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一下各位老师,临床上有附子与半夏、贝母、瓜蒌同用的情况,您怎么看?
▅↓请教一下各位老师,临床上有附子与半夏、贝母、瓜蒌同用的情况,您怎么看?
同意楼上观点。不反也不畏,量病都可用。不过不是李时珍首倡的,是孟昶蜀本草首载,不可信。
┪➘请教一下各位老师,临床上有附子与半夏、贝母、瓜蒌同用的情况,您怎么看?
附子和乌头虽是一株植物的侧根和主根,十八反言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芨。因为乌头附子大热伤津液,其他贝母,瓜蒌等润燥清热,所以性质相反。但是,不求附子热燥,其他凉润的性质来合用也是可以的,如治寒饮上逆腹痛的赤丸方中,乌头与相反药半夏同用,相反相成,以增强散寒化饮降逆之功。
≞▿请教一下各位老师,临床上有附子与半夏、贝母、瓜蒌同用的情况,您怎么看?
“十八反”历来被作为中药的配伍的禁忌,从中药学学习之初,授课老师便不厌其烦地教导。然而,临床上,我们也会看到很多医家反而更喜欢“十八反”的中药配伍。兴起不久的火神派,附子与半夏配伍的案例,屡见不鲜,有时候,反而起到了让人意想不到的疗效,这就让我们产生了怀疑,“十八反”真的是临床配伍禁忌吗?我们首先来看看十八反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五代后蜀韩保升修订《蜀本草》时,对七情药例数进行了统计,谓“相恶者六十种,相反者十八种”。后世所谓“十八反”之名,大概源于此。
宋代《太平圣惠方》在“药相反”项首次列举相反药十八种:乌头反半夏、栝楼、贝母、白蔹;甘草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藜芦反五参、细辛、芍药。因为《太平圣惠方》为官方发布医书,所以“十八反”的称谓正是定下。
其实,在临床上“十八反”虽然是中药配伍禁忌,但是这些并不是绝对的。早在汉代,张仲景就以临床家的身份,告诉我们这些后世理论是不完全正确的。如果成立,张仲景的一些“不合格”处方,早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张仲景有三个方剂,用到了“十八反”的配伍,分别是瓜蒌瞿麦丸、附子粳米汤、甘遂半夏汤。这三个方剂分别是附子和栝楼根、附子和半夏、甘遂和甘草的配伍,但是这几个方剂都经过了很多医家的实验,不但没有副作用,反而疗效极佳。由此,十八反的理论不攻自破,起码不能算全部准确。
┷⇡请教一下各位老师,临床上有附子与半夏、贝母、瓜蒌同用的情况,您怎么看?
十八反最早见于张子和《儒门事亲》,列述了三组相反药,分别:甘草反甘遂、京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川乌、附子、草乌)反半夏、瓜蒌(全瓜蒌、瓜蒌皮、瓜蒌仁、天花粉)、贝母(川贝、浙贝)、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南、北)、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赤芍、白芍)。
那么,《儒门事亲》是什么年代的呢——金代。
可是,最大的问题是,这个说法中,把乌头列进去了,没有专门提附子。附子是什么呢,乌头的附根啊。
而且临床上,有很多的方子,附子跟半夏是合用的。
现在,主要的解释是附子经过了系统的炮制,而且毒性也要比乌头小的多。具体是什么情况,我也说不好。反正,用附子配伍半夏可以。因为十八反里没说。用乌头配是绝对不敢的。
↝∱请教一下各位老师,临床上有附子与半夏、贝母、瓜蒌同用的情况,您怎么看?
无论古今,既有反药同用可产生毒性反应的论点和报道,也有反药同用不仅无害,反而能够增强疗效的实例。
近现代有人从10部清代方书中找到含十八反配伍处方85个,主治痈疸、痿瘤、瘰病、痞疾、中风、惊痫等疑难杂病。而以国医大师蒲辅周、江苏名医朱良春等为代表的临床大家也认为十八反药物若辨证准确、运用得当,确能治愈疾病。名老中医干祖望在《茧斋医话》中提及自己运用藻草的经验为“喜欢海藻与甘草并用,取其药力的加强,当然胃气薄的病员,就不宜用了”。还有一些疑难杂症,例如甲状腺方面的疾病,或者是大家常说的“梅核气”等,通过临床辨配伍使用海藻与甘草,都有非常好的疗效。
另外,研究已经证实反药是否发生相反作用与配伍比例有关,其维持在一定的比例对人体并无伤害,或伤害很小。
关于十八反出现严重毒性反应的报道其实很少,但是在中医学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相反药性没有被淘汰,并且延续至今,就在于它可能揭示药物配伍禁忌的客观规律。反药使用可能确实会产生中毒的后果,也有可能是中药本身的毒性。
事实上,除了海藻和甘草不属毒性药外,其他的每一对反药中都包含有毒中药。如甘遂、大戟、芜花、藜芦、乌头、生半夏都是有一定毒性的中药。在使用过程中,若是配伍不当,或是剂量偏差,对人体可产生毒副作用。
总之,目前,对中药十八反的研究尚不够全面,十八反不是绝对禁忌,也绝非安全的配伍,在临床使用时,需根据不同个体、不同病证谨慎选择使用。
------------------
推荐阅读:
上一篇:你还记得你童年时的宠物玩伴吗?