家人为她操办丧事时的场景。
整个天都像塌下来似的,全家人的脸上没有笑容。在为我奶奶操办的整场丧事中,周围环境庄严肃穆,除了听到有亲人为奶奶哭丧时的哀蜿嘶鸣之外,根本听不到欢声笑语。就连前来为我奶奶吊丧的亲友,也是一脸的凝重。
在我的记忆中,过去老年人去世,场面庄重。即使偶尔看到舞狮队前来祭奠逝者,围观的人们也是神情凝重。可今天不一样了,后来看到的老人去世,丧事场面办得轰轰烈烈、热闹非凡。我不是思想守旧的人,但我看到这场面,也是一脸的茫然和懵圈。
有一次,我去赴一场丧宴,还没走到逝者灵堂前为其叩首,老远就听到从当大事的家里,高音喇叭传出“今天是个好日子”之类的歌曲,根本听不到过去老人去世时的哭天抢地、催人泪下的声音了。
现在,人们晚上为逝者守灵,听到的是划拳喝酒声、打麻将为钱争论声、拍抖音时发出的快乐声。一场丧事当中,人们还能看到各种节目,如耍金钱棍的、耍魔术的、专门搞笑的、唱歌跳舞的……
整个丧事场面就宛如赶庙会或闹元宵,哪还有过去庄严肃穆的场面?并且,如今把丧事办成喜事的现象,在农村越演越烈。在攀比的过程中,把丧事当成喜事来办的规模,一家比一家庞大和热闹。一场丧事办下来,动辄上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
你老农想不通,我一个平凡老夫更想不明白,现在人们的观念究竟怎么了?即使时代在变,但对逝者的悲伤不能变啊!虽然人的死是自然的事,难道亲人就不能为逝者痛苦几天吗?是不是有些家庭为了老人活着而痛苦?死了之后反而认为快乐呢?如果是这样,那么,这一类似的家庭就没有什么道德伦理可言了!
还有,更想不通的是,花了这么些钱(甚至有的是为了攀比而借下的钱)来办丧事,老年人在生前,子女为何舍不得给老人花呢?我那次去赴丧宴的这家,平时几个儿女就很少在老人身边。老人依旧在农村,每天吃着粗茶淡饭、穿着破旧、住着几十年前的老屋。子女却长时间居住在城市里,老人一去世,子女们反倒舍得花钱了。
为此,真正的孝敬老人,子女必须趁老人还活着的时候,给他们吃好、穿好和住好;而不是老人去世之后,子女为逝者大操大办,更不能把丧事当成喜事来办。所以,当地政府有必要去狠刹这股“丧事喜办”的不正之风!
✆≆农村“丧事喜办”怪象何时了?老农想不通,难道很值得高兴吗?
几年前,我有一次回老家的时候,恰巧碰上了我们村的朱伯去世了,按照我们这边的风俗习惯,但凡遇到白事,作为同村的乡邻,都应该到场帮忙,所以我就在老家多呆了几天。
(图片来源于网络,与内容无关,如有侵权,联系必删)
听我家邻居说,朱叔平时身体一直挺好的,虽说已经是七十多岁的人了,但他每天早早就起床了,没事就去儿子家的责任田里看看,有一根杂草,他都要随手给拔掉了,朱叔儿子家的责任田,大多数时候都是朱叔在种,他从来就没有闲着的时候。
朱叔的儿子在我们村算是个会来事的人,嘴巴很会说,特别善于做表面文章,为人处世也不错,在村里人缘还是挺好的。但对他的父亲朱叔,就让人难以言说了。
朱叔儿子家的楼房盖得很气派,院子也很漂亮,可房子再大再漂亮,与朱叔也没啥关系。他儿子在厨房旁边搭了一个一人多高的一面坡的小房间,朱叔就常年一个人住在那个小房间里。
朱叔很少与他儿子一家在一张桌子上吃饭,都是自己做他一个人吃的,平常都是些稀饭、菜饭啥的,很少炒菜。只有在家里来亲戚的时候,朱叔的儿子才会叫父亲与他们一起吃饭,纯粹是为了做给别人看的。
不过朱叔每次也都很配合,只管吃饭,从不多言语,别人不管怎么问,怎么和他说话,他也只是点点头,笑而不语,从来不跟任何人说他儿子家的一句不是。
我记得朱叔过七十岁大寿那一年,他们家来了很多的亲戚朋友,朱叔儿子家院子前停了好几辆小汽车,还有好几辆车都停到两边的邻居家院门口了。朱叔生日前一天的晚上,他们家的烟花整整放了一个多小时,整个天空都被照亮了,都快赶上一场小型的烟火晚会了!再加上鞭炮噼里啪啦地一直响个不停,那一晚,我们整个小村庄都弥漫着呛人的火药味道,经久不散!
那天晚上,朱叔穿着唐装,端坐在堂屋的八仙桌旁,小辈们一拨一拨地轮流过来给他磕头拜寿,朱叔则笑眯眯地给每一个小辈发红包。
第二天,朱叔寿宴正席差不多摆了有三十多桌,非常的热闹,朱叔的寿宴让村里人津津乐道了很长时间,有夸朱叔有福的,儿子舍得花钱给他办这么隆重的寿宴,也有人夸朱叔儿子孝顺的,舍得给老父亲花钱。就连我父亲,都非常的羡慕朱叔,夸赞朱叔的大寿办得很是风光。
(图片来源于网络,与内容无关,如有侵权,联系必删)
朱叔仅仅风光了两天,就从寿宴时的众星捧月,又回到了吃住在那个小房间的日子了。我记得寿宴结束的第三天,朱叔就冒着小雨,在冬天的早晨,去了麦地里撒化肥。因为尿素是颗粒状的,冬天气温低,不容易融化,我们乡下人都喜欢趁着下雨天撒化肥。而朱叔快五十岁的儿子,则在家里温暖的被窝里躺着呢!
朱叔这次去世,可以说非常的突然,头一天晚上睡觉前,还好好的一个人,第二天早上就起不了床了,据说是中风瘫痪了。朱叔的儿子要送他去医院治病,朱叔虽然人不能动弹,但脑子并不糊涂,坚决不同意去医院!
朱叔的女儿得知了父亲的情况后,急急忙忙赶了回来,可当女儿端着煮好了的稀饭,用调羹准备喂父亲的时候,朱叔却紧闭嘴唇,一口不吃。
女儿以为父亲没有胃口,过了一会儿,又端过来一小碗鸡蛋面,用筷子挑起来往朱叔嘴边送,结果朱叔连看都不看,更别提张口吃了!女儿问父亲到底怎么了,为啥不吃?
朱叔不说话,就是不张嘴,再后来,朱叔的女儿端来糖水,朱叔还是不喝。他的女儿没办法了,跪在父亲的床前,哭着求他喝一口。朱叔只是默默地看着女儿,什么话也不说,眼角流出两滴浑浊的泪水。
后来,还是朱叔的女儿懂父亲的心思,父亲知道自己瘫痪了,不想连累任何人,他之所以不吃不喝,只是为了一心求死!尽管陆陆续续有很多亲戚朋友提着礼物,带着慰问金来看望朱叔,也总有人出于好心,劝朱叔不用想那么多,好歹先吃点东西。朱叔对亲戚朋友们的劝慰一概不理,别人说得再多,他也只是点点头,并不与人家说一句话。
朱叔就这样躺在床上,不吃也不喝,大多数时候,就只有女儿陪坐在他身边,他真的做到了不给子女添麻烦,仅仅过了五天,朱叔就与世长辞了。
朱叔的葬礼和他的生日一样,同样办得很隆重,光管弦乐队的吹鼓手就请了十多个人,晚上还搭起了帐篷唱大戏。在我们这边,七十岁以上的老人离世,就算是喜丧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与内容无关,如有侵权,联系必删)
直到现在我也搞不懂,为什么我们国家会有喜丧这一说法。既然有人离世,那肯定是一件让人难过的事情,何来“喜”字这一说?难道说七十岁以上的老人离世,是一件值得开心庆贺的事情吗?中国人不是最讲究孝道的吗?就算老人年纪大了,有可能会拖累子女,那也没必要老人刚过世,就忙不迭地欢天喜地地进行庆祝吧?反正我是不能理解这种说法。
朱叔离去后,我除了听到他女儿断断续续地哭几声之外,看不到任何人悲伤的样子,甚至朱叔的儿子还会时不时地与人开些个小玩笑。朱叔的儿媳妇也只是在有宾客前来吊唁的时候,假装哭两声,当宾客刚转身离开屋子,她的哭声也就会戛然而止。我耳朵里听到最多的,就是十多个铜管乐手,鼓足了腮帮子在拼命地催着乐曲。
朱叔家后来又花钱请了一个专门替别人哭丧的中年妇女。那个女人哭丧还是很有水平的,趴在灵柩前边哭边数落,哭声通过音响传出来,隔着好远都能听到,那一声声啼哭,直透人心肺,让人听了也跟着止不住地泪水涟涟。
这还不算,晚上的时候,朱叔家院子里又搭了帐篷,请了一个小戏班子唱我们这边的地方戏,都是一些折子戏的经典片段。我们周边上了点年纪的老人,喜欢看戏,闻讯后吃过晚饭就会过来看唱大戏。戏唱到一半的时候,又穿插了几个二人转表演,有点低俗的表演,引得台下笑声不断,甚至接下来还有劲爆的贴面舞表演。
看着眼前热闹的场景,这哪里像正在办丧事的样子?这分明是家有喜事啊!我在感慨老家人与时俱进的同时,心里也一直在想,他们这样又唱又跳的真的好吗?毕竟朱叔还在堂屋的棺材里躺着呢!难道他们就不怕惊扰了朱叔的春秋大梦,老人家气得从棺材里爬出来找他们麻烦吗?
朱叔下葬的那天,不知道是乐队闹了乌龙,还是他们故意而为之,几个壮汉抬着棺木在前面走,十多个乐手吹着乐曲在后面给朱叔送行。一开始他们吹的是哀乐,哀乐结束后,换成了《走进新时代》,再接下来,他们竟然吹起了《你究竟有几个好妹妹》,让人听了忍不住地想笑出声来!真的是太滑稽了,好好的一个葬礼,真不知道怎么就被他们给搞成了这个样子?
(图片来源于网络,与内容无关,如有侵权,联系必删)
写在后面:农村的“丧事喜办”我是一点也接受不了,不知道我们老家的那些人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好像他们对此早已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
丧事就是丧事,无论如何,也无法与“喜”字沾边!虽说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我们无法强留,去了的固然已经去了,活着的依然要好好活着,没必要哭得死去活来。但一个生命的结束,怎么着也是一件严肃的事情,我们理应尊重逝者,怎么可以拿这样的事情来戏谑呢?
不知道友友们对这个问题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下方留下你的观点,感谢您的耐心阅读与支持!
------------------
推荐阅读:
我们网上买的月季花,收到货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是要马上换盆吗?
上一篇:人真的该认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